2011/7/9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零四面倒数第二行,「论法无厌,求法不倦」,从这个地方看起。 念老的注解,「上句觉他,下句自觉。《净影疏》曰:专乐求法,心无厌足,自利方便。」这是晋朝小慧远法师在《无量寿经义疏》里面解释的,解释这两句。专乐求法,这是「求法不倦」,心无厌足,自利方便。这一句也是告诉我们,怎样去求法,怎样去修学。专字非常重要,乐是爱好,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学一样东西,如果不能够生欢喜心,那就很难成就。如果充满欢喜心,你肯定会成就。为什么学东西得不到欢喜心?这个我们要深深去反省,要去观察。凡是得不到法喜,就是没有尝到法味。古大德常常告诉我们,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是什么?世间包括天上,人间天上这个滋味、趣味比不上法味。是真的吗?我们几个人修法能尝到法味?为什么古人那么容易?我们看看过去这些祖师大德们,真的是法喜充满。看看诸佛菩萨,细心去体会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这一定有问题。绝对不是说我们的智慧不如古人,福德因缘不如古人,这个讲不通。这个三方面实际上说我们都超过古人,但是我们的学习不及古人,一定还有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诚敬。印光大师常常告诉我们,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这个利益肯定就是法味,你有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我们回过头来反省,我们有没有诚敬? 在现前这个社会里头,诚敬两个字普遍的失掉,不知道什么叫诚,也不知道什么叫敬。这桩事情不能怪我们,为什么?从小没有人教,那你怎么会知道!这两个字是世间法里面成圣成贤、出世间法里头成佛成菩萨第一个因素,我们要是没有,怎样努力的学都学不像,法味尝不到。因为尝不到法味,对佛法的信心就不能建立。说信佛,实在讲是很勉强的,不是真信。我愿意求往生,这个话也不是真话。为什么?这个世间一切情执放不下。所以,学佛难就难在这里。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我们细心去观察,关键就在诚敬。什么是诚?诚跟真是一个意思,真诚!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用真心的人跟性德就相应,用妄心的人不相应。妄心是什么?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想想看,谁不用这个心?六道里面的有情众生全都是用的这个心。所以经上的比喻说得好,修道的人像鱼子一样,成道的人凤毛麟角。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把我们的毛病修正过来,我们才有希望。妄心,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轮回心,这种心用事,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决定出不了轮回,念佛也出不了轮回。只可以说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结了个善缘,这是真的。在阿赖耶里面,种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种子,这个种子古德有说,比喻为金刚种子,永远不坏。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后世遇到缘了,什么缘?真诚,还是这个,什么时候遇到真诚,这个缘就成熟了,往生就有分。我们研究经教,无论是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哪个宗派,都有得三昧、开悟、明心见性之分,都有。如果没有真诚心,那就再等。所以为什么说凡夫修行成佛要经历无量劫,原因就在此地。 中国古时候教育好,从小就教,人人都懂得,所以成就非常可观。佛教传到中国将近两千年,这两千年当中,没有人统计,我们最保守的估计,念佛往生成佛,我想不会在十万人之下,这一个法门。但是其他法门呢?其他法门很难修,为什么?他要断惑才能证真,他不能带业往生,但是成就也非常可观。真的成就是明心见性,禅宗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宗门、教下合起来,我们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三千人,这个成就、成绩非常可观。这三千人是什么人?这三千人成佛了,记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不是普通人。教下大开圆解,跟宗门明心见性是同一个等级。净宗特别,净宗往生,理一心不乱跟宗门、教下的成就相同。禅宗叫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我们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事一心不乱相当於阿罗汉,没有出十法界,但是他出离六道了,没出十法界。这样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像我们这些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这个是带业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 因为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断恶修善,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人天两道。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做人的这个条件要具足。人的条件是什么?中品十善。天道是上品十善。下品十善能不能往生?不能。为什么?下品十善他所感应的是阿修罗、罗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阿修罗,也没有罗刹,只有人天。它的标准你就晓得,最低限度的标准中品十善,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中品十善要修些什么?我们今天提出儒释道的三个根,就是中品十善。我们能够将《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落实,你就决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也有三辈九品,我们要力争上游。去不了方便土那就是因为惑断不了,断了就到方便土。方便土最下的,方便土的下下品是谁?是须陀洹。那不就明白了吗?须陀洹,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才能生方便有余土,最起码的条件,他没有见性,他得定了。 佛陀教学,把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这我们常说,同学们都要知道。第一个是身见破了,第二个是边见,第三个见取见,第四个戒取见,第五个邪见,这些东西真断了,生方便有余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我们去的,下下品往生,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太殊胜了,真了不起,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人?是明心见性的人,是见性成佛的人。也就是说我们是凡夫,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享受的是什么待遇?是法身菩萨的待遇,阿惟越致菩萨,就是明心见性那些人的待遇。这是享福,那么大的福报!这福报是谁给你的?要知道,阿弥陀佛赐给我们的,换句话说,是享阿弥陀佛的福报。这是十方世界里头没有的,你查遍《大藏经》没有这个讲法,只有极乐世界有。 蕅益大师说得好,那不是个凡人,老法师当年在世,他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出生在明朝,圆寂在清朝。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说您要往生,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了?他不是谦虚,他是讲真话,他说我如果能够有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凡是生到里面的人,待遇一律平等。待遇最高的法身菩萨,最低的也向法身菩萨看齐,统统是法身菩萨待遇,这个太难得了。所以为什么菩萨都羡慕净土,道理在此地,华藏世界没这个待遇,极乐世界有。声闻、缘觉,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都没有办法契入实报土。华藏世界是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土,十法界里面这个四圣法界进不去。这四圣法界里面的人往生极乐世界,全是方便有余土。 我们就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念佛往生净土,他是方便有余土上品上生。菩萨去往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大概是菩萨,古人有这个说法。声闻、缘觉一定是中下两品,缘觉是中品,阿罗汉则是下品,下三品。阿罗汉有四果,到极乐世界品位当然不一样。凡圣同居土是我们去的,这是我们要了解,我们到凡圣同居土决定有分。所以蕅益大师他在人间示现,劝勉我们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满足了。真的,一点不假。生到极乐世界,物质上的待遇,我们今天讲你的生活待遇,是跟法身菩萨平等,不但跟菩萨平等,跟阿弥陀佛平等。连我们的身相,身的相好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叫真平等。如果阿弥陀佛长得比我好一点,我比他差一点,那就不平等了。「皆是紫磨真金色身」,四十八愿里面讲的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方便说。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跟大家就我们人间最好的相来做比喻。极乐世界最好的相,《观无量寿经》上讲得清楚,它专讲这些事情。经上告诉我们,阿弥陀佛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这不是假话。祖师大德常常在论述里面告诉我们,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跟世尊在《观经》上讲的相应。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决定要去,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把这桩事情做为我们第一桩大事。你想你还有比这个事情大吗? 我们的信心、诚敬心起不来,怎么办?研究这本经教。你要是真的把极乐世界认识了,搞清楚了,认识阿弥陀佛,认识极乐世界,那你就非去不可,你的诚敬心就生出来了。我们的诚敬心没有生出来,对极乐世界模糊,听说有这么桩事,到底是真是假?所以心里面总是犹豫不决。大乘经教很多,还想学这个学那个,多了!所以信心不一,往生这个愿不恳切,这都是我们修学的障碍。那些真正念佛往生的人,没有别的什么功夫,他就是真信,真的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真正想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佛不但是临终来接引他,现前就得佛力加持,佛力一加持,你功夫得力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常常把阿弥陀佛忘掉,这个忘掉在佛家术语叫失念,失掉,念失掉了,常常失念。所以,净念相继他没有办法,净念是断断续续,他不能相继。相继是一个一个接住都是净念,都是阿弥陀佛,那就对了。我们常常忘掉,这都是证明我们的信不真、愿不切,我们没有诚敬心。 经教,特别是这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做出最好的一个会集本。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奉老师之命,为这部经做注解,他不辜负老师,完成这个任务。他这个注解怎么注的?集经论、历代中外祖师大德对於《无量寿经》解释的集大成,它也是会集本,太难得了!我们在古大德所有注解里头还没有这种注法,集大成的注法。这里面总共用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注解,所以它内容太丰富了。我们读这部注解,就把世尊四十九年在经教里面所讲到极乐世界的,他都引用,你看到了。中国古来大德、日本的大德、韩国的大德对於《无量寿经》的注解,他也都选择了,都引用到。学这部注解,你就学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古德的注疏,稀有,真难得! 末法社会动乱,世界灾难频繁,这部书确确实实能自度、能度他。度他一定要先自度,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好,也讲了很多次,「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一定是自己先得度,你才有能力去度别人。我们依这部书就能够自度,你自己在这部经里头第一个要熟,熟透了三昧现前,就是念佛三昧现前。三昧现前之后,你不能懈怠,不能停下来,继续勇猛精进,你会开悟,纵然不能大彻大悟,一般讲的大悟肯定会有。大悟之后,你没有学过的经教自然能通达,你会证明古人所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不但佛说的一切经你通达了,其他宗教经典你一接触也通达,妙不可言!世出世间法都没有障碍,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都是心现识变。你把心识根源找到了,所以心现识变的,你统统都明白了。 我们想广学多闻,佛不反对,佛也希望你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有秘诀、诀窍,你不懂这个诀窍,你学不到。今天广学多闻那你是浪费时间,你不懂方法,你学多了、学杂了、学乱了,一样都没有学通。佛教给我们,一部经学通了,然后广学多闻,不费力气,一接触就明了。你们看《六祖坛经》,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的,这个例子不是假的。能大师没有学过经教,五祖忍和尚是他的老师,只是半夜三更召见他,跟他讲《金刚经》大意。大概讲将近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为什么?他得定了,善根成熟了,老师一点他就通了,这一通之后一切都通。五祖把衣钵传给他,半夜叫他赶快走,免得一些嫉妒障碍。他问五祖,我到哪里去?五祖说你是从南方来的,你还回到南方去。路途上遇到无尽藏比丘尼,在曹侯村,那时候他二十四岁。无尽藏比丘尼受持《大涅盘经》,这他不知道。比丘尼每天诵经,《涅盘经》很长,在中国有两个译本,一个译本是四十卷,另外一个译本是三十六卷,都是大部头的。无尽藏比丘尼天天读,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一天念不完的,至少要一个星期到十天,这部经才念一遍。惠能大师在旁边听,等她念完之后,他就把听的意思讲给她听。这比丘尼非常惊讶,讲得这么好!捧着经书向他请教,他告诉比丘尼,我不认识字。她就非常惊讶,不认识字,你怎么能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与认不认识字没关系。 法达禅师到曹溪去参访他,法达一生受持《法华经》,《法华经》分量不多,一天可以念一部。他念了十年,这种毅力、精神值得人尊敬,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但是没开悟。到曹溪去参访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见到老师拜三拜,头没有着地。起来的时候六祖就问他,他说我刚才看到你,你礼拜的时候头没着地,你,用现在的话说,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这是傲慢。他也很老实,诵《法华经》三千遍。《法华经》一天可以读一部,三千遍十年!六祖就问他,《法华经》是讲些什么?他不知道,说不出来。法达禅师反过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我没听过,你念给我听,你已经念了三千遍,背得滚瓜烂熟了,你从头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行了,不必念了,我全明白了。讲给他听,他开悟了。他为什么开悟?三千部定了,心定了,心里头只有《法华经》,所以一点就开悟。开悟之后再拜,礼谢老师,头着地了。这个都是记载在《坛经》里头的,说明一个事实,真见性全通了,不见性就通不了,有定没有慧他通不了。 六祖能大师,由此可知,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心是定的,没学佛他心里只有一桩事情,定於一,定於什么?他的老母亲,孝子。每天上山砍柴,到城里去卖柴,得到一点钱,买米、买菜回家去孝顺母亲,孝子。心最贵的就是定於一,他只有一桩事,除一桩事情他没有事情,他清净心。只要定於一,都叫禅定,你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杂。惠能大师没人教他,家庭贫穷,念书找老师还要送老师点礼物,他家里头没有,他砍柴的。所以我们晓得他定在什么?他定在他母亲,念念不忘老母亲。所以在黄梅八个月,只有他保持了清净心,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用清净平等心对待,用谦卑,赞叹别人、礼敬别人。人人称赞他是个老实人,他是个好人,没有坏心眼。最后他在五祖会下大彻大悟,五祖一生,学生当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他一个。神秀还没有到这个程度,神秀是解悟,能大师是证悟。这些人给我们做的榜样,不但是帮助我们增长信心,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种方法我们有了信心,还勉励我们去真干。我们会得到像他一样的效果,像他一样的成就,这就对了。 专求,专乐求法,一门,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心无厌足,不疲不厌,自利方便,真能够守住,这就是持戒。守住这个规矩,一门深入,其他的放在一边,开悟的时候再看,你全都懂了。没有开悟的时候浪费时间,而且你学习的心乱了,结果到最后学成什么?全是知识,没有智慧,那就完全错了。那不是学佛,而是把佛法经典当作世间学术去研究,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不只现在,古时候有。如果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成就的人会很多。现在佛法里头没有大善知识出现,无论在家、出家都没有。原因是什么?不懂得方法,祖师大德这些示现我们忽略了。受到现前教育思惟的影响,都是想广学多闻,连幼稚园的小朋友都广学多闻,父母认为是正确的。要教小朋友学很多东西,什么唱歌、跳舞,什么玩意都学,把小孩累坏了,功课太多、太杂了。所以,现在小朋友没有古人那么幸福,古时候小朋友只学一样东西,绝不可以同时学两样。只可以说一样学会了再学一样,决定不许可同时学两样。为什么?要专,古人遵守老祖宗教学的原则,「教之道,贵以专」。那么现在,现在是贵以杂,他不是贵以专。现在人都想多学,要多,结果学到之后精疲力倦,没有一样学通。这个指导的理念错误害了多少人?多少英才因为这种教学的理念埋没掉了。 中国世世代代都有圣贤出世,为什么现在没有?现在人头脑绝不输给古人,之所以不能成就,全是方法上的问题,方法错了。我这一生就沾了一点边缘,有那么一点诚敬心,知道尊师重道,知道尊重古德的这些典籍。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习十年,李老师对我们的教学是一门深入,决定不许可同时学两样东西,决定不许可的。一样学会了,可以再学一样。他的标准很低,不像古人那么严格。他的标准:你学一部经,这部经能上台去讲,他在下面听,你没有讲错,算这部你学会了,你才可以学第二部。同时学两部,他很干脆告诉你,你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得这么一点利益。这么多年我很想学古大德,李老师也常常赞叹,古大德守住一个老师,住在一个道场十几年、几十年不下山,他成为一代祖师。这个要有大福报,我们没有这个福报,所以一生过着流浪的生活。从出家开始,在寺院里只住了一年就得流浪了,哪个地方请讲经,他喜欢听什么,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这么多年也讲了几十部经。这不是我自己意思,依我自己我只希望讲一部经,可是恒顺众生,讲那么多。 早年香港煜明法师,也是住在尖沙咀,他那个小庙距离这里不远。遇到我给我开玩笑,他说法师,你是老来福,年轻的时候到处奔波,年老的时候好像有点福报了。我们在这里有个小道场,他来看过,我们这个道场比他大,他只有一层,我有三层。所以我想要定下来,八十五岁了,才有这个缘分能够定下来,不想再跑。定下来我也是讲一部经,专讲《无量寿经》。这一遍我预计大概十月可以讲完,讲圆满,大概是用了一千三百个小时,这也算是一部大经。讲完之后讲第二遍,二遍讲完讲第三遍。有人问我《华严经》呢?这就是《华严经》。这个话不是我说的,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说的。这个居士了不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的著作很多,他有《无量寿经起信论》,他作的,有《华严念佛三昧论》是他作的。他说的话,《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是一不是二。这个话讲得有道理,《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无量寿。 所以梅光羲居士在这个经的序文里头,写了很长一篇序文,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好。这部经不但度现前众生,往后世尊末法九千年的众生,都是这部经得度。梅老居士的话我们可以相信他。所以自利,自利方便就是一部经,一门深入,一句阿弥陀佛,念念别忘记。中峰禅师说得很好,「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你能不往生吗?你决定往生。为什么?心是阿弥陀佛的心,愿是阿弥陀佛的愿,言是阿弥陀佛的言。阿弥陀佛是什么言?「南无阿弥陀佛」,这是阿弥陀佛的言。行是阿弥陀佛的行。信愿解行全是阿弥陀佛,你决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得到大圆满,蕅益大师讲得不错。蕅益大师的《要解》,印光大师对他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替《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讲绝了!蕅益大师的身分没有暴露,我们不知道。从印光大师这个话来看,他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肯定也是观世音菩萨之流的,不是凡人,凡夫作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