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净土问题的研究 许多人虽然喜欢修持净土,提倡净土法门,然而净土宗一路发展下来,也遇到了来自於其他宗派的种种问难。净宗历代祖师大德有鉴於此,便以问答形式撰述论着以释群疑。例如智者大师著《净土十疑论》、怀感大师作《净土释疑论》、永明延寿大师著《万善同归集》、善遇大师作《净土或问》,明代袁宏道居士作《西方 合论》。以上全都采用问答体裁,以解释当时的争论。今日亦有大德为封治近人封净土法门的疑问,而不厌其烦地撰述净土释疑新论。以下就古今最为大众争论焦点的五个大问题提出讨论: 一、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吗? 这个问题主要就是讨论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依净宗祖师大德的主张,生净土必定要具足‘信、愿、行’三资料。此三者的关系当以信为先,力行必得以切愿为其动力,发愿又必先信此发愿所欲成就者为真实不虚,是以深信才足以启愿,愿切才足以导行,力行也才足以满其所愿,才足以证其所信。因此,首要问题即在於‘ 行’,亦即在‘行’中是否须培植善根福德?又善根福德该如何培植呢? 依据《阿弥陀经》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又《观无量寿经》在未说明十六观法之前,即先强调:‘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此三福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亦即西方净土所以成就之正因。十六观中,后三观的九品往生,前六品皆配合此三福行持的深浅,而得不同的 往生果位;后三品皆为造恶众生因临终时,得遇善知识教令称名,须‘至心愿往’,才得生彼。若非具足善根福德,焉能於临终得遇‘善知识’?又焉能‘信受称名’呢? 又《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条件是:三辈人皆需发菩提心,而以是否出家、念佛称名、修诸功德的多寡,分为上、中、下三辈的不同。依《往生论》的记载,往生条件有礼拜、赞欢、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又若由简单的因果来推论,要能确信有西方净土、要深信发愿行持往生,则非‘宿具善根福德因缘’不可,更何况临命终时要能得遇善知识教令称名,要不遭到意外横死,以及要达到‘一心不乱’,则更非具善根福德因缘不可。所以依前三经一论的经证及因果定律的推论,得知‘必得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才得以往生西方净土。 然而根据历代祖师大德们的主张,如藕益大师以‘信、愿、持名’为往生三资料,可知‘行’只需‘持名’即可,并没有提到其他如持戒、孝养父母、修十善业等各种增长福德善根之法,那是否意味着祖师们有意避重就轻呢?非也!依藕益大师等祖师的看法,以‘持名’一项,即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因为佛之所以成佛,乃圆满万德庄严所成,佛德不可思议,佛名亦不可思议,因此称念佛名,即能招感名号中不可思议的功德,则一一声中悉具多善根福德。 如前所说,要具‘信’、‘愿’、而‘持名念佛’又须具足其他善根福德的因缘,所以施、戒、禅、十善、礼佛、忏悔等助缘,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此据藕益、莲池、彻悟、印光等净宗诸祖师,重於拜忏、放生、持戒、行善等等修持,即可验证得知。於此可下一结论:的确‘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其中以‘持名念佛’是获佛菩萨护念,是为增长善根福德因缘中最得力者。 二、易行道、难行道与自力、他力的解说 自从北魏的净宗昙鸾大师撰着《往生论注》,以明净土法门为速疾至不退转地的‘易行道’后,历代净宗祖师又以‘末法众生障重福薄’的说法来相应,由此更加判定净土一宗为‘易行道’,净土行者亦坚信此说而勤行不懈。 论究昙鸾大师之所以有此思想,乃根源於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论中龙树菩萨即判定,欲求不退转达的法门有‘难行道’与‘易行道’二种。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行‘难忍能忍’,历经三大阿僧只劫行菩萨道者,为‘难行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念佛名号,则乘佛愿力,便得往生清净国土,仗佛神力,终得不退转,此则为‘易行道’。 一者如陆路步行,苦而难至;至一则如水陆行船,乐而易到。所以龙树菩萨更明确地指出‘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佛名号’,‘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此即净土念佛法门为‘易行道’的最直接根源。 今已确知净土法门为速达不退转地的‘易行道’,但‘难’、‘易’本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究竟其他宗派与净土宗的难易处在那里呢?亦即净土修行法门有何殊胜之处,能较他宗易至不退转地呢?比较如下: 1.他宗全凭自力修习而无他力之助,所以比较难。净宗是自他二力兼具,即‘自力’的‘信愿持名’及‘他力’的‘佛本愿’摄持力。又佛的‘他力’较‘自力’为大,所以易至不退转位。这是安乐的易行道,属於‘信愿增上’的法门。 2.他宗教羲如海,性相羲理繁复,所以在入门及修习的历程都不易着力。净土‘念佛持名’一法,不仅入门容易,而且念佛一声便可超减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并得增长无尽善根福德,故功高易进,中间差谬亦小,所以较之他宗容易得多。 3.他宗修持者,不仅本身须是利根,而且要有清净的环境,充份的时间及明师的指导等,许多外在因素的配合,方易成就。净宗的修持则不论根器,不论出家、在家,不论事间、事忙,随处随时,行住坐卧都可用 功,所以较易行持,而得成就。 由上论知,依仗他力的净宗为‘易行道’。但是接着又产生一些问题,如: 1.他宗行者或认为念佛法门专仗他力,自然比‘但依自力’的难行道差。 2.他宗或认为持名念佛之行,乃愚夫愚归等所为而羞与为伍,或羞於启齿称念。 3.他宗或以为净宗人只知持名念佛,因而废怠百事,既不看经教,也不行众善因而谤其为消极避世者。 4.他宗人根本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更不信光靠执持名号即可往生。 以上各种问题,皆因对於净宗教羲未曾深入所致。因为: 1.净宗人求往生并非主张完全靠他力,主要者仍须靠自己‘信愿持名’的实践。往生净土的终极目标,是要求能至不退转地,能成佛再回入娑婆济度有情,故往生后仍得靠自力修持,方能达到目标。因此,净宗一门虽强调‘他力’的护持,实则乃藉他力以助成自力的创造价值。如此,不正是大智慧、大悲愿者的表现?故依他力而至不退转的‘易行道’,与仗自力的‘难行道’,其终极目标是无优劣差别的。 2.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又‘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则俱摄影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弥无不周。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故执持名号,有何下劣之有?评为愚夫愚妇之行径者,其智慧反不如之。 3.净宗之人不听闻经教,怎知有‘念佛’一门?只是,如前所说,执持名号便可多善根福德,可明心净性。强调此法,并非尽弃经教。此由净宗历代祖师多研华严、天台、唯识、禅、律各宗教典,及净宗人多劝读 ‘三经一论’以利行持可知。唯年纪大而力有不逮者,则专教念佛称名而已。 4.不信实有西方净土,更不信信愿持名即可往生,则是不信释迦诸佛之教,也不信祖师之言者,此何其可惜!其少善根福德亦足证知。 总之,净土一门是‘难信、易得’之道,在《阿弥陀经》里,六方诸佛及释迦牟尼佛都如是说--‘净土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一旦信受,则自力、他力相辅增上,很快能够往生净土而证不退转地,则‘易行’有何下劣?‘他力’又有何可耻呢? 三、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 印光大师曾说:‘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他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可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又佛在世时,众生色心业胜,依仗自力,或可证道;今当末世,根劣障重,知识稀少,若舍净土,无由解脱。’此仗佛力加持而‘带业往生’的思想,已是净土一宗历代以来传统的信念,尤其给予自认是‘末法障重福浅’的众生,带来无限的信心与希望。所以,带业往生也是净土宗的特色之一。 但十几年前曾有人以遍查大藏经无此‘带业往生’之语,而判断某些经文乃‘消业往生’之羲,因此,提出将祖师们如《印光大师文钞》中的‘带业往生’之句,全改为‘消业往生’。此说一经公开后,即刻引起争议,而有许多大德於佛刊上各抒高见,公开指陈。究竟‘带业往生’与‘消来往生’何者可信?下文特别就这些问题加以讨论。 如吾人所知:业,是通於善、恶、无记三性,若先放下不善不恶的无记业不谈,带业往生,究竟是带善业?还是带恶业往生?而消业往生者,又是消善业?还是消恶业往生呢?以下一并就此二者分别讨论: 1.带业往生的可能性: 在《观无量寿经》中说到,欲往生其国者,当修三福;又依其修福深浅,得九品往生的不同阶位。此外,《无量寿经》亦以修福的多寡,而分为三辈。又《阿弥陀经》亦说‘不可少善根福因缘得生彼国’。可知往生者必修善业。即使是下品三生,造五逆十恶者,其临终前至心的十称念,仍能念念减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此‘十称念’属於善业类,当无疑议。故可肯定‘带善业往生’是必要的。 又‘可带恶业往生吗?’答案仍是肯定的。此虽无经典明言,但仍可由经羲推论证知。如在《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项下说:‘往生极乐世界,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花开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实相,除减罪法。’由此可知,既到彼国,仍须闻‘实相法’来除减罪业,亦足证知往生时, 其罪业并未消尽。此即带业往生的明证。 所以,所谓带业往生,可能同时带有善业和恶业,也可能只带善业,但不可能只带恶业往生。如前所说,五逆十恶者,带恶业往生时,必带有十念称名的善业随行。而由於往生者有此染、净诸业的造作,故往生时便有‘品位高低、华开迟速、见佛早晚’的差距。 2.消业往生的可能性: ‘消业’若能往生,必然消的是恶业而不可能善业。前文提到‘念佛一声,可减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见念佛‘造’善业的同时,即在‘消’恶业。也就是说,恶业是用善业来转化的。既然带恶业可以往生,当然 消恶业也必然可以往生。 所以‘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这两句话都有道理,都没有错。但问题就出在提出消业往生者,则不许带业往生,此则与经羲不符。又所提‘消业’二字,似乎是必须消尽所有的恶业之羲。这样说来,则极乐世界只能接引已经成就大道的佛陀往生了,因为即使是菩萨,也仍未断尽‘尘沙惑’。又若已断尽三业者,则已证无生,可随处自在了,又何必往生极乐?又有何处可往生呢?所以若一味地推翻古德所说的‘带业往生’,而坚持‘消业往生’者,也未免太过执着而致落於‘见取见’之失。反之,坚信‘带业往生’者,亦当精进用功,持戒行善,以免再度被人耻笑为依恃‘带业往生’的功效而为非作歹,或懒惰懈怠。这样努力精进,才能带给有心修习净宗者信心与希望。 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究竟羲 佛陀在夜睹明星证悟的那一杀那,曾说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可知在吾人自性当中,具有与佛同等的无量性德,具有与佛本来同一的法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吾人自性,本具弥陀之性,此乃自性弥陀的要羲。 又《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说吾之人心能作众生,也能作佛;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狱;法外无心,心外无法。十方世界三世诸佛皆吾一心所现,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更证明‘一念净心能成佛’的‘自性弥陀’含羲,也明示了‘一念净心能造净土’的‘唯心净土’真羲。 净宗祖师们为鼓励以‘净土难至,佛果难成’而缺乏信心不敢承当的人,所以提出弥陀净土,人人有份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言。但是,后人却误解祖师们的原意,而有如下的遗憾: 1.一说到‘唯心净土’,便以手指胸,谓‘心中即是’;一说到‘自性弥陀’,又趾高气昂的自以为是佛,劝人不必求生,亦不须烧香、礼佛、诵经,也是不须布施行善,以为一切皆是‘着相’,只要‘有心’就好,以此误用佛法者甚多。尤其未入佛门,不解佛法者,最爱以此做为不必学佛的藉口。殊不知其乃妄认自身肉团的‘缘影心’,而以为是唯心净土的‘净心’;妄认无始俱生的杂染习气,而以为是自性弥陀的‘净性’。尚未明心见性,便自以为成佛作祖,而以颟顸之气假作承当,拨无因果,此乃贼害慧命而自误误人。 2.以为‘但净其心,极乐不离方寸,何必远求西方?’又‘但了自性,弥陀原非别人,何须别念他方?’甚至妄认‘说土说佛,纯属庄生寓言’而已。其不信经论的明载不说,此亦因其不明‘唯心’之羲而起。 实则‘唯心即是净土’,但不到净土,焉证唯心?此仍是‘妄想’,不能名为‘自性’。又‘自性即是弥陀’,但不见弥陀,安了自性?唯是‘业识’罢了,不能名之为‘自性’也。唯心、自性,是就理体上说的;而生净土、见弥陀,则是理体的事实呈现。理事本来是一体,都不出一心。 主张‘唯心净土’者,应体会‘理事无碍’的胜羲,应了知具体现象的弥陀。故信有‘弥陀’、信生‘净土’,乃不乖‘唯心’之理。尤其吾人皆承认世界万象是‘唯心所现’,则既能生吾人居住的娑婆,何以不许生清净的西土?既有痛苦处,何不许有安养处?所以虽有‘唯心’,必有西方;虽有西方,不出‘唯心’。净土乃真正此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真实究竟羲。 极乐世界是我们幸福的国土,是身心永久的故乡;清净佛国是我们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恒的归宿。但是极乐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现世人生的千番历链,百般修行才能达到莲华化生,不生不减的境地。佛国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来时光,而在当下人间净土的建立,现世人生的庄严。因此,净土行人希望求生净土,就要以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净化我们现世生活。尤其对现代的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殊胜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