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

  ——圣严法师菩萨戒思想初探

  林其贤

  国立屏东商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提要

  戒律是持守在佛教徒的道德实践与宗教实践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凭依基础。然而千百年前的戒文所设定的情境与现代社会的落差却常造成实践上的困窘。对待这种处境,又有不立新戒不废旧戒的传统限制,因此沿用原戒律,便涉及较高难度的诠释问题。圣严法师近年来传授在家菩萨戒,其中戒法的内容如何?他如何进行诠释?成果如何?是我们关心的焦点。研究发现:所采取的诠释策略与方法为:1.以三聚净戒切入,以简单有弹性的戒条代替繁多的戒条。2.以十善戒来安立学戒的次第。3.只宣示重戒,而不宣示轻戒,俾能突出重点,有效学习。此外并藉经教「有戒可犯是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来鼓励学戒受戒。这些在解决当下所面监的困境时,都是十分高明的,对在家居士的菩萨戒实践应有相当助益。然同时也发现,有三项由小而大不等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一是戒仪上有关戒体感发的程序,再则是如何发挥布萨的教育功能,三则是戒律的现代化问题。

  关键词:1.圣严法师2.菩萨戒3.三聚净戒4.十无尽戒5十善戒

  第一节 前言

  菩萨戒经在汉地的翻译,始于天竺沙门昙无谶(385~438)。昙无谶于玄始元年(西元412)到达凉州。五年后,译出《优婆塞戒经》;又一年,译出《菩萨地持经》。张掖出身的沙门道进即于此时向昙无谶求受菩萨戒,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受菩萨戒的出家僧侣。此后《菩萨地持经》便以凉州为中心,在汉地展开。梁武帝受持菩萨戒、撰述《出家人受菩萨戒法》,隋炀帝未即位前也经由智者大师受持菩萨戒。受持、研究、弘扬大乘戒经风行一时。1菩萨戒普及后,授受菩萨戒的仪轨也次第成立。各主要宗派大致都有独立的授受仪轨。如瑜伽系的有玄奘翻译的《菩萨戒羯摩文》;天台宗的有湛然撰的《授菩萨戒仪》;密宗的有善无畏、敬贤共编的《无畏三藏要》;禅宗的则四祖道信、神秀、惠能等禅门大德也都留有相关的资料。2

  现代通行授受在家菩萨戒时大抵不出《梵网经》与《优婆塞戒经》两部经典的规范。3姑不论经典出处是否源自印度的疑伪问题,《梵网经》、《优婆塞戒经》等戒经虽然在授受条件以及在戒相上有多少详略的差别,4在中国的流传均已有千余年。而一般通行的菩萨戒仪规范也多是明朝流传至今,沿用亦已有三百余年。

  法制史研究者指出,中外各种法制有规范得抽象的,也有规范得具体的。越是抽象概括性大,则涵盖面越广泛,越可长久适用;规范得具体则时地适应的个性越明显,时效越短。如清朝的《大清律》是真正的「法律」,顺治年间颁布后,从未修改。如有不足,则以「例」补充,而「例」时有增修。各部的「则例」有十年一修或五年一修的。以此观点来探究佛教戒律的性质,研究者指出佛教戒律的某些部分固然是类似自然法,伦理价值长久不变,但也有某些部分的性质与《大清会典》各部则例的性质十分类似。5与传统法制相同,现代法律面对因时因地而有的变动常是以立法、修法或解释的机制来适应。然而因为佛教戒律长久以来「不立新戒、不废旧戒」的传统,因此对经律中的戒法要求,哪些是属于普世原理长久不变,哪些是属于一时一地的特殊考量,均一视同仁地传留沿用。此所以百丈禅师面对新局创立清规,虽并未以清规取代戒法,6就已经招致「破戒」的严厉批评。这样的限定使得佛法的现代适应十分困难。

  近年来,圣严法师举办菩萨戒传戒会,对菩萨戒特别是在家菩萨戒出现新的诠释。在家居士在现代佛教与传统佛教所扮演的角色十分不同。因此在家菩萨戒的现代诠解会是今后居士扮演角色的重要剧本纲领,关涉到居士在佛教内部以及在一般社会的地位与角色。圣严法师的在家菩萨戒思想为何,对此有何具体的指点,这是我们非常希望了解的。然此牵涉甚广,非此文所能概括。本文拟先集中论题就圣严法师所举办的菩萨戒会内容,观察其主要论点与因由。并着重探讨:

  1.法鼓山菩萨戒与传统菩萨戒法的分合关连情形。

  2.如何进行新典范的诠释。

  3.这样的戒法有何特点?尝试解决什么问题?留下什么问题尚待处理?

  第二节 法鼓山菩萨戒的内容与特点

  圣严法师寻求菩萨戒新典范的起意甚早,约在民国五十年(1961)撰写《戒律学纲要》时,就有「改良菩萨戒授受的心愿」7。而后于民国五十九年(1970)前后,留学日本期间,因研究藕益大师的机缘,接触到明清阶段的戒律思想。民国七十九年(1990)中华佛学研究所召开第一届国际佛学会议,提交大会发表的论文,为〈明末的菩萨戒〉。更深切地感慨:中国佛教的菩萨戒思想,至今尚未脱离明末时代的模式和形态,有些部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8

  民国八十年(1991)十二月,法师于美国纽约初次传授菩萨戒。民国八十二年(1993)二月,于农禅寺举行的菩萨戒法会,为法师在国内初次举办。9尔后每隔二至三年举行传戒会一次不等。

  探讨法师的菩萨戒理念,法师有关菩萨戒的著述以及制度的设计与落实应并同研究。以下先以同是法师主持的纽约及台北的菩萨戒传戒仪程来对照观察(见表一)。

  从两次的仪程比较得知,在重要的仪程部分,台北的多了几项程序:

  1.问遮难。

  2.将三皈依改为受四不坏信,等于是多了「皈依戒」。

  3.受五戒改为十善戒。

  4.不搭缦衣,改为菩萨披带。

  由于在纽约的菩萨戒传戒会后,法师发表了〈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适应〉(1992.07),〈传统戒律与现代世界〉(1992.07.18)。台北的传戒会后,又撰有〈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1994.12.25),因此应当以后者为定本。

  表一:法鼓山纽约及台北菩萨戒仪程对照表

  法鼓山(纽约)10 法鼓山(台北)11

  一、迎请 一、请师入坛

  二、礼佛 二、顶礼十方三世三宝

  三、问菩萨戒遮难

  三、忏悔 四、忏悔往昔罪业

  五、请圣降坛,证明授戒

  四、三皈依 六、受四不坏信法

  七、受菩萨三聚净戒 七、受三聚净戒

  五、受五戒 八、受十善戒

  六、诵四弘誓愿 九、受十无尽戒(四弘誓愿)

  八、宣誓持菩萨十重戒

  九、授缦衣 十、搭缦衣

  十、受菩萨衣

  十一、赞叹受戒功德

  十一、回向 十二、功德回向

  十二、礼谢 十三、恭请菩萨法师开示

  十三、供养 十四、供养菩萨法师

  十四、礼成 十五、恭送诸圣及菩萨法师

  表二:法鼓山与通行菩萨戒仪对照表

  ┏━━━━━━━┳━━━━━━━┳━━━━━━┳━━━━━━━┳━━━━━━┳━━━━━━━┓

  ┃ 法鼓山 ┃续明12┃传戒正范13┃遵式14┃元照15┃湛然16┃

  ┣━━━━━━━╋━━━━━━━╋━━━━━━╋━━━━━━━╋━━━━━━╋━━━━━━━┫

  ┃┃┃┃一、开导信心┃四、策导劝信┃一、开导┃

  ┃┃┃┃┃┃┃

  ┣━━━━━━━╋━━━━━━━╋━━━━━━╋━━━━━━━╋━━━━━━╋━━━━━━━┫

  ┃二、请师入┃一、请师┃一、敷座结┃┃一、求师授┃┃

  ┃坛┃┃坛┃┃法┃┃

  ┃┃┃┃┃┃┃

  ┣━━━━━━━╋━━━━━━━╋━━━━━━╋━━━━━━━╋━━━━━━╋━━━━━━━┫

  ┃二、顶礼十┃二、进坛礼┃二、请师入┃二、请三宝┃三、皈佛求┃二、三皈┃

  ┃方三世┃三宝┃坛┃诸天加┃加┃┃

  ┃三宝┃┃┃护┃┃┃

  ┃┃┃三、礼敬三┃┃┃┃

  ┃┃┃宝┃三、依三宝┃┃┃

  ┣━━━━━━━╋━━━━━━━╋━━━━━━╋━━━━━━━╋━━━━━━╋━━━━━━━┫

  ┃ 三、问菩萨 ┃七、问遮┃┃七、开遮问┃七、立誓问┃六、问遮┃

  ┃ 戒遮难 ┃┃┃难┃庶┃┃

  ┣━━━━━━━╋━━━━━━━╋━━━━━━╋━━━━━━━╋━━━━━━╋━━━━━━━┫

  ┃┃三、(向师)┃四、正请师┃┃┃┃

  ┃┃乞戒┃┃┃┃┃

  ┣━━━━━━━╋━━━━━━━╋━━━━━━╋━━━━━━━╋━━━━━━╋━━━━━━━┫

  ┃ 四、忏悔往 ┃五、忏侮三┃八、忏悔过┃┃五、露过求┃四、忏悔┃

  ┃ 昔罪业 ┃世罪┃┃┃悔┃┃

  ┣━━━━━━━╋━━━━━━━╋━━━━━━╋━━━━━━━╋━━━━━━╋━━━━━━━┫

  ┃五、请圣降┃八、请圣┃六、请圣┃四、请五圣┃二、请圣证┃三、请师┃

  ┃坛,证┃┃┃师┃明┃┃

  ┃明授戒┃┃┃五、下座佛┃六、请师乞┃┃

  ┃┃┃┃前乞戒┃戒┃┃

  ┣━━━━━━━╋━━━━━━━╋━━━━━━╋━━━━━━━╋━━━━━━╋━━━━━━━┫

  ┃六、受四不┃四、受持不┃七、受四不┃┃┃┃

  ┃坏信法┃坏戒┃坏信┃┃┃┃

  ┣━━━━━━━╋━━━━━━━╋━━━━━━╋━━━━━━━╋━━━━━━╋━━━━━━━┫

  ┃七、受三聚┃(九)17┃五、开导戒┃(八)┃(八)┃(七)┃

  ┃净戒┃┃法┃┃┃┃

  ┣━━━━━━━╋━━━━━━━╋━━━━━━╋━━━━━━━╋━━━━━━╋━━━━━━━┫

  ┃八、受十善┃┃┃┃┃┃

  ┃耽┃┃┃┃┃┃

  ┣━━━━━━━╋━━━━━━━╋━━━━━━╋━━━━━━━╋━━━━━━╋━━━━━━━┫

  ┃九、(发四 ┃六、发四弘┃九、发愿┃六、发四弘┃八、秉法授┃五、发心┃

  ┃弘誓愿) ┃誓愿┃十、发戒体┃誓愿┃戒┃七、授戒┃

  ┃受十无┃九、正授戒┃十一、宣戒┃八、三番羯┃九、说相示┃八、证明┃

  ┃尽戒┃体┃相┃磨┃耽 ┃九、现相┃

  ┃┃十、宣说戒┃┃九、请佛证┃┃十、说相┃

  ┃┃相┃┃明┃┃┃

  ┃┃┃┃十、示持犯┃┃┃

  ┃┃┃┃戒相┃┃┃

  ┣━━━━━━━╋━━━━━━━╋━━━━━━╋━━━━━━━╋━━━━━━╋━━━━━━━┫

  ┃十、受菩萨┃十一、赞戒┃┃┃十、叹德┃十一、广愿┃

  ┃衣┃┃┃┃发愿┃┃

  ┗━━━━━━━┻━━━━━━━┻━━━━━━┻━━━━━━━┻━━━━━━┻━━━━━━━┛

  表二:法鼓山与通行菩萨戒仪对照表(续)

  ┏━━━━━━━┳━━━━━━━┳━━━━━━┳━━━━━━━┳━━━━━━┳━━━━━━━┓

  ┃ 法鼓山 ┃续明12┃传戒正范13┃遵式14┃元照15┃湛然16┃

  ┣━━━━━━━╋━━━━━━━╋━━━━━━╋━━━━━━━╋━━━━━━╋━━━━━━━┫

  ┃十一、赞叹受戒┃ 十一、赞叹劝 ┃┃┃十、叹德发愿┃十一、广愿┃

  ┃功德┃持┃┃┃┃十二、劝持┃

  ┣━━━━━━━╋━━━━━━━╋━━━━━━╋━━━━━━━╋━━━━━━╋━━━━━━━┫

  ┃十二、功德┃十二、回向┃十二、结赞┃┃┃┃

  ┃回向┃┃回向┃┃┃┃

  ┣━━━━━━━╋━━━━━━━╋━━━━━━╋━━━━━━━╋━━━━━━╋━━━━━━━┫

  ┃十三、恭请┃┃┃┃┃┃

  ┃菩萨┃┃┃┃┃┃

  ┃法师┃┃┃┃┃┃

  ┃开示┃┃┃┃┃┃

  ┣━━━━━━━╋━━━━━━━╋━━━━━━╋━━━━━━━╋━━━━━━╋━━━━━━━┫

  ┃十四、供养┃┃┃┃┃┃

  ┃菩萨┃┃┃┃┃┃

  ┃法师┃┃┃┃┃┃

  ┣━━━━━━━╋━━━━━━━╋━━━━━━╋━━━━━━━╋━━━━━━╋━━━━━━━┫

  ┃十五、恭送┃┃┃┃┃┃

  ┃ 诸圣┃┃┃┃┃┃

  ┃及菩┃┃┃┃┃┃

  ┃ 萨法┃┃┃┃┃┃

  ┃师┃┃┃┃┃┃

  ┗━━━━━━━┻━━━━━━━┻━━━━━━┻━━━━━━━┻━━━━━━┻━━━━━━━┛

  我们即以法鼓山(台北)的仪轨为准来和历来通行的戒仪对照,以见其异同。

  从上表(表二)对照可知,圣严法师编定的菩萨戒受戒仪和各家戒仪的几项差别:

  1.受十善戒:各家几无授受十善戒的,圣严法师则不但提出,且列为重要条目。

  2.受三聚净戒:三聚净戒为菩萨戒总纲,各家戒仪必然包含。惟各家多是于秉受戒体的正授羯磨时提出,或是如《传戒正范》于开导戒法时提出。圣严法师则特别提出列为一个重要条目。

  3.正受戒体与四弘誓愿没有在条目上列出,并见于「受十无尽戒」项下。

  4.戒相:宣戒相时,只强调十重戒,而不宣示轻戒。

  5.菩萨衣:不搭缦衣,另制披带作为标志。

 
 
 
前五篇文章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序

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下)

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上)

一部独辟蹊径的禅宗思想史

调气观(13)

 

后五篇文章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二)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三)

跏趺观开示(28)

《夜明观》带修前的开示(一)

《夜明观》带修前的开示(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