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六)

  (10)颂普皆回向愿

  1、别颂菩萨十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盘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颂普皆回向愿,共有三十偈,其中别显菩萨十愿,是长文中没有的。前长文略,今颂文广,故多属孤起颂。回向众生,愿成佛道,非一生一世所能成办,地前菩萨尚有隔阴之迷,何况凡夫境界,若无愿力支持,岂能常行菩萨道,保持菩提心不失。因此,普贤菩萨于重颂普皆回向的大愿中,特加孤起颂,说明菩萨的十种别愿。

  依十地经说:菩萨应发的十愿是:「一供养,二受持,三转法轮,四修二利行,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觉。今此二偈,是颂十地经所说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二种「受持愿」。以其受持佛法,令正法久住于世,故亦名「护法愿」。

  佛道遥远,菩萨发心修菩萨行时,欲想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趣中,保持菩提心不失,先决条件,就是获得宿命智。否则,恐被隔阴所迷,为尘劳所蔽,无法继续进修菩提行。故言:「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出家」,拣非在家修行。在家菩萨,固有其利生的方便,而出家菩萨的功德利益,又远非在家菩萨可比。所以佛在心地观经中,盛赞出家菩萨的功德殊胜,能远离在家种种过失。因为出家修行,受持佛的清净禁戒,能做到「无垢无破无穿漏」。

  「垢」是污垢,垢染,今言无垢,即持戒清净,无诸垢秽污染。破是破坏,无破,即不破梵行。穿漏是譬喻,古之交通不方便,欲渡河海,必携带浮囊,如无穿漏,必可度过河流,抵达目的,否则浮囊穿漏,何止不能抵达目的,反被洪流淹殁。比喻出家受持佛戒,自然可以度生死海,登涅盘岸,若然犯戒,将永沉生死大海,无法出离。

  今普贤菩萨劝导行者,发愿受持佛法,生生世世,常得宿命,常得出家修行,持戒清净,无垢,无破,无穿漏,自可常居人天胜族,成就自利,进而利他,能以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的语言,音声为其宣说佛法,故言:「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种境界,已经获得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了。

  十地经言:「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今颂文「我为菩提修行时」,即是十地经的摄菩提愿,「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十地经的受持佛法愿,「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是十地经护诸佛教愿,「天龙夜叉鸠盘……」等四句,能以一切音声语言为一切众生说法,即彼十地经所说:「受持一切佛法轮」愿。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导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此二偈是颂「修二利愿」,即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四修行二利愿。初二句是标诸行体,次二句是明业行用,后四句正明诸行相。「勤修」,显然是精勤修学,拣非懈怠。菩萨能精勤修学,诸清净波罗密,必能成就菩提心而不忘失。否则,退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业,亦成魔业,岂可不慎?

  梵语波罗密,译名到彼岸,彼岸对此岸言,此岸是生死,是烦恼;彼岸是涅盘,是菩提。众生因无正智力,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故住生死此岸,溺烦恼流,起惑造业,轮转六道,为四魔所缠,不得自在。今菩萨乘般若智,照见五蕴皆空,修无相行,不失菩提心,故能离生死岸,度烦恼流,到达涅盘的彼岸。自然能灭除昔日的烦恼障垢,而成就一切妙行。

  大智度论言:到彼岸有三义,一以生死为此岸,菩提为彼岸;一切如来,无不从生死此岸,到达菩提彼岸,此约果法言。二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是约心法言。三以六蔽为此岸,六度为彼岸,是约修行解释。

  要由此岸到达彼岸,必须具足七种最胜之法:一安住最胜:是安住于菩萨种性中。二依止最胜:是依止菩提心,永不忘失。三意乐最胜:是乐意悲愍一切众生。四专业最胜:是具足一切菩萨,饶益众生的事业。五巧便最胜:要以无相,善巧摄受一切众生。六回向最胜:是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能解脱二障,不为所缠。具足此七种最胜法,即是清净波罗蜜。既能「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退失菩提心」,自然可以「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一切妙行」,指十种波罗密,十种波罗密,能度世间十蔽,究竟登涅盘彼岸,故名妙行。十波罗密是:

  一布施波罗密:运心广大名布,辍已惠人名施。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以私人财产,无论是外财或内财,对凡有所求者,无不施与,名财施;见有众生,受种种忧恼恐怖,菩萨悲闵同情,方便救脱,令得安稳,名无畏施;以佛法真理,为人演说,名法施。

  二持戒波罗密:防非止恶,名之为戒,于戒不犯,名之为持。戒有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戒,有出家比丘、比丘尼戒,有菩萨三聚净戒。菩萨能断一切恶法,名摄律仪戒。能修一切善,名摄善法戒。能利益一切有情,名饶益有情戒。由摄律仪戒,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广度众生。

  三忍辱波罗密:他人无理加害,名之为辱,能安然忍受名为忍,可分为三,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有情,于怨害自己的人,能忍受不瞋。二安受苦忍:菩萨修行办道时,若遇寒暑饥渴等苦逼迫,能安住忍受,不生退屈之心。三谛察法忍:是运用智能,审察谛观一切诸法,原无生灭,而得无生法忍。由于了达诸法无生,自然忍受外来一切怨害,以及内在身心之苦恼,故谛察法忍,是前二种忍之所依,前二忍依此忍而得处之泰然。

  四精进波罗密:专心无杂谓之精,勇往向前名进。精进亦有三种:一名被甲精进,菩萨被精进甲,积极进修菩提行,降伏四魔,犹如猛将身被甲胄,能摧怨敌无退屈心。二摄善精进,菩萨修习善法,进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对弘法利生之事,不生疲怠厌倦之心。

  五静虑波罗密:以其摄心不乱,专注一境亦名定。有三种,一名安住静虑,是心住定境,轻安悦愉,受用法乐,心无怠倦。二引发静虑,依此定境,能引发六种神通,诸所思事,皆得成就。三办事静虑,依此定境,能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等灾害。

  六般若波罗密:译名智能到彼岸,能通达诸法,决断无疑名智,能断惑证真,与实相理相应名慧。此亦有三,一生空无分别慧:以般若智,照见五蕴皆空,四大无我,而证我空之理。二法空无分别智:知诸法缘起性空,而证法空之理。三俱空无分别慧:是能证人空法空,令我法二执不起的智能。

  七方便波罗密:善巧摄化众生,能离过止非,应变自在名为方便。有回向方便,及救济方便二种,回向方便,是以前六度所积集的善根功德,回向佛道,属般若德。救济方便,是善巧救济,众生苦恼,属大悲行。

  八愿波罗密:意向欲乐谓之愿,有求菩提愿,及利乐众生愿,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弘颇,亦即是菩萨的四弘誓愿,四事圆满究竟,名愿波罗密。

  九力波罗密:能堪重任,不生退屈谓之力。有三种,能思考决择,可作、不可作等,名思择力;能修习一切苦行,不退不屈,名修习力;能起神通变化,降魔制敌,是变化力。

  十智波罗密:善能通达了知一切诸法名智,有无相行智,受用法乐智,及成熟有情智三种。由前般若深达实相,无住生心,离相布施,是无相行智。由修前六度而成就此智,亦由此智策修前六度,运行自在,名受用法乐智。由此智明了布施、持戒、忍辱、等波罗密,可饶益有情,而精进不懈,名成熟有情智。

  此智与前般若不同之处,是般若观空,而智照有。实则由于般若波罗密,而开出方便、愿、力、智等四度,故般若是根本智,由根本智证理,而生后得智,便能生方便善巧,以及愿力智等,以助修前六度。

  别行疏言:「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菩萨修此十波密,使二利究竟,到达涅盘彼岸,可度生死苦海,越烦恼暴流,故又名度。以十度可度十蔽故,如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能度愚痴,方便度耽滞,大愿度退屈,大力度怯劣,大智度昧事。能以十波罗密,灭除众生心中十蔽,成就一切功德,故言:「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以下四句,是明行相,前二句是法,后二句是喻。惑业及魔境,是世间行,解脱,是出世间行。莲华喻世道解脱,日月喻出世解脱。莲华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喻修菩萨道,以十度度十蔽,灭诸烦恼障垢,成就清净波罗密一切妙行,证诸法性空,不执着于有,故能于世间惑业魔境道中得解脱,如莲华之清净无染。菩萨虽然不执着于有,但亦不滞于空,而能入俗利生,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如日月不住于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剎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此颂成熟众生愿,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五种大愿,初句令一切众生得离苦,是大悲心;次句愿平等施与一切众生乐,是大慈心。第三句「如是经于剎尘劫」,是竖穷三世,即时间无尽,「十方利益恒无尽」,是横遍十方,即空间无尽。「诸众生」,包括三界六道,四生五类,「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正显弘愿无尽,「恒修普贤广大行」是因,「圆满无上大菩提」,是果,故后一颂是总结长时间所成就之因果。

  佛教教化众生的程序有三:一是未种善根者令种,二是已种善根令其成熟,三是善根成熟者令得解脱。今菩萨本乎慈悲心,平等教化众生,拔苦与乐,非限于一时或一处,而是尽虚空,遍法界,平等随顺救度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善根者令成熟,善根已成熟者,令得解脱,如是于无限时间及空间中,成熟有情,广修普贤胜行之因,证无上菩提之果,故言:「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此二偈是颂不离愿,即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八种愿,愿生生世世,不离诸佛,菩萨及一切善知识。凡能助长道业,有益身心的皆名善知识,是以乞取头目手足的恶众生,亦为成就布施忍辱诸波罗密的善知识。

  华严经言:「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喻灵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净法生处,譬喻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能净菩提心,譬喻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譬喻须弥,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乐世法,譬喻莲华,不着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喻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喻日月,色光圆明。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喻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等。」

  因为亲近善知识,有以上种种利益功德,所以菩萨应发愿与一切善知识,于一切时,一切处,皆共同集会,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共同分担弘法利生的工作,共同修学菩萨的一切行愿。特别是所有开示,使自己在修行过程中,获得利益的善知识,或为我开显指示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行的善知识,更愿常与我共同集会,且「于我常生欢喜心」。

  人与人之间相处,能做到彼此互相容忍,互相赞美,互相悦愉,实在不易。所谓:「日久生厌」,总不肯容忍对方之短,发掘对方所长;反而吹毛求疵,恶意批评。关系如此恶劣,如何同行、同愿、同修学?又如何共同担当如来的家业,完成弘法利生的任务?是以普贤菩萨劝导初发心菩萨,发愿常亲近善知识,恒不舍离,且设法令善知识「于我常生欢喜心」,不致日久生厌,默然摈之。故言:「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此是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五供养愿,亦即是十地经中所说,菩萨十愿中的第一供养愿。供养而言广大,其义有六:「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是福田大。「于彼常兴广大供」,是供具大。「尽未来劫无疲厌」,是供养心大。「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是正行大。「究竟清净普贤道」。其中清净二字是因大。普贤道三字是功德大。因普贤菩萨所修的佛道,已达究竟圆满,而获最胜功德故,「尽未来劫常修习」,是时大。

  修学普贤行愿的菩萨,除愿常见佛及其弟子,而兴广大供养,常以华香灯涂果乐种种财物供养三宝外,更愿修持诸佛微妙法门,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以般若智光,显示一切菩提行,以清净三业,实践普贤行愿,以法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尽未来际,永远勤勤恳恳,无穷无尽的修习,永不疲厌,故言:「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学」。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剎,一一剎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此颂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的第六利益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九利益愿。菩萨修菩提行时,愿于一切时、一切处、恒作利益众生的事业,永无止息,从不空过,故又名「三业不空愿」。

  初偈中前三句,是不空因,后一句,是不空果。「诸有」,指三界二十五有(欲界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四禅天、及初禅天中之大梵天,四禅天中的净居天与无想天,无色界四空处),菩萨历劫修行,于三界二十五有中受生,常福慧双修,或定慧均等,或修种种方便,利益众生的法门,或修八解脱等,结果,「获诸无尽功德藏」。

  「无尽功德藏」是:暂见身,则必得佛之法身;暂闻音,必得实智能;才生净信,必永断烦恼,故名无尽功德藏。如华严经出现品中说:「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土地,亦能作为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足,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得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盘」,是名无尽功德藏。

  次偈是说明利益众生的时及处,菩萨愿于一切时,一切处,皆能见佛闻法修行,事实上无论任何时处,无不皆有佛。「一尘中有尘数剎,一一剎有难思佛」。是说明于一粒微尘中,充满像极微尘数众多的佛剎土,而每一个佛剎土,皆有不可说不可说极微尘数如是众多难以思量的诸佛,众多诸佛,一一皆处众会中,为广大会众之围绕,为广大会众开演菩提妙行。

  「我见」,指普贤菩萨及修学普贤行愿的人,于一切时处,皆恒见无数难思众多诸佛,演说菩提道,皆愿参与一一佛处众会,皆愿闻法修行,三业精进,广修福慧,利益众生,以达到利益众生的愿望,故言「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此三偈是颂普皆回向别十愿中,第十转法轮愿,亦即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三愿。法指诸佛的正法,轮是譬喻,车轮,有回转及摧辗二义,佛说法能回转众生舍恶向善,能摧破众生烦恼惑业,是名转法轮。初偈颂是说明转法轮之处,次偈颂说明能转法轮的圆音,后一偈颂中,初句明能转法轮之人,次句明转法轮之语,第三句明所转的法轮,末句是能摄方便。

  颂中共有七个「海」字,皆是形容词,用以形容时,处、佛、音、及辩才语言皆无尽,如海之深广无尽。

  「普尽十方诸剎海」,是形容十方世界空间中,有无量无边众多佛剎土,是国土无尽。

  「一一毛端三世海」,是形容一一极小之毛端,皆经三世的时间,是显时间无尽。意思是说:十方空间所有的佛世界国土,无穷无尽,而无穷无尽的佛剎海中,诸佛亦无穷无尽,而无穷无尽诸佛的一一毛端,皆经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可知时间亦无穷无尽。今普贤菩萨,于无量无边的空间,无量无数的诸佛处,及无穷无尽的时间中,普遍修学一切菩萨行,而经无量无边劫海,故言:「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诸佛如来,凡有所说皆契理契机,真实不虚,故言:「一切如来语清净」。如来所说不仅清净,且于一言中,具备众多的音声海,十方众生,种种不同的语言,尽括在佛一音声中,故佛以一音演说法,能随顺一切众生的意乐而了解得益。如华严经言:「一切众生语言法,一音演说尽无余」。又如维摩经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起信论亦言:「圆音一演,异类等解」。佛不但一音圆具众音,且一一音声,皆具四无碍辩,能断众疑,令得慧解,故言:「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是明说能转法轮之人,过去一切佛,现在一切佛,未来一切佛,皆于彼十方无尽佛剎中,发出无尽的语言,相续不断,据真如理,称性而说,故言:「恒转理趣妙法轮」。

  诸佛所转诠受妙理的法轮,非一般凡夫或小乘根智的人所能理解,故我等应发愿修学普贤行愿,求得高深的智能,凭借愿王威力深心信解,自可「普能入」诸佛所转的微妙理趣法轮。「深智」是能入,「无边剎海」是所入,以甚深的智能,深入无边剎海,随从无量诸佛,尽未来际,转妙法轮,利益众生,故言:「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此二偈颂是说明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八净土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十净土愿,虽然颂文无净土之言,但实含有七种净义:

  一同体净:即念劫同体,虽然一念与一劫,其时差距离极远,但念劫之性,同一无二,普贤菩萨已证入诸法体性,能念劫互融。故言:「我能深入于未来」。并且尽未来所有一切劫数的长时间,摄在一念中,不但念劫如是,即使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劫。亦可尽摄在一念中。「我」普贤能于一念之间,便可尽入三世所有一切劫中,同时摄一切劫入于一念,故言:「为一念际我皆入」。此即是华严经所说:「劫念相摄」,劫念时差,虽长短悬殊,但皆无自性,其性同一空寂,是以念劫互融,打成一片,能于三世一念中,净佛国土。

  二自在净:由于证入诸法体性本同,故能于一念中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人师子是佛通称,普贤菩萨能「普尽十方诸剎海」,经「一一毛端三世海」,深入诸佛所转的妙法轮,证得法性,念劫圆融,故能普见三世法身真佛,能统摄一切佛国土,自在无碍,名自在净。

  三因净:因净有二,一是生因,指六度万行等妙行,是入佛境界的生因,如维摩经说:「布施是菩萨净土……」等,以六度万行功德庄严佛土,故名因净,二是依因,又有二,一以大圆镜智净识为土所依,是自受用土,二以后得智通慧为土所依,是他受用土,二皆佛境界,佛境界即净土,亦即是相净。

  四果净:果净有二:一所生果,由无漏净识所生起的自受用土,略则含在佛境界中,广则影在后颂承事愿中。二示现果,由于净因净果,应众生机,示现应化身土,普贤菩萨于一念中,普见三世法身佛,常入佛境界,能常入佛境界即是净土。

  五受用净:佛自受用土离过成德,颂文中:「如幻解脱」是离过,「威力」是成德,「如幻解脱及威力」即离众过,能解脱种种烦恼束缚,成就种种功德的清净受用境界,故名受用净。

  六眷属净:亦即是住处众生净,依十地经,在此品有「眷属」二字,眷属净即住处众生净。

  七相净:相指佛境界,摄在果净中,「境界」二字。以此二颂具前七种净义,因此名净土愿。

  太虚大师说:「一念中想到过去无量世界,了了如在目前,一念中想到未来无量世界,亦了了如在目前,但脱离现在一念,并无过去未来,故过去未来无实,依现在一念。此现在一念,缘过去未来无数劫而其前后次第不乱,故曰:一念遍入三世,入如幻解脱威力之佛境界,即佛净土也。」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剎,

  十方尘剎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盘,我皆往诣而亲近。

  此二偈颂是说明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九种承事愿,即十地经菩萨十愿中,第六愿。前净土愿中说:念劫圆融互摄,今承事愿中,说尘剎互容无碍。

  初颂明承事之处,「于一毛端」所占极微小的空间中,能够出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清净庄严的佛剎,且毛端不止于一二,而是像十方极微尘数国土,尽碎为尘,一尘一毛端之多,于如是众多毛端中,所有十方三世佛剎土,普贤菩萨悉皆能深入,到每一佛剎土中去,广修六度万行,使所有佛国土更清净,更庄严。故言:「我皆深入而严净。」

  「深入」有智深入,及身深入二种。普贤菩萨,若智若身,皆能深入十方尘剎,严净国土,亲近承事,供养诸佛。「三世庄严剎」是一切相,「十方尘剎诸毛端」是无量相。一切相,无量相,皆不离诸法实相,以其同一实相,故能大小兼容,一多无碍,即华严经所说:事事无碍境界。

  「所有未来照世灯」,诸佛出世以智能光明,照耀世间,作为一切众生,黑夜中的明灯,故名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盘」,是说未来诸佛八相成道,「我皆往诣而亲近」,是明能承事之人。以能承事之人,亲近供养承事诸佛,故名承事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着无依智能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此三偈是说明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的第十速成正觉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愿中第十愿。平常说佛有十力,今于十力中开为十二力,前九力是明七种业用,后三力是结因成果,共成十业,以显佛业力功德殊胜。

  「速疾周遍神通力」,是佛之自在业,以法智神足等神通力,变化自在,能于极短时间中,迅速而又周遍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运行无阻,名自在业。

  「普门遍入大乘力」,是正觉业,修习大乘佛法,能不离毛端,而于十方世界,八相成道,故名「普门」,以大乘称理,互相即入,故言「遍入」,大乘佛法,目的在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故名正觉业。

  「智行普修功德力」等三句,是说实谛业,菩萨以智能力,普修无量法门,解行并进,内满功德,故言:「智行普修功德力」,是实智证理;复以大慈悲力,为众生说法,慈威兼施,普荫有情,故言:「威神普覆大慈力」,是权智鉴机。菩萨自利兼他,令自他皆得离障,故言:「遍净」,二利究竟,智圆福满,名庄严。以福慧二严的福德力,说实谛理,饶益众生,名说实谛业。

  「无着无依智能力」,是证教化业,菩萨以菩提智,契涅盘理,此理无着无依,说此亲自所证无着无依之埋,令众生了解生信,名证教化业。

  「定慧方便威神力」,是种种说法业,菩萨具足定力、慧力、方便力、及威神力,能以一音演说法,普令一切众生,信解欢喜,名种种说法业。

  「普能积集菩提力」,是不断佛种业,菩萨自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亦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积集菩提资粮,续佛慧命,令佛种不断,故名不断佛种业。

  「清净一切善业力」,是法轮复住业,佛内证实智,能使一切善业清净,但为度生,复示现种种清净善业,为众生转法轮,教示利喜,从实施权,名复住,令诸众生,成就种种善根,名法轮复住业。

  「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此三句是结成果,亦即摧灭烦恼业,降诸魔怨业,及普圆胜因业。意谓菩萨将成正觉时,内则运用一念相应智,摧毁灭尽心中所有粗细烦恼,外则降伏一切魔军,圆满普贤行愿诸行力,而得成正觉。

  2、结颂菩萨十愿

  普能严净诸剎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能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此三颂是总结普皆回向中,别说菩萨十大愿,由于称性所起诸愿,其境界深广无涯,如大海之深不可测,故一一皆以海而形容之。

  「普能严净诸剎海」,是结第八净土愿,菩萨能遍庄严清净十方三世一切极微尘数佛剎,令所有佛剎,皆成净土。

  「解脱一切众生海」,是结前第三成熟众生愿,即愿成熟一切众生,令诸众生,皆得解脱。

  「善能分别诸法海」,是结前第十转法轮愿,意是愿以智能,善巧分别一切诸法,善恶,邪正,因果等,令诸众生,辨别善恶和邪正,明因果,由有漏业,进修无漏法等。

  「能甚深入智能海」,是结前第一受持愿,若能受持一切如来正法,深入经藏,必得智能如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是结前第二修行二利愿,菩萨广修自利利他诸行,不生执着,无住生心,离相布施,不着于有,不住于空,以解脱世间一切惑业与魔境,使二行清净。

  「圆满一切诸愿海」,是结前第六利益愿,利益众生,是一切菩萨的职责,亦是一切菩萨的志愿;为圆满利益众生的志愿,应尽未来际,修无量苦行,以成就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是结第五供养,及第九亲近承事愿,亲近诸佛时,自当供养承事。

  「修行无倦经劫海」,是结前第四不离愿,菩萨自愿于一切时,一切处,亲近诸佛菩萨,及诸善知识,与诸善知识,同愿同行同修学,精进不懈,无有疲倦,永不舍离。

  「三世一切诸如来」,以下四句,是结成第十速成正觉愿。「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是明修因圆满,「以普贤行愿悟菩提」,是明所证正觉圆满果。

  3、颂归二圣功德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剎土亦复然,

  如是智能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自此以下共有五颂,是结归二圣。二圣,指文殊及普贤。大意是说:欲想完成普贤胜行,必须具有文殊的大智,以智解理,依解起信,因信发愿,因愿立行。是以普贤胜行的完成,当归功于文殊的大智。

  普贤固然真身遍法界,为一切如来的长子;而文殊智能最胜,位居究竟,周遍十方三世,为诸佛母。今在福城东,庄严幢,娑罗林中,以般若智,启导六千比丘发菩提心已,又开导善财童子,使发菩提心,遍访善知识,寻求大乘解脱道,最后参礼普贤菩萨,依普贤清净行,成就清净愿,然发愿目的,在于成就菩提行。故此以下共有五偈,所说无非是依文殊之胜解,而学普贤的胜行,故名结归二圣。

  长子,即是父母的第一个儿子,在佛经说,佛子可分为嫡子和庶子,嫡子指大乘菩萨,庶子是二乘圣人,而众多菩萨嫡子中,有资格被称为长子的,是一切菩萨的上首,今颂文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是释尊座下的长子,而且是十方一切如来座下的长子,主要原因是:普贤行愿是一切行门中的最胜行,究竟圆满普贤行愿,即成正觉,如世间人的儿子,能继承父业,又犹如国王的长子,能继承王位一样。

  金刚瑜伽顶经言:「普贤真身遍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无始即是长义,不舍因行,故名佛子。

  「我今回向诸善根」。善根,通指前十大愿王所积集的一切善根,十大愿王是由智能而生信生解,然后立愿起行,属于智能的行愿,因名「诸智行」。「同彼」指一切如来的长子,即是普贤菩萨。意思是:我等发心修学普贤行愿,愿将过去所积聚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回向于普贤菩萨的大行大愿中,并愿自己所有诸智能,诸行愿,悉皆同彼普贤菩萨一样。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剎土亦复然」,不但愿自己身口意三业恒常保持清净,即使是自己所修的一切行愿,及自己所到的一切剎土,亦恒常保持清净,直至成佛所居国土,亦复清净。

  如是智能,是指前所说甚深智能,凡是具足甚深智能的人,皆可号称普贤,然则我愿与普贤菩萨一样,具足甚深智能,具足清净三业,具足清净诸行及清净国土,当我一切与彼普贤菩萨同等时,我就可以被号称为普贤,故言:「如是智能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此三偈颂是双同二圣。因为文殊表解,普贤表行,以能行故言:「我为遍净普贤行」;以能解故言:「文殊师利诸大愿」。普贤菩萨说:凡是发心修菩萨道的我等行者,不但愿普遍修持普贤的种种大行,亦愿普遍实践文殊的种种大愿,并且使所修的大行及所实践的大愿,悉皆圆满无缺,犹如彼普贤、文殊二圣的事业,同等无余,同时经未来际,永劫修行,不生疲倦,故言:「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既发心愿修持普贤的大行,及文殊的大愿,则我所修行的法门,应该无有限量。由于所修的法门无量,所获得的功德,当然亦无限量,故言:「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由于修无量法门,得无量功德,当然要安住于无量无边所修诸行中,全心全意,继续进修,不使中断。于其中间,所得到的神通境界,自己能了达确知无疑,故言:「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以下四句,正是结归二圣。因为在一真法界中,就能起诸法义边说,名为普贤;在能照法界义边说,名为文殊。普贤当法门是所入,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普贤明广大义,文殊显甚深义,二皆不离智能,般若之智利如金刚,故言:「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之行能断惑降魔,故言:「普贤慧行亦复然」。是以修学菩萨道,必须依文殊的智能胜解,以求普贤的广大胜行。以普贤的殊胜行,发掘文殊甚深的智能;以文殊甚深的智能,推动普贤广大无尽的行愿,使解行相扶,智愿合一。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是将过去在菩提道上修行的过程中,所积集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回向于普贤文殊二大士,以期随彼二大士所修习的一切法门而修学,常修学二大士的大智与大行。其实,初发心的菩萨,不但要学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更要学弥勒的大慈,观音的大悲,以及地藏的大愿,不过此经是华严经之一品,华严经是说华严三圣的境界,因此,特别推荐初发心菩萨,要学文殊普贤二大圣的大智大行而已,今此颂文,正是结归二圣。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此颂结归回向:「如是最胜诸大愿」,通指前文所说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以及孤起颂中,特别显示的菩萨十大愿,二皆属于最胜之愿,故为「三世诸佛所称叹」,是值得每个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修学,但修学如是最胜诸大愿,所得的功德,不应据为一己所有,应该毫无保留的回向一切众生,回向菩提,以及回向实际真理,其目的是为得到普贤菩萨所有的一切殊胜行,以及所得的一切殊胜功德,故言:「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二)颂显行愿功德

  (1)超颂极乐果胜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以下共有十二偈颂,都是显示本经所说行愿的功德殊胜。今此四颂,是超颂极乐果胜。以普贤胜行之因,不导生华藏而导生极乐,其原因有四:一弥陀愿重,偏愿接引娑婆世界苦恼众生。二虽十方佛土皆妙,但初发心者无所依凭,故方便引归极乐,使众心归一。三极乐不离华藏,亦华严世界之一,故导归极乐世界,等如导归华藏。四阿弥陀佛,即是本师,如密宗说:阿弥陀佛是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是以密宗在大日如来外,不说阿弥陀佛成佛因果。

  普通人临命终时,诸多牵挂,万般无奈,加以孝子贤孙哭哭啼啼,更不能放下,欲生西方,真是障碍重重,谈何容易。何况一生所作善恶业因,于临命终时,悉皆现前,一口气不来,便被业所牵,轮转六道。今修持普贤十大愿王的人,临命终时,愿王相随,能「尽除一切诸障碍」,得「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一生极乐,助缘殊胜,不但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且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很快就能修学圆满,成就此十大愿行,故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当二利究竟,「一切圆满尽无余」时,便可以进而「利乐一切众生界」,到十方世界去广修菩萨行,广利诸众生,或回到娑婆世界来,巧把尘劳作佛事,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彼佛众会咸清净」,是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处于清净海会诸大菩萨围绕中,「我时于胜莲华生」,即是上品上生,「亲睹如来无量光」,即是亲见阿弥陀佛。「现前授我菩提记」,是蒙佛授记。「蒙彼」阿弥陀「如来」为我「授记已」,就可以「化身无数百俱胝」,「俱胝」译言亿,即一千万,「无数百俱胝」,即是化成无量无数的身,加上广大无边的智能力量,周遍到十方世界,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界,使一切众生咸皆离苦得乐,故言:「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正是显示极乐果胜。

  (2)结颂行愿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通则总括本经所说,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即是十大愿王;别则指普皆回向中,统摄一切菩萨行的十种别愿。若总若别,皆愿力无尽。即使「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我此行愿亦无尽。何况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穷尽,所以我此普贤行愿,是究竟永恒无有穷尽。故说:「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3)追颂校量功德

  十方所有无边剎,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剎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此八句是追颂校量闻经功德,前长文中说: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虽大,但不及一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之一。今颂文说:假使有人以堆满十方所有一切无量无边剎土如是众多又庄严,又珍贵的众宝,来供养一切如来,又以最胜安乐施于人天,并且经过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的长时间,其所得功德,自然是非想象可及,更非算数臂喻可尽,故言:「十方所有无边剎,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人天,经一切剎微尘劫」。

  但假若有人,能于此普贤菩萨所说的最极殊胜的十大愿王,偶然得闻,一经于耳,即能对此十大显王,生起清净信心,并进而如法修行,实践此十大愿王,以求实现众所渴仰的佛果菩提,则其人所获得的殊胜功德,实过于彼前以众宝供养诸佛,及以最胜安乐,施于一切众生的人,可见愿王功德殊胜无比。

  (4)追颂诸行胜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以下五偈,是追颂增上等五果胜德。善知识能为修道的增上缘,反之,恶知识则为障道因缘,亦即是恶增上缘,如涅盘经德王品言:「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恐怖,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坏无量身,无众善心。是恶象等,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能坏净身及净心。是恶象等,能壤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道;为恶友杀,必至恶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当远离恶知识。」

  恶知识,既然是为患无穷,凡是修行人,必当远离。今因得闻十大愿王,并对十大愿王起信心,受持读诵,即可以常远离恶知识,摆脱恶友牵连,摆脱恶劣环境困扰,不致误入歧途,不致障碍进德修业,是以善根增长,恶业消灭,不但永离一切诸恶道,且临命终时,获得上品上生,迅速面见如来无量光。无量光如来,即是阿弥陀佛。古人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教化下,在与诸上善人聚会中,很快开发本具智能,迅即具足普贤菩萨最胜的行愿,正是增上缘最胜。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四句追颂等流果胜。人的寿命,皆随各人宿业所感,长短不一,此中言:「胜寿命」,非关寿命之长短,而是以能修胜行,不虚度岁月,不浪费生命为胜。否则,恣情纵欲,荒废善行,恶业转增,将招致苦果无量,即是百岁亦非胜寿命。

  法句经言:「人寿百岁,悭贪逾盛;不如一日,割舍财色。人寿百岁,乐不持戒;不如一日,净心守戒。人寿百岁,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念喜不瞋。人寿百岁,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励身心。人寿百岁,不起善愿;不如一日,发行四弘。人寿百岁,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聪利。」故知人的寿命是否殊胜,不是在于人寿的长短,而是视其能否把握有限的生命,作无限利益众生的事业而定。今此人由闻愿王,即信解受持的功德,不堕恶道,而且世世生生,善来人中生,借假修真,不虚度岁月,故说:「此人善得胜寿命」。此胜寿命之人,不久当可以成就如彼普贤菩萨的种种胜行。

  往昔由无智能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行,一念速疾皆消灭。

  此四句追颂离系果胜。「五无间」罪,是一切恶业之极恶,一切众生由无智能力,愚痴暗蔽,不明真理,不知邪正,不辨是非,狎近恶友,作极恶之重罪,将堕无间地狱受苦。今幸遇佛法,得闻信受持读诵此普贤大愿王,即于剎那一念中,速疾皆得消灭五无间业。远离恶业的系缚,故言:「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是离系果殊胜。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能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初两句是颂异熟果胜,后两句是颂士用果胜。因信解受持愿王功德,此人不独善来人中生,且生于名门贵族积善之家,五官端正,相好庄严。相好庄严是外在美,智能庄严是内在美。内外皆美的异熟果,是由读诵受持愿王的功德而生。

  由于发心信受读诵普贤愿王,凭借愿王威神之力,不但诸魔外道不能摧害,反而能摧毁诸魔外道,应受三界众生的供养,如土大夫所发生的力用,故名士用果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此四句是颂究竟果胜,长行文中,但说五果,今颂文孤起颂究竟果,实则,能得前五果之人,结果当然成就佛果菩提。如释尊未成佛前,示现苦行六年,又示现知非究竟,而离苦行林,往尼运河沐浴,复受善生牧女供养,气力平复,即诣菩提树下,降诸魔怨,然后夜睹明星,成等正觉。

  佛于最初三七日,转华严法轮后,便隐实施权,往鹿野苑为五比丘等,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继而说阿含、说方等、说般若、最后说法华涅盘,舍权归实,开?显本,普令众生,回小向大,觉悟成佛,故言:「普利一切诸含识」。

  「诸含识」指一切有情言,咸令有情,共成佛道,正是究竟果胜。今此偶然听闻普贤愿王的人,便能生起信心,并且实行受持读诵十大愿王,所以能速诣菩提大树王,坐道场,降魔军,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是以能「普利一切诸含识」。

  (三)结颂受持回向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初二句是颂前诸行,后二句颂显胜益,诸行,包括前长文中所说,听闻,信,乐,受持,读诵,书写,及演说等,于诸行中,或具足众行,或仅能受持一二,其所获功德,诚非一般人心之可思,口之可议,唯有佛与佛能知,结果:「决定获胜菩提道」,是说明自利功德。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此颂利他功德。假若有人读诵此普贤愿王,不要说其全部所得功德,但说其少分善根功德,即此「一念」生信受持愿王的少分善根,便可以具足「一切」善根,「悉皆圆」满一切功德。于一切善根功德中,特别是「成就众生」,是普贤行者的「清净愿」,因为受持普贤行愿的人,发菩提心,趣向佛道,目的是在成熟众生,利益众生,故凡能完成「成就众生清净愿」的行者,便能于一念受持之间,即可成就圆满一切功德。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

  此颂结成回向。前二句是能回向,后二句是所回向,意思是:「我此」所修的「普贤」十大愿王的「殊胜行」,所积集无量「无边」殊「胜」的「福」报及功德,悉「皆回向」一切众生,「普愿沉溺」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中「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即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

  (四)流通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词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凈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以下流通分,可分为三段。一是如来赞善,二是指所说法,三是时众受持。今初段文是如来赞善。此四十卷华严经发起时,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阁中,与普贤文殊,及从普贤行愿所生诸大菩萨,诸大声闻俱。时佛因知诸大菩萨,心中渴求大乘妙法,而入于如来师子频申三昧,不但令庄严阁,忽然高广严丽,遍周法界,众宝严饰;同时令逝多林广增无限,与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宝间错庄严,十方佛剎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各持众宝,围绕恭敬,供养释迦牟尼佛。

  当时普贤菩萨,观一切菩萨集会,欲为开发如来最上师子频申三昧故,而为诸大菩萨演说师子频申三昧神通境界,而佛安住于三昧中,亦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及诸菩萨。并现种种神变,令诸菩萨,入于如来神变大海,得无量三昧,成就摄受利益众生大悲门,而不离逝多林。

  当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及常侍卫诸金刚神等,来到佛所,绕佛供养,顶礼辞退,往于南方,福生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以种种方便,随众生心而为说法。先令舍利弗所教化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发菩提心,再鼓励初发菩提心的善财童子言:「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善男子!彼善知识,当为汝说:具足圆满普贤行愿。」

  善财受教,即往南方参访善知识,如是展转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为善财及诸菩萨,演说十大愿王及其功德。故说:「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当时,不但身为当机众的善财童子,踊跃无量,在座听法的一切菩萨,亦皆大欢喜,而释尊亦欣然从定境出,赞言:「善哉!善哉!」即是赞叹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并导归极乐,实在太好太美妙,深得佛旨,故双赞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此段文是说明所说之法,「尔时」是当释尊从师子频申三昧出,赞言:善哉善哉之时。「诸圣者」指善财南下,展转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以及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因为善财所参访的善知识,无论是出家、在家,皆是法身大士,因名「菩萨摩诃萨」。当善财参礼诸善知识,每一位善知识,皆为其演说自己所证得的不思议解脱法门,虽然当时佛已入定,不曾参与演说,但佛是会主,且当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后,佛即出定为之印证,赞言:善哉!对其他善知识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佛亦了然而默许,佛是主,菩萨是伴,主伴共宣,故言:「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法门」。

  「时」指当此会之时,亦是法会完毕之时,除佛及普贤等大士外,还有众多听众,故下文列出五类不同的听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剎海极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上文是总结时众受持,时会众可分为五类:

  一是文殊菩萨,及其所率领属下诸大菩萨,及其所成熟的六千比丘是一类。

  二弥勒菩萨,并其所率领于贤劫相继成佛的诸大菩萨是一类。

  三无垢普贤,及其所率领住灌顶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与十方佛剎极微尘数菩萨,来聚集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宣说十大愿王的功德,诸大菩萨是一类。

  舍利弗及诸大声闻,包括缘觉等众一类。

  初学佛初发心的人及天龙八部等又是一类。

  所成熟六千比丘,是指觉海而为上首约六千比丘,当初文殊菩萨,辞佛往福生城时,舍利弗亦辞佛并率其徒众初出家的六千比丘同行。及至途中,舍利弗劝诸比丘,归依文殊,文殊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一积集一切菩提心,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严净十方佛剎心,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提心,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剎极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心力……。」

  诸比丘闻已,得普照法界三昧,成为文殊菩萨的法眷属,因此六千比丘,及曾受文殊菩萨教化的众多菩萨,是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一类,是属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大道心众。故说:「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贤劫,是指现在住劫而言,劫以时间言,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如刚过去的住劫,名庄严劫,现在的住劫,名贤劫,未来的住劫,名星宿劫。现在住劫中,共有二十小劫,释迦牟尼佛是于住劫中第九小劫,人寿百岁时,降生娑婆世界成佛。

  大悲经说:当劫初此三千大千世界欲成时,有大水聚,净居天子,观此水中,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因名贤劫。于贤劫千佛中,最初是拘留孙佛,其次是拘那含牟尼佛,及迦叶佛,第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是弥勒佛。释尊于第九劫减劫中成佛,弥勒于第十劫减劫中人寿八万岁时成佛。之后,有师子佛等,共九百九十五位佛,相继出现于世,其最后佛名楼至佛,此九百九十六位当来成佛的诸大菩萨中,以弥勒菩萨而为上首。当时亦在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是在佛前当来成佛的一类。

  一生补处,一生,指仅此一次受生而言,补处,是当补佛之处。慈恩法师释一生补处共有三位,一是一生所系,二是最后身,三是坐道场身。菩萨上生兜率陀天,是一生所系,唯有当来一次受生是能系,下生时即是最后身,及坐道场身。

  又菩萨有五种生:

  一是除灾生,是由愿力为大鱼等,于饥馑时,济诸饥乏;或为大医生,救诸疾病;或为善巧,善和斗争;或为国王,如法息苦;为大天神,断邪见行,为水为火,为车为舟,为种种物,息除灾患。如维摩经言:「或作日月,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火风,劫中有疾病,现身作草药;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劫中有刀兵,为王起慈悲」等。

  二者随类生:菩萨以愿自在力,于旁生等恶趣中生,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维摩居士:「入诸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

  三者大势生:禀性聪慧,寿命形色,种姓高贵,最为殊胜。能断众生,轻慢等过。

  四者增上生:受十五果,自在化导,随所应生。

  五者最胜生:此生资粮,丰富具足,如释尊生于王族,能成正觉,作诸佛事。

  今言一生补处,于前五种生中,摄前四种,若已下生,住最后身,即第五种摄灌顶位,亦即是受职位。菩萨十地位满,进入等觉,得百万阿僧祇三昧,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胜职位。如世间太子将受王位,取四海水,以灌其顶;等觉菩萨,将入佛位,名灌顶位。华严海会中,能一生补佛之处,位居灌顶的大菩萨固然众多,而来自十方种种世界,其数如一切佛剎极微尘数的诸大菩萨更多,此等诸大菩萨,是以普贤菩萨而为上首,是灌顶位的一类。故言:「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位灌顶位诸大菩萨,及除十方种种之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剎海极微尘数诸大菩萨摩诃萨众」。

  舍利弗是梵语,译名鹙鹭子,因母立名。佛弟子中智能第一,原是金龙陀佛再来,今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以度小乘根基众生,先令一切众生,入佛教出家学佛,然后令回小向大,趣向佛道。

  目犍连,译名采菽氏,佛弟子中采菽氏甚多,因以摩诃二字拣别,合名大目犍连,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与舍利弗年少为友,同师外道,各有壹百弟子,后因闻马胜比丘转说佛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而感悟归佛,助佛教化,是声闻弟子的上首。故言:「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经文先列菩萨众,后列声闻众,应概括辟支佛众,是小乘圣者的一类。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以下,是明杂类,人是当时在座听法的人间众生,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层天众。龙有天龙,人龙,地龙,及王龙等四种,是就其职位而言,天龙是执持天宫殿,令不堕落者。人龙是主理人间水源,能兴云致雨;地龙是主持山河大地;王龙则守护王之宝藏。又就龙的形态言,有四种不同,一虬龙:是头有角的龙;二鹰龙:是有翼的龙;三蛟龙:是有鳞的龙;四骊龙:是有如意宝珠的龙,属于龙王之类。

  龙有三苦,亦名三恼,或三患,一热风或热沙着身,烧其皮肉痛入骨髓,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诸宝物,以为苦恼;三金翅鸟搏食,诸龙怖畏,常懊苦恼。龙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时,二风吹云散时,三修罗收云入海时,四雨师放逸懈怠时,五众生造孽过重时,龙天瞋责,雨亦不下。

  夜叉亦名药叉,译捷疾,有翅能飞空,嗜吃婴儿,居下天,守天城门。干达婆译寻香,是天帝乐臣,帝释须奏乐时,燃香,即寻香至。

  阿修罗,译名无端正,男丑女美,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又名非天。

  迦楼罗,译名金翅鸟,身有四宝色,翅羽严丽,两翼展开,相去三百三十六里,有胎、卵、湿、化四生,以龙为食。

  紧那罗,译名疑人,形似人,体是畜,头有角,是天帝歌臣。

  摩猴罗伽,译大腹行,是大蟒蛇类,年老不死而成神。人,指人道中众生,非人,指人道以外一切众生,总摄天龙八部以外一切众生,此等众生,因佛慈悲教化,早种善根,凡佛说法海会云集时,亦来恭听,如归慈父,若趣医师,是法会外护之一类。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是结集经典的圣者,叙述当时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的反应情绪,凡在法会中,无论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之众,或是当来下生成佛的大菩萨众,或位居补处,住灌顶位的十方极佛剎微尘众,或是列席旁听的二乘圣众,或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闻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功德,经佛印证之后,无不皆大欢喜,心生信解,受持奉行。

  慈恩法师在圆觉疏中,引文殊所问经说:欢喜奉行有三义:一是说者清净,不为取着名利所染;二是所说清净,以如实知诸法体故;三得果清净,以时众闻法得益故。由是因缘,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皆大欢喜,由信生解,因解起行,故言:「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本品开始,是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及诸大菩萨,说其修持十大愿王,不可思议境界的心得,甚至四十卷华严,亦不外是五十三位善知识各说其修行所得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而已。今最后却说:「闻佛所说」,是归功于佛,因为佛是法会主,菩萨是伴,菩萨于佛前说,经佛印许赞叹,即等如佛说,故说:「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前五篇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后五篇文章

净土三部经之差别

净土三部经之一致

净土三部经之资格

净土三部经之隐显

净土三部经之梗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