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人总喜欢什么话难听就说什么。明尼苏达大学一个行为孤僻的博士说,幸福感受取决于遗传。他指出,一对双胞胎,即使他们中的一个做CEO,另一个做水管工人,但对人生的满意程度仍然完全相同,即他们都很幸福或不幸福。这说明一个人的幸福感和他的境遇没有关系——— 我相信这个结论会让很多中国人气得吐血,因为这会使他们追逐幸福的努力显得可笑。 我有一个做医生的朋友,两年前到一个宾馆去开会,一眼瞥见领班小姐,疑为仙人,便趋前“套磁”。小姐莞尔一笑,用一种很不经意的口气说:“先生,没看见你开车来哦。”这位朋友当即如雷轰顶,大受刺激,从此立志加入有车族。前几天我们在—起吃饭,几杯酒下肚之后,他告诉我,准备把开了一年的“昌河”小面包卖掉,换一部新款的“爱丽舍”。我表示钦佩。然后他问我买车了没有 我老老实实地回答,还没有,而且在看得见的将来也没有这种可能性。他同情地看着我:“唉 一个男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开过车,那实在是太不幸了。” 这顿饭我吃得很惶惑。因为按我目前的收入水平,同样买部“爱丽舍”,我得不吃不喝地攒上好几年。更糟糕的是,即便我抱定必死的决心,有一天终于买上了汽车,也许在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幸福”滋味的时候,一个有私人飞机的家伙就会同情地对我说:“一个男人没开过飞机太不幸了”,那我这辈子还有救吗? 这个问题让我坐立不安了很长时间。如何挽救自己,免于堕入“不幸”的深渊,让我甚是苦恼,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了在台湾创立济慈医院的证严法师在一次讲法时说的一段话:有菜篮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因为幸福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人生的真味存在于诸如提篮买菜这样平平淡淡的经历之中。我们时时刻刻拥有着它们,却无视它们的存在。 我突然开悟。原来我的这位医生朋友在用一个逻辑陷阱蓄意误导我:没有汽车是不幸的;你没有汽车,所以你是不幸的。但这个大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汽车”与“幸福”并无必然的联系。 现在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在不厌其烦地对大众进行洗脑:追求成功,紧跟时尚。不择手段地占有财富是光荣的,穷人都是因为无能而遭淘汰的一族。在这种氛围中,消费的目的不再是因为需要,而是为了炫耀或是用来证明自己,生活的形式与内容严重脱节。许多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社会公认”的幸福标准,把幸福量化为“两套住房,一辆汽车,漂亮老婆 有钱老公)”等等,一天到晚汲汲于此,幸福没有找到,时间却在焦灼中飞速流逝了。其实,要追求幸福,就不能按别人的曲子跳舞,要仔细倾听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把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像接受阳光和空气一样接受下来,坚信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绝大多数人都是注定要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