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因果故事 感应故事 宗门故事 名人学佛 成败故事 哲理故事 智慧故事 身边故事 生活故事 短故事护持
 
 

枯木禅之色与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天我太太看《蔡志忠漫画·禅说》时问我:“学佛者就应该不近女色,那个老太太为什么把和尚赶走,还把茅庵烧掉呢?”
  我说:“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色与心的关系。莫说你不理解,即使是某些法师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义理呀。”
  “那个和尚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呢?”我太太问。
  “YIN性即是佛性。”我回答。
  “为什么这么说呢?”
  “YIN性与佛性本是同一性。人无佛性,YIN性亦无;人无YIN性,佛性亦无。也就是说,因为人有佛性,才有见闻觉知的功能。因为人有佛性,才会产生情欲。人把见闻觉知断了,等于把佛性断了,这叫断佛种智。”
  “既然YIN性就是佛性,那为什么还要戒YIN呢?”
  “因为YIN性是后天的物欲之性,不是先天本然的清静之性。YIN是心之用,不是心之体。人贪著情欲,所以才迷失佛性。人迷于后天,所以不能返回先天。六祖惠能在《坛经·付嘱品第十》中说:‘YIN性本是净性因。除YIN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个和尚遇女人抱他,他没有感觉,这不就是定力和不动心吗?”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遇到一个女人抱他,怎么会没有正常人的感觉呢?这不叫定力和不动心,这叫断佛种智呀。”
  我太太怒道:“难道说动心才是对的吗?”
  “有见闻觉知,不等于有YIN心呀。孩子被父母拥抱,这个孩子会产生YIN心吗?YIN心不是从断除见闻觉知而去除,而是在于心正,在于性真。一个人被他人拥抱,却没有感觉,此不变成枯木顽石了吗?六祖惠能在《坛经·机缘品第七》中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为什么不说‘断绝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呢?佛性好比是面镜子,YIN欲好比镜子中的影像,一个人为了去除镜子中的影像,把镜子也一同给去除了,就落顽空了。”
  “你的意思是说,有感觉,但不能有YIN心,对吗?”
  “对。这就是“好色而不YIN”,也是孔子所说的“关雎乐而不YIN”。不修行的人,见色则好YIN;不识自性的盲修行,则终日在事相上断色、离色;真修行则是在色不染;这就是真修行与盲修行、无修行的差别。”
  “那个老太太把和尚赶走,还把茅庵烧掉,是不是太过分了?”
  “不过分。这个和尚修了二十年,竟然没有识得人心道心,像这种假修行,不把他赶走,留着他何用?”
 
  因为YIN欲是人身的最大欲望,最难去除,也最容易迷失本性,所以许多学佛者都把戒YIN当成首要任务。但是,学佛者如果不从明理上入手,一味在事相上用功,到头来不是把自己变成了木头人,就是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还有一些聪明人,总妄想从心外找到点灵丹妙药,一下把YIN欲去除掉,快点成佛,此是无法获得成功的。
  去YIN的过程,实际上是去除后天物欲之性,返还先天无欲无为自然本性的过程,此需要纯心养性的真实修养,长久的功夫,非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目的。
  据《七真天仙宝传》中记载,刘真人是在妓院里妓女的簇拥中修成真人的。而一些远离红尘闹市,躲到深山老林里的修道者,尽管一生没近女色,临终却没能过得YIN欲关。这就是心的问题。
  由此可知,戒YIN必须从心入手,从明理入手。一个学佛修道者,惟有通过觉悟的提高、坚实的修养,才能够真正做到“好色而不YIN”。不明理,先天后天不明,一味强制其欲,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虽然明理,却不克制自己的欲望,就很容易走向堕落。所谓的明理和提高觉悟,就是“格物”,就是觉悟事物的本质。所谓的坚实修养,就是不断的修行,不断的注意细节,不断的量化,如“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等等,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做到自性如如不动,自然而然,在色离色,在尘出尘……。
 
 
 
前五篇文章

燃灯法师念佛救蚂蜂

山东女孩父亲去世后背瘫痪妈在大连求学

放生杀生现报录(二)

我愿念弥陀

棺煞

 

后五篇文章

念佛感应 避过车祸

放生杀生现报录(一)

诵地藏经 梦到未出生的婴儿

山东孝子韩和平:精心侍母40年

观音菩萨感应二则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