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大钟寺历史沿革及功能嬗变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钟寺历史沿革及功能嬗变考

  作者:方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北侧的大钟寺博物馆,原是一座清代寺庙,寺院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汉式庭院建筑群,分东西两路,坐北朝南,规模宏伟,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现存建筑占地面积大约3万多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寺院西路,从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大钟阁及东西翼楼,两侧围以配殿和厢房。现如今此处已成为收藏、研究、展示钟铃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考证大钟寺的历史沿革及功能嬗变,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雍正皇帝的初衷

  清朝雍正皇帝(1687-1735)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名胤祯,于公元1723年至1735年在位。他信奉佛教,尤其参修禅宗,自称破尘居士、圆明居士,曾与章嘉活佛、迦陵性音禅师等僧人交往密切,对于清代佛教的弘扬尤其是禅宗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230多年前的一个初春时节(公元1733年正月),秉承雍正皇帝的旨意,一个寺庙建筑工程在京城西北西直门外一块叫曾家庄的爽垲之地上破土动工了,两年后的冬天,一个规整庄严的佛寺宣告完成。

  雍正皇帝为寺院赐名“觉生寺”,表达了他弘扬佛法,“以不觉之觉,觉不生之生”,度化众生的愿望,并立碑撰文铭记。残碑至今竖立在天王殿展厅正中,高187厘米、宽67厘米、厚37 厘米,碑首和碑座都已不见去向,碑阳(即碑的正面)严重风化,不见碑文;碑阴(即碑的背面)和两侧均保存较好,以龙纹雕饰的边框和边框内的文字清晰可见。根据文献记载可知,碑阳镌刻的是雍正皇帝当年敕建觉生寺时撰写的碑文,碑阴及两侧的文字则为乾隆皇帝驻跸该寺庙时所写下的诗文,是后来追刻上去的。雍正皇帝当年敕建觉生寺所撰写的碑文已经泯灭不清,所幸在国家图书馆善本室里保存着碑文的拓片,从拓片可见碑上的文字由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若霭所书写,工整俊朗,清晰可见。

  这块石碑是这座寺庙兴建之初的历史见证,和留存在山门上蓝地金字的“敕建觉生寺”匾额一样,它们似乎仍然在向人们诉说寺院当年所承蒙的浩荡皇恩,诉说着雍正皇帝的初衷。

  镇寺之宝——永乐大佛钟

  位于觉生寺院落最北端的大钟阁是雍正皇帝接受了和硕亲王等人的奏议,为迁移悬挂落卧在京城西郊万寿寺内的永乐大佛钟而另行修建的。明朝在中国古钟铸造史上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高潮阶段,北京地区的古钟铸造因首善之区的独特优势而更显辉煌,明成祖朱棣定鼎北京之后,随即开创了一个铸大钟、彰功德、明教化的时代。永乐时期铸造的大型古钟在北京保存有三件:一件是曾经悬挂于北京城钟楼,后被置换下来的永乐铁更钟,目前收藏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九亭钟园内;一件是至今悬挂在北京城钟楼之上的永乐铜更钟;另一件就是悬挂在大钟寺的大钟楼内的永乐大佛钟。三者都具有形体巨大的共同特点,钟体通高都在4米以上,最高者为7.02米(含悬挂结构),底径最大者为3.4米,最重者约为64吨。三者均有铸造年款“大明永乐年月吉日制”,人们习惯性地将它们笼统地称呼为“永乐大钟”。三件大钟的用途并不完全相同,前二者用于北京城的定更报时,后者则用于佛教场所,为佛事活动中的重要法器。

  在存世的三件永乐大钟里,永乐大佛钟虽不是体量最大者,但它的确是其中最为精美独特者,其精美之处莫过于端庄秀美、雍容钜度的钟体铭文。钟体内外铸写了梵汉佛教经咒,约120多种,共计23万余字。除5000多字的梵字外,其余均为汉字。所有铭文布局疏密合度、工整俊朗,首位风格一致,无一错漏病笔之处,令人们叹为观止。永乐大佛钟最初铸成于德胜门附近的铸钟厂,铸成之后悬挂在汉经厂内,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将其移挂于京城西郊慈圣宣文皇太后建造的万寿寺内,天启年间落卧于地,不复鸣响。该钟公元1773年4月,即动工兴建觉生寺不久,和硕亲王等人奏请雍正皇帝,以“金木相克”、“金土相生”的五行之说为由,将京城西郊万寿寺内的大钟移置觉生寺之后,另建钟阁悬挂。

  形体巨大的永乐大佛钟的迁移、悬挂并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其间所废人力、物力之多难以记数,所耗时日之长仍是历史之谜,难以定论。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在乾隆八年,大钟已经悬挂在觉生寺后的钟阁之内。当年,乾隆皇帝来到高悬在觉生寺大钟阁内的永乐大佛钟前,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和感叹,曾赋诗一首。

  乾隆十一年,他再次吟作了“觉生寺大钟歌”,所勒御笔石碑至今陪伴着永乐大佛钟,供人们赏读玩味。时至今日,“钟王”岿然不动,享誉海内,可谓国之珍宝。永乐大佛钟被成功地移悬到觉生寺之后,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寺庙本身,以至于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几乎很少知道这座寺庙的原名,而它的另一俗称“大钟寺”之名则已远播海内外,为人们耳熟能详。

  皇家祈雨的场所

  经历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位清朝皇帝,这里一直是京城重要的佛法弘扬之地,每日里钟磬鸣响,梵呗高唱,一片佛国盛景。乾隆皇帝登基之后,也与京城西北的这座寺庙结下不解之缘。他曾于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二十九年、四十一年、五十二年先后六次驾临觉生寺,除乾隆四十一年之外,几乎每次都有吟咏永乐大佛钟的诗文为证。乾隆十二年(1747年)撰写的“御制觉生寺祈雨诗”被镌刻在雍正敕建觉生寺时所立石碑的碑阴,至今依稀可见:

  侵晨奠静安,返跸礼旃檀。

  结习镇如此,觉生良已难。

  聊因甘雨足,稍为畅怀宽。

  调御无忧喜,金刚四句观。

  这首诗文表明自乾隆朝开始,觉生寺还肩负着为清朝皇室祈天降雨的神圣功能。每遇久旱无雨又祈祷无效之时,清朝皇帝往往会颁旨,率领文武大臣驾临觉生寺,躬行祈雨仪式。寺院僧众接旨之后,为祈雨祭祀活动的各种事项进行紧急预备,不仅搭建祈雨平台、安设凉棚,筹集祭祀物品,甚至不惜重金,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建设。每到仪式当天,寺院僧众必在寺院主持的带领下至庙门外跪迎圣驾。

  寺庙宗教功能的丧失与古钟博物馆的兴建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佛教的衰落,觉生寺不可避免地由其辉煌历程逐渐走向衰败。民国时期的大钟寺已是僧人四散,财产流失,大部分建筑被工厂、学校占用,呈现一片凋敝苍凉的景象。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寥寥几个僧人已经退守在大钟阁那一小片空间里,整个寺庙几乎被吞噬殆尽,经过文革的浩劫之后,僧人彻底被清退出去,寺庙完全丧失了其宗教功能。

  值得庆幸的是,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钟寺古建筑群逐渐受到了新中国的保护。1957年,大钟寺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2月,大钟寺文物保管所在此成立。1984年11月成立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记得博物馆筹建之时,寺院里除了残破的建筑之外,只有凌乱堆放着的几十口古钟,各殿堂内原有的陈设早已荡然无存。经过文博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大钟寺古建筑群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和保护,1996年12月,大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专门致力于收藏、研究、展示、保护古代钟铃文化遗物,通过从废品回收公司抢救、社会征集、调拨等多种途径,藏品不断丰富。现有藏品500余件,包括中国的乐钟、佛钟、道钟、西洋的教堂钟等不同领域的不同功能的各类钟铃,引起了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钟铃文化研究者的注意。二十多年来,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举办了多个钟铃展览,2006年五月推出的“大钟寺历史沿革展”、“钟铃文化展”是在整合馆藏资源基础上的又一次推陈出新,展线的布局、展陈的形式以及展览的内容都经过了周密的策划和精心的设计,整个展览独特而新颖,可谓古都北京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新年的钟声

  古钟作为中华民族的吉祥之物由来已久,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它是国家兴旺,人民安康,民族团结,世界和平的象征。撞钟祈福,以悠扬的钟声告别过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辞旧迎新活动。大钟寺以“永乐大钟”享誉海内外,自1981年以来,在大钟寺举办“鸣钟祈福,辞旧迎新”的活动已经有20多届,成为北京市民喜迎新春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当元旦或除夕之夜,人们自发地聚集在大钟阁前的院落里,双手合十,随着永乐大佛钟传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默默祈祷和祝愿。这钟声将继续陪伴人们迎来一个又一个新年!寄托一个又一个新的希望!

 
 
 
前五篇文章

刍议水牛山摩崖石刻及其保护

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件文物——许广平捐赠给北京鲁迅博物

北京元明清三代梵文物质遗存寻访记

阿旃陀石窟印象

【江西云居山】云雾环绕的佛教胜地

 

后五篇文章

丹丹乌里克

丹丹乌里克故事——历史尘埃中的繁华佐证

对孔望山摩崖造像时代和祀主新说的质疑

敦煌学与民族史研究

多子多福观念的实物见证——宋“送子观音”图瓷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