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庄浪石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庄浪石窟》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2003年再版

  序 一

  金 维 诺

  甘肃河西至陇东一带是我国石窟最为集中的地区,多数石窟成为研究早期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而敦煌、炳灵寺、麦积山等石窟已成为石窟研究中的显学,为世界学者所关注,而这一地区比较偏僻、零星的石窟却被人所忽略,这对于从整体上来把握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则不免带来遗憾。

  东阳王元荣、建平公于义、大都督李贤、泾州刺史奚康生这些地方官吏以及北朝王室,对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庆阳北石窟寺、泾川南石窟寺和固原须弥山石窟等的开凿与修建,都有重大影响,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涌现出难以数计的研究成果,但对所建具体窟室的情况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和探索,甘肃乃至全国石窟发展的脉络及各石窟间的相互关系也都尚待探明,尤其是许多规模较小、地方偏僻或保存不好的石窟有很多迄今尚无人问津,更无论系统的研究了,这些现象都说明我国的石窟研究工作空白点不少,还存在着大量的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庄浪石窟群座落在甘肃庄浪县东的关山深处,初创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北周,隋唐至宋元时期,这里先后成为中原汉族与来自北方的突厥、西南方的吐蕃、西北方的西夏、东北的女真、北方的蒙古等民族角逐的战场,故石窟的营造一度衰落,明朝时期,由于得到藩王韩王府的支持,一大批石窟被开凿出来,其中云崖寺、大寺、红崖寺、西寺、朱林寺等石窟规模较大,十六处石窟洞窟总数有九十九个,石造像二十五尊,泥塑一百二十八尊,壁画六十平方米,其中以明代洞窟和艺术品居多。

  众所周至,明朝时期中国的石窟营造活动已陷于低潮,少有石窟开凿,虔诚的佛教信徒一般都致力于对破旧石窟的修葺,对残破雕塑进行重塑,对褪色、脱落壁画进行重绘,只有庄浪石窟与众不同,开窟造像之风大盛于明代,而且其艺术品极为精美(尽管留存不多),在中国石窟史上独树一帜,这是特别应予重视的。

  遗憾的是,由于庄浪石窟位置偏僻,分散于不同的地点,而且残毁较为严重,长期未能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敦煌研究院青年学者杨富学副研究员与甘肃省大地湾文物研究所所长程晓钟同志不避艰险,多次披荆斩棘,深入关山深处,对有关石窟一一进行详尽考察,研究,经过多年的不懈的努力,终于在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庄浪县文化局、庄浪县博物馆、云崖寺石窟管理所和有关学者先后对庄浪石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披沙拣金,搜集、整理出一大批颇有价值的资料。其中既有文献记载,又有地方史志的记录,更有石窟题记、碑刻等极难觅得的资料,琳琅满目,珠玑毕备。作者所进行的相当细致的调查和著录工作,为庄浪石窟的全面研究以及与其它石窟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对于庄浪石窟的研究,也对于甘肃地区石窟的总体研究,具有价值。

  《庄浪石窟》一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庄浪石窟的兴衰及其历史背景,第二章为庄浪石窟之内容总录,第三章论述庄浪石窟的价值与历史地位,第四章收录各种有关庄浪石窟的文献资料,最后一章为庄浪与庄浪石窟的大事年表,各章之间环环相扣,内容互为表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在石窟研究中,极为重视文献、碑刻、题记等有关记载,以文献资料与石窟考古相结合,互相印证,取得了许多富有意义的结论,如作者将庄浪石窟在北魏末的出现归因于安定临泾胡灵太后家族的支持,将明代庄浪石窟的繁荣归因于明藩王韩王府的支持,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作者对庄浪石窟在中国石窟史中地位的论证也使人耳目一新,感触良多。

  石窟艺术的探索,需要考古调查、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多面的综合研究,而多个石窟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比较研究,更有赖于石窟著录的完整与详实,《庄浪石窟》一书显然注意到这一点,作者特别注意新内容的发现、收集与整理,并尽力纠正过去在石窟断代以及内容判断上的问题,立论有据,考证周密,这就为读者在此基础上对庄浪石窟乃至陇东石窟作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总之,《庄浪石窟》一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立意新颖,论据准确,是一部富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著作,我相信从事石窟研究的同仁一定会欢迎这本著作的问世,同时我也期待着有更多类似的著作问世,以将我国之佛教与佛教文化研究事业推向前进。

  二○○○年一月十九日于北京

  序 二

  樊 锦 诗

  我院青年学者杨富学与甘肃省大地湾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合著的《庄浪石窟》一书将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令人欣喜的事。

  庄浪县之有石窟,而且有多处石窟,这是早有所闻的事,但多年来我是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实。何也?学界素无专门的研究成果问世。即使偶尔有人作过介绍,也都是只言片语或支离破碎的,在头脑中很难构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未引起重视。因此之故,从事石窟考古工作37年,竟没有--其实也没想着有--机会到庄浪石窟去一饱眼福。这无疑是一个缺憾。有幸的是,这一缺憾今日通过《庄浪石窟》一书可得到弥补。而且作者之一竟是我院的年轻学者,怎能不令人欣喜呢?

  甘肃陇东高原是石窟比较集中的地区。大大小小罗列着数十处石窟,其中最受重视的是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创建的庆阳北石窟寺,其次是奚康生于北魏永平三年兴修的泾川南石窟寺。其它石窟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不是很多,主要有泾川县回中山山脚下的王母宫石窟、高峰山之巅的嵩显寺石窟、县东15公里处的罗汉洞石窟、丈八寺石窟和千佛寺石窟、合水县的保全寺石窟、张家沟门石窟和莲花寺石窟以及镇原县东2公里处的石空寺石窟和华亭县东25公里处的石拱寺石窟。庄浪有石窟十六处之多,大都为我所未闻,留有印象的仅有云崖寺石窟、陈家洞石窟等少数几处。

  学界对陇东石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庆阳北石窟寺和泾川南石窟寺,出版有《庆阳北石窟寺》(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寺文管所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北石窟寺》(论文集,李红雄、宋文玉主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等书。而对其它石窟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有的目前尚为空白,《庄浪石窟》一书首开其例,对庄浪县境内长期不为人知的石窟进行系统介绍和专题研究,并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它的出现必将带动学界对陇东石窟的进一步关注与研究。我期望着更多的专题研究陇东某一石窟或某一石窟群的著作出现,与一个世纪来国内外学界研究河西石窟(主要是敦煌石窟)的丰富成果交相辉映,共同促进甘肃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层发展。

  与过去出版的石窟研究著作相比,该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作者特别注意对石窟的兴衰及其历史背景的研究。如在第一章中,作者将庄浪石窟在北魏晚期的出现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北魏统治者所推行的宗教政策的产物,同时又与北魏晚期以来关陇地区频繁的农民战争有关,胡灵太后家族对奚康生的支持也是陇东石窟于北魏末年得以大规模兴建的直接动力。书中对这一问题的考证占了相当大的篇幅,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证据充分有力,不仅解决了庄浪石窟兴建史上的问题,同时也为陇东其它石窟,如北、南石窟寺的创建史的研究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结论与有价值的论据。对明代庄浪石窟得以繁荣的原因,作者也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从明政府的佛教政策及韩王府的崇佛活动中寻找原因,在文献缺乏的情况下将论证的重点放在碑刻、题记的搜集、整理上,都是有见地的研究方法。

  该书另外的一个特点是非常重视对有关文献记载的搜集与整理,将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紧密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石窟本身资料的不足。这对资料缺乏,尤其是对那些比较残破且考古资料缺乏的中小型石窟的研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很乐意将这部篇幅不大却颇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向读者推荐。

  2000.1.20于敦煌莫高窟

  序 三

  位 志 荣

  地处渭河上游,六盘山西侧的庄浪县,东有巍巍关山雄峙,西有奔流的葫芦河穿流,中有水洛河纵横。地势东高西低,丘陵密布。东部群山巍峨,峰峦叠嶂,属阴湿山区,森林茂密,是大面积林区;西部丘陵连绵,间有平坦原野,植被较少,是黄土干旱区。该县面积不大,计有1544平方公里。县城恰好位于水洛河南北两源之交汇处,山环水抱,形势天成。

  由于庄浪位于陇山古道--番须道、鸡头道的西侧,地理位置重要,是古代关中通往陇右的咽喉要地,因此,水洛河、葫芦河流域很早就得到开发。据文物工作者调查,在县境内发现有两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文化遗址5处,新石器文化遗址300多处,这说明本县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区之一。这里民俗淳厚,勤于耕作,在春秋战国时代,成为秦国勃兴的基地。北魏时代,庄浪县和水洛城曾经是北魏后期农民起义军的重要战场和根据地之一,义军首领王庆云、万俟道洛、侯莫陈悦等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十六国时代后凉的建立者吕光就是从这里投身疆场而建功立业的。北宋名将刘沪在这里营造水洛城,作为宋朝抵抗西夏的前哨。南宋时代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及郭成、郭浩父子更崛起于此土,抗金卫国,救亡图存,功垂千秋而为后世景仰。称庄浪自古为人杰地灵,才士辈出之地,实不为过。

  悠久而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境内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等文物古迹及自然风景名胜400余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本书所述由16处石窟群组成的规模宏大的庄浪石窟,这里兼容文物古迹及自然风景名胜于一体。在这16处石窟群中,比较著名的有云崖寺石窟、大寺石窟、红崖寺石窟、西寺石窟、朱林寺石窟、陈家洞石窟等。计有窟龛99个,石造像25尊,泥塑128尊,壁画60多平方米。这是陇东地区比较重要的一处石窟群。以其明代艺术品的丰富与完美在全国石窟中独树一帜,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只是由于其坐落于地域偏僻的关山深处,且比较分散,加之当地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传世史籍又少有记载而长期不为人们所认识。

  本书作者程晓钟生于斯,长于斯,曾长期在庄浪县博物馆工作,对庄浪历史掌故、文物古迹素有研究,在省内外多种书刊上都有论文发表,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杨富学先生则长期供职于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任《敦煌研究》编辑,期间曾就学印度,学习梵文与佛教,对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与历史文化素有研究,出版过《回鹘之佛教》、《西域敦煌宗教论稿》、《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沙州回鹘及其文献》、《西域敦煌回鹘文献语言研究》等多种专著,并发表相关论文上百篇。二人合力,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终于揭开了蒙在庄浪石窟上面的神秘面纱,著成《庄浪石窟》一书。该书融研究与介绍于一体,铸历史研究与艺术研究为一炉,图文并茂。既可为研究之资,又可为参观、旅游之助,还可为全面了解古代庄浪历史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更可贵者,乃本书为庄浪石窟研究的发轫之作也。它出版于21世纪的黎明,必将有力地推动庄浪乃至陇东石窟的学术研究。怎能不令人欢欣鼓舞呢?

  值本书正式出版之际,著者热心嘱我写序。虽感为难,但又不便推辞。此吾庄浪之文化事,略尽自己的绵薄,是每个人都应尽的职责。敢以不文辞,草此片言以应之。惜吾才薄,难表心情之万一,深感愧汗耳。聊以为序。

  2000年元旦于庄浪

  目 录

  序一(金维诺)

  序二(樊锦诗)

  序三(位志荣)

  第一章 庄浪石窟的兴衰及其历史背景

  第一节 庄浪石窟概说

  第二节 庄浪石窟的初创及其相关问题

  第三节 北周时代庄浪石窟的发展

  第四节 唐宋元时代庄浪石窟的衰落

  第五节 明代的庄浪石窟及其繁荣

  第二章 庄浪石窟内容总录

  一、云崖寺石窟

  二、红崖寺石窟

  三、朱林寺石窟

  四、大寺石窟

  五、西寺石窟

  六、朝阳寺石窟

  七、金瓦寺石窟

  八、佛沟寺石窟

  九、木匠崖石窟

  十、三教洞石窟

  十一、殿湾石窟

  十二、店峡石窟

  十三、陈家洞石窟

  十四、葛家洞石窟

  十五、石窑河滩石窟

  十六、红崖湾石窟

  第三章 庄浪石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第四章 庄浪石窟艺文综录

  第一节 石窟碑记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史志对庄浪石窟的记载

  第五章 庄浪与庄浪石窟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庄浪石窟》评介(李永平)

  图版目录

  后记

  再版后记

  后 记

  本书的撰写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在石窟调查过程中,庄浪县文化局、庄浪县云崖寺石窟管理所自始至终予以配合与支持;庄浪县博物馆原馆长丁广学先生也给予我们以很多的指导与帮助。

  书中所用照片大多数都是由庄浪县原文化局局长李迎方和李润明、张力明等先生拍摄的;孙明霞女士帮助我们描绘了线图。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初世宾研究员审阅了全稿,并补充了部分大事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佛教艺术史专家金维诺先生、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学专家樊锦诗研究员、庄浪县人民政府位志荣县长于百忙中为本书作序,这些均使拙著见重。

  敦煌研究院著名敦煌学家孙修身研究员、兰州大学历史系敦煌学专家杜斗城教授和我们一道深入庄浪石窟进行考察,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

  这里,我们谨对上述诸位师长与同仁、朋友的支持、帮助与关怀表示诚挚的谢意。

  遗憾的是,就在拙著即将问世之际,孙修身先生不幸因患脑溢血于2000年1月16日病逝于日本神户。数月前我们还曾一道在关山中登高爬低,考察石窟,探讨问题,一路谈笑风生。不想,天不假年,时间刚过数月,先生竟在事业最需要他的时候,驾鹤西去。呜呼!哀哉!

  孙先生在敦煌史地(尤其是对归义军史和甘州回鹘史)、石窟考古(主要是佛教史迹画研究)和中西关系(如王玄策的印度之使、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关系等)研究诸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的去世,是敦煌学研究的一大损失,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师长,谨以这本孙先生曾花过心血的小册子表示对他老人家的深深哀悼与怀念。

  作 者

  2000.1.19

  再版后记

  拙作《庄浪石窟》作为《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别卷》的一种,于1999年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印行。由于当时印数甚少,不到二年时间便销售一空。近来,常有国内外学界同仁来电来函索要此书,本人却无以应命,深感歉疚。有鉴于此,我们决定予以重印。

  本次重印,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动:1.变16开本为大32开本,精装变为平装;2.更正了原稿中的印刷错误;3.增加了两个附录。特此说明。

  本书旨在抛砖引玉,我们期待着更全面、内容更丰富的庄浪石窟研究著作早日问世。

 
 
 
前五篇文章

跋龙门石窟近藏长安三年、大中六年之幢塔刻石

从观心评天台山家山外之论争

佛教如何看待命相和风水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五台山菩萨顶举行传统藏舞——“跳鬼”活动

 

后五篇文章

记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

藏、汉两地佛像艺术在雍和宫

哭泣的敦煌-莫高窟渐渐消失的名画

六世班禅画像背后的故事

中国天台山佛像艺术概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