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山,古名“六合山”。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3年),梁武帝为“戒行精严、锡周南北”的高僧法定敕建精舍于六合山狮子峰下,取名“定山寺”,由于高僧的名号与皇帝的敕名,六合山随之更名为定山。据《江浦埤乘》记载:“山有六峰,曰寒山、曰狮子、曰石人、曰双鸡、曰芙蓉、曰妙高。六峰环合,互相拱抱,故名。”“隋书地理志云,江都郡下有六合山,始置六合县,盖县以山名也。”“晋安帝隆安元年侨置秦郡并尉氏县于六合山。宋孝武帝大明七年登六合山,如尉氏观温泉。”“南宋后军统制崔皋败金主亮兵于六合山。宋开禧三年叶适创建定山堡,屏蔽靖安。明邑人庄文节昶筑亭读书皆在此。”“山中有卓锡、珍珠、一人、虎跑、白鼍、琥珀诸泉,诸多名胜。”“山高二百六十丈有奇,周十有八里,自龙洞、西华、马鞍迤逦而来,苍秀壮丽为一邑之胜。”梁代文学家沈约在《早发定山》一诗中写道:“夙龄慕远壑,晚莅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园;归水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老归属兰杜,怀缘寄芳荃。春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清《江浦埤栾?山水》还载有邑人庄昶《游定山》、吴岱观《登定山》等诗篇,皆记述了定山的自然风光。自此,千余年来,定山及定山寺一直为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刹。直至民国时期,还有印度及日本的僧侣慕名来此焚香拜佛。
[定山六峰]
定山脉自百里老山,位于浦口万峰山外,今顶山镇境内。明初开拓的浦合驿道,即民国时期修筑的浦合公路由东而西穿越其间。公路以北的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一字排开,挺拔峻峭,气势不凡。南朝诗人曾这样描述:“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向忽斜置,绝顶复孤园”。登临峰颠,向西可望老山蜿蜒而至,层层叠嶂,茫茫苍苍;向东俯瞰,林木葱笼,镜山湖水平如镜,群山倒映其中;南眺长江如练,大桥如虹;北望田畴似锦,一派田园风光。日出时,可以看到太阳从紫金山缓缓升起的奇丽景象;日落时,可以领略“苍山似海,残阳如血”的意境。位于浦合公路南的石人峰、寒云峰、双鸡峰三足鼎立,形成三条幽静、深邃的山谷。谷中泉水叮咚,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顶有烽火台遗址,谷中有“乌龟驮经书,”“四十八墩”等景点。读六合人沈希孟《六峰咏》,可得其奥:
双鸣峰:身如出群鹤立,双楼不事阙攻。曾有仙家法术,驱之无人云中。
狮子峰:佛说大威神力,降伏众诸有情。空中有时一吼,能使群山皆惊。
寒山峰:下泾自然生热,孤高使得称寒,道人此时心性,冷如冰雪一丸。
石人峰:知非望人所化,故是丈人者流,安得神功说法,坐看石子点头。
芙蓉峰:千尺夫蓉一朵,天然青玉削成。欲登最上成果,须从此地化生。
妙高峰:高如天际苍穹,妙若水中明月。个中证悟如斯,要自无言可说。
[定山寺]
定山寺位于定山狮子峰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江浦埤乘》载:“(定山寺)四围山绕,南辟如门,与雉堞楼橹掩映相望,苍松夹道,岫岭参差,诚天然图画也。寺凡屋三层,门外古银杏三、古桧二,皆数百年物。”定山寺地处幽旷,气势雄伟,背山面江,紫气常绕,远望如群山之大门。寺庙建筑规模宏大,有房屋99间半,佛教盛事不凡,香客游人如云,有与江南栖霞寺齐名之说。
梁普通七年(526),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即南天竺香至国第三王子,佛教禅宗创始人,传教于中国广州,时受梁武帝邀请至建康询问佛学,因教乘不同,达摩离梁北上,传说折荻渡江经长芦寺(大厂区内),在定山寺如禅院驻锡,后去少林,终于嵩山,成为少林佛祖。达摩在定山寺面壁修行,曾留有“达摩岩”、“宴坐石”“卓锡泉”等许多遗迹。
定山寺以它特有的名气和周围的青山绿水,千百年来吸引了许多王公贵族和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诗文。如南宋高宗时,状元、荆南安抚使、著名词人张孝祥(江浦县人)曾游观定山寺,在他的《于湖集》中留下《题定山寺》诗一首:蹇驴夜入定山寺,古屋贮月松风清;只闻挂塔一铃语,不见撞钟千指迎;千山苍茫月东出,万本摆摇风怒号;幽人隐几抚群动,青灯明灭炉烟高。清康熙年间,著名文士、浦口人刘岩在他的《定山寺记》中写道为:“寺在山之麓,当门老银古三珠,大十围,叶可蔽十亩。寺以山崖为石阁,阁前有楼,楼前石池广且方,泉自楼下出,流入池中,蕴藻纵横,游鱼数百头,长二寸余……穷三峰之顶,登之远眺皆空檬,下瞰诸山,如骇浪惊涛之在人足底也。吾道前庄定山谪官后居寺中二十年,其冢在寺旁高阜上……余暮春游之乐终日焉,而不能舍以去也,乃归而记之”。此记收入他的《匪莪堂集》。清代浦口人郑代绅在其《游定山寺》诗中描述了定山寺周围的优美景色和乐而意返的心境:“深山古刹树参天,绿满虚檐覆屋前;共坐林荫闲对酒,还烧松火待煮泉。西来胜迹存崖石,老去名臣剩墓田;此地得同知已乐,赏心不欲整归鞭。1954年,定山寺因年久失修而塌毁。1982年文物普查时,定山寺遗址瓦砾遍地,仅草丛中发现定山寺主持圆寂荷花缸与墓塔残件,其上镌有“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定山寺真明公禅师塔”。
卓锡泉
位于定山观音岩下定山寺内,相传一日,印度高僧达摩因思念西域之泉水,遂以杖卓石,泉水涓涓流出,后名“卓锡泉”。《江浦埤乘》载:“泉出寺内观奇阁下,上覆以板,暗流入阁前石池。池上嵌横石,有‘卓锡泉’三字,为临淮侯李言恭书。池内游鱼潜泳,冬则藏阁内穴中。泉从石池右出,灌溉近田无旱岁。下流合珍珠泉,径花桥入玉带河。”“其味因甘以芳,可烹而饮。”明邑人冯浩作《卓锡泉》诗一首:“天竺东西意未知,世传卓锡此山锤;九年面壁缘空幻,一苇横江也自奇。梵宇至今留法象,清泉自古说波斯,乘间有约来登眺,莫遣钟声一皱眉”。
[达摩画像碑]
位于卓锡泉东不远处,系明弘治四年(1491)立。达摩络腮园眼,拱手立于渡江芦苇之上,图像清晰,栩栩如生,至今犹存。
碑上的达摩像
〔定山草堂〕
明成化间,庄昶建,位于定山二顶峰南麓。东有定山寺,西为珍珠泉,面对镜山湖,草堂左右有天峰阁、半云亭、霁月溪诸胜,另有“定山七亭”,即春风亭、豁云亭、活水亭、鸢飞鱼跃亭、天地一我亭、东风亭、回海亭。其弟子、江南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曾留宿草堂,并题《留宿定山草堂》一首:“一亩青松四面山,草堂婉转乱流间;若非清福安能到,为访交贤暂得闲;竹圃眠云秋濯濯,水舂共枕夜潺潺;就中何事独堪羡,国是人非不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