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四川与敦煌石窟中的“千手千眼大悲变相”的比较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四川与敦煌石窟中的“千手千眼大悲变相”的比较研究

胡文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1998年)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印行页 291-330

--------------------------------------------------------------------------------.

页 291

提要
千手观音及其变相是中国佛教密宗最重要的造像题材之
一,在中国石窟寺中,敦煌石窟中有 70 幅壁画,莫高窟藏
经洞和吐鲁番石窟遗址还发现一批绢画,四川石窟遗址中也
有几十龛窟的同类作品。本文根据唐代有关千手观音的佛经
和造像仪轨,首先述议在四川石窟中,这种题材作为雕刻形
式,其造型和构图内容的表现。再与敦煌壁画中的造型和构
图内容作比较,指出两者同时代的作品,由于地域、民族成
份、其文化、宗教信仰等诸多差异,因而在造型和构图内容
方面有不同之处。其次论述千手观音如何由印度教的最高神
演变成为密宗的大神,并在中国得到改造。最后扼要讨论该
神像中晚唐在剑南?东、西川石窟遗址中出现和分布的原因


页 292

前言

将《千手千眼观世音经》和《千手千眼观世音仪轨经》
以视觉化形式表现出来,中国画史上称之为“千手千眼大悲
变相”,简称“千手经变”。该经变中的主像即千手千眼观
音。
千手千眼观音,是梵文 Sahasra-bhujaaryaavalokite-
'svara 的意译, 音译为:沙诃沙罗部惹阿利也缚枳帝湿婆
罗。唐代,关于千手观音的经典有四部。(一)伽梵达摩译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
卷。(二)不空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
一卷。(三)菩提流志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
身经》一卷。(四)智通译:《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
神经》二卷。通常所说的《千手经》都是上所列(一),
与不空和尚的(二)为同本异出。(三)和(四)也是属于
同本异译。另外,关于千手观音造像的仪轨经有:不空译的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1) 等等

千手观音,及其变相,是中国唐代佛教密宗,也是以后
衍化为地方性佛教密宗造像的主要题材之一。
千手观音像及有关的变相,盛唐时期就出现在四川石窟
中,例如安岳卧佛院第 45 号龛。中晚唐、五代,这种题材
造像相当流行,例如:安岳千佛寨、圆觉洞、庵堂寺,大足
北山佛湾、观音坡,资中北岩(重龙山)、西岩、球溪河月
仙洞,邛崃石山,丹棱郑山—刘嘴千佛寺,夹江千佛崖,
仁寿牛角寨,富顺罗汉洞,荣县千佛崖(基本风化完)。宋
代还仍有这种题材的大型作品出现,例如大足宝顶山佛湾,
安岳佛惠洞。

(一)

观音为什么会是千手千眼呢? 据唐伽梵达摩所译的《千
手千眼观世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参见《大正藏》第 20 卷,页 72。 再参见《密教大辞
典》页 1352 中,对这四种关于《千手千眼经》译本的
排列释义, [壹]新文丰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0 年
10 月版。


页 293

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

观世音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
,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
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
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普
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
,一闻此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
: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
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
具足。(2)

按照佛经中说,千手观音的身份与佛相同。唐智通所译
的《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经》卷上说: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
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3)

壹、关于千手观音的姿势:

在十余部《千手经》《仪轨》记载中,涉及千手观音
姿势者有如下三部:
[ 1 ]苏 (口 + 缚 ) 罗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
密法经》记载千手观音姿势是“住于莲华台,放大净
光明……庄严大悲体,圆光微妙色,跏趺右押左。”
(4)
[ 2 ]善无畏译《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所记千
手观音姿势为“上首正体身大黄色,结跏趺坐大宝莲
华台上。”(5)
[ 3 ]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曼荼罗仪轨》所云千
手观音之姿势是“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06 中、下。
(3) 《大正藏》第 20 卷,页 83 下。
(4)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25 上、中。
(5)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38 上。


页 294

有本尊像,号千手千眼……离热住三昧,跏趺右押左。”(6)
三部言及千手观音姿势的《经》《仪轨》均为结跏趺坐
式,其余《千手经》《仪轨》未涉及其姿势,这就为人们雕
塑绘制结跏趺坐式之外其他姿势的千手观音提供了方便,于
是在石窟或寺院中就出现了结跏趺坐式、站立式、善跏趺坐
式等不同姿势的千手观音形象。

贰、千手观音面数的排列形式:

在《千手经》《仪轨》中,有如下《经》《仪轨》记载
了千手观音的面数,其中多面者有的还记载了面的排列形式

[ 1 ]言及一面者的《经》《仪轨》有:
甲.智通译《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经》云:
“次说画像法,谨案梵本,造像皆用白(毡),广十肘此
土一丈六尺,长二十肘此土三丈二尺。菩萨作檀金色。面有
三眼一千臂,一一掌中各有一眼。”又云:“又一本云,此
无好大白(毡),但取一幅白绢,菩萨身上五尺作两臂…
…亦得供养,不要千眼千臂,此亦依梵本,唯菩萨额上更安
一眼即得。” (7)
乙. 菩提流志译《千手千眼姥陀罗尼身经》云:“若画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像变者,当用白纵广十肘或二
十肘,是菩萨身作阎浮檀金色,面有三眼臂有千手,于千手
掌各有一眼。”(8)
[ 2 ]言及十一面者的《经》《仪轨》有:
甲. 苏罗译《千光眼秘密法经》云:“画摩尼与愿观
自在菩萨像,作慈悲体身黄金色,顶有十一面,当前三面为
菩萨相,右边三面白牙出上相,左边三面忿怒相,当后一面
暴笑相,顶上一面如来相。”(9)
乙. 天息灾译《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云:“大悲观自
在……示现百千臂,其眼亦复然,具足十一面。”(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30 上、中。
(7) 《大正藏》第 20 卷,页 87 中、页 93 下。
(8)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01 中。
(9)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21 中–下。
(10) 《大正藏》第 20 卷,页 48 下。

页 295

[ 3 ]言及五百面者的《经》《仪轨》有:
甲. 善无畏译《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云:“其尊之
正面天冠上有三 重, 诸头面之数有五百,当面之左右造两
面,右名莲华面,左名金刚面也。”(11)
乙. 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曼荼罗仪轨》云:“中有本
尊像,号千手千 眼……顶上五百面,具足眼一千。”(12)
[ 4 ]言及一面乃至千面万面者有般刺蜜帝译《首楞
严经》,该经云:千手观音“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
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
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13)
日本《秘藏记》云:“千手千眼观世音具二十七面,有
千手千眼黄金色。”(14)
[ 5 ]也有的《经》《仪轨》未言及千手观音面数:
甲. 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陀罗尼经》云:“千眼照见
,千手护持。”未言具体面数。(15)
乙. 不空译《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云:“千臂庄严
普护持,千眼光明遍观照。”亦未言及面数。(16)
鉴于千手观音的面数在《千手经》《仪轨》中记载不一
,故依据这些《经》《仪轨》雕塑绘制的千手观音形象就出
现了一面与多面之分。

参、关于千手观音的正大手、 千手 (即小手 ) 及其所结手
印和所持法器、宝物,《千手经》《仪轨》中是这样说的:

[ 1 ]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陀罗尼经》云: “佛告
阿难,若为富饶种种珍宝资具者,当于如意珠手。若为种种
不安求安稳者,当于索手。若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38 上。
(12)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30 上–中。
(13) 《大正藏》第 19 卷,页 129 下。
(14) 二十七面千手观音在日本有雕绘,如京都法性寺有一
尊平安时代( 10 世纪)的二十七面千手观音立像,
奈良金峰山寺和兵库县清澄寺各有一幅镰仓时代(
13 世纪)的绢本二十七面千手观音坐像。 另外京都
九品寺有一尊 13 世纪的木雕二十九面千手观音立像
,与二十七面者稍异。
(15)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08 上。
(16)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15 中。


页 296

腹中诸病,当于宝钵手。若为降伏一切魍魉鬼神者,当于宝
剑手。若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当于跋折罗手。若为摧伏一
切怨敌者,当于金刚杵手。若为一切处怖畏不安者,当于施
无畏手。……若为荣官益职者,当于宝弓手。若为诸善朋友
早相逢者,当于宝箭手。若为身上种种病者,当于杨枝手。
若为除身上恶障难者,当于白拂手。若为一切善和眷属者,
当于胡瓶手。若为辟除一切虎狼豺豹诸恶兽者,当于旁牌手
。若为一切时处好离官难者,当于斧钺手。若为男女仆使者
,当于玉环手。若为种种功德者,当于白莲华手。若为欲得
往生十方净土者,当于清莲华手。若为大智慧者,当于宝镜
手。若为面见十方一切诸佛者,当于紫莲华手。若为地中伏
藏者,当于宝箧手。若为仙道者,当于五色云手。若为生梵
天者,当于军迟手。若为往生诸天宫者,当于红莲华手。若
为辟除地方逆贼者,当于宝戟手。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
,当于宝螺手。若为使令一切鬼神者,当于髑髅杖手。若为
十方诸佛速来授手者,当于数珠手。若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
声者,当于宝铎手。若为口业辞辩巧妙者,当于宝印手。…
…若为生生世世常在佛宫殿中,不处胎藏中受身者,当于化
宫殿手。若为多闻广学者,当于宝经手。若为从今身至佛身
菩提心常不退转者,当于不退金轮手。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摩
顶授记者,当于顶上化佛手。若为果蓏诸谷稼者,当于蒲萄
手。如是可求之法有其千条,今粗略说少耳。” (17) 经中
所言有三十七只手持法器、宝物,五只手结印,实际上共有
四十二只正大手持物或结手印。
[ 2 ]不空译《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所云持物或
结手印之正大手有:甘露手(此为简称,下同)、施无畏手
、日精摩尼手、月精摩尼手、宝弓手、宝箭手、军持手、杨
柳枝手、白拂手、宝瓶手、傍牌手、钺斧手、髑髅宝杖手、
数珠手、宝剑手、金刚杵手、俱尸铁手、锡杖手、白莲华
手、青莲华手、紫莲华手、红莲华手、宝镜手、宝印手、顶
上化佛手、合掌手、宝箧手、五色云手、宝戟手、宝螺手、
如意宝珠手、索手、宝钵手、玉环手、宝铎手、跋折罗手
、化佛手、化宫殿手、宝经手、不退转金轮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11 上–中。


页 297

蒲萄手。 (18) 经中所言有三十八只手持法器、宝物,五只
手结印,实际上共有四十三只正大手持物或结手印。此经与
伽梵达摩所译之经为同本异译,故两经中正大手所持法器、
宝物和所结手印基本相同,后者仅多出了甘露手。
[ 3 ]苏罗译《千光眼秘密法经》云: “是观自在
菩萨为众生故,具足千臂,其眼亦尔。我说彼者其有千条,
唯今略说四十手法,其四十手今分为五。何等为五:一者如
来部,二者金刚部,三者摩尼部,四者莲华部,五者羯噜磨
部。一部之中各配八手。……一者息灾法,用佛部尊,所以
有化佛手、索手、施无畏手、白拂手、搒排手、钺斧手、
戟手、杨柳手。二者调伏法,用金刚部尊,是故有跋折罗
手、金刚杵手、宝剑手、宫殿手、金轮手、宝钵手、日摩尼
手、月摩尼手。三者增益法,用摩尼部,是故有如意珠手、
宝弓手、宝经手、白莲手、青莲手、宝铎手、紫莲手、蒲桃
手。四者敬爱法,用莲华部,所以有莲华合掌手、宝镜手、
宝印手、玉环手、胡瓶手、军持手、红莲手、锡杖手。五者
召法,用羯磨部,所以有铁手、顶上化佛手、数珠手、宝
螺手、宝箭手、宝箧手、髑髅手、五色云手。” (19)
合掌手和顶上化佛手各为两只手,故此经所言“四十手法”
,实际上是四十二只正大手或持物或结手印。
[ 4 ]在另一部由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曼荼罗仪轨
》中也记载了千手观音“身相十百臂, 其中采杂宝, ”
(20) 接著列举了四十种“杂宝和手印”,与上述[ 1 ][
2 ][ 3 ]所云相比, 缺少搒排手和宝铎手,却多出了理
智入定印和宝瓶手,比[ 2 ]所云少了甘露手。 故实际上
仍是四十三只正大手持物或结手印。
[ 5 ]菩提流志译《千手千眼姥陀罗尼身经》云: “
若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像变者……其正大手有十八
臂,先以二手当心合掌,一手把金刚杵一手把三戟叉,一手
把梵夹一手执宝印,一手把锡杖一手掌宝珠,一手把宝轮一
手把开敷莲花,一手把索一手把杨枝,一手把数珠一手把
澡罐,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种种宝雨施之无畏,又以二手
当脐右押左仰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17 – 119 中。
(19)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20 上。
(20)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30 中。


页 298

其余九百八十二手,皆于手中各执种种器杖等印,……图画
其菩萨身,当长五尺而有两臂,依前第五千臂印法亦得供养
。不要千手千眼此依梵本,唯菩萨额上复安一眼。” (21)
另外,在般刺蜜帝译《首楞严经》云:千手观音有“二
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22)
却只字不提手中所持之物和所结手印。
从以上《千手经》《仪轨》记载中可知,千手观音的正
大手有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四、十六、十八、二
十、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三十……四十、四
十二……六十二……七十二……一百八乃至八万四千只。虽
说经中记载千手观音“身相十百臂,其中采杂宝”,但实际
上仅对具有十八、四十、四十二、四十三只正大手者所持之
物或所结手印有记载,对具有其他数量正大手的千手观音以
及其余的手所持之物或所结手印则未涉及,这就为画师、雕
塑师雕塑、绘制千手观音正大手以及其余手所持之物、所结
手印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二)

安岳、大足石窟中的千手观音的姿势、面、正大手、千
手,以及以千手观音为主像的变相构图内容又是如何表现的
呢? 兹述论于下,并与四川其他石窟以及敦煌的同类题材比
较分析。

壹、 安岳石窟中的千手观音和变相

安岳卧佛沟第 46 号经窟窟门外第 45 号龛的千手观音
,呈立姿,像高 1.35 米,为盛唐时期的作品。 (23) 这尊
观音为六臂十一面千手观音。其十一面分三层排列。下面第
一层为三面,正面为慈面,前额中部有一竖立的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01 中。
(22) 《大正藏》第 19 卷,页 129 下。
(23)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 12 ?四川石窟雕塑篇,
图版 100 及说明定为“盛唐”,笔者多次考察, 根
据造型风格,早就认定为盛唐作品。


页 299

左面为忿怒面,右面不详;第二层排列四面(已毁);第三
层也排列四面(已毁),观音丰乳细腰,上身著半臂式天衣
,里面未著小衣,上半身几乎全裸,颈部下面有一圈短璎珞
;下身著羊肠大裙,裙纹呈小圆弧阶梯状。观音体有圆润光
洁的六臂(六臂和十一面在“文革”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臂上部有叶纹装饰,手腕均有二道腕钏,观音的形象为
四川石窟盛唐菩萨造型之一。 (24) 其中部两手作莲华合掌
印;上左手执七角形法轮,下左手施与愿印,掌中有铜钱落
下,下有一穷叟用口袋接钱;上右手执铃铎(?),下右手
施降魔印,下有一恶鬼(夜叉?)作惧怕状。观音赤足站立
在三层仰莲瓣莲台上,形体为高浮雕,其身后的岩壁上有阴
刻的千手掌,每手掌中各有一眼。(图版 1 )
安岳卧佛沟这幅六臂十一面千手观音,造型和内容在中
国唐代的佛教密教经典中,尚未寻觅到相关的依据。
敦煌石室中曾出有一幅八臂十一面观音的绢画。(25)
画中,观音正面为慈面,上唇两边和下颏有蝌蚪纹的胡须,
第二层排列五面,第三层排列四面,第四层为一面,均作慈
面。观音呈结跏趺坐姿坐于莲台上,莲台下为胡床。观音斜
披珞腋,腹部置一化佛趺坐像。其体有八臂:上左右手分执
日、月轮,月轮中有三足乌(?)。次左右手分执梵箧和净
水瓶。中间双手作灭恶趣印势。下左右双手分别作印势和执
数珠。
这尊八臂十一面观音的身后有宝珠背光,内层为火焰纹
和其他花纹装饰, 披帛从观音的双肩飘下绕成对称的 S 形
。其眷属分为七层对称排列。最上层,左右两边分别为北方
毗沙门天王、南方毗楼博叉天王。第二层两边分别为两个头
戴花鬘的菩萨。第五层:左边为秃头面有浓密胡须的婆薮仙
( Vasu;Vasi.s.tha )右为功德天女(Mahaasrilaksmi
),或为大辩才天女? (因无榜题)。第六层左右各为一面
二臂的金刚(或为明王?)。绢画的最下层:从左至右:浮
在云上的宝盒、背驮摩尼火珠的马、身著甲胄双手合十的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关于四川石窟中盛唐菩萨的造型特征,笔者在《四川
道教佛教石窟艺术》一书中有详述,参见该书页 149
– 150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0 月版。
(25) 该绢画图版载[台]《艺术家》,1996 年第 7 期,
页 222,文见该期:《我佛慈悲─丝路美术大展记实
》,刘奇俊,“东京报导”。


页 300

将、米字形的法轮、身著大袖服饰呈跪姿的妇人、乘在云上
的白象、浮在云上的摩尼火珠。(图版 2 )
该尊观音造型和内容构图与安岳卧佛沟的迥然不同,但
却与敦煌石室中所出的一幅后晋天福八年( 943 )的千手
千眼观音菩萨绢画内容极为相似(下面将要述及)。敦煌的
十一面八臂观音的表现是曼荼罗的形式,与《经》和《仪轨
》有密切的关系。
安岳圆觉洞第 21 号千手观音龛,建造于五代前蜀时期
( 907 ─ 925 )。龛高 1.50,宽 1.80,深 0.90 米。龛
中主像为千手观音,呈善跏趺坐姿,坐于双层莲瓣莲台上,
座高 1.20 米。观音面大部分毁,但三眼仍可见;其正大手
有四十二只(现存二十四只),胸前两手作莲华合掌印,其
上两手捧一小化佛于宝冠顶部,腹部两手施定印捧一,其
下两手置于膝上,右手持数珠,左手执金刚圈。观音身体左
边的正大手,可以辨认出的法器和印势有:日轮(?)、宝
篮、与愿印(掌心中有铜钱落下);右边的有:月轮(?)
、盾牌、索、印势(不明确)。(图版 3 )
观音莲台宝座左右两边分别是两个呈蹲跪姿作乞求施舍
的穷人。正壁与左右壁交接处分别站立婆薮仙和吉祥天女。
婆薮仙著胡服、胡人形象、赤脚;吉祥天头梳抛家髻,身著
圆领大袖襦裙,为唐代妇人形象。(图版 4 )
这尊观音除了四十二只正大手外,在身后的大宝珠形火
焰纹背光中,没有雕刻象征千手的小手,龛左右壁两边除供
养人外,也没有雕刻千手观音的眷属和其他菩萨。
这龛的主像和卧佛沟第 45 号龛的截然不同,构图也不
相同,但都著重突出主像千手观音。
安岳圆觉洞第 26 号千手观音龛, 建造于五代( 907
~ 965 )。 龛高 1.70,宽 2.20,深 1.10 米,主像千手
观音坐高 1.20 米。观音呈善跏趺坐姿坐于金刚座上,头戴
高宝冠,冠左右卷草纹呈对称,前额无第三只眼。观音的正
大手有四十二只(现存和能辨认的有二十四只)。其胸部双
手合十,腹部两手施弥陀定印,下左右两手分置于膝上,各
持数珠和金刚圈,上两手捧一小坐佛于冠顶上。其余正大手
所执法器和物具可辨认的有:趺坐的化佛(菩萨?)、莲蕾
、坐菩萨(?)、摩尼珠、盾牌、索。金刚座两侧也有呈


页 301

蹲姿求施舍的穷叟和饿鬼。观音身后的火焰纹宝珠形背光中
没有雕刻小手。
这幅千手观音,独特的地方在于:护卫的天王和力士,
以半身的形式表现在观音宝座下方,或双手合十,或以手抬
宝座,使得画面特别生动。
安岳庵堂寺第 4 号千手观音龛, 建造于后唐武成二年
( 909 ),龛高 1.40,宽 2.10,深 0.80 米。(26) 龛内
正壁主像为千手观音, 呈善跏趺坐姿, 其造型与圆觉洞第
21 号龛的几乎完全相同。 观音身体左右两侧各有十六只手
臂,大多损坏;其身后有莲瓣形举身光,内中均匀排列了三
圈小手;金刚座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呈跪姿作乞求的形象。
正壁左右两边的造像分为三层。第一层,各刻一朵云彩,上
面分别趺坐五佛,合为十方诸佛;第二层,各刻一朵云彩,
上面分别站三像,因风化,形象身份难以辨认。第三层,左
右各刻一六字咒王。
上述千手观音,除卧佛沟的外,造型基本相同,正大手
为四十二只、或四十只;两龛未表现小手,一龛表现有;均
未表现部众和眷属,但主像造型与《经》和《仪轨》所述相
符合。
此外,安岳千佛寨还有两龛晚唐的千手观音,第 75 号
和 95 号龛,两龛中的千手观音身体左右两侧的三十二只正
大手作车轮辐条形排列,后者在“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
安岳三磊寺有“咸通十五年”(应为乾符元年, 874 )“
结社”造“大悲变相”龛,龛中主像千手观音造型与圆觉洞
第 21 号龛中的相同。

贰、 大足石窟中的千手观音和变相

大足圣水寺第 3 号千手观音像龛, 为平顶双室龛,
外龛高 2.0, 宽 2.38, 深 0.22 米, 内龛高 1.57, 宽
1.74,深 0.46 米,建造于中晚唐。 (27) 龛内主像千手观
音坐高 0.63 米,呈结跏趺坐姿坐于三层仰莲瓣莲台上,莲
台下为束腰须弥座。观音头戴花鬘式宝冠,身著半臂式天衣
,袒胸饰璎珞;胸部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该龛八十年代中期被当地村民用油漆重装,至今油漆
仍未剥落,无法拍照。
(27) 圣水寺所在地圣水岩,《舆地纪胜》卷第一百六一载
“圣水岩,在大足县东三十里”,该地靠近今安岳县
忠义乡,距大足县城 24 – 28 公里左右,唐设大足
县治以前归普州安岳管辖。


页 302

手合十,腹部两手施弥陀定印,上两手分托日、月轮,肩上
两手上举捧一化佛;其余正大手从其身体左右两边伸出,各
十六只,所执法器以及施的印势各不相同。观音背后的火焰
形举身光中均匀地排列了四圈小手。
内龛正壁与左右壁交接处各排列三层造像。右边上层为
乘牛的摩醯首罗天,中层为诃利帝母,下层为二天王和一捧
物的供养菩萨(?)。左边上层为金色孔雀王,中层为乘在
云上的菩萨形象,下层为二天王和婆薮仙。婆薮仙赤足,著
胡服,面有胡须。外龛左右龛楣上各开有三个小方龛,上两
个小方龛内各有二呈站姿的菩萨,下面的方龛内各有一三面
六臂的明王。该龛内表现了千手观音的某些部众和眷属。(
图 1 )
大足北山第 9 号千手观音窟, 建造于晚唐乾宁年间(
894 ~ 897 )。窟高 2.90,宽 2.70,深 1.42 米。 主像
千手观音善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观音头戴高宝冠,身著半臂
式天衣,胸前双手合十,腹下两手施禅定印,肩上两手捧一
化佛于冠顶;其身体左右两侧的正大手各有十八只,分执水
罐、铃铎、盾牌、索、宝篮、玉印等法器,以及施各种印
势。(图版 5 )
观音金刚座左侧下圆雕一饿鬼(头残),呈胡跪姿,手
捧一碗作乞食状;金刚座左侧下圆雕一老者,瘦骨嶙峋,捧
一口袋作施物状。
龛右壁底层,内侧的形象为婆薮仙,高鼻深目,面有长
须,赤膊,左手扶杖,右手侧上举,裸小腿赤足;左壁底层
内侧像应为功德天女(已风化)。
该龛的左右两壁上均浮雕有 11 组图,分四层排列,每
层两组。左壁上层:内侧为五佛;外侧三像,中为雷神(羊
头人身),右上方为云神。中层:内侧为金色孔雀王,外侧
为文殊菩萨。下层:内侧为一菩萨二侍者;外侧为二天王,
左像执弓箭,右像持金刚杵。右壁上层:内侧为五佛,外侧
为手持风袋的风伯。中层:内侧为三面六臂骑在牛背上的摩
醯首罗天,外侧为乘白象的普贤。下层:内外侧分别为一菩
萨二侍者和二天王。(图版 6、图版 7 )
大足北山第 273 号千手观音龛, 建造于五代。 龛高
1.51,宽 1.10,深 0.71 米。 主像为千手观音,善跏趺坐
于金刚座上,观音头戴高花冠,身著半臂式天衣,胸部密饰
璎珞。观音的正大手有四十只,胸前两手合十,腹


页 303

部两手施弥陀定印,置于膝上的两手,左执金刚圈,右持数
珠,颈后两手捧举一坐佛于冠顶上。其身体左边的正大手所
持法器和手印从上至下为:已毁、小坐佛、尘拂(柳枝?)
、月轮、俱缘果、莲蕾、髑髅杖、莲、已毁、带耳水罐、
宝篮、与愿印;身体右边的正大手所持法器和印势为:索
、日轮、已毁、佛塔(单层)、已毁、已毁、已毁、莲蕾、
已毁、经卷、已毁、莲蕾、三股戟、跋折罗(金刚)、已毁
、与愿印。该观音的火焰纹举身光中没有排列小手。主像金
刚座两端,各胡跪一饿鬼,左像(头残)捧盘,右像持袋,
仰面向菩萨作求施舍状。(图版 8 )
龛左壁下方近门处,立一捧盘的女像,为吉祥天女。右
壁近门处,为高鼻深目,衣饰胡服的婆薮仙(头顶略残),
其左手执杖, 右手握一串数珠,身高 0.45,肩宽 0.13 米
。(图版 9 )
这尊千手观音的造型,安岳圆觉洞第 21 号龛中的,其
宝冠、脸形、正大手的排列、所执法器、印势、宝座等,颇
有些与前者相似,只是前者的宝座下面没有呈半身造型的天
王和力士。
北山另有第 60、218、235、 243 号为千手观音像龛,
均建造于五代, 构图内容与第 273 号龛相似,完好程度不
及后者。 另第 288 号龛原为建造于北宋大观元年( 1107
)的千手观音龛,[明]嘉靖时( 1522 ~ 1566 )主像被
毁改造他像。
又,北山营盘坡第 10 号窟为晚唐建造的千手观音像窟
;观音坡第 27 号为五代建造的千手观音像窟。
大足宝顶大佛湾第 8 号千手千眼观音像龛, 凿造于宋
代(后代重修)。 龛高 7.20, 像宽 12.50 米,岩壁面积
88 平方米。 龛正壁的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面北,结
跏趺坐于莲台上,台下为金刚座,有二天王(半身)于两侧
捧座。观音头戴宝冠,宝冠上分四层排列小佛像,这是以另
一种形式表现多面千手观音的造型。(图版 10 [ 甲 ], 图
版 11 )
观音坐高 3 米,前额中部有一竖眼, 胸前双手合十,
腹部两手施阿弥陀定印,其下两手施禅定印;又,合十双手
两旁伸出的正大手手掌已损坏;宝冠面上两只正大手结大日
如来剑印,其上两只正大手捧一小坐佛;身体左右两侧的正
大手各有二十五只; 其余的小手密密分布在岩壁上, 共有
1007


页 304

只,手心向外的掌中均刻一眼睛,分别执各种器物、建筑、
植物,等等。
观音的左侧,立一男像,头戴五梁冠,身著袍服,双手
执笏; 男像左边立一妇人,头顶猪首(象首?); (图版
12 [乙]、图版 13 )猪首妇人在左侧下是一老者, 仰面
蹲跪,手捧口袋,作乞求施舍状。观音的右侧立一女像,双
手拱揖;女像右边立一妇人,头顶象首;象首妇人右侧下跪
一饿鬼,捧碗作乞求施舍状。敦煌石室中出有类似宝顶变相
的绘画。(图 2 )
观音左右侧的男像和女像分别名婆薮仙和吉祥天女。婆
薮仙在唐、五代四川千手观音变中比较常见(见前述)。吉
祥天女,原是婆罗门教的神,后来被纳入了佛教密宗神系。
据说她的父亲是德叉迦( Paa~ncika ), 母亲是鬼子母(
Haariitii );为毗沙门天之妹,功德成就,于众生有大功
德,但没有确实的经轨说明。《大疏演奥钞》卷十五中说:
“千手观音十八部众释(定深记)云:次言功德者,吉祥天
女也。 梵曰摩诃室利( Mahaa'sri ),言摩诃者大也,室
利有二义,一者功德,二者吉祥”。吉祥天女的形象,《陀
罗尼集经》卷十〈功德天品中〉说:“其功德天像,身端正
,赤白色;二臂画作种种璎珞、环钏、天衣、宝冠。天女左
手持如意,右手施咒无畏,宣台上坐,左边画梵摩天,右边
画帝释,如散花供养天女。”供养这个天女的好处,不空译
的《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中说:“知此大吉祥天女
十二名号,能受持读诵、吉祥、莲华、严饰、具财、白色、
大名称、莲华眼、大光曜、施食者、施饮者、宝光大吉祥。
此大吉祥能除贫穷,一切不祥,所有愿求,皆有圆满。”
在婆薮仙和吉祥天女左右侧的头顶猪首和象首的妇人形
象,身份是毗那夜迦天( Vinaayaka ),(28) 又名大圣欢
喜天( Ga.ne'sa ) (29) 应为夫妇二身相抱象头人身的形
象。男天者是大自在天的长子,为暴害娑婆世界的大荒神。
女天是观音化现,与男天抱著,得其欢心,以镇服其凶暴,
因此名称欢喜天。《毗那夜迦含光仪轨》中说:毗那夜迦有
多种,或似人天,或似婆罗门,或现男女端正容貌。其现示
象头是譬喻意思,意即如象王虽有嗔恚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参见《密教大辞典》,页 1865 上。
(29) 参见《密教大辞典》,页 384、2092 上。


页 305

但能驯伏于随养育者和调御师;毗那夜迦亦是如此,尽管现
象头身,亦能皈依佛,所以示现象头。
毗那夜迦天的形象有:一为双身抱合的像。不空译的《
大圣天欢喜双身毗那夜迦法》中说:夫妇二天,令相抱立,
二天俱象头人身;但男天面系女天右肩,而令视女天背;或
者女天面系男天右肩,而令视男天背,足踵都露现出来;男
天头无华鬘,肩著赤色袈裟;女天头有华鬘,而不著袈裟。
一为二天身相抱正立,双象头人身;其左天著天华冠,鼻牙
短,其目亦细,著赤色袈裟福田相衣,身赤白色。右天面目
不慈,鼻长目广,不著天冠及福田衣,身赤黄色,唯以黑色
衣而缠其颈肩;此天以面相著前天女面,作爱著相。但在《
含光仪轨》的注释中又说:男天、女天,一为猪头,一为象
头,二身各自胡跪。 (30)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六
》中说:频那 (即毗那 ) 是猪头,夜迦是象鼻。 宝顶的猪
头和象头者却均为女像,与《仪轨》不合。敦煌石窟中也有
毗那夜迦天和大圣欢喜天的绘画。(图 3 )
安岳护龙乡佛惠洞也有一龛,类似宝顶千手观音造型,
只是规模略小于后者,凿造的时代有可能晚于宝顶的。
该龛左右壁早已毁坏,年代应为南宋中后期。正壁上有
一尊高浮雕的千手观音,呈结跏趺坐姿,坐高 1.70 米,趺
坐的莲台高 0.55 米。观音原为多面,但因“文革”中面部
被打坏,不能确定。其正大手,胸前的两手合十,腹部双手
施印势(这四支手有三支被打坏),头顶上方有三支正大手
并排施与愿印,其上方正中有两支手结大日如来剑印,并托
起一小坐佛;身体右侧的正大手能确数的有二十五只,左边
的因有毁坏,不能确认。观音的身后有桃形的举身光,底部
至背光顶部高 3.5 米,中部宽 3.0 米,内中错综布满浮雕
的小手,执各种法器,其中以建筑物居多。视觉化最明显的
是左右两边呈对称的七层窣堵波( Stupa ),均高 0.5 米
,最底层开一小龛,内中趺坐佛像。
在敦煌壁画中有与大足宝顶和安岳佛惠洞类似的作品,
但略有差异。
敦煌安西榆林窟西夏开凿的第 3 窟东壁南侧绘制的五
十二面千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参见《密教大辞典》,页 1865 中–下。


页 306

音,该观音有六十二只正大手和数目不详的小手,它们所持
之物和手托诸行业的场面,按类可分为人物(含佛教和世俗
人物)、植物、动物、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乐器、
量器、宝物、兵器,等等。具体有:幡、尘拂、日月轮、摩
尼珠、莲蕾、宝镜、经箧、、数珠、宝铎、宝印、金刚、
锯、钉耙、剪刀、曲尺、熨斗、牛、鸡、狗、笙、排箫、箜
篌、琵琶、拍板; 佛塔、寺院、 楼阁、船……总计有 166
幅之多。最使观者感兴趣的是,内中渗杂有农工商艺诸行业
活动的场面,如耕种图、酿酒图、碓米图、商旅图、锻铁图
。该变相左右对称并完全相同,实际上表现观音手执法器、
物品以及人物活动场面只有 83 种。其中只有 31 种见于《
千手经》和《仪轨》, 其他的则不见诸经传。 (31) (图版
14)

参、四川其他石窟中的千手观音和变相

邛崃石山有两窟千手观音造像,为第 3、8 号窟,制
作年代似应为中唐( 760 ~ 821 )时期。 兹以第 3 号窟
为例论述。 该窟为矩形单口窟,高 2.33,宽 2.4,深 1.3
米,略残,窟内造像 100 余尊。
该窟正壁上为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的千手观音,近似圆
雕,须弥座上有铺帛垂下。这尊千手观音像,脸型丰圆,头
戴花鬘,耳佩环珰,身著半臂式天衣;胸前两手施莲华合掌
印,脑后有两手高举捧一小化佛,腹部有两手施禅定印,上
捧一摩尼珠;其余 17 双手呈牛角形各执法器(部份手臂残
,法器不存);观音背后的壁上均匀地排列了四圈手掌,呈
大椭圆形,以象征千手和形成观音的举身光。正壁的两边及
左右两壁上为千手观音所领属的二十八部众。(图版 15 )
部众造像分为三层,形象比较突出的有:右壁上层乘孔
雀的金色孔雀王、骑马的摩醯那罗达,中层上身半裸的神母
女;左壁上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中层的风雨雷电神;以及
两壁下层呈对称排列的四大天王和两个三面六臂的六字咒王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该窟右壁下层靠近窟门口处的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1994年8月笔者参加“敦煌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国际
学术讨论会”之际,曾参观了榆林窟,对该窟作了详
细考察。敦煌研究院将该窟变相制作为幻灯片在大会
期间发行。


页 307

龛中(该龛面积约占右壁的四分之一)雕刻的神像。该神像
是大黑天,三头六臂,面部已坏,头发如火焰状向上飘起;
颈部缠著一条大蛇,肩上和胸部悬挂著骷髅串呈又字型排列
;手上执的法器仍清楚可见的有:钺(斧?)、矛、箭;其
身体左边的阴影里有一妇人形象。(图版 16 )
大黑天,是梵文摩诃迦罗( Mahaakaala )的意译,摩
诃是梵文大的意思,迦罗是汉语黑天,梵文战神的意思。该
神,佛教显、密二教所说各不相同,密教称为大日如来,是
因为他降伏恶魔时显现愤怒药叉王的形象,或有一面八臂,
或有三面八臂,身系人的骷髅以为璎珞,在古印度作为战神
、财神、冥府神三位一体受到祭祀。 (32) 大黑天的形象,
降魔时为愤怒相,但施福乐时为爱乐像。
该龛大黑神左边的脚下有一个猪(象?)头人身呈胡跪
姿的形象。 (图版 17 )这个形象仍然名大圣天(
Ga.ne'sa ),或名欢喜天( Ga.napati ),又名毗那夜迦
( Vinaayaka )。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
中说:毗那夜迦,人身象头。在古印度造像中,大黑神以右
脚踏在这个作为婆罗门教神系之一的毗那夜迦(即
Ga.ne'sa )的身上,后者呈匍伏状。(33) 其实大黑神和毗
那夜迦神一样,也是属于婆罗门教神系,被纳入了佛教密宗
神系。邛崃石山的这个大黑神形象和古印度的大黑神像略
有差别。(34)
关于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的形象和名称,据《千手观音
造像次第法仪轨》说:

上首正体身大,黄色,结跏趺坐大宝莲华台上,其华
三十二叶,其一一间有诸小叶,以无量百千大摩尼宝
为庄严也。……一密金刚力士,赤红色,具三眼,
右持金刚杵,左手拳安腰。二鸟刍君茶央俱尸,左手
持一股金刚杵,右手拳安腰,八部力士赏迦罗绿色,
右手持慧剑,左手三股印作也。三魔醯那罗达,黑赤
红色,具三眼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见[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大正藏》第
54 卷,页 209 中。
(33) 参见 Altice Getty,The Gods of Nothern Buddism
,P.161, Oxford, 1928。 并参见《密教大辞典》〈
佛菩萨等形象索引〉第 19、21 页;同书页 1453 –
1454。
(34) 同上注。


页 308

怒相也,以三股揭为天冠,及金刚宝以为璎珞,左手
持杵,右手把宝盘,内赤外黑色也。四金毗罗陀迦毗
罗,白红色,左手把宝弓,右手把宝剑。五婆馺婆楼
那,白红色,左手索,右手安腰。六满善车真陀罗
,左手金刚轮,右手拳印,红色。七萨遮摩和罗,左
手把宝幢,上有凤鸟,右手施愿印。八鸠兰单吒半只
罗,左手金刚铎,右手金刚拳,白红色。九毕婆伽罗
王,左手把刀,右手安腰。十应德毗多萨和罗,左手
持弓,右手三叉杵箭,色黄黑也。十一梵摩三罗,
色红白,左手持宝瓶,右手三股杵。十二五部净居炎
摩罗,色紫白,左手持炎摩幢,右手女竿。十三释王
三十三,色白红,左手安腰,右手持金刚杵。十四大
辨功德娑怛那,帝释天王主之女子,大德天女也,多
闻天之大妃也,左手把如意珠,紫绀色也,右手金刚
剑。十五提头赖吒王,赤红色,又青白色,左手执如
意宝玉,色青黄,八角,右手刀。十六神母女等大力
众,色如。十七毗楼勒叉王,色赤,左手执杵,右手
把箭。十八毗楼博叉王,色白,左手执杵,右手把金
索,青色。十九毗沙门天王,色绀青,左手持宝塔,
右手杵。二十金色孔雀王,身色黄金,左手执宝幢,
上有孔雀鸟,细妙色也,说无量妙言。二十一二十八
部大仙众者,二十八天神也。伊舍那神以为上首,身
色黑赤白也,左手执杵,右手取朱盘器,金刚宝以为
璎珞。二十二摩尼跋陀罗,色白红,左手执宝幢,上
有如意玉,右手施愿印也。二十三散脂大将弗罗婆,
身色赤红,左手执金刚,右手安腰。二十四难陀跋难
陀,身色上赤色,左手执赤索,右手剑头各有五龙,
下黑青色,左手青索,右手刀;娑伽罗龙伊罗,上
色赤白,左手执赤龙,右手刀,下色青白,左手白龙
也。二十五修罗,所谓大身修罗也,身赤红色,左手
持日轮,右手月轮;乾闼婆,左手执歌琴,右手舞印
,身色白红也;迦楼罗王,金色两羽具,左手贝,右
手执宝螺笛;紧那罗、摩罗伽,此两王形白色,如
罗刹女,有二眼乃至三四五眼,持诸药器等,具足二
四六八臂,天冠天衣诸宝珠以为身严。二十六水火雷
电神,此四神皆备夫妻;雷者天雷神,电者地电也,
此余者水火以为身严。二十七鸠槃荼王,


页 309

长鼻嗔怒形也,黑色,左手战大器,右手执索。二十
八毗舍阇,大目嗔怒形,黑赤色,左手火玉也。(35)

《仪轨》中所述“五、婆馺婆楼那,白红色,左手索,
右手安腰”,即“婆薮仙”,亦名“婆私仙”、“缚斯仙”
,其义是主管宝富财福的神,系“吉祥天女”的兄长。其形
象,在胎藏界曼陀罗中居于虚空藏院,裸体仙人形,左手持
仙杖,右臂屈半握拳。《仪轨》中所述“十四、大辨功德娑
怛那,帝释天王主之女”,即“吉祥天女”。这一对形象,
在上面例举的安岳、大足的“大悲变相”中,除个别的外,
都作了表现。
石 (竹 + 尹 ) 山第 8 号窟的内容也是“大悲变相”
,窟为矩形单口窟,高 2.45,宽 2.50,深 1.75 米,略残
,造像 120 余尊。其造像内容和时代与第 3 号窟完全相同
,只是主像千手观音作游戏坐姿,在四川石窟中,仅此一例

丹棱县中隆乡郑山千佛寺第 40 号千手观音变相龛,建
造于中唐 (760 ─ 821)。该龛为双室方口龛,龛高 1.40
,宽 1.32 ,全深 1.00 米。内龛龛门楣上有浅浮雕的卷草
纹,龛门左右上方各装饰一雀替。
龛正壁为高浮雕的主像千手观音,呈结跏趺坐姿,坐身
高 1.00 米;其宝座为束腰须弥座,通高 1.25 米。观音头
面部在“文革”中被打坏,头部上方飘出一朵祥云,上面趺
坐一小佛像;其颈下佩短璎珞,身著半臂式天衣,左肩至右
腰部斜披珞腋,小腹向外突出。观音胸前两手作合十,腹部
两手施禅定印。其余身体左右侧的正大手共三十六只,以立
体雕刻形式表现,可惜在“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现在能
见到的法器只有日、月轮,跋折罗、弓。观音身后椭圆形的
举身光中均匀地排列了三圈小手。(图版 18 )
龛的左右壁上各分五层排列神众,这些神众都在云朵中
。左壁从内至外:第一层为电母、风神。第二层,一神像半
跏趺坐在象背上;四个站立的神像。第三层,两个上下排列
趺坐在莲台上的六臂如意轮观音;三个站立的神像,中者为
女像,体有四臂乘孔雀的金色孔雀王。第四层为站立的三个
神像。第五层为二十五个站立的神像;两个力士。右壁从内
至外: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大正藏》第 20 卷,页 138 – 139 上。


页 310

一层为雷神、雨神。第二层,一半跏趺坐在狮背上的神像。
三面六臂的阿修罗和三个站立的神像。第三层,两个上下排
列的六臂如意轮观音;三个站立的神像;骑牛的摩醯首罗天
。第四层,三个站立的神像。第五层,二十个站立的神像;
两个力士。在龛左右门楣下方各雕刻一六字咒王(头部均打
毁)。
这龛大悲变相中没有表现婆薮仙和吉祥天女。
与郑山千佛寺隔著一条深山沟的刘嘴千佛寺,也有两龛
建造于中唐的大悲变相,分别为第 34、45 号龛。两龛的规
模、构图、造像内容、尊数与郑山第 40 号龛基本相似(主
像受损)。
夹江千佛崖有两龛建造于中唐的大悲变相,分别为第
83、 84 号。
第 83 号龛, 方形单口龛, 高 1.39, 宽 1.19, 深
0.53 米,龛门左右上方加雀替,造像少部份损毁。 主像千
手观音呈善跏趺坐姿坐于金刚座上,其身体左右两侧的正大
手各为十八只,均为高浮雕,呈牛角形排列,其中向前伸出
体外的十一只正大手受到程度不同的人为毁坏。观音身后的
大椭圆形身光中均匀地排列了两圈小手掌。在观音座前两侧
表现呈站姿的婆薮仙和吉祥天女(头部不存)。其余千手观
音的部众等造像共计 100 余尊, 被分布在龛的左右两壁上

第 84 号龛在上龛的正下方,规模、构图内容、主像形
象造均相同于第 83 号龛,只是观音的部众被分布在龛左右
壁上相互隔开的云朵中。
资中重龙山(又称名北岩)第 113 号窟系晚唐建造的
大悲变相窟。 该窟为矩形单口窟, 高 3.9, 宽 4.2, 深
1.85 米,窟额为屋形单檐式,浅浮雕 C 字形植物纹,窟门
楣略作帷幕形,也浅浮雕 C 字形植物纹。 该窟正壁上为高
浮雕呈善跏趺坐姿的千手观音,坐高 3.70 米;头戴高宝冠
,身著半臂式天衣;胸前伸出体外的双手已毁,小腹部双手
施禅定印,置于双膝上的手各执一串数珠,脑后双手捧一小
坐佛;其身体左右侧各有十八只只正大手呈车轮幅条形对称
排列在大椭圆形的举身光中,并均匀排列了两圈小手。(图
版 19 )
观音的正大手,所执的法器和其他明显可见的物具有:
日、月轮、小化佛、舍利塔、弓、钺、贝(海螺)、镜、长
矛、短戟、(金+本)、跋折罗、有面


页 311

具的盾、瓶、数珠等等。
窟中所表现的千手观音的部众,特征比较明显的有:左
边上层是日光、月光菩萨,风、雷、雨、电神以及十方诸佛
;右边上层的神像风化。第二层:从左到右边围绕观音背光
的神像是天龙八部。在第三层;背光左右两边应是摩醯首罗
天和那罗延天,但因其坐骑头部损坏不能确指。该层左边靠
窟门口处有一猪头形象的神,为毗那夜迦天。第四层:在观
音宝座左右下方分别为婆薮仙、吉祥天女、四天王(呈坐姿
)。
在窟门楣左右下方为头戴蛇冠的六字咒王。
资中西岩第 45 号窟, 无顶壁, 高 6.7,宽 6.5,深
3.6 米。 窟内圆雕千手观音像, 观音呈善跏趺坐姿,坐高
6.7 米(宝座高 0.7 米), 其身躯、头面在“文革”中被
炸掉,但身体左右两边圆雕的三十二只正大手和所执的法器
大部份还保存完好。该窟像当建造于晚唐或五代前期。

(三)

在中土现存的大悲变相中,以洛阳龙门初唐时期雕刻的
千手观音年代最早, (36) 以绘画形式表现的这种变相在敦
煌石窟中,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为丰富。后者具体的有:盛
唐 4 幅(第 148、113、 214、79 窟), 中唐 12 幅(第
258 、176 窟甬道、前室顶, 115、386、144、231 窟甬道
顶、 238、361 ), 晚唐 12 幅(第 82、232、470、54、
30、 14、338、156、161,榆林窟 30 窟),五代 21 幅(
第 402、99、45、120、329、379、24、292、332, 榆林窟
35 、36、38、40 ), 宋代 12 幅(第 141、234、 172、
302 、231 前室顶,380、456、335、76 窟北壁、南壁),
回鹘 2 幅(榆 39 窟甬道北壁、甬道南壁),西夏 3 幅(
第 460、榆 3 窟东壁南侧、东壁北侧),元代 2 幅(第 3
窟北壁、南壁)。 (37) 迄今为止,敦煌石窟没有发现早于
盛唐时期千手观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参见李文生《龙门唐代密宗造像》, 文物,1991 年
第 1 期。
(37) 参见《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页 221,[北京]文
物出版社,1982 年版。 参见彭金章:《千眼照见千
手护持—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三》;刘玉权:《榆林
窟第 3 窟“千手经变”研究》, 分别载《敦煌研究
》,1996 年第 1 期;1987 年第 4 期。


页 312

象,表明《千手经》虽于贞观年间就有汉译本,但还不为当
地人们所信仰。从上述各时期大悲变相统计数字分析,盛唐
时为该变相在敦煌的出现阶段、中晚唐、五代、宋、回鹘时
期为其繁盛阶段。
四川石窟中的千手观音和其变相最早也是出现在盛唐,
中晚唐、五代最兴盛,宋代也不乏大型作品,但已处于衰落
阶段。
敦煌石窟中千手观音的形象造型及眷属问题,主像千手
观音的姿势:
在敦煌石窟的 70 幅千手经变中,其主尊的姿势有两种
,一种呈站立式,一种为结跏趺坐式。据考察,呈站立式者
有 23 幅,呈结跏趺坐式者有 34 幅,姿势不详者有 13 幅
。 两种姿势数量上的变化趋势是:盛唐时期 4 幅千手经变
中, 其主尊千手观音的姿势可辨者(下同)有 2 幅,其中
一幅呈站立式,一幅为结跏趺坐式,表明两种姿势并重而同
时流行。 中唐时期千手观音姿势可辨者有 9 幅,其中一幅
呈站立式,8 幅呈结跏趺坐式。晚唐时期千手观音姿势可辨
者有 11 幅,其中一幅呈站立式,10 幅呈结跏趺坐式。 说
明中唐、晚唐时期千手观音的姿势盛行结跏趺坐式。此后,
呈站立式者逐渐增多。 五代时期千手观音姿势可辨者有 15
幅,其中 5 幅呈站立式,10 幅呈结跏趺坐式。北宋时期千
手观音姿势可辨者有 11 幅,其中 7 幅呈站立式, 4 幅呈
结跏趺坐式,站立式已成为千手观音的主要姿势。回鹘时期
的千手观音均呈站立式。西夏时期千手观音姿势可辨者有 5
幅,其中 4 幅呈站立式,一幅呈结跏趺坐式。 元代千手观
音的姿势均呈站立式。表明从北宋至元代,站立式几乎成为
千手观音的主要姿势或唯一姿势。
四川石窟中大悲变相的千手观音姿势,根据上文述议的
:盛唐呈站姿的有一例(安岳卧佛沟)。中唐呈结趺坐姿,
有邛崃石山的(其中一例为半跏趺坐姿),夹江千佛崖两
例,丹棱郑山一刘嘴三例,资中重龙山一例,呈善跏趺坐姿
一例(大足圣水寺)。晚唐呈善跏趺坐姿,大足北山一例,
资中重龙山一例;呈站姿的三例在安岳千佛寨,仁寿牛角寨
。五代呈善跏趺坐姿的,大足北山四例,资中西岩两例,安
岳三例。宋代呈结跏趺坐姿,典型的大足宝顶山和安岳佛惠
洞各一例。其余各地因自然风化和“文革”中严重破坏的尚
未计算在内。与敦煌的相比较,各时代的,以站姿少,结跏
趺坐姿和善跏趺坐姿居多。


页 313

敦煌石窟中千手观音的正大手数目:
在现存的 70 幅千手经变主尊千手观音中,正大手为二
只者一幅(第 76 窟南壁),十一只者一幅(第 76 窟北壁
), 十二只者一幅(第 161 窟),二十支只两幅(第 292
、榆 35 窟),二十四只者一幅(第 30 窟 ),二十八只者
一幅(第 231 窟前室顶), 三十四只者两幅(榆 39 窟甬
道北壁、甬道南壁),四十只者 16 幅(窟号略),四十二
只者 10 幅(窟号略), 六十二只者一幅(榆 3 窟东壁北
侧), 七十二只者一幅(第 294 窟),一百只者一幅(榆
3 窟东壁南侧),正大手不详者有 29 幅。从以上统计数字
可知,正大手为四十或四十二只者占绝大多数,表明它们是
根据《经》、《仪轨》绘制千手观音正大手的基本形式,特
别是盛、中唐绘制的千手观音几乎都是四十或四十二只正大
手;以后的时代,正大手的数目就不太统一。这种情况一方
面是画师并不严格按照《经》、《仪轨》绘制,另一方面也
是敦煌在各时代当地的信徒对不同形式千手观音信仰不同的
反映。
四川的千手观音,盛唐时六臂的只有一例(安岳卧佛沟
),中晚唐、五代的基本上都是四十只或四十二只,只是宋
代的才出现有千只正大手(其实,持法器的小手不应该视为
正大手)的观音。严格说来,四川的基本上都是根据《经》
、《仪轨》雕刻的。而且四川的正大手表现有三种形式:一
种是正大手一部份对称雕刻在观音身体左右两边的岩壁上,
另一部份正大手突出身体之外对称表现;一种是正大手对称
突出在身体左右两边;一种是呈车轮幅条形对称表现在身体
左右两边的岩壁上。至于大足宝顶山和安岳佛惠洞的千手观
音正大手当是极特殊的造型。在对千手观音的正大手及其所
持物器的造型中,雕刻比绘画更难于表现,但四川石窟中的
雕刻师想像力和创作力并不比画师差。
敦煌莫高窟中千手观音的眷属问题,诸多《经》、《仪
轨》中记载的千手观音眷属有多或少,有或无的分别,而这
种差别也反映到其变相中。 70 幅千手经变中,眷属数目不
等,其中 51 幅有眷属。
有眷属的 51 幅千手经变中,40 幅有菩萨, 甚至眷属
全部是菩萨,如第 161、460 窟。从榜题可确认的菩萨名称
有:日光菩萨(或称日藏菩萨,该菩萨出现于 24 幅千手经
变中)、月光菩萨(或称月藏菩萨,该菩萨出现


页 314

于 24 幅千手经变中)、音声菩萨、供养菩萨、莲花菩萨、
莲花胜菩萨、莲花面菩萨、散花菩萨、涂香菩萨、如意轮菩
萨、不空索观音菩萨、慈氏菩萨、大势至菩萨、延寿命菩
萨、宝檀花菩萨、华严菩萨、金翅鸟王菩萨、孔雀王菩萨等

忿怒尊在千手经变中也比较多见,其形象出现于 34 幅
千手经变中, 其中第 302 窟千手经变仅有的两位眷属都是
忿怒尊。 从榜题可确认的名称有马头金刚神(第 144 窟,
头顶上确有马头)、 青面金刚(第 144 窟 )、火头金刚(
榆 36 窟 )、大降魔秽即()金刚(榆 36 窟)、碧(辟
)毒金刚、赤声金刚、密金刚、大神金刚等。
在 20 幅千手经变中出现了婆薮仙,从榜题看多写成婆
薮仙,但也有写成婆秀仙(榆 36 窟)、婆瘦仙、婆首先、
婆叟仙(第 144 窟)。
功德天也出现于 20 幅千手经变中,多数榜题为功德天
,但也有榜题为大辩才天女。
金刚面天和毗那夜迦天往往伴随忿怒尊而出现在千手经
变中,从现存情况看,13 幅千手经变中有其形象。 象头者
其榜题或称夜迦鬼母、毗那耶歌、毗那夜迦,猪头者其榜题
或称夜伽神(第 148 窟)、毗那鬼父、 毗那世歌、毗那勒
迦。
四天王也是千手经变中经常见到的眷属之一, 20 幅千
手经变中保存著其形象。榜题为东方赖叉天王、东方提头赖
叉王、提头赖吒天王;西方毗楼博叉天王;南方毗楼勒叉天
王;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大圣北方毗沙门天王、北方毗沙
门天王。
除此之外,从榜题可确认的千手观音眷属还有梵天王、
天帝释、摩醯首罗天、摩诃迦罗、降三世、贫儿、饿鬼、水
神、地神、火神、风神、欲界天女、迦毗罗神、缨罗叶龙王
、 莲花龙王、天龙八部(以上见榆 36 窟)、 福德天(第
156 窟),等等。
以上诸多眷属中,除贫儿和饿鬼在《千手经》《仪轨》
无载外,其余眷属的绘制均有《经》《仪轨》为依据。(图
版 20 )
四川石窟中大悲变相千手观音的眷属,除安岳卧佛沟的
没有外,其余的都根据《经》和《仪轨》雕刻出了眷属,数
量各不相同,最少的也不低


页 315

于 28 位。这些眷属,作为雕刻形式,与敦煌的不同,都没
有榜题,但可以通过特殊造型认识这些神像。常见的风、雨
、雷、电、神,通常表现在龛窟左右壁上部,摩醯首罗天乘
牛,那罗延天骑马,金色孔雀王驾孔雀,四天王一般都表现
在龛窟底部,吉祥天女和婆薮仙分列在观音宝座两侧,婆薮
仙通常为胡人老者形象,而且在所有的变相中都表现了贫儿
和饿鬼(只有安岳卧佛沟的为夜叉)。更独特的是毗那夜迦
天的变化。
这个形象在敦煌的大悲变相和同题材的绢画中,都是猪
首形象。 在四川石窟中,邛崃石山第 3 号窟左壁下面向
大黑天下跪的形象即猪首人身的毗那夜迦天,资中北岩 113
号窟中的毗那夜迦天也为猪首形象。但在大足宝顶的大悲变
相中,毗那夜迦天夫妇形象,均为中土宋代命妇形象,只是
头顶猪首和象首以示其本来的身份,而且婆薮仙也一改唐代
的胡人老者形象,为一中年官员形象。这不仅与四川唐代变
相的绝不相同,而且与《仪轨》中所规定的造型也根本不相
符合。然而这正是四川的设计者和雕刻师,为了使这些神像
更能适应中国宋代伦理、宗教思想和社会民情的需要,不墨
守成规,所作出的大胆改造和革新。
其实,这不仅仅限于在四川。敦煌石窟中的 70 幅千手
观音及其变相中的部份,主像等形象造型,一般来说,都具
有或受中原绘画艺术的影响。但因敦煌从中唐以降,经历过
不同民族的占据,不同民族的画师(也包括汉族的画师)在
洞窟中创作,千手观音造型、附属的其他神像、供养人像、
构图内容,也就或多或少被画师作了改造,其目的就是要使
其与当地居民的审美趣味、宗教信仰和习俗大体相一致。(
如上面所述的例子)
[俄]奥登堡( Oldenberg )院士的“中亚考察团”
本世纪初曾在吐鲁番得到了很多绢画。其中有一幅“富丽堂
皇”的绢画是“保存得非常完整”的“千手观音变相”。这
幅绢画中,“他(千手观音)是蓝色的、六只手、三面。中
间的脸为橙黄色、三只眼,但他是仁慈宽厚的,另外两个脸
较小,是白颜色,右边是女的,左边是和尚(?)之类的人
物,合乎吐鲁番画家的审美趣味,并把印度袈裟换成了自己
普遍的衣服。腿上缠著老虎皮,身穿中国丝缎长袍,头饰不
同寻常”,“这个奇异的头箍(花冠)是用猴头、羚羊头、
猪头编在一起的,它们从红色的小鬼直立的头发遮掩的后面
露出


页 316

头来。(略)大自在天中间的左手搂著明妃的肩,她是白脸
女人,头戴金凤凰装饰纹样的帽子,穿贵霜王朝艺术时期所
特有的贵族妇女和女神的衣服,明妃抚摩自己侍从的脸,左
手里拿著柠檬果,她就像湿婆一样是象征多产的女神,柠檬
或石榴象征著多产。这幸福的一对是圆满家庭幸福的象征,
首先是子孙的健康繁衍,其次是财富和事业的兴旺”。从画
面上看,主像千手观音造型显然是融合了中原和回鹘绘画艺
术的风格,但“图中的供养人画内特点都是属于回鹘供养人
风格,在吐鲁番公元 10 ~ 11 世纪的寺院绘画中可以找到
同类的风格”。 (38) 类似的例子,还见于斯坦因于本世纪
初从敦煌所得到的绢画。(39)

(四)

印度佛教密宗不仅经典多出自于印度教(以及印度的其
他教派)典籍,而且其神像,特别是多头多臂的神像,大多
源出于后者,以及那时印度流行的地方神灵,千手观音即其
著名的一例。
千手观音,这个佛教中最著名的神祇源始于印度教的湿
婆( 'siva )。 观音的梵文名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
卷三》中将 Avalokite'svara 音译为阿缚卢枳多─依湿伐
罗, 意译阿缚卢枳多( Avakokita )为“观”,依湿伐罗
( II'svara )为“自在”。然而,他所遵循的是在其到达
天竺之前的后世印度人的解释,而其原始含义已早不为那时
的人所知。甚至连印度早期佛教都完全未意识到这个重大变
化。玄奘译 II'svara 为汉语的“自在”,其实该词为印度
教湿婆大神的名称。 所以 [ 英 ]Sir Monier-Williams,
Buddhism 中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引文出自《科洛特阔夫, H ? H ?收集的千手观音
像绢画─兼谈公元 9 ~ 11 世纪吐鲁番高昌回鹘宗
教的混杂问题》, 吉娅科诺娃 H ? B ?鲁多娃 M
?π(俄文字母,发音相当于英语单词 lost 中的“
L ”)?文, 张惠民译, 《敦煌研究》 1994 年 4
期,第 64 ~ 67 页。可惜图版清晰度欠佳。
(39) 这些绢画载于 Arthur Waley, A Catalogue of
Paintings Recovered from Tun-huang by Aurel
Stein (奥利尔?斯坦因爵士所获敦煌画品目录 ),
图版 160、 31 、 54、 162、 233、 278。 Great
Britain Museum, London, 1931. 以及 Roderick
Whitfield,The Art of Central Asia Paintings
from Tun-huang( 中亚艺术─敦煌之绘画 ), 图版
2.70、2.6、18、2.71、 2.40,Tokyo, 1982 年。


页 317

说:

“......Avalokite'svara, composed of the two
Sanskrit words Avalokita, ‘ looking down ’,
and II'svara, ‘ lord ’, the latter being the
Braahmanical name for the Supreme God ─ a
name wholly unrecognized early Buddhism, but
assigned by the Hinduus to the three personal
gods, Brahmaa, Vish.nu, and 'Siva, especially
to the latter. ” (40)

观音的名号,不仅在玄奘到印度之前维持其原名号外,
而且还吸收了印度那时宗教别的因素,以及由此演绎出其他
的名号,这些名号又分属不同等级的神界。其变化和吸收的
过程可分为:1、起初为 Avalokita'vara,为佛陀的侍,
起源于梵天( Braahma ), 上引 Buddhism 中解释说:“
When I (即本书作者) visited the Buddhist caves at
Ellora (爱洛拉石窟─笔者注),I noticed that in the
ancient sculptures there, Padmapaa.ni (莲花手 =
Avalokita'svara ) and Vajra-paa.ni (金刚手, but
not Ma~nju-'srii ) are represented as attendants of
human Buddha ” (41) (再参见《法华经》第二十四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行愿品)。 2、 四臂 Potala- Avalokta,
Potala,音译普陀罗,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中记载为
南印度海中一小岛,传到中土为“普陀山”,西藏为“布达
拉”(这个神祇似为南海观音? )。 但其源起有可能是
Visnuh, 因其有四臂,且与国家相连系,而 Vis.nuh 的化
身就是国王。 3、十一面或千手 Avalokite'svara,起源由
Avalokita (观自在)将 Iwvara 或 wiva 吸收而成,其主
要作用就是护卫国家。(42)4、观音( Avalokita-'svara,
既是“世自在” (Loke'svara ), 也是“世尊”(
Lokanaatha ), 作为世自在或世尊,他成了那时容纳印度
各地所流行神祇的重要原型,当他被介绍到中土,有多种释
名,(43) 唐代初期被译为“观世音”。 汉语的“世”相当
于 Loke'svar 中的 Loka。在汉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Buddhism, in Its Connexion with Brahmanism and
Hinduism, p.197, London: John Murray,.1889.
(41) 出于上引 Buddhism, pp.196-197、 199, 限于篇幅,
不再引录。
(42) 同上注。
(43) 同上注。


页 318

佛教中,观音是概称,含有多种名称和形象,如六观音、三
十三观音,作为阿弥陀佛的侍( Paa.n.daraavasinii )
,白衣观音( White-robed kuan-yin ),等等,都是从此
衍生出来的。(44)
千手观音源出湿婆大神还有其变体,即 Niilaka.n.tha
(青颈观音),音译弥罗犍他。金刚智译有《金刚顶瑜伽青
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青颈观音的来历,出自印度古代
神话:湿婆大神在海中吞咽了海水里的毒物,因中毒使得颈
部青黑,故名。 (45) 据不空译的《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
尼经》说:其形象为:白色,三面四臂,正面慈悲相,右面
狮子相(表证得菩提心),左面猪相(表世人愚痴,执著于
生死),头戴宝冠,冠中有无量寿佛;其右第一手执杖,第
二手持莲花;左第一手执轮,第二手执螺;身著虎皮裙,左
胳膊覆盖黑鹿皮。该观音与圣观音以及千手观音同体。(46)
根据《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中说:千手观音是
国家的保护神。(47)
因此, 唐代开元、 天宝时期, 天竺高僧善无畏(
'Subhakaras.mha )、 金刚智 (Vajrabodhi) 、 不空
(Amoghavajra) 将印度正纯密宗传播到中土,千手观音的正
规仪相及变相便与密宗的另一个重要神祇,即北方毗沙门天
王,(48) 开始在中土流行。
所以,这也就是本文开头所引佛经中解释千手千眼观音
名称及其出处,以及为什么又是阿弥陀佛的侍,又代表佛
(世尊)的缘起。看来印、中佛教僧侣为了把这个神祇从印
度教移植进佛教,再辗转传播到中土,确实煞费苦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参见 [ 印度 ] 洛克什?钱德拉,苏达尔?戴维?星
哈尔著《敦煌壁画中的观音》,杨富学译,《敦煌研
究》,1995 年第 2 期,页 90-93。上引 Buddhism,
pp.195-222, 也对观音以及佛教著名的神祇与
Hindu-gods 的关系作了详尽的阐述。
(45) 参见《密教大辞典》,页 1125-1126。
(46) 同上注。
(47) 经中叙述了供奉千手观音的“四种成就法”,能消灭
“王官逼迫”,“家国不和”,“怨敌伺求方便”,
“调伏恶人于国不忠”,显然这些都是印、中统治阶
段最喜闻乐道的。 参见《大正藏》第 20 卷,页 81
中。
(48) 关于毗沙门天王在中土从盛唐以降受到广泛供养,详
见拙著《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页 236-240。


页 319

而且,中土佛教高僧为了使这个神祇更能让各时代的善
男信女从心理到信仰都能接受,还为千手观音编造了梵文佛
典里根本没有的传说。据 [ 宋 ] 《隆兴?编年通论》卷十
中说:道宣律师曾向天神问千手观音菩萨的缘起。天神告诉
他,往昔过去劫有个国王名妙庄王,夫人名宝应。王有三个
女儿,长名妙颜,次为妙音,幼曰妙善。妙善从小吃斋信佛
,长大不愿结婚,一心削发为尼。妙庄王三番五次劝说,妙
善信心不动,王于是命她引剑自尽。阎摩王却使妙善复活于
普陀山。后来,妙庄王得病,须用双手双眼和药。大女、二
女皆不愿舍。妙善不念父王旧恶,断双臂,剜双眼,制成了
药丸,救活了父王。佛即赐妙善公主为千手千眼观音,体有
千臂千手掌,每手掌中各现一眼,左右两边各有一侍者,分
别为善才、龙女。 (49) 这就是中国高僧以儒家“孝”的伦
理观念成功地为千手观音“创作”的其汉文本生经。(50)

(五)

千手观音及其变相在四川石窟遗址中的出现和分布也是
值得我们研究的。
在嘉陵江东岸的广元千佛崖、西岸的观音崖(距广元市
西南 15 公里处),巴江、宕水流域的巴中南龛、北龛、水
宁寺,以及通江千佛崖等处石窟遗址,没有一例千手观音和
变相。 (51) 唐代,这些石窟遗址所在的地区为利州(今广
元市)、巴州(今巴中市),都属于山南西道。 (52) 它们
在政治、地理位置以及交通方面更靠近京城长安,特别是巴
州,从初唐起就成为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参见The Gods of Northern Buddhism,p.81, 该书
引用了这一传说。 再参见 Arthur Waley,
Avalokitesvara and the legend of Miao-Shan (观
音与妙善的传说 )。 De Artibus Asiae,MCMXXV,
NO . 11。
(50) 《本生经》( Jataka Tales ), 原是指佛教经典关
于释迦牟尼前生的传说,本文此处借用说明。
(51) 广元千佛崖在 1934 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炸掉三分
之一,其中有无千手观音造像不得而知。
(52) 唐初,太宗贞观元年 (627),置山南道。玄宗开元末
(733), 又分全国为十五道,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
。山南西道,大致为今甘、陕南、四川盆地东部、嘉
陵江流域地区。道治在兴元府南郑县,即今陕西汉中
市汉中镇。


页 320

室成员和朝廷官员被流放和贬谪的地方。 (53) 这些地方石
窟遗址中的龛窟,有唐一代,绝大多数,都是在当地任职的
官员出资建造或装修的, (54) 从其题材内容和形象造型风
格来看,它们与北方和中原石窟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安史之
乱后,北方、中原石窟基本上停止了石窟造像。 (55) 受其
影响较深的广元、巴中石窟中因此再没有新的题材内容出现

然而,剑南西川和东川。(56)所治辖的地区正好相反。
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者担心自己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力
量方面是否有力量平息叛乱,因此对佛教更加崇信,特别是
佛教的密宗。(57)在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下,全国各地建寺
造像之风较初盛唐更甚。剑南东西川建寺造像更是风靡一时
。 (58) 实际情况,据笔者十余年考察,那时凡有石窟的地
方必定建有寺院 (或为宫观 )。 民间盛行结社造像。 (59)
各阶层的人们都想通过造像积功德来实现自己往生极乐世界
的愿望,现存的许多造像碑刻题记中是反映得非常清清楚楚
的。由于净土思想的广泛流行,密教也正好为信徒们提供了
大量可以祈祷和崇奉的神像和变相。因此这时期,邛崃、丹
棱、乐山、仁寿、资中、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 唐初,吴王恪、纪王慎,以及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
贤”都被流放到巴州,参见《新唐书》卷七十六?列
传第二十六;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肃宗乾元年
间 (758 ~ 759),严武“坐 (房 ) 事贬巴州刺史”
(参见《新唐书》卷一二九“严武传” )。 例子甚多
,不赘。
(54) 笔者从实地和文献中录辑了广元千佛崖和巴中、通江
石窟遗址中的造像碑刻题记,全部收录在《四川道教
佛教石窟艺术》中,参见该书本文页 3、4; 页 119
。)
(55) 龙门石窟大抵在乾元二年 (759) 以后即停止了造像

(56) 参见《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太宗贞观
元年( 627 )置,肃宗至德二年( 757 )分剑南道
为剑南道?东、西川。东川治所在梓州(今四川三台
县),西川治所在成都府(唐代曾改为蜀郡、益州)

(57) 广德二年(764), 特进不空为鸿胪卿,并加号大广智
三藏,并追赠其师金刚智开府仪同三司,并号大弘教
三藏 (参见《不空行状》 )。再据《新唐书》卷一四
五《王缙传》:代宗广德年间 (763 ~ 764), “夷
狄入寇,必令沙门诵《仁王护国经》为禳,厌幸其去
,则横加锡予,不知纪极。”密宗在肃宗、代宗、德
宗位时期,其所受恩宠凌驾于他宗之上,有关资料甚
多,不再赘述。
(58) 参见《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新唐书》
卷一四七《李叔明传》,以及《唐会要》卷四十七。
(59) 笔者在安岳、资中、绵阳、丹棱等地的石窟遗址中抄
录和拓制到十余种结社造像的碑刻题记。《金石苑》
第二本,《八琼室金石补正》也收录有几种。这种“
社”的性质相似于北朝的“义邑”和敦煌的“社”,
限于篇幅,具体内容此处省略。


页 321

岳、大足、富顺、荣县等地区的石窟中,以密教神像为主题
内容的造像大量涌现,(60)千手观音及变相即为显著的一例
。但他已不再是“国家的保护神”,而是让信徒视作比释迦
佛法力更广大更能赐予各种恩惠的大神。
除了上述的因素外,安史之乱(以及后来的黄巢之乱)
,迫使一批中原艺术家避难到蜀地,他们和四川本地的艺术
家 (61) 在成都及其周围地区的寺院中创作了大量以密教神
像和变相为题材的壁画、雕塑作品, (62) 这些作品大都保
存到南宋,直到最后毁于宋、元保卫和争夺成都地区的战火
中。 (63) 它们应该是剑南两川石窟大量产生和繁荣的又一
个重要因素。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反映这些寺院壁画、雕
塑作品的石窟遗址,大抵是沿著岷江、青衣江、沱江、涪江
,以及岷江和沱江、沱江和涪江流域分布的,以成都这个文
化、经济发达的地方为中心,形成一个扇形的区域,基本上
是剑南两川所治辖的地区,足见那时成都与上述这些地区的
交通主要是以河流来连系的。 (64) 这也就正是千手观音及
其变相的龛窟星罗棋布在这一区域内的真实原因。
本文最后还要说明:
敦煌石窟 70 幅千手观音及变相,敦煌研究院八十年代
以来有学者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见本文所引注释 )。但其
图像, 在有关敦煌的各种出版物中, 极少公布。 1931 年
Arthur Waley, A Catalogue of Paintings Recovered
from Tun-huang by Sir. Aurel.Stein( 奥利尔?斯坦因爵
士所获敦煌画的目录) (伦敦:大英博物馆 ); 以及 1982
年 Roderick Whitfield, The Art of Central Asia--
Paintings from Tun huang (中亚艺术—敦煌之绘画 ) 》
(东京)的出版物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 笔者曾编辑《四川石窟佛教造像题材内容一览表》,
见《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页 367-369。
(61) 据画史记载:开元初,成都寺院中就有绘制千手观音
的画家,参见[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第五
》“先天菩萨”条。
(62) 参见[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和其《茅亭客话
》。
(63) 参见[宋]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宋]李
之纯:《大圣慈寺画记》,均载[明]杨慎:《全蜀
艺文志》卷四十二。
(64) 拙著《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第一卷“四川道教佛
教石窟的分布”就是按照对各个流域所作的考察记录
加以去粗取精,详细考辨述议的。


页 322

公布了一些斯坦因从敦煌得到的观音(包括千手观音)绢画
(65) 图内容、形象造型, 可以让没有到敦煌参观过的学者
与敦煌石窟中同类题材的壁画进行比较研究。
鉴于此,笔者决定将多年来在四川石窟中尽可能收集到
的千手观音及变相的图像悉数公布,如能有助于学者们的研
究,则于愿足矣!
同时,此处还要衷心感谢重庆市大足石窟艺术博物馆在
笔者拍摄宝顶山第 8 号千手观音变相龛给予的特别方便!

1997年11月 20 日第三稿修订
毕志于成都百花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 [台]《艺术家》 1996 年 7 月号《丝路佛教艺术大
展专辑》中也有类似的绢画图版。

 
 
 
前五篇文章

格义佛教思想之史的开展(1)

格义佛教思想之史的开展(2)

斋明寺旧藏卷轴佛画──以三宝佛画为例

地方感与大地僧团 —史耐德佛教环境哲学再探

西晋大翻译家竺法护——中国佛教史话之十三

 

后五篇文章

北京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二)

建筑彩画的韵味—中国建筑彩画文化内涵

北京地区石刻概述(二)

北京地区石刻概述(一)

京郊古刹开元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