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诗韵 |
 
金山寺①
[注释]①金山寺:位于临川云山镇的金山岭,始建于盛唐时期。入宋,规模逐渐扩大,鼎盛时,寺内僧尼达300余人。王安石曾有诗赞曰:“重经高处寺,一与白云亲。树木有春意,江山如故人。幽轩含气象,偏雨落风尘。日暮临归去,徘徊欲作神。”宋末至元,几度毁于战火,明初复盛,明末再度毁弃,佛像迁至山下樟源村。直到1936年,南湘普净和尚云游至此,潜修于寺侧山洞,远近信士闻讯后捐款捐物,在废墟处搭起木棚,权当庙堂。但不久日寇入侵,众僧避难,只剩母女两人(其母取法名法福)独守寺门。此际,本地年仅19岁的胡瑞澜女士投于座下(约1940年),之后礼湖北新洲报恩堂本焕大和尚为师,剃度出家,取法名“慧悟”,并立下重兴宏愿。在她的主持下,经多方募化,于1947年将大殿建成,开光之日迎来藏贡噶活佛,此时,曾一度改寺名为“中华贡噶寺”。上世纪五十年代,慧悟南下广州,并改称印空。1985年,应信从邀请,年60多岁的印空回到金山岭,重新挑起振兴宝刹的重担。
[诗意一]拔地凌空、云雾缭绕的金山岭上,金碧辉煌的金山禅寺好像浮在空中。进了山门,禅堂经阁,密密层层。这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时荒时葺,“文革”中再次沦为废墟。但是,才只十多年的时间,人们惊奇地发现,这里不仅恢复了鼎盛时期的繁荣,而且崛起了一座佛教城,建起了广招学员的佛学院。
[诗意二]才过清明,重来金山岭,那层层登山阶梯间和殿阁内外,挤满了香客和游人。正是春光明媚的季节,杜鹃花盛开,满山云蒸霞蔚,生机盎然,身处此境,令人心旷神怡,深感祖国山河的壮美。返回路上,回头眺望,那金山岭仿佛赣抚平原上一粒秀丽的碧螺,立于大自然的玉盘之中。
大金山寺①
缘起丛林金岭麓,
[注释]①大金山寺:1985年至世纪末,金山禅寺经过10多年的恢复重建,已经初具规模。进入新世纪,印空长老凭借金山寺已有的基础和影响及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决心继续打造“大金山寺”。市、区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把它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加大对金山旅游区的投入。“大金山寺”着眼于以佛教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旅游开发增强佛寺和景区的建设。其规划设计由华南理工大学承担,根据地形地貌和历史现状,将寺庙和景区分为宗教文化区、自然生态区、福利休闲区和今后发展区。其中宗教文化区:有塔院群、主建筑群的大金山寺(与原金山寺纵向串接起来);福利休闲区:有慈善协会、慈善医院和老人院。今天,总占地面积3500多亩,集宗教文化、旅游休闲、自然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大型丛林寺院和旅游胜地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诗意]大金山寺建筑在临川金山岭之麓,是同峰顶金山禅寺纵向串连呼应的规模宏大的一座大丛林。新世纪开初,仅用了四年时间,该寺主体工程即全部竣工,令人叹为观止。大金山寺前有供养山,后有靠背山,左青龙,右白虎,似天生为道场所备。尤其是佛殿前的远近景观,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图,置身其中,有如进入颐和园,看到的是朱阁长廊与万寿山佛香阁的和谐一致,只是缺少京畿昆明湖的碧波荡漾,然而这里更显特色的是江南山林的郁郁苍苍。
临济传人① 千年高寺白云亲②,风水丛林③有后人。 [注释]
[诗意]座落于临川金山岭之巅的金山禅寺,白云缭绕,景色秀丽。千年来,寺院历尽沧桑,但毕竟风水宝地,高僧辈出,重光有期。二十世纪20年代出生的印空老法师,就是桢才中杰出的一位。法师童贞人道,随即荷担家业,重建寺院。数十年来,几经沉浮,“文革”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更是立下接法复兴的宏愿。法师先后主持扩建了古刹,增设了禅堂,兴办了江西省尼众佛学院,接着,以八十岁高龄,为法忘躯,全力打造佛教史上首座千人尼众禅宗道场——大金山寺。同时宏扬佛教慈善济世精神,赈灾助学,为祥和社会、利乐群生而奔波。丛林制度始创于江西,“马祖建道堂,百丈立清规”,印空法师的业绩,是福田的深种,是对江西佛教传统的发扬光大。
邓全恩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