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送灵澈上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注释:
  1.灵澈:当时著名诗僧。本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苍苍:深青色。这里指葱笼的树色。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
  3.杳杳(yao咬):深暗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4.荷笠:背着斗笠。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5.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赏析一:

  全诗共四句诗,前两句写灵澈欲归竹林寺,后两句写诗人目送荷笠归远的灵澈上人.全诗没有一个明显的"送"字,但内容很切合题意.
  以精练的语言创造出灵澈上人所归之深远境地,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开头一句从颜色着笔,以"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第二句从声音着笔,以"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诗意含蓄是这首诗的另一特点.从表面看,这首诗纯写风景,"苍苍","杳杳","斜阳","青山"不都是风景吗 实际上,在"恍如图画"的风景中,蕴涵着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赏析二: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前五篇文章

七律·九日山怀咏(二首)

五律·登南安桐山(二首)

青 玉 坞

羲 之 岩

宝 莲 阁

 

后五篇文章

寄灵澈上人

灵澈上人何山寺七贤石诗

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

哭巨赞法师

灵峰蕅益大师诗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