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青年们的八项病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刚刚下了一场大雨,新建的西来泉挡土墙工程有倒塌的危险,学院的老师们亲自率领同学们去出坡。出坡在佛教也是一种修行,一门功课,从出坡中可以使我们了解工作的神圣,服务的伟大,从出坡中可以体会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过去许多古德高僧都是从出坡作务中成就的,譬如六祖惠能,就是从舂米房中舂出他的真如佛性,法远禅师在汝州叶县广教院为饭头僧,受种种折磨而悟道,因此同学们不要害怕出坡。
  刚才由于大家在雨中工作,有的人淋了雨,衣服全湿了,在果乐斋服务的依静对我说:“师父!我们已经煮了一些姜汤要给同学们喝,以免感冒着凉。”听了这句话,我有一种感想:我们的人生岂仅只有感冒的毛病而已。维摩诘菩萨说:‘因为众生生病,所以我才生病。’众生究竟害了什么病呢?我们时下的佛教青年是否也有毛病?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青年的毛病’,青年有什么毛病呢?


  一.不耐烦而无恒
  青年住在一个地方太久了就不耐烦,读书读太久了就不耐烦,做工作时间太久了也不耐烦。不耐烦几乎已成为今日青年们普遍的通病。现在的青年已经缺乏古人安止于一处的定力,身心浮动,好比滚动的石头,是无法长出苔藓,成为坚固不移的磐石。现在公司征求青年干部,董事长在面试的时候,必定会问:“曾经在哪些地方服务?”如果这位青年回答说:“曾经在某地方工作半年,在某地有三个月的经验,然后才到贵公司来应征。”这位青年自以为工作经验丰富,董事长一定会录取自己,但是相反的,董事长却不要这个人,因为这个人经常换工作,表示此人对工作不耐烦、无恒心,不能安于自己的岗位,公司的业务怎能交托给一个对工作没有耐性的人呢?不耐烦对从事事业是多么大的阻碍。
  不耐烦是属于什么毛病呢?就是‘无恒病’。俗话说:‘有恒为成功之本。’无论做什么事,没有恒心,休想把事情做好,求学也不易有成。古人为了功名有成就,十年寒窗用功夫,汉朝董仲舒,青年时代,立志向学,三年不窥园,终于成为一代名儒学者;晋朝王羲之,临池磨砚,写完一缸水,终于成为旷古书法大家。再看看我们佛教,有恒而成功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譬如有名的敦煌石刻,是经过多少朝代,上千上万艺术家们,穷尽一生的智慧与生命,而完成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奇伟杰作,其技巧之精美,真是巧夺天工,无与伦比。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家耐烦雕刻,今日哪有这么伟大的艺术品留传于后世?有恒对于成功立业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我的故乡,有一位年轻貌美的信女,因感于母亲重病是观音菩萨加被才痊愈的,发愿要用头发绣成一尊二丈高的观音圣像。这位信女把她的头发,每一根劈成四条,然后以如游丝似的发丝来绣菩萨圣像,从年轻貌美的小姐,一直绣到老态龙钟的老太婆,经过了六十年才把菩萨绣好,而小姐那一双如秋水似的眼睛也瞎了,但是神态庄严、面相慈祥的观音圣像已为人间留下了不朽的价值。这位信女的眼睛虽然瞎了,但是菩萨的慈眼却常常照视着人间。她为母恩而牺牲的精神令人钦佩,而她的耐烦有恒,更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你们大家平时有没有问问自己:读书耐烦吗?工作耐烦吗?修行耐烦吗?唐朝的道宣律师是有名的南山律宗祖师,而他听一部戒律就是反覆千次。台北有位法师,佛法造诣深厚,而他听《百法明门论》,听了十四次还要再听,难道他们还不够聪明利根吗?因为耐烦有恒,读书才会通晓;因为耐烦有恒,做人才能通达;因为耐烦有恒,修行才有成就;所以说‘耐烦做事好商量’。如果不耐烦没有恒心,即使掘井九仞,不再继续,仍然没有水喝,最后还是功亏一篑的,所以‘不耐烦而无恒’是非常不好的毛病,大家务必要改正。
  二.不落实而幻想
  青年们往往充满热情不够冷静,青年们通常容易冲动不够踏实,青年们普遍流于虚浮不切实际。不落实仿佛建筑房子,地基不够巩固,稍微地震就倒塌了。好比堆砌石壁,工程不够坚固,大水来了就崩垮了,所以大家就要辛苦出坡抢救。
  青年们可贵的地方是青年们富有理想,但是有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去力行,否则建筑在海市蜃楼的理想,就变成‘幻想病’了。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摩天大厦也要从基础慢慢的建起,空中楼阁是不能成为事实的。在《百喻经》中有一则三层楼的故事,寓意良深。有一个富翁,朋友新厦落成,他前往道贺,这一座大楼共有三层,每一层的建筑都很瑰伟,装璜更是美轮美奂,尤其第三层楼,更是精美,雕梁画栋,山栉藻棁,极尽华丽之能事。
  这位富人看了很欢喜,尤其喜爱第三层楼,于是就把设计这栋大楼的建筑家请回去,请他如法泡制,建筑一栋一模一样的高楼,由于他特别喜好第三层楼,因此就请建筑家只要建筑第三层楼。
  一栋没有地基的高楼,不过是空中楼阁的痴想,这位富翁愚痴的行为,固然可笑,但我们往往犯此毛病而不自知!
  我们为学做事如果不落实,好比前面讲的没有地基的三层楼一样,到头来,一切空幻,什么也不能成为事实。
  青年们为什么会有不切实际的毛病呢?因为青年们喜好幻想。本来喜欢幻想并不是坏事,人类文明的许多产物,不少是出于人类的幻想,但是经过科学家们缜密的计划,精细的实验操作,幻想终于成为事实。譬如过去人类看到鸟飞,幻想自己也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于是科学家们努力去发明创造,人类今天也能像小鸟儿一样,乘着飞机,穿梭于白云之中,鸟瞰火柴盒似的屋舍,豆腐块般的田畦。
  在古老的时代,月亮是嫦娥居住的广寒宫,要攀登它是幻想,苏东坡也慨叹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二十世纪的今天,人类乘着太空船,轻易地在月球表面上漫步。所以幻想往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有幻想比没有幻想好;但是如果空有幻想而不能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幻想就是空想、梦想。所以青年们有了幻想,接着就应该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计划,然后身体力行,实际去工作,那么幻想就会成为理想。所以说有幻想好,有幻想而又落实更重要。
  那么,时下佛教青年有一些什么幻想呢?过去有些青年常常对我说:“我将来要办佛教大学,办佛教医院。”现在也有些青年说:“我将来要建图书馆,建讲堂。”满腔的抱负理想,可是没有踏实去做。甚至别人兴建好的医院、图书馆、讲堂,请他去协助发挥,青年们往往缺乏热忱,推托不前。譬如高雄寿山寺的讲堂,地毯、沙发椅、中央系统的冷气、隔音门窗等的一流设备,我把它送给你们要建讲堂的人,恐怕也没有人敢接,因为有些问题不易解决,如讲经的人不容易请,接待念佛的人非常麻烦,主要因为自己佛学基础不够深厚,自己不能上台演讲,所以请不到别人,讲堂也只好不办,多么可惜!因为缺乏踏实的工夫,一切美丽远大的理想,都成为泡影。
  所以,青年们有了理想之后,就要订出一套严密的计划,并且要以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态度,去充实自己,实现理想。今后大家要以脚踏实地的工夫去医治幻想的毛病,‘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多做少说,才是求学办道的要诀。  
  三.不回头而任性
  青年们像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富有冲劲,但是青年有一个通病,就是一味向前冲向前撞,错了,甚至走上歧途,也不知回头。前面已经是墙壁也不管,撞得鼻青眼肿也不知停止。你告诉他:‘这样不行’、‘那样不好’,可是青年就是不愿意回头,他们的理由是‘好马不吃回头草’,以为回头就是没有光彩的事,所以一意孤行,任性到底。
  在一般人的感觉里,人生是向前进取的,退后的人生是失败的。但是在佛教里,向前的人生是半个世界,退后的人生也是半个世界,向前的世界是个窄门,向后的世界更宽广。我们看看农夫们弯腰插秧,当他们向后退把秧苗一棵棵插下去的时候,退到最后,终于把全部的田亩都插满绿油油的秧苗。因为农夫懂得退后,以退为进,因此才能有丰硕的收成,所以禅师们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我们的人生也像插秧一样,要知道退步回头,知道退步回头的人生才会圆满。好比骑马走到悬崖峭壁,如果不知道勒紧缰绳,回头是岸,必定会跌得粉身碎骨。知道回头的人生才有药可救,知道回头的人生是至珍至贵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的浪子,大家仍然伸着双手欢迎他,因为浪子能够在失败中记取教训,卷土重来,过去的失败,是未来言行的借镜,是推动成功的力量,所以失败对他而言不是羞耻,而是一种考验。人生好像月球的表面,崎岖不平,坎坷难行,什么人没有跌倒的时候,跌倒并不可耻,不知道爬起来才是可悲,所以青年们对于失败应该采取的态度是:记取失败的教训,培养回头的勇气,转失败为成功。
  古人比喻一个人沉迷不悟,不知回头时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古时候的人到了黄河能够死心,看到棺材知道落泪。现在的青年有过之无不及,甚至到了黄河也不死心,见到棺材还是不落泪,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顽强任性。顽强不讲道理,任性不听劝告。在你们求知过程中,谁敢保证没有说错话,下错判断?有的青年会说:‘这句话我已经说了,我一定要这样去实践它!’‘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我一定要这样去完成它!’你告诉他错了,他会以‘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理由,坚持己见,蛮干下去。平时我们常说:‘君子重然诺’,说出来的话总要去兑现,但是我们守信更要重实,重实就要讲理,讲出来的话不合理就要改,做错的事就要即时回头。人生应该是苦干、肯干,而不是蛮干。不合理而固执蛮干,只有一错再错,离正道更远。我们看看车子碰到了红灯也要刹车,不知刹车横冲直撞,一定会发生车祸。在我们的人生之中,碰到红灯的时候,也要停车,左右观看,必要的时候,更要回头是岸。
  这种顽强任性、不知道回头的毛病要用什么药来治疗呢?要用佛法的随缘、随喜、随众来医治。泯除个人的意见,随顺大众,以大众利益为前题,对善知识的指示,要能依教奉行,好比上了轨道的火车,才能跑得迅速,到达目标。
  四.不认错而执着
  常人最大的毛病莫过于不肯认错,我们的青年对于自己的过错,不仅没有勇气承认,并且执着不肯承认。譬如吩咐的事情没有做好,你纠正他,青年就推说‘别人没有讲清楚’,或者推托‘时间不够充分,来不及做好’。比如行堂打破了碗,不检讨自己鲁莽冒失,却责怪‘地下太滑了’、‘磨石子太硬,不好走路’、‘碗太不结实了’,始终别人不好,东西不好,自己永远是对的。古人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每个人,不像佛陀,已经自觉觉他,德行圆满无瑕。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缺点,但是有了缺点而不肯承认,不肯认错就不能改正,如何能够进步呢?平常我们穿衣戴帽,衣冠不正,照着镜子,就能重新穿戴整齐,仪表堂堂。我们有了过失,接受别人的指正,也能够如无瑕的白璧一般,人格高洁。所以青年凡是肯认错的,进步就快速,不肯认错的,进步就缓慢。
  青年们为什么不肯认错呢?那就是我执在作祟,执着自己最好、最对,犯了‘执着病’。我们常人总有一种习惯:看得见别人身后的影子,却看不见自己身后的影子。对别人的缺点了若指掌,对自己的疵弊却执着护短。譬如说,告诉你们训导处本学期规定不准吃零食,但你还是吃了,训导处怪下来,你反而怨恨训导处太过份认真。教务处要检阅笔记,同学们的作业仍不按时交出,教务处查问,反而怪老师没有再三提醒催促。年轻人永远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有时我批阅大家的周记,本来周记应该是检讨自己一周来的功过得失,但是大家的周记却变成了评论,不是责怪训导处管教太严,就是埋怨同学们不友善、功课太繁重等,始终批评别人,责备别人不好,而不知道自我检讨,自我批判。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像曾子那么有道德的贤人,每天还兢兢业业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省自己,同学们自问是否也做到这种工夫?先秦的廉颇将军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为后世立下勇于认错的楷模,以廉颇当时的名望尚肯屈就自己向后辈谢罪,不愧为大勇者。同学们自省是否具有这种勇气?我们生病需要找医生,才能去除疾病,获得健康。我们也要当自己的医生,勇于向自己的毛病开刀。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先要了解病况,才能对症下药,我们对自己的毛病也要了解清楚,生活习惯不好要改进,思想偏差要改正,说话错误要改过,一个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如何重获健康?所以我们要从佛法中,去忏悔反省平日言行,放弃执着,努力改过。
  我们穿衣带帽需要镜子,我们修持也需要明镜,同学们今后要常行忏悔,从佛法这面镜子中,学习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学习认错不执着,做到古人承认往愆,不犯二过的美德。
  五.不着意而无心
  《阿含经》说明‘非人’的情形,其中有一条是:‘闻善言不着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意见执着不放,但是对于好话却漫不经心而不着意,普遍害了‘无心’的毛病,对于善言漠不关心。老师告诉他:“你们要把握少年时光,好好读书!”青年就在心中嘀咕:‘嗯!老生常谈!’“你们要惜福喔,要发愿立志呀!”“哼!讨厌!”青年对于好话不仅不接受,甚至厌弃,岂不可悲?我们听到金玉良言应该喜欢,牢牢记住,把它吸收,付诸行为。我记得幼小时候,那是岁尽冬残的晚上,大家围着火炉讲故事,长辈说:“在一个深山里,有一位白胡子的老公公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他……”故事还没说完,大人找不到我,老半天才发现我躲在桌底下啜泣,细问之下,才知道故事感人的情节深入小孩子童稚的心灵,激发了慈悲心,联想到‘远在他方的外公好可怜哟!’非得连夜冒着风雪去探望才能安心。我从小到现在,很容易被一句话所感动,别人讲的话,尤其是至理名言,总是那么深深打动我。同学中有人喜欢看电影的,你们看电影有没有感动过?你们看书是否被书中的道理所吸引?大家看什么东西,只是用眼睛,不用脑筋,不用心去留意事物,因此事情过眼即忘,一片空白。能够被善言所感动,表示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在脑海里,引起共鸣。所以同学们虽然常常在听话,并且听了那么多年的话,有几个是真正懂得听话的人呢?今后同学们要用心听话,听好话,闻善言,长养信心,增加善行。
  闻善言而着意是长养善心精进的力量。我们的身体有毛病了,需要打针、吃药,我们的精神也需要善言来滋养,好吃的东西给我们吃却不要,实在太可惜了!这种不着意的毛病就是不用心、不留心。做什么事总是得过且过,心不在焉,当然不会成功。譬如有人出家许多年了,早晚五堂功课还不会背念。以前有一位同学,《楞严咒》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他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每天早课用心听来的。但你们大家听了几年还不会,关键就在是不是肯用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决心去做一件事,事情没有不成功的。今后大家要一心一意,处处留心,时时注意,除了用眼睛更要用心去观察每一件事事物物,去细思每一项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这样,无所不及,无所不成。
  六.不立愿而无志
  大家在小学时代,老师出作文题目:‘我的志向’,有的人立志做工程师,有的人立志做教育家、医生、飞行员、科学家等,现在我问大家:你们进入了佛门,发了愿没有?立了志没有?立了愿完成了吗?我们射箭的时候,需要鹄的;赛跑的时候,需要目标;人生也需要发愿立志,愿力好比上了燃料的汽车,风驰电掣,奔跑迅速,是推动我们到达成功的力量。古来的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往往立下恢宏的大愿,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菩萨的十二悲愿……佛菩萨发了愿,好比学生订了功课表,愿力激发了慈悲心,就会产生无比的力量,逐一的去实现行慈济众的工作。过去的佛菩萨如果不发愿,好比没有方向的船只,随波逐流,能够成为圣贤吗?有愿才有力量,以愿心来庄严国土,普济群伦。
  同学们或许会说:‘我们每天早晚课不是都唱四弘誓愿吗?愿度众生,愿断烦恼,愿学法门,愿成佛道,怎说我们不发愿呢?’同学们!那四弘誓愿,我承认你们会唱,而且唱得非常好听,但是你们不敢讲啊!你们也没有做啊!你们真的有度无边的众生,断无尽的烦恼,学无量的法门,成无上的佛果吗?
  现在的青年懒洋洋的,做事提不起干劲,打不起精神,读书引发不起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发愿,没有发愿,所以就没有力量。譬如有一位青年发了一个心愿:要把毕业特刊编排得很好,有了这一个心愿,给自己加上了一项责任,好比上了发条的时钟,力量就产生了,废寝忘食,绞尽脑汁,要把这本刊物编得尽善尽美。这时候,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要实现愿望,一定能够如愿以偿。过去的祖师们在一个地方一住就是十年、二十年,即使受到任何的磨难,也不轻易离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了愿,立了志,为了将来能够成为法器,所以甘受一切磨练。同学们是否也有这种愿心呢?没有发愿,就害了‘无志病’。佛陀在年轻的少年,看到受苦的众生,就有救济众生出离苦海的悲愿。玄奘大师幼小的年纪,就有光大佛教的志愿,同学们要希圣成贤,首先要先学习发愿。
  同学们也许会说:‘佛菩萨的愿心太伟大了,我们无法望其项背。’这是因为同学们不立志的缘故。譬如出家众立志要把出家人做好,出家人应该具备的条件:守戒修定,求慧学法,发四无量心,行六波罗蜜,你只要有愿力,何患无力做到?譬如大家立志把学生做好,那么就会发愿:尊敬师长,用功读书。《劝发菩提心文》中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怎样发各种的愿呢?譬如典座的时候,发愿烹调得很好,让大众享受甘美羹肴;扫地的时候,发愿打扫清净,让大众拥有清洁的环境。时时发愿,从各种的愿心中,去培养成佛作祖的功行。
  七.不行慈而自私
  我们佛教最注重慈悲精神,可是现代的青年却缺乏慈悲心,做事不与慈悲心相应。看到众生的苦难,没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切肤之痛;看到佛法的衰微,没有复兴佛教、舍我其谁的慨然之志。一切好像都与我没有关系,不行慈悲的事,不做有意义的善行,可以说普遍的害了‘自私病’。
  过去有的青年富有悲心的,开口闭口要到养老院和孤儿院去服务,把温暖布施给无依无怙的老人小孩。或者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充满热诚。但是现在没有青年敢如此说了,因为只要青年有这种意向,学院马上会完成你的心愿,送你去本山所附设的这些单位服务。过去因为没有慈善机构,所以青年常发慈悲口号,等到真正有机会让你们去实践慈悲,却畏缩胆怯,不敢前进,所以慈悲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身体力行,实地去完成的。青年们求佛法,行佛法,如果不行慈悲,要与佛法相应是不可能的。没有慈悲心的知识,只是邪知邪见。
  青年们为什么缺乏慈悲行呢?因为自私。自私而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自私只有个己,而没有佛教、众生。因为有‘自我’为中心的念头,无众无教,所以慈悲兴不起来。我们来分析‘我’字的构造,‘我’旁边为‘戈’字,因为自私,人人为谋图己利,所以就容易动干戈,有我就有纠纷。佛教很伟大,佛法很了不起,佛陀开示我们三法印中说:‘诸法无我’,早就为我们揭橥了千古不变的真理,唯有去除自我,才能和平。但是惭愧的是,我们佛教徒太自私,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佛教和奉献给众生的观念,什么事只要对自己不利,即使对大众有利益的事,也吝于布施慈悲。我们常常批评耶稣教不好,可是我们看耶稣教徒把自己奉献给孤儿院、麻疯院,多少耶教徒在孤儿院、麻疯院中度过了一生的岁月。而我们佛教徒,一个微笑,一句好话,有时都不愿意布施给人。我们佛教本来是‘大慈大悲’的宗教,但是今天的佛教界,不但青年,甚至长老们都自私不行慈,背道而驰,好比缘木求鱼,只有离佛法愈远了。所以我们要去除自私的观念,常行慈悲。
  八.不求深而肤浅
  前不久印顺法师到山上来演讲,曾经和我讨论有关青年们缺乏养深积厚的问题。我对他说:“现在的青年,在佛学院读了几年书,就急急忙忙想回去寺庙当住持,没有过去大丛林中求深求厚的精神。”他对我说:“过去的人,生活艰难,要成为一位法师,非得经过十年以上的积养不可。现在的人,生活太容易,太富裕了。学了几年佛法,马上成为法师,可以收徒弟,掌管寺院,受人供养了。况且过去的佛学院少,要有成就,非得一番潜修不可,现在做法师容易,做住持也容易,为什么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来学习呢?”我们看一看:台湾的佛学院如雨后春笋,为数不算少,而历来毕业的人,更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有几个人有成就?像会性法师这种求深求精的人太少了。
  会性法师本来住在狮头山,闭关六年,狮头山元光寺非要他担任住持不可,但他寺庙不要,跑到乡下隐居阅藏,今日成为本省年轻一辈中有成就的青年楷模。大部分的青年都太肤浅,不愿求深,所以成不了大器。在高寒地带的树木,成长的非常缓慢,年轮非常的密集,所以质地很坚硬,为建屋造桥的好栋材。同学们将来希望有成就,出人头地,现在就需要培养这种积深的态度,做学问不比学技术,二、三年就技艺超伦。譬如有人学幼教,不必多久,就学会弹风琴。但是学佛法二、三年了,还是没有成就,因为佛法是人生的学问,是生生世世的大事。菩萨尚有十地精进,何况我们?所以同学们学佛法要下工夫,求深求厚,不能操之过急。
  上面列举了青年们的八项毛病,尚有许许多多无法细数的毛病,不再赘叙。一个医生知道病人的疾病,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如何使病人百病消除,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同学们知道了自己的毛病,接着就要用心去改正。去除毛病的方法,就是把‘不’字改为‘要’字去努力:‘要耐烦’、‘要落实’、‘要回头’、‘要认错’、‘要着意’、‘要发愿’、‘要行慈’、‘要求深’,以佛法这面镜子来端正我们的举止,以佛法做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身体上的毛病,只要对症下药,容易治疗,而精神上的毛病不容易根治,佛法八万四千个法门,就是最好的药方,大家今后好好把握这剂良药,检讨奋发,使自己成为健康的人。

 
 
 
前五篇文章

度人的前提

我们需要一部什么样的《环保法》?

年均输液8瓶揭过度医疗之痛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肺为相

生命的此岸彼岸

 

后五篇文章

全然接受(六)对不完美无需忧虑

你的存在谁在乎

在生活中禅修:请学习如何回应习性

颜之推:家教规范应如是

多少亲朋尽白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