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在生活中禅修:如何回应环境的转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Just responding without reacting.”( Godwin Samararatne)“无需反应、只需回应。”(葛荣居士)

请学习如何回应环境的转变

  有一位同修曾问葛荣居士,就算能够友善地看待面前的内境与外境,没有抗拒或抑压它们,继而不因环境转变而受苦,我们也是不可以单是安详地坐着,处于被动的状态,我们是需要主动改变环境,但每当积极地行动时又很容易会迷失于其中。

受情绪充斥的心只会反应

  回答时,葛荣居士请各同修须明白反应(reaction)与回应(response)两者之间的分别。当周边的人或事与自己的预期不一样时,习性驱使我们生气、忧虑或厌倦,这就是用情绪去反应事物。修行就是训练心不再跟这些习性走,而是友善地看待环境的转变,使心有觉醒的空间,继而觉醒地运用经验和知识来处理事情,向事情作出回应。

  受情绪所充斥的心是无法思考,或善用经验和知识来处理事情,不但自己受苦,对事情亦没有帮助,甚至将事情弄得更糟。若心内有觉醒的空间时,就可以灵活地思考,善用经验和知识来处理事情,不但自己不受苦,对事情亦有正面的帮助。

  因此,修行并不是要得到没有情绪的舒适感觉,而是以觉醒的心境去运用经验与知识来处理问题,开放地向一切事物学习,学习如何向事物作出回应。

运用觉醒的心来回应

  就以在日常生活中遇上交通挤塞为例,当心只向交通挤塞不断地作出烦厌和焦急的情绪反应时,只会不知所措。

  当训练心以友善来看待这境况而不被它所困扰时,心就有空间,可以运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有没有其它的交通工具可以乘搭或走其它的路线呢?有没有可能与在等自己的人联络呢?

  若这都没有可能的话,便学习如何接受有时候事物就是在我们控制范围以外,就算我们再去忧虑这境况亦只会令自己受苦,于事无补。或许当你完全接受这现实时,你会发觉另一个学习机会的来临,那便是学习如何运用这段时间,思考到达目的地后,如何以简洁的言语来道歉?所要商讨的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哪个方法是较为适当呢?

  相反,若只会焦急,不但不可以善用这段时间,还可能将不耐烦的负面情绪散播给周边的人,使自己与别人受苦。

  祝愿各位尝试友善地学习如何回应环境的转变,以取代过往用情绪反应事物的习性。

 
 
 
前五篇文章

全然接受(四)我们处理缺陷感的对策

不要让昨天的伤痛影响你的一生

奢华与质朴

圣严法师:在家居士夫妻、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

【佛光西渐】汉传佛教之美国“渗透”

 

后五篇文章

在生活中禅修:请勿活在概念中(五)

您是否当面错过了佛菩萨

知识、智慧与般若

工作的信条

灵魂的景象,心的样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