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桐山下有群“读经”郎
数十家私塾集中于此地 家长自发兴办陪读 孩子每日诵经站桩
在深圳的梧桐山脚下,聚集着数十家规模不等的全日制私塾。无论晨起黄昏,孩子们在这里均坐拥青山绿水,诵读四书五经,站桩养气练习易筋经,过着近乎古人的生活。他们的父母基本上对传统文化近乎痴迷,并坚定地认为读经优越于现代学校教育,更能教会孩子如何安身立命。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数千年儒家传承的载体——私塾以家长自发创办等方式重出江湖,支持者反对者从孩子教育的角度各执一词。将孩子送到此处“童蒙养正”的家长们认为,私塾不仅利于传承国学,且可启智养心、造就大师。而反对者则认为这是与时代的脱节,不可矫枉过正。
诵读经典“不求甚解”
这数十家私塾零星散布在梧桐山山脚下的村落里,表面上看上去与村民自建房并无差别。然而推开红漆大门,却另有一番洞天。记者来到一家私塾,推开红漆大门,传统建筑特有的照壁映入眼帘,与一旁的竹林小溪相称尽现古典幽静之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三楼教室里,十几个孩子正摇头晃脑地跟读,有的神情得意;有的双眼迷茫。从私塾陈设可以看出创办者用心良苦,二楼客厅里香案上摆放着香炉供奉着孔子的画像,而教室墙壁上挂着历代山水名画,简易木桌上摆放着线装书。
这家书院称得上是梧桐山脚下规模最大的书院了,租住了三栋村民自建房,作为教室、宿舍和饭堂,人数最多时接近七八十人。创办人孟老师的女儿年仅13岁,是私塾里资格最老的学生了,《论语》、《孟子》已经是滚瓜烂熟,正在温习易经。
“这里的孩子至少能背上四五本经典!”孟老师称。“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可以了!”孟老师称,读经过程中发现不认识的字、词、句、段均可以含糊过去。“《易经》全文24020个字,每日读30分钟,3天之内便可读完一遍,一个月便可读10遍,一个人若立志读它6个月,便可读上60遍。60遍后,稍加解释,相信再难理解的字、词、句、段都会迎刃而解!”
记者了解到,除了纯文言文的《论语》、《孟子》,与旧式私塾最大的区别,这里还教授孩子《莎士比亚戏剧集》等英文原著。
课余抓鱼、站桩、练太极
孩子们每半个月放一次假,吃住也均在私塾里,其中最大的不过十四五岁、最小的仅3岁。在诵读了近两三个小时之后,快到中午吃饭时间了,孩子们有秩序地将书摆放整齐,他们很懂礼貌,身子站得笔直,普遍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沉稳镇定,见到来人便鞠躬90度问候。
在孩子们的宿舍里,每人各有一个储物柜,衣服均叠放得整整齐齐,鞋子摆成一条直线。书院的孟老师告诉记者,“这都是孩子们自己叠起来和摆放的,习惯非常好”。
在这里连看病也是找中医。北京中道堂中医刘国斌每个月来私塾一次,为孩子和老师调理身体、诊治病情。除了读书,他们也坚持锻炼身体。在山脚下,他们可以到附近小河抓鱼。“3~5岁的孩子疯玩就可以了,不过要引导其学习。”10来岁的孩子可以学站桩养气,学习易筋经,打太极。在他们的理念中,“琴棋书画”是技艺,没必要刻意去学,这是人的天性,可以无师自通。
这些“私塾”均由家长自发而起,先是一两个家长引导自家孩子自学,而后由于“口碑不错”更多的家长加入,受场地限制,便渐渐地挪出客厅,在周边社区找一处场所,运作模式则是家长们自发地集资办学,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家长成为了私塾的工作人员或者老师。每个孩子一年总计花费需3万元。
“启智养心”成家长共识
孩子们家境不一,父母的职业也区别较大,有经商从政,有耕田种地,不少孩子的父母中有一方在学校里当教师。记者发现,家长们普遍认为读经对于孩子能力开发和智慧人格培养的意义巨大。私塾的信任度很大来自于私塾主办者自身的个人魅力及与其他家长之间的私人关系。
李女士在附近租了两层楼伴子读书。她儿子今年9岁,两年前从成都一所区重点小学休学进入一家私塾诵读经书,目前四书已经背完。由于其儿子进步迅速,李女士的哥哥今年春节也将14岁的儿子送到这家私塾就读。李女士的丈夫在北京,她的儿子本来有机会进入北京的名校,但她选择让孩子念私塾。“我个人感觉是孩子更有礼貌了,不娇气,看《史记》能断句了。”
此外,对于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也是他们决定自己另起炉灶的原因之一。李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在成都念书时有一次去看儿子时,发现儿子被罚站,“站在讲台下,小脸耷拉着,泪水直往下掉。作为母亲,我看着很难受,这种惩罚方式对于孩子的自尊心伤害有多大。”
读经进校园路难行
“私塾”对孩子未来发展有何规划?家长们有自己的“30年设想”,“0~3岁在家庭呵护下充分享受青山绿水,3~13岁广泛涉猎国学的经典,掌握中文20万~30万字,包括圣经、莎士比亚诗歌、戏剧等在内的10万字英文经典。13岁后,进一步对此前所学习中西学问的融会贯通,23岁后则是进行师友之间的探讨,理解与生命相融的学问。记者发现,这里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成为有智慧的人。
今年“两会”期间深圳人大代表曾柳英则建议,将《弟子规》编入中小学课本。深圳教育局就此回复表示,深圳没有中小学教材编写和发行的权利,如果将《弟子规》编写成地方课程,不仅涉及到课改,且需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支撑。
从全市层面而言,推广传统文化教育难现“一盘整棋”。然而,记者了解到,深圳不少学校以校本课的形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深圳市南山区卓雅小学,每天都有读经时间,《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均是诵读内容。卓雅小学自编了小学儿童经典诵读本的校本教材。还开设了围棋、书法、古诗、联唱、武术等和古典文化相关课程,连教室窗帘均是《清明上河图》等古典名画。不过该校校长陈斌认为现代公民社会的教育不应是纯复古,而是应传承与发展相结合,人文与科学并重。
专家看法
深圳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赵卫认为国学成为中小学“必修课”还不成熟,国学不是一门具体科目的总称,因为古传统文化良莠不齐,真正开办课程必须有所顾忌。赵卫教授认为现行中小学教育体制还有应试教育的烙印,不仅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家长们也难受,转向追求“温良恭俭让”这种传统教育情境。
“现在有些家长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当下的文化发展相对宽容、能兼容并包,因此创办家庭式私塾便有了实践的可能性。”赵卫说“他们看到了当前义务教育的弊端,希望从中挣脱出来,希望能够通过传统经典教育来塑造孩子的理想化人格。”
赵卫认为,这种趋势值得研究,但是必须具有务实精神、有宽广的胸怀,才能把私塾办得更好。他肯定了私塾以国学为重点,但是私塾如果仅仅限于读经则太片面了,应该与现代社会接轨,方法应该多样化,以说唱、手工制造等方式寓教于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