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车以油为天,但食与油都吃紧、甚至食供应与油供应成为矛盾的时候,当然要不顾一切保证食的供应。在发过一连串关于“粮食供应紧张、慎用生物燃料”的警告后,联合国官员近日终于疾呼“生物燃料生产应暂停5年”。至于5年之后,科技应该进步到可以利用农业废弃物而不是粮食来生产生物燃料了。
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吉恩·齐格勒最近发出呼吁——用粮食提炼生物燃料的行为是“反人类罪”,是对基本人权的粗暴侵犯。因为“每生产50公斤生物乙醇就需要232公斤的玉米,而这些玉米可供一个儿童食用一年。”
人总是很聪明,主食吃没了,就会想副食;地上东西吃没了,就想着吃海里的,还有那么多海洋生物可以吃(各种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还有海藻),而且这些东西还富含充足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何乐而不为?
不单是吃的,能源也能从海里要。以色列《国土报》报道,以色列研究人员近日研制成功了一种使用海藻生产生物燃料的技术,既不占用陆地资源,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还是清洁制氢的理想途径,只是这项技术目前成本过高,大概比来源于大豆、玉米的生物燃料提炼成本要高出近千倍,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
就算解决了成本问题,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海洋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最新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中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太平洋和大西洋中有约510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基本没有海洋生物生存,是名副其实的“海洋沙漠”,更可怕的是,“海洋沙漠”还在以超出人们预计的速度在扩张。
海洋变成沙漠会是什么情景?美联社近日一则报道足够吓人:3米长的巨蟒从巴西贝伦市一户居民的自来水水管里爬了出来,原因是这种通常隐匿在丛林中的巨蟒,其自然栖息地被破坏,于是导致它们从丛林向陆地转移。就算没有巨蟒,你也不希望家里的床上出现脏兮兮、粘乎乎的章鱼水母之类从海洋里迁来的不速之客吧。
不想那样,就需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求,必要的时候有一点妥协、做一点牺牲。比如,日本人的做法就是面对现实,有所改变。英国《泰晤士报》3月17日一则报道指出,由于国际食品价格飞涨,日本进口食品出现了危机,日本人可能会倒退到上世纪50年代祖辈那样吃简单食物的饮食习惯。
报道说,日本曾是世界海产品市场的最大买家,但是现在世界上最好的金枪鱼不在东京的寿司店,而是在上海或纽约。
扪心自问:吃到最顶级金枪鱼的国人,就真的就比日本人富裕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