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上古乐曲的探索(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传说,大夏是夏禹的乐曲,是比较可信的。这个乐曲在东周时代仍然存在。《左传》记:

“吴公子札……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襄公二十九年》)《周礼》: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①、大武。

乃奏蕤宾,歌②钟,舞大夏,以祭山川。”(并见《大司乐》)《礼记》:

“禹乐曰大夏。”(《白虎通•礼乐篇》引)“夏,大也。”(《乐记》)

“子……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内则》)

“以dì③礼祀周公于大庙,……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明堂位》)

“夫大尝dì③……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祭统》)

“大飨……武、夏龠序兴。”(《仲尼燕居》)《公羊传》:

“子家驹曰: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昭公二十五年》)《谷梁传》:

“谷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尸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诸侯皆用八佾。”(《隐公五年》)《庄子》:

“禹有大夏。”(《天下》)《荀子》:

“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护武④桓⑤简象是君子之所以为革诡其所喜乐之文也。”(《礼论》)《吕氏春秋》: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⑥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古乐》)关于大夏的先秦记载,略具于此。现在说明几个问题:第一,据《左传》《礼记》(佚文)《庄子》《吕氏春秋》大夏是夏禹的乐曲,此传说还比较可靠,而《吕氏春秋》指定是皋陶所作,按皋陶在传说中是尧舜禹时的刑官(彼时是原始社会末叶,已经有刑)未闻他是乐官,所以此说不大近理。第二,据《左传》《周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大夏是个舞曲;又据《吕氏春秋》它有九章。(九成)舞员数目,《祭统说:“天子八佾”,谷梁子说:“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尸子说:“天子诸侯皆用八佾。(舞员一队八人,古称一佾。)诸说不同。又以《左传》所记万舞相比,当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见隐公五年,详后。)据我推测,禹并不是阶级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乃是原始社会的最高领导者,当时也没有阶级社会的那样等级制度,所以大夏的舞员数目,最初当是八佾了。据《明堂位》,舞员的服装是“皮弁”(皮帽子)、“素积”(白头巾)、“裼”(衣上不加罩)。至于《公羊传》说“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恐是错误。因为大夏不是武舞,不会用“干戚”。《祭统》作“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便是明证。又据《内则》古代贵族男子年二十才学这种舞。第三,《吕氏春秋》先叙述大禹怎样勤劳治水,然后说“作为夏龠,以昭其功”,可证大夏是表扬大禹治水的功劳,是象征大禹治水的舞曲,《左传》载季札赞扬大夏说:“勤而不德”,正是说禹勤劳治水,功成而不自居,与吕书所言相合。那末大夏九章当是象征大禹治水,由开始至成功的九段过程。应该肯定大夏舞曲反映了当时大禹领导群众抑治洪水的斗争胜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第四,夏的含义,《乐记》说:“夏,大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篇》、班固《汉书•礼乐志》、《白虎通•礼乐篇》、何休《公羊传•隐公五年》注、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篇》、郑玄《礼记•乐记》注、都认为夏的含义是大,指禹继承尧舜,能光大二帝之德。郑玄《周礼•大司乐》注又说:“禹治水傅士,言其德能大中国也。”与《乐记》注不尽同。管见以为这些说法都不可从。夏原是地域名,禹居此地域,所以其国与朝代都称夏。大夏只是用国名朝代名为乐曲名而已。第五,据《周礼》大夏用来祭祀山川,(与象征治水的内容有关)据《礼记》大夏又用来祭祀宗庙,这不须深究了。

上古乐曲又有九夏,似即大夏的别名,论述如下。《周礼》:

“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锺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⑦夏、骜夏。”(《锺师》)据此,九夏是用锺鼓所奏的乐曲,共有九章。《左传》也说过:“金奏三夏”,(见下)与《周礼》“金奏”之说相合。然而九夏可以用钟鼓来奏,未必是单纯的只用钟鼓来奏的乐曲,也可能兼用别种乐器,有歌有舞,我们的理解不可拘泥于“金奏”。其次,九夏是什么时代的乐曲,很难论定。管见认为九夏即夏禹的大夏。据《吕氏春秋》大夏共有九章,所以又称九夏,是合理的,正和大韶共有九章、所以又称九韶一样。但是此说并无坚确的论据,只是做为一种怀疑,提出待考而已。

王夏在《周礼》中,又见过两次:

“大祭祀……王出入则令奏王夏。”

“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并见《大司乐》)只是讲王夏的两种用途。

肆夏在先秦古籍中,比较多见。《周礼》:

“大祭祀,……尸出入则令奏肆夏。”(《大司乐》)

“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乐师》)

“凡驭路(辂),行以肆夏,趋以采荠。”(《大驭》)《仪礼》:

“若以乐纳宾,则宾及庭奏肆夏,宾拜酒,主人答拜,而乐阕。公拜受爵而奏肆夏,公卒爵,主人升受爵以下,而乐阕。”(《燕礼》)

“公升及席,奏肆夏。”(《大射仪》)《礼记》:

“大飨,……其出也,肆夏而送之,盖重礼也。”(《礼器》。郑玄注:“出谓诸侯之宾也。”)

“宾入大门,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乐阕。”(《郊特牲》。郑玄注:“宾,朝聘者。”)

“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赵文子始也。”(《郊特牲》)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玉藻》)这些记载仅仅说明肆夏的用途,用于天子诸侯的大祭祀、燕礼及大射礼,大夫用它就是僭越;又由“行以肆夏”看来,这个乐曲的节拍是缓慢而平均,所以人与车马从容不迫地走路,可以按其节拍。《左传》《国语》有一段记载比较重要。《左传》记:

“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曰:‘……吾子含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臣不敢及。《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谘于周。……敢不重拜。”(《襄公四年》)《国语》也记此事,而文字有异,其中有几句,钞在下面:

“夫先乐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飨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绵》,则两君相见之乐也。……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询,必咨于周。……”(《鲁语》)很明显,所谓“文王之三”即《诗经•大雅》自《文王》以下的三篇诗——《文王》、《大明》、《绵》,所谓“鹿鸣之三”即《小雅》自《鹿鸣》以下的三篇诗——《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那末,所谓“肆夏之三”即自肆夏以下的三个曲了,也就是《周礼》九夏中的肆夏、昭夏、纳夏了。而《国语》明确指出樊、遏、渠,可见这就是三夏的别名。韦昭注:“肆夏一名樊,韶夏(即昭夏)一名遏,纳夏一名渠,此三夏曲也。”此说可从。为什么肆夏、昭夏、纳夏又名樊遏渠呢?这给我们理解九夏内容的一个线索。从樊遏渠三字的含义看来,九夏似即禹乐大夏的九章。前已述及,大夏九章是象征禹治洪水故事的舞曲。肆夏昭夏纳夏的别名正是根据它们舞容所象征的治水劳动而给予的。《尔雅•释言》:“樊,藩也。”古语称编制藩篱为樊,《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正用此意。肆夏的舞容当是象征治水时,为了筑堤而编制藩篱;所以这个乐曲又叫做樊。《尔雅•释诂》:“遏,止也。”昭夏的舞容当是象征治水时,在编制藩篱之后,填土筑堤来遏止水流,所以这个乐曲又叫做遏。渠是水沟,用作动词即开水沟。纳夏的舞容当是象征治水时,开凿沟渠以通水,所以这个乐曲又叫做渠。如此理解,虽然再无佐证,然而是相当切合的。又《周礼•锺师》郑玄注引吕叔玉云:“肆夏、繁(即樊)遏、渠皆《周颂》也。肆夏,《时迈》也。繁遏,《执⑧》(即《执竞》)也。渠,《思文》也。……”其说无据。第一,这三篇都是颂诗,怎能称为三夏?第二,《时迈》诗中有“肆于时夏”一句,还可以说取“肆夏”二字以为篇名,至于《执竞》诗中并无“繁遏”二字,《思文》诗中并无“渠”字,怎能硬为安排?

昭夏在《周礼》中又见一次:

“大祭祀,……牲出入,则全奏昭夏。”(《大司乐》)只指出昭夏的一种用途。

纳夏再无可考。

章夏也再无可考。

齐夏也再无可考。

族夏也再无可考。但我认为族当作旌,字形相似而误。《左传》记:

“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荀莹辞。……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襄公十年》)可证旌夏是古代的舞曲,因为是执旌旗而舞,所以称为旌夏。舞师题以旌夏是说舞师在舞桑林之前,以舞旌夏为开端。杜预注:“旌夏,大旌也。题,识也。以大旌表识其行列。”此说恐误。第一,大旌不会称为“夏”。第二,以大旌表识舞的行列,即使晋侯胆小,神经脆弱,也不致“惧而退”。

⑦夏,《仪礼》简称陔。《仪礼》记:

“宾出奏陔。”

“乐正命奏陔。宾出至干阶,陔作。”(并见《乡饮酒礼》)

“宾兴,乐正命奏陔,宾降及阶,陔作。”(《乡射礼》)

宾醉,北面坐,取其蔫脯以降,奏陔。”(《燕礼》及《大射仪》)郑玄注以为陔即陔夏,而郑氏《周礼•锺师》注引杜子春云:“@⑺读为陔鼓之陔。”可见《仪礼》的陔即《周礼》的⑦夏。据《仪礼》⑦夏是举行燕射等礼时,宾出所奏的乐曲。

骜夏,《仪礼》简称骜。《仪礼》记:

“公入骜。”(《大射仪》)郑玄注:“骜夏亦乐章也。”这是举行大射礼时,公入射场所奏的乐曲。

关于九夏的名称,王、肆、昭、纳、章、齐、族、⑦、骜的含义,除族当作旌外,其余均难得确解,汉人所说未必可信,这里不做介绍了。

(九)九歌与九辩

先秦传说,九歌九辩都是夏朝初期的乐曲,在东周时代似已不传。九歌可能有两个。《左传》记:

“晋却缺言于赵宣子曰:……《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文公七年》)

“晏子曰:……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昭公二十年》)

“子产曰: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昭公二十五年》《周礼》:

“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⑨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大司乐》)

“瞽蒙……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瞽蒙》)这两部书所谓九歌乃是九德之歌,共有九章——水歌、火歌、金歌、木歌、土歌、谷歌、正德歌、利用歌、厚生歌。《左传》说九歌出于《夏书》可见古说相传,这个九歌至晚作于夏代。其中含有五行说的意味,因此不能不探索一下五行说起于何时。《左传》载晋国太史蔡墨的话: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少⑩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昭公二十九年》)这里指出原始社会即有五行之官和稷官,他们对人们有功,生为上公,死为贵神,享受祭祀,当然不是上古历史的原样。近代学者认为五行之说起于周代,甚至是起于晚周的阴阳家。以我考察,五行的概念,当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水火金木土谷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物质,都是生产斗争的主要对象,这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因而形成坚强的概念,是很自然的。从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在渔猎畜牧时代,就会有水火木土的概念;开始从事农业,就会有谷的概念;到原始社会末期,发明了铜器,就会有金的概念。水火木土金五个概念的综合就是五行,加上谷就是六府。自夏启已开始进入奴隶社会,那末,应该说夏代未必有五行六府的名称,而会有水火木土金谷六个概念。九德之歌中的六府歌可能是祭祀水神、火神、木神、土神、金神、谷神的六个乐曲,也可能是歌唱王朝的水官、火官、木官、土官、金官、谷官的六个乐曲。至于三事歌、利用与厚生是歌唱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也可能是歌唱王朝在这两方面的政治。正德是歌唱人们的道德,也可能是歌唱王朝的教育。总之,这个九歌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道德,也许含有为夏王朝奴隶主统治歌功颂德的意味。应该指出,《左传》引《夏书》只举“九歌”之名,其具体内容是却缺所说,实具有很大的传说性质,未可信为史实;但并非绝无可能。文献再无确证,只好存而不论了。

《山海经》和《楚辞》有九歌九辩。那个九歌和《左传》《周礼》的九歌未必是一个乐曲。《山海经》:

“夏后开……上三嫔(当作三上宾)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大荒西经》)《楚辞》: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屈原《离骚》)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⑾乐。”(同上)

“启棘宾商,(当作帝)九辩九歌。”(屈原《天问》)据此,夏后启也有九歌与九辩两个乐曲,古代神话,这两个乐曲是启从上帝那里得来的。其来源虽然是神话,然而神话中常有历史的影子,所以夏初有这两个乐曲,也属可能。什么内容,无从得悉。东周时代是否仍然存在,也无可验。我们只知道《楚辞》的《九歌》和宋玉的《九辩》就是沿用这两个乐曲的旧名。

注:

①为“口”加“单”

②原字为“氵”加“镬”右半部

③原字为雨下加儡右半部

④原字为找左半部右加骢右半部

⑤原字为日右加汤右半部

⑥原字为鱼右加单

⑦原字为言右加豪

⑧原字为穴下加夭

 
 
 
前五篇文章

那让人魂牵梦绕的——上个世纪的雪和溪流

“经营之神”王永庆留给儿女们的一封信

汉语在教学中沦为弱势语言? 专家拯救汉字教学

新的解放从餐桌开始:读《深层素食主义》

不要轻视简单的事

 

后五篇文章

高度警惕耕地白色污染

一个中国老太太生活中的“气候变化”

威尔逊之路:发现四川一百年

假如北京的水清纯了

《红楼梦》中最敬业的职场女子是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