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如何阅读 |
 
网络不会让阅读消失,反而会让跨界阅读变得更容易,但前提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苹果iPad等便携设备,正在让阅读变得无处不在。这是网络的好处,也是中国台湾图书出版人郝明义在《越读者》一书中想要表达的观点。不过,郝明义在强调网络让跨界阅读(“越读”)变得更容易之外,重点分享了如何在网络时代“越读”的心得,如何在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时也不至于思维混乱,成为知识结构模糊、不懂得享受阅读乐趣的“第三类文盲”。 越读时代的到来 关于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中大加褒赞:在商品种类应有尽有的互联网上,无穷大的货架空间使得“长尾式”多样化的产品销售成为可能。 而安德鲁·基恩却在《网民的狂欢》(The Cult of the Amateur :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中提醒人们注意网络的负面效应:网络民主需要人们付出惨痛的代价,“读者和作者、事实和虚构、发明和现实之间界限模糊,使人们很难认清客观现实。” 郝明义的态度则显得中庸理性,“网络的出现与发达,给每个为知识结构的切割与零碎化而苦的人,都打开了两个可能。”网络有可能让知识密林的深度与广度都爆增了十倍、百倍,自己却苦于无从使用;网络也有可能是自阿里巴巴以来所能想象的最大的开门咒语的百倍扩大。就看你如何利用网络,如何阅读。 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总是拼命想把阅读的监视器变得更加简便。文字和图画,早期刻在石头上、动物甲壳上、竹子上,后来写到皮革上、纸张上,再后来印刷、装订成册,直到现在的电子与数字形态,可以用手提电脑、PDA和手机等媒介显示,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阅读的方便。我们一直希望阅读的能力与机会能惠及越来越多的人。 当然,事情也有另外的一面,阅读越是方便,我们越是不想阅读。人性如此,从来如此。早在宋代,苏东坡就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感叹过去书籍不易获得的时代,大家愿意千里迢迢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但到了书籍丰富起来的时候,却反而开始不爱读书,只沉迷于“游谈无根”(八卦)。到了清朝,书籍出版得更多了,袁枚写《黄生借书说》,感叹就比苏东坡的时代又多了一层。现在网络时代,阅读无处不在,人们面临前所未有的背离阅读的危险。网络挟带的大量音视频文件,冲击了文字的阅读。 郝明义提醒大家重新思考文字和书籍的意义,“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方式,先是有观察,再用图像、肢体表达、音乐、言语,之后再发展出文字表达。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的‘阅读’并不是不存在的——只是以声音、图像、气味、触感,甚至意念而存在的。”网络其实让我们基因中的很多感官作用,被重新唤醒和恢复。郝明义认为,网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让人类重归全观的认知体验。 面对网络,我们需要担心的,与其说是这些发展会不会破坏文字和书籍阅读,不如说是如何让文字和书籍阅读,配合这些既古老又新兴的多媒体阅读形式,一起产生新的作用,也就是越界的作用。“在网络与书籍交互激荡出绵延无垠的密林之时,只有懂得超越界线的读者,才能尽享广阔天地里的一切丰饶,否则局限于既有观念与习惯,只能茫然失措,和那个‘深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致死’的原始人没有什么不同。” “这是个越界的时代。人类和动物的器官在越界,太空探索和旅行在越界,所有梦想在越界。而越界的起因,正在于知识与阅读的越界。”郝明义觉得,网络让知识与阅读的越界成为可能,那么这就是一切的基础,也是网络的意义,关键是如何越读。沿着这条线去看《越读者》,便会发现它在网络时代的真正价值。 越读者如何炼成 胡适说:“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郝明义对此很推崇,他觉得阅读也应像为学,博大精深、跨越边界,但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专门学问”作为中心。对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如果不用“学问”这个字眼,起码是怎么先找到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作为中心。“只有当这个问题解决,阅读的金字塔理论才能为我们所用。” 但是很不幸的是,中国的教育制度让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中心。一个理想的过程是:小学,建立充分的识字能力与自己阅读的基本能力;中学,开设随意而广泛的阅读探索,并在其中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决定进大学攻读相关的科系;进了大学,主修科系是建一条专门的独特门径,选修及旁听则建立间接但相辅助的广博;大学后教育,或走上社会后的自修教育,则沿着已经开好的途径继续向前开拓,还会随机遭遇一些意外的奇花异草,另辟蹊径。 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一考定终身”,从小学到中学都没有机会广泛、随意地阅读,到了大学之后更加松懈、更加没有方向了。郝明义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就阐述了“学校带来的一些困惑”。不过,他又说,“除了爱情,没有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所以,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他开始教我们学校没教的事情,如何对待这迟来的阅读。 郝明义认为,阅读可以、也应该满足多种需求,有生存需求的阅读、思想需求的阅读、工具需求的阅读与休闲需求的阅读。他又将其分别比喻为饮食中的“主食”、“美食”、“蔬果”和“甜食”,如同身体的健康需要“饮食平衡”一样,精神的健康也需要“阅读的平衡”。在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题目之后,再将这四种“饮食”搭配来看,便可以形成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也就可以将其当成中心,或者胡适所说的“专门学问”。从这个专门阅读兴趣出发,阅读的金字塔理论才逐渐使得上力。 本书讲到的很多其他阅读技巧也值得玩味,比如在第五部分中讲到如何让阅读时间零存整取,如何营造一种舒适的阅读环境,如何使用书店、图书馆,以及关于书架与藏书的奥妙;在第六部分还介绍了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是怎样读书的,做笔记的方法等等。网络当然也是其重要的一个工具,但一切阅读技巧都是为了搭建我们“阅读的金字塔”。 “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就可以尝试往前跨一步的挑战、往旁跨一步的挑战了。”往前跨一步,就是在你原来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往原来你觉得深奥而不愿意碰触的方向走一步。往旁跨一步,就是在原来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往旁边先前觉得有点距离的领域跨一步。“金字塔”便逐渐构成,自己也真正地成为了“越读者”。 阅读金字塔构建的过程与方法,一样适用于网络时代,网络只是浩瀚书籍的一种存在形式。在本书第五部分中,网络也像图书馆与书店一样被当成阅读的工具。网络书店的搜索引擎有时候会发挥奇妙的作用。但是当你通过一些关键字无法搜索到自己想要的图书时,一个称职且熟悉图书的书店店员,则可以帮你找到你想要的图书。这就是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的互补关系。但要明确,网络只是工具,而阅读是在其之上的事情,甚至是一种境界。 郝明义以柏拉图《会饮篇》中谈到的爱情境界为灵感,最终将阅读历程画出了七道阶梯:第一道,你关心、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更美好,因此,你会寻找健康、工作、休闲等主题来阅读;第二道,你开始关心、思考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美好,因此,你会寻找爱情、心理、居家等主题来阅读;第三道:你开始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因此你会寻找哲学、科学、建筑、音乐等主题阅读;第四道,你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之美好,因此你开始阅读政治、社会等主题;第五道,你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之行为的美好,这时你才会看到一些特立独行、不为社会大众所注意(甚至所喜)的人物传记;第六道,你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好,此时你至少能钻研另一个知识领域;第七道,你学习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这是超脱于一切阅读、学习、知识之美之外的宇宙智慧。 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越读者”时,网络就不再是背离阅读的洪水猛兽。随时随地,你都会有阅读的兴趣,就算在一个蹩脚的书店,你也能想象出“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的安详与惬意。 网络不会让阅读消失,反而会让跨界阅读变得更容易,但前提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