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小众书店悄然兴起 传递光荣与梦想 |
 
提到伦敦,我们会想到“斯卡廷书店”;说到洛杉矶,“卡通书店”是永远不倦的文化话题;徜徉于台北街头,“诚品”书店是奔波谋生的人们一处宁静的精神港湾;而在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已俨然成为自由艺术的代名词。一家书店,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这样的事情无关噱头,只关乎一种心境——将繁华关在门外专注于阅读思索的读书人心境。这样的书店打通了书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如同眼睛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在多年后,仍能忆起伴着咖啡书香的种种欣喜与感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崛起的一批带有人文理想的民营书店到今天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它们曾经并将继续影响不同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和阅读,城市也因为它们的存在而别具意义。与大型综合性书店不同,小众书店主要销售文史哲类的人文书籍,事实上,许多小众书店都是由热爱阅读的文化人开办的,与其说为了卖书赚钱,不如说是为自己和社会培植一块精神土壤,以书会友,传递墨香。尽管这几年人文书店经营维艰与倒闭的消息接二连三,但开一家书店,聚一群同好的美妙梦想从来不曾在人们心底彻底消失过,稍有机会,它就会顽强生长、冒出大地、吐枝发芽。 杭州的西子湖畔刚刚开张了著名文化人吴晓波的“蓝狮子书屋”,苏州那边又传来台湾文化地标“诚品书店”落户的消息。近日,两大利好为一度消沉的小众人文书店的众多理想主义者们提振了莫大的信心。 苏杭本是书天堂 面积仅200余平方米的书店,却有300平方米的望湖露台。5月29日,这家位于杭州西湖边、有“最美丽书屋”之称的蓝狮子时尚书屋开业。“这里卖的不是商品,而是让人寻觅一种思想,细细品味单纯属于阅读的快乐。”书屋主人、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每周将在这里举行一场文化活动,意在打造杭州的“文化客厅”。蓝狮子时尚书屋所在的杭州“解百新元华”是离西湖最近的大型购物中心,书店虽然仅有面积200余平方米,但空间布置很有人文气氛。几组设计简约的白色书架上,陈列的书籍涵盖财经、文学、艺术、养生等,每种书的数量并不多。据介绍,这里的每本书都是同类型书籍中经专家、学者挑选后认为值得推荐的。整个书屋的点睛之笔是作为独立阅读区的望湖露台。加上原来的“枫林晚”、“晓风书屋”、“新民书店”、“文史书店”等各具特色的老牌人文书店,杭州秀绝天下的湖光山色之间更多了一脉书香文气。
台湾著名文化地标“诚品”开拓大陆市场的传言这些年也一直被提起,日前终于尘埃落定:2014年诚品书店首家内地分店将落户苏州金鸡湖东畔。诚品书店创办人吴清友在苏州参加“2009苏台产业发展研讨会”时宣布了这一消息。对于放弃此前一直考察的北京、上海,诚品方面的说法是,京沪两地目前相对较昂贵的物业租金是他们最终选择苏州的原因之一,苏州分店将拷贝台湾商业模式,但也会融合苏州特色。 诚品书店不以折扣来吸引读者,这家店的特色是为读者提供非常舒适的阅读空间、多元丰富的文化活动、专业的选书推荐和规模庞大的书籍选择。如果你去咖啡店里,你必须点餐消费,但是在书店里你看一整天的书不会有人赶你。所以书店是一个众生平等的场所。书店产业和一般的便利店不一样,书店周转要快、毛利要够、客流要多,才有办法付得起高额费用。一般的便利店一个月周转一次,但是书店要4个月才周转一次。所以,在“诚品”的经营理念中,每平方米的资金投入其实要让读者进来收获的不仅仅是图书。 去看看“豆瓣”网上的爱书人,十人中有九人怀揣开一家人文书店的梦想,但十人中却无一人去将 这一梦想付诸现实。因为太难了!当年开在复旦大学旁边的“鹿鸣书店”,它的创办者就是复旦中文系的两位研究生。提起当年开店,店主之一把当时的心情形容为“一种天真的幻想和冲动”,“我还以为只要开了书店,顾客会自然而然地过来,只要每天晚上像地主大爷一样,背着手去书店收收账就万事大吉了”。当年担任过杭州“三联书店”经理的叶芳也曾不无苦涩地说过:“没有理想就不要来开书店,光有理想也千万不要开书店,卖茶叶蛋都比卖书日子好过。”曾经是西湖一景,位于湖畔的“三联书店”,曾经给杭州的爱书人带来多少美好时光,但也抵不住现实的风雨而一搬再搬,最后关门。紧接着,一对携手打拼的夫妻共同开创的“江郎书店”也在一退再退无路可退之后关上了书店的大门。最有韧劲的书店老板朱升华,于去年底把“枫林晚”撤出了闹市区。
这并非杭州一地、中国一国之事,而是世界性的共同困局。2007年,法国书商协会和法国政府文化部图书与阅读署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国的独立人文书店正处于崩溃的边缘,那些规模较大的独立书店已被收购,规模小的仅够糊口,而小书店中有三分之一每个月挣到的钱还不到全法最低水平。素来书店文化浓郁的英国,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根据英国《书商》的报道显示,从2006年7月到2007年4月的10个月中,英国书商协会的独立书店会员减少了59个,相当于每周至少关闭一家,就连成为全世界书店传奇的“查令十字街书店”也无可挽回地黯然出局。 10年来,被视为上海“文化地标”的“季风书园”,在2008年也险遭“关闭”危机。1998年在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地下过道开张的季风书园,2008年底店面租赁合同到期,季风书园需要与书店的物业管理者进行新一轮的续约谈判。10年间,上海的物业价格迅速蹿升,合同到期后租赁方势必要提高租金价格,陕西南路地铁站这一商业黄金地段的价格就绝不是本来就薄利的书店所能承受的,季风不得不面临被别的商铺取代的尴尬。 消息传出之后,“捍卫季风”的呼声在坊间不胫而走。网民们大声疾呼:“偌大上海怎能容不下一家人文书店?”更有读者发出了“请留下哈贝马斯与哈根达斯做伴”的喊声。 新型人文书店悄然兴起 著名人文书店集体面临困境的原因,被认为大致有四个:一是网络书店的冲击,网络书店24小时售书的功能更能满足上班人群工作生态,其海量图书信息及较低的价格也是传统书店所不具备的;其次则是人文书店的“性格”,人文书店很少卖大众畅销书和教材,这就丧失了很大一块利润空间;再次就是运营成本,店铺租金、地价的持续走高;最后,公众阅读欲望的缺失,也是造成书店不景气的原因,一家社区书店的老板邱小石表示,“来我这里的人实际上不认为书贵,但就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有钱却没时间,是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只有物质极大丰富以后,才有精神生活的消遣。这个过程至少还有10年。” 当成都人文书店在理想和市场间艰难摸索时,一种新型的书店模式悄然兴起,这就是书吧样式的新书店。成都“唯书阁”书吧的负责人Cossy向记者介绍,她开设的“唯书阁”已经经营了两年多,和普通书店不同的是,她在店堂中进行了隔断,三分之一用来卖书、三分之二开设咖啡座,“这样使店面功能多样化,既可以卖书也可以休闲、进行文化活动。” Cossy承认,创立书吧式的新书店是因为目前单纯的人文书店已经很难经营下去,必须进行改革和突破。“我们书店的书是以英文书为主,像传统的人文书店一样,我们会定期举行英语沙龙活动,维持文化品位。而只靠销售图书是不能维持一个店面的,所以,咖啡座就能增加收入。”和印象大书坊一样,“唯书阁”也采用了会员制,Cossy介绍,目前“唯书阁”有1000多会员,会员制增加了顾客对书店的忠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