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31比丘大戒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31比丘大戒序

  释道安

  译文

  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法有三大方面,一是戒律,二是禅定,三是智慧。这三方面是进入佛道的门户,通向涅槃的重关要道。戒律是断除三恶道的主要将领,禅定是断绝意识分散的锐利武器,智慧是调药治病的神妙医师。具备这三方面,对于证取佛道来说何难之有呢?

  然而运用起来则有次第。不论是在家信徒还是出家僧人,莫不以戒律为修行的始基。为什么呢?因为戒律虽然只是对形体的约束,但形体乃是一切行为的承担者。一刹那间不慎重不严肃,破戒之心就会产生。破戒之心已经产生,而希求不入三恶道,那是前所未闻的。所以佛以戒律为三藏之首。外国重视戒律,每个寺院都设有修持的戒律,每个月都要相互讲论戒律。讲论戒律的那一天,通霄达旦,讽诵律条,深切相教,以相互约束,遵守戒律。如果发现违反戒律者,必受到检举批评,如同鹰隼追捕小鸟一样。佛教的戒法流传到东土的时间不长,东土的法师们从苻秦时才开始接受戒律,加之翻译和考校的人非常少,人们以前人传授的戒律为依准,直到佛图澄和尚来后,才对从前相传的戒律多有考正。

  我从前在邺(河南临漳县西)时对戒律有所修习,但还来不及检校戒律,便遇上战乱,时常叹息未能完成检校戒律之事。到了岁星在鹑火(公元三八三年),从襄阳来到关西,见到外国僧人昙摩侍讽诵阿毘昙,而特别善于讽诵戒律,于是让凉州僧人竺佛念写出梵文,道贤译为汉文,慧常笔受,经历夏天进入冬天,译文乃完成。以此考察从前流行于世的戒律,错误很多,有的是文旨殊异,有的是粗略提出大意。

  过去从武遂法潜得到一部戒律,言辞烦琐直朴,心里总有些不满意。而现在昙摩侍所诵戒律的内容规范与此相同,犹如合符、出门应辙一样完全吻合,这才使我知道淡然无味乃是佛道本来的味道。然而又嫌其叮咛的文字多处重复,于是命慧常删去重复。

  慧常乃离开席位说:「这是很不恰当的!因为戒律如同礼仪,对于礼仪,在于严格执行而不在于口诵,这是尊重先人的规制,使之贯彻在言行举止上。戒律乃是佛的直接真实的告诫,三达的心戒,八种圣者都视之如珍宝。师徒相传,若有一言背离原本,就加以驱逐,不能赦免,这就是外国修持戒律的实际情况。中土的《尚书》以及《河书》、《洛书》的文辞也是质朴的,而不敢有所更改,这就表明应该尊重先王的真理之言,顺从神的意志。为什么对于圣贤所珍视的佛教戒律却要加以修改,以顺从中国的语言习惯呢?这恐怕要犯四依不严的错误。与其精巧方便,倒不如保持其高雅的原状。把梵文译为汉语,在谨守言教的人中,尚有加以非难的。因此我希望不要进行删削修饰。」大家都称慧常说得好。于是按梵文书写,只是把倒装的语句顺过来罢了!

  原典

  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所(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①之干将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②之妙医也。具此三者,于取道乎何有也夫。

  然用之有次。在家出家,莫不始戒以为基趾③也。何者?(戒)虽检形,形乃百行舟舆也。须臾不矜不庄④,则伤戒之心入矣。伤戒之心入,而后欲求不入三恶道,未所前闻也。故如来举为三藏之首也。外国重律,每寺立持律,月月相率说戒。说戒之日,终夜达晓,讽乎切教,以相维摄。犯律必弹,如鹰隼⑤之逐鸟雀也。大法东流,其日未远,我之诸师,始秦受戒。又之译人、考校者少。先人所传,相承谓是。至澄和上⑥,多所正焉。

  余昔在邺,少习其事,未及检戒,遂遇世乱。每以怏怏,不尽于此。至岁在鹑火,自襄阳至关右⑦,见外国道人昙摩侍,讽阿毘昙,于律持善。遂令凉州沙门佛念写其梵文,道贤为译,慧常笔受。经夏渐冬,其文乃讫。考前常行世戒,其谬多矣,或殊文旨,或粗举意。

  昔从武遂法潜得一部戒,其言烦直,意常恨之。而今侍戒,规矩与同,犹如合符,出门应彻(辙)也。然后乃知淡乎无味,乃直道味也。而慊⑧其丁宁文多反复称,即命慧常令斤重去复。

  常乃避席谓:「大不宜尔!戒犹礼也,礼执而不诵,重先制也,慎举止也。戒乃迳广长舌相⑨,三达⑩心制⑾,八辈⑿圣士,珍之宝之。师师相付,一言乖本,有逐无赦,外国持律,其事实尔。此土《尚书》⒀及与《河》、《洛》⒁,其文朴质,无敢措手,明祇先王之法言,而顺神命也。何至佛戒圣贤所贵,而可改之以从方言乎?恐失四依⒂不严之教也。与其巧便,宁守雅正。译胡为秦,东(束)教之士,犹或非之。愿不刊⒃削以从饰也。」众咸称善。于是按梵文书,唯有言倒时从顺耳。

  注释

  ①三恶:即三恶道,又称三恶趣。依据所造恶业的大小而趣入三种处所。一、造上等十恶业者趣入地狱道;二、造中等十恶业者趣入饿鬼道;三、造下等十恶业者趣入畜生道。另,「三恶」亦指贪瞋痴三毒。

  ②齐药病:比喻运用智慧观照(药)来消除诸烦恼(病)。齐通「济」,调剂。

  ③趾:通「址」,基础也。

  ④不矜不庄:矜,慎重、不苟。庄,庄重、严肃。不矜不庄指不慎重不庄重。

  ⑤隼:一种凶猛的鸟。

  ⑥澄和上:即佛图澄(公元二三二——三四八年),本姓帛,西域龟兹(新疆库车)人。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西晋永嘉四年(公元三一O年)到洛阳,后深得后赵石勒、石虎信任。大力向民间传布佛教,从其受业弟子甚多,著名弟子有道安、法雅、法汰、法和等。又重视戒学,平生「酒不踰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并以此教授徒众,对古来相传戒律考校甚多。

  ⑦关右:历史上以西为右,关右即关西,函谷开以西之地。

  ⑧慊:通「嫌」,不满意。

  ⑨广长舌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舌大而长,能掩盖脸部至发际,柔软红薄,语必真实。

  ⑩三达:又作三明、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⑴宿命智证明。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⑵生死智证明。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⑶漏尽智证明。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⑾心制:心制即心戒,制止心念邪非之戒。

  ⑿八辈:亦称「四向四果」、「八补特伽罗」、「八贤圣」等,是小乘佛教的修行果位。具体为: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⒀尚书:亦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上代以来之书,故名。是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

  ⒁河、洛:即《河图》和《洛书》,都是一种有数字关系的图案,据说是出于河、洛,故名。汉人认为,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伏羲依其身上的花纹而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禹据其背上的文字而作《尚书·洪范》。

  ⒂四依:即四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上师。

  ⒃刊:删改、修订。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源流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解说

白话文:安乐集 题解

白话文:安乐集 1卷上之一

白话文:安乐集 1卷上之二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30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28百论序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29十二门论序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27中论序第二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26中论序第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