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六十七节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六十七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智慧品》的人无我。

  昨天通过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抉择了人我不存在,这个窍诀非常殊胜,大家一定要长期记在心里。按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的观点,修人无我时,先要通过因明和中观的推理再三观察“我”到底存不存在,最终知道“我”确实不存在,这并不是别人说的,自己怎么找也找不到,然后在这种境界中,有时候观察、有时候安住,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达到不需观察而一直安住的境界。

  这种修行方式非常可靠,不然,你刚开始就修空性的话,有一点危险性。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依靠智慧而引生定解,以后很容易产生常有的邪见,认为“我”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先依靠推理抉择人我不存在,并对此生起真实无伪的定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上至国家总统,下至街上乞丐,每个人都觉得我存在,但真正去观察时,实际上这是一种妄想执著。在抉择人无我的过程中,其他教派还有一种方法:观察我与身、心是一体或是他体,这种窍诀也极其殊胜。首先观察“我”与身、心是否一体:如果“我”与身体一体,正如昨天所言,那我是身体上部分还是下部分?是皮肤、骨头,还是肌肉?身体的哪一个部分是我?身体割掉一块,是不是我执就不全了?身体不动的话,是不是我不能起心动念?经过观察,这无疑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与心一体,则应该也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体,这样一来,就有六个我了,与众生执著一个我的习惯相违。而且,若与心识一体,六识不全,我执也就不全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色法的盲人,我执仍旧完整无缺,因此我与心一体不合理。那么,“我”与身、心是不是他体呢?绝对不可能。因为除了身心以外,我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没有身体和心,怎样观察也找不到所谓的我。

  因此,所谓的“我”,诚如麦彭仁波切在抉择二无我的教言中所言,只是众生对五蕴[45]的总体执著,就像把车轮、车厢、零件等聚合起来取名为车,但实际上不管大车还是小车,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去寻找,车的实体绝对找不到,同样,众生所执著的“我”也是如此,它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念。然而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认识不到这一点,假如有善知识的引导,对空性有所认识,就会明白“我”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不存在,并不是政府以高压政策强迫你承认,也不是用狡诈的行为来欺骗你承认,而是一种事实的真相。

  对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生起信心,不管是安住修、观察修,平时要经常串习以根除我执。第一世敦珠法王说:“我执是让我们无始以来漂泊轮回的罪魁祸首,不根除它的话,即使跟别人说成百上千个‘我不存在’、‘你不存在’,嘴皮都磨光了,也没有丝毫意义。”因此,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要减少我执,即名言中减少自私自利的心,胜义中通达我的本体不存在。若能做到这一点,对四法印中的无我就会有所了解,一旦对无我有些许证悟,便可烧焦流转轮回的种子,而且也能深深体会到:“三界一切芸芸众生,没有通达无我,非常可怜,我一定要帮助他们!”

  我们若能通达无我,就会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根本没有自己的念头和自己的空间,胜义中在无我境界中安住,名言中时刻都在利益众生,这种生活是最有价值的。

  在这一品,昨天破的是俱生我执,今天要破遍计我执。这两种我执的差别,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俱生我执,是凡夫异生甚至飞禽走兽等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46]。遍计我执,即了知、学修外道宗派后,生起一种名言中也不存在的异常我执[47]。”学习外道的有情不仅有俱生我执,而且也有遍计我执,正如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形容的,他们“在俱生铁镣上,钉上各式各样遍计所执法的钉子”,自己把自己锁得更紧,永无解脱的机会。

  当然,很多道友在学佛以前,没有学过其他宗派,脑海里只有一个俱生我执,遍计我执[48]还没来得及附上,这样学佛比较容易。假如遍计我执非常严重,想舍弃是很困难的。国外有些人说,现在汉地的人最适合接受佛教,因为他们以前信仰唯物主义,现在基本上也没有特别提倡,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以佛教智慧来填充,很有可能加入别的宗教。因为一个人活着需要信仰,否则生活会没有意义,在他们精神空白时,最好能灌输佛教的理念,以免被其他遍计乘虚而入。

  壬二(别破所许之我)分二:一、破数论外道所假立之我;二、破胜论外道所假立之我。

  癸一(破数论外道所假立之我)分二:一、宣说遮破;二、破遣过之答复。

  首先介绍一下数论外道:

  数论外道由古印度的淡黄仙人所创,麦彭仁波切说:“这一派的宗义与假相唯识最为接近,在外道之中,可算是最好不过的宗派。而且仅仅就它自宗的角度而言,也有耐人寻味的可贵之处。”

  在一切外道中,数论外道与胜论外道是比较重要的宗派。《入中论》云:“外计受者常法我,无德无作非作者,依彼少分差别义,诸外道类成多派。”执著常我恒时不变,没有作用,也不是作者,以此而形成了胜论外道、数论外道为主的外道诸宗。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如意宝藏论》中也讲了很多外道观点,归纳而言就是常见和断见两派。现在世界上据说有2800多个宗派,除了佛教以外,我们对其他宗派的观点一定要观察。

  或许有人想:“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这不是徒增分别念吗?”其实不会有这种过患。华智仁波切说过:“不但是外道的相续中具有遍计种子,而且在登地以前,所有众生的相续中均具此遍计种子。”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中也说:“遍计我执的习气是见断[49],俱生我执的种子是修断[50]。”(这些术语,没学过《现观庄严论》、《俱舍论》的人不一定懂:“什么叫见断,什么叫修断?见断是不是见解断了?修断是不是修行断了?”但我也没办法,如果每次都要一个一个解释,很累的,我还是把你们当成佛教大学生的水平来讲吧。)倘若不了解外道的观点,没有以教证和理证驳斥它,虽然你现在没有加入外道,但凡夫人有时候头脑很简单,遇到一些外道邪师,很可能觉得言之有理,然后就随之而去。麦彭仁波切也说:“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产生这种邪见,但凡夫人相续中藏有恶劣习气,一旦因缘成熟,有可能去随学外道,所以务必要通达他们的观点并学会遮破。”

  此处首先要破的,是数论外道。他们的观点,讲《中观庄严论释》、《澄清宝珠论》等时也介绍过,这里不广说,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数论外道认为,所知万法归属于二十五谛当中,其中自性、神我、大、慢等是主要的法,从中产生色、声、香、味、触五唯(五境),地、水、火、风、空五大,以及十一根,即眼、耳、鼻、舌、身五知根,口、手、足、肛门、私处五作业根,再有驾驭一切的意根。他们承许自性、神我为常有,所谓的“我”就是神我。外道中有一部分认为我是物质,有一部分认为我是意识,数论外道认为是意识(神我)。

  下面开始破斥这种遍计我执:

  子一、宣说遮破:

  声识若是常,一切时应闻,

  若无所知声,何理谓识声?

  无识若能知,则树亦应知,

  是故定应解:无境则无知。

  中观师破曰:按汝宗所许,识是常有的神我,缘取声音的耳识常恒不变,那么不管是白天、晚上,抑或睡觉、听课、吃饭,一切时处、一切威仪中都应该听到声音了。因为所谓的常有,是永远不变的本体,如果今天变成这个,明天又变成那个,就是无常而非常有了。

  对方解释说:“虽然耳识是常有,但存在外境的声音时,才能听到声音;不存在外境的声音时,也就听不到声音,因为声境不存在的缘故,所以耳识无法恒时闻声。”

  中观宗回辩:倘若没有所了知的声境,你们所谓的耳识依何而成立?只有看见蓝布,才能安立缘取蓝布的眼识,只有听到动听的歌声,才能安立缘取歌声的耳识,如果根本没有声音,那单独的耳识怎么安立呢?绝对无法安立。如果说没有声境也存在缘取声音的耳识,那么树木、石头、花朵等也应成能了知声音的能知了。这种观点明显违背了事实,再愚笨的人也知道树木是无情物,没有耳根,不可能听到歌声。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所知对境不存在,缘取它的识就无有。

  也许有人认为:“外境虽不存在,但就像唯识宗所许,识是应该存在的。”这种想法不正确。识是观待对境而安立的,如果没有对境,识从何而来呢?其实这种分析方法很简单,数论外道只要承许意识是常有,就会导致要么永远听到声音、要么永远听不到声音的过失,如果对声音有时听到、有时听不到,这样的识绝非常有。关于这个问题,《释量论广疏》中有较广的分析。

  总之,人我与法是互相观待的,一者没有,另一者也不存在。龙猛菩萨在《中论》中云:“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意思是,依靠法而了知人我存在,依靠人我而了知法存在,离开了法不能安立人我,离开了人我不能安立法。

  比如说,剖析我的一根头发(法),如果你认为“这是我的头发”,就会产生我所的执著(人),但若没有我所执的头发,观待它的我也不存在。倘若你把头发分成极小的微尘,这时候不叫头发,而叫发尘,再把发尘析为空性,此时找不到对境(法),则观待它的有境(人)无从安立。这样的道理,大家平时应该观察观察。

  子二(破遣过之答复)分二:一、作答;二、破彼。

  丑一、作答:

  若谓彼知色。

  对方回答:“没有声音的时候,执著声音的心识还是存在。因为它是常有的,声音不在近前,它可去认知色法,闻声与见色两个识其实是一体。就像一个人先提水,再生火,虽然做的是两件事情,但人的本体却是一个。”

  这是把相续执为一体的迷乱执著,认为昨天的河流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柱子是今天的柱子,表面上看来相续相同,但实际上昨天的事物刹那变化,今天一点一滴也没有了。但是外道不懂这一点,他们认为神我一会儿执著这个、一会儿执著那个完全可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驳斥。

  丑二(破彼)分三:一、以前一太过存在之推理而破;二、以行相相违之推理而破;三、以相互不缘之推理而破。

  寅一、以前一太过存在之推理而破:

  彼时何不闻?若谓声不近,

  则知识亦无。

  破曰:既然闻声之识是常有的,那它在认知色法时,为什么听不到声音呢?一会儿缘取声音,一会儿缘取色法,这种识岂不是成了无常吗?

  这种观察方式,学过因明的人应该比较清楚。若能通达了这一点,那平时执著“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是一体”的邪念,马上可以推翻。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老,希望永远年轻,但岁月的流逝谁能阻挡?科学再发达,你的化妆品再好,也是无法阻挡无常规律。所以在驳斥外道的同时,我们亦可反省自己很多不如法的邪念和邪行。

  数论外道回答:“当时听不到声音是有原因的,因为声音不在附近之故。但识本身仍然存在,所以在出现色法时,它可以当即去缘取。”

  破曰:如果声音不在附近,则耳识也无法存在,因为二者互相观待,没有对境就不可能产生识。再说,你们承许神我遍于一切法,色声香味触五唯无处不在,又怎么会有近与不近的差别呢?

  这些道理一定要通达,通达之后才不会对外道有信心。假如你对外道信心特别大,相续中没有断除它的种子,来世很可能无法解脱。隋朝有一位慧全法师,他在当时很出名,弟子有五百之多,其中有个弟子性格粗暴,与人不和睦,所以慧全平时不重视他,没想到他已证得三果。一日,慧全生了重病,闭门静养,此弟子以神通走到床前问候,伤心地说:“师命终之后,不能直接解脱,还要转生婆罗门家。”慧全问:“我一生出家、坐禅修行,怎么会转生外道?”弟子答言:“信道不笃,未弃外学,虽有福业,不得超脱。”也就是说,他对佛教的信心不深,没有放弃外道理念,虽然出家积了一些福德,却不能以此超脱轮回,反而堕入外道行列中去。

  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看外道的书,当然你若想了解它、驳斥它,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也是开许的,可如果你觉得那种观点很不错,比对佛教还有信心,那你有点完蛋了。有些出家人和在家人听到无我空性没有大的信心,而对战争、爱情等乱七八糟的小说,觉得比佛说还珍贵,这种人是毁坏善根者,应该好好反省。我们学佛的是为了了脱生死、利益众生,除此以外,不要依靠其他行为而堕入恶趣,这一定要注意啊!

  寅二(以行相相违之推理而破)分二:一、安立推理;二、比喻不成立。

  卯一、安立推理:

  闻声自性者,云何成眼识?

  中观宗继续驳斥:何况,你们说闻声之识是常有不变,那怎么会变成缘取色法的眼识呢?因为本体常有之法,不可能有任何变动。

  我们佛教中所谓的识,不承认为常有,所以它一会儿变成耳识、一会儿变成眼识是可以的;或者从无分别的角度讲,如《释量论》中所说,六种无分别识可以同时出现。但按数论外道的观点,识是常有的,是不可变动的本体,怎么会由闻声之识变成执色之识呢?《释量论》云:“非由一知二,根识决定故。”在不舍眼识的情况下,同时了知声音,这是绝对不可能,因为根识是决定的缘故。怎么决定呢?眼识决定是执著色法,耳识决定是听闻声音,不可能在不舍声音的同时执著色法。故外道所许的一体常法的识,既是耳识又是眼识不成立。

  此处应注意的是,同一相续中,并不是闻声之时不能见色。在因明中,承认几种无分别识可于同一时间生起,比如你在花园里口中含着糖,耳中听到鸟叫,鼻子嗅到花香,舌头品尝着甜味……但分别识在一个人相续中只有一个,若有两个分别识于一相续中同时并存,则会有一人有两个相续的过失。

  卯二、比喻不成立:

  一人成父子,假名非真实。

  忧喜暗三德,非子亦非父。

  外道反驳说:“闻声之识为什么不能成为眼识呢?如同一个人,观待儿子是父亲,观待父亲是儿子,而其自性不变;同样,一个识观待声音是耳识,观待色法是眼识,观待不同的对境可变成两种法,而实际上是自性一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刚才我听收音机,有个人问心理咨询医生:“我非常非常苦恼,父母天天催我,说我三十多岁了,还不能变成爸爸,有没有什么办法啊?”我当时就想,他观待父亲是儿子,但观待还没有降生的儿子,可以是爸爸。世间人就是这样,他们的有些话,我们在寂静山沟里听了以后非常好笑,但城市里的人觉得这非常有道理,可能是环境和生活不同吧。)

  破曰:比喻不成立。一个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这是不同观待而安立的假名。按缘起空性的规律,在世俗谛中可以观待父亲是儿子、观待儿子是父亲,但如果认为自性实有,父、子两种相违的本体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共存,而且其性质任何时处都无法改变,父亲必定不能成为儿子,儿子也必定不能成为父亲。所以名言中的观待完全合理,而要承许这种观待自性成立,是找不到任何依据的。

  再者,你们承许的神我(识)是三德平衡状态,按汝宗所许,三德殊胜性不能现见,凡属见闻所知的对境全是虚幻,如《黑自在书》云:“三德殊胜性,非为所见道,凡成所见道,如幻极虚幻。”因此你们的神我无法见到。而一个人既是父又是子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可见,假如这种现象安立为神我,那神我就是虚幻的,而非自性实有了。

  当然,破遍计我执的观察方式,印度法称论师、陈那论师的论典中非常多,月称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论典中也不乏其数,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的教言里更是俯仰即拾,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断除我们相续中潜藏的遍计种子。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想修行成功,务必要聚合方方面面的因缘。光念一声佛号,或参一个话头,或修一个静修大圆满,个别利根者也有解脱的机会,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妄想分别那么可怕,一定要依靠各种方式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承上师开示了五点要诀:一、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二、对众生生起大悲心;三、对一切法观清净心;四、对同行道友观悲悯心;五、对上师起恭敬心。这五种心是一切道的关要,也是一切修行的纲要。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没有出离心,小乘声缘道的基础就无法安立;没有大悲心,大乘菩萨道无法修持;没有观清净心,密宗的修法无从谈起;没有对道友的悲悯心,我们的菩萨戒及誓言无法守持;没有对上师的恭敬心,诸佛菩萨的智慧和悲心无法融入相续。不论学显、学密,只要具足这几点关要,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成就,因此,大家在修无我空性的同时,一定不能离开这五点要诀!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牟子理惑论 二、敲门处处有人应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六十八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六十九节课

白话文:牟子理惑论 三、题解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七十节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六十六节课

白话文:牟子理惑论 一、总序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六十五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六十四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六十三节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