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传佛教造像中的财神 藏地佛教以其特有的密宗传承而称著于世,藏式佛教造像亦以其独具的造型,韵味当今的藏家所重。 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曾深受古印度斯瓦特河谷、喀什米尔、东印度帕拉、尼泊尔和汉地雕塑的影响。同时,在与自身文化的融合中,不仅形成了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和时代特点,而且依教派的不同,风格上也始终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从清代中后期至民间,汉地佛教造像已变得彻底的世俗化而罕见精品,以致于将造像艺术应有的神圣、庄严与蕴涵也连带着失掉了。反观藏地佛教造像,或者是她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及相关联的政治因素,虽然在大多情况下,其艺术的表现力及精美程度上也很难与元明间的成就相媲美,但在不少方面却依然保留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特别是格鲁派在清廷的全力支持下一统藏区政教大权后,其与清政府的来往日趋频繁,关系更是随雍正朝数次平定反黄教运动而牢不可破。反映在金铜造像中,汉地传承中护法神形象在此时期大量进入藏传佛教的造像群中,其中尤以黄财神造像为突出。 财神在藏语中称“赞布禄”或叫布禄金刚,有红、黄、黑、白和三首六臂等多种形象,均属世间护法神。 所谓世间护法神,究其渊源,却大多不是佛教本来的神祗。他们一部分来自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一部分是在佛教传播的地区“土生土长”的,如汉族古代传达室说故事、历史人们中有李靖(托塔天王)、哼哈二将和关羽等;藏传佛教中则融入了许多本波教的神灵。这些神祗,按佛教说法属世俗之神,因为他们本身还没有超出欲、色、无色“三界”还是“众生”的范畴。但在大乘佛教中,常将他们比作方便化度众生的佛、菩萨化身,所以也具有息灾、增益、敬爱、降福四种济世功德,也因此受到信徒们的顶礼膜拜。 黄财神本为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而多闻天王与增长、广目、持国诸天王又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其变为佛教四天王传入中国后,首先在中国本土化,为玉皇大帝分守天门,形象也就演变为中原将军的装束和面目。因多闻天王身兼司财之职,故单独供养时就成了财神。但比较明确的藏式造像是骑生灵座或坐或站在灵山的形象。如图这尊神祗,全身贯甲,兽坐骑狮,右手持伞(已失),左手握白鼬,因此定名为多闻天王,属清代较典型的藏式造像。而另一长得极为相似的神祗,身闻天王,结金刚坐式于莲台。台座为单层履莲台,莲瓣肥厚而下泻;头戴五佛冠,表示其有佛的五种智慧;面部神情凸目开声,显示其威猛。其左手托一肥硕的吐宝白鼬,因此应定名为黄财神属西藏风格造像,时代也早于前者。另一神祗则身着铠甲,腰束蟒带,脚踏战靴,坐于金刚宝座。其左腿结跏趺坐,左掌按龙抚于左腿;右腿前舒,右手平托,手中持物已失,面部表情略显平和,当为降龙罗汉。上述几例,虽然都是黄教中常见的造像,但不仔细观察,极易混淆。 白财神藏语叫“赞布禄嘎尔布”,造像中亦常见,因其生灵座是一条飞舞的龙,故又称骑龙布禄金刚。黑财神和红财神等造像罕见,尤以三首六臂的财神形象至为珍贵,藏家一旦得遇,不应轻易放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