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现代净土宗的建立与开显--读李元松老师2003年净土九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现代净土宗的建立与开显--读李元松老师2003年净土九讲
  一、 前言
  一切圣教尽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日本.一遍上人法语)
  李元松老师在1998年,以他此前10年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33篇“自序”为主体,集成《建立大乘佛教新宗派的心路──现代禅序文集》一书。在这本《序文集》的〈序〉中,李老师一开头就说:
  曾对一些学禅的同修说:“如果我不在时,你们也可以将我所有的著作(含未出版的文集)一把火烧了。”至于为什么呢?且留任佛法同好联想及解释。
  2年后,李老师在《禅的传习》的自序中提到:
  本来,在出版《建立大乘佛教新宗派的心路》,那时候以为此后应不会再出书了。因为该说的都说了,而不能说的,自然应坚守古德“不说破”的原则;同时也没有必要为出书而出书,将佛法当作工艺坊的复制品。不过,一九九九年底,现代禅设立了“佛教现代禅网站”……就这样,再度集成了《古仙人道》和《禅的传习》这两本书。
  禅者说:“可以把自己所有写过的、讲过的,全部一把火烧掉”,应当如何“联想与解释”,其实并不难。因为贬低言说与文字的价值,本来就是禅者的风格。对于自己著作的价值,李老师向来的态度就是如此,如1988年出版第一本著作《与现代人论现代禅》时,在序文中就说:“这本小册子所收录的文字,是笔者……随缘杜撰的讲义。在此必须特别声明:‘禅’-无疑无惑、自在无碍的生活经验,是不可说──无法以言语、文字让人亲切的明白。”1998年认为“此后应不会再出书了”,而收集出道以来总共10年写的序文,说:“可以把这些全部烧了”,这背后的意思,无须另作“联想及解释”。因为他在这篇《序文集》〈序〉中,还是以一贯的口气说:“这些印在纸上的佛法、发为声音的般若,没有一句不是真理的‘影像’而已。”又引述故事说:“北宋雪窦禅师将临终时,门人敦请禅师留下遗偈,禅师却道:‘我一生就是话说得太多了!’不久安详而逝。”所以,李老师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释迦慈悲眉拖地,千圣不识达摩机。”禅者的高峻有如此者。
  写《序文集.序》的5年后,李老师在2003年5月到7月,以SARS流行为因缘,在病中,为象山社区的弟子讲了以念佛往生净土为主题的九堂课。这时,李老师又提到了《序文集.序》当中所说的:
  北宋.雪窦禅师将临终时,门人敦请禅师留下遗偈。禅师却道:“我一生就是话太多了!”在《序文集》〈序〉,上师说:“如果我不在时,你们也可以将我所有的著作(含未出版的文集)一把火烧了。”上师今天补充说,只要留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十几年前,在《现代人如何学禅》之〈皈依弥陀〉及《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上师就谈到弥陀。我们现在是真正的现代妙好人、念佛而安心的人,只是现代化。[1]
  这时候,禅者的高峻转变而为信佛人的婆心,临终交待后人不要忘了念佛。
  广钦老和尚是台湾佛教界咸信为证悟得果的禅者,但老和尚也经常劝人念佛。李老师曾经对老和尚一段广为人知的“临终遗偈”表达过他的想法:
  广钦老和尚,我认为是他是修行已到家的佛门龙象,唯传闻他临终的最后一句话是:“无来也无去,无啥代志。”其实是他圆寂之后,他的徒众所编造的轶闻佳话。依老人家的境界和平日的宗风,临终时稍有力气的话,应该会说:“大家要多念佛哦!”这一类平常话才是。(《语录》622条)
  笔者认为,李老师在这里所谈的,与其说是考究广钦老和尚临终遗偈的真实性,不如说是他对于一个劝人念佛的禅者临终时,“若有所说,会如何说”的一个看法。李老师藉著广钦老和尚的故事,仿佛也谈到了他自己临终时,如果还有气力的话,可能会对弟子作如何的交代。
  2003年5到7月,李老师藉SARS疫情流行的因缘,为象山社区的弟子讲“净土宗九堂课”,劝谕弟子唯行念佛。据禅音师在《李元松老师纪念文集》的记述,讲完课后“上师的身体状况骤然而下”(255页),直至12月往生。因此,可以说,这“净土宗九堂课”真是李老师临终前,以仅剩下的一点气力,对弟子所作的最后交代:“大家要多念佛哦!”的实录。
  “净土宗九堂课”除了这一意义外,在《李元松老师纪念文集》中可以看到,几位同修对于往事的回忆,都提到李老师讲“净土宗九堂课”时,曾经一再表示这是李老师所传“最深最后的法”、强调这“一定是了义教”。如华敏慧师姐的回忆文说:
  病中,为弟子连上九堂净土课程。……传净土法门的二个月中,上师时时审视弟子是否相应安心,并数度听上师说,最高口诀已经普传。念佛是最普门,也是最老辣的,时机紧迫,要先传最深最后的法,以防万一。(纪念文集,215-216页)
  禅音师的回忆文说:
  上师全力指导弟子净土法门时,我曾因不相应而让上师忧心。上师说我忽略了这一次SARS,上师对于教导大众的迫切感。在此之际,上师怎么能教导大家方便法呢?一定是了义教!(纪念文集,254-255页)
  事实上,这样的叮咛在当时留下来的笔记讲录《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中也一再的讲到。如第七课说:
  你们能否感到:上师是将你们的生死大事当成是上师的生死大事?因为这是要背因果的。你们不解脱,上师是要背因果的。上师不能辜负你们,不能担误你们的道业。所以上师是倾囊相授──活著的时候体得涅槃,死时往生净土──这是上师悲切的心愿。[2]
  在最后的第9课,李老师甚至以他与自己的女儿(法名明馨)谈到自己生命的终结作为谈法的开头。李老师说:
  上师病了两天,可是还是关心你们的道业。昨天上师身体不舒服,差一点休克。明馨来看上师,上师问她说:“如果上师圆寂了,你会怎么办?”明馨说,她会很难过,会哭。上师告诉她要慢慢学习勇敢,不要难过。而且如果上师真的圆寂了,应该为上师感到庆幸。因为上师先走了,表示上师先轻松了,先往生弥陀净土了。[3]
  从这些内容都可以看出,李老师是把这一次讲授的净土法门,视为离开尘世前,对弟子众直畅本本怀、倾囊相授的最后的教导。因此,在认识李老师的净土思想与实践时,应该正视这一部最后传法实录的重要性。它是现代净土宗的了义教与决定说,也是李老师对弟子最终的遗教。
  二、关于《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阿弥陀经》)
  笔者手边的这本《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是我们在2006年初成立小共修会,发愿整理李老师的净土教示,并依之过念佛的生活后,拥有的三部内部出版的讲义中的第一部。在三部讲义中,《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与《密二会净土法门》都是由录音带整理出的逐字稿,但这部讲义则不同,是由华敏慧师姐,在多位同修的协助提供下,集会数本同修的笔记,抄录整理出来,在2006年3月31日影印出版。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共九堂课。第1课讲于2003年5月18日,第9课2003年7月8日。
  每一课的长短不一。有时讲一次是一课(1,5,6,8,9),有时同一天不同的场合讲的合为一课(3),有时连续二天讲的合为一课(2,4),有时合数日所讲为一课(7)。
  讲课的场合,有的是在中观书院,有时在基金会,对大众讲课;有时是与少数弟子爬山或小聚时所说,事后由随行的弟子向大众转述。这种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是现代禅教团到象山社区聚居以后的常态。
  三、舍“现代禅”,说“现代净土”
  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宋.真歇清了禅师语)
  李老师生前的著述讲授,无疑是以禅为主、为多,净土宗的论述相对较少、较零散。且其始点是从创立“现代禅教团”三年后的1992年3月,在《现代禅杂志》发表〈皈依弥陀〉一文开始,然后有1993年讲的《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等等。到2003年,李老师显然要改变过去“以禅为主”,而成为“以净为主”,因此李老师在讲课时一再回溯自己过去改宗净土的经过,强调十几年来的一贯性。
  如第2课:“上师说‘皈依弥陀’,十几年来始终如一,从来没变过。[4]”第6课:“十几年来,上师一直教大家念佛。[5]”第7课:“十几年前,在《现代人如何学禅》之〈皈依弥陀〉及《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上师就谈到弥陀。我们现在是真正的现代妙好人、念佛而安心的人,只是现代化。[6]”又说:“上师十几年来引导弟子对净土产生信心,并与弟子相约在净土相见。[7]”从这些话中,我们看到李老师不但一再强调自己的净土观十几年来的一贯性,甚至有“经过十几年的引导,现在终于可以对你们谈净土”的意思。
  因此,在《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中,可以看到李老师有时会引述过去说过的关于念佛的开示,或者要大家去看某几篇谈净土思想的文章[8],等于是对自己过去的净土教说的再说明与再肯定。
  如第7课说:
  “‘深感五蕴苦、空、无常、无我;然而,与其无聊,等待死亡来临,不如快乐生活,往生弥陀净土。’虽然是我教导初学的一句话,可是有谁知道呢?其实也是我的最深义。”(金柯按:出自2000年《古仙人道》99页。)
  “尽管我没办法证明法界中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可是在我的意念中,业报不失的信仰已融为生命中的一部份。对于‘念佛是不是可以往生?’平心的说,这世上有谁知道呢?但是我自己还是想到就会念佛,并且也经常劝人念佛。”(金柯按:出自1998年《阿含.般若.禅.密.净土──论佛教的根本思想与修证原理》104页)
  这些都是决定说!……
  古今中外有谁否定净土?于印度、中国,大家都是肯定的。鸠摩罗什、玄奘都有翻译净土经典,世亲菩萨、智者大师也是(有净土方面的著作)。如果这些是假的,岂能编入大藏经?如果净土要倒,会从本部先倒,从佛、弥陀先倒,接下来还有龙树、世亲菩萨。(如果你们不信净土,)你们难道会有上师的智慧吗?上师会比古代的祖师有智慧吗?能传你们净土法门,上师很欢喜。[9]
  这一段文字可以注意的几点,一是李老师肯定自己过去所说的是“决定说”,二是李老师明确指出当时是在欢喜而欣慰地对弟子“传净土法门”。
  笔者在〈现代净土宗要义初探〉曾经指出,现代禅早期的教法是“以禅为主,以净为辅”的。到2003年讲净土教时,李老师则清楚地表达“以净土念佛为主”的意思。甚至说出“不要现代禅都没有关系”的话。
  譬如第5课,李老师表示,面对SARS这样的因缘,使他不再把重点放在教弟子悟道解脱的“禅”,而要把重点放在念佛往生:
  这一次SARS让上师蛮大的改变,让上师感到不能把重点放在教你们要悟道解脱。对某些人来说,悟道解脱是单纯,但对绝大部份人是不容易的。但是SARS,人随时会面临死亡。临终,人要靠什么?这让上师生起舍不得的心。以前上师觉得修行可以慢慢来,但现在每个人都要有保命符。万一道业未成,临终时要好好念佛。SARS它不是万一,而是随时会来到现前。所以上师才觉得不能有太多外缘,战线不能拉长;教你们与上师一样,好好念佛、皈依佛,安心念佛、皈依佛。有疑惑,往生净土;没有疑惑,往生净土。只是活著的时候不同。[10]
  第8课又说:
  SARS让上师发现,上师对弟子有责任。上师是活的人,没有包袱。到今天,不要现代禅都没有关系的。[11]
  在第8课“不要现代禅都没有关系”这段话之前,李老师谈到的是,因SARS而潜修,其目的除了:一是为了“专心教弟子”之外,第二是为了“可以如脱缰之野马,直畅本怀。”而妨碍其直畅本怀的,正是现代禅过去的教理哲学风格。他说:“这么多年,现代禅的教理哲学风格已经建立。若(不潜修,而)还在佛教界谈,谈的一定要符合以前的看法。为了架构那样的哲学,必须牺牲本怀,或者说延后本怀。因为本怀太快,会乱了那个架构,否则‘现代禅’就要变成‘现代净土’了。”[12]由此可见,扬弃“现代禅”,直接说“现代净土”,也有“直畅本怀”的意义。
  因此,在前面引述过的第7课的这段话中,,李老师甚至说,如果他不在时,过去的“现代禅”著作可以弃去,但是可保留他的劝人念佛:
  北宋.雪窦禅师将临终时,门人敦请禅师留下遗偈。禅师却道:“我一生就是话太多了!”在《建立大乘佛教新宗派的心路──现代禅序文集》的“序”,上师说:“如果我不在时,你们也可以将我所有的著作(含未出版的文集)一把火烧了。”上师今天补充说,只要留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十几年前,在《现代人如何学禅》之〈皈依弥陀〉及《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上师就谈到弥陀。我们现在是真正的现代妙好人、念佛而安心的人,只是现代化。[13]
  由此可见,李老师在2003年10月15日,写信给现代禅同修说:“生活中有‘南无阿弥陀佛’是让我感到庆喜的一大事,也是生命中唯一充满幸福感的依靠,往昔一切的修行,我已全部放下,唯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在这之前就表达过的,而其精确的意涵,也应当从这里解读。
  四、“现代净土”:与台湾一般传统净土宗、日本净土宗的异同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量寿经》)
  笔者在〈现代净土宗要义初探──读《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提到,李老师自身的信仰形态,由禅转入净土宗的时间点,是在1992年3月,发表了〈皈依弥陀〉一文。随后,李老师在1993年4到8月,开始以7堂课的时间,宣讲他对净土宗信仰的理解。
  据1993年10月1日出刊的《现代禅杂志》40期第4版的“现代禅简讯”,当时将这7讲实况录音带,以《梦幻人生何处是归程》之名出版,赠送给每一位现代禅护法委员,并提供三百套供有缘人认购。
  1993年12月1日出刊的《现代禅杂志》41期第8版又刊登了两本“李老师最新著作发表”的广告。广告中有两本书的封面图样、内容简介、订价等资料。这两本书的书名,分别是:《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和《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现在据手边的《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初版时间是1994年2月。因此,前一年12月的广告是出版预告。但是显然,与《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同时预告的《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没有出版。
  李老师在1994年8月1日《现代禅杂志》第45期,接受专访时提到这本书没有出版的理由:“本来我有一本《这辈子最幸福的事》预备印行上市,后因考虑一般人倘非对禅有深厚的基础,并不容易信解弥陀法门;基于能否利益读者的考量,书稿暂时被我留置没有印行。”
  在2003年,李老师讲净土宗九讲时,又提到此事,说:
  SARS之后,另外,上师看教团那么忙,上师不舍,而上师的体力、记忆力也在衰退,所以上师今天说,(你们)要体证那么微妙的甚深法──南无阿弥陀佛。
  上师以前就有说净土,只是不愿写出来,恐人误以为如某师(隐其名)。所以上师先谈阿含、般若、禅、密,最后才(对你们)谈净土。[14]
  “说净土”而“没有写出来”的,应该是指《这辈子最幸福的事》而言。
  笔者引述这段话,要指出的是,李老师虽然认同净土宗、皈依净土信仰,但是极不愿意被混同于部份台湾市面上被浅化、俗化的传统净土信仰。
  笔者在〈现代净土宗要义初探──读《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中已经指出,李老师的由禅转入净土,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发展的历史经验脉络相契符,也就是同样是植基于“圣道门”的体验,而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李老师教导的净土宗日课,从1992年讲《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到2003年讲净土宗九堂课,一直都是早晚念佛及诵《净土发愿文》[15]。《净土发愿文》是宋代天台宗僧人慈云遵式提倡“十念法”以来,在汉传佛教净土修法中,非常流行的一篇短文,它的核心要旨就是“依据《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全凭佛力的十念往生”。除此之外,李老师也认同永明延寿“四料简”的说法,在《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中多处提到:“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16]
  在认同并资取于传统汉传佛教的净土宗教义之同时,李老师也清楚地意识到,他对于净土宗的理解与诠释,有些地方既不同于台湾某些法师的讲法,也不同于日本系统的净土教(以净土真宗为代表)。李老师对这些问题,在2003年的净土讲义中,曾经加以说明。
  对于台湾传统佛教的念佛法门,李老师在第8课说:“以前某某、某某(举四位同修的名字),他们在传统佛教的念佛法门,都是没念没事,念了愈怕、事愈多。[17]”又说:“念佛,会让人愈念包袱愈多,那是因为教的人没有方便。……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让人愈来愈没有挂碍。‘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法都是药,也都是毒,用得不好,就会增添他人的忧悲苦恼。[18]”
  究其原因,李老师认为一方面由于台湾传统净土宗对于“弥陀本愿的无条件救度”没有信仰,另一方面则是未能契应于涅槃的体验。如第8课说:“在传统佛教无法信佛念佛,因他们先对法有二见,很用力。但是(念佛)有效,十句就有效了;无效的话,再念也无效。因为本愿是无条件的,不是你在作主的。[19]”第7课说:“一般人(如某某法师),他们所谈的念佛法门,是没有契应涅槃经验的净土法门。上师教导大家的,则是契应涅槃经验的净土法门。生的时候,做一个快乐、聪明、有品的人,死后往生弥陀净土。[20]”
  对于以净土真宗为代表的日本系统的净土教,李老师认同他们在“绝对他力的信仰”方面的发挥,对于亲鸾晚年的说法尤其肯定。但认为现代禅的净土法门与净土真宗仍有不同。李老师在第8课说:
  上师在与信义神学院对谈后感慨:“绝对他力的净土法门没有人阐扬,一般所谈的净土,都没有得到其精髓”。上师现在谈的跟他们不一样,不过与日本净土真宗所谈的有一点一样,就是“绝对的他力”。“弥陀本愿与修戒定慧是无关的”,这一点平齐净土真宗。
  有信心就能现法乐信,没有信心、不安,还是会往生,一样会被摄受,因为那不是你的问题。……“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而弥陀已经成佛了。这是上师谈的净土法门。
  上师谈的净土法门,与亲鸾晚年的较相似。但现代禅的净土法门与净土真宗有一点不同,就是上师鼓励弟子现法乐住、安居乐业,过一个快乐的生活。[21]
  李老师对于日本净土真宗的创始者亲鸾赞誉有加,主要的原因在于亲鸾提倡了与中国古代净土宗,包括宋代天台宗僧人慈云遵式的《净土发愿文》在内的他力信仰。第2课在叙述“十念必得往生”的信仰之后,李老师说:
  上师为什么那么赞叹亲鸾的净土观?其实也不只亲鸾讲的,整个中国净土都这样讲。……上师相信历代祖师大德。如果历代祖师大德也会骗人,人活在世上到底何去何从?没人的话能信了!等于活在一个完全无可信赖的世间。所以,上师是有信心的。所以,叫弟子早晚念《净土发愿文》。[22]
  至于李老师对于净土真宗的批评,则是认为他们“举一废百”,只单提弥陀本愿,其他无论是世间善行或出世间善行一律放舍的态度。第8课说:
  净土真宗不会鼓励开悟,或证得涅槃,它只放在弥陀本愿。这样的情形比较缺乏现代感,说单纯也可以,说内容贫乏也可以。但佛法应是集其大成,很丰富的。所以上师是集合阿含、般若、禅、密、净土,最后以净土为依归。
  可是,我们不能举一废百。不然我们生活在做什么?如果以净土(宗)来说,小孩你只教他念佛就好了。但为什么不也教他“快乐、聪明、有品”、教他伦理道德、如何孝顺父母呢?为什么不教大人看破、不要太计较、要以慈悲心待人、要了解“苦、空、无常、无我”呢?这些都是佛陀的圣教,为什么不兼修呢?[23]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净土真宗之所以如此,其根源在于亲鸾的师父法然上人,以《选择本愿念佛集》,区别净土门与圣道门、念佛与其他六度万行、称名与礼拜读诵等等,而将“称念弥陀佛名”之外的一切善行与佛法,全部“舍闭搁抛”,形成了“举一废百”的日本净土教的性格。
  透过以上的比较与批判,可以突显出李老师所教导的净土法门的特性。这样的净土法门,李老师知道它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有时称之为“上师谈的净土法门”[24],有时称之为“现代禅的净土法门”[25],有时称之为“现代净土”[26]。
  笔者曾有一篇短文说明“何谓现代净土宗”。现在再讲一次:“现代净土宗”并不是一个“宗派”的名称,而是一种“宗教思想”的名称。李老师所说的前述种种提法,无论是“上师谈的净土法门”,或“现代禅的净土法门”、“现代净土”,都只是这个意思。
  五、“以净摄禅”的现代净
  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宋.真歇清了禅师语)
  李老师在2003年讲净土宗九堂课,其主要的意义在于向弟子宣告“不要现代禅都没有关系”,而“直畅本怀,说现代净土”。而当时所谈的净土法门,其要点在前引的段落中已显现出来,乃是“契应涅槃经验的净土法门。生的时候,做一个快乐、聪明、有品的人,死后往生弥陀净土[27]”、“集合阿含、般若、禅、密、净土,最后以净土为依归[28]”。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若给予更精确的界定,可名之为:“以净摄禅的现代净”。
  当时李老师一再强调:“能传你们净土法门,上师很欢喜。[29]”“潜修最大的福报,就是你们听到上师谈净土法门。[30]”由此可见,李老师此时是以净土法门的传授为主题的,而净土宗的修行,只有唯一的“念佛”。李老师在第2课说:
  真正净土宗的修法,就是念佛。像明远,念佛安心就好。[31]
  又说:
  上师觉得明远很幸福,什么都不懂、不管,只念佛。现在念到有信心了,得现法乐住,不会烦恼了。会烦恼也没关系,烦恼就念佛。心情好也念佛,心情不好也念佛,都念佛,只是念佛。[32]
  李老师指出,在所有教导的行门中,最重要的就是念佛。第2课说:
  包括上师长期以来一再说打坐、读经,更重要的是要念佛。
  “生活中,每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随心所欲,一切都圆满。”只是你有没有福气相信这句话!所以上师说“憨人较快乐”。真的相信这句话,就“现世为人师,来世做佛祖”。[33]
  又说:
  “生活中,每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随心所欲,一切都圆满。”这样就极致了。其他就老实安份做人,做该做的,此生无可忧虑,生死都无可烦恼。[34]
  李老师是以禅者而皈依净土,禅的特色就是在今生体证涅槃,净土宗的精神则是死后往生净土。李老师说,过去“现代禅”提倡的是二者兼备的“禅净双修”。第2课说:
  现代禅的学习是“禅净双修”,活著的时候应努力做无颠倒想的人,死后往生弥陀净土。活著的时候,做一个觉悟的人,包括看破、放下听佛法、思惟、打坐,这都是活著应过的生活。但真正净土宗的修法,就是念佛。[35]
  李老师以一个禅者的身份指出,佛法可以让人亲证涅槃,这是他自己的经验;又以一个信者的身份指出,念佛可以使人往生净土,这是他的信仰。第1课说:
  对佛法,上师有现证的部分和信仰的部份。
  一、现证的部份──彻底安心。佛法是让人安心的。所有的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目的都是让人安心的。问题是你“用心”或“用脑”。若用脑则未必能令人安心,若用心,无论是唯识、真常、性空,或是阿含、般若、禅、密、净土,都可让人安心。
  二、信仰的部份──了解自己只是大机器中的小螺丝钉而已,在错综复杂的因缘中运转,非常的卑微渺小、无能为力,不知宇宙、如来、法界的秘密。……人都很平凡,对自己或任何人的判断都不要太当真、依恃,而随顺佛菩萨的说法。[36]
  在这段话中,可注意的是,在“现证”的部份,让人“安心”的佛法,包含了“净土”。第4课,李老师把“现证”和“信仰”结合在“念佛”一事中,他说:
  念佛法门会让人亲证涅槃,这是经验;但上师的信仰是,没有现证涅槃,念佛也会往生。
  希望你们早晚要念《净土发愿文》,要安心,平常做一个快乐、聪明、有品的人,临终时一心念佛。这就是禅净双修──活著的时候做一个觉悟的人,死后往生弥陀净土。[37]
  从这里,我们看到,李老师所谓的“禅净双修”,其“禅”的部份,行门是“早晚要念《净土发愿文》,要安心,平常做一个快乐、聪明、有品的人,临终时一心念佛”,因为“念佛法门会让人亲证涅槃”;“净”的部份,行门也是“早晚要念《净土发愿文》,要安心,平常做一个快乐、聪明、有品的人,临终时一心念佛”,因为“念佛会让人往生”。这样,李老师依同样一个行门,也就是“念佛”,成立了“禅净双修”。这与古代“念佛禅”的“禅净双修”是否相当,这里先不去讨论。但李老师所说的“禅净双修”,其最主要的依据是:“念佛法门会让人亲证涅槃”这一论断。
  “念佛法门会让人亲证涅槃”,其原理李老师在早先的著作中已曾论及,如1998年1月发表于《本地风光》杂志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下)──谈中观与禅的异同及净土法门的修证原理〉,主要是以“三三昧”的原理作说明。李老师说:
  净土宗的殊胜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将佛教三三昧的修证原理融化于感性的信仰中,让一般“愚”夫“愚”妇顺著净土教的导引,不知不觉也通过修行通轨“颂扬”“启信”“发愿”“修持”“开悟”“证果”的次第……(100页)
  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这里解释“念佛法门会让人亲证涅槃”,是让念佛者不知不觉地走过了修证道的通轨。从念佛者主观来说,他并没有“趣向涅槃”的意识,但却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同一条“古仙人道”。因此,对于念佛者来说,如果因此而体证涅槃,乃是随付而发生的。这就是“摄禅于净”的原理。
  李老师认为:“有人从禅达到安心、没有疑惑,有人行念佛达到安心、没有疑惑。[38]”但在李老师传念佛法门时,他甚至表示,即使在所有使人达到涅槃的法门中,念佛也是最容易的。第8课说:
  若要上师和你们讲一句上师现在的心情,上师会叫你们好好念佛。要靠自己到达涅槃解脱,对有些人不难,但对有些人是困难的。但念佛可以让弟子很快契入涅槃、向涅槃;就算没有向涅槃,百年之后往生弥陀净土,也好。禅净双修,包括对小孩、没有哲学思辩的人都很容易的。[39]
  这里仍然要强调的是,李老师这里所谓的“禅净双修”,其实仍然只是“好好念佛”而已。所以,所谓“禅净双修”,其实是“摄禅于净”。
  “摄禅于净”的另外一层意义是,“以净为主,即使有没有禅悟都无所谓”之意。第4课说:
  经由念佛法门可到达安心。若生时无法安心,只是生时有忧悲苦恼而已,往生一样往生。活时没有疑惑,往生时一样到弥陀净土。[40]
  又说:
  不用有涅槃的体验才可以往生。若须这样,怎么可以成为净土法门呢?……(无论有无涅槃体验,)往生,大家都一样,差别只是现在的安心、谈玄说妙的高低,但这些都是次要的。人生很短,诸行无常,不管是快乐或忧苦,人生很快就过去了。主要是生死大事,人能不能往生。生的时候,随份随力做一个快乐、聪明、有品的人──但重要是一心皈依佛、一心念佛。[41]
  李老师甚至指出,念佛的人不要对“悟道”一事太当真。第8课说:
  某某同修说:“对自己悟道很有信心”。你们问上师看看?上师会说:“悟道要干什么?有什么道好悟?”……悟道没有增加往生的机率,那悟道要干什么?
  不要当真,要随兴。不要说:“我一定要悟道”,这样是凭添障碍。……
  日本阐扬净土真宗的人,没有“起心动念、竞走奔驰,从来不离金刚体”的体验。但这样的体验要做什么?──很快乐。但是快乐也很快就过去了。[42]
  从这里,可以看到李老师“以净摄禅”的现代净之意趣。
  六、现代净土的立信之道:诚实的信仰
  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宋.死心悟新禅师语)
  李老师成立“以净摄禅”的现代净,如其所说,一方面是根据他(体证涅槃)的“经验”,另一方面是根据他(往生净土)的“信仰”。由于它是“以净摄禅”,因此“禅的体验”退居次要的地位,“净土的信仰”才是最核心的根据。
  所谓“信仰”,就是对于自己无知之事采取认可的态度。“经验主义”是现代禅的重要原则。从经验主义的立场,李老师如何树立净土宗的信仰呢?
  首先,李老师基于经验主义的原则,认为“没有人知道法界的秘密[43]”。甚至从佛教的根本原理来看,众生的“识神”即是“错乱的认知”与“轮回流转”的根源。第1课说:
  “识神作主”,不离轮回之根。“不知”与“无能”才是禅者最亲切的体会。[44]
  李老师认为,宗教信仰之所以为“信仰”,以及不同的宗教的信仰内容无法被证明为真、不能一统万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信仰”不是“了解”。他说:“如果知道往生后会去哪里,那怎会叫‘信仰’?那叫作‘了解’。可是有谁去过净土再回来的呢?没有!若有人能证明他信仰的对象,也就不会有万教了。[45]”
  在此前提下,李老师进一步指出,无论如何,人总是有信仰的。第2课说:
  在世上,你总要去信一个东西吧!没有人没信仰,只是信仰不同。有人信“无神论”、“唯物论”,那也是一种信。他也不能证明真的没有神。[46]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老师选择随顺佛菩萨的说法。第1课说:
  了解自己只是大机器中的小螺丝钉而已,在错综复杂的因缘中运转,非常的卑微渺小、无能为力,不知宇宙、如来、法界的秘密。人只如地球的一粒沙。我们不要傲慢。基督教有一句话:“主啊!我是多么的软弱、多么的无能啊!”说这句话的人,比较接近“无我”、接近“如实智”,了解自己是大机器中的一个小螺丝钉。
  “迦湿弥罗议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少有贬量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放弃自我的傲慢、依恃,随顺佛菩萨的说法。只是寻找经论上相应,或亲切的经句以慰我心;不亲切的,相信别人可能相应。从不臧否真常唯心、楞严等经典。自己怎有能力呢?
  人都很平凡,对自己或任何人的判断都不要太当真、依恃,而随顺佛菩萨的说法。[47]
  李老师把这种对佛菩萨的信顺,又称为“赌注”。第2课说:
  人生像赌注,上师赌佛陀会鸁。[48]
  又说:
  念佛即可往生。这世间谁有经验念佛不可以往生?佛是这样说的,平常也念了,其他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好。这也是赌注。亲鸾的弟子赌注在亲鸾身上,亲鸾赌注在法然身上,法然赌注在阿弥陀佛身上。……
  人生都是充满赌注。上师赌在弥陀的地方。不然你信什么?信什么不是赌注?天下哪有一个宗教可以现在就给保证书的?天主教、基督教也都是信仰,也都是赌注。[49]
  “赌注”的意思有二层,一是“念佛能不能往生,我也不知道”,二是“被骗了也无所谓”。李老师把这种态度称为“诚实、有担当的信仰”。第2课说:
  在上师眼里,没有人知道他死后要去哪里。上师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去哪里,只能信佛所说。按照这个方法去,人可以达到没有颠倒梦想,人可以安心、无戏论。安心是活著的事,至于以后会怎样,上师也不知道,只能相信佛。
  没有人知道他死后要去哪?连亲鸾也无法知道念佛是否往生,达赖也无法现量说是否有三世轮回。只是赌注,赌在佛身上,输了也无所谓。[50]
  第4课说:
  我们不了解法界的奥秘,所以才说“信仰”,这是诚实。勇者的信仰是要有担当。[51]
  第4课又说:
  没有人知道法界的秘密,所以要安心,要理性、诚实、有担当的信仰──输了也无所谓,被骗了也无怨言。
  念佛若无法往生,就是佛陀、历代的祖师大德骗我们。古今有多少人念佛?若被骗了,无数的古今祖师大德都骗我们,这些人也都将随我们下地狱。但上师相信不会,就算会,也认了。这就是有担当的信仰。[52]
  以上都是站在坚守理性、诚实的前提下,表达出来的对信仰的态度。这一态度也是李老师过去在著作中经常说到的。值得注意的是,李老师在第6课,又以他自己的体验,来作为“你们当信仰佛陀”的理由,来劝谕弟子。他说:
  经由念佛可以体证涅槃,这是上师的经验,但念佛会不会往生,上师也不知道,……但上师仍然劝人念佛,若没有甚深的体验,又怎会如此?
  上师在文章中多处提到:“法界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至高者、佛常据我心”,以及会说:“不知法界神秘力量加何运作,但因果业报的信仰已融入成为我生命的一部份”,以及上师会提到:“对法界无所求,但我知道祂会保护这世间的善人和义人。”
  上师会这样讲,若没有一种神秘的体验、经验,上师怎么会莫名其妙相信这些东西呢?……
  佛看不到,上师怎么可能轻易相信?上师这么理性,怎么会相信呢?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这是临命终时所运用的法宝,它怎么可以是方便教呢?这如果是方便说,上师是要背因果的。这是何其重大、严肃的一件事!这就好像是上师的弟子临命终时,上师的讲话,怎么可能说不了义教、不了义法呢?这是临终的保命法门。上师曾说:“修习净土宗的人,撇开哲学不说,他们的功力往往超过修习禅密的人”,这岂是虚言?……
  念佛能否往生,我也不知道。一般人这样讲,上师也这样讲,但信心是不同的。上师是多么的理性(的人),一切打破沙锅问到底,上师怎么会信佛、皈依佛呢?若不是深厚的体验,上师怎么可能信佛、皈依佛?[53]
  这样,李老师又进一步逾越了理性的界限,用他的体验,向弟子保证“信佛、皈依佛”的真实性。这样的赌注,就从“被骗了也无所谓”,发展成“我保证你不会被骗”的意思。
  七、净土宗是超越禅密的“老禅”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源信念佛法语〉)
  前面说过,李老师成立“以净摄禅”的现代净,一方面是根据他的“经验”,另一方面是根据他的“信仰”,其中,净土的信仰是最核心的根据,而禅的体验仅居次要与随付的地位。尽管如此,抛开信仰不论,仅就体证涅槃的方便而言,李老师认为,念佛法门也有其特胜之处。前面引的段落中已说到:
  念佛可以让弟子很快契入涅槃、向涅槃……禅净双修,包括对小孩、没有哲学思辩的人都很容易的。[54]
  修习净土宗的人,撇开哲学不说,他们(修行)的功力往往超过修习禅密的人。[55]
  因此,李老师从这个意义上,称净土宗是“老禅”。或者名之为:“符应涅槃经验的弥陀法门”。
  念佛的人凭借“必定往生”的信仰,因此,对于今生体证涅槃抱持著随兴、不当真的态度,这是净土念佛法门胜过禅宗与密教的地方。在第8课,李老师说:
  净土说:“不安心,就不安心念佛;有疑,就有疑念佛”,然后──“无佛无魔,南无阿弥陀佛”。
  就弥陀本愿来说,重要的不是涅槃解脱,而是往生弥陀净土。往生弥陀净土,有些是禅密不知的,净土是六十岁的老禅。他是很固执的念佛──南无阿弥陀佛。禅是“只管打坐”,净土是“无佛无魔”。[56]
  李老师曾以方便的成熟度作为标准,排比佛教各宗派法门的次第,即阿含二十岁、般若三十岁、禅四十岁、密五十岁,净土六十岁。李老师在第7课,又站在“禅修心要”的犀利程度作为判准,作了这样的说明:
  密教和显教的差别:显教会认为“贪嗔痴慢疑”是不好,要断除对治,因此忙于修“戒定慧”。但密教认为“烦恼即人性”,贪嗔痴都是人的本性,“烦恼即菩提”,“无明的本来面目就是佛的面目”,“不断烦恼证菩提”。所以密教有“本觉佛”这三个字。对密教来说,无事可做,当下解脱。密教唯一要做的,是去度那些显教的众生,告诉他们“贪嗔痴的当下即是如来”。……
  而净土比密教更成熟。密教是说:“一切贪嗔烦恼都是大日如来的风姿”,净土则是站在密教的精神上来念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有神秘的力量在,“名号既出,无佛无魔,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没有戒定慧,也没有贪嗔痴。
  从“无相”再到“有相”,就是“一心皈依”,野蛮、坚持,拿他没有办法。
  显教开悟也只是密教的起点而已。净土则是“名号既出,无佛无魔,南无阿弥陀佛”。[57]
  这里所说的“站在密教的精神上来念佛”,就是李老师称“净土是老禅”的主要依据。“当相即道”、“烦恼即菩提”是源于《般若经》,而通彻于禅宗与密教的心要。李老师以禅悟者的正法眼藏,指点出净土念佛在这方面的窍妙之所在。
  关于净土宗念佛的胜于禅密,李老师在第8课说:
  可印证的一点:你去太平间,你是要“只管打坐”,还是“念佛”相应?念佛是有历代传承的。“生活中每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随心所欲,一切都圆满。”
  不要以为净土比较笨,是对老太婆说的。上师很早以前就将净土判为最高;境界上是一样的,但在引导众生最为殊胜。殊胜是因为众生之故,众生太复杂,有种种忧悲苦恼。
  有人以为净土低劣,那就错了。一直以来,在如来的圣教中,上师都以为他最高。净土是三根普被。
  以前某某、某某(举四位同修的名字),他们在传统佛教的念佛法门,都是没念没事,念了愈怕、事愈多。上师则说:“南无阿弥陀佛──当这样念出的时候,不知道,也不觉得人生还有什么事要做,甚至宛若痴呆一般,没有意识到世间的存在。”念佛不知道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其他都是大活现成,做好玩的,随缘了旧业。
  当我们念佛时,都在西方净土,过游戏三昧的生活了。[58]
  这些都是从“禅修心要”的一边,来诠释净土宗念佛的特胜。然后,李老师引用了永明延寿“四料简”中的一句话:“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59]”
  七、现代净土宗的心法:没有是非心的“老实念佛”
  “名号既出.无佛无魔.南无阿弥陀佛。”祖光喜欢古德这句话。(《一九九八年版画法语》)
  前面提过,李老师认为,台湾一般不善巧的净土念佛法门,其问题在于一方面对于“弥陀本愿的无条件救度”没有信仰,另一方面则是未能契应于涅槃的体验。相对的,李老师则阐述了以“弥陀本愿的无条件救度”的信仰为基础,同时又契应于涅槃体验的念佛法门。在信仰与体证涅槃(安心)之间,李老师认为应当以信仰为首要,体认(安心)是次要的与随付的,故名之为“以净摄禅”。
  但是李老师认为,信仰与安心可以相互辗转增上。第5课说:
  在千变万化的有为法中,随遇而安;在千变万化的有为法中,了解诸法无常、无我,这样就能在变化的背后产生安心。……但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及心里有信仰。如果说,(无论安心与否),大家最后都到弥陀净土的话,这百年之中,不必太计较、太认真,这样会更安心,会过得更快乐。真的有信仰、皈依佛,会增长安心;安心回过头让你更看破这个世间,会更皈依佛,会有真信仰,二者辗转(增上)[60]。
  同一天下午课的第6课又说:
  不安心也无妨,就不安心的念佛;没有信心也无妨,就没有信心的念佛。念佛是可以体证涅槃,一个念佛的人最后可以亲证涅槃;一个亲证涅槃的人最后也是信佛、皈依佛。信佛与亲证涅槃两者互为辗转。[61]
  从这里,我们看到李老师以“一切无妨,迳自念佛”为唯一的行持,透过“信仰与安心辗转增长”的机制,将原本“不安心”与“没有信心”的人,逐渐引导成为“很安心的信佛人”。第2课,李老师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
  上师在心中替你们高兴。因为上师可以预见你们会愈来愈了解上师的平常心。对上师的平常情怀愈有亲切感,你们会变成和上师一样──没有是非、没有负面情绪、平常、很安心的信佛人、很安心的皈依佛的人。
  上师觉得“天上天下无如涅槃”,讲得更平常一点──“人生最可贵的是安心念佛、安心皈依佛。”[62]
  第3课,李老师对于“很安心的信佛人”的心境作了更详细的解说:
  “一种平怀”,没有要说人家好、没有想度众生的念头,也没有想趣证之心,对人没有精神侵略的野心,没有精神上的贬低他人、仰慕他人、推崇他人……,包括对上师都要一种平怀,不要于上师生起神圣感,也不要于恶人生起罪恶感。要敬隔壁阿毛如佛,敬佛如隔壁阿毛。这就是平等心。
  “没有是非”,微妙之道就在这里。以这种平等心来快乐生活、念佛;以这种平等心来皈依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道理应验上师在版画法语说的:“名号既出,无佛无魔,南无阿弥陀佛。”
  “无佛无魔”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爱憎,洞然明白”,就是“一种平怀”。
  不要于人、于法、于境界产生神圣感、罪恶感、崇高想、过愆想、卑贱想、圣洁想……,不要有这些是非。这在六祖慧能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又如古德说:“才有是非,纷然失心”。稍微涉入是不是、是非高低,已失本心。
  净土宗说:“无佛无魔”,“无佛无魔”然后“南无阿弥陀佛”。这才真是净土、禅宗之道,这才真是无诤三昧。……
  一个人不单纯,一定是先生是非心,然后不安心、不老实;不安心的念佛、不老实的念佛。
  老实的念佛,就是没有是非心的念佛。若能了解这样的道理,临终时不管上师有没有在你的身边,不管有没有善知识在身边,最大的依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走到哪里都会一片光明。[63]
  在最后的第9课,李老师把这一“老实念佛”的心境称为“上师的心法”。他说:
  要谨记上师的心法──“无佛无魔,南无阿弥陀佛”。
  什么叫作“无佛无魔”?“无佛无魔”是以“无佛无魔”涵盖一切主客二元对立。不要去批评别人,不要去臧否别人,不要去追求神圣的境界。不取不舍,不迎不拒,不要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只是一种平怀。
  “一切障碍,南无阿弥陀佛。得念失念,南无阿弥陀佛。成法破法,南无阿弥陀佛。智慧愚痴,南无阿弥陀佛。”上师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个意思是说:不管是得念失念、成法破法,所有这些两极二元境界──好不好、对不对、了义不了义、菩萨外道、地狱天宫、佛魔……面对两极的一切事情,要培养一种平怀、培养平常心。而且要切记,不是记住这句话,而是要实践这句话。然后在实践这句话的前提下──南无阿弥陀佛。[64]
  这可以说是“以净摄禅”而“融禅于净”,既基于“绝对他力信仰”,又契应于涅槃体验,而将二者融为一体的心要。
  八、现代净土宗心法的实践
  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应知。(善导大师《般舟赞》)
  现代净土宗的心要,就是除了老实念佛之外,没有“道如何修?”“真理是什么?”“何处是归趣?”的疑惑与不安。剩下的,只有本分事而已。李老师在第8课说:
  (修行)“要度不安”的本身,已经先以为“不安”不是如来、对“不安”产生实在感。若能全盘了解“不安”,知道一切都不生,都在弥陀本愿中,这样就只剩下世俗生活,没有第一义的事了。(同修说:“感谢佛。”)上师说,只是老实念佛、只管念佛,也没有感谢……。
  以上师的立场,饥餐困则眠,教团有事就处理,没有“修行”的问题。修行,弥陀帮我们修。最后剩生活上的事──生病看医生,不如意要看破,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要处理。
  如果愈来愈安心,渐渐业报会改变。
  人生事十件九件不如意。人一直想人生如意,无法承受稍遇逆境。其实逆境也是平常。[65]
  在这样全凭他力的老实念佛中,李老师说他:“鼓励弟子现法乐住、安居乐业,过一个快乐的生活。[66]”在这同时,李老师说:
  但上师也鼓励弟子不要有“本愿慢”,觉得会被摄受就胡作非为。
  上师鼓励大家活著的时候做一个觉悟的人,待人要有慈悲心。[67]
  关于鼓励弟子“活著的时候做一个觉悟的人”,其意趣在前面说明“摄禅于净”已介绍过。其次关于“待人要有慈悲心”,李老师在2003年的净土讲义中,著墨颇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李老师多次以自剖的角度,强调“心很柔软、对人没有负面情绪”的心行。如第7课:
  上师若跳出自己来描述上师自己,当他的知己,上师会说:“李某某那个人,心肠很柔软,心地很善良,对人很好。”这是做他的好朋友、知音人的描述。[68]
  上师对自己人格的一种客观的自我构图、剖析,上师与一般人最大的不同,是上师对人很疼。所有接触的人,上师都舍不得人家受苦、负担。直接、间接也好,上师都疼别人。
  上师总是想到别人,很疼所有接触的人,舍不得他们受苦,尤其特别舍不得与道有关的。……
  上师不敢、舍不得负面的影响人家的道业,干扰、障碍或让别人多走冤枉路,但愿将知道的全部掏给你,让你和我一样。[69]
  第2课又说:
  再谈谈上师的平常话、心里的话:上师是一个“对人没有负面情绪”的人,“对人都是观功不观过”的人。若说“敬隔壁阿毛如佛”,上师不知道自己做到几分,但这一句话(金柯按:指“对人没有负面情绪”),上师做得相当彻底。上师相当具有这样的个性,不但“对人没有负面情绪、观功不观过”,而且上师是一个柔软心的人。
  与你们在一起,不会觉得对你们好,上师感觉现在才要开始要对你们好。上师觉得你们对上师很好,所以,心情上有一点是在回报你们的深情厚意。
  我是一个不好为人师的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乏善可陈的人,也没有什么想说的话。若有所说,大致上都是想对人家好,回报你们对上师的好、对上师的信赖,所以谈一些上师的生活、心境给弟子听。
  你们对上师的恭敬,上师不会觉得理所当然。上师曾说:“被你们尊敬,不是受之有愧,而是像收到一份额外的礼物。”“多年来承受很多学佛者的恭敬,我感到意外,也觉得那是受人所托的一份责任!”上师不能辜负这份信赖与寄托,所以愿意与你们共同生活,分担你们的苦乐。[70]
  然后说:
  上师在心中替你们高兴。因为上师可以预见你们会愈来愈了解上师的平常心,对上师的平常情怀愈有亲切感,你们会变成和上师一样:没有是非、没有负面情绪、平常、很安心的信佛人、很安心的皈依佛的人。[71]
  在最后一课,李老师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导引,弟子们已经成为这样的人。他说:
  对于你们而言,上师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上师把你们的“复杂”导引为“单纯”。经过上师十几年的导引,你们每个人几乎都成为如佛经上说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才是真正的指导修行。从错综复杂、矛盾的种种畜生习性,慢慢导引成为正人君子、有情有义的人,导引成为对人没有负面情绪的善男子、善女人。[72]
  这一段话,无论解读为是李老师对弟子们的嘉许、印可或勉励,笔者认为,更主要的,这是一个清楚的叮咛。李老师剖白自己的心,也告诉弟子们,可以成为怎样的信佛、皈依佛的人。
  九、对教团与弟子的叮咛
  弥陀告言诸佛子:极乐何如彼三界?新往化生俱欲报,合掌悲咽不能言。(善导大师《般舟赞》)
  李老师在2003年讲净土九堂课时,也有一些地方谈到对于教团发展的看法。第8课说到,教团的发展,是在同修抱道自处之余,附带的事情。这是现代禅教团长久以来一直强调的风格:
  潜修不是为了以后做一番事业。若有,也是附带的。重要的是大家要安心、满足、有真信仰。否则世界都说“好”,你也不会快乐。
  为道忧苦时,什么可疗愈你的苦?若不是修行人,事业有成,或许他会快乐,但若是修道人,道未满足,他是不会快乐的;他会比生病、变成穷光蛋还痛苦、恐惧、恐慌。为了此事,现代禅什么都可以抛。……
  教团要如何提升修行水准?就是每个人度自己。帮助自己就是帮助别人。[73]
  相应于此,李老师还谈到他对于“菩萨道”的看法。李老师认为,随缘圆满自己的因缘,就是行菩萨道。他说:
  什么是行菩萨道?好好的照顾家庭、小孩、先生,就是行菩萨道。
  度一个人,或度很多人,相对于法界而言,都是很是很渺小。论心不论事。度一个人或度很多人,从法界来看差多少呢?所以菩萨道是看发心、悲心。……
  菩萨不应有人相、我相,也不是以数量来计。《金刚经》云:“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过以七宝布施。”所以,行菩萨道不能掉入二元。更进一步而言,只要将自己的本份事做好,就是在行菩萨道了。
  每个人的本份事是什么?他自己会观察因缘。每个人将自己的本份事做好,他就与上师一样,平等不二。将本份事做好,就是真正的有悲心,你与上师平等,上师与证严法师平等。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建寺有无功德?”达摩答:“无功德!”因为那不是真正的悲心。菩萨应论心不论事,有悲心就对了。……
  我们自己在桃花源修行,这就是行菩萨道。有一天因缘成熟,该承担的,就会承担。“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己度好了,对别人就会慈悲、体谅。一个人若内心不足、不安心,无法对别人好。[74]
  对于教团的同修,李老师几次谈到师兄弟之间要团结、互相疼惜。第3课说:
  师兄弟之间要更团结,互相疼惜。因为修行人应是互相疼惜。无诤的人,所谓“天公疼憨人”,要互相依偎、相濡以沫。不是团结打击别人,而是对这么无诤、没有负面情绪的人,应互相疼惜。[75]
  第8课又说:
  人生共业,感得这个世间,所以要渐渐看破,要比较宽容、不责备、原谅、体贴。所以上师才说:“师兄弟要团结、互相疼惜”,不然你们真的会被吃掉。
  我们是这样(无诤)的对别人。可是这世界谁真的要修行?(一般不修行的)人难免有贪嗔、忌妒、猜忌……。不要说外面,就说家族的人,我们与他们的观念都不同。所以,师兄弟要相互疼惜。
  教团同修若有做错,都持宽容的态度,非不得已不要处理。若有处理,不要惩诫。若有惩诫,要有慈悲心。[76]
  这两段话,都是从“信佛人应相互宽待、体谅、疼惜”的角度,来劝谕同修的。
  李老师说,人生最大的福报,其实就是能在清净的教团中,与修行人成为知己。第7课说:
  大家慢慢契应上师的教导,有一天弟子或许会解脱,处在涅槃中。这也是宿世的慧根。
  什么是人生的福报?佛经说:“佛法难闻,良师难遇,人身难得,诸根难具”。上师对人生福报的定义:(一)想学佛,逢遇好的上师;(二)有菩提眷属。虽然也包括父母、子女,但此特指配偶;(三)有菩提知己。你们这三项都有了,世间还有什么好计较、好贪心不足的?[77]
  对于教团诤论的止息之道,以及他日若生起烦恼,应当如何止息?李老师在第7课说:
  日前上师有谈到,每个家庭都会有每个家庭的事,何况是教团。但只要自问:“上师待我如何?”“上师教导我什么?”从这个起点去问,就能将问题还原到起点。这样,很多人、很多事,是非就会灰飞烟灭。这样就能以法为师,事情就会很单纯。[78]
  又说:
  人生的路很长。有一天,如果因为某种因素而起烦恼,每个人都要自问:“上师待我如何?”“上师教导我什么?”与任何人无关,是你与上师一对一的。如果这样,与上师的因缘、与三宝的因缘会永远维持,没有是非、烦恼。[79]
  这两段话,笔者的理解,李老师的意思其实是说,有一位好的上师,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无论上师在哪里,心中记念著上师的关心与叮咛,是弟子永远的福报。
  十、遣荡与泯除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无量寿经》)
  尽管李老师在2003年最后集大众正式的说法中,宣讲了上述种种,老婆心切地要弟子老实念佛、叮咛再三。然则,李老师也仍一如往昔,或者说,一如佛法的常道,随立随遣,泯除无余。这是笔者在叙述2003年净土九讲中,不能略而不述的一个内容。
  第7课,李老师提到自己临终没有什么想交代的遗言:
  上师今天和宗长谈到今天上师如何看待某某。上师的心情是,一点感觉都没有,没看法。就好像上师临终时,对你们也没有什么话想交代。[80]
  第二课说,如果不是为了灭除弟子的苦,李老师并无所说:
  像上师现在说的,如果没有真实义,就是戏论,都掉入名言、相对之中,是因缘说生法,无主体性、真实性。但因你们有痛苦,所以上师讲一些消灭你的痛苦。好像你射一箭,上师也射一箭,帮助你和你的痛苦抵销。否则的话,上师不应自己放箭。[81]
  最后的第9课,李老师又说了同样的意思。他说:
  佛法,上师可以讲很多,但那都是从零出发,从空出有。本来都没有事,是因为你们有事,所以我说了很多果西。如果你们没事,上师也没有东西想讲。
  我了无牵挂、了无遗憾,无所见、无所执。[82]
  接著,李老师又说:
  此道在实践,而不在“知道”或“记住”口诀。要去做,才能将“无佛无魔”彻底忘掉。你要故意忘掉也没用。要做了才能会意。要去实践,才能化掉,进入化境。[83]
  这就是整部《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的最后一句话。
  这就是李老师在2003年净土九堂课中,对于现代净土宗心要的无隐开显。
  南无阿弥陀佛。
  --------------------------------------------------------------------------------
  [1]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2),2003年6月11日,第33页。
  [2]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3),2003年6月12日,第34页。
  [3]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9课,2003年7月8日,第43页。
  [4]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9页。
  [5]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6课,2003年6月10日,第25页。
  [6]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2),2003年6月11日,第33页。
  [7]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2),2003年6月11日,第32页。
  [8] 李老师在2003年净土九讲中提到自己的净土著述文章,如1992年3月写的〈皈依弥陀〉(P.33)、1993年4到8月讲的《这辈子最幸福的事》(P.33)、1993年9月出版的《我有明珠一颗》之结语〈南无阿弥陀佛〉(P.12,15,26,31,43),1998年1月发表于《本地风光》杂志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下)──谈中观与禅的异同及净土法门的修证原理〉(P.15,25)等。
  [9]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2),2003年6月11日,第32-33页。
  [10]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5课,2003年6月10日,第22页。
  [11]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9页。
  [12]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9页。
  [13]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2),2003年6月11日,第33页。
  [14]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40页。
  [15]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1课,2003年5月18日,第1页。
  [16]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1课,2003年5月18日,第1页;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8页;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8页。
  [17]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8页。
  [18]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41页。
  [19]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9页。
  [20]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3),2003年6月12日,第36页。
  [21]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7页。
  [22]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11页。
  [23]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7页。
  [24]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7页。
  [25]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7页。
  [26]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9页。
  [27]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3),2003年6月12日,第36页。
  [28]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7页。
  [29]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2),2003年6月11日,第32-33页。
  [30]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41页。
  [31]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8页。
  [32]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10页。
  [33]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8页。
  [34]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13页。
  [35]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8页。
  [36]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1课,2003年5月18日,第2页。
  [37]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第20页。
  [38]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第19页。
  [39]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8页。
  [40]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第19页。
  [41]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第21页。
  [42]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7页。
  [43]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第20页。
  [44]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1课,2003年5月18日,第4页。
  [45]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第19页。
  [46]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12页。
  [47]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1课,2003年5月18日,第2页。
  [48]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9页。
  [49]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9-10页。
  [50]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8页。
  [51]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第21页。
  [52]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第20页。
  [53]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6课,2003年6月10日讲于中观书院,第25-26页。
  [54]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8页。
  [55]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6课,2003年6月10日下午讲于中观书院,第26页。
  [56]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8页。
  [57]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2),2003年6月11日,第31-32页。
  [58]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8页。
  [59]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8页。
  [60]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5课,2003年6月10日上午讲于基金会,第23页。
  [61]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6课,2003年6月10日下午讲于中观书院,第25页。
  [62]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上),2003年5月28日讲于基金会,第5页。
  [63]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3课(上),2003年5月30日,第14-15页。
  [64]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9课,2003年7月8日,第44页。
  [65]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第42页。
  [66]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7页。
  [67]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7页。
  [68]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一),2003年6月11日,第29页。
  [69]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1),2003年6月11日,第27页。
  [70]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上),2003年5月28日,第5页。
  [71]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上),2003年5月28日,第5页。
  [72]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9课,2003年7月8日,第43页。
  [73]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第41-42页。
  [74]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第39-40页。
  [75]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3课(下),2003年5月30日,第16页。
  [76]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第40-41页。
  [77]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二),2003年6月12日,第31页。
  [78]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一),2003年6月11日,第28-29页。
  [79]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三),2003年6月12日,第34页。
  [80]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7课(三),2003年6月12日,第35页。
  [81]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8页。
  [82]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9课,2003年7月8日,第44页。
  [83]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9课,2003年7月8日,第45页。
  二○○七年二月十日撰

 
 
 
前五篇文章

伟大的佛教改革家——慧能

唯识学中的自识问题

王志坦的道禅

隋唐之前的伏牛山佛教——兼论伏牛自在禅师

南禅宗的选佛制度源流及其意义初探

 

后五篇文章

中峰明本的看话禅思想

重提印度禅与中国禅──一种早期的思想史观察

净土的现代意义

槟榔屿广福宫 十八世纪华人佛教南传的最早落脚处

现代净土宗的戒律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