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喀巴的密法思想与著述 一、宗喀巴的生平 1.诞生宗喀求法西藏 宗喀巴(1357——1419),法名洛桑扎巴(善慧称),密号顿月多杰(不空金刚),生于青海宗喀地方(今湟中县鲁沙尔镇),故名宗喀巴(宗喀地方人)。父亲鲁本格官任达鲁华赤。三岁时,第四世噶玛巴活佛饶贝多杰(1340——1383)进京途经西宁夏宗寺,父亲带他前往受近事戒,取名贡噶娘波(庆喜藏)。是年,夏琼寺高僧顿珠仁青应邀来到宗喀巴家念经,发现他聪明伶俐,征得其父同意,摄收为徒。 1362年,宗喀巴投身青海化隆的夏琼寺,顿珠仁青按照西藏佛教的传统方式,设坛传授十三尊金刚大威德、喜金刚、金刚手等大轮灌顶和阿阇黎金刚铃所传胜乐轮灌顶,讲授《金刚大威德续》、《胜乐根本续》、《喜金刚续》和《昆卢遮那现证菩提续》的现观法及其曼荼罗仪轨。次年,剃度授戒,教授《现观庄严论》及金刚界法、金刚顶法、红黑阎摩德迦法、金刚手大轮法以及鲁俄巴、金刚铃、黑行者三人传下来的胜乐法。顿珠仁青的态度非常明确,要想在佛学上有所成就,必须进藏深造。他在教学中显密合授,要求宗喀巴全面了解,不要求精通深究。宗喀巴理解师傅的苦心,勤奋禀学,晨夕不懈,刻苦笃实,知难而进。他认为,佛教出家僧人首应读经闻法思理,抉择舍取禅定,进一步则学习大乘佛教的各部经论,掌握思想脉络和特点。当他提出进藏深造后,顿珠仁青欣然同意,临别前语重心长地教导说:“必须掌握大乘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的全部思想,精心实践,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广泛宏扬,依我之教,观修金刚大威德、护障本尊金刚手大轮、增慧本尊文殊、长寿本尊无量寿佛、顺缘本尊多闻子、消除违缘修顺缘本尊六臂智慧估主及誓愿法王,持之以恒。”⑴ 1373年秋,宗喀巴离开夏琼寺,由两位舅舅陪伴,随直贡替寺司仪丹玛仁青等几位商人经昌都抵达直贡寺,谒见京俄仁波且曲结嘉布,听讲大乘发菩提心仪轨、大印五法和那饶六法:从素尔曲巴·贡噶洛追听受《集密金刚鬘注释续》灌顶法。在前往拉萨途中遇见蔡巴医师贡却嘉学习医术,掌握了《医学八支》的全部内容,能诊脉配药,为人治病,以后得到了“神医”的称号。后抵第瓦巾寺,在聂塘巴·扎西僧格、堪布格贡巴、云丹嘉措、夏曲巴、邬坚巴等高僧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现观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中观理聚六论》和帐面怙主法,文殊随许法、金刚铃的胜乐教授等,只用了十八天时间学完《现观庄严论》,并熟记于心。 十九岁时,在桑浦和第瓦巾两寺就《现观庄严论》立宗答辩,赢得好评。是年,游学来到后藏的夏鲁寺参谒布顿大师的法位继承人仁青南杰,随学阿阇黎量友传下来的胜乐十三灌顶法。之后,参观了那塘寺和萨迦寺,值遇萨迦寺举行时供法会,转到萨桑寺,从萨桑玛底班钦听法。不久,他又到萨迦寺参加辩经,讨论《现观庄严论》。为寻访名师,他前往拉堆绛参加了昂仁噶绒曲德寺的公辩经。在觉囊寺,向乔勒南杰(1306——1386)学习六支瑜伽教授。离开觉囊寺后,去过珀东艾、玛尔热吉吾拉、乃娘、孜钦、那塘等寺院,结识了不少高僧,受得道果教授和噶当派全部教法,收获很大。 在乃娘寺,宗喀巴听娘温·贡噶贝讲解《现观庄严论》,领悟颇深。《宗教流派镜史》总结说: “关于般若类的注疏,藏地诸位贤哲早有欲开为轨辙的《十万颂疏》、《般若八千颂略义》、《中观理聚六论》、《现观庄严论疏》四部。此中《现观庄严论》方面有无著论师的《决定真实论释》,世亲论师的《般若两万颂疏》,圣解脱军的《般若两万颂八品两万光明疏》,大德解脱军的《般若两万领释》,狮子贤论师的《现观庄严论明义释》、《般若八千颂广疏》、《八品略义》、《新会释》,佛智足的《云会释》,寂静论师的《般若两万顷具净》、《般若八千颂最胜精要》、无垢友的《般若心经广解》,世亲论师的〈金刚经论释》,莲花戒论师的《能断金刚经释》,狮子贤论师的随学者法知识等人的《现观庄严论注疏讲解》,世亲的《大乘经庄严论释》,无性尊者的《大乘经庄严论疏》,罽宾慧祥的《大乘经庄严论略义》,安慧的《大疏》及其注释,无著论师的《宝性论释》,世亲的《辩法法性论释》、《辩中边论释》,安慧的《辩中边论疏》。如上诸种经论,若文若义,全部了达,历时二年,即已精通《慈氏五论》”。⑵ 显然,宗喀巴进藏两年,重点参学唯识学,尤其对《现观庄严论》深刻钻研,多次参辩,每次辩论时,“没有余留、中断、杂乱、错误、重复、不达等过失。而是运用各种经卷的总括指示词语、各宗派的安立法、破非立是的要扼等往昔著名的论著嘉言精髓作充实”。⑶他的这种学风,既受了顿珠仁青的影响和启发,也是受当时西藏佛教界重讲《现观庄严论》的风气。宗喀巴认为,《现观庄严论》反映了《般若经》的全部思想,代表大乘唯识学派的佛学思想。藏文史籍介绍格鲁派的五部大论时,就把《现观庄严论》直接用“般若”二字代替。 在藏地,宗喀巴加强了对《俱舍论》等对法的学习。一次,他请求娘温·贡噶贝解释其中的难点,贡噶贝以年老体弱,还要讲《现观庄严论》和《释量论》,没有时间为由,向他推荐仁达瓦·循努洛追(1349——1412)。仁达瓦是贡噶贝的弟子,萨迦派高僧,中世纪西藏著名的佛学家之一,不但佛学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品德良好,修持成就显著,和布顿齐名。他改变了宗喀巴的学风,促成了宗喀巴的佛学思想,引导宗喀巴步入分辨佛法了义不了义的大乘之道,进入中观、量论之理门。仁达瓦摄经要传讲,以问答形式解决疑难的特殊教学方法对宗喀巴影响深刻,他俩经常采取相互提问,共同探讨和解决。在孜钦寺,仁达瓦用这种方法仅讲了一遍《俱舍论》,宗喀巴就深刻领会。在娘堆的三木旦林寺,宗喀巴听了他讲的《入中论》后,体会颇深,说:“如今善越而后提,一切现象空无自性,犹如幻化,若不得空性,吾心不乐”。⑷从这时候起,宗喀巴的理论见地基本形成。以后,他又从绛曲孜摩、洛萨和仁达瓦等人学习对法、中观、因明、戒律等,“依据无著的《阿毗达磨杂集论》,于大小乘对法之义,无不广为决择”。对“缘起性空”的中观见理解更深。他说: “虽勤学显密,于讲修深义,若不学不知。则于诸见地,不能得深入。因应特别学,龙猛甚深理,引正见心要,决断诸疑义”。⑸ 十四世纪,在帕竹地方政府的领导下,西藏形势相对稳定。在佛教界,僧人参政者日趋增多,追求名利地位,修持密法者多,深究显教教理的人少。在这种情况下,宗喀巴带头重振佛教义学,把理论研究放在首位,以理论指导密法修炼。1385年,在雅隆南杰寺,由噶宇巴·次程仁青任亲教师,协藏寺堪布喜饶贡波为羯摩师,领经师索南多杰为屏教师,还有雅隆南杰和协藏寺的比丘僧为证戒僧众,受比丘戒。受戒后,宗喀巴首先来到帕竹噶举派主寺丹萨替寺拜访京俄扎巴绛曲,他的谈话使扎巴绛曲深受感动,后者流着激动的眼泪夸赞道:如此年少,满腹知识,真是稀奇。要求他留下来共商佛法。宗喀巴没有答应,求得道果教授、那饶六法和玛尔巴、弥拉日巴、帕木竹巴、法王久丹贡布、俄·曲格多杰等人传下的秘诀。从此赴蔡贡塘寺,参阅《甘珠尔》和《丹珠尔》,始写《现观庄严论释广疏格言金鬘》。 1388年春,宗喀巴在恰域寺,首次向七十余位善知识讲授《现观庄严论》、《释量论》、《入中论》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次年,莅临觉摩隆寺,向蔡巴上师多丹益希坚参学习《时轮根本续广释》,认真求教有关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和疑难。翌年冬,隐居堆隆措曼寺修炼。之后,前往山南各大寺院边学边修边讲,名声逐渐传开。在门喀的噶瓦栋寺,他访照喜饶僧格的做法,用梵语起头,同日开讲十五部论,从早到晚讲十五法座,没有间断,当讲完两部小函时续讲另外两部小函,并引《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律经本论》、《慈氏五论》后四论、《中观理聚六论》、《人中论》、《四百论》、《入行论》等中观、唯识学派的十七部大论和有关方面的西藏撰述,历时两个月。每日暮法(一般一天诵经修法四次: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初夜所修的法即是暮法)后,他坚持修炼金刚大威德自入二次第瑜伽,声名远传。“后来他又在一次法会中,同时开讲二十一部大论。在专修时,合讲二十九部大论。一切淄素,叹为稀有”。⑹ 在噶瓦栋讲经后,宗喀巴隐居雅隆的欧噶尔岩洞静修,“修佛薄伽梵吉祥轮胜乐之修念和四段瑜伽、我入法,妮格六法之对境在心中浮现,每日修猛厉火之加行气八百次”。又和仁达瓦等上师了起研讨密法。1391年,他带领弟子第二次到后藏的绒·努曲隆寺求教于该寺堪布仁青扎巴。当时,邬玛巴·尊追僧格住在德却顶,他派索南扎和喜饶扎两位弟子先去拜访,邬玛巴对他俩说:“我需要向你们的轨范师请教妙音天女随许法”。不久,宗喀巴亲自参谒邬玛巴大师,一起讨论佛教教理。辞别邬玛巴后,他前往达仓宗从著名佛经翻译家扎巴坚参、顿珠桑波和仁达瓦学习《喜金刚续第二品》和《集密根本续》,全面掌握了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思想特点及异同,肯定了佛护、月称的见解。 在后藏德庆寺,从布顿的嫡传弟子曲结贝学习《时轮根本续广释》和六支瑜伽法,曲杰贝专门从夏鲁寺请来瑜伽师贡桑陪伴宗喀巴在上下娘布交界地方的赤杂康学习曼荼罗画线、舞乐、仪轨和结手印等事相,重新认识时轮教法。 1391年秋末,莅居夏鲁寺,以身语加行承事穷拉巴,以资具珠宝绫罗作供养,“邀师欢喜”,受瑜伽部大曼荼罗灌顶,听讲白伞盖、三三昧耶、十一面观音、金刚摧坏、毗卢遮那现证等事、行部密法,基本上掌握了灌顶法门。无上瑜伽部方面,重点学习由阿阇黎鲁俄巴和黑行者传下来的胜乐教授。《道次师承传》说:“至尊穷波拉巴(即穷拉巴)把从贡钦帕巴和遍知布顿所得的如海密法加持精华未失坏的圆满金刚乘教法全部付传宗喀巴,使其成为众生利乐之根本”。⑺穷波拉巴因此而成为宗喀巴四大根本上师之一。 其间,宗喀巴还从曲结贝和坚参扎巴学习《金刚藏续释》、《金刚手赞颂释》和那饶巴的《时轮广疏》等时轮的各种注释及布顿的密教著述,在噶瓦栋、沃卡群隆、洛札扎欧等寺学修,钻研噶当派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和京俄巴、恰域巴师徒的实践教授。为了搞清楚龙树提出的“幻身”法,他打算去印度留学,寻找传承龙树思想的人,“拜访阿阇黎龙菩提与大成就者量友”。当他师徒十三人收拾行装准备出发时,金刚手上师劝阻道:“你去印度,也许能从阿阇黎龙菩提与大成就者量友等人得到特殊知识。但是,如果担任金刚座住持很难再回西藏,因此会减寿数,随行者也因酷暑所迫,难有益处,在藏事佛宏法,利益众生,岂不善哉?”经过慎思,宗喀巴放弃赴印,辗转于前后藏广大地区继续访师参学,深人研究,探求正见,遍访了当时的各大名师,通学显密经论。在密教方面,除了事部、行部和瑜伽部等下三部经论外,重点研修无上瑜伽部法典。据《宗喀巴大传》,他对集密类、胜乐类、大威德类、金刚法类、时轮类等都有较深的研修。 2.确立正见抉择修持 宗喀巴在卫藏活动期间,统治卫藏地区的帕竹地方政权相对稳定,为了巩固封建庄园制度,健全政治体制,阐化王扎巴坚参(1374——1432)改革宗本流官制为世袭制,进一步加强了与明朝中央政府的联系。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扎巴坚参采取以兴农兴牧促进商业贸易的措施,扩大了贸易交往;投资建寺,雕刻经像,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兴旺发达。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寺院日崇,僧人日众,派与派,寺与寺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昔日作YIN行可得解脱之教法,又死灰复燃!又有一些人说是密宗教徒,人村落为俗家念经纤,设灵器;放“朵玛”和修阻止灾厄、送替身灵器等事。除施主的信财外,对于守戒和修行,竟不重视。又有一些人说戒律等法,是小乘之法,而毁谤沙弥和比丘之戒律,……在完全弄虚作假中,而虚度此生”。⑻贪图权势,追逐名利;乱修密法,戒律废弛;轻视教理,变坏宗风,颓废佛法。宗喀巴决定对佛教进行整治。1385年,受比丘戒后,他改戴被称为“班智达帽”的黄色僧帽,表明一方面要继承由迦湿弥罗班智达释迦室利传承的戒律;另一方面要重振戒律。他认为:“毗奈耶乃正法之根本,不论何时只要有毗奈耶,圆满教法就能存在;如果没有毗奈耶,也就没有佛法”。“一切功德之根本,厥为自所受许之清净戒律”。他自检说:“我于别解脱中之他胜罪、僧残罪、粗罪等皆未曾犯,即有时误犯堕罪与恶作,亦立即忏悔防护”。⑼每次讲经,强调戒律的重要性,要求严格持守。1397年,在聂岗穷地方为当地僧俗宣讲在家人出家人所应遵守的戒律。两年后又在布达拉宫强调戒律是佛法存在的基础,是出家人修行解脱的根本保证。僧人应率先垂范,经常保持“裁缝僧衣、持钵、敷具等应需资具僧制,”精修毗奈耶。 当时,西藏僧人普遍认为小乘戒条规定繁琐,过于严格,修炼密法者多不受比丘戒的拘束,致使僧侣队伍混乱不堪。针对这种情况,1400年宗喀巴在噶瓦栋为数百名僧人宣讲大乘戒《菩萨戒品》、《侍师五十颂》、《密教十四根本戒》,分析菩萨戒学的性质,根本堕罪、罪过类别有烦恼和非有烦恼之间的差别,提出了如何学习,如何入修密法,如何依止上师,如何授灌顶的基本方法。“详引经论文字说明守戒之必要性,讲解《密教十四根本戒》时,广引著名密籍,强调修密人守戒之必要”,推行他遵守戒律的主张。 翌年,堪称卫藏辩经无匹敌的“三大法王”宗喀巴、仁达瓦和大译师嘉却贝桑波在山南泽当的阿尔钦波绛曲益希寺聚会,由云丹嘉措资助,与六百僧人共同住夏。三人斟酌戒文,共商整伤僧众,整顿佛教,重新制订藏僧切实可行的寺规戒条。强调戒律是佛法的根本,佛法依戒而有,如果不守菩萨戒律,所谓大乘亦是空名;如果不守三昧耶戒,亦难过超脱恶道之门,提倡应该正视戒律,不疑佛法。法会期间,他负责讲授了《律经本论》,按照《十七事》所载的粗细制戒等诸事的性质、次第,守护法等制定详细戒规。“遇有违犯时,违犯何种之罪,一切以其各自名类,应修还净仪轨;依照毗奈耶所说作法,妥善地建立清净之规”。⑽克珠杰在《宗喀巴小传》中也说:“此雪山从中,按照功德光所释四部毗奈耶之义破、立、修,一切所说皆如佛说,依照执行”。从此,凡是学僧每天必须检查各自的心身,按照“还净法”以及加持资具、指定净厨,夜舍时分守持眼等所有的细小仪轨,勤奋诸事。1402年,宗喀巴著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后,撰写《菩萨戒品释》、《侍师五十颂释》和《密宗十四根本戒释》三部论著,对所制戒条细规作了详细说明。《宗喀巴小传》总结说:“今时学人虽勤求闻思,能珍重律仪,持藏修持较佳;但于饮酒,非时食等却不知自节,以至贻笑大方。往昔诸大丛林出家众,亦多不知钵等沙门资具为何物,至上衣下衣复衣等犹所未闻也。现在罽宾及支那内地之间,出家众皆具如法沙门形相,戒酒及非时食,下至授食,作净,夜不眠等,呈微细学处,皆知如法防护,成沙门行,皆此吉祥大师宗喀巴之所赐也”。⑾《宗喀巴大传》也赞道,仰赖宗喀巴的宏愿,现今寺院中已不存在往昔僧人不识敷具、钵孟等沙门资具和七衣、五衣、小幅袈裟、缀片的现象。僧象僧,僧俗分明,“对于五衣和副禅据等以上诸资具,仍能守持其制,并且仍能守持作加持的传统仪轨,以及接受施物、取净水、持滤水器、夜余时禁眠安放常带物(如钵、佛像)、触火、触财宝、断男根等应守之制;及随时凭依正念、合净(戒律)作法、加持净厨等戒学,纵是一细事以上的诸事,也能郑重进行,成为与沙门相符的净行。能有这样的德行事迹,也都是唯从宗喀巴大师慈悲恩德而来的。不仅如此,我们承认为住持教法传承的僧众中,仍能守持法衣、敷具和钵孟之制,以及能禁饮酒和下午非时食”。 宗喀巴的佛学思想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土观说他十七岁至三十六岁间广求多闻;三十六岁至四十三岁间,“不从少分,遍缘一切显密教授而修,证得内外共有功德”。1376年,他第一次听仁达瓦讲《入中论》之前集中精力学习以《现观庄严论》为主的瑜伽唯识堂派诸论,之后把重点放在了解中观学派思想上,从1378至1380年三年间三次听仁达瓦讲解《入中论》;从那塘寺堪布贡噶坚参得到《中论》、《六十正理论颂》、《七十空性论》、《回诤论》、《广破论》、《宝鬘论》等书,请求第瓦巾寺上师绛曲仁青讲解。一次,他和邬玛巴在噶瓦栋寺闭关修行文殊类法,以辩论方式决疑起见。宗喀巴问:“吾之中观见是否纯正?”答云:“非是,汝问于空品得其决定,于有品尚不识知故”。又问“应成自续差别何在?当习何论为善”?答云:“见观遮不遮唯有之实执。”“佛所说教原无胜劣,然汝因缘契于中观,当习此也”。宗喀巴又问:“密宗续部习何为善”?答云:“可以月称论师所造释论”!在问及月称论师是否可以作为定量时,回答说“此大菩萨焉有错误。”⑿带着如此多的疑惑,宗喀巴到洛札请教南喀坚参,提出留学印度抉择中观见及集密幻身乐诸法的想法,被劝留学习《集菩萨学论》和《菩提道炬论》。次年,在聂地从噶当派学者曲结桑波学习《道次第》和《教次第》及其释著,“使他据以形成他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 1398年,宗喀巴到山南桑日的沃卡住沃德贡嘉的拉顶禅院,详细阅读佛护论师的《中论释》,“对于应成派中观见的究竟要点,及其所破之界限等,未多费力就在心中生起了与以前不同的究竟定解,一切执相的缘念皆归破灭,所有对于空性之义的疑虑虚构的边际,皆得涤除无余,如实现见真实义”。⒀至此,宗喀巴对中观见心领神会,明确了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差别,标志着他的哲学思想完全成熟。宗喀巴曾说:“现因善修之故,于出定后,所见神神境界,如空而现,犹如幻起,不由空见印持之相,多不单独现起”。是年,他撰写了《缘起赞》,表达“缘起自性空”的哲学思想。 1402年,宗喀巴到热振寺讲经,应嘉却贝桑波等人的请求,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和卓隆巴的《圣教次第》为蓝本,参照莲花戒的《修行次第论》,着手撰写《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是反映他显教思想体系的力作,书中根据阿底峡的三士道,深刻阐述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径,采取了中观应成派的论证方法,将“缘起自性空”思想贯穿始终。克珠杰评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普摄一切经论,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助缘,道体圆满,数量明确,次序井然,顺次修观,能生觉受,道之总纲及各支分,前此藏土,从未有人道及。此不共殊胜无上之理趣,若以无谬正智,善为观察,则可得其决定也”。 总之,宗喀巴以龙树的思想为基础,通过“应成”的方式论证缘起诸法,提出了“诸法自性空,诸法即缘起,如来无等故,亲自示正法,世尊薄伽梵,能依世名言,正加各种名”⒁的缘起性空见,确立了“缘起”即“自性空”,“自性空”即“缘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的互为关系,阐明了自性空与法有并非矛盾,诸法是观待而有,“唯名安立”的深刻道理,强调除缘起外别无他法。 全面接受,深刻领会,这是宗喀巴学习密法的态度,他前后学修胜乐轮、妮格六法、六支瑜伽、集密文殊金刚曼荼罗主尊法、金刚大威德法、喜金刚法和时轮法,虽说无偏颇,但也有侧重。确立“缘起自性空”的中观见后,加强对《集密根本续》和《集密五次第论》的学习,勤修生圆二次第,以证“幻身”为最高境界。为了避免造成密法修持的混乱,损害戒律,他抛弃羯摩手印,而依修俱生手印。《宗喀巴大传》说:“‘心远离’的证达,虽是完全依于手印而生起,但是锐利根器者依于智慧手印是能成的,不需专依业手印而修,即使是依业手印,也需由一般普通的人经多种行境已成为田生扎干玛等,依之而修始能成功。还须领会若不真实修三种中任何一种时,则须修代替彼之积无量福资等。至于认为需要用人作明妃,若不用则不能获得方便道之要扼,而且不能入于最高的证达等,这是他们各自明显的矜夸。应知的是,心中生起‘心远离’的究竟道后,若修三行任何一种,都毫无因难地成就幻身”。⒂ 抱着整治西藏佛教的宏伟愿望,宗喀巴提出了先显后密,戒、定、慧三学并重的修习方法。《青史》说:“他意识到清净的解脱道,只有大部分经藏;尤其是慧学而无他途。须依赖于中观诸论,他察知此要后,勤奋修学。对于密宗方面来说,宗喀巴大师见到《吉祥集密根本续》是一切经续之首要,遂寻求其心要而无误地钻研深入。他又想到广大的密法教主是布顿一切智,于是从贡松邓清哇·却季伯哇(即曲结贝)和穹波特巴等师前求取正法。又意识到成为一切佛教的根本,是正法的毗奈耶,于是从大堪布觉隆巴座前勤奋修学毗奈耶法类”。⒃ 3.建立道场宏扬佛法 刻苦砥砺,善于思考,显密博通,使宗喀巴的声名远播,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其中有地方权贵,高僧大德和一般僧徒,无论对谁,他都耐心解释,殷勤接引。1392年,他年届三十六岁,带领贝丹桑波、多丹绛曲僧格、仁青坚参、桑窘、多丹绛贝嘉措、格西喜饶扎、格西绛贝扎西和格西贝窘等首批八位弟子到沃喀曲隆寺,由沃卡哇父子作施主,进行长净和经忏活动。次年夏,到达精其寺,⒄发现弥勒佛铜像年久失修,四处是灰尘、鸟粪等污物,寺院颓芜不堪,在同沃卡达孜哇商量后,为修复寺院墙壁、殿堂,师徒九人把身边的物品全部献出,总共值白银十二钱。附近僧俗群众也捐资捐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全寺的修复工程,宗喀巴亲自作《弥勒佛赞——梵冠》,供献三法衣、乞化钵、锡杖和净水等,并讲毗奈耶,建立教基。因此,曲隆和精其二寺被看成是格鲁派的发祥地。 1396年,宗喀巴率领三十名弟子前往聂地东部朝圣咱日,归途中暂居下聂的僧格宗研究噶当派教授和时轮圆满次第法——六支瑜伽,对菩提道的教相、修行次第等深加了解。是年,在聂堆(上聂)惹仲寺向金粉佛塔行广大供养,向聂地区所有的僧人宣讲毗奈耶,解释堕罪、恶作等法,传授斋戒法、皈依法和忏悔法,同时制作一些小泥塔和佛像等,引导信佛,持守戒条,建立佛教基地,史称这次法会为“聂地隆惹钦摩”(gnal gyi lun ra chenmo)。 宗喀巴在西藏文化中心山南地区举办的两次法会不仅受到了当地僧众的重视,而且也得到了帕竹地方政府的支持,使他的名声大振。他利用在卫藏地区的声望,调解了聂地区四个部落之间的矛盾纠纷,写信归劝灌顶国师扎巴坚参(后封为阐化王)以佛法治民,加强政教合一的统治。 1398年,宗喀巴由弟子陪伴再次去沃卡额尔德邬、扎顿等寺传教。次年,重访精其寺,向弥勒佛像献供十五日,祈愿利佛益民。之后,在曼隆的嘉索浦寺,根据《贤愚因缘经》记载的释迦牟尼神变故事,举行为期十五天的大神变时供法会,委任嘉曹杰·达玛仁青为主讲人,向二百余名僧人说法。在以后的几年里,宗喀巴一边摄授徒众,一边著书立说,完成了《菩萨戒品释》、《侍师五十颂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辩了义不了义论》、《中论广释》等几部著作,公开宣讲。 噫嘻上师满愿宝;总能善说了义海;宣说无上真实意;犹如猛历大日光;催破众生愚痴暗;彼从大慈大悲海;流出无上妙甘露;法音流布众生耳;恰似甘霖润滋苗;法喜常如春风抚;众生福田得丰收;从此速成金刚持;普愿世界和平;正法永住;上师安逸六时吉祥。QQ3187408462007-2-13 17:23:03 礼敬布达 1408年,宗喀巴居色拉曲顶,明永乐帝所遣册封扎巴坚参为阐化王的使臣抵藏,请他进京传教。宗喀巴上书辞谢趁夜出走,于惹喀扎闭关修行未见,是年夏,为来自桑浦、第瓦巾、噶瓦栋、觉摩隆、素浦、塘萨等寺院的堪布、上师共六百人开讲《中论广释〉、《辩了义不了义论》、《四百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密宗十四根本戒释》和《侍师五十颂释沙。秋,应阐化王之请,偕五百僧众到拉萨河下游的仲布隆,为来自各寺的千余名僧人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和鲁俄巴传规胜乐密法;与阐化王商定明年初在拉萨举行祈愿大法会,并动员参加法会的各寺堪布及沃卡、直贡、热振等地官员施主在财力方面给予支持。内邬宗宗本南喀桑波出资彻底培修大昭寺,整修陈旧壁画,对佛像塔敷以金箔,整修了大昭寺周围的道路。冬末,宗喀巴偕弟子住进大昭寺,向集会的八千多名僧人每人布施酥油四涅噶(旧西藏的一种重量单位)和六两茶叶。 1409年正月初一日,祈愿大法会开幕,向大小昭寺的两尊释迦牟尼佛像和十一面观音像供献带有飘带的碧玉宝石、珍珠、松耳石等相饰的五部佛冠和银制佛冠、银钵、银质曼荼罗等;每天向佛面涂金汁,初八和十五两日全身涂金,用绳索联系各佛殿的屋顶、飞檐、女儿墙,悬吊铜铃,树立经幡。在大小昭寺各佛殿和附近佛堂点燃酥油灯,昼夜不息;每晚在十五尊本尊神像前举行朵玛仪式。据克珠杰的不完全统计,法会期间共用去黄金921两,价值黄金450两的白银,酥油37060克,青棵、糌耙计509908斤,白茶416两,砖茶163包,蔗糖18包,干肉类2172腔,柱蟠及胜幢33件,法衣30套,绸缎290匹,布帛731匹,柱毯50余条,玉石60余颗,牲畜折银2073两,还有数以万袋的香料。这些都是由地方权贵们捐助的,反映了宗喀巴的崇高声望,和在僧俗当中所具有的强大号召力。 法会期间,宗喀巴亲自主持各种法事活动,讲授马鸣菩萨造的《佛本生传》一百零八颂,还对僧众作承事供养,救济贫穷,赢得了僧俗大众和各阶层人士的拥护和爱戴。会后,在帕竹属下贵族仁青贝和仁青伦布父子资助下,宗喀巴亲自到拉萨东面达孜县境内的旺古尔山加持地基,安排都增巴·扎巴坚参和嘉曹杰·达玛仁青两位弟子负责修建甘丹寺,作为他们师徒进行法事活动的根本道场。次年,宗喀巴莅临寺院主持落成开光仪式,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集密根本续》和《集密五次第论》,撰写了《集密四天女所问续注疏》等,宣布绍继噶当派传承,使趋向衰微的噶当派寺院纷纷改奉,增强了新兴的格鲁派势力。 1414年,明永乐帝派金字使者候显等四人再次抵藏邀请,诏书的大概意思是:尔证道功德圆满,依慈悲之心,利益众生,引入大乘之道。朕念尔功德,为时久矣!特遣太监候显等人迎请,望尔来中原宏扬佛法,完成联之心愿。随赐礼物有金刚铃一对,金刚杵一对,鎏金禅杖一柄;铜铃一套,象牙念珠一串,细竹丝帽一顶,十彩法衣一套,半月形大氅一件,红绸无花大氅一件,上缎七匹,大罗汉蓝绸一匹,邢台熊绫绸一匹,油绿绫绸一匹,彩绫七匹,以及香料、陶器等。宗喀巴因患病,遂派弟子释迦益希代表他随使臣进京。 次年,应阐化王扎巴坚参之请,宗喀巴赴山南,在温·扎西多喀寺为来自丹萨替、泽当二寺和内邬宗宗府的数百名僧人讲授《入中论》、《释量论》、《菩提道次第广论》。他的第一尊加持像“扎西多喀玛”(Bkra shismdomkhama)就在这里铸造的。回到甘丹寺后,开始撰写《吉祥胜乐轮鲁俄巴传规广释》、《圆满次第四瑜伽教授文》、《胜乐修行法》,校订《集密根本续》和《集密五次第论》,加注释疑。为方便初学者,著《菩提道次第略论》。 1416年,在甘丹寺奠基修建祖拉康恰藏康(羊八井佛殿),次年竣工,殿内主供集密、胜乐、金刚大威德等本尊像和金刚界立体大坛城,全部按照《胜乐》、《集密》、《金刚大威德》等经续的规定用金、银、铜铸造的,结合各坛城建立了相应的修供仪轨。《宗喀巴大传》说:“当完全用诸宝新造诸像时,发现虹霓彩光。结合诸坛城仿建修供仪轨,如密续意旨而作的清净传统作法,成为著名的甘丹修供大法”。 宗喀巴一生寻访名师,结交权贵,博闻深思,刻苦勤修,根据班智达释迦室利的戒传法流,以三种制戒妥善抉择,把戒律当作佛法的根本加以宣传,扩大戒律的社会影响;以龙树的中观思想为基础,采取中观应成派的论证方式,建立了“缘起自性空”的哲学思想。在此理论指导下,以《集密根本续》和《金刚大威德续》为依据,根据布顿传规和热译师传规,把学习龙树的《集密五次第论》作为重点,修证生圆二次第教授,追求“幻身”,树立金刚大威德为本尊神。规范了戒律,确立了正见,扼制了乱修密法的不良风气,把戒、定、慧三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修习,建立了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 二 宗喀巴的密法修证 早在夏琼寺期间,顿珠仁青设立金刚大威德、胜乐、金刚界和金刚手四大曼荼罗,为宗喀巴传授灌顶,讲解各类密法。入藏后的前几年,他集中精力学习显教经论,解决理论上的疑难问题。三十岁以后,加强学修金刚乘密法。他曾这样说:“我趋向密法,非有他人劝勉,幼年即有强烈志愿欲求了知,早已起心要将全盘续部无余通晓”。⒅对他来说,显教和密教同样都是成佛之道,如果“于此甚深乘,自许多智,而不起寻求,如是亦称智,尚何有顿根?最细无上道,失之诚可悯。故金刚胜乘,较佛尤难遇,二成就宝藏,入此甚深道,应长时勤习”。他传承的密法大概有这样几种,第一种承布顿派,依热译师传规的金刚大威德为本尊;第二种远传法,从顿珠仁青学得;第三种近传法,是在那塘译师顿珠桑布跟前学的香派传规的六臂护法中的十二种法和从布顿弟子扎泽巴·仁青林听受的蔡巴噶举派的毗沙门十六法的九尊黄色息怒本尊法及蓝色威猛法。他不拘泥于某一类或某一派法,而是兼收并蓄。基于性空理论,主修集密和大威德等无上瑜伽父续类法,兼修大手印、六支瑜伽,严禁双修。因此,当时谣传说宗喀巴未修殊胜密法,更不会修炼密教最甚深要道的依止手印法,没有能依止手印的甚深秘诀——脉、气、明点,劝请宗喀巴找明妃合修,速证佛果。《宗喀巴大传》解释说:“至尊宗喀巴大师,并非未拥有脉、风息、明点三者的清净甚深教授。他虽是拥有深广的教授秘诀,但是唯恐损害教法根本——戒律学处,他自己也不用人作明妃而修,而且对他者也不开那样的道路”。宗喀巴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一则当时一些专修密法的僧人,扬言戒律是为小乘僧人而设,“公开娶妻生子,酗酒、耽食,贪婪成性,YIN荡自恣”,借口修密法,强取民间妇女,沾污了佛法。另外,当时对于修行有种种异说,有谓修是一切分别,皆为所断;有谓分别是法身庄严,分别愈多,修证愈广;有谓分别及是大无明,使人能堕入生死苦海之中;有谓分别是法身;有谓意不散动是涅槃,心少散乱是生死;还说“住暗室中制约身根,调正看法,心不作意,如是安住时,则现起烟等验相,一切恍惚迷离境界,即是法身与自性身,诸异生亦能现见法身”等等,见解繁杂,修证众多。因此,宗喀巴强调戒律的重要性和学习上的系统性,要求修炼密法者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以观想修为重,不许接触女性。他解释说:手印命力的究竟要扼之一,“是依于人作明妃而修,而且是从依手印而生起的”。同时也有许多乐空慧等要扼,是依赖于其他手印而生起的,最低限制是依意想的明妃,也能知道有许多生起证悟的秘要。“其中有依时轮的圆满次第四手印而修之法,及对于集密和胜乐两种密续的教义,尤须善巧精通”。 宗喀巴把他的哲学思想贯穿到密法实践中,通过观想而修证龙树在《集密五次第论》中提出的“幻身”。他认为,金刚乘密法中“生圆二次第”法是重点,然而集密圆满次第和《五次第论》中的第三次第—幻身是修法中的特殊法门,“如佛薄伽梵金刚持的密意,由阿阇黎龙树师徒所决择的诸义,往昔西藏的各位贤哲大都未能达到如理真实通达之境”。⒆唯有他如理证悟,但始终保密,很少向他人传授。 出离心、大悲心和菩提心被宗喀巴作为修炼密法的基础。出离心,要求在行动上出家,严守戒律;大悲心,则要求以慈悲为怀;菩提心,要求以菩萨的胸怀普度众生,确立空性的世界观,它们是用来调治身心的。按照宗喀巴的修行,从午夜起,修炼集密自入法,继修集密五次第法。从天明至日出,修能怖金刚生圆二次第法;从日出至午饭前,诵读显密经典,进行事、行二部的“朵玛”供。朵玛供分四步: 第一步,陈设朵玛器皿。要求供器是洁净的铜器或宝器,如果没有铜器和宝器,可以用木器或陶器代替,严禁用铁器或甘革器。拭净供台,器皿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二步,供放物品。供品必须是干净的酪、乳、酥等三白食,禁用酒等非净物。供品中的一份供本尊,其余分十一份,第十份又分十份,第十一份分八份供放。供器中的糌耙,各份之间留开距离,不能相互粘连。另外,供放相应的净水。 第三步,朵玛宾客次第。宗教活动中,祭祀鬼神时,施朵玛的对象一般有十一种:僧宝,包括佛、菩萨;空行护法;大仙;本尊;地神;鬼神八部;夜叉;地狱恶鬼;冤孽;余种;自在神等。 第四步,供献果食。手捧神馐,口诵颂词,陈列食物,供给佛及其弟子享用。 正行仪轨有十二种: 第一种,皈依、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时,心系众生,行朵玛仪式; 第二种,净洗施食。念诵长寿甘露咒,消除朵玛障害,同时诵此咒,意念朵玛器具为空; 第三,加持。口诵“唵”字,意想消去朵玛过错,清除各污点;诵“阿”字,意想宝器和甘露变成本尊甘露;诵“吽”,意想妙欲不尽,遍于世间; 第四种,迎请朵玛宾客。两手食指如勾,左右相弹,意想金刚集手印有各位朵玛宾客的名字,向供施的朵玛宾客献供; 第五种,献垫,以献莲花垫较宜; 第六种,确定所缘。意想朵玛宾客之语从金刚道发光射向朵玛,供朵玛宾客受用,修朵玛受用禅定; 第七种,诵陀罗尼咒。为僧宝诵二十一遍礼敬咒;向护法、大仙本尊念诵十九遍;向地神以下请宾客各诵七遍,意想一切法净。念诵陀罗尼咒的同时,继续修朵玛受用禅定; 第八种,献供。口诵“阿、罗、迦、诃”(a,ra,ka,ha)等咒语,献手印或鲜花、香料、光明、净水、食物、乐器等; 第九种,开示回向因。从供施的色、声、香、味、触至人天受用之间说净,意缘朵玛所有物品为回向因;以定布施物品; 第十种,奉送宾客。介绍各位宾客的特点,认识所有朵玛宾客,奉献礼品。 第十一种,托付事业。针对各位宾客的事业,析愿万事如意; 第十二种,说谛力。 通过朵玛受用禅定(饮食瑜伽),为各位求学者解决疑难,诵经回向。从日偏西至黄昏之间,先修红、黑阎摩德迦、金刚大威德及六面童子护摩法,继修金刚大轮、四臂怙主的现观供养“朵玛”回向法。再后,修帐面怙主法、狮相佛母朵玛回向法、鲁俄巴的胜乐自入法。胜乐五次第法等,严格依照经典所说的程序和规则进行。宗喀巴说:“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次修习。初修之时,如其太久,易为沉掉所扰,若于此串习,将来纠正甚难,故须时间短少,次数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则将一见座位,便生厌呕,必须修习稍熟乃可能渐次延增。于一切所缘,务令不意不缓,离过而修,则障碍鲜少,疲劳昏沉等能息灭”。⒇ 宗喀巴认为,生圆二次第是修行密法的两个最高险拂,两者之间的高低差别是相对的,并非说生起次第法绝对低劣,圆满次第法绝对优胜。修生起次第法的目的,“明所净能净之理,即如生死中有三事而修,故此应说受生之相。能受生者,谓修道之咒师,彼受何种身者谓受果金刚持主尊父母之身”。通过承事、近修、修行、大修行四支和瑜伽、随瑜伽、善瑜伽、大瑜伽等四瑜伽以及六支瑜伽修空性。因为“空”是引生圆满次第智德的方便,“若不修空,则不能如是成熟故”。进入圆满次第法门后,依脉、气息、明点等瑜伽修炼,使身体生起智慧,通达空性。然后,以三智和气息为因,生起“幻身”及“双运”本尊身。 圆满次第法又分不同层次,其中包括生起次第法,两者同属于无上瑜伽密法,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所运用的方法不同。修炼生起次第法,首先要破除凡人的贪心欲望,逐步确定能依和所依的曼荼罗次第。在初业时,曼荼罗刹那出现光明,随之眼等生处的微细本尊和脉、界的本尊也发光。出现刹那光明之间,随有智慧,最后用来控制智慧。其中,能依和所依的曼荼罗为粗,生处、脉、界为细,粗对细来说是观想的对象,通过一定时间的观想,“细”就会发生作用。进入下门细修时,意想佛母莲化明点中,能依和所依的一切曼荼罗刹时明亮,就连“粗细”本尊的黑白眼果的形相不相混合,明亮不动,圆满修成智慧微细生起次第瑜伽。实际上,生圆两个阶段是从如何成就经部的八心处和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的量讲的,是宗喀巴的修行特点。 完成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方法,在上下门,或脐轮、心轮,意想咒字和细明点,通过修行地和所缘境,令气住心脉轮,完成身心所持的奢摩他;修习细明点瑜伽,反复散射气,分别证悟之后,成就毗婆舍那。 在圆满次第中,修习的内容非常多,其最高目标是证悟“幻身”。根据《集密根本续》和龙树的《集密五次第论》,第一次第金刚诵包括身寂和语寂,前者又分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依止手印大乐观证空性,空乐智的对境现于本尊的身寂,此为生起次第修;用修力令气住中脉,生起俱生乐,以此现证空性,乐空智的现相在本尊身寂上出现,此为圆满次第修。克珠杰说:“妄念风流中脉散,亲见光明一切空,随现皆为乐空观”。圆满次第之证,“能消除八十种三毒妄念,各气齐入中脉显现空明,生起俱生大乐,以见真实空性”。确切地说,圆满次第法中的生起次第是指非甚深圆满次第,主要修炼脉、气、明点,引发各自的特殊功能;圆满次第也叫甚深圆满次第,以修空性为主。 修“身寂”瑜伽,如果证得无学双运金刚持位,必须获得从中所生的胜义光明之心和清净幻身双运的学双运。当成就幻身时,必须成就其近因第三次第的气、心和合所成的世俗幻身。继续修行令“四喜”与空性结合生起乐空,证达乐空无别。在后得瑜伽位,凡夫眼所见的情器世间都是乐空智所现,如幻如化,自身成为大乐本尊相,这就是身寂身金刚瑜伽。 获得身寂身金刚瑜伽后,继修心间不死明点,意想入住于三金刚本性咒语的声音里,念气咒无别的金刚诵,不但令气入融中脉,证观大乐空性境,获得乐空三摩地语寂语金刚瑜伽。这时,脐轮火融化顶上哈(ham)字菩提心,依靠与所生的上下四喜、随灭、全蚀两种静虑相似的摄次第解开全部脉结,令气融入心脉轮,产生三空俱生大乐,证达究竟心寂喻光明意金刚瑜伽。或者,脐轮火融化顶上菩提,产生上下四喜、黑、白、红三相及光明,引生与空性结合,从中生起能成就“幻身”的乐空无别俱生大乐究竟意寂意金刚瑜伽。 也有说,顶上哈(ham)字菩提心是脐轮火在中脉融火的。克珠杰说:“脐轮猛厉火,融化顶哈(ham)字于中脉,受用俱生之大乐,意金刚瑜伽法王”。 噫嘻上师满愿宝;总能善说了义海;宣说无上真实意;犹如猛历大日光;催破众生愚痴暗;彼从大慈大悲海;流出无上妙甘露;法音流布众生耳;恰似甘霖润滋苗;法喜常如春风抚;众生福田得丰收;从此速成金刚持;普愿世界和平;正法永住;上师安逸六时吉祥。QQ3187408462007-2-13 17:23:22 礼敬布达 密教主张依靠手印证达“心寂”法,手印有多种多样,除了明妃等外,还有乐空智。宗喀巴在修炼无上瑜伽密法时并未依业手印修证,而是依止智慧手印完成的,这样既保持了戒律和密法的纯洁性,同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按照规定,“心寂”法后,如果继续修习三行中的任何一种,就能成就“幻身”,达到佛的境界。 从三身说,当证达乐空无别时,鼻端有光明点,五气五光从鼻孔流出,不作任何入、住、跳,修行现于三金刚的本音。修完胜解金刚诵后,左右气融入中脉,依次出现阳焰、烟、荧光、炽燃等相,逐渐地融水,水融入火,火融入风,风融入识,三识之有融入地。初空时,无任何相状,境中所有的一切,仿佛夜晚的天空布满月光,现白道之有。接着,白道之光渐聚,不出现其它光,境中所有一切,犹如夜空,被日光照亮,现红道之光。当红道之光逐渐聚合后,仍不现其它光,境中所有一切,好象夜空,无一丝云,间或晦暗,现黑道相,在其上下部,念不失坏;由于融于中脉的咒力,念极失坏。之后,光再次聚合,夜晨天空无日月、黑暗之光,没有光明、边、中,非常清朗,这是第三门。 第二,睡眠时,意想自身与法身合一,三门中的任何一门引导四空,进入夜晚睡眠状态,这时修心脉轮不死明点,或金刚诵,出现上述四相和四空,当现光明相时,置于见上修行。进入基位睡眠时,气息集于心脉轮,出现粗略四空,这时修睡眠光明,四空即现。无梦境时,持睡眠光明,这是处于睡眠的上段位。 第三,死时,死光明和法身合一。醒起或睡眠时,意想与光明法身和合;死时,出现地融于水等的初相,修心间不死明点,念金刚诵,使中脉气跃、入、住。在基位死时,气聚心脉轮,同样出现上述诸相和四空。死时,四空光明现为母光明,醒起和睡眠位所修的光明是子光明,两者在死光明位和合,叫做“母子光明和合”。 上面是从法身说的,如果从道位与受用身和合方面讲,第一,醒起时的幻身与受用和合;第二,睡眠位,梦中出现的梦境幻身与受用身和合;第三,死位,光明之边中有与随顺幻身和受用身和合。 关于与化身和合修行的方法,若前所述,用醒起光明从异熟身分开,修三摩地之后进入异熟蕴,异熟蕴不动,用智慧菩萨法住光明心。在众生看来,这是用不变咒力在大幻变胎中所持的粗身之生,这样的化身众生也能看到。道位幻化受用身是其他众生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如果进入粗身,由其所持的不动有的粗身肉眼能看见,所以用名言安立“化身”。 括而言之,宗喀巴以戒调柔,以定寂静,以慧破除烦恼,在修行中通过观想证达乐空无别。宗喀巴强调纯洁宗风,严守戒律,反对乱修密法,使藏密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止观双修 止观属于禅定范畴,是修习禅定的两种基本方法。宗喀巴在修行当中,把止和观看成是鸟的双翅,要求兼修而不应有所偏废,使之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怎样才能使止和观有机地结合呢?宗喀巴说:“若先未得止观二法,无可双运,必须先得止观二法”。需要说明的是,宗喀巴讲止和观,主要依据瑜伽唯识学派,坚持中观应成派的理论,吸收了莲花戒的《修行次第论》。因此其止和观的调和实际上是唯识和中观两种思想方法的调和。他认为“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于止观中摄”。犹如一棵大树,虽然枝叶繁茂,花果累累,“然总摄彼一切扼要厥为根本”。先止后观,或者以慧观指导修止,证达空性。如果先修观,身心无法得到轻安。所以,“先未得止者,仅以观慧而修思择,终不能发身心轻安所有喜乐。若得止已后,以观慧思择而修,轻安乃生”。(21)修行仪轨,包括皈依、积集资粮、修心。皈依又有净地陈像,启白皈依和说学处三种。积资粮的方法,住随顺处、少欲、知足、消除各种杂务、持守戒律和断除贪欲,这些都是迅速入定的必要条件。 “止”,梵语称“奢摩他”(Samatha),藏语“协乃”(shignas),“谓内正住已,即于如是善思维法,作意思维,令此作意内心相续。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为止。”(22)意修本尊,使身心达到一种轻松状态。如果住心达到“定”的状态,首先必须使身心轻安,不但要做到行动上出家,脱离尘世,而且思想上要舍弃一切私心杂念。“于离言说唯事唯义所缘境中系心令住,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故,于诸所缘而作胜解,于诸定相令心内住安住等住,广说乃至一趣等持”。(23) 修止的方法多种多样,选择师友是首要条件,其次是择地修行,舍弃对凡事的追求;粗茶淡饭,维系生命;严格持守一切戒律。修行时,“于安乐座端身正坐,足结跏趺,双手定印,先调息等”。心专注所缘,必须于对境相续而住。方法有两种,一是心专注根本所缘而不散乱(正念);二是了解心于根本所缘散未散将散不散(正知)。简单地说,第一步了解住心的对象;第二步如何修住心。心所缘,有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和净惑所缘。周遍所缘又分有分别影象、无分别影象、有边际性和所作成办四种。其中,影象只是内心所想的相状,并非真实,通过意想思惟抉择对境,如果心缘境而不作思择,即是无分别影象。 净行所缘,包括不净、慈愍、缘起、界、数息等五种,通过这些清除心中贪念,“于出入息由数数门住心不散”,使心轻安。 善巧所缘,有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通过对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十二有支等的了解,认识由五蕴聚合而成的“我”是空性,证达人无我。“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谓于蕴等所决定相,任持其心一门而转”。净惑所缘主要对治一切烦恼。 关于修习时间的长短,宗喀巴说:“初业者,若时长久多生妄念散乱,尔时其心或沉或掉,非经久时不能迷知,或虽未失念,然亦易随沉掉而转,沉掉生已不能迷知,前能障生有力记念,后能障生有力正知,是则沉掉极难断除,尤以忘失所缘不觉沉掉,其恶过于未忘所缘不能迷疾了知沉掉,均为对治,散乱失念,修念之法相为重要”。(24)如果忘念重,正知羸劣,不能迅速了解沉掉,则必须短修;如果不忘念,能迅速了解沉掉,这时可以延长修行时间。修行时间的长短并不是绝对的,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修住心,以断除五失,修八种对治行。第一,用所依(希求三摩地的欲心)、能依(精进)、所因(见三摩地的功德之信)、能果(轻安)等四法对治懈怠过失。如说:“由依净信引生希欲,依止希欲发生精进,依精进故引生轻安”。 第二,以正念对治忘失教授。修行三摩地时,内心专注所缘境,直至心不散乱明了定解。 第三,以正知对治掉举过失。“掉举者,若心将现亲友等可意境,即是微细掉举;若忽生贪相,即粗分掉举”。(25)产生掉举的原因有两种,一般原因是“不护根门,食不知量,不修初夜后夜觉悟瑜伽,不正知住”。个别原因“重睡眠,心于所缘力太缓放,止观不均,偏修寂止,心相黑暗,不乐缘境”。过于贪恋世俗生活,追求享乐。在这种情况下,应修气心与虚空和合的教授,意想自身脐间有块形似雀卵的白色明点,行至顶轮出去和虚空融为一体。这时,心专注白色明点和虚空的结合点上,一呼一吸合为一息,直至五息,持心不散,令心处于轻安状态。或者,意想白色上气,由鼻孔进入;逐渐下压,黄色下气渐向上提,黄白明点在脐轮和合,修瓶气相,令心入定。 第四,以作行功用的思惟对治沉掉生时不无问即断的过失。“若心于所缘执持之力太猛,此虽有明了分而掉举增盛,极难安住。若太不用力过于缓解,住分虽有而沉没增盛,难得明了。故当善忖内心而求急缓适中之界。若觉内心较此再举便生掉举,即当较彼略缓。若觉内心齐此而住便生沉没,即当较彼略高”。(26)最终心解根本所缘。 第五,以不作行安住于舍,对治心定相续转时出现的功用作行过失。在修心三摩地时,“不作行安住于舍”,以起到防护作用。特别是初修者,难以进入禅定状态,必须用听闻力、思惟力、念力、正知力、精进力成办九住心中的前八种内住心、等住心、安住心、近住心、调伏心、寂静心、最极寂静和专住一趣心。通过听讲修定教授,令心进入平静状态,反复思惟对境而修,渐除一切杂念烦恼,从而使心从繁杂的对境中转向一境,达到最寂静状态。 用第六力串习力成办第九等持住心,使身心轻安。初得禅定时,“即生微细少分,反渐增盛,便成轻安专心一境性之奢摩他,将发众生相圆满易见轻安之前相,谓于顶上似重而起,非损恼相。此起无间,心粗重性即得除灭,能对治彼心轻安性即先生起。依此轻安生起之力,次有随顺身轻安诸风大种来入身中,由此风大遍身转故,身粗重性皆得除灭,能对治彼身轻安性即得生起”。(27)由此,使身体极度轻松快乐,心专注对境,没有喜、动等不寂静性,进入高度的安静状态,获得正奢摩他。总之,以定修通达无我义,确立空性的世界观,证得解脱一切种智,这就是宗喀巴所要达到的目的。 “观”,梵语叫“毗婆舍那”(vipayana),藏语“拉托”(hagmthong),字面意思是“观察”或“观择”。宗喀巴主要讲慧观。《解深密经》说:“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是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观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为观”。依宗喀巴之见,在禅定中通过对象的观察引发智慧(观慧),探讨无明产生的根源和消除无明的方法,从而证达人无我和法无我,即人、法空性。 那么,宗喀巴采取怎样的方法证达空性呢?他说:“亲近无倒了达佛语宗要智者,听闻无垢清净经论,由闻思慧引发通达真实正见,是必不可少毘钵舍那正因资粮。若于实义无决定见,必不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昆钵舍那故”。(28)因此,他首先从了解了义不了义经,探求产生“无明”的根源入手,阐释龙树的中见理论,抉择空性见。 “无明”被视为一切烦恼的根源,宗喀巴把它分为无执之无明、执世间实有之无明、迷惑法我之无明和补特伽罗无明。无执无明是不明因果关系的无明。他说,具有独立实体之“我”有俱生无明(无明我执萨迦耶见俱生)和补持伽罗我执两种无明,前者能系缚一切众生生死。《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俱生无明,分别所破,亦以彼为根本,唯是增益。故根识等无分别识,一切行相终非正理之所能破。正理所破之心,唯属于分别意识。后以二种我执或于我执所计之境,增益差别诸分别心,非谓一切分别心”(卷三十)。显然,俱生无明属于分别意识,导致分别意积的根源是萨迦耶见俱生,萨迦耶见无明产生了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愚痴,人法二我执是生死烦恼的根本。所以,要破除无明,必须修证人法无我慧。 人我执生起于法我执,但是在修证过程中,先证人无我,后证法无我,否定人法主体。宗喀巴的人法无我是建立在“缘起自性空”的理论之上,认为人不能主宰自己,法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菩提道次第略论》说:“善得人无我见时,虽无俱生我执所执之我,但业果所依之我则非全无。如幻师所变象马,虽无象马之体,然有象马之相,如是现在彼我,本无自性现有自相,唯由分别假立之我,即能作善恶业,受苦乐果,一切缘起作用,皆应正理。自性虽空非毕竟无,故非断见”。他采取否认方式说明蕴我非一非异性的关系,破的中心是语言概念,即人的认识,彻底否定了语言概念在认识过程中的功能,提倡以般若慧与对象直接交涉的直观法。很明显,在论证人无我时,提出蕴与我是为了论证无生与不生以及因果关系问题。 法无我之“法”是杯特伽罗假施设事,包括六界、六处等。法无我,分有为法无我和无为法无我,前者包括色法与心法。宗喀巴运用“应成”方式,通过破自生、他生、俱生、自然生来抉择法无我,认为一切现象既没有独立性,也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们只不过是相互观待而有,是名言假有。如果承认事物的本体因果一性生和他生因果异性生,因果就会衍生下去无穷无尽,而且果必须在自生之前,何况“自”“他”都是在“缘起自性空”条件下讨论的,不可能有自生、他生的功能。既然没有自生他生,由自性和他性共同作用的“俱生”也不成立,“若破自性他性,即破共义”。假若承认自然生,必须承认某一时空存在的东西,在一切时空都存在。宗喀巴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相对意义上存在特定的时空现象的作用,它有生灭变化等现象,而在终极意义上,一切现象如幻如化,虚妄不实,不存在无因生;如果承认无因生,就会破坏佛陀的因果报应论和因缘性空论等。 同样,因果关系在“缘起自性空”的条件下方能成立,倘若在因缘之前已经有果,再也没有必要提出“缘起”;如果果存在于因缘之中,就没有必要再生,再生会无穷无尽。因此,不能区分因果的先后。 由上可知,宗喀巴对止观的关系作了新的阐释。他认为,修止是为了“观”的需要,修“观”是对“止”的进一步深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不排斥。但在修行次序上,必须先修“止”,后修“观”,最后修“双运”。“若未先得止观,则无止观双运之事,故修双运必须先得止观”。止观双修,“如夜间为观壁画而燃灯烛,若灯明亮无风扰动乃能明见诸像,若灯不明,或灯虽明而有风动,是则不能明见诸色(相),如是为观甚深义故,亦须定解真义无倒妙慧,及心于所缘边口欲安住而无扰动,乃能明见真实,若仅具有心不散乱无分别定,然无能达实性妙慧,是离能见实性之眼,于三摩地任何薰修,然终不能证真实性。若虽有见能悟无我真实性义,然无正定令心专一坚固安住,则无自在为分别风之动摇,亦定不能明见实义,是故双须止观二品”。(29)修止使身心轻松愉快,在定的基础上修观,开发潜在的能力智慧,并通过它进行抉择,证达空乐无别。从认识论说,宗喀巴把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机地调和在一起,使两者相互配合,互相补充,从而证达空性之见,这是对大乘佛法的进一步发挥和创新。 四、密教著述及《密宗道次第广论》 宗喀巴平生严于律己,刻苦勤修,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究显密经典,总结大小乘佛教一切教理,抉择各派见地,自成一家。1388年,他撰写第一部释著《现观庄严论广释——善说金鬘》,到1419年完成最后一部胜乐著作,共撰写了一百四十余部(篇)。其中显教著述《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辩了义不了义论》、《中论广释》,《人中论释——密意明论》、《现观庄严论广释——善说金鬘》,戒律著述《侍师五十颂释》、《菩萨戒品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律经本论笔记》和密教论著《密宗道次第广论》、《集密根本释明灯》、《集密秘诀五次第明灯》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受到佛学界和哲学家们的普遍重视。象《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辩了义不了义论》等巨著已经被翻译成汉文流行。 宗喀巴的著作共十九函,据不完全统计,有德格版、塔尔寺版、拉萨版、扎什伦布寺版和哲蚌寺版等几种木刻版本,各版的编排次序稍有不同,扎什伦布寺版把秘籍部分单独编排。通用的德格版目录第一函有十六部(篇);第二函七部(篇);第三函一部;第四函一部;第五函十部(篇);第六函十六部(篇);第七函五部(篇);第八函十一部;第九函八部(篇);第十函十六部(篇);第十一函三十三部(篇);第十二函十一部(篇);第十三函一部;第十四函七部;第十五函六部;第十六函八部(篇);第十七函三部;第十八函十二部(篇);第十九函六部(篇)。塔尔寺版基本上与德格版相同,第十九函则同扎什伦布寺版秘籍部分。 噫嘻上师满愿宝;总能善说了义海;宣说无上真实意;犹如猛历大日光;催破众生愚痴暗;彼从大慈大悲海;流出无上妙甘露;法音流布众生耳;恰似甘霖润滋苗;法喜常如春风抚;众生福田得丰收;从此速成金刚持;普愿世界和平;正法永住;上师安逸六时吉祥。QQ3187408462007-2-13 17:25:22 礼敬布达 扎什伦布寺版第一函十四部(篇),共468叶;第二函七部(篇), 481叶;第三函一部,512叶;第四函一部,521叶;第五函七部,435叶;第六函十四部(篇),331叶;第七函六部(篇),427叶;第八函九部(篇),457叶;第九函八部,361叶;第十函十五部(篇),340叶;第十一函三十二部(篇),409叶;第十二函十二部(篇),402叶;第十三函一部,401叶;第十四函八部,481叶;第十五函七部(篇),445叶;第十六函四部(篇),439叶;第十七函一部,421叶;第十八函九部(篇),439叶;第十九函,取名为“秘籍”。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以前,哲蚌寺版尚未定为秘籍,之后盖印定为秘籍封存,严禁外传。其中《时轮根本续修行品四手印》和《胜乐圆满次第春明点》两部与德格版相同外,其余十六部(篇)在德格版中分排在前十八函中,包括第一函中的《宗喀巴传绝密奇异胜言》,第六函中的《集密短文二十一篇》和《吉祥集密口诀短文》,第九函的《瑜伽自在鲁俄巴传规胜乐圆满次第广释成就穗》,第十函的《瑜伽自在鲁俄巴传规胜乐圆满次第大瑜伽教授次第略论》和《胜乐圆满次第春明点笔记》、《胜乐圆满次第笔记》,第十一函的《妙音息怒洞修不共论》、《妙吉样秘密圆满证笔记》、《上师与本尊无别甚深修行法》、《依黄色金刚大威德甚深口诀》、(《四字之护口诀》《三脉与阎摩五行加行法本释》)、《时轮六支瑜伽甚深教授所缘次第实践》。《时轮六支夺舍笔记》是德格版第十九函的《时轮圆满次第六支瑜伽教授》,是毗扎室利根据宗喀巴的讲解记录的。 在所有版本著述中,从目录上看属于宗喀巴讲解,由弟子笔录整理的约有二十六部(篇),德格版第一函中的前五部《至尊上师宗喀巴大师传——信津入门》、《宗喀巴大传——解脱格言集》、《宝贝法王秘传——宝穗》、《宗喀巴传绝密奇异胜言》、《上师洛桑扎巴吉祥秘传祈祷》等都是他人所作。 在全部著述中,密教著述占了三分之二,内容涉及密教综述、各种仪轨、大威德类、集密类、胜乐类、喜金刚类和时轮类等。根据全集目录,第一函中有《密宗十四根本戒广释成就穗》80叶; 第二函有《金刚顶经笔记》、《智慧空行修法夺舍托教》、《妙音长寿修》、《朵玛百本次第无喻法王善慧称实践》; 第三函有《胜遍主大金刚持之道次第开示一切秘密诸要论》,即《密宗道次第广论》; 第四函有《一切续部之王吉祥集密本续广释明灯词义开示再释》,略称《集密本续释明灯》; 第五函有《一切续部之王吉祥集密本续广释品义摄论》、《集密本续广释明灯难点分析宝芽》、《集密注释续四天女所问续广释》、《吉祥集密注释续智慧金刚遍集广疏》、《吉样集密不动金刚曼荼罗仪轨灌顶义明轮》、《集密生起次第笔记》、《集密难点笔记》、《吉祥集密根本续后续释》、《集密四天女所问续释〉、《吉祥智慧金刚遍集大瑜伽续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