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唯心识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唯心识观
  一 唯心识观-无相禅
  二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三 远离诸幻
  四 一切时,一切处
  五 知唯是心
  六 心净则佛土净
  七 疯子和傻子
  一 唯心识观 -无相禅
  这个唯心识观是我们末法众生趣入大乘佛法的一个秘诀,一个诀窍。我们平时经常说大小乘,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菩萨告诉我们说: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就是说,学习大乘佛法应当知道最初的第一步必定是以一实境界为依止的。这个一实境界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性、真心。是以这个为基础,修习信解,信是信心,解是了解通达。信什么,解什么呢?相信我们本来是佛,本来具足无量微妙功德,但由妄想执著却无法证知。如同我们身上带着无价宝珠,却在外面乞讨过活一样。以这个自性为目标才是真正进入大乘之门了。
  唯心识观这个法门正是进入大乘的钥匙。我们这个时代算是末法时代,明师难遇。真正明白的老师难找。而《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菩萨所传授的法门却是可以自学自修的。所以说这是末法中非常妙的法门,志向大乘佛法的同修应该好好修习。
  那么学习唯心识观有什么好处呢?它有什么效果呢? 很多的,我们可以简单说几条:
  第一是能够让我们迅速降伏其心。
  我们平时的心念、妄想就如十里流瀑一样持续不断,飞速流动。什么嗔恚心、贪欲心、邪见心、淫欲心,一刻也不断。是非长短,好恶争斗。一个接一个地来。在我们没有修习唯心识观之前未曾有一刻能够反观自心,看看自己心里到底再想什么,是个什么样子。总是顺着这个妄想。妄想说我看到好吃的东西了,要吃,我们就觉得自己要吃。妄想说我看某某不是个东西,我们就真的认为这个人不是个东西,嗔恚心起来了。妄想说我看到一个大美女,很爱她,淫欲心起,我们就认为这是自己的要求、需要,照作不误。
  但是我们修唯心识观就不一样了,因为它是直指人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当我们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了了分明的时候,这个心会自然而然地降服。而且是我们能作一分,这个妄心就会减少一分,功不唐捐。没有比这个更加直接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么直接,不少人还是喜欢带点花样的,找什么奇特的方法,秘密的方法。其实这个方法才是最秘密的。因为只有你能知道。这个修法没有形象,不一定是非要在那里盘腿打坐,或者手里拿串念珠,不是的。唯心识观是我们一天中随时随地地修,别人不仅看不出来,你就是对别人讲,他也不明白。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除非他也修这个唯心识观,是过来人,才会理解。
  但是在外表的行为上和没有修唯心识观的时候不会一样了。安祥了、平和了。举止优雅了。这个优雅不是说你身着礼服,动作合乎礼仪规范的优雅。这是一种天然的,没有造作的。也不分学历水平,知识层面。只要我们认真修行就会有。
  如果我们修的上路。有了成效。这个人生才会变成一个幸福的人生,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都没有这个方法快。直接了当。你会逐渐摆脱生活的苦恼、不幸和痛苦。就如《圆觉经》里讲的:受用世界及与身心。这是我们在世间的最高享受。
  可是事实上我们周围的生活也会起变化,因为有智慧了。这个智慧是真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不是我们学习了多少理论知识,不是说我记下了多少名相定义。这个不会成为真智慧。《未曾有因缘经》讲:敛心不放逸,积闻成圣智。你不能敛心,多闻再广,也不会成为智慧。想要敛心,修行唯心识观是极好的方法,迅速降服其心。
  有了智慧我们生活就不一样了。别人认为很难办,很棘手的问题难于处理,对于我们就不一定认为困难。别人遇到的烦恼,在我们来说或许就无所谓烦恼。这不是口头禅,是真实的受用。你真的能够享受到的。
  第二个,修习唯心识观能够迅速积累福德资粮。
  学佛的人种很大一部分对于这个福报是十分关心的。免不了希望能够有个什么方法迅速让自己有大福报,发个大财。这种方法有没有呢?应该说是有的,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过。比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里讲:随所在处若诸有情或为多闻、或为净信......或为财谷、或为医药、或为种种世出世间诸利乐事。于追求时为诸忧苦之所逼切。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皆离忧苦意愿满足。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很简单,是不是?只要我们目的正确,念诵佛菩萨名号,就能够满愿。《地藏菩萨本愿经》也说,只要你能每日念诵地藏菩萨名号千遍,这一辈子就可以安乐富足。可是这还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要善,是善男子,善女人。《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的很清楚: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我们如果虽然口中念诵佛菩萨名号,内心还有不少的恶念,邪见,那么能否召集善业还是一个未知数。《地藏菩萨本愿经》讲我们末法众生是: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个条件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不太容易做到的。但是修习唯心识观可以。唯心识观解决的就是起心动念的问题。能够让我们迅速解决善的问题,跻身于善的行列。
  我们平时讲善,要是分别起来很复杂的。十善如果完全把名相搞清楚了,也要费点功夫。比如杀生,怎样算杀生,杀生中重罪如何,轻罪如何,目标不同如何,发心不同如何,杀大罪大,杀小罪小。这个名相也是很繁多的。我们受五戒,搞清楚五戒的内容要看《优婆塞戒经》,挺厚的一本。即使学会了还要逐渐和我们现实生活中联系起来。我们这些普通人,白天上班,晚上做饭看孩子,还要有时间孝敬老人,其困难可想而知。学上一年半载,连名相都没有弄清楚的大有人在啊。
  那么修学唯心识观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先绕过这个名相观。《未曾有因缘经》里讲过:依语义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义语者。凡心所起善。皆无漏业。依照戒律的含义,如果违犯戒律修的善业是有漏善,但是如果依照真正的佛法含义所讲:只要是由心所起善念都是无漏业。这也印证了《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为什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一切以心为标准,最为直接。只要我们把握好这颗心,就可以逐渐作好十善业道。当我们起心动念无不是善的时候,无量福报是不期而自到,甚至是如影随形,跟着就来的。
  这个时候我们求什么,就会如同经典上所描述的一样“令彼一切皆离忧苦意愿满足”。大家都知道六祖慧能大师和神秀法师所作的偈子,虽然神秀法师没有得到衣钵,但是其福报却是依然很大,尊为国师,于一百零一岁时示寂。令人也敬仰。以《占察善恶业报经》所言就是: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
  二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前面我们简单说了说唯心识观的大致内容,现在我们再详细谈谈唯心识观的修行方法。唯心识观如果用白话来讲呢,意思就是观一切皆唯心所造的修法。这里有几个地方是要弄明白的。《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到: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
  世尊在这里教导我们要觉悟,要自觉。随时清楚自己的心怎样造作着身语意业。这三业都是要由心来决定智慧的,或者说根本就是心的体现。这个心执著、挂念在一个地方了,就是心有住念,心有所住。于是就会引发身语意造作业果。那么这个心在什么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是执著在财富上,还是在名气,还是在地位、饮食、美色?甚至是禅定的快乐上?执著各不相同,但是相同的是我们的这个心一定是“有所住”的,有所执著妄想的。把它找到了解清楚,这就是唯心识观。
  这样真正修行,就会体会到什么是:“知唯妄念,无实境界。”都是妄想执著惹的祸。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没有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多的境界。都是一个妄念又一个妄念,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就产生了。
  我们平时对于自己的所言所行一般是不加反省的,妄心怎么想,就认为自己就这个意思。哪怕是杀盗淫、妄语,也会认为是“自己”的想法,不折不扣地实施。其实我们完全错了。如果我们行住坐卧的时候能够修行唯心识观。观察到这颗心不断地生生灭灭,此起彼伏,飘忽不定。如同水流一样,自然会领悟,这个妄心并非自己。
  因为它变幻莫测,上一分钟还在欢笑,下一分钟就会转到思念故去的亲人。没有一刻停留。《楞严经》云: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这里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妄心如同客人,一个来了,又去了,下一个又来。不断地出现新的妄念,又不断地消失。不断转换着目标,几乎没有人能够控制它,把它永远固定在一个地方。所以妄心不是主人。主人是不动的。不会变幻不停,不会动摇。主人是恒定安祥、无所恐惧、无所挂碍的。
  又如阳光斜照入窗户时,我们发现阳光中有无数的尘土微粒在空中飞舞。这时尘土在空中乱飞乱舞,但是虚空却不动寂然。我们的妄心就如飞尘,随时都在变化,但是真心本性却从未动过。动摇的是妄念,是执著妄想,寂静不动的是真心本性。这个道理修习唯心识观就会逐渐有所体会。
  修唯心识观开始观的就是这个妄心,观察它的牵挂、推理、想念、造作、判断,观察‘心所住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其妄,体会其“无实境界”。等到能够深刻了解体悟,自然就会远离妄念,远离执著,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这是直接简便的无上妙法,智慧之门。
  其次,唯心识观的修习我们还要注意。那就是刚才说的:寂静不动的才是真心,变幻动摇的才是妄心,不动的是主人。我们呢,要作观察者,不要作追随者。修唯心识观不是随它去,是看它去。跟着它去那就是客人了,不是主人,看它去才是主人。主人是不动地方的。
  久而久之,你越是能看它去,就越能恢复主人的身份,自然拥有主人一切财富。
  唯心识观在《圆觉经》归类的三种修行方法中属于禅那。《圆觉经》讲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入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很多人以为学禅就是要求开悟,要见自性,悟出个什么来。《圆觉经》说的很清楚,不要求什么悟不悟的,这样以为会得到什么,学到什么,只会增长知识,增长对自我的执著。学问知识一堆一堆的,却没有管什么用处。一定要“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这才是正途。只有降服烦恼,祛除不善,才能有所成就。那么断什么?得什么?断了作‘客人’的心态,断了变幻不停,心有所住。得什么呢?得恢复‘主人’的身份。得个‘看它去’,得个寂然不动,心无所住。
  有人会问,那么你老是观察它,不也是一种执著吗?并非如此。观察并非执著。比如我们上网的同修,玩电脑游戏,不管是网络游戏也好,单机版的RPG也好,把电脑中的角色当成了自己,它的一举一动,起伏波澜,都成了你自己的经历。这就是随它他去了,把它的痛苦当整了自己的痛苦,把它的欢乐当成了自己的欢乐。你就会为它哭,为他笑。身不由己了,入迷了。入进去了。这就是执著了。 实际上呢,它是没有这些痛苦欢乐的。如果你不随时观察,那么就很可能随它去。
  唯心识观是需要我们实践修行的方法。只要去作自然而然‘未得令得,未断令断’。作一步有一步的效验。直到最后能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三 远离诸幻
  其实这就是我们深入其梦而不醒的表现。一切有心起分别者,如同幻化。我们所执著的这些东西,财富也好,权力也好,乃至我们的身体哪一个能长久呢?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明明从一出生就面临着死亡,成长的过程就是迈向死亡的过程,明明知道这身体早晚要败坏,财权女色早晚不属于自己,却依然要去追求。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甚至为此寝食难安。《普贤行愿品》中讲到:“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这一切都不是我们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执著追求,从未放松。这就使妄上加妄,幻中添幻。
  凡是有心起分别的东西,不仅不是我们所拥有的,而且根本就是不可把捉的。原来校的可能下一次就会哭,原本以为大的转瞬之间又会觉得小。人世间的事情少有固定,恒定不变的东西。分别心分分秒秒都在变化。
  由于我们对这些的分别执著,紧随其后的就是因为贪嗔痴而造作的种种业果。轮回六道,无量烦恼、痛苦相随。虽然偶尔会有人天福报,但却如同夜里闪电产生的光明,转瞬又陷入黑暗。
  世尊为我们传授佛法,希望人人都能离苦得乐,远离分别执著带来的种种烦恼痛苦。不过我们的执著太深,分别太多,并不是叫一声,推一下便能从梦中惊醒的。于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示了种种方法,无不是希望我们能够觉悟,远离虚妄幻化的境界。
  《圆觉经》里讲:“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里所说的远离可不是远远地找个没人的地方呆着,孤灯古卷并不一定就是远离。那什么是远离呢?《圆觉经》又讲到:“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里说得很清楚,知幻就是远离。什么是修学佛法的道路?那就是“知幻”。能知道其幻化不实自然远离,远离虚妄幻化,自然就是觉悟。方便直接。
  在“知幻”上下功夫,是学佛最为直接的无上智慧之门。经中接着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这是我们末法之中脱离轮回,觉悟菩提的慈航普渡。
  怎样才能‘知幻’呢?修学“唯心识观”正是‘知幻’的方法。《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到:“学惟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
  唯心识观让我们在平时对一切所念所言所行都要观察自觉,要了解,不仅要知道自己的造作,而且要知道这些造作无不是由我们的心指挥控制,由心所生。对于我们的心挂念什么,分别什么,感受什么,都要了了分明。这就使心所住念。什么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等都是我们的妄心所生。
  这样观察、体认,了解一切法无不是由心生,由心灭,就是观自本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这就是‘知幻’。用功不停,自然能够远离幻化虚妄境界。得成正觉。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定实。”这句话我们要重视起来。一切起心动念、思念、推论、感觉等等心的作用。无不是有分别的。分别这个是甜,那个是苦。这个是香,那个是臭。分别这个是财富,哪个没有价值。这些判断都是分别。我们由这个分别上又增加了更多的执著。对钱的执著,对权力的执著。这就成了《圆觉经》中讲的“于虚妄体重执虚妄”。假的东西再加上假的,重重虚妄。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把这个叫做‘无明识梦’,有无明错认引起的梦。虚幻的,不真实的。可是很多人觉得:不对啊,我觉得这个世界十分真实,那里虚幻?
  其实这就是我们深入其梦而不醒的表现。一切有心起分别者,如同幻化。我们所执著的这些东西,财富也好,权力也好,乃至我们的身体哪一个能长久呢?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明明从一出生就面临着死亡,成长的过程就是迈向死亡的过程,明明知道这身体早晚要败坏,财权女色早晚不属于自己,却依然要去追求。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甚至为此寝食难安。《普贤行愿品》讲:“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这一切都不是我们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执著追求,从未放松。这就使妄上加妄,幻中添幻。
  凡是有心起分别的东西,不仅不是我们所拥有的,而且根本就是不可把捉的。原来校的可能下一次就会哭,原本以为大的转瞬之间又会觉得小。人世间的事情少有固定,恒定不变的东西。分别心分分秒秒都在变化。
  由于我们对这些的分别执著,紧随其后的就是因为贪嗔痴而造作的种种业果。轮回六道,无量烦恼、痛苦相随。虽然偶尔会有人天福报,但却如同夜里闪电产生的光明,转瞬又陷入黑暗。
  世尊为我们传授佛法,希望人人都能离苦得乐,远离分别执著带来的种种烦恼痛苦。不过我们的执著太深,分别太多,并不是叫一声,推一下便能从梦中惊醒的。于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示了种种方法,无不是希望我们能够觉悟,远离虚妄幻化的境界。
  《圆觉经》里讲:“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里所说的远离可不是远远地找个没人的地方呆着,孤灯古卷并不一定就是远离。那什么是远离呢?《圆觉经》又讲到:“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里说得很清楚,知幻就是远离。什么是修学佛法的道路?那就是“知幻”。能知道其幻化不实自然远离,远离虚妄幻化,自然就是觉悟。方便直接。
  在“知幻”上下功夫,是学佛最为直接的无上智慧之门。经中接着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这是我们末法之中脱离轮回,觉悟菩提的慈航普渡。
  怎样才能‘知幻’呢?修学“唯心识观”正是‘知幻’的方法。《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到:“学惟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
  唯心识观让我们在平时对一切所念所言所行都要观察自觉,要了解,不仅要知道自己的造作,而且要知道这些造作无不是由我们的心指挥控制,由心所生。对于我们的心挂念什么,分别什么,感受什么,都要了了分明。这就使心所住念。什么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等都是我们的妄心所生。
  这样观察、体认,了解一切法无不是由心生,由心灭,就是观自本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这就是‘知幻’。用功不停,自然能够远离幻化虚妄境界。得成正觉。
  四 一切时,一切处
  唯心识观讲一切时一切处都要觉察自己的内心,知其心所住何处,所念何事,有何造作,这个修法没有什么禁忌,没有条条框框,没有什么条件,不需要什么准备工作,也不必选择环境,应用什么工具。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切时一切处”,随时随地。
  你不要说我今天吃荤了,我犯了戒了,我怎么怎么个情况、环境下修唯心识观是否会不恭敬?不恰当?没有的事,越是犯错,越要观察,越是能知道自己的心所造作,越容易远离恶业。
  我们平时的习气、习惯很多人都说太难改了,太不好纠正了。有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正见。不知道‘一切唯心’。即便我们天天嘴里讲的好像很有修行了,但是实际上依然如旧:见到财仍然要贪,见到色还是要恋,见了名还是要争。欲望来了挡都挡不住。这就是不知道一切唯心所现,不能够了解“其心虚妄,无实境界”。故此在贪嗔痴慢疑中越染越厚,漂不白了。
  那么怎样纠正呢?不必纠正。你能够知道‘一切唯心所现’的道理自然能够远离这些障碍。能够知道“其心虚妄,无实境界”自然会远离恶业缠搏。假的,我们干什么要去贪求呢?不真实的东西我们怎么会拼命去得到呢?《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是假的,我们自然不会在意,不会理会,不会心有所住。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一切时一切处,正是要我们随时随地“知幻”,体察一切唯心的道理。《圆觉经》云: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学佛不是学习知识,说我研究了多少本经论,论文写了多少了,撰写了多少本书,教了多少学生。这是成就,不是佛事。什么是佛事?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这是佛事,觉悟之途。降伏烦恼、贪嗔痴爱、陷曲嫉妒、彼我恩爱,这才是佛事。
  说道降服烦恼,不能体认“一切唯心”,不能了达“知唯妄念,无实境界”我们怎么降服呢?不会的。一边依然是诸相实有,一边又想脱离轮回,清静无欲。这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烦恼不是减少,反而更多了。有不少人学佛得不到真正受用,反而矛盾重重,就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釜底抽薪的手段。
  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观察自心,这个功夫深了,才能够体会妄心的无常变换,才能逐渐远离身心客尘,才能有降龙伏虎的本事。其实也不是降服,是自然远离,远离贪嗔痴慢疑。这才是学佛得到真正的受用,才有可能体会到自性清静是什么意思。“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五 知唯是心
  学佛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但我们学佛学什么?什么是佛?向佛学习什么?一定要搞清楚。佛是觉者,《华严经》云: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这就是佛。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话讲: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一切。行止圆满无缺。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学这个,学做一个明白人,不作糊涂人。
  自觉觉他首先是要自觉,了解自心。我们会有人说:难道我还不知道自己吗?事实上正是这样。我们大部分的人并不了解自己,不熟悉自己。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如何运转,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老,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死。这是任何一门科学都无法回答清楚的。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语言逻辑是怎么产生的。不了解为什么有的事情想记记不起来,有的想忘忘不掉。不懂得人活在世,该如何做、如何行,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这是很多哲学家热衷于探讨的问题。甚至于有人为此而发疯。是任何心理学家也不能彻底搞明白的问题。他或许能够帮助你解决一部分问题,却无法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如何运作,为什么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梦、有幻。有自我,有恐惧,有爱情。这一切的问题无人能够回答。除了一个,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然而世尊并不是简单的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帮助我们了解答案。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能够用语言传达的。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唯心识观。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什么方法呢?第一步就是对自己的行动、语言、思维切实详细地观察。随时随地、没有间断地观察。经典中讲“随身语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如何产生。我们要自觉,就要深刻、没有遗漏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彻底问题的根源,拔除病根才能痊愈、才能幸福。
  这样的了解最初可以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其实也是前面所提问题的初步答案。那就是“知唯是心”知道这一切无不是源于自己的心。这个心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不仅是我们痛苦的源头,更是我们脱离痛苦、成就幸福,得到无上快乐、清静、喜乐的钥匙。
  知唯是心是我们实践唯心识观第一步要达到的目的。平素里我们少有反省,对自己毫无了解,内心的举动、言语思考都是顺流而下,受人摆布。又如同一只猿猴跃上跳下。没有一刻停闲。我们就跟随着心的变迁而展现出喜怒哀乐种种姿态。但是我们全然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会痛苦?悲伤?为什么难过流泪。我们会找这个原因那个原因,社会不公、制度不平、运气不好、他人的恶劣、自己的卑微。但是从这些方面我们却无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被制造出很多种,社会制度的完善,法制健全,科学发展。而这一切却连一次简单的心情沮丧都无能为力。
  修行唯心识观第一步的效果就是让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切一切的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占察善恶业报经》讲“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这是一个必须我们自己实践的答案,不是听了就算的,要体认才行。
  我们学佛的目标,各不相同,想往生也好,证果也好,想世间的福报也好,乃至于其他的愿望、希望。无不要从这个心做起。抓住这个心,就会品尝佛法的乐趣。不会苦闷迷惑。虽然我们很多人学佛后也经常把‘一切唯心’、‘随缘自在’挂在嘴边,但是没有经过实际的修行,只能是嘴上富贵而已。
  六 心净则佛土净
  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婆娑世界,在佛教中翻译成中文,就是堪忍世界,刚刚能够让人忍受的地方。这个地方痛苦多,欢乐少。所以才有“人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感叹。
  世尊曾给我们描述介绍了不止一个没有痛苦、没有灾难、没有疾病、贫困的佛国净土。让我们向往不已。
  然而这痛苦和欢乐的巨大落差,从地狱到天堂的区别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在《维摩诘经》中释迦牟尼佛讲: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占察善恶业报经》则说: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就是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的心所造成的。心是这一切的指挥者。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个道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真切了解体会这个道理。我们都会给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命运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是各式各样的。我们通常的想法是:社会不公,运气不好,我们没有足够的金钱,他人辜负了我们、背叛了我们,以及等等的原因。这些原因基本上都是外界的因素,物质的因素。不过,无论这些原因是什么,它们却无法对我们有所帮助,更不能更改一丝一毫我们的境遇。我们依然痛苦、迷盲、恐惧。心中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同五味瓶一样,各种刺鼻的气味始终伴随着我们。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有效,而且可以实行。方法的原理就建筑在世尊对一切真实彻底的了解上。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的心清静了,那么世界就真的清静了吗?我们当然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这样的情况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比如同样是一弯明月,我们有的人会看着它泪落心伤,有的人会却会觉得怡然自得,爽心悦目。看月亮的心情能有上千种,上万种。是月亮不同吗?肯定不是,是我们的心不同。心不同则世界不同。虽然同在婆娑世界,有人欢乐多于痛苦,有人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如果想要离苦得乐,那么改变我们的心就可以。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改变,那么即便我们拥有巨大的财富,举世瞩目的名望,或者被所有人都羡慕的地位,也难以快乐的起来。我们不必单独举例,有多少名人或者富翁,过着让很多人向往的生活,却选择了自杀的道路?这样的报道,不少见吧。可见他们并不快乐。
  怎样让自己的心清静呢?首先就是要了解自己,彻底了解自己,看看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都在想些什么。就在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显现着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显现着快乐呢?还是显现着痛苦?是显现着天堂净土?还是地狱三途?当我们能真正了解的时候,这个世界就由你改变了。
  只有了解才能掌握,掌握之后我们才会有自在的生活。
  七 疯子和傻子
  唯心识观让我们如是守记内心,让我们这样体验:知唯妄念,无实境界。知道这一切都不过是虚幻的妄念所造成的,本来没有什么真实的境界。这句话说的很透彻。没有什么真实的境界。无论你所想的是善是恶,是亲是仇,是贪是嗔,这都是妄想,不是真的,不是什么真的境界。既然不是真的,我们为什么要为它忧,为它愁,为它喜,为它悲呢?这不是颠倒是什么?既然这个妄想本就没有什么真实性,干什么我们要为了个假的去造作那么多业力?这就是无明,认错了,对不起、误会、误会。
  六祖大师曾有一首偈子,讲: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这个思想、妄念干什么要断?假的,它本来就是假的。这就如同非要和水中的月亮较劲一样。找错对象了。
  《维摩诘经》里有一个比喻说的非常好,观众生如化人烦恼。化人烦恼,一个虚幻的人的烦恼。一个假人的烦恼。想一想,是不是有点可笑?其实现实中我们都是这样。大家都看过电视,看过电影,或者打过网络游戏。里面的人物是什么?不就是化人嘛。变化出来的假人。你说他有没有烦恼?有没有悲欢离合?有没有喜怒哀乐?有又没有,非有非无。你要是入进去了,那就是有,就千有万有,上下数千年,纵横八万里,你再一迷糊,非要把里面的故事搞个水落石出,弄个清清楚楚,那就如同进了无底洞。如果没入进去,那么一切都无,而且是本来无有。本来就没有,也就无所谓灭。无生无灭。
  其实我们自己就是在这样一场戏中,我们同样也是化人,不仅是演员,入进了自己的角色,投入地演出,而且还是观众,投入地观看。总之是一切为真,因此这戏中的剧情发展如同流水一样连绵不绝,轮回不息。我们会哭,会笑,会怒,会恼,会斤斤计较,会大大方方。有人演的角色十分伟大,有人演的十分渺小。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不愿意卸妆下台。有句俗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我们恰恰是两个一起占了。即是疯子又是傻子。不疯不傻似乎唯有释迹牟尼佛和诸大菩萨,不过,有时候还不得不披挂卜阵,在台上一阵吆喝,希望揪几个下来。这戏就越发的热闹。
  《圆觉经》里告诉我们如何成佛的修法: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这是最为彻底的佛法。不起妄念,似乎还好理解,不过有了妄念却不去熄灭,这个就不好理解了。其实如果我们真的体会到“无实境界”,那就明白了。别跟本来虚幻的东西较劲,它本来不真,本来不有,何必较真。它之所以有,就是我们在意了,分别了,联想了,分析判断了,认为实有了。当我们明白了自己不过是在演戏,这烦恼,这痛苦,这悲伤,这忧愁其实本不是我们的,用不着我们在意,用不着我们经营,甚至用不着我们去改变和消灭,它就自然而然,渺无踪迹了。我们就即不疯也不傻了。你说我们不疯不傻又得到了什么呢?无所得,没得到什么。化人能得到什么?本来也没什么。二祖慧可大师求达摩安心,达摩说:将心拿来,我予汝安。慧可寻觅良久,说:心不可得。达摩说:我为你安心已毕。就是这个样子,心才能安。

 
 
 
前五篇文章

地藏占察法来函回复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与元明准提信仰的流行\唐希鹏

准提咒的研究

惠能与禅丹——以《上阳子金丹大要》为据

黄庭坚“心”意象中的儒与禅

 

后五篇文章

宗喀巴的密法思想与著述(2)

宗喀巴的密法思想与著述(1)

观音化身像解

中国古典诗歌与佛教禅宗的关系

一生行持精严 临终瑞应往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