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思精舍:慈济人的心灵故乡
2014-9-8|586
⊙ 从瑜伽哲学的“心变化”理论看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思想
2014-9-8|448
⊙ 觉囊派哲学思想初探
2014-9-8|385
⊙ 道生的佛性论及其对中国心性哲学的建设
2014-9-8|412
⊙ 《心灵的故乡》——佛教涅槃观初探
2014-9-8|713
⊙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2014-9-8|475
⊙ 五蕴心理学的基本文献
2014-9-8|551
⊙ 五蕴心理学的性质和评价
2014-9-8|909
⊙ 五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来源
2014-9-8|839
⊙ 精思精舍——慈济人的“心灵故乡”
2014-9-8|427
⊙ 中国哲学之本源论
2014-9-8|429
⊙ 知礼佛教哲学思想及其时代特征
2014-9-8|341
⊙ 姚治华:佛教哲学中的“不可说”问题
2014-9-8|259
⊙ 佛教哲学产生的影响
2014-9-8|234
⊙ 论王阳明的美育思想
2014-9-8|480
⊙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著名哲学思想
2014-9-8|777
⊙ 宗教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历史、理论与方法
2014-9-8|842
⊙ 明中叶朱子学与阳明心学的对峙
2014-9-8|362
⊙ 熊十力对朱、王《大学》“格物致知”诠释的整合
2014-9-8|1109
⊙ 马克思宗教理解的一个重要论断——宗教对世界的“掌握论”
2014-9-8|479
⊙ 永恒的微笑洗涤心灵
2014-9-8|370
⊙ 心灵深处的香格里拉 读《消失的地平线》有感
2014-9-8|430
⊙ “阿特曼”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哲学内涵
2014-9-8|701
⊙ 宋明理学里的佛学成分(下)
2014-9-8|546
⊙ 宋明理学里的佛学成分(上)
2014-9-8|747
⊙ 良知与人性的进化
2014-9-8|1016
⊙ 佛教心理学鸟瞰
2014-9-8|232
⊙ 佛家心理学研究的开始
2014-9-8|618
⊙ 传统佛学与现代心理学对比研究的开拓性尝试
2014-9-8|353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世界宗教所立所之本
2014-9-8|420
⊙ 熊十力的“世界哲学”意识
2014-9-8|254
⊙ 给心灵建一座佛堂
2014-9-8|315
⊙ 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
2014-9-8|269
⊙ 佛教对重构东方哲学的意义
2014-9-8|373
⊙ 儒学佛教化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之比较研究
2014-9-8|1960
⊙ 听任继愈谈哲学
2014-9-8|627
⊙ 如何寻找自我的心灵
2014-9-8|377
⊙ 青海:拨开心灵迷雾,玉树不再飘渺
2014-9-8|405
⊙ 佛教哲学中的自由与必然问题
2014-9-8|343
⊙ 水是心灵的镜子
2014-9-8|329
⊙ 宗教心理学在美国的复兴
2014-9-8|247
⊙ 宗教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歧与整合
2014-9-8|456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2014-9-8|212
⊙ 缘起与人心、人性
2014-9-8|425
⊙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2014-9-8|307
⊙ 佛学:中国文化血液中最哲学的分子
2014-9-8|272
⊙ 金融危机?人性危机?!
2014-9-8|505
⊙ 论佛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2014-9-8|332
⊙ 读《央觉魔罗经》谈人性的善与恶
2014-9-8|595
⊙ 略析《佛性与般若》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置
2014-9-8|334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www.wmxf.net),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