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三)~D 佛陀葬法 |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三)~D 佛陀葬法
(六)佛陀葬法 如前所述,佛陀已经正式宣布了将于三个月以后就要涅槃的消息。这个消息对于诸比丘及广大居家信徒们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恶耗,因为佛陀对于我们来说,“佛取灭度,世间眼灭”,我们犹如一条被拦腰斩断的蛇身,“宛转回遑,莫知所奉”。在伤感悲痛之余,年辈较高的比丘们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佛陀涅槃以后,他的遗体如何处理?他的后事如何操办?这是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比丘们经过商量后认为,这个问题趁佛陀还没有入灭,赶紧请教一下佛陀,因为佛陀了知了世间的一切。那么由谁向佛陀提这个问题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长年侍奉佛陀的阿难最为合适。于是大家在送走了建筑师周那以后,阿难就趁机上前请教佛陀: “尊敬的佛陀,您灭度以后,该如何葬法呢?” 佛听了以后,没有搭理阿难。过了一会,他对阿难说:“你不要多嘴,你把你该做的事做好,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道业。关于我圆寂后的葬法问题,那些清信士们会妥善处理好的。”(“汝且默然,思汝所业,诸清信士自乐为之。”) 佛陀之所以没有搭理阿难,我估计有三种情况,一是他的身体不太舒服,不愿多说话;二是周那刚圆寂,他心里或多或少有些难过。对于他来说,弟子先师父而去,作为恩师,他还是有些割舍不下的;三是他可能认为说法的时机并不成熟,因缘未具,似乎不能勉强。但是印顺法师的观点是:“出家有出家目的,应该努力于解脱的实现;唯有修证,才是出家人的事业。至于佛陀遗体的安葬,那是在家人自会办理的。在当时,佛的法身(法与律),由出家众主持结集;色身,荼毘──火化以后,由在家众建塔供养。葬礼,建塔,是需要物资与金钱的,这当然是在家信众所应作的事。”(《印顺法师文集》)印顺法师讲得也有一定道理,然而我想,出家人的后事还是由出家人主持办理为好,居士们出资出力完全是必要的,没有谁会否认檀信们所起的作用,但是如果将出家的死后大事交由居士们去打理,在佛陀时代大约是可行的,但是在佛教早已成熟化的当代,显然不太合适。 但是阿难这次好像不依不饶,把刚才的问题连续向佛陀说了三遍。 佛陀被他弄得没办法,只好说:“你想知道如何葬法是吗?其实我的葬法与转轮圣王的葬法是一样的。” 阿难听了以后,又接着问:“那么请问佛陀,转轮圣王是如何葬法呢?” 既然阿难要抛根问底,于是佛陀就回答说: 圣王葬法,先以香汤洗浴其体,以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叠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栴檀香椁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国行人皆见法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饶益。 佛陀在谈到自己的葬法的时候,所用语字与转轮圣王的葬法完全一致。对于上述一段经文,有几点需要说明一下。 第一是关于转轮圣王。什么叫转轮圣王呢?按照各种辞典的解释,转轮圣王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这种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在释尊时代,转轮圣王的说法很是流行,前面我不止一次地说过,毗婆尸佛以及释迦佛降生人间时,相师都曾预言他们可能会成为转轮圣王。在诸经中时常可以看到往往将佛陀与转轮圣王相比拟。但是到目前的公元二十一世纪,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至今尚未见到转轮圣王的身影。据说转轮圣王多出现于太古时代,佛经中列举了一些转轮圣王,比如顶生王、大善见王、民主善思王等。佛经中预言,将来弥勒佛应世时,儴伽转轮圣王将会出现。我在这里作浅薄理解,即转轮圣王与我国的尧、舜、禹三代明君是不是有点相似呢?关于转轮圣王,我们将在后面还要有所涉及。 第二是关于香汤。什么叫香汤呢?通俗地说,香汤就是掺入各种香料的热水。是哪些香料呢?佛陀在这里没有明确说明,但是根据《浴佛功德经》上称:“若浴像时,应以牛头旃檀、白檀、紫檀、沉水、薰陆、郁金香、龙脑香、零陵、藿香等于净石上,磨作香泥,用为香水,置净器中。于清净处以好土作坛,或方或圆,随时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汤,净洁洗沐。”从这里可以大体知道佛陀所谓的香汤成分大体如上述所言。中国的禅宗所称的香汤与经中所言的香汤有些不同(大约是经中所称的诸料我国没有),乃用陈皮、茯苓、地骨皮、肉桂、当归、枳谷、甘草等药所煎煮而成,又称七香汤。 第三是“新劫贝”,也就是新的绵布。但是这种解释过于简单,“劫贝”是一种树的名字,《玄应音义》一曰:“劫波育,或言劫贝,讹也。正言迦波罗,南昌名氎,可以为布。罽宾以南,大者成树。以北,形小,状如土葵,有壳,剖以出华,如柳絮,可丝以为布也。”也就是用劫贝树的絮编织而成的布匹。 第四是“金棺”,这里的金棺,我们千万不能理解为黄金打造的棺材,而是指用金器作饰物的棺木。当然,也可理解为是用金箔贴在棺木外面,就好似现在的以金箔贴在佛像身上。 第五是“阇维”。阇维就是荼毗,也就是火化。 从上面的一段经文中,我们大体上知道了佛陀葬法的一些情况。佛陀在经中还交待说,他的遗体火化以后,要把舍利(广义指佛教修行者的骨灰)捡拾干净,然后要在十字路口的地方,建塔将舍利置内供养,在塔的四周要“表刹悬缯”。“刹”是指高大的旗杆,“缯”是指绢帛。如此设置以后,“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 一看到这“表刹悬缯”,使我想起了藏传佛教至今尚且保留的那种经幡。去过西藏的人都有印象,在荒凉的路口,甚至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我们都时不时地见到一些经幡在摆动,以及在垒起的石头堆四周拉起长长的布片绢绳。另外,诸如“法王”一词,在藏传佛教里是十分常见的词汇,但是在汉传佛教里,却极少见到“法王”一词。从这一点上讲,藏传佛教多多少少地保存了佛教一些较为原始的特性。 佛陀在经文中还谈到了哪些人的舍利应该建塔供养的问题。佛陀提到共有四种人应起塔供养。第一是如来,第二是辟支佛,第三是声闻人(即听闻佛陀教法而证悟的出家弟子),第四是转轮王。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种人之中,除了转轮圣王是居家国王以外,其余三种均为出家僧人,也就是说世尊对居家信众死后是否立塔供养的问题,似乎没有提及。从这个意义上讲,居家与出家,在死后葬法上可能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