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启机请法 闻教当机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启机请法 闻教当机
我们每天都有这么好的因缘,聚集一堂,听经,讲经,这是多么好的因缘啊!所以我们要很珍惜,在佛陀讲经的时代,也是要看因缘,启机请法要有讲的人,有听的人,也要有适当的因缘,所以说: 启机请说教法 闻教悟解当机 闻法而未悟解 亦已后结缘众 礼仪成就 所以听经都是有因缘,有的是在某种因缘,开始有这个机会,就像是韦提希,韦提希,她看到她的皇宫里面,两夫妻辛辛苦苦疼惜这个儿子,这个儿子慢慢地在少年时代,交到不好的朋友,提婆达多,所以不断地叛逆。 她本来期望儿子,他将来能接掌政策,能施仁爱民,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竟然这么叛逆,所以她感觉到人生,怎么会在富足中不如意呢?虽然是这么地富足,却无法如她的心愿,期望孩子能够乖巧,所以,慢慢地,对人世间的感情就心起疑惑,也有厌弃这个世间的情。 所以她就请佛陀开示,这到底是什么世间,我什么事情,都是事事圆满、富足,怎么这个孩子会这样呢?世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缘,来形成的呢? 佛陀就为这位韦提希说法,佛陀就为这位韦提希说法,这是一个启机,因为韦提希来请教,佛陀就为她说法,所以闻法悟解当机。 所以《观无量寿经》,就是由韦提希为当机者,就是能够契机说法,佛陀为这个人讲经,所以叫做当机(者),这种听佛的教法之后,她能够悟解,佛陀到底为她说了什么法呢? 刚才说过就是《观无量寿经》,佛陀为她解说,是这个所住的地方,叫做娑婆世界,是在阎浮提,这个娑婆世间的众生,总是刚强难调伏,娑婆世界的众生,也都是各有带业、带因缘而来,所以在这五趣杂居的地方,本来就是很污浊,你若是对这个世间情不满足,还有一个世界,就是无量寿佛所居住的地方,那个地方事事如人意,环境优美,寿命长久等等,那种很美的境界。 这是佛陀向韦提希所说的法,让她知道,世间就是如此的令人厌恶,只要你好乐净土,干净的,人心也很干净,国土也很干净,在那里的寿命又很长等等,韦提希听了之后,起了好乐心,这法门很契她的机,所以她就以《观无量寿经》,做为她修行的方向。 所以她得到无生法忍,不管她的儿子,是怎么样的形态,她还是可以忍耐,她可以找机会劝告她的儿子,跟他说,你的父亲,在你小的时候,是怎么样怎么样地疼你,不忍心让你痛,看,你的脚趾头化脓,他亲自用嘴吸出你的脓,看这种父母疼爱孩子的心,是这么纯,这么真,不顾一切,甘愿为孩子受尽委屈,只是轻轻地一说。 阿阇世他突然间如梦初醒,了解他的错误了,已经造了这种反逆罪,很忤逆的罪恶。 看,人生只是一个心念,一个心念一转,可能就是永恒的慧命,心念若不转,可能永生堕落。 所以说听经有因缘,启机请说法,像这样我们应该有什么事情,要赶快提出来问,说不定应你的根机,说你要听的话,改变你的人生闻教悟解当机;虽然你的问题,能及时提出来请教,旁边的人听了,也感觉某某人在请法,我在旁边听到,就像在说我一样,我也有受用,这种不管是当机,或者是旁边的助缘,都能够了解,这都叫做当机;直接请教,或者是旁边听到的,可以接受,这都是对机受法,这叫做当机。 「闻法而未悟解」,若是听了,对于你说的,我都听不懂,我不了解,因为我的心没有这个境界,所以说这个法,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虽然是没有关系,他也觉得听不懂,不过「亦已后结缘众」,也是未来的结众缘。 《法华经》里面,也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就是佛说法的时候,法华会上的会众,说不定也是结下未来结缘众,这也是在那个法会中,也是过去有因缘的,所以在法华会,又来听法,不是一次就能够接受,说不定这一次是一个因,下一次还有缘,所以因缘若会合,这个果就会成就。 所以听经,不论你听得懂,听不懂,就是要起恭敬好乐的心来听,这一次听不懂,也种了一个因,成为未来的结缘(者);有时候听者无心,这样就过去了,有的时候,过了之后,说不定在某一个场合,碰到什么样的环境,说不定那个时候会想到,我在什么时候,好像有听到这句话,这句话在我现在境界,觉得很受用也说不定。 总而言之,我们学佛要多闻法,心有疑要赶快请教,这样自然我们自己本身,能即刻受用,或者是别人也能够受用,或者是听不懂,不要紧,可以在以后说不定也可以受用。 所以,总而言之,学佛,我们要用心倾听,要好好地,有问题,赶快提出来问,我们这样才有进步的机会,前面就是: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 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法华经序品第一》 都已经到了这个法会中来了,这个说法的地方是在王舍城,王舍城是,阿阇世王所领导的国土,所以因为这样标出了,阿阇世王的名称出来,这个会,已经该来的人应该都到齐了,所以佛陀在那里,人都到齐了。 各礼佛足 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 四众围绕 供养恭敬 尊重赞叹 《法华经序品第一》 这就是要跟我们说那个境界,该来的人都来了,有这么多人,有比丘,有菩萨,有天,有八部龙神,还有人间的仁王,全都到齐了。 所以大家到齐了,「各礼佛足、退坐一面」,其实不是等到大家来才来礼佛,其实来的时候就纷纷来礼佛足,之后慢慢退坐,这是闻法大众前后云集,这么多人有前后来,先来的人,已经坐在那里等了,礼佛足之后,就退到自己的座位,坐在那里默然,后来陆陆续续再来,来的人还是一样再礼佛足,再退坐一面,这就是要表示,众的礼仪成就。 这个会场里人这么多,必定要有先后礼仪,佛陀在那里,这种仪规应该要有,一个大会若没有仪规就会乱,所以佛陀的教法,不离开人的礼节、礼仪,这就是表达出集众会场,礼敬仪规的成就,这我们可以想象出,灵山会上这么多人这样地来,那种庄严的队伍,前后有次序,那种礼敬场面的美,这就是人都集会的时候,在这时候四众围绕,人都集中过来之后,四众围绕。 这应该要说在佛初成佛的时候,三宝僧团已经具足了,佛宝、法宝、僧宝,在鹿野苑初转*轮之后,佛陀就开始,带着僧团入世度生,在这当中,我们人间的人,看到佛的僧团是这么的庄严,到底要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那分尊敬,到底要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那分尊敬。 有一次,一位长者仰慕佛陀的德,和他的威仪,希望能够亲近佛,有一天想到佛陀集众的地方,开始的时候,佛和僧团都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所以他就去了,抵达佛陀集众的地方,天未亮,他想要去看一看,佛陀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方式?他应该要表达出什么样礼仪? 天未亮,他一路走过来,看到大树下,好像在黑暗中有一团光,眼睛再看清楚一点,好像有一群很庄严的人,在佛的周围右绕,在那里绕,绕佛之后,就很虔诚地在那里礼拜那尊佛,所以他在那里看,看得很感动,突然之间这群人不见了。 这位长者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到底是哪里来的呢?他静静地想,难道是天人吗?天人都能来到人间恭敬、尊重,向佛礼拜,礼拜之前这样绕佛,那么整齐的绕佛,绕佛之后顶礼,虔诚膜拜,所以这位长者,他就开始学这些天人,向佛做这样围绕,礼拜的方式。 这就是佛到每一个地方,开始要讲经之前,都有这样的礼节,这就是在当初佛成佛,要入世度生时,当时的人还不知道如何礼敬,就有净居天人,化成人相一样,来到佛前,这样右绕、右旋,向佛礼拜,这位长者他看到了,他就这样学,从此开始就有这种绕佛,礼拜的方式,所以这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除了这样的礼拜,其实是表示恭敬、尊重,这就是供养佛是三供养。 供养有物质的供养,还有身体敬重的仪规,还有身体力行的供养,就是从内心那分的赞叹、敬重,每一尊佛在人间,受人间的供养,人间要供养佛,最重要的就是身、口、意三业,除了敬的尊重,甚至还要有行的尊重,和不断地赞叹。 所以佛法要推行在人间,必定要众生对佛的尊重、恭敬、赞叹,这样来供养,佛法才能畅通人间,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这种被众生恭敬、供养的礼节,我们应该要好好来护持佛法,应该好好自我从心开始。 佛陀虽然离开人间,圆寂已经有二千多年了,不过佛的法身还是在人间,就是他的佛法,永远慧命流传人间,所以我们必定敬佛如佛在,佛陀的教法,有法的地方,我们要很恭敬,所以这就是佛陀的法身,永住人间。 所以我们人人,时时要敬佛、供佛,必定要敬法,也要传法,这才是我们为学弟子,应该要有的态度。 所以必定要时时,做一个启机者,当机者,或者是要当结缘者,无不都是为法而追求,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