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延参法师文集:花落人双亡 禅风犹不同 |
 
延参法师文集:花落人双亡 禅风犹不同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碍…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无根之绛珠仙草,在日渐枯萎之时,得到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也因此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因甘露之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在这一场人间的历练中,毋庸置疑,宝玉黛玉算是一份奇缘,一份宿世的缘分,但是,只是相约人间,共同历练人生,仅此而已,若是有夫妻之缘,就不是历练,而是一种纠缠。 历练之初,宝黛相互爱慕,却偏偏有缘无分(份),所以“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也所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而这,正应了绛珠仙子还泪的因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花开花又落,月圆月又缺,人生就如同这大自然一样变幻无常,只是,面对人间的万千繁华,几人能看透?正所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人人总是追求一个“好”,地位好,家庭好,儿女好,前途好……却哪里知道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人生无常,祸福相倚,今日看是福,明日恐怕便是祸。宝玉出生之时,衔玉而生,人人惊为奇异,贾府上下无不以此玉为宝。及至宝玉勘破红尘,遁入空门之后,王夫人及宝钗痛不欲生,探春倒明白其中道理,曾说到:“大凡一个人,不可有奇处,二哥哥生来带块玉来,都道是好事;这么说起来,都是有了这块玉的不好。”只为宝玉的这块“宝”玉,几番遗失,闹得整个贾府上下不得安宁,如是,则又如何去说这“衔玉而生”究竟是福是祸? 在宝玉的怡红院之中,有一棵海棠花,已枯萎一年有余,原本三月海棠开,这株海棠却突然在十一月间又发花苞。众人无不道是喜兆,贾母甚至因此大宴海棠。谁知喜里藏祸,宝玉的命根子“通灵宝玉”恰于此时遗失,接着是元妃、黛玉相继去世…… 纵然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又怎么能免得了悲苦无常、荣辱沉浮?人世间原本就是世无常欢,花无常艳。到头来,人生千般,却也不过件件是幻缘。 莫道百年人生岁月长,人生却是风云变幻多无常。今日花开,明朝花落,人又何尝不是“正叹他人命不常,那知自己归来丧”,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转眼两鬓又成霜、人生不过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甚荒唐!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不是黛玉在哀叹自己命运的愁苦,这是对人生无常的清醒认识。黛玉是一个冰雪聪明颖悟非凡的女子,她隔着墙,听得墙内唱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只一听,便点头自叹,心里暗暗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 为了不辜负那良辰美景赏心悦事,她的眼,不看那世事的人是我非,人间的家长里短,只爱看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世人颠倒,把名与利看得比命值钱,倒把那朝飞暮卷,云霞翠轩,这般的大好韶光看得轻贱,黛玉一生追求生命的自由与美丽,如何能不爱那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从花开到花谢,她用眼看着,用心悟着,她没有把花当成无情之物,她以一种生命的平等去看待一切有情无情。 正是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善于去观察生活里的美,珍惜生活里的好。所以,上演了那经典的黛玉葬花。 东风未有意,春暮百花凋。人人只为看花来,有谁怜花收花魂?桃花林里,寂然无声,漫天桃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落红满地。美若桃花的黛玉不忍落红被人践踏,独自一人,肩荷花锄,手持花帚,日日把各色花瓣收进锦囊,埋入土中,颦儿果然是心较比干多一窍。 黛玉葬花,后人总因此把黛玉看作是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却哪里懂得黛玉的深意。 虽然,身是小小女子,但是生命亦何尝不是一样珍贵,如何能够不懂得珍惜?所以,桃花飘落之际,她感叹着生命的美丽,怜惜着生命的易逝,她低吟浅唱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深深地领悟生命的意义不是功名地位,不是权势财富,她明白生命的污泥是那些人世间的爱恨情仇、荣辱得失,生命的纯洁在于善良,在于豁达,在于从容,于是她以“质本洁来还洁去”作为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宣言,以“强于污淖陷渠沟”作为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警醒。 她的锦囊里,收集的不是落红,不是悲伤,她收进锦囊里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一种珍惜,然后以敬畏之心,至为郑重地埋进泥土,不受践踏,让生命干干净净地回归大地,真正地“质本洁来还洁去”。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而被常人贬斥的轻薄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黛玉用自己的清高来反抗命运,而人生恰恰需要反抗精神,需要反抗命运。如何是反抗命运?不是去反抗现实,反抗社会,是反抗自己的缺点。性格造就命运,如果想改变命运,必须有勇气、有毅力去改变自己的性格。不能像贾迎春那样,徒然地感慨自己命苦,她不懂得去思考命运究竟是谁造成的,不懂得反省自己的性格缺陷之处,一味地逆来顺受,一味地懦弱,只会用埋怨、诉苦、泪水去面对残酷的命运。 黛玉看似柔弱,却具有强烈叛逆精神,她不肯随波逐流,不去随着那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世人的思想,去认为人生追求的是名利,是权势,她没有,她追求的是人生的自由,人生的解脱。黛玉的个性恰与她所住的潇湘馆的寓意相吻合,潇湘馆遍种翠竹,从古至今,秀逸神韵纤细柔美的竹子被人们称赞是“未曾出土便有节,到凌云处更虚心”。黛玉的柔中带刚恰似竹的弯而不折,折而不断;黛玉的淡泊名利正如竹的生而有节,竹节必露;黛玉的清高正直一如竹的偃而犹起、凌云有意。 毋庸置疑,黛玉的清高与周遭是格格不入的。受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矫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黛玉来人间,一为还甘露之惠,同时又为历练一番人生,既为历练而来,则必定不会一味痴迷。黛玉短短的一生,只为这一个“情”字,真可谓“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不知为宝玉伤过多少心,流过多少泪,也曾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曾经“在地愿做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她可以看淡富贵,看淡名利,看淡地位,也可以不计较得失对错,却唯独对宝玉心心不舍,念念难忘。 直到宝玉成婚,黛玉虽几近崩溃,却在悲痛至极之时,幡然醒悟。正所谓,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黛玉重病之时,贾母那边正忙于给宝玉宝钗筹办婚事,所以都顾及不上黛玉,昔日人来人往,尽皆前来探视黛玉病情的潇湘苑,在此时反倒冷冷清清。但是这种孤寂却未尝不是好事,正是在这样的清冷孤独中,没有了喧闹,也同样的没有了希望,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没有了幻想,黛玉正是在这样的境地中,渐渐从对现实的逃避中,转而面对现实。 也许,很多现实的确很残酷,就像黛玉无法面对宝玉娶宝钗的现实,宝玉无法面对黛玉去世的现实,但是,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唯有面对才能解决问题。就像宝玉反倒是在确定黛玉去世后,病情渐渐好转,黛玉也正是接受了现实后,才真正地走向了觉悟。于是就有了黛玉的焚稿断痴情。 黛玉虽然美貌堪称第一,但是她更是素以才情著称,平时诗社的写诗比赛,基本上都是她于众人之上。而黛玉也向来爱好写诗,因为她性格内向,又寄人篱下,免不了处处小心,说话向来是小心谨慎,所以她只能以写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但是,黛玉在临终时,把一向至为珍惜的、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的所有的诗稿一齐焚烧,这其实就是一种觉悟。诗稿记录的是黛玉所有的心事,其实也就是她一生的期待,亦是一生的幻想。黛玉的焚稿,正是她明白了一切都是一种妄念,一种小我的狭隘,所以她焚稿,就是为了让一切成灰,消灭自己在人世间的知见,因为她明白了,人生一回,无非一次历练,而这也正是当初来到人间的目的,若不领悟,人生终究是一场戏论。 在凄清中,在冷寂中,在失望中,在悲痛中,黛玉感受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明白了聚散离分世事无常,在这凄凉之中,向来爱哭的黛玉反倒无泪,也许黛玉在人生最伤心欲绝之刹那,领悟了为何近来眼泪渐少,几近没有。如果得不到还苦苦纠缠,那所谓的至爱,所谓的难舍,最后只会是把自己伤得遍体鳞伤,既如此,何不放手?若一旦把自己一生至爱的,至为难舍的放下了,那人生还怕什么呢?若能一切放下,则内心无求,既无求,便无得;既无得,则无失;既无失,则有何所惧、有何所忧?既无忧,便亦无怨、无恨,人间之爱恨情仇、恩怨得失之樊笼则当下打破。 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亦何尝不是:虚幻放下,转身即解脱;烦恼放下,当下即菩提。若真放下,则又何来虚幻、解脱、烦恼、菩提之説?正所谓“无立足境,方是干净”。一朝梦醒,妄想顿息。了了分明,方见真我。原来曾经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自己的患得患失朝思慕求。曾经以为宝玉是自己一生之归宿,却原来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真正是“反认他乡作故乡”啊!原来爱情不是人生最美的幸福,婚姻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无怨、无求、无悔、无恨才是人生真正的归宿。 黛玉焚稿,正是证明了她万缘放下,真正地明白了无求,也做到了无求,既然再也无求,那泪水自然再无。若黛玉不懂得放手,那真是眼中的泪珠儿,要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宝玉黛玉在桃花雨中读《西厢记》时,念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一句,也为后来黛玉的去世埋下了伏笔。其实,无论黛玉觉悟不觉悟,走向死亡的结局是早已注定的。虽然我们怜惜她正值如花年华,但是,世间的命运现实又严酷,就如黛玉的葬花吟中所唱:“风霜刀剑严相逼”。 且不说,黛玉本来就是来人间还泪的,泪既还完,夙愿已了,在人间的缘分已完,所以她就回到太虚幻境了。这在《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也有说明:宝玉得知黛玉去世,恍然梦中,得知黛玉已然回到太虚幻境。 所以,宝黛之间,只是为黛玉为酬还宝玉甘露之惠,并无夫妻之分。单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在贾府众人眼中,黛玉性格秉性古怪,身体又孱弱,所以即使贾母心疼黛玉,却也不会赞成宝黛结成连理。所以,宝玉成婚之日,恰是黛玉归去之时。 黛玉最后说了一句“宝玉,宝玉,你好……”这不是一种绝望后的仇恨,是觉悟后的祝福。黛玉真正地从一个小我的嫉妒,小我的爱恨情仇,走向了一种解脱的祝福,一如东坡在中秋月圆之夜,从对远在他乡的弟弟思念之情转为对普天之下的人们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生命的突围。 黛玉不仅美艳绝伦,她的生命亦是精彩绝伦,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六年,她却遍尝人生之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忧悲苦恼、爱恨情仇。她经历了泪水、仇恨、痴迷、执着、贪婪、怀疑,于是在痛苦中,学会了放下,最后走向了豁达、微笑、平等、光明、智慧、慈悲。黛玉真正的结局是终于明白自己来到人间,无非就是历练这一场幻化,所以,她最后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祭奠自己的命运。 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世人不知世事如幻,一味贪求,到头来不过枉入红尘若许年。黛玉,从幻想,到挣扎,到逃避,然后在痛苦中最终觉悟人生。烦恼,其实是觉悟的垫脚石。如果人生没有经历那些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那么人生也很难走向觉悟。可以说,对黛玉来而言,死,不是绝路,恰恰是她的出路。黛玉用十六年的光阴,走过了一个从烦恼到解脱的生命,她用一生的泪水来供养生命,最后用一个优雅的转身实现了生命的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