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网文摘:压力的定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网文摘:压力的定义

 

  吉寂

  压力不只是个埋藏潜伏在心中的无形杀手,而且影响深远难测;压力不会自然消失,常常透过身体、情绪警告我们。

  引发压力之情境,除了来自外境的变化无常、无法掌控,主要是自己的无明(根本烦恼)与情绪(随烦恼)。

  受力之单位面积则是,心力与智慧。心力即堪能性,包括了意志力、忍耐力;智慧则是依于理性思唯后之抉择与行动:面对事实,看破虚妄而放下。

  心:勘能性、意志力、念力、忍力、专注力、觉察力=定,修止可得定。

  智:智慧、正见、正观、如实知、正思惟、抉择判断=慧,修观可得慧。

  有时压力的来源只是自己既定的想法而没有其他的理由,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于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目。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压力绝对不是来自外境的,而多数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源自烦恼所引发的爱欲情绪,多数人只想加强那份掌控外境、抵挡无常的执着,于是「渴望企求未得到的,或想要得到更多,以及想要去除不合乎自已企求期待的;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已得到的,而失去后又引起忧恼。」

  由于承受力量的心智不足,便形成了压力,由于心智不足又再引发烦恼情绪,成为新的压力源,如此恶性循环,压力当然越来越大。  佛在世时有一天,佛问诸比丘:「如果樵夫把祇树给孤独园的一棵树砍掉了,你们感觉怎么样呢?」

  诸比丘回答说:「这件事没什么感觉,没什么关系。」

  佛又问:「如果你穿的衣服,或是吃饭的钵被拿走了,你们心里怎么样?」

  比丘回答说:「这不可以,我不能没衣服穿,没钵我怎么吃饭呢?」   佛进一步再问,把你的钵、你的衣服偷走,你会不舒服,为什么那棵树被人砍走了,你心里不在意,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佛说这就是颠倒爱欲,你对衣服、钵有爱欲,若是被拿走了,你就会反对。而那棵树与我无关,所以不会在意。从这里会看到很多的问题。因为有我、我所,执着常、执着乐受、执着排除苦受,就会有压力。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无常的道理,但是在心理上对它,却有一种根深柢固的厌恶感。我们想要的是常、是永恒、是期待永远不变的安全感。我们深信可以掌控外境,可以得到常,于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加强那份来抵挡无常、抵挡不可意、保住可意的力量,而继续执着永恒。

  面对压力时的反应

  当改变发生时,我们经常会责怪外境,而忘记改变自己的反应其实是很重要的。其实压力来时,不会要人命,但面对压力时的反应不当,却可能使人心力交瘁。多数人是随着情绪,产生负面的惯性反应,而容不得理性思惟,评估抉择。最常见的方式是防卫、压抑与逃避,而这些反应反而让人长期处在更糟的焦虑、烦恼、沮丧、愤怒或冷漠的情绪中,无法有效的因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负面情绪越多,压力就越大。如果长期以无效的方式面对压力,身心持续处于压力下,不断的耗损,终至耗竭到不再有活力,充满了无助与无望,也就无法再做有出意义的事了。世事无常多变,这本来就是世间的真相。越能接受这个现实的人,就越能如如不动,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地对应各种眼前发生的事。反之,感情敏锐、反应过速的人,必定忍不住随着烦恼而情绪化的反应,这将会浪费更多的精力,而无法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当遭逢任何变化时,注意避免立刻惯性反射式的反应,如此才能不致于反应过度。应该想办法先停下来,提醒自己,评估一下,怎么做才有效?懂得区隔事件,不要让一件小事扩大成更大的灾难。

  面对压力,一般的反应是防卫或逃避,这就是所谓的逃战理论。有人不断地追逐梦想,或者极力的防卫自我,想要保住自己的幸福快乐。外在的危机,往往会让心灵用逃脱、麻醉的方式而不愿面对,令自己以为到了一个安全之所,于是选择「鸵鸟心态」的逃避,盲目的寻找自己所熟悉的慰藉,创造一个自以为是的虚拟境界,而不愿意面对真实,要知道那逃避的过程,如梦幻的安全感,其实只会强化自己的痛苦罢了。当然,最后必定以最灾难的形式来接受事实。

  当面临严重压力及情绪问题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受伤过重,再也无力去处理问题,这时候确实会促使我们去寻求最不耗费心力的方式,来缓和或延迟痛苦。这种自我保护的逃避心理,会因避免产生焦虑而让觉察能力逐渐模糊,因而形成了一块注意力被阻断的自欺区域,造成心智上的盲点。

  因此我们可能会因循苟且,希望时间冲淡一切,问题自然消失。或狂热地去工作、纵欲或运动,直到精疲力竭来让自己麻痹;也可能会选择抽烟、酗酒、吸大麻,服用药物、毒品来逃避,借着武侠、言情小说之非理性世界、或网路、电玩之虚拟世界,藏身于刻意营造之幻境中;或不断地看电视、上网、暴饮暴食,乃至沉迷于飚车、电玩、赌博,去求满足成就感;更有甚者,以纵火、暴力滋事、伤害虐待他人为乐。然而这样损害大脑机能的选择,不论短时间内是多么吸引人,问题并没有解决。长期下来,积习成性,乃至上瘾不能自拔,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自残自杀或监狱的自我毁灭。

  防 卫

  虽然防卫行为有时可以缓冲或降低压力所带来立即性的冲击,但长期使用后,拼命去排除压力,防卫自己的执着,反而常导致更焦虑不安,在不断的恶性循环下,压力的因应与调适也就变得更加艰难。

  千万不要以为把压力扔到一旁,来个「爱拼才会赢」,咬紧牙关硬撑、硬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实这样很可能不但解除不了压力,还造成长期的耗损与更大的压力。我们应该积极进取,但是要记住「能赢的才要拼」!改善可以改善的,如果不能改变,就随他去吧!

  逃 避

  压力的根源在于偏离事实,而又无法面对承担,于是自我欺瞒的认为拖延逃避,时间就会冲淡一切,漠视事实的存在它就会自然消失。也有人只会坚持自己的困苦与众不同,而自艾自怜,怨天尤人;或者说出「我没办法,非这么做不可」,这种不算借口的借口,这些人是真正的失败者。要知道,虽然打发了眼前,却无法避免长期的失败。最能够获得即刻性满足与欢娱行动的,通常对长期的健康、幸福、成功的伤害最大。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我们原本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智,忍受短暂的不适应,来换取更长远的利益。

  有人以遁入大自然、躲入好书阅读、把玩古玩字画、或运动游戏、工作狂热来填补空虚。有人借着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闹烘烘的,刺激的生活去解决苦闷,可是到了曲终人散,拖着疲乏的身体回去,还是一片空虚。也有人紧盯电视不放、猛打电话、暴饮暴食、疯狂刷卡血拼,先享受后付费等来麻痹自己,或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有人藏身于刻意营造之幻想世界,电玩之虚拟世界,或武侠小说、言情小说、连续剧等非理性世界。最糟的是,以冒险犯难、赌博、烟酒、药物、毒品来寻求安慰刺激。

  选择种种迅速直接方式得到逃避纾解,长期麻木的忽略后,往往产生莫可预料的严重身心损害而后悔莫及。

  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则向往于未来之愿景,其实这还是一种逃避,我们心中是否有个梦想:等有那么一天,银行里有一亿存款,一叠微软的股票,一栋依山傍水的透天别墅,一部豪华的休旅车;然后辞掉工作,不必再受老板的气,不必匆忙赶打卡,从此游山玩水,逍遥自在。但是,果真实现时,眼前沉重的压力就会消逝而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吗?千万不要忘记,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事,就是因缘环境永远在变,说不定新的压力又接踵而至,担心孩子被绑架、币值贬、股票跌、房地产不景气等等。

  千万不要以为睡一觉起来,人生问题皆可迎刃而解,而混乱的生命也将顿然开朗,不幸的是,它只是一种幻象、一种狂想,而非真正的人生。否则很可能一天早上醒来之后,发现自己浪费了好几年的时间,追求一个和生活并不契合的目标。

  不论用什么方式逃避,积久成习,只能继续失败的生活模式,精神病院、监狱乃至死亡,是最后的归宿。

 
 
 
前五篇文章

佛网文摘:给心灵盖一座寺院

佛网文摘:以从容的心去生活

佛网文摘:柔软的心

佛网文摘:原来怨是亲

佛网文摘: 外星人?神通力

 

后五篇文章

佛网文摘:与压力同舞

佛网文摘:知心

佛网文摘:喻解无生四句

佛网文摘:阿阇黎说故事─罪福如是生

佛网文摘:移民的故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