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王臣第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王臣第六)

 

  往生王臣第六

  七万释种

  七万释种。释迦牟尼佛在迦毗罗卫国的尼居陀林时,命令弟子迦卢,前往度化佛陀的父王。迦卢(陈-东+施-方)夷到了迦毗罗卫城时,以神通力,于虚空中结跏趺坐飞行来到王宫,为净饭王,赞叹如来的希有功德。净饭王于是生起恭敬的信心,率领所有的释迦种族,前往佛陀的住所。佛陀既已为天龙八部各个授记之后,即为净饭王广说三解脱门。又说:‘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净饭王言:‘若一切法是佛法的话,一切众生亦应是佛。’佛陀说:‘若是能够不起颠倒而妄见有众生相者,当下即是佛。所谓佛者,如实地见众生是虚妄也。如实见众生者,即是见到诸法的实际。实际者,即是法界。一切法无生,此是陀罗尼(总持)门。应当在此法中,而安住其心,不要信仰其他的事。’尔时净饭王等七万释迦种族,听闻佛法解悟其理,得无生法忍。佛陀于是现出微笑,而说偈曰:‘释种已得决定智,是故于佛所说法,决定心住于无生,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无畏成菩提。’(宝积经)

  晋 刘程之

  刘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苏铜山县)人。年少丧父,事奉母亲极为孝顺。擅长老子、庄子的学说,不随便混杂于当时的俗世。最初担任政府的参军,当时的王公大臣皆先后地引荐他高升其他的官职,刘程之都坚决地推辞。当时慧远大师,居住在庐山的东林寺,修习念佛三昧,刘程之于是前往依止。慧远大师说:‘官禄显赫,云何不为呢?’刘程之说:‘晋朝没有磐石的坚固,有情众生却有累卵的危险,我又何必去作官呢?’当时南朝刘宋的皇帝刘裕因为刘程之不屈服于官禄,因此称他为“遗民”以赞扬他高洁的德行。同时有一些具有清净信心的士人,如宗悫、雷次宗、周续之、张野、张诠、毕颖之等人,也都来庐山依止慧远大师修行。于是大家在西方三圣像前,营建房舍创立莲社,一同修行净土法门,由刘程之镌刻石头立下誓愿,其文章曰:

  ‘因缘变化的道理既已明白,则去来生灭的征兆就很明显了。迁流感生的理则既是相应于事实,则善恶因果之报应就是必然的了。知道人身难得,很快地就失之于交臂之间而沉沦六道,了悟世事无常、生死逼迫的急切。明白三途恶报在急急相摧,知道险难恶趣之难以超拔。此就是那些一同志向的贤者们,之所以于晨朝精勤、夜里警惕,想要仰望有所救济解脱的原因啊!

  而所谓的不可思议境界,只可以用感通而达到,不可以形象去追求。如果能够感通于实有的事物,则虽然是幽远的道路也近在咫尺。如果求之于没有实在体性的东西,则渺渺茫茫何有目标。今日有幸能够不谋而得感通,归心于西方极乐世界,作文章于篇幅,以表明我等真实的信心,并将情意志愿发露于天地之间。于是这些机缘迹象相通于睡眠梦境之中,以致于有百余位贤者一起前来共同修行的这种令人心中欢欣之事。群贤如云彩般聚集而显出光明,众人形影相齐犹如天造地设。功业必定要有理则才能和谐,此种殊胜的事情,并不是只由人力即可达到。此实在是天地启运其真诚,暗中运助,使得众贤才能聚集一处啊!

  然而众人的背景德行参差不齐,善根功德也不一致,虽然早晨大家所祈求得生净土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到了晚上心意又有所不同,即使是我同一师承的道友眷属也是如此,这实在是令人感到可悲。是以慨然振奋,命大众整理衣襟前往法堂,令大家齐运一心,将心意寄托在不可思议的究竟之处(西方净土)。誓愿和这些一同修行的人,都能优游地往生于极乐国土。而那些超群绝伦出类拔萃、首先往生净土的人,请不要在高耸的云端独自优游,而忘了要兼顾那些仍然在深谷陷溺的众人。

  觐见阿弥陀佛绝妙的天容,开启我们的心灵,使其产生真实觉照的作用。迷昧的妄识由真心去启悟,粗重的身形改变为莲华化生的殊胜妙身。依托著莲华于八功德水之间,在七宝行树的覆荫下赞叹阿弥陀佛。于辽阔的天地之间飞行、而飘荡著如云般轻柔的衣裳;在伴著花香的微风中优游、而还忘了时间岁月。低头向三途遥遥地俯谢而去,昂首傲视著天宫而长辞于三界之外。接引众灵以继起往生净土的大道,遥指著阿弥陀佛这个大觉悟者作为归向的目标,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理想,岂不是很宏伟远大吗?’

  刘程之后来到西林山涧的北边,自己别立禅修的房舍,专精研究佛法深奥的义理,同时严格地持守戒律,并作念佛三昧诗。居住半年之后,在禅定中见到阿弥陀佛放光照耀大地,皆呈黄金色。又经过十五年,当他正在念佛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以白毫相光照触其身,并垂手表示安慰和接引,刘程之说:‘怎样才能获得如来为我摩顶,并以衣服覆盖我身。’才说完不久阿弥陀佛就为他摩顶,并且拿袈裟披在他身上。另外又有一天,梦见进入七宝莲池,见到青色白色的莲华,其水池湛然澄澈。有一个人头顶有圆光,胸中现出卍字,指著池水说:‘此是八功德水,你可以饮之。’刘程之于是饮用此水,觉得很甘美。睡醒之后,异香从毛孔之中散发出来。接著就向人说:‘我往生净土的因缘已经到了!’

  于是请僧人诵《妙法莲华经》,将近有数百部。刘程之对著佛像焚香,一再地礼拜并祈祷说:‘我因为释迦牟尼佛的遗教,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此香应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其次供养阿弥陀佛。再其次,供养《妙法莲华经》,我之所以能够得生净土,就是由于此经的功德。并且愿与一切的有情,能够同生西方净土。’说完之后即与大众告别,睡卧在床上,面向西方合掌,安然地往生。当时为东晋安帝义熙六年(西元四一○年),时年五十九岁。(东林传。出三藏记集)

  隋 徐孝克

  徐孝克。性情极为孝顺,每当皇帝请宴的时候,从不食用任何东西,而把食物带回家奉养母亲。平日素食长斋,持菩萨戒,日夜讲说读诵《法华经》。当他做“都官尚书”的时候,官府中常常有鬼怪,每当黄昏夜里之时,无故而有怪声和光线,或者见到有人穿著衣服官帽从井里出来,居住在官府的常常有人死亡。后来徐孝克居住在其中两年,妖怪灾变都止息了。人人都认为是徐孝克真实正直的德行所致的结果。

  隋文帝开皇十年(西元五九○年),长安发生流行疾病,隋文帝命令他讲《金刚般若经》。开皇十九年(西元五九九年)往生,临命终时端身正坐安然念佛,室内有异于寻常的香气,邻里的人都感到很惊异。(《陈书》(孝友传))

  唐 于昶

  于昶。不清楚他居住的故乡。唐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担任并州(河北)的“录事”(缮写文件的官职)。白天判决诉讼官狱的事务,夜里则审判阴间的官司。常常事先知道灾变祸事,而暗中为之防备,如是经过六年之久。后来因为母亲过世,每日以持诵《金刚经》为功课,因此而不再担任阴间的官吏。年八十四岁,将要命终时,忽然闻到奇妙的香气,急忙告诉在左右的人说:‘西方的圣人来迎接我了!’接著就面向西方,连续的称念佛名而往生。(报应记)

  唐 马子云

  马子云。不清楚他居住的乡里。科举时中举人,担任泾县的尉官。有一次官府派遣他把本郡的田赋税捐监督运送入京城,当时他所乘载的船只在半途突然翻覆,将一万斛的米沉入江里,因而被关入牢狱之中。马子云在狱中,专心一意地念佛,如是经过五年,因为遇到特赦而出狱。后来隐居在南陵山的寺院之中,持日中一食的斋戒。唐玄宗天宝十年(西元七五一年)命终于泾县。在此之前马子云曾经告诉他人说:‘我因为命运坎坷,而能专精地严持佛法,如今西方的行业已经完成,将要往生极乐世界了!’第二天,自己沐浴,穿著新的衣服,端身正坐恭敬合掌,不久之后突然异香满室,马子云说:‘佛来了!’说完即安然往生。(纪闻)

  唐 韦文晋

  韦文晋。不清楚他的出身。在唐朝做官,官位做到“观察使”(负责审察所属部下行为之官员)。建立念佛道场,专志于净土的行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天,正在持念佛名的时候,跏趺正坐而往生,当时有异香充满整个室内。(佛祖统纪)

  石晋 张抗、翁儿

  张抗。不清楚他的出身。石晋的朝代(西元九三六~九四六年),为“翰林学士”。曾经课诵大悲咒十万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天,卧病在床,此时张抗只是一心持念佛号。不久之后,忽然告诉家人说:‘西方净土,就在厅堂屋子的西边。阿弥陀佛坐在莲华上,翁儿则在莲华池的金沙地上,礼拜嬉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念佛的声音才停止而往生。而所谓的翁儿,是张抗的孙子,当时已经先往生了。(佛祖统纪)

  宋 文彦博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山西汾阳县)介休人。出任经过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个皇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官职做到了“太师”(官名,三公中最高的官),曾经兼任翻译经典的润文使,受封为“潞国公”。文彦博一向归依信奉佛法,晚年时更加努力地修行向道,专念阿弥陀佛,无论早晚和行住坐卧之间,不曾有稍微的懈怠。曾经发愿说:‘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文彦博居住在京城,和净严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当时的士大夫大多因此而受到化度。年九十二岁时往生。(东都事略。佛祖统纪。佛法金汤)

  宋 杨杰、王仲回

  杨杰。字次公,江苏无为人,自号“无为子”。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官职“太常”(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最初时喜好禅宗,追随天衣义怀禅师学法,参究庞蕴居士的机锋话语。有一天奉命祭祀于泰山,看到日出如圆盘般涌出时,忽然大悟。北宋神宗熙宁十年(西元一○七七年),因为母丧而去职归乡,平日闲居的时候则阅读藏经,因此而归心净土。曾绘画丈六的阿弥陀佛像,随身携带以观想忆念。杨杰平生所著述的文章,多指引归向极乐净土。他在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的序文里面说: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是污秽的国土,极乐,是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短促而有限量,而彼极乐净土的寿命则无量无边。娑婆世界具足了种种的痛苦,而彼西方世界则只有安乐无有众苦。在娑婆世界是随著业缘轮转生死,而如果一旦往生彼极乐国土,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是愿意度化众生,则能够任意自在,不为种种的业缘所束缚。其清净污秽、寿命数量、苦乐生死,有如是的差别不同,而众生却愚昧不知,难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吗?

  阿弥陀佛,是在极乐净土摄受众生的教主。释迦如来,是在娑婆世界指引往生净土的导师。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则是帮助阿弥陀佛宣扬教化的圣人。是以释迦如来一代的教典,处处仔细地叮咛,苦劝众生往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著广度众生的大愿船,航行于生死轮回之海,不执著此岸,不滞留于彼岸,不停止于海的中央,只以济度众生为佛事。因此《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

  又《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所以祇洹精舍的无常院,令生病的人面向西方,作往生净土的忆想。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于法界的念佛众生,慈悲摄受而不舍弃。圣人与凡夫是一体不二,因此众生的机缘与佛陀的慈悲能够相应。诸佛心内的众生,尘尘都是极乐;众生心中的净土,念念皆是弥陀。

  我以这些种种的因缘来观察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够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颠倒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远离种种染污的缘故。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执著我所有的之缘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嗔恨愤怒的缘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退转的缘故。不执著造善也不造恶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念纯一的缘故。诸恶已作而业报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中实在是惭愧恐惧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行众善的人,若是没有诚恳的信心,没有回向发愿心的人,则不能够往生净土!

  唉!阿弥陀佛实在是很容易持念,极乐净土的确是很容易往生,而众生不能够持念,不能够往生,佛陀又能够奈众生何?造恶业就会入于痛苦的恶道,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极乐的世界,这二者都是佛陀所说的,但是世间的人会担忧堕入地狱,而却怀疑自己能够往生净土,这不是很令人感到疑惑吗?’

  北宋哲宗元祐年间(西元一○八六~一○九三年),官至两浙“提点刑狱”时往生。临终时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在此之前有一位参军叫王仲回,与杨杰是同一故乡的人,曾经追随杨杰受持念佛法门,他问到:‘念佛如何能够不间断。’杨杰回答说:‘一信之后,更不再疑惑,即是心不间断。’王仲回听了之后踊跃欢喜。第二年,杨杰驻守在丹阳一带,有一天晚上,梦见王仲回跟他说:‘过去承蒙您以净土法门来导引我,我今天已经往生了,特别前来致谢。’然后一再地礼拜而出。

  杨杰后来收到王仲回儿子寄来的讣文,说王仲回事先预知往生的日期,到处去告别亲友,然后安然往生。杨杰往生之后,当时荆王的夫人,梦见云游西方净土,见到一个人坐在莲华之上,其衣服随风飘扬,并以宝冠璎珞庄严其身。于是问他是何人,回答说是杨杰。(东都事略。乐邦文类)

  宋 王古、葛繁

  王古。字敏仲,东都(河南洛阳)人,文正公王旦的曾孙。其祖先七代持不杀生戒,而王古更是发心,放生一百万个生命。他曾经前往江西,与晦堂、杨岐等诸大禅师,参究禅宗之事。后来作《直指净土决疑集》,宏扬西方净土之教。平日起居的时候,念珠从不离手。行住坐卧之间,都修习净土世界的观想,从来不曾间断。又曾著《净土宝珠集》序云:

  ‘众生心净,则佛土净。法性本来无生,而无不生。有佛世尊,今现在说法,在极乐国,号阿弥陀。其因缘殊胜时劫长久,悲心深广愿力弘大。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际的光明摄受著众生,有不可思议清净殊妙的庄严相好。在净土里,珍珠罗网装饰了绮丽的天空,七宝玉树排列矗立于广阔的大地。清净池中流溢著八功德水,莲之内发出青黄赤白四种光明。六时之间,演奏著清柔雅韵的天乐。往千万亿的佛土,散落衣祴间美丽的妙华,以供养诸佛。极乐世界是诸佛世尊皆共赞叹,十方菩萨咸来归集之地。

  众生既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自然是一再不断地摄化;极乐既然是众生心中的净土,于是念念皆可往生。形质托于西方七宝莲华之时,实在是不离于本性当处;神游遍往众多刹土之际,岂能离开我们的自心。就如同镜子含藏著万般的物象,而本身却无有往返来去;又似明月映照在千江之中,而明月并没有上下升沈。如果有圆顿的根机,则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若是要说明其方便之门,则有九品阶位的差别。念我们本性的无量光,而本来即是无念;生于唯心的极乐世界,而当下即是真实无生。如果要解脱生死的苦轮,即使是十念也能够超生于净土宝地;会归到毕竟的实际理地,二乘也能够究竟地证于菩提。例如大船运载石头,而能够免于沉沦江海。若能顺风扬帆,终究没有任何的滞碍阻难。悟了这个道理,则非远亦非近;若是迷失了,则虽然很近却变得遥远。

  可叹啊!那些学问寡而业障多、疑心深而观行浅的人,把净土贬斥为权巧的小教,而自己执著于寂静空亡的境界。那就是不以马鸣、龙树菩萨为然,认为智者、永明大师是不通达心性的人。不肯相信自己当受亲证菩提的授记,不肯顿生如来之家。如同笼中之鸟、鼎里之鱼,不知生死之苦,而安然游戏于其中。把如白驹过隙短暂的时间、如风中灯烛的残年,妄计为长久不变的。因此虚受此一报身,冤枉地投向诸趣受苦。岂知释迦世尊赞叹劝导,如来金口一再叮咛。一刹那之间就可与圣贤为侣,一转眼之际就可以具足相好。永远抛离五浊之苦而享受清净的快乐。若是悲心重的,则可回入娑婆,救度在六道三涂受苦的众生。于这个事实不能够如实了知,实在是为可怜悯者!’

  北宋徽宗年间(西元一一○一~一一二五年),王古官至“户部侍郎”,因为朋党之祸而失去官职,不久之后就往生了。当时有一位僧人在禅定中神游净土,见到王古和葛繁都在极乐世界。葛繁,澄江人,官至“朝散大夫”,无论办公的府第或私人的居家,必定都整理出一个修行净业的居室,而在其中安设佛像。葛繁有一天正在礼拜课诵的时候,有舍利子从空中而下。临命终时毫无疾苦,面向西方,端身正坐而往生。(宋史。乐邦文类。法喜志)

  宋 钟离瑾、钟离景融、钟离松

  钟离瑾。浙江会稽人,母亲任夫人,专精修持净土法门,临命终时,勉励钟离瑾修习净土行业。瑾因此感动奋发,每日行利益众生的善行二十件。后来在浙江西部做官,与慈云遵式大师讨论往生净土的指要,从此更加地努力清修。常在母亲任夫人的栴檀佛像之前,恭敬地礼拜、旋绕。之后钟离瑾在瞻视礼拜之时,眉间忽然迸出舍利子数粒。没多久,就被调职前往治理开封府。有一天半夜,忽然起床,告诉家人说:‘老夫人告诉我,我往生的时候到了!’说完就跏趺正坐而往生。在往生前一天,全家人都梦见钟离瑾乘著青色的莲华,在天乐围绕之间,乘空向西方而去。

  他的儿子钟离景融,官至“朝请大夫”,常常持诵《观无量寿佛经》,修习念佛三昧。后来舍去官职,结茅屋在仪真的东园之旁,一心一意精进修行。曾经说:‘识得弥陀,弥陀弥陀;不识弥陀,奈何奈何。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只在自己家。’有一天晚上,请僧人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燃香听完诵经之后,两手结印而往生。

  钟离瑾的曾孙钟离松,居住在苏州,与宝积实公等人,结莲社念佛。有一天,身无疾苦,忽然正身端坐,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马玗 、马永逸、婢

  马玗。字仲玉,庐州(安徽)合肥人。父亲忠肃公马亮,镇守杭州的时候,慈云遵式大师教授他念佛法门,因此全家都信奉佛教。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马玗遇到僧人广初,得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欢喜的说:‘我今天得到我所要归向的地方了!’于是依照慈云大师的十念回向法,修行了二十多年。后来更与王古结交来往,因此更加精进地念佛。平日常常以放生为佛事。曾经治理淄州、新定等地,都以慈悲恩惠为政策。无论课诵经咒、观想西方,每天都有一定的规律。当时荆王的夫人夜里梦游极乐世界的莲池,见到有穿著官服而坐在莲华上的人,因此问此是何人,回答云:‘此是马玗、杨杰也。’当时杨杰已经往生,而马玗仍然健在无恙。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西元一一○二年),得疾病,于是盥洗沐浴更换新衣,然后端身正坐,念佛而往生。当时有一股云气如青色的云盖,腾空而上。后来家中十几个人,都梦见马玗说:‘我已经得生净土的上品了!’那年秋天,家中有婢女卧病,也是念佛而往生。

  他的儿子马永逸,也修行十念法,学习净土十六观,经过三十余年。后来得疾病,见到阿弥陀佛,以及二大菩萨来接引,永逸结手印而往生,当时香气充满了整个室内。入殓之后,棺木上生出五色的莲华,其光泽灿烂鲜艳。(乐邦文类)

  宋 江公望

  江公望。字民表,严州(浙江建德县)人。科举时进士及第。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西元一一○一年),官拜“左司谏”,不久又出来统理淮阳军。当时奸臣蔡京为政,痛恨那些谏言政事的人,江公望于是被去职贬谪到安南(今越南)。平日与妻子俞氏,蔬食清斋,修习念佛三昧。著有《念佛方便文》曰:

  ‘不论世间或者出世间之法,想要达成而又省力,则莫若专注心念于一个外缘之上。就如称念阿弥陀佛来说,也有善巧方便。不用动口,也不用出声,只要微微地以舌根,敲击前面的牙齿。心念随著相应而念佛,音声清楚了然,声音不离开耳根,而闻性在内融通。心念相印于舌根之机,而舌根之动通达于心念意根。从闻声而入流,反闻闻自性。心念、声音、闻性三者融会,念念圆通。久久之后因而成为唯心识观。若是利根的人,念念不生妄念,心心无有能所。六根安然寂静,诸识自然消除。如是则法法全是真实,门门尽是绝待,只要一念相应便成了真如实观。

  初机后学的人,一心摄念阿弥陀佛,乃至于营办家事,以及作种种的事务,也能念佛不相妨碍。只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到十天一个月,便能成就三昧。这就是所谓的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见佛。’

  江公望有位儿子早已经过世了,有一天托梦给舅舅,希望他父亲江公望,能够到天宁寺,转读《宝积经》,祈求他能够得生善处。又说他曾经见到阴间地府中有一个金字的石碑写著:‘江公望自居谏言职责之官,心中思慕宣说苦空无常的佛道。努力精进修清净行,心中无有贪爱染污,动静之间不违佛法,语默之际常契宗风。名字已经预先脱离了幽冥世界,身心必定归于极乐净土。’江公望后来遇赦免而得归故乡,命终时无疾苦而往生。(宋史。乐邦文类。佛法金汤)

  宋 陈瓘

  陈瓘。字莹中,南剑州(福建)沙县人。在北宋徽宗的朝廷里,为“左司谏”,因为正直不苟的谏言而不被相容,不久就被外放担任官职。后来又回到京城担任“右司员外郎”,提供谋略给朝廷中央。由于忤逆了宰相曾布,因此又被外放出任泰州知府。徽宗崇宁年间(西元一一○二~一一○六年),被贬谪流放到袁州,后来移往通州,接著再度被贬斥到台州。最初陈瓘喜好《华严经》,自号为“华严居士”。等到遇见明智法师,请益参问天台宗的宗旨,明智开示他上根利智者所修的止观不可思议境界,用本性的工夫取代事相的修行,以成就无作之行,陈瓘听闻后深深有所契入。陈瓘自从到了台州之后,就放下纸笔不再作文章,专修念佛三昧。曾作《净土十疑论后序》云:

  ‘人心无常,法也没有定法。心与法之所以会呈现万千的差别现象,其根本就在于此。如果能够相信这个道理,就能够遍信《华严经》所说的十信;如果怀疑这个道理,就完全怀疑智者大师所说的净土十疑。如果能够出离疑念而入于信心,一入就永入,不离于当下,即能到达究竟之处。所谓的极乐净土,即是究竟之处,此处有说法之教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曾间断。如果怀疑障碍了耳根,则就如同聋人而不能听闻佛法。如果怀疑障碍了我们的心,则愚昧而不能觉悟真理。因为不闻法不觉悟,而安住在恶劣的习气。因此就赞叹不念佛为是,而随喜无知的粗心。于是就任意妄指莲华化生为虚幻荒诞,从来不反省自己分段生死的色身,是从何而得,自何而来?不知道自己受生的胎狱污秽恶浊,其真实性又何在呢?只相信凭借著虚妄的业识,而自己远离于真如实际。在这本来皆是幻境之中,排斥彼极乐净土而执著此娑婆世界。因此生生世世不能觉悟灵知,而永绝成圣成佛之路。

  因为如是的缘故,释迦如来,起大慈悲心怜悯众生,在污秽的五浊恶世中,发大音声,赞叹彼西方净土无上美妙之快乐。于生死轮回的暴流中,为大航海家,以法船载度众生,令人趋向净土彼岸,昼夜不断地度化众生,无有停止休息。然而阿弥陀佛的究竟之岸,本来没有彼岸此岸之分;释迦如来的大愿法船,实际上也没有往返来去之相。譬如一盏灯,分照于八个镜,镜子虽有东西之分,而光影则无二无别。阿弥陀佛说法,遍在于所有的光影之中;而释迦如来以方便法,独指西方极乐这个镜子。因此只有到达究竟彼岸的人,才可以舍弃此岸彼岸的分别。尚未悟入于法界的人,那里能够泯除东方西方、污秽和清净的不同呢?

  于此净土法门之中,若是未能究竟了知,则不可停滞执著于一方,不要分别彼此,我们只有应当正念谛信而已。此是弥陀、释迦二圣的意旨,而智者大师之所以相信不疑也。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万善之母,则能锄其众恶之根,那么我们前面所说的有障碍因缘的众生,聋者可以再能听闻佛法,愚昧的可以再觉悟自心。未出生死的人,得以出离生死;未往生净土的人,可以得生净土。随顺著释迦如来的教诲,往西方面见阿弥陀佛;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回来协助释迦如来教化众生。在此娑婆世界而遍历十方,即彼西方净土而普入诸镜。自从此二圣人建立教化以来,能够达到如是境界的人,有如恒河沙数之多。众生为什么而不相信呢?为什么而怀疑呢?能够自己具足信心,又能够设立方便善巧,令诸未信之人,无不相信净土法门者,此就是智者大师之所以为具足大悲心之圣者的缘故啊!’

  陈瓘居住台州五年,又复官“承事郎”。准备移往楚州居住,中途经过庐山,于是定居下来。曾经告诉他所亲近的人说:‘我往年遭受患难,所惧怕的唯有一死而已,如今则死生皆置之度外了!’不久之后往生,时年六十五岁,(东都事略。佛祖统纪。李忠定集)

  宋 王衷

  王衷。嘉禾(福建建阳县人),居住于浙江钱塘的孤山。北宋徽宗政和年间(西元一一一一~一一一七年),最初在隐居闲逸之时被推举为官,王衷不出仕任职。后来出任时,官至“朝散大夫”。曾经参究于小本禅师,未有所悟入。有一次,在偶然之间听到僧人念诵《阿弥陀经》,心中有所感悟,于是专心修习净土法门。每日诵《阿弥陀经》超过七遍,佛号一万声,如是十九年未曾间断。把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改为莲社,无论出家、在家,不论富贵、贫贱,都可以前来参与念佛。有一天,身无疾苦,自己沐浴后,面向西方,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宋 张迪

  张迪。浙江钱塘人,官职为“助教”(辅助国子监博士教授生徒的人),依止圆净律师受菩萨戒,专修净土法门。并在佛前燃臂香发誓愿。每当称念佛号时,其声音振奋高亢,往往到了喉咙没声音了,还不停止。曾经在寂静的室内,见到白色的迦陵频伽鸟飞舞于前。又有绿色头发的童子,前来合掌问讯。经过三年后,面向西方称念佛名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胡闉

  胡闉。字达夫,浙江钱塘人,官“宣义郎”。晚年辞去官职,与清照律师交往。有一天,得疾病,胡闉的儿子请清照律师过来看他,清照说:‘达夫,你平生与我清照极为熟悉友好,岂可不知道末后临终的大事呢?’胡闉说:‘不是说“心净则国土净”吗?’清照说:‘你能在一切时中,没有杂念染污吗?’胡闉答:‘尚未能也。’清照说:‘如此怎么能够心净则国土净呢?’胡闉说:‘经典里面说:只要一称念阿弥陀佛,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是什么道理呢?’清照说:‘阿弥陀佛,有大誓愿,有大威德,具有广大光明无边神力,不可思议,完全如经典所说的。因此只要一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罪垢自然就消除,就如同炽盛的烈日当中,霜雪怎么能够存在呢?’听了之后,胡闉心中大有感悟,于是一心称念佛名,并请僧人为之助念。如是经过一个月。最后清照律师才来到,胡闉曰:‘您来得何其晚呢!已经麻烦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降临很久了!’清照与众僧一同举念佛名,胡闉随即安然往生。(乐邦文类)

  宋 冯楫

  冯楫。字济川,四川遂宁人。由太学登进士第。最初参学于佛眼远禅师,有所省悟。接著又参大慧杲禅师,入山中结夏安居,于是深深有所悟入。后来兼修净土法门,作《弥陀忏仪》。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西元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到云南的泸南帅兵,并在当地领导僧俗二众作系念法会,以西方净土为归。当时因为经过高宗建炎年间(西元一一二七~一一三○年)的兵乱之后,许多寺院和藏经大多残败焚毁。冯楫因此捐出他为官的薪水,造大藏经四十八部,小藏四大部经(禅林中以《华严经》、《宝积经》、《般若经》、《涅槃经》等四部八四一卷为四大部经,相对于大藏经而称为小藏。),也是四十八部。分别收藏在各个寺院。曾经著作《发愿文》云:

  ‘我布施经典这件事,一件事而具有两种布施。以钱财造经,是谓财施;以经典传法,是谓法施。财施,将来得到天上人间福德之果报。法施,将来可以得到世智辩聪才华盖世之果报。但是应知此二种果报,皆是轮回之因,苦报之本。我今发愿,愿将此二果报回向临命终时,安详庄严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莲华为胎,托质形体于其中,得以面见阿弥陀佛,听闻佛法,悟得无生法忍,登不退阶,入菩萨位。再回到十方世界之内,五浊恶世之中,普遍地化现身形,而作种种广度众生的佛事。我以今财、法二种布施的因,希望将来能够如观世音菩萨一样,具足大慈悲,游历于五道众生之间,随著众生的种类而化现其形,为其宣说诸佛的妙法,启蒙导引未悟的众生,使他们永离苦道,令其得大智慧,普与一切众生悉得成佛,此乃是我布施经典之愿也。’

  冯楫后来知理四川邛州府。绍兴二十三年(西元一一五三年)秋天,请求退休,预先告诉亲戚朋友,约定在十月三日告别往生。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命令人在后厅设置高座,依然接见宾客一如平时。日影将近午时的时候,穿著整齐的官服衣冠,面向京城的方向恭敬礼拜,请漕使(管理水路运输的官吏)代理邛州府的事务。然后换去官服穿著受戒的衣服,坐在高座之上,嘱咐所有的官吏及僧俗二众,应当各个努力向道修行,以建立兴盛佛法的高幢。然后拿起拄杖放在膝盖之上,安然地坐化往生。漕使在旁说:‘知府大人您生死去来,如此的自由自在,何不留下一句偈颂,以表明不可思议的行迹呢?’冯楫于是又张开双眼,要了一枝笔书写道:‘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尽,龟哥眼赤。’冯楫亦著有传颂古人的语录,流行于当世。(五灯会元。莲宗宝鉴)

  宋 吴秉信

  吴秉信。字子才,明州(浙江)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西元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在朝廷任官。因为与秦桧意见相违,被贬斥为平民。于是回到故乡在州城的南边建筑一间小屋,日夜寂然地静坐修行。叫人做一个棺木,夜里则在棺木中睡觉。每到天亮时,就叫童子敲叩棺木并唱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吴秉信一听到童子唱歌,即起来习禅课诵。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秦桧死去,因此又被朝廷召为“礼部侍郎”,不久后又出任常州的知府。绍兴二十六年(西元一一五六年),被召回京城,经过萧山驿站的旅舍时,吴秉信静坐休息,才过一会儿,即叫他的家人仔细静听,大家都听到天乐之声。吴秉信即说:‘在清净法界的本性中,因为失念而来到此世间,金台既然已经到了,我也该走了!’说完之后即安然往生。(佛祖统纪)

  宋 张抡

  张抡。不清楚他的出身。官至浙西的“副都总管”。平日虔诚修习净土法门,曾经请南宋高宗书写“莲社”两个字挂置在他的门前。张抡为此事作文章呈给皇上曰:‘臣曾经读天竺的经书,知道出世间有极乐国土这个地方,此国有佛,号阿弥陀。最初时享有国土高居王位,后来舍弃国土不居王位,超然解脱独尊觉悟,悟入本心证得圣果。以广大宏深之愿力,普度一切芸芸众生。其极乐国土皆是以无上殊妙的众宝所庄严而成,土地皆由黄金铺设,没有高山河川丘陵深谷之险阻。气候常年如春天一样地清爽舒适,没有阴阳寒暑晴雨不定的变化。无有饥寒老病生死轮回之苦,也没有五趣杂居之浊恶不净。阿弥陀佛用这些种种的神通,方便善巧地引导众生,使其欢欣喜乐生起信心。只要能够在日用平常之中;能发起一念净心,念彼阿弥陀佛圣号。即此当下一念,清净纯熟,圆满具足,融会真如,同一法性。幻化的色身灭尽时,此本性亦不断灭,一刹那之间,极乐佛土即刻现前,就如同拿著契约,去领取自己寄放的事物一样的容易。

  臣恭敬地听闻其说,于是更加努力修行,精进不懈,无有间断。念念之间唯有佛名,如是用功也已经有好几年。全家老少,无不因此而受到感化。因此在我破旧屋舍的东边,挖掘水池栽种莲华,仿效慧远大师结集莲社遗留下的风范,每日率领妻子儿女课诵佛号一万遍。另外又在每年春季、秋季的最后一个月,选择良辰吉日,就在普静精舍,与共信佛道的善人一同修行。于是见闻此事而随喜参与者,如云彩般地聚集、如河川般地会合,唱念佛号的声音,就像潮水翻腾于江河一般持续不断。从慧远大师创立莲社,距今已经经历了数百年,在这些年间,无论僧俗,景仰羡慕其余留下来的高风,推崇追随其高尚胸怀的,历代以来都不乏其人。然而其大多都是隐晦而不被人知,与木石一样地沉寂。臣子我何以独自有幸,乃蒙“太上光尧圣寿皇帝”,亲自挥洒御笔,书写“莲社”两个大字,赐下皇上如云彩美玉般的笔迹,实在是从来未曾有的荣幸。使得万人眼目共同瞻仰,众人的欢喜踊跃实在难以禁制。不只是传示于百官之间,更是千载难遇的盛事。并且真心的期愿天下后世,凡是见闻此事者,皆得念佛三昧,究竟成就无上菩提。皇上此举所饶益的众生,岂可以心思测量得知?今日微臣恭敬地将此事记载于金石之上,用来称赞皇上的伟大圣业、显示皇上福德祥瑞的天命啊!’(乐邦文类)

  宋 李秉

  李秉。不清楚他的出身,南宋高宗绍兴末年(西元一一六二年),为宫廷内的官吏,经历三个皇帝,最后在爵位为“武功大夫”,管理皇宫的药院时,乞宫祠以辞去官职。李秉壮年的时候,仰慕禅宗,参净慈自得禅师,有所省悟。后来归心净土,刻印《龙舒净土文》以劝世。平日执持佛号讽诵经典极为严谨坚持。如是修行超过三十年之久。其儿子李元长,邀集一些同好的莲友,结集净土念佛会于传法寺,李秉也参与之。

  南宋宁宗嘉泰四年(西元一二○四年)秋天,有疾病,减少饮食拒绝药剂,但是神色却更加的清醒机警。到了冬天,梦中见到阿弥陀佛现出好相。经过七日后,在凌晨时刻,见到金色莲华充满室内,于是赶紧叫他的两个儿子扶他起来,告别亲友。并索笔书写道:‘六十一年尽乱道,些儿见处却作好。而今蓦直往西方,万劫长离生死老。’然后放下笔,结手印而往生。(乐邦文类。李秉是以武官的身份而当值于宫廷之内,《往生集》中误以为是宦官,考察宋代的制度,宦官没有乞祠的例子,而且如果是宦官,又怎么会有两个儿子呢?)

  宋 陆沅

  陆沅。字子元,浙江会稽山阴人,官职一直升到“太府寺丞”(掌管贡赋货财之官),接著由中央向外调职,担任福建地区管理海港船舶及关税的官员。后来得罪于他人,于是闲居家中,住在明州(浙江)的横溪之上。平日常持诵《法华经》,清晨起来即洗澡沐浴,然后焚香供佛,每天必定先唱偈颂曰:‘盥手清晨贝叶(经典)开,不求诸佛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后打开经卷而读诵,不缓也不急,声音如同连续不断的珠子,每日读诵一部《法华经》,如是经过三十年。年纪到八十岁时,增加到三部。每日又诵阿弥陀佛圣号,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年八十五岁时,沐浴之后,换著新衣而往生。口鼻之间传出浓郁的莲华香,经过一整天才消失。当时为南宋光宗绍熙五年(西元一一九四年)。(渭南文集。法喜志。法华持验记)

  宋 钱象祖

  钱象祖。字同伯,台州(浙江临海县)人。最初的官职是“太常丞”(掌管宗庙礼仪之官)。南宋宁宗开禧年间(西元一二○五~一二○七年),官“参知政事”(丞相的助手,即副丞相),与史弥远共同合作计谋,诛杀奸臣韩侂胄,天下的人民于是仰赖之。宁宗嘉定二年(西元一二○九年),官拜“左丞相”,不久之后罢官归乡。最初钱象祖问道于此庵元公,参究宗门的大事,有所省悟。后来归心极乐净土。当他镇守金陵的时候,在乡村和州城建立接待寺(不论僧俗皆可饮食、住宿的接待所)十所,都以净土极乐来命名之。又创止庵,与高僧大德在其中谈论佛法。自从担任丞相管理政事后,修持更加精进。

  南宋宁宗嘉定四年(西元一二一一年),突然得到些微的疾病,于是书写偈颂曰:‘菡萏(莲花)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尘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有一天,有僧人问他平日起居时的心念如何?钱象祖曰:‘不贪生、不怕死、不生天上,不生人中,唯当往生净土而已!’才一说完,就趺坐而往生。当时有天鼓震动响起,异香浓厚芬芳。郡县中的人都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钱丞相将往生净土,为慈济菩萨。’(佛祖统纪。续纲目。往生传。台州志)

  宋 昝定国、计公

  昝定国。号省斋,明州(浙江)人,为州学的老师。平日常修净土法门,结西归社。南宋宁宗嘉泰初年(西元一二○一年),于小江慧光建立净土院,建石塔于水池边,为乡民收藏遗骨之处所。每个月的十六日,集合僧俗诵《观无量寿经》并称念佛号。又制作念佛计数图,劝人努力念佛。当时有一位打铁的工人叫计公,年纪将近七十岁,双目失明。从昝定国之处受持念佛图,诵到第四张念佛图时,两眼突然明了开朗。如是经过三年,念满十七张念佛图。有一天,正在念佛的时候,忽然闭目睡著,过了半日才醒过来,计公告诉他的儿子说:‘我已经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菩萨了,昝老师是劝导人念佛的首要功臣,应当分六张图赠送给他,并且向他表示谢意。’说完后,面向西方坐著往生。南宋宁宗嘉定四年(西元一二一一年)昝定国梦见青衣的童子告诉他说:‘阿弥陀佛叫我来告诉你,三日后你当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到了那一天,昝定国自己沐浴更衣,连续不断地称念佛号,然后端坐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梅汝能

  梅汝能。江苏常熟人,官职为县令,平日有志于净土法门。有一天晚上,梦见有僧人拿一张纸给他,上面有“二八”两个字,因而以此事去问东灵照法师,照法师说:‘二八一十六,这难道是指《十六观经》吗?’此时正好有一位僧人以《十六观经》给他,然后忽然不见。梅汝能自此以后诵经念佛,自己取名为“往生”,以表明志向。破山的出家人道生,提倡制造丈六高的阿弥陀佛像,梅汝能布施钱财百万,设斋供僧礼忏,当时大殿前的水池中,生出双头的白莲华,一华有一百片叶子。梅汝能就在那一年冬天,无疾而往生。(佛祖统纪)

  明 朱纲

  朱纲。不清楚他的出身,明朝时为北京城的太学生,最后的官职为知府的副手。平日专修净土法门,每日课诵佛名三万声,如是有十五年之久。有一天,坐在床榻上,手中正拿著念珠称念佛名,此时忽然异香满室,朱纲说:‘佛来了!’然后端坐往生。(往生集)

  明 陈瓒

  陈瓒。字廷裸,江南(江苏)常熟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西元一五五六年)中进士,官职为“刑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刑部百官的职务)。因为直言规谏而被排斥,免去官职闲居家中,于是一心一意归心净土。有一天,有客人来拜访他,呵斥陈瓒说:‘你难道不曾听过六祖慧能大师谈论唯心净土吗?怎么可以厌离垢秽而欣乐清净呢?’陈瓒回答说:‘唯心净土,由六祖慧能大师说出,而不是由六祖大师开始。《观无量寿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陀早已经先说过了。实在是因为怕众生以不清净的心求生净土,而不是说国土没有垢浊和清净的差别。况且极乐世界之所以令人快乐,不只是因为清净莲池七宝楼阁、鸟宣法音风吹行树而已。我们能够有幸与成群的圣人来往,蒙受阿弥陀佛无量光明的照耀,经过无量劫,证得无生法忍,成就无上的佛道,济度无边的众生,实在是一大乐事啊!客人您以您的禅而乐居垢土;而我以我的禅而乐生净土,禅本来就没有客没有主的差异,极乐本身也没有垢浊和清净的分别,客人您本来就不用呵斥我啊!’

  明穆宗隆庆初年(西元一五六七年),又起来担任主管官吏选拔考核升迁的官职。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官至“刑部侍郎”。万历十六年(西元一五八八年)七月,卧病在床,但是称念佛名更加虔诚。当时只要曾经在京城作大臣官职在三品以上的,到了夏天的月份都可以赏赐冰块。冰块放在陈瓒的床前,大众都看到冰中涌出七级的佛塔,其中的栏楯吊著美丽的装饰,窗户的格子玲珑美妙,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冰块渐渐地融化,佛塔的影像也渐渐消瘦。不久,陈瓒气绝往生,而佛塔的影像也消失了。当时京城的人都传闻惊异此件不可思议的事。(明史。乐邦文类。谈荟)

  明 严澄、严朴

  严澄。字道彻,江苏常熟人,文靖公严讷的儿子。年少即有清高的气节,因为父亲的庇荫,担任“中书舍人”(中书省缮写文书之人),官至邵武的知府。晚年辞官家居,奉持云栖莲池大师的教化。他的儿子严朴,平日敦厚诚敬乐行善事,年二十五岁,得疾病,将要命终,严澄告诉他说:‘不要杂思妄想,只要一心念佛。’严朴回答说:‘是!’严澄又说:‘从今以后,我也要一心念佛。’严朴欢喜的说:‘果真如此的话,儿子我就不再担心了!’说完之后,端正仪容,合掌而往生。严澄于是拿严朴所刻的《龙舒净土文》来印刷出版,普遍地赠送给亲人故友,并附带书信说:‘严澄我一经生病几乎就要命终,如今也没有想要再生存。现在虽然苟延生命,但是那里知道来日又如何呢?回首我此生所经营计谋的这些旧事,就如同嚼蜡般毫无味道。这一具臭皮囊,终须败坏,此心则是六尘缘影虚幻不实,有什么是坚牢不变的吗?不如换却凡夫之心,求生极乐净土。称念一句阿弥陀佛,消除罪业无边。姑且奉上劝导之文,用以表示我的诚意。’往生时,年七十八岁。(常熟志。云栖法汇。净土文跋)

  明 蔡承植

  蔡承植。字槐庭,湖广(湖南)攸县人。平日个性孤独高远,淡泊于世间的声色名利。年二十余岁,长年持斋奉持佛法。曾经背诵三千佛的洪名,每日记忆三个名字,经过三年才背完,从此以后终身不忘。明神宗万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中进士,官为绍兴的太守。当官的期间,每日课诵《金刚经》,室内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只有炉、香和诵经的桌子而已。发心重新整修古代的楞严寺,禁止民间杀生来祭祀鬼神。曾经问法于云栖莲池大师,因而专修念佛三昧。

  后来官“太常寺卿”(管理祭祀、礼乐的官府之官员)时,请求退休归乡,晚年结草庵为念佛会,引导所有卖菜的菜贩,一同回向往生净土。并作偈颂谢绝宾客曰:‘安养思归客,湘江一腐儒,不愁明日事,但觅往生符。斗室随缘住,稀羹信口糊,胸中绝憎爱,一任马牛呼。’将要往生的那一年,自己命名为“不久道人”。等到生病时,令人抬到佛寺,请僧人剃发。回到卧室的时候,见到银台来接引,连连称念观世音菩萨,然后往生。著有净土诗,以及谈论因果的书流行于当世。(金刚新异录)

  明 虞淳熙

  虞淳熙。字长孺,浙江钱塘人。生下来就是不闭眼睛睡觉。三岁时,整日唱念佛号不停止。念佛念到莲华和宝树,显现于室内,虞淳熙以此事告诉祖母,祖母说:‘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瑞相。’祖母因此教他学习禅定,从此以后就时时闭目端坐。弟弟淳贞,字僧孺,从小就和他心意相投。后来守母丧的期间,兄弟两人一同学习天台的止观。虞淳熙长大之后为乡里中私塾的老师,教导他的小朋友学生学习静坐数息观,因此而忤逆了主人,但是他却毫无恐惧。后来中了乡试的秀才,接著就于毗山教授学生,与同社的朋友一起诵梁皇忏,到了第二天,云中的光明照入屋内,甘露沾湿了墙壁,空中落下金色的小米、玉米、及沉水香。当时正值冬天,可是却万花尽开。虞淳熙因为感应了这些灵异的现象,因此学习禅定更加坚定,后来能够事先预知将来之事。云栖莲池大师听到此事之后而呵斥说:‘虞生堕入魔网了啊!’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中进士。后来因为父亲过世而归故乡,在父亲的坟墓旁建茅屋守孝三年,并受归依五戒于莲池大师。守孝住在山上时,每天以菜饭布施给野鹿兔子,若有老虎来则将它呵斥离去。守孝期满后,又担任“职方司”(掌天下舆籍、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等事)的主管。不久之后,又辞去官职告假归乡,上天目山,坐在高峰禅师修行的死关之前,日夜精进用功。到了第二十一天,极为疲倦,想要就枕休息,忽然看见高峰禅师来斩他的左手臂,顿时豁然有所省悟,于是即刻奔往云栖山找莲池大师印证,大师说:‘凡是从梦中睡醒的人,如果不梳洗戴头巾,而又倚靠著棉被枕头,必定很快又睡著。从愚迷中醒悟的人,如果不往生庄严的净土,而又亲近秽浊的世界,必定很快又迷失了。火中的莲华容易枯萎,新长的竹子容易折损。你要为自己思量计划一下,千万不要以暂时一点的悟境,阻碍了进阶修行之路。’莲池大师劝他回向净土;以接续以前的因地,虞淳熙于是依教奉行,终身修习净土法门。如果有人不相信念佛法门的,虞淳熙就告诉他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称之为佛。念佛者,就是念觉悟,念念之间不能常常觉悟,而念念常迷失,这样可以吗?人民居住在城邦田野,鸟群居止在小山丘陵,不止于至善之地,而却止于不善之地,这样子可以吗?’

  有人问他要如何念佛?他说:‘念佛就只是提醒正念,相续不断而已!无论百千的方便,就只在一个“知”字。如果能够念念无量光,怎么会不能“入佛知见”呢?学佛的人修道之时,专求出离生死,如果能够念念无量寿,又有什么生死可以舍离呢?’后来又回复官职,转职为“主客司员外郎”(负责各藩属国朝聘、接待、给事等事。)又改为“司勋”(掌理功赏之事),接著又请求离职归乡,与弟弟淳贞游玩于湖上。当时莲池大师正好在南屏山,讲说《圆觉经》,并募钱赎万工池,建立放生社。僧俗有数万人参加,讽诵的声音,震动了河川山谷,一时有清高德行的士人,大多参与其盛会,而此事其实是由虞淳熙倡导率领之。因此而恢复了三潭的放生池,筑堤防建楼阁,放生种种的鱼鸟。不久之后,入南屏山修行,不再出来。其弟淳贞也隐居于灵鹫山,因此而终老一生。(德园集附录)

  明 唐时

  唐时。字宜之,湖州(浙江吴兴县)人,以秀才身份进入京城的太学。后来出来治理寿阳,接著治理襄国。流贼攻破襄阳之时,唐时跳入端礼门左边的井中,后来被家人扶救出来,死而复活。自己上书诉讼,皇帝上诏交付刑部查究询问,因此还得清白,放回家中。唐时最初参礼莲池大师,大师传授他念佛法门,于是精勤专修净土行业。所有的眷属都能够背诵《金刚经》和《普门品》。白天大家各自作自己的事业,晚上则共集在佛前念佛回向,以此为日常的惯例。唐时曾经说:

  ‘修习净土的人,以观想之门为最重要,必须无论穿衣吃饭,都常常在观想之中。或者观想神游于莲海之内,身在莲华之中礼拜阿弥陀佛。或者坐著观照七宝的国土,佛光注照于我身上,净土的观想既已成就,往生西方就是必然而不必期待的事了。’唐时平日专修阿弥陀佛的观想。有一天前往南京的长干寺,正在礼拜佛塔称念佛名的时候,见到塔顶放出白色的光,阿弥陀佛现出身相,如黄金色一般地耀眼光明。又有一天,唐时静坐于禅堂,推开禅堂的窗子,忽然看见大海中涌出一座高山,阿弥陀佛坐在山上,金色的光明彻照于四方,禅堂所在的墙壁林木,尽皆空去不见。唐时的精进诚恳所得的感应大多如是。

  唐时专精于诗词文章,在他归心佛法之后,常常随顺世间的语言,演说种种的法要,著作《莲华净土诗》、《如来香》、《频伽音》等书,刻版印行于当世。唐时曾经自己预先准备墓地,后来舍弃而入栖霞寺中,并交待遗言说,死后一定要用火化荼毗的方法。临命终时,现诸种种的瑞相,正念分明而往生。(金刚持验记。净土晨钟)

  明 袁宏道、袁宗道、袁登、袁中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县人。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个兄弟先后都中进士,皆好禅宗。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袁宏道为江苏吴江的知县,后来在礼部主理事务,以病缘为理由而辞职归乡。最初学禅于李卓吾,悟解的能力通达锐利,喜欢和人辩论。稍后自我检讨说:‘此是空谈,并非实际的境界!’于是回向净土法门,早晚礼拜课诵,秉持戒律。后来广博地采录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于不二法门。其中谈论到五种行门,尤其确切简要,其中约略是说:

  ‘一者信心行,经典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的诸行,皆是以“信”为正因,乃至于成佛时菩提的果德圆满,也只是完成此信根。譬如稻榖的种子堕地,一直到稻榖成熟果实,也不异于最初的种子。又如由幼笋到参天的竹林,仍然是本来的竹子。初发心的菩萨,无有不依靠信力而成就的。净土莲宗尤其仰仗信心为根本。第一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不动智、根本智、与我自己的本性无异。就如同太虚空,日光映照则光明,云雾来时则障蔽,虚空本来就没有这些,又云雾日光即是虚空的缘故。第二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无量万亿劫以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种种修行学习之事,我也能够实行。何以故?我们无始劫以来漂流沉溺于三途之中,生也苦死也苦,无论是披毛戴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的痛苦,都能够忍受之,何况今日行菩萨道的六度万行,济度众生的事,难道不能够做到吗?第三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以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也能够证得,因为诸佛如来自性的方便妙用,具有如是不可思议之事,而我们和诸佛如来又同样具有自体清净的本性之缘故。第四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极乐与娑婆此土,不隔于毫端,想要见即可见。何以故?因为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报身及国土的缘故。第五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修行经过无量劫,直到证得无上佛果,不移于刹那之间,我也不移于刹那之间,即可果位齐于诸佛。何以故?所谓的时间分际,是属惑业所摄,而法界海中,求其业相不可得的缘故。如是相信悟解,是入道的初心,深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

  第二止观。天台宗的空、假、中三种观法,是开示一心实相的方便工具,是统摄诸法之要领。西方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一一皆具有此三观的妙义。《妙宗钞》云:“本性中的三德,理体上是诸佛的三身,即此三德三身,就是我的一心三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能观的心之外还有所谓的心外之佛,境界也不即是心,如何能够称为圆宗绝待之观法呢?也可以将阿弥陀佛的三身,当作是法身德。以我之一心三观,为般若德。观想成就见到阿弥陀佛,即是解脱德。随举一法即具三德,如新△(音伊)字。观佛既然如是,观照种种的依报正报,理体上应当也不会有异于此三观的其他方法。”详细的说明就如同《疏钞》所说的,在此不能完整地叙述。了解这个道理,则知道念佛一声,当下即具足了三观。了知能念佛的心,不是肉团心,不是六尘缘影之心,此即是空观。了知所念之佛,无论是依报是正报,各各主伴圆融、竖穷三际横遍十虚,此即是假观。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佛绝于对待,双亡双照,此即是中观。又能念者,即是一心三观;所念者,即是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是谛观不二。三谛,即是法身德。三观,即是般若德。三谛三观不二,能念的心念与所念的佛相应,即是解脱德。举一即三。如是则念佛一声,能净四种国土,例如随拈一微尘,变大地作黄金,这就是所谓的法界圆融不可思议的观门。

  第三,六度行。《起信论》说:“菩萨甚深的理解现前时,其所修的离相,知道法性的本体远离一切的悭贪之故,随顺修行布施波罗蜜。知道法性无染,远离一切的五欲过患,随顺修行持戒波罗蜜。了知法性无苦,远离嗔恚烦恼的缘故,随顺修行忍辱波罗蜜。了知法性之中无有身心等相,离于懈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了知法性常定,本性无有散乱故,随顺修行禅定波罗蜜。了知法性的本体是智慧光明,远离于无明之缘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因此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当下不必超越念佛这一个行门,即具足此六度之义。念佛时念念离相,即是行于布施。念佛时念念清净,即是行于持戒。念佛时念念寂静,即是行于忍辱。念佛时念念相续,即是行于精进。念佛时念念专一,即是行于禅定。念佛时念念佛号,即是行于智慧。当知离相、清净、寂静、相续、专一,必定有事相随缘而起;而这些都是由念佛而流出。如此正修和助修不二,事相与理体不二,是故念佛这一行,能够总摄一切诸行。因为念佛法门即是一心法门,而心外又没有所谓的一切诸行故。如果废弃念佛诸行,即是废弃我们的心性。

  第四,悲愿行。诸佛菩萨,本性之海无量无尽,供养无量无尽,持戒布施无量无尽,乃至饶益众生无量无尽。因此天亲菩萨的净土五念法门,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除世间之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习五念法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难曰:“《维摩诘经》说:菩萨观于众生,如同呼声的回响,如同水中聚集的泡沫等。如是则众生本来空寂,所谓的发愿利益众生,不就如同病眼看见空中之华吗?”回答曰:“《大智度论》引佛陀所说的:所谓的无佛,是为破除执著于佛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佛的断灭相。而所谓的无众生,是为了破除执著众生相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众生的断灭相。因此维摩诘说菩萨作如是观想之后,自己说我应当为众生说无众生之法,是名真实的慈悲。因此可知,菩萨种种度众生的方便,皆是深入通达无众生的义理,若是见有众生可度,即是有我,慈悲心则低劣,怎么能够行如是大慈大悲的饶益众生之行呢?”

  第五,称法行。法界之海无量无边,修行之海也是无量无边。是故菩萨的一切行,皆是称合于自性,非有非无、非行非不行。合于佛法的自性,不是最初发心即得,也不是最后证果才得。现今应当简略地说明其相貌:一者,菩萨广度一切众生,皆令至于究竟无余的涅槃,而众生界并不曾减少。例如登上戏场的傀儡,悲伤欢笑宛然真实的一般,而终究只是一堆泥土,空无所有。二者,菩萨虽行五无间罪,而没有烦恼嗔恚。乃至于下地狱,也无诸罪垢。至于畜生,也没有无明憍慢等过失。例如女子离魂脱出色身,乃至于在外生子,而身体仍然常在母亲之前。三者,菩萨自身入定而从他身起,一身入定而多身而起,有情身入定从无情身而起。例如猛虎咒起死尸,令死尸跪拜作舞,此只是猛虎的意欲,而死尸一无所知。四者,菩萨于小众生的身中,转大法轮,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例如天帝的乐人,逃入小女子的鼻孔中,而此女不知不觉。五者,菩萨如果想要久住世间,即将一念顷的时间延伸为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想要减少住世的时间,即把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缩短为一念之顷。例如小孩子看走马灯中的走马,想要计算其走马的多少或其开头和结尾,了不可得。

  若是证得如是不可思议之行,于一念之中,三世诸佛的净土,皆能摄入而无余。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庄严净土之行。这是以无思虑的智慧观照才可得见,不是凡夫的情意思量所能猜测定量,何以故,因为自性是超越一切的数量名言的缘故。’

  《西方合论》这一书作成之后,宗道和中道,皆同时发心回向净土。不久之后袁宏道又出任从前的官职,又迁官至稽勋司(考核功绩的部门)担任郎中,后来又再度因病归乡,回家不到数日,入于荆州城,住宿在僧寺,无疾而命终。袁中道,官为南礼部郎中,乞求退休,养老于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礼拜课诵。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课诵完毕后跏趺静坐,形体心神寂静清爽,忽然间入定,心神飞出屋子之上,飘然地乘著白云。此时有二位童子引导他向西飞行,不久之后下降到地上,童子说:‘停!’袁中道随著他停下来,见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净细滑柔润。旁边有水渠,宽十余丈。水中有五色的莲华,香气芬芳异常,并有金色的桥梁跨过水渠,七宝的栏楯交罗排列,楼阁极为整齐美丽。

  袁中道于是向童子作揖问道:‘此是何地?您是何人?’童子说:‘我乃灵和先生的侍者也!’中道问:‘灵和先生是谁呢?’童子说:‘正是您的兄长袁中郎(袁宏道)啊!他现在正在等您,有话要跟您说,您可以赶紧前去。’接著就依著步道走到了另一个地方,有树木十余棵,池水流动作声,水池上有一个白玉的门扉,其中一位童子先进入,另一位导引袁中道,经过楼阁二十几重,到了一座楼阁之下。此时有一个人下来迎接,其容貌如同美玉,衣服如同云霞,身长有一丈余,见到袁中道后,欢喜地说:‘弟弟你来了!’袁中道仔细地一看,原来是袁宏道。

  两人于是上楼作礼交拜,有四五个人前来共坐。宏道说:‘此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于此地。又称为“懈慢国”。上方有化佛的楼台,前面有大莲池,约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约四十~八十里),其中有殊妙的莲华,是众生的化生之处。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后,则散处在各个楼台,与有缘的净土莲友相聚。因为此地没有YIN声美色的惑乱,胜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后,就能进升为净土中之人。’袁中道问:‘不知兄长您生在何处?’

  袁宏道说:‘我往生净土的愿力虽然很深,但是情执染著的习气未除,刚开始化生于此边地一小段时间!现今已经居住在净土了。但是终究因为以前持戒不够严谨精进,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与大菩萨们一起飞翔于广遍的虚空和七宝楼阁之间,仍需要再进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来智慧猛利,又曾经作《西方合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化众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可以游行于十方的诸佛刹土,十方诸佛说法,我皆得以前往恭听,此实在是很殊胜啊!’接著宏道就牵著中道的手向上飞升,刹那之间就飞越了千万里。到了一个地方,光明照耀无所障碍,以琉璃为地,以七宝行树为界,皆散发栴檀吉祥的妙香,并且开著众多殊妙的华朵,皆是奇异珍宝的妙色。下方为众宝莲池,水波中激扬著自然微妙的音声。池中众宝莲华,华叶皆散发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隐隐约约有高楼如丝带般回旋耸立,阁楼则有旁出的道路。到处皆有无量的乐器,演奏著种种的法音。

  袁宏道说:‘你所看到的,是极乐净土中依著地上而行之众生的依报世界。经过此地之后,则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为美妙,胜过千万倍于此地,其神通变化也是千万倍于此地众生,我以慧力的缘故、得以游行于其间,但是不能够居住于彼地。再经过彼地则是十地、等觉菩萨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经过十地、等觉的居住地则是妙觉如来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了知。’说完,又到另一个地方,没有墙壁,有栏楯,光明耀眼更胜于前。坐了一会儿,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著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我和你在空王劫时,生生世世为兄弟,乃至于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会堕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将你摄受至此地,但是净土与秽土相隔,不得久留于此。’

  当时宏道与中道的兄长宗道已经命终,中道因此问其兄长投生之处。宏道说:‘他往生的地方也很好,你以后自然就会知道。’说完之后宏道突然凌空而去。中道行走在水池上,顿时好像坠入水中,突然之间就醒过来了,中道因此自己把此事记述下来。在此之前袁宗道有个儿子叫袁登,年十三岁,得重病将命终,告诉宏道说:‘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么才可救我呢?’宏道说:‘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恶世,不足以留恋。’袁登于是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诸眷属都同声助念之。过一会儿,袁登微笑说:‘我见到一朵莲华,颜色微红。’才一会儿又说:‘莲华渐渐变大,色彩鲜明实在是无与伦比。’接著又说:‘佛来了,相好光明,充满了整个室内。’不久,呼吸急促,宗道说:‘你只要称念“佛”字就可以了。’袁登称念佛字数声,然后合掌安然而往生。(明史。西方合论。白苏斋集。珂雪斋外集。狯园)

  清 丁明登

  丁明登。字剑虹,江苏江浦县人。丁明登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受三归依于云栖莲池大师,曾自号为“莲侣”居士。万历四十四年(西元一六一六年)考取进士。因此担任泉州的推官,后来迁职治理衢州。丁明登所到之处,必定以佛法劝导他人。若遇到刑罚应处以责杖的人,丁明登就裁断以缴米的方式来代替其刑责,并将这些米供给在牢狱中的囚犯。到了夏天的月份,则整修牢狱中的房舍,又煮香 给囚犯们喝以供消暑,并且发给他们葵叶制成的扇子。等到冬天的月份,则给他们辣椒和姜,并找医生来看生病的囚犯。每位囚犯都给他念珠一串,教化劝导他们念佛。

  云栖莲池大师曾经称赞他自己在俗家时邻家的一位老人,平时在家常常念佛,后来临命终时,老人与他的朋友一一辞别然后往生。丁明登因此绘画出老人一一辞别朋友而往生的图像,悬挂在书房中用来自我勉励。明思宗崇祯年间(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受菩萨戒。清世祖顺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年)冬天,病重。十一月初一,自己准备疏文禀白佛陀,希望能够求生极乐净土,然后每日焚烧一则疏文。到第十日,饮食仍如平常之时,虽是生病,但是面色带有红色的光泽。同时还一一地劝勉前来探视的亲戚好友,希望他们能修习净土法门,说完之后侧过身来,横卧就枕而往生。(净土晨钟)

  清 黄翼圣

  黄翼圣。字子羽,太仓(江苏)人。黄翼圣一向敬服云栖莲池大师的教诲,精进修习净土法门。于明思宗崇祯年间(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因荐举而担任官职,其官职为四川新都的知县,以慈悲德惠来治理人民。黄翼圣曾经于县堂供斋饭僧,亲自摆设饭匙及筷子,以钱财供养僧众,并且恭敬地礼拜。后来,张献忠等流寇侵犯四川而来到新都城,新都城上千位的僧人,因有感于黄翼圣的德泽,于是互相偕同入城,在城中称念佛号,夜半之时,念佛之声震动天地。流寇们都相互警戒不敢侵扰,于是寂静而撤退。后来,黄翼圣因固守新都城的功勋,而升迁调职到吉州(江西吉安县)。明朝灭亡之后,黄翼圣便弃官返回家乡,更加坚定地修习净土法门。

  黄翼圣所居住的楼房其名为“莲(蕊/木)楼”,并自号“莲(蕊/木)居士”。他时常设斋供佛,且每日持念佛号数万声。后来,卧病在床满一个月,其家中四周的墙壁都张贴阿弥陀佛的圣像,并请晦山显公为他授菩萨戒。显公为他深入地讲说唯心净土的观法。因此黄翼圣说:‘我的精神愈来愈振奋,誓愿愈来愈坚定,我自信往生西方净土是必然的事啊!’隔天早晨,显公即将辞别离去时,黄翼圣预知八天后必定往生,后来果然如期往生。(现果随录)

  清 金光前、龚氏

  金光前。清族正黄旗人(清代的户口编制,用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子加以区别)。起身于戎伍之间,平日若看见善事一定发心去做。并告诫一切士兵,不得随意杀人,不可奸YIN任何一个妇女,不许掠夺任何一件财物,不准烧毁任何一间屋舍。金光前的妻子龚氏,也能识字诵经。清世祖顺治十年(西元一六五三年),随著军队出征到福建,取道经过杭州时,听闻具德和尚讲经说法于灵隐寺。金光前于是偕同妻子前往参访叩问,亲身蒙受具德和尚的开示,从此以后一心念佛而有所得。

  清世祖顺治十二年(西元一六五五年)夏天,返回北方之时,半途驻军于钱塘江的水边。金光前忽然现出病相,妻子龚氏准备为他延请医生。但金光前则阻止她说:‘我以前曾经与你亲自去请教灵隐寺的具德和尚,而今正想作转身西方净土的打算,以求证明和尚所说的,还要医药作什么呢?’龚氏于是大笑说:‘没有料想到夫君也修得此种境界。’于是就叫人制造两个棺木,并说道:‘我与夫君您一起走,但是要稍晚一些,等到为您办完后事吧!’金光前听完这席话,即合掌而往生。龚氏派遣使者到灵隐寺,请求为他们两人点灯,并且嘱咐要供斋饭僧修习忏法。到第七天完毕后,摒除断绝一切的饮食,日夜不睡觉休息,专志一心地念佛。又经过七天,午后,龚氏看太阳很早就下山了,便靠著棺木而睡。一会儿,睡醒说:‘时候到了!’然后端坐,念佛而往生。(果报闻见录)

  论曰:‘王公大臣要悟入佛道,是比居士还要难。急求功名的人,必定以进取执著为首要。而沉溺于安逸快乐的人,必然以寂静修行为苦事。若不是宿世种植的善因,并且坚持自己纯正的誓愿,哪里有不于修行之事畏难而退的呢?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诸公,不舍世间的尘劳,而一同归心于西方净土,这可说是现宰官身而说法的人了!至于如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赵子昂等诸位贤人,曾经赞叹归依佛道,净土的因地是具足。但是当临命终神识要脱离色身的时候,其感应的瑞相却很少听到。这实在是因为世智辩聪,而迷惑于种种的思想歧途之中;因为有贪爱执著、割舍不下而产生弊病。读书人的结习难改,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绝对是很难徼幸得以超脱生死的。往后的贤人君子,应当要知道引以为警戒。’

----------------------------------------------------------------------------------------------------------------

更多慧律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杂流第八)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女人第九)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物类第十)

妙音居士往生见闻记

 

后五篇文章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人王第五)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尼第四)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五)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四)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