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二一老人的启示(周迅)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二一老人的启示(周迅)

   二一老人的启示

  周迅

  世事如酒,酿得久远了方能品出一些正味;世事又如腌菜,腌出的味尽管可以一品,毕竟不是原本的滋味。这便让人生出真假莫名的感觉来,这或许就是真谛了。

  这让我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关于“二一老人”的一段公案。

  说到弘一法师,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的一段评价颇有代表性,俞先生是这样说的:李先生是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演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如果把“像”字换成“是”字,也许更贴切。

  就是如此了不得的大师,他却为自己取了一个“二一老人”的名号。二一实际上源于两句诗,一是“一事无成人渐老”(古诗),二是“一钱不值何消说”(清初吴梅村绝命词)。

  时年丁丑(1937年),大师57岁,离他63岁圆寂只有六年时间。

  这一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弘一法师到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为众僧讲法,后来定名为《南闽十年之梦影》。

  法师回顾南闽十年来的历程后感慨说: “因此我所做的事,虽然不完满,而我也不怎样地去求他完满了。”

  人们都渴望自己成功的时候,弘一法师却希望自己的事情失败。用他的说法:“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以用功,努力改过忏悔。”

  所以,法师说:“每每想到‘二一老人’这个名字,觉得很有意味。”

  有人评论:“法师是多么谦虚。”其实,这早已不是谦虑与否的问题了,它反映的是大境界。

  对于平凡人而言,人生境界里边,浮躁最易呈现。把幻想当气球吹,然后跟着在地面上起伏,并无切实的脚印,或许还有极好的自我感觉,以为这便是一种境界了。正如蝉的歌唱,满世界全“知了”,以为那旋律多么迷人,而不耐烦的人们一捂耳朵,一切便不复存在。

  浮躁的双胞胎是虚荣。一领漂亮的面纱总在缥缈闪烁,世人将浅浅的眼皮翻将上去,以为神兮仙兮。因发送者,接受者(或曰感知者)的朦胧感应,虚荣便大大地成功了。尽管那面纱后面掩映的是苍白,甚至是麻脸。

  虚荣又有一个连襟。这便是“大家都以为”,或可称为“众人效应”。人们都说“如是如是”,真理仿佛就产生了。而庸俗的悲剧也就大面积地在人们自以为聪明美妙的躯体传染开去。大家都认为打鸡血针可以治癌,都以为红茶菌让人万寿无疆,都以为气功包治百病,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认为洋人的梅毒也是美丽人生的结晶?

  一个明智分解给众人也许得出的是幻梦;而一个愚昧传播给众人却往往分离出更多的愚蠢。在一种“大家都认为”的氛围里,这并不奇怪。

  人的生命是渺小的,当这个生命浸泡在浮躁、虚荣与俗流中时,不必去寻求伟大,只把心境漂洗清爽,拥有一份真实的清新,沿着自然的生命轨迹,即如流星也大可自慰。难得的是一份独到的情怀。一如弘一法师自认“二一”。

  摘自《正觉》2012年第5期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茗山法师(于凌波)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法界为心——妙峰禅师(朱光磊)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子元法师(张家提)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钱的种子(麦克)

佛教与文学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一 劝世说理、化世导俗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宗喀巴大师“七因果”次第(邹相)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现代化的迷失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临济说法及其在思想史上意义(柳田圣山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自净其意有利于提升人格(刘元春)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鹅死代亡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