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与文学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二 启发心智、破迷开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与文学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二 启发心智、破迷开悟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许多人起初诋毁佛教,之后由于某种契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法的浸染与影响,最终心智大开,领悟到佛法的无尽奥妙,破除种种障碍,最终皈依佛门。他们皈依佛门之后,积极与高僧往来,求师问道。与此同时,他们还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来弘扬佛教,成为传播佛教的使者。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和其学生李翱以及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就是由反佛而皈佛的典型代表。

  韩愈是中唐著名文学家,其诗、词、文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在青年时代对佛教极力反对。元和十四年,唐宪宗举行声势浩大的恭迎佛骨礼拜活动,韩愈对此十分反感,写了《论佛骨表》一文上书劝谏,但是却触怒了唐宪宗,被贬到荒无人烟的潮州。

  韩愈被贬后,深觉寂寞。他听说有一位大颠和尚颇有理致,于是便前去拜访。

  韩愈见到大颠禅师便恭敬的问道:“请问和尚春秋多少?”禅师以手拈着念珠说:

  “知道不?”韩愈莫名其妙,只得说:“不知”。大颠和尚说:“昼夜一百八”后便独自禅坐去了。韩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义。第二天又来请教。当他在寺院门口见到一位沙弥,便向他请教。小沙弥只扣齿三下。韩愈若有所悟地说,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

  韩愈在离开潮州时,曾赠大颠禅师一诗:“吏部文章日月光,平生忠义着南荒。肯因一转山僧话,换却从来铁心肠。”离开潮州不久,有一位孟简来函问及韩愈与大颠禅师交往的事。韩愈答书曰:“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远地无可与语者,故自山招至州郭,留数十日。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食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疑,以为难得,因与来往。”

  虽然作了辩解,但两人的交往事实和某种程度上的投合确实是无法否认的。

  其实这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例子,他的诗文中涉及佛教僧侣的作品屡屡可见,其中有《赠译经僧》、《广宣上人频见过》等作品。从韩愈与大颠禅师的交往以及他所写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位誓死反佛者对佛教态度的转变过程。他虽然没有成为像王维一样以身事佛,但他能够从坚决反佛转变为赞佛的人,已是难能可贵了。

  中唐另一著名文学家李翱也是佛教史上由反佛而皈佛的著名人物。李翱,字习之,性情较直。对于佛教的外在形式、清规和礼仪,李翱都是持反对态度的。

  后来,李翱在任湖南观察史期间,却与佛门高僧惟俨禅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使他对佛教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

  在湖南时,李翱因仰慕惟俨禅师,便以朗州刺史的身份入药山拜谒高僧惟俨。

  当他见到禅师时,惟俨正手执经卷读诵,禅师身边的侍者提醒惟俨说太守在这里。

  但禅师仍然诵经不辍,并没有去理会站立一边的李翱。李翱由于脾气急躁,就脱口说道:“见面不如闻名。”说罢转身欲走。惟俨在后面喊:“太守”!李翱条件反射地应答了一句。禅师说:“你怎么推崇耳朵而蔑视眼睛呢?”李翱赶紧拱手谢罪,问禅师:“什么是道?”禅师用手上下指了指,说:“懂了吗?”李翱说:“不懂。”惟俨禅师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听了很满意,便赠诗一首赠禅师: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首诗赞颂了惟俨禅师学修并进的精进精神。同时表明他自己也从“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语中得到了启迪:原来“道”正如天上的云朵、瓶中的清水一样,无处不在,充盈在天地万物之中。只要我们顺其自然认真地体悟,就会有助于我们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

  此外,李翱还有一道赠惟俨禅师的诗:“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这首诗是对禅师清风亮节、超凡脱俗品格的赞叹。由此可见出他对禅师的恭敬之情和对佛教思想的接受态度。李翱有《复性书》三篇,在文中他主张将佛教的净心见性与儒家的专心诚意相调和,认为情感性,方正思,方能复性:“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即不生,乃为正思。从而开宋代理学之先。

  继韩愈、李翱之后,宋代的欧阳修也是一位由反佛尔后又皈佛的著名文人。

  他当时以儒家的立场,毁谤佛法,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

  在当时比较著名的禅师是契嵩禅师。他就著书立说来反驳欧阳修的观点,以护持佛法。欧阳修看到禅师的书时,立刻被他的观点折服,说道:“不意僧中有此龙象。”于是便去拜见禅师。在见到禅师以后,更使得欧阳修对他肃然起敬,并且大有省悟,从此以后他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观念,说道:“以前我不知道佛法的奥秘,毁谤佛法,现在我完全醒悟了!”于是信仰佛教,自称为“六一居士”。

  又有一次,欧阳修到嵩山去,看到一位老和尚独自聚精会神地在阅读经典,于是便问道:“禅师在此多长时间了?老僧回答说:“很长时间了。欧阳修又问:

  “我听说有一些高僧,临终时能够预知未来,这是为什么呢?”老僧回答:“这是定慧的力量。”“可是现在的人为什么却做不到呢?”欧阳问。“定慧的人,临终的时候怎么会散乱?散乱的人,临终的时候怎么会定慧?”老僧反问欧阳修。

  欧阳修听了这话,恍然大悟。后来他做了宰相,但是却笃信佛教,因为佛教使他了解到生命的真实含意,使他不再迷惑。

  在历史上,有许多像韩愈、李翱和欧阳修一样的文人,他们起初由于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便从形式上来反对佛教,当他们慢慢地接触了佛教之后,再加之与高僧的交往,受到佛教文化的熏染,他们的思想便慢慢发生了转变,由开始的反佛态度变成了对佛教的认可,并进而成为虔诚的护佛者。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佛力之不可思议。佛教文学作品中还有一类短小的故事,常常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启迪,打开人的智慧之门,使人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洞然明白的顿悟。如《瓶中出鹅》:

  唐代宣州刺史陆亘大夫向南泉普愿禅师提出一个古怪的问题:“一个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小鹅,小鹅慢慢长成了大鹅,在瓶子里出不来。现在不能把瓶子打碎,也不能伤着鹅,和尚你怎么样把鹅弄出来呢?”南泉普愿禅师没有立刻解答这个问题,而是喊了一声“陆大夫”。陆亘大夫就答应了一声。

  南泉普愿禅师笑着说:“出来了。”

  陆亘大夫从此开悟,即刻向南泉禅师施礼答谢。

  在这里,陆亘大夫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执着。换句话说,是陆亘大夫的自我被框着不得出来。晋愿禅师召唤大夫,使大夫回到自性上来,因而禅师便说:“出来了”。回到自性,就是破除对现实具相的执着,因而获得解脱,所以大夫受到启发,顿时开悟。

  与此相同的还有如《谁在井中》:

  仰山和尚一开始在石霜性空和尚堂下参禅。有一次他听到一个和尚问性空:

  “达摩祖师从印度到中国来,是要传扬什么精神呢?”性空的回答是:“如果有人掉进井中,你不用一丝一绳就能把他救出井来,那我就回答你的问题。”仰山直觉其中有些玄妙,然而不得其解。

  后来仰山参耽源和尚时,举此因缘问耽源和尚:“怎么才能把井里的人救出来呢?”耽源反问他:“谁在井中?”仰山顿有所悟。

  再后来仰山参沩山时又提起这一疑问,沩山叫他:“慧寂!”仰山立即应道:“师父我在!”沩山泰然自若地告诉仰山:“那人已经出井了!”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被人为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当我们做事或思考问题时,通过一种方式行不通的时候,就应该灵活变通,寻求另外一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如果死板教条,只会走进人生的死胡同。

 
 
 
前五篇文章

佛教与文学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三 宣扬教义、净化人心

佛教与文章漫谈(黄文)

净界法师:如何打开十法界的门?

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高华平)

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高华平)

 

后五篇文章

佛教与文学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一 劝世说理、化世导俗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钱的种子(麦克)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子元法师(张家提)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法界为心——妙峰禅师(朱光磊)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茗山法师(于凌波)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