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十五) |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十五) 比丘记事(之十五) 15、 两千多年前的佛陀时代,古印度比丘都是托钵乞食,每天只依次乞七家。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因为国情、民风的关系,便不再乞食,寺院里做饭。 但乞食作为一种文化和仪轨被保留了下来。 受三坛大戒时,据说,本来没有安排我们托钵乞食,但是由于当地的居士强烈要求,广化寺为满居士的愿,就在我们受菩萨戒的前两天组织了这项佛事活动。 一大早就有人赶来,还有周围市县的,天还下着雨,说是有几千人。我们先是在大殿里按照仪轨唱诵,然后托钵,鱼贯从大殿出来,居士们在两边,老老少少,不断地将钱、食物塞进我们的钵里,携带的香袋里。 没走多远,走在我前面的师兄估计是哭了。 我也很感动,我想,大家都很感动,生平第一次亲历这样的场面,表面上,这是一种钱币的赠与事件,但受者和施者在那个场景下似乎都没有钱财的概念,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我不觉得这是钱,觉得这就是人心。 人和人在那个场合下心与心之间,没有任何距离,而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那个藩篱的恰恰是我们最难以割舍和放下的东西之一,钱。 按照经论,向比丘布施,能获得很大的福报,比丘的衣服也叫做“福田衣”,这个衣服是佛陀亲自设计的,就是我们穿的衣服,一块一块拼起来的,有三种,规格最高的叫九衣,只在重大场合穿。 有佛教信仰的人大多都知道,新受戒的比丘因为身心非常清净,对他们布施,意义更大,而比丘们放下世俗社会的名利,专心修道,还有一个存在的责任就是做众生的福田,接受众生的布施。 信众事先把准备好的钱换成一元乃至更低面额的,有的包在红包里,还有一些小食品,一个个地布施给我们这些三百多个新戒比丘。 当时的那个感觉真的是觉得信施难消,每天用斋的时候都会唱这样的偈诵,以策励自己用功办道,但远没有托钵感觉的深刻。 在大殿里看到外边黑压压的人群时,我都想,算了,别出去了,一定很乱;还有想法是,觉得有点腼腆和尴尬。 因为,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情。 等真出去了,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佛陀让弟子们托钵,不仅能让众生种福田,还能让修行人放下骄慢的心,同时也感受到自己与众生没有区别。给我们讲戒律的一个法师很生动地讲过,佛陀只让弟子托钵,经常托不到,所以常常会挨饿,这样就可以体会到人的五蕴色身本质的痛苦,从而更精进地修行,让自己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我跟着我师父所学习的大乘佛法更强调度化众生。布施,是一项重要的功课。师父给我最多的教授就是度众生。 戒期期间,我见到师父,师父就给我讲,时间不能储存,要抓紧时间做利人的事情,培植福慧资粮,不然的话就是坐以待毙。 在数千信众当中托钵,能清晰地感受到众生对比丘的信任,对佛教的信任,对解脱的渴求,对离苦得乐的期待和渴望,那种目光让人刻骨铭心,成为我个人的比丘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课之一。 向我们布施的信众中,各种人都有,还有出家人。有种种的祝福,有的是:祝福你早日成就道业。有的就是一句佛号。有的是:感恩师父接受我的布施。 让人的内心里不由自主地就生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有的布施祝福非常可爱,他们说,师父,祝你发财。 其实,我们不需要发财的,因为,我们已经把可以放下的物质都放下了,按照佛陀的教法,过着少欲知足的修行生活。 戒律里就是这么要求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也会需要一些生活用品,但总的来说,就是越简单越好。 我出家不久,也不清楚寺院的经济运作情况,大致了解的一点是,信众布施的钱,用于寺院的建设和日常开销,出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印制经书,做各种慈善活动包括助学、敬老、救灾、放生等等。 其中有一项支出给我的印象很深,就是拨出一笔钱,到农村救那些耕牛。一般情况下,牛一生劳作,老了,干不动了,主人就把它卖给屠夫,杀了。放生者到农户家里,先给牛估价,然后把钱给农户,把牛提前买下来,但牛还继续在农户家里劳作,等牛老了,就在农户家里养老,不杀它,直到它自然死亡。 后来有人问,那要是农户悄悄把牛杀了,你不是也不知道吗。你又不可能到农村去做那么细致的监督。 当时,我听到的回答是,一般农户对出家人布施的都很重视,不会这么做的。 这样的布施,不仅拯救了牛的命,也拯救了人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