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陈兵教授谈佛法与科学 何谓真实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陈兵教授谈佛法与科学 何谓真实

 

  ■ 如果你没有超越人类知识的话,你根本不可能看到真实,你只能看到一个符号世界。现在科学家也承认这个。

  ■ 科学成果还是人类用自己的感知方式、研究方式建构的一个体系。它不一定就是客观世界的体现。当然,这个体系它有用,你只能说它有用。科学与佛教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佛教讲究“如实知见”。

  ■ 唯识学主要通过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来对人的认识过程进行解析。

  ■ 人的认知是怎么形成的呢?心与外境相接,这是第一步,叫做触。比如我们现在,看见外面一片绿色,这个是前五识的眼识看见的。如果是一个小孩的话,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他眼睛里只有一片绿色,只有经过学习,掌握词汇,他才能知道那是树,是树的绿色。这就是说,首先通过感官看见一片绿色,这叫做“相”。在相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知觉符号,这是人为制造的一个符号,它在外语里面又叫别的一个词,这个完全是经过人的认识,给它附加上的一个认识符号。它并不是原来的那个物体,只是一个认识符号,在认识符号这件事情上,人的认识就出问题了。“相”可以说像镜子一样的,你在心里面呈现出一片绿色,还没有分别的时候,这个在佛教唯识学里面把它叫作“依他所起相”。它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是眼根接触色尘,经过眼识的作用形成一片绿色的感觉,这个时候是一种直觉。唯识学认为它是相对的真实。如果是“依他起相”,你看到一片绿色,你只是看到这个,你还没有认识到它是什么,是不会生起烦恼的。必须要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经过“思”心所的作用,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然后再进行价值判断,是我所需要的还是不需要的,可爱的、不可爱的……然后才能生起烦恼。如果你整天住在这种看见什么也都不动心、不形成概念,就像《坛经》所说的那种“无念”,不分别它是有用的没用的,美的还是丑的,那就接近于“依他起相”,那就接近于认识事物的实相吧。当然,那也还不是真正的实相。

  ■ 在“依他起相”上面起了名言概念的分别以后,加上了很多主观的、不符合事物原貌的东西以后,就叫作“遍计所执相”。人类的认识,整个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语言学上就这样讲,思维用的工具是“词”,完全是人造的一个符号,已经不是原来具体的一个事物了。尤其在认识与我们人相关的一些东西的时候,比如说当官的,他当了某某处长,别人不叫他处长,叫他名字就不高兴了,但是处长并不是他自己,处长只是他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他对真正的他自己并不认识。我们通常认识的都是我们自己形成的一个概念,事物的实相是什么呢?这一点,拿我们这样的认识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认识。比如说,我们用眼睛看见的任何物质现象,现代物理学发现,它就是不同波段的光,反射到我们的眼里。而我们进一步再考察光,光的实体就是电磁震荡,电磁震荡说不上有什么颜色,它为什么反射到我们眼睛里,就变得有颜色了呢?这个颜色是不是正确的呢?不见得是正确的。比如有色盲的人,他看红色就会看成黑色,或者看成褐色。有些人看起来是红色的东西,有些动物看起来就不一定是红色。这个在佛经里面,是用“一水四见”的典故来进行解说的。同样是一条河里的水,人的肉眼看起来就是水,是可以拿来喝的;但是在鱼看起来,是它的房子,是它游乐的宫殿、园林。饿鬼看到的是脓血,也可能是红色的,也可能是很脏的、污浊的颜色。诸天、天神看起来,这条河是宝石,非常漂亮。所以我们要拿这双肉眼直接看事物,看见的只是因缘所生法,是根据我们的“业”所造成的。但是,在别的动物眼里就很不一样了。庄子说:毛蔷与西施是古代的美人,男人见了都是垂涎三尺,但是鱼和燕子看见她就要赶快逃跑。比如说粪便,人闻起来很臭,但是屎壳郎就把它当做美餐,在它的感官里面可能是很美的。那这个大粪究竟是臭还是不臭呢?只能说在我们人的鼻子闻起来是臭的,如果要描述它的性质的话,很不好描述。那只能说是不香不臭了。它的实体是不香不臭。至于它最终极的实体是什么呢?要描述这件事情是极为难的。如果要比较客观的描述,只能这样描述:它是法界,它是依据法界在人的意识里面,阿赖耶识所造的,在我们人的眼里看起来,呈现出这样的。但是我们人往往把它理解为:它本来就是这样,它绝对就是这个东西,这就叫做“遍计所执相”。

  ■ 真实的本来面目,叫做“圆成实相”,其解释是:“诸法二无我性所显真如。”那么怎么能够探讨到 “圆成实性”呢?因为我们用名与相这两种符号,所能认识到的,只是“依他起相”和“遍计所执相”,大部分时间都是“遍计所执相”。“遍计所执相”是加入了我们自己虚妄的、虚假的分别,所以它不能如实地反映本来面目,也就是不能反映“圆成实性”。所以我们拿一般我们天生的,还有在社会当中所形成的认识,是不能认识“圆成实性”的。要认识“圆成实性”,那就主要是从“依他起相”着手。这个在《密严经》里面有一个偈子,它就讲:“名为遍计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名言概念,是“遍计所执”,是虚假的。感官认识所认识到的相是 “依他起相”,是因缘所生的,不能说它虚假,只能说它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是不是真实呢?下句就讲了,还不是真实,比起“遍计所执”要真实,但比起“圆成实性”还不是真实。那就要把名与相,两者都遣除、都除掉,那就是第一义。玄奘一系的“护法系”唯识学认为,就在“依他起相”上,不起“遍计所执”的种种分别,这个时候就是“圆成实相”。

  事事无碍与全息理论

  ■ 都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执著了,认为什么东西必须这样,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人为的分别,如果认识法界的本来面目的话,心灵是可以随意地变造的。时间没有它的自性,所以一念等于很长的时间。佛就可以随意地把长时间作为一念。空间没有自性,所以你可以把整个宇宙看做一个微观粒子,想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这是法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最终的前途,你的心灵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只不过没有开发而已。如果要去如实地开发的话,最终就可以开发出事事无碍这种功用。但是你没有开发出来的时候,那你就在事法界,你任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受你所在的这个法界的自然现象、因果律的制约,只要你没有超出这个,就要受这些的制约。

  ■ 现代最尖端的科学,都在逐渐证明这一点。一流的物理学家也认为,整个宇宙就是心,认为把它说成心比说成物质更好一些。科学的发展,在最深、最前沿的那个层次,是不断地向佛法的事事无碍法界靠近的。你看一个硅片里面可以包含好多个信息。现在发现人的每一个细胞里面,都包含有全部的生命信息,将来体检,在一张纸上,你手这么擦一下,你的基因就留在那里,你全身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留在上面。这叫生物全息论。

  ■ 在宇宙万法里面,任何现象它都是极无自性,一点自性都没有的,它同时又是一个心气的变化、游戏。汉传佛教,像华严宗,更喜欢把它整个看作是心,叫做法界心。整体上大家都是一个,它的性质完全一样,功用也完全一样,同时又是互相具摄的,它就包含所有的一切。一个微尘里面也包含整个的世界,人的一念心里面,也可以包含十法界,整个的宇宙都可以包括。因为它没有界限,整体是一个。所以天台宗就讲一念三千,你当下一念实际上就已经具备了从众生的法界到佛法界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身体、心灵和世界,这些全都包括,本来就具足的。所以时间、空间、大小、一多,这些最重要的关系实际上都是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一种人为的划分。它既然是一体,既然是极无自性,它里面就既没有时间,又没有空间,没有一跟多的差别,没有自己跟他人的差别,没有佛跟众生的差别,它整体就是一个。既然整体就是一个,就具足其他所有一切功能。那么,那就是任何现象之间,实际上就包含整个宇宙,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宇宙全息吧。一切都包括了,而且这一切都可以随我们的心产生一定的变动。因为整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心变造的。

  <摘自慧恩期刊第十期精华本 2010年01月 >

-----------------------------------------------------------------------------------------------------------------

更多陈兵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陈兵:莲池大师对“三教一家”说及儒、道的评判

陈兵:论出家学佛

陈兵: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

陈兵:六乘次第论

陈兵:《金刚经》宗要释论

 

后五篇文章

陈兵:梦

陈兵: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陈兵: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

陈兵:佛教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陈兵: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