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2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32)

  第三讲  ⑧

  果平法师 讲授

  勤修六度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勤修清净波罗密是不忘菩提心的第四因。

  “勤修清净波罗蜜”,这里的波罗蜜,就是指六波罗蜜,也就是六种能够抵达彼岸,能够究竟成佛的方法。哪六种呢?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菩萨行者要精勤修学此六种菩萨行,依靠这六种清净到彼岸的方法,就能够圆满觉悟。

  这六种波罗蜜,通常称为六度。前面的布施度,持戒度和忍辱度,是为我们培植福德的;后面的禅定度和智慧度是为我们培植智慧的。作为一个修道者,应该要福慧双修,中间的精进度是既通福德又通智慧。也就是说培福报,如果不精进,福报的功德作不下去。修智慧,如果不精进,最后也开不了悟,所以精进度是既通福德又通智慧的。也就是说,在修学福慧中,必须依靠精进的助行。

  在讲六度的时候,排在最前面的布施度,相比于持戒度,要容易修持一点。按照《入中论》的说法,修持六度后后难于前前。比方说一个人如果有钱,叫他行一点布施还是容易的,只要有一点善心的人都做得到。但是如果叫他持戒,诸如不要杀生,不要吃肉,不要饮酒,就比较难了。所以修行持戒要比修行前面的布施困难。

  有的人,他虽然能持戒,能够严以律己,对事情能够一板一眼地去做,但叫他忍辱又困难一点。有一个故事,说山上有两个修道的人,专修苦行,每天两个人非常严格地闭门自修,除了过午不食以外,连多的衣服都不会穿,非常严谨地在修行。

  一天,天下大雨,把两个修道人用来打坐的茅草给淋湿了。天晴以后,他们就各自开始晒茅草。为了茅草能早点晒干,两个人都想多占一点地方。其中一个道人手脚快,很快把茅草铺开一大遍,占了另外一个修道人的地方。另外一个修道人一看,非常生气,就跳起来大骂,说你晒茅草,怎么能够拿到我房门口来了?说话语气非常不客气。结果对方也不示弱,两人便开始互相谩骂,最后各不相让,终于打斗到了一起。

  你看,就一点小事,如果不修忍辱的话,也能让两个修道人勃然大怒,搅乱修道人平静的心。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自己要求好像很严格,但如果有人触犯到他的利益,就嗔心大发,心不调柔。所以相比于持戒度,忍辱度又要难一点。

  在修前三度的时候,都必须配合精进度。后面的禅定度和智慧度,又比前面几度更难一点。依赖前面福德的培植,才有后面智慧的开发。

  在讲《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我们说普贤菩萨发每一个愿都要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普贤菩萨的誓言,就是他的披甲精进。普贤菩萨就像一个斗士一样,一旦进入了菩提场,就决无退却,只能勇往直前。

  恒不忘失菩提心。以此念念之中,恒常不忘当初发起的菩提心,以菩萨六度为具体行持,以菩提妙心为依护,最终圆成佛道。

  以上为成就菩提心的顺缘。

  断除罪障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这一句叫做断除罪障。前面是希望我们自己有如上的顺缘,能够发菩提心,这一句是希望我们能断除违缘,以便发心顺利。因为有时候,如果有违缘的障碍,自己的善心是发不起来的,更不要说菩提妙心了。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我们在发愿里面,希望违缘障垢尽皆消除,无有遗留,毫不剩余。所有的功德妙行都能成就,一切善行皆能圆满,以此来实现不忘菩提心。

----------------------------------------------------------------------------------------------------------------

更多果平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4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3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5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6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7

 

后五篇文章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1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0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9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8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7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