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陈星桥:哈尔滨普照寺巡礼 |
 
陈星桥:哈尔滨普照寺巡礼
普照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邻文化公园,西接极乐寺塔院,占地6000多平方米,创建于1985年,是市区内最大的一座尼众道场。因取“佛光普照”之意,故名普照寺。 哈尔滨市原有多处尼众寺院,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改革开放以后,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了安置寄住于养老院和居士家中的尼僧们,满足她们住庙过宗教生活的愿望,决定拨款40万元将极乐寺塔院东侧划出一块新建一座尼众寺院。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尼众师父们爱国爱教的热忱。她们在监院妙观法师的率领下,不断加强寺院管理,克服种种困难,自1986年以来自筹资金、自行设计,陆续翻修或新建了大雄宝殿、山门殿、钟鼓楼、画廊、藏经阁、僧房、库房等,按她们的话说,就是要为老佛爷兴建一座庄严道场,为哈尔滨增添一处名胜。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凡是常去该寺的香客游人,亲眼目睹普照寺的巨大变化,无不惊叹:这些老师太们真了不起! 普照寺座西北朝东南,山门原是牌坊式建筑,落成于1988年。1995年拆除扩建成山门殿,重楼式屋顶,覆以黄色琉璃瓦,高13米,面积145平方米。殿中供奉着弥勒佛、韦陀菩萨及四大天王。其中弥勒佛坐像高1、5米,手握佛珠,笑逐颜开;韦陀菩萨高2米,手执金刚杵,英姿威武,均由汉白玉雕凿而成;四大天王各高3.5米,墨玉雕成,饰以重彩,形态逼真。山门殿两侧各开有一扇小门可供游人出入。钟鼓二楼左右峙立,八角形,直径约5米,高11米,飞檐翘角,上覆以黄色琉璃瓦,显得小巧玲珑。与钟鼓二楼相连的是左右各长44米、宽5米、高6米的半封闭的画廊,墙上嵌有四大佛山全景的大型油画。画前砌有1米高的案台,上面依次供奉着108尊观世音菩萨示现的各种形象,墨玉雕就,饰以彩绘,高矮胖瘦不一,神态各异。寺院供奉的108尊观世音菩萨玉石雕像据说在全国独此一家。上述工程均建于1995年。 距山门殿约15米为大雄宝殿,建于1992年。面积394平方米,高15.5米,重楼式屋顶,飞檐翘角,覆以黄色琉璃瓦,巍峨庄严。“大雄宝殿”金匾高悬,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居士所题。大门前嵌有二龙戏珠木雕。迈入殿内,只见正面并排供奉着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三世佛)坐像,各高3.2米;背面供奉着观世音菩萨(高2.5米)和善财、龙女(各高1.5米)立像;左右供奉着十六尊者(各高1.5米)和文殊、普贤菩萨(各高约1.7米)。另外正门两侧供有护法韦陀和伽蓝菩萨,高约1.8米,身后分别设有钟和鼓。这种布局设置为汉传佛寺所常见,不过令人感到新颖的是:除韦陀、伽蓝菩萨以外的所有造像均采用优质汉白玉雕成,雕工细腻,饰以彩绘,十分庄严;外面罩以雕花木龛,飞檐翘角,三面镶有玻璃。龛内外设有灯光、花瓶等供品,尤显明净高雅;三世佛前嵌有二龙戏珠欢门,观世音菩萨两侧墙上嵌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木雕。地面光洁,蒲团整齐,熏香袅袅,使人置身其中,宛如来到佛国仙境,不由得五体投地,尘虑顿消。 从大雄宝殿出来往后走约35米便是藏经楼。原是建于1986年的大殿,1996年改建,不仅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50平方米扩大到378平方米,而且加接两层。四周设有走廊,飞檐翘角,画梁雕栋,古色古香;重楼式屋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总高19米,登临其上,哈尔滨市区尽收眼底。 藏经楼第一层作法堂,用于四众弟子打念佛七或办讲经法会,居中供奉着高3.5米的毗卢遮那佛金身像;第二层作三圣殿,供奉着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金身像;第三层为藏经阁,供奉着释迦牟尼金身像,现藏有佛教大藏经。 从大殿到藏经楼之间砌有花台,两厢各有一栋僧房,相向而建,宽约7米,长32米,建于1985年。1996年为改善居住条件在其上各加接一层,飞檐翘角,屋顶由白铁皮换上了绿色琉璃瓦。二楼设有走廊、阳台,房间全部住人,一楼除住人外,设置有客堂、讲堂、法物流通处、接待室等;一楼地面铺地砖,二楼为木板地,铺有地板革;一般一间僧房约有16平方米,放置两张单人床,两个床头柜以及一个大衣柜,靠窗处安有暖气片;此外每层都设有一间带淋浴头和浴缸的洗手间。给人一种整洁、方便、舒适之感,颇具现代气息。 藏经楼右侧为地藏殿、功德堂、延寿堂;左侧为斋堂;左侧画廊背后是一栋宽约6米,长44米的库房。库房左侧开有一个边门,汽车等可从此门出入。左侧僧房后是片空地,目前建有一个锅炉房。 以上对普照寺的主要建筑及佛像作了一个鸟瞰式的描述,总的印象是:各建筑虽然是钢筋水泥结构,但看上去如同木结构古建筑一般,吸取了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几乎全部造像都由全国著名的雕刻之乡河北省曲阳县的雕刻厂采用优质汉白玉或墨玉雕凿而成,雕工细腻逼真;寺院虽不大,但布局比较合理,殿堂及佛像庄严。 目前该寺建筑面积已达3024平方米,耗资约420多万元。由于年逾八旬的监院妙观法师比较懂行,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队的甄选到各种材料的选购、使用都严格把关,精打细算,并日夜监工,全寺三十多位尼僧及众多护法居士的全方位的参与,使普照寺以最低的造价实现了优质的工程,赢得了四众弟子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普照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短的十年多时间里创建起一座如此规模的寺院,从佛教来说是一种感应,其实更是一种因缘。一是缘于有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好政策,有国家改革开放、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一是缘于普照寺监院妙观法师德高望重,讲持戒、讲因果、讲修行,凡事以身作则,始终坚持寺院修建与寺院管理一起抓,使该寺形成了良好的道风,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四众弟子的称誉和支持。十几年来,普照寺虽然修建任务不断,但全寺上下坚持上殿、过堂、接待信众、举办佛事,各项管理井然有序。正是: 佛寺巍峨,庄严国土,晨钟暮鼓,欢迎八方来客; 道风整肃,净化人心,经声梵呗,祈祷世界和平。 (原载《法音》1997年第8期第37页) 石家庄佛教胜地记游 河北省古为燕赵之地,历史上曾经是中国佛教的重镇之一。在这块土地上不仅诞生过像释道安、僧一行等许多光照千古的高僧大德,还产生过像临济宗那样声震寰宇、影响深远的佛教宗派。尤其是禅宗,与河北有着非常殊胜的因缘。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晚年曾在河北弘法,最后圆寂于此,建塔于此;著名的赵州从谂禅师、临济义玄禅师曾分别驻锡于今石家庄地区的柏林寺、临济寺,举扬宗风,开宗立派,对中国禅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信佛最早接触的宗派就是禅宗。“文革”中欲觅佛经一读实难。家父与教友切磋佛理,谈的多是禅宗典故。记得他曾举过一个公案:赵州问新到僧:“曾到过这里吗?”回答说:“曾到过”,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回答说:“不曾到过”。赵州仍说:“吃茶去”。过后院主觉得奇怪,问赵州:“为什么曾到者让吃茶去,不曾到者也让吃茶去?”赵州叫院主,院主答“有”,赵州说:“吃茶去”。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当时虽于其中的禅机如雾中看花,但对赵州和尚却留下深刻印象。 在佛教的各种宗派中,禅宗最具有中国特色,发展最快,影响也最广。禅僧有两大传统,一为农禅并重,寓禅于生活;二为行脚参方,传灯于无尽。前者著名的有百丈清规的创始人怀海禅师,他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被尊为丛林之楷模;后者著名的有赵州从谂禅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一偈,千百年来在禅界传为美谈。我颇喜欢“行脚”,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旅游。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云游了大半个中国,却没想到要游石家庄,这是因为该地区近百年来佛法式微,寂无所闻。只是近七年在净慧法师的领导下,各项事业才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胜地胜事,蔚为壮观。今年夏天,我有幸胜地一游,感慨良多。故不揣翦陋,笔录观感,以飨读者。 柏林寺纪胜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我同净慧法师乘河北佛协的中巴,从北京沿京石高速公路来到石家庄,第一站便是净慧法师住持的赵县柏林禅寺。赵县离石家庄有50多公里,古称赵州,著名的安济石桥(亦称赵州桥)即建于城郊。县城中心的十字路口上,耸立着一座七级、高约18米的陀罗尼经幢,平面为八角形,建在一方形石基上,为北宋建筑,据说是现存石经幢最高的一座。绕过经幢走半里多路,便来到柏林寺。 柏林寺始建于汉末,隋唐时名为观音院。因院内柏树成林,金元时改称柏林禅寺。清末以来即已名存实亡,唯有一、二十株千年古柏与赵州塔形影相吊。一九八八年,《法音》主编净慧法师筹组成立了河北省佛教协会,看到柏林寺荒凉景象,感慨无限,于是发大誓愿,力谋匡复。经数年奔波,在海内外诸山大德和众信徒的鼎力帮助下,一座崭新的柏林寺呈现在人们面前。 山门上高悬着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题写的“柏林寺”匾额。大门两旁挂着净慧法师作的一副对联:“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在土红色高大院墙的映衬下,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广漠的时空之中;侧门旁挂着“河北禅学研究所”,则又散发出一丝现代学术气息。一进入山门,则发现它与通常的寺院布局迥异,即没有山门殿或天王殿,全寺主殿“普光明殿”通过一条约7米宽100米长的石板路与山门相连,路两旁新栽了许多柏树,其间也参杂着一些历尽沧桑的千年“庭前柏子树”,苍劲翠绿,似乎蕴藏着无尽的禅意。山门左右各建有几间门朝里开的厢房,分别作为客堂、法物流通处,它们又通过宽约5尺、两侧各长百余米的长廊与普光明殿相连,这样即使下雨,在寺内行走也不用打伞。长廊高大,涂以棕红色,显得古色古香。 普光明殿建于1992年,占地380m2,为木结构单檐宫殿式建筑,上覆以黄琉璃瓦,气势雄伟。殿内供奉着高3米重达10吨,用大理石雕凿而成的释迦佛祖跏跌坐像,石质细腻,雕工精湛,佛面端庄慈祥,放着白光,令人油然生敬。 普光明殿左前方耸立着高约40米的赵州塔。该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平面呈八角形,下有方形塔基。建于元天历三年(1330年)。塔前设有石雕香案和三通5米高的石碑,一通为赵州禅师行状碑;一通为赵州禅师像碑,上刻有赵州禅师影像和赵朴初会长题写的诗句:“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另一通为明代重修赵州塔碑。碑前有小院墙与方形塔基相接,从而构成一体。初一、十五和大的节日,寺僧下殿后都要来此塔前礼祖。 普光明殿的右前方为新建的钟鼓楼,高近30米,分三层,一层为砖砌梯形楼基,四方各有一拱形石门,据说仅红砖就用去45万块。二层挂钟,三层悬鼓。钟鼓齐鸣,相信能惊醒不少痴迷人。 穿过普光明殿,后边正在兴建观音殿。柏林寺古称观音院,自然观音殿势在必修。据说将修两层,一层供观音,二层则作禅讲之用。观音殿右边是斋堂,建得很大,可容纳数百人同时用斋。再往后是两排平房,是原来占寺为校兴建的教室,现作为僧房或客房用。观音殿后还计划要修建藏经楼。柏林寺虽已初具规模,但后续工程仍很艰巨。 与全国许多已建或正在兴建的佛教土木工程相比,柏林寺的硬件建设还是值得赞叹的,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软件建设,诸如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等。下面我举几个事例来谈点感想。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大兴土木,寺庙建得金壁辉煌,却常常苦于无适当人才来住持、来充分利用它,往往造成许多的是非和缺憾。柏林寺有鉴于此,便一边建设,一边网罗人才,注意在艰苦的修行条件下和繁忙的修建中去发现人才、考验人才、培养人才。现在该寺已有二十多名师父,以青年人居多,其中还有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僧装整齐,自律甚严,禅修生活井井有条。在这里见不到象许多寺庙存在的不信任不重视年青人的现象。日本有位比丘僧闻讯前来参学,尽管条件艰苦,竟一住就是大半年,觉得很有收获。除了培育僧才外,柏林寺还吸收了许多居士人才。通过禅学研究所聘请了一些知名学者和研究人员,有的还常住柏林寺从事研究。通过他们的中介作用,既提高了信众的素质和信仰层次,又扩大了佛教的影响。 许多寺庙整天忙于旅游接待和佛事应酬,未能采取多种形式去讲经说法,从正面进行有效的宣传,从而使社会对佛教产生许多误解。柏林寺有鉴于此,充分利用河北佛协创办的全国唯一的一份《禅》刊,宣传禅的精神、禅的意趣。平时则注意在各种法会上讲解禅。解答禅修方面的疑问。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从1993年以来,该寺已举办了两届“生活禅夏令营”,营员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约30O人,多数是《禅》刊读者和大学生。今年还吸引了一些日、美、法留学生和台湾的僧尼来参加。他们通过七天的“出家”修行生活,聆听导师们的佛法、禅学讲座,从理论到实践上加深了对佛法的认识,增进了他们对寺庙、对僧人的理解与尊敬,影响非同凡响。举办夏令营活动,在港台寺庙已是司空见惯,但在大陆,柏林寺却是第一家。由此可见该寺的弘法精神和开拓意识。 我到柏林寺时,正赶上午斋,净慧法师以主人的身份请我入席,斋毕郑重地沏上“赵州茶”,我不由心中参起“什么是祖师吃茶意?” 入夜,一轮明月斜挂天空,张着笑脸,仿佛以过来人的身份把无尽的禅意洒向柏林寺,投向赵州塔下绕行的我,给烦热中的我带来一丝凉意;虽近子夜,亦毫无倦意。大殿前月台上显得分外皎洁,几位前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的大学生正在静坐,偶尔传来几声低语。庭前柏子树欲语又止,仿佛在告诉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正定一日游 正定县也是一座古城,古为镇州,佛教曾盛极一时,至今尚存四座宝塔,过去的八寺仅剩下临济寺、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除临济寺外,其它寺都由文物、园林部门管理。也许是离石家庄近(30多里),县城比赵县繁华热闹得多,城内设有多处以《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为题材的旅游点,而我则重点参礼了临济寺与隆兴寺。 据《正定县志》记载:“临济寺,东魏兴和二年(540)建,在城东南二里许临济村”。唐大中八年(854),义玄禅师得黄檗开示北行镇州,继普化禅师住持临济院。他常以三玄三要四料简接引信众,门风峻峭,归者云集,遂成一宗,后以寺名宗,称为“临济宗”。自六祖惠能之后,禅宗又分为五宗七派,其中以临济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因此,我能到临济宗的祖庭参礼,心情自然非常激动。 从县城往东南走二里多路,正愁没有什么路标,忽然看见一巷口钉着:“临济街”的牌子,于是我沿临济街往前。此街仅有三米余宽的柏油路面,长约200米。临济寺旁铁栏杆上系着几头牛,搞得路边泥泞,臭气熏天。使我兴奋的心情凉了半截。我不知道日本临黄协会参拜团和海外侨胞看了这种情形会作何感想。 一进是山门殿,正中供奉的是刻有临济禅师道貌的石质屏风。出山门殿,迎面可见耸立着澄灵慧照塔,象这种以塔为中心的布局,隋唐以后实不多见。塔高九级、30?47米,为八角形实心砖塔,建于八角形台基上。砖为青色,故俗称“青塔”。当年该寺也是名存实亡,唯剩孤塔,残破不堪。成立于1979年的日本临黄协会每年都要派团来临济寺礼祖,见此颓景,决定出资重修,至1986年5月19日正式落成。 澄灵塔后是大雄宝殿,1987年重建,11米高,宽五间约20米,殿内所供释迦佛、菩萨、罗汉等像均用樟木雕成。当时净慧法师曾率领十几位法师从北京前来参加落成典礼,这即成了他日后主持河北佛教工作的增上缘。大殿东建有法乳堂,内供达摩、六祖及临济三祖师像,西面是传灯堂,内供日本明庵荣西、南浦绍明和黄檗宗隐元隆琦三祖师像。由此也可见中日两国佛教界有着特别殊胜的因缘。 山门殿的东西直到大殿的东面有一长排平房,分别为斋堂、客堂和僧寮,而西面尚付缺如,暂时种了一些蔬菜。寺庙占地约30多亩,但看上去倒象个小庙,与原先的想像相去甚远。不过若有足够的资金,还是可以扩展修建得更好些。 现在寺里有十几位师父。当我在大殿礼佛时,恰好净慧法师陪客人也来到临济寺,这样我们一起吃了一桌素斋。下午净慧法师又陪我去了隆兴寺。 隆兴寺始建于公元586年,占地5万平方米,因寺内供有20余米高的铜铸观音像,故又名大佛寺。山门前建有三路单孔石桥,寺内建筑共七进,计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仅存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弥陀殿等建筑。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天王殿都保存着宋代建设风格。其中摩尼殿建筑形制特殊,为现存早期古代建筑所仅见。正定崇因寺的明代建筑毗卢殿和殿中的千佛绕毗卢铜像接原状移迁于隆兴寺;石家庄地区逐年发现的历代碑碣、造像、墓志等历史文物多汇集于此。寺内存有隋、宋、金、元、明、清历代碑石三十余通。 寺以大悲阁为主体建筑,高33米,五檐三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供有宋代铜铸四十二臂观音像。像通高20米余,下有2.2米高石须弥座,为我国现存早期铜像中最高者之一。铜像两侧四十臂在清末已改为木制,仅合掌当胸的两支为铜制。 净慧法师对佛教文物十分了解,他边看边讲解,使我感到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丰富、伟大。半年前,净慧法师作为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团长,率团赴法国巴黎举办“中国佛教文化展”,引起法国各界的瞩目,推动了佛教在法国的传播,促进了中法文化的交流。显然,佛教文化已超出了宗教的范围而成为了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隆兴寺绿树成荫,文物丰富,一直由文物部门管理。我想,寺里的佛教文物能历经劫难而保存至今,正表明它们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当然文物部门在文物的保护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 在石家庄市的日子里 石家庄地区寺庙众多,但在市区仅有一处,位于市郊于底村,原名重胜寺,近年净慧法师为纪念他的师父虚云禅师,改名为虚云禅林。该寺倒象个村办小庙,天王殿和大殿都很小,1992年始交由省佛协管理。净慧法师请了一位年青比丘负责管理,装修了佛像,扩建了殿堂,办起了佛经流通处。最近又将旁边的小学收回,这样全寺占地扩大到30多亩。但要把它修建到柏林寺或临济寺那种水平,还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净慧法师有感于一些尼增无庙可住,于是决定将该寺改作尼众寺庙。我到虚云禅林,正赶上净慧法师送七位尼僧前来接收。首先由净慧法师主持佛前上供仪式,斋毕即开会,对尼增进行分工,交待各项工作,考虑得仔细入微,使我非常感慨。当天正赶上北京来了六七位年青知识分子,要求皈依净慧法师。于是净慧法师不顾疲劳,冒着酷暑,搭衣升座,为他们讲授三皈。人虽不多,仪式却很严谨认真。事后一位老弟子向新弟子介绍他们的师父时,不无感叹地说:“师义特慈悲,他的学问、辩才自不用说,单单他弘法利生不知疲倦的劲头就够让我们年青人五体投地了。”我在旁边听了这段话很有同感。仅拿我这几天的耳闻目睹来说,净慧法师每天从早忙到晚连轴转,精力却总是那么充沛。我想他真是将愿心和禅修融于弘法生活中了。 我曾有幸与净慧法师共事多年,知道他主持《法音》编务的艰辛,加上中国佛协有许多会务需要他做,工作起来常常日以继夜。记得1988年初,当我听他介绍河北佛教百废待兴的情况,并决定答应了中国佛协的安排,兼管河北佛教工作时,十分惊讶,竟脱口而说:“您好像有三头六臂似的”。他听了只是哈哈一笑,眼光中充满了自信。 离开虚云禅林,我拜访了河北省佛教协会。会址设在原省林业厅办公楼,租用房屋三间。房间里摆了一排书柜,购置了许多佛学新著和一些工具书。柜旁还有一排禅凳,看来工作之余还坐坐禅。办公室现有专职工作人员5名,这在省级佛协中已经不少,但仍不敷用。他们除处理繁琐的日常事务外,还要主编《禅》季刊、负责设在柏林寺的法物流通处,其中的许多佛书、佛像和法物都是他们组织编印、制作的。此外就是帮助几座寺庙进行修建,以及筹备、组织“生活禅夏令营”等法务活动。工作有声有色,干劲十足。我似乎看到,净慧会长的“三头六臂”正在省佛协和柏林寺里兢兢业业工作的年青人身上延伸。 几点感想 当年净慧法师作为禅门子弟,有感于河北禅宗门庭萧条,立志复兴,记得他1982年初到柏林寺曾赋诗二首,很能反映他当年的心境: ①一塔孤高老赵州,云孙来礼泪双流, 断碑残碣埋荒草,禅河谁复问源头! ②赵州桥畔观音院,不听钟声数百年, 众力推扶恢祖印,蒲牢一击震三千。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六年来,经过净慧法师废寝忘食、卓有成效的工作,临济寺、柏林寺两大道场已初具规模,各项弘法事业顺利展开,河北佛教重振雄风,大有成为全国禅学中心之势。古德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信不虚矣。 石家庄地区佛教的发展,既弘扬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增进了国际友好交往,又引进了大量外资,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事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改善,综合效益显著。据了解,河北省政府宗教工作部门在切实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是功不可没的。青青翠竹皆是禅心,郁郁黄花无非法身。禅不远人,人自远之。柏林寺大力倡导生活禅,以各种形式弘扬佛法、培养人才,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这对于佛教界努力提高四众的素质和信仰层次,建设人间净土,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原载《禅》1994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