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 |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这是本经的最后一章,说明以佛的慧眼,来观察世出世间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我们不要贪爱、执著。 本章共计有二十六句,用了十三个‘视’字,也就是每两句就有一字。视,就是看,但这里的看,不是以我们一般人的肉眼来看,而是用佛的智慧眼彻底地透视,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从佛学的名词来说,这是一种‘观照般若’的功夫。 ‘佛言’,释迦牟尼佛说。‘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王,就是国王;侯,就是诸侯。讲到世间的名位,至高无上,最荣耀的,莫过于做国王、当诸侯了,王侯统领天下,发号施令,真是威风凛凛的了。以现在来说,就是当总统,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但是,在佛的慧眼看起来,‘如过隙尘’,和过隙尘并没有差别。过隙尘,在晴天的时候,太阳光从门缝或者窗户射进屋子里面,成为一条线,在这线当中,有千千万万的灰尘不停地飞舞,这灰尘就是过隙尘了,它是一刹那就过去的。所以佛认为王位和过隙尘是同样的短促、无常。 明代蕅益大师有一部《佛说四十二章经解》,解释得很简单、扼要。讲到过隙尘时说道:‘人间一百年,不过忉利天一昼夜;娑婆一大劫,不过极乐国一昼夜。’意思是:你不要以为我们人生在世几十年,看起来是很长久的,纵然你活了一百岁,你的事业就算是非常繁荣昌盛,有一百年吧!可是在忉利天,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那末,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人间)一大劫,时间更长了,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也只是一昼夜哩!因此,世间‘王侯之位’的那份荣华富贵,很快就过去了,实在是很无常的。 你也许要说,忉利天的一天一夜,等于是人间的一百年;西方极乐世界过了一天一夜,就是我们的一个大劫了,你没有去,哪里会知道呢?那末,我就照眼前所看到的告诉大家:有一种小虫叫蜉蝣,它早上出生,不到晚上,几个钟头就死了。在短短的几小时之内,它诞生、成长、步入中年、老年,以至于死亡,也算是活了一辈子,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至于蜉蝣是什么,你们可以去查字典。以蜉蝣的朝生暮死,和我们的人生相比,岂不是跟我们与忉利天、西方极乐世界比起来,同样的短促、无常? 有一个成语叫‘黄梁一梦’,或者称为‘邯郸梦’,这个典故是说有一个姓卢的书生,在旅馆中遇到一个道士,送他一个枕头,他枕著稍微休息一下,竟做了一个梦,梦到他怎么样出生、念书、中了功名、做了大官,甚至生儿育女,真是享尽荣华富贵。可是当他一梦醒来,店中为他煮的黄梁(黄米)饭还没有熟哩,而他在梦中,却已经过了一辈子。因此我们说:‘人生如黄梁一梦。’就是形容人生是很短促的。 因此,释迦牟尼佛认为做国王、诸侯的荣誉,没有什么了不起,好像过隙的尘埃,那么快就过去了,是那么的无常,不值得去贪爱、执著。 ‘视金玉之宝,如瓦砾’,瓦,是用土烧成的;砾,就是一块大石头,把它打碎,成为小的石头。世间一般的人,都喜欢黄金、白玉,都把它当作是宝贝。当我们穿过王彬街,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看到所有的金铺,里面都是人,都在买首饰,他们认为那是很宝贵的东西。 外国有一个寓言,说在鸡鸭的面前放著两堆东西,一堆是珠宝,另一堆是谷子,鸡鸭对于珠宝,根本连看都不看一眼,更别说去嗅一嗅了,因为这些东西,对它们来说,是毫无所用的东西。可是它们看到谷粒,就会马上用嘴去啄,谷子可以让它们充饥呀!可见东西的贵贱,是因各人的观点而分别,在它的本身,是无所谓高贵或便宜的。 还有,你如果到天上去,天上所住的殿宇,所用的器具,都是七宝所成的。我们常常诵的《弥陀经》,里面说到西方是黄金为地,整个极乐世界都是黄金、七宝。将来弥勒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的时候,这个世界整个是琉璃,都是透明的。我们现在挂了一串水晶,就以为了不得,很值钱的。将来你能够在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龙华三会相逢的时候,满地都是琉璃、水晶。到那时候,人们还会去相争金玉吗?还会感到它很珍贵吗? 因此,释迦牟尼佛认为不需要这么辛苦去追求金玉,在他看起来,金玉同那些破砖破瓦,碎石头是差不多的,因为这些物质,都是由‘色、香、味、触’四种原素集合而成,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 ‘视纨素之服,如敝帛’,纨素,是一种非常薄、非常轻的丝织品,可以说是衣料当中最华贵、美观和值钱的。敝帛,等于是破絮,破破烂烂的棉织品,指最普通的衣服。我们穿衣服,主要是为了保持我们的体温和遮羞,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就好了,至于所穿的衣服,在质料方面,实在不必刻意去追求。因此,释迦牟尼佛认为,你不要以为穿著很贵的、很漂亮的衣服,就很神气了,在他看起来,只要是穿著整洁,即使是普通的粗衣,它的价值跟纨素之服是一样的。 我曾经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到现在一般上流社会妇女,为了赴宴会,永远都少了一件衣服。虽然橱子里的衣服挂得满满的,但是挑来挑去,总是不合身,颜色、质料都不相配,永远都不满意,这就是对穿著太讲究了。我们学佛、听讲经,希望能够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在衣著方面,不要太挑剔了。 ‘视大千界,如一诃子’,大千界,就是佛经上常常提到的‘三千大千世界’,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所住的依报(地球)。依科学家说,整个的宇宙有千千万万的星球联合在一起,地球只是其中的一个。但是,佛教以四大部洲为一个小世界,等于现今所说的地球。集一千个小世界,就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倍成为一个中千世界,又一千倍,成为一个大千世界,通常称为一个佛土。因为有三个‘千’,叫做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整个佛所教化的教区,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个很大的环境,但是在佛眼看起来,一切都是唯心的,大千界和诃子都是一样的。 诃子是什么呢?它是一种药树的果子,全名叫诃黎勒,体形像芥子那样,小小的,从虚假的体形来看,它当然不能够跟三千大千世界来比较,就它的本性来衡量,三千大千世界和诃子,同样是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所谓‘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大小本来就是一如的。因此,在佛看起来,大千界和诃子都是一样的。 ‘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阿耨池,是阿耨达池的简称,‘无热’的意思,它位于印度香山的南边,雪山的北方,池水非常清凉,周围有八百里,是印度河流的发源地,著名的恒河,就是由这里发源的。涂足油,由于印度属于热带的地方,人们常常被蚊虫咬伤,必须擦油,才能够消炎防毒,这称为涂足油。在佛眼看起来,阿耨达池的水虽然很多,跟涂在脚上那一点点的消毒油一样,无所谓多少的差别。 以上所讲的王位、金玉、纨素、大千界、阿耨池水等五种,是以佛眼来观察,世间法都是虚假的。接下去自‘方便门’到‘如四时木’,所讲的是佛眼观一切出世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主要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执著。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方便门,为了教化众生,在真实的一乘法门之外,另施设的种种法门,好像三乘、五乘,都是方便门。好像《法华经》所说的化城一样,那是释迦牟尼佛为了劝诱他的弟子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以期达到成佛的目标,说要到一个宝所,那地方太远了,前面有一座城,大家快走吧,等一会就到了。其实,那是变化的城,只是方便的施设,这就是方便门,表示不是究竟的。它虽然不究竟,却是我们修持的一个法门。这一种法门,‘如化宝聚’,就好像魔术师变戏法,神妙莫测,变化了许多珍宝,都是假的。释迦牟尼佛讲种种的方便法门,跟变魔术是同样的道理,不是真实的。 ‘视无上乘,如梦金帛’,无上乘,没有再比它高上的,称为一乘,是大乘佛法最高的境界,是众生本来具足的。我们所谓成佛,并不是心外有佛,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菩提是觉,圆满了觉道(成佛),显现出佛性,那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始终并没有得到什么,就像在梦中获得金银财宝,哪里有实物呢? ‘视佛道,如眼前花’,佛道,是为一切众生通向成佛之道而安立施设的。所谓佛、众生,在佛眼看起来,好像是眼前的空花一样的,比如我们的眼睛,有了毛病,看到空中一朵一朵的花,那是一种幻觉。要知道,所谓佛道、众生,都是相对待而讲的,假如每一个众生都成了佛,还有什么佛呢?佛经里面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说种种法,目的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如果没有众生可度,佛何必再说法呢?因此,佛认为他说法无量,实在没有说过一个字。 ‘视禅定,如须弥柱’,禅定,我们平常所说的参禅入定,那境界是如如不动的。须弥柱,佛教说我们这个世界有一座须弥山,它好像一根柱子一样,是稳定不动的。所以,在佛眼看起来,禅定跟须弥柱一样,都没有实法可得,最后还是归于‘空’性。 ‘视涅槃,如昼夕寤’,涅槃,好像《心经》中的‘究竟涅槃’,就是到达成佛的境界。‘如昼夕寤’,昼,就是白天;夕,就是晚上;寤,就是醒著。本来,众生在生死当中流转,因为被无明所缠缚著,无论是昼夜,都好像处于漫漫的长夜之中,迷迷茫茫地睡梦著。涅槃,好像白天从睡梦中醒来一样,智慧的光明时时遍照一切,因此,日夜都是清醒著。 ‘视倒正,如六龙舞’,倒,就是颠倒,凡夫都是愚迷颠倒的。正,就是正见,圣人有智慧,都保持正见的。但是,颠倒与正见,都是由六根来分别,所以,这个地方说颠倒或正见,‘如六龙舞’,好像六条龙在空中飞舞。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可以看到人家舞龙,头尾混在一起的。我们一个人在迷的时候,就是颠倒,觉悟成佛,就是觉者,好像飞舞的龙,首尾相换,是很快的。所以,依佛眼看起来,倒与正,只不过是一体的两面,没有什么差别的。 ‘视平等,如一真地’,《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世间的一切,都是平等平等的。‘如一真地’,真地,就是真如理地。我们本来已经具足的佛性,在我们还没有觉悟的时候,不了解什么是一真地。经过了修持,到了那种境界,就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平等平等。 ‘视兴化,如四时木’,佛教化众生,都是随缘说法,化缘尽了,就入涅槃;因缘成熟,他就应时来度众生,‘如四时木’,四时木,春夏秋冬的花草树木,春天花开,夏天茂盛,秋天凋零,冬天枯萎,由兴盛而腐化,不停地循环。依佛看来,教化众生的时节因缘,正像世间四季的花木,随著时序而变迁,没有什么好执著的。 以上佛所举的世出世间法,主要说明一切是虚假如幻的,目的是要破除我们的贪爱和执著,放下一切,自自然然地修持,用心去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