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谈锡永:生与死的禅法 介绍 序 |
 
谈锡永:生与死的禅法 介绍 序
介绍《生与死的禅法》 宁玛派(rNying ma)大伏藏师事业州尊者(Karma gling pa),于十四世纪所传出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的岩藏法《寂静忿怒密意自解脱》(Zhi khro dgongs pa rang grol),主要含容两个法系,一为“六中有自解脱导引”,一为“中有大闻解脱导引”。前者为凭藉“自显现”这抉择见来观修的道法,是即通过观修而生起决定,现证识境为智境的自显现,由是于识境中自解脱;后者则替亡者作念诵之用,指导亡者如何于临终及成中有身之后,应付所现前的境界,以致于如何往生或入胎。二者虽自成体系,但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此岩传法以“六中有”的修习为主导,引导亡者则仅属方便。 六个中有,即处生中有,梦幻中有,禅定中有,临终中有,法性中有及受生中有。“中有闻解脱”虽是对亡者于临终,法性,受生等三个中有阶段的指导,但若要从容应付这三个中有,则必须要曾作“六中有”的通盘修习。“中有闻解脱”虽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已传至西方,称为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然而却一直是在受扭曲的情况下传播,而且对于这法门与“六中有”教法二者间的脉络,更是模糊。 本书作者谈锡永上师有鉴于此,以一辑系统而通俗的文字,配合生动的譬喻,从“生”与“死”两个层面,娓娓道出修习“六中有”法门的抉择见及观修理趣。在这教法中,“自显现”是一个很重要的抉择见,因为是“自显现”才可以“自解脱”;而所谓“自显现”,亦即是《入楞伽经》所说“如来藏藏识”的境界,此岩藏法门的标题《寂静忿怒密意自解脱》,正是强调“自解脱”这主题,是故必须理解“自显现”这法义,否则即连修习的原则亦不明白。通过本书,希望能令读者对大圆满教法,“六中有”教法,以致“中有闻解脱”等教法,不生误解,明了这些教法的纲领。 序 本书的写成实属偶然。公元二千年,戴天兄来图麟都,跟我谈起热极一时的“大圆满”,我随口说了一些关于对宁玛派法门的正解与误解,同时表示,“大圆满”成为传法的卖点,实际上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反而有可能成为这法门的损害。 戴天兄是位诗人,有点感性,当时他正主编一份月刊,听了我的说法,便立即约我撰写一些文章,谈一谈“大圆满”。 文章发表以后,戴天兄兴致勃勃,约我写一糸列连续性的稿。其时正掀起“生死热”,我便想到,可以将十四世纪初事业洲尊者的“六中有”法门,从生与死两个层面来表达,于是便用《生与死的禅法》这个标题,写成目前呈献给读者的这一辑文字。 这是一辑通俗的文字,我相信,即使是从来未接触过佛学的人,看起来都不会觉得困难。为了既能通俗,又能介绍出颇为艰深的法义,所以文章中用了一些譬喻,不过“凡譬喻都是跛足的”,所以譬喻绝对不宜引申,一引申,便容易引出不相干的旁义。 藏地佛学界有一个很有趣味的故事。有人问上师:“什么是白色?”上师答:“这有如天鹅的颜色。”那人说:“哦,那么白色就是有羽毛的了。”上师摇头,说道:“雪的颜色也是白色。”那人立即说:“那么,白色是冻的了。”上师又摇摇头,说道:“白色,即是海螺的颜色。”那人沉思了一刹那,若有所悟地说:“我明白了,白色是生长在海滩,有羽毛而且冻手的东西。那是住在海边的鱼鹰!”于是,黑色的鱼鹰便成为一种名叫“白色”的生物了。 因此,我在用譬喻的时候,其实很小心,老是怕譬喻会引申出不相干的旁义。现在特别说明这点,也正是怕批评这本书的人,用旁义来质疑书中的说法。 在这教法中,“自显现”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是“自显现”才可以“自解脱”。“六中有”法门的标题,正是《寂静忿怒密意自解脱深法》,强调“自解脱”,所以非把“自显现”的概念说清楚不可,否则,于生与死的禅法便无可供抉择之处。 其实所谓“自显现”,也即是《入楞伽经》所说的“如来藏识”。关于这点,可以一说。 如来藏,是佛內自证境界,这个境界,可以说是佛的法身,更不容易引人误会的说法,是将它等同佛内自证的智境。 然而,佛的智境无可说,亦不可见,因为我们不可能用识境的语言、文字、概念来形容,亦不可能用凡夫的识来见佛证智的境界。不过,虽不可说、不可见,是即谓“不可思议”,可是这智境却其实与我们同在,因为佛的內自证智境已自显现为我们的藏识——一个与人生死与共,呈现生生世世轮回状态的根本识。 这个根本识,在《入楞伽经》译为藏识,唐玄奘法师则译之为“阿赖耶识”。它有一个别名,叫做“阿陀那”(ādāna)。施设这个别名,为的是要说明根本识有一个作用,它即是支持人身体与根官不坏的生命力。 这生命力,广泛一点来说,即是周遍法界的生机。周遍一切时空、周遍呈现生命形态与不呈现生命形态的世界,以至周遍涅槃界。从人的角度来说,这周遍的生机是佛的大悲,由佛本愿力而起的大悲;从法界的角度来说,这周遍的生机则可视为大乐,在《理趣般若》比喻之为surata,这是一个隐喻,喻如生殖之乐。 因此,本来清净的智境,在周遍的生机中(或者说,在周遍的大乐中)自显现为一切识境。在我们这个世界,若以人为主体,则可称藏识境界。《入楞伽经》由是便有“如来藏藏识”之名,《胜鬘经》便说“如来藏智”。 “六中有”法门,正是凭借着“自显现”这个抉择见来观修的道法。所以,并不是将识境除灭,然后待智境显露,而是通过观修生起决定,现证识境为智境的自显现,由是于识境中自解脱。 所以,我们绝不是设法将心中的污垢挖出来加以清除,亦不是进入一种出神的无意识状态来令了别不起。这两种教法,恰恰是目前流行的“大圆满”教法。学人追随着它,可能觉得情绪稳定,甚至有救赎的感觉,只可惜,这却正是为轮回建立因素。 还有一点,要观修“自显现”,在道名言上有很多施设,例如要将智境施设为性、相、用,由是令行人容易抉择与决定,于是就施设了“空分”、“明分”、“现分”等道名言;又例如要令行人容易于识境中认识智境,于是又施设了“四大光明”、“四大解脱”等道名言。由这些道名言,又容易产生许多误解。因此,我们不但要澄清“自显现”、“自解脱”这个原则,还要澄清观修上许多道名言的含义。必须这样,“大圆满”教法才能令人认知无误。 这便即是这一糸列文字的內容了。笔者已尽可能将有关的道名言解释清楚,甚至说明了修习的脉络。 所谓脉络,即是行者先持抉择见,然后作观修。于是由观修生起决定,继而现证这个决定。所以,抉择→观修→决定→现证,即是一个修习的流程。 然而于观修时,行者不但要依文字义理(经教),还要依照教授(文字所表达的修习方法),最重要的则是依照口诀(上师对行人的指示)。在本书中,无法提供口诀,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事。 但虽然如此,笔者觉得这本小书,至少已能令读者对“大圆满”教法、对“六中有”教法,尤其是对“中有闻解脱”不生误解,甚至可以明白这些教法的纲领。 对于“中有闻解脱”,本书有专篇说明这法门在近代流行的历史,总括一句来说,这法门一直是在受歪曲的情况下传播。目前,很多人将它当成是“度亡”的宝典,这样,自显现自解脱的法义就模糊了,如果情形继续下去,“中有闻”恐怕就会变成民俗,由是整个六中有法糸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是需要特别提出来的事。 以上所言,絮絮而谈,但当中却实在包含着笔者自己对成书的喜悦。愿这本小书,能令读者对“大圆满”能生正见,并愿这个法门能以正确的面目长传于世。愿吉祥!
谈锡永 公元二千又四年岁次甲申九月
目录 一、我们的心要落妆 二、让心自在于生死 三、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 四、“三自解脱”与“如来藏” 五、认识“自显现” ——佛家修行的关键 六、生前死后的“六中有” 七、鸽子归巢,现证“本住” ——说“处生中有”之一 八、把禅法带入生活 ——说“处生中有”之二 九、念念分明修“胜观” ——说“处生中有”之三 十、幻人离幻境 ——说“梦幻中有”之一 十一、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 ——说“梦幻中有”之二 十二、“四大光明”的理趣 ——说“梦幻中有”之三 十三、“三虚空”与“四大解脱” ——说“禅定中有”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 ——说“临终中有”之一 十五、死相·临终·死光明 ——说“临终中有”之二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说“临终中有”之三 十七、怖畏与离怖畏 ——说“法性中有”之一 十八、生起四种“现分” ——说“法性中有”之二 十九、意生身与习气身 ——说“受生中有”之一 二十、六种遮胎门 ——说“受生中有”之二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 ——完结篇
----------------------------------------------------------------------------------------------------------------- 更多谈锡永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