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郑石岩: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五章 禅喜 体验生活的悦乐 |
 
郑石岩: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五章 禅喜 体验生活的悦乐
由于心的开启,个人就能领会生活的悦乐,于是生命变得活泼生动,心情旷达,当然心的效能也提高了。 禅喜不是习禅的最终目的,却是习禅过程中的大丰收。因为他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喜乐,这种心境使其自尊(self esteem)更为健康,更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禅喜大体上可分为五种,这五种禅喜,是由正确的修持得来的回报。 在工作之余,“在举起之前和放下之后”,才领受到人性的至柔至美。它必须透过定慧的修持才能领会。 过去拔提王子修禅,有一天,他悦乐地叫了起来,对他的同修好友说:“我真快乐啊!我真快乐啊!”他的朋友并没有看到什么值得他快乐的事,然而真正的快乐,就在当下触目遇缘之中。 当我们在工作之余,不妨放下忙碌的事,只稍给自己一点悠闲,也许只是几分钟。你望着办公室的同事,专注地各忙各的事,不禁兴起敬爱和欣赏的乐趣。你凝视窗外,白云带来悠闲的心境;而墙上的一幅画,则令你神往其境。禅者不是不工作,不是不用心于职场,而是他们能保持禅喜,在工作中、在工作后保持喜悦。 办公桌上的小小盆栽,只因为它的绿意带来宁静,眼前思索不出来的计划,却在冥冥片刻中浮现答案,那也是一种禅喜。禅者把这些工作和心境,调和得恰到好处,喜悦的心情自然流露。他们在居家中有责任,在俗物中有承担,甚至为照顾家人或公益付出更多心力;但他们的心境是开启的,一些周边的事物,仍然能带给他喜悦和兴致。他们心的效能得到良好的开发。有一则禅偈,微妙地道出这个真谛: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现代人生活在繁忙的信息社会,触目遇缘都是工业文化下的产品,要投身于老圃黄花,要领受采菊东篱,了不可得。但就在这工艺与信息生活中,同样可以领受个中的喜悦。你在搭电梯时,是否领受方便之美,坐在捷运或便捷交通工具中,是否领会工艺创造之美;拿起行动电话就能与家人、友人通电话,是否感到方便的快乐,坐在计算机前就能阅读各类信息,是否领受个中的丰富。 不是信息时代失去禅喜,而是现代人忙于追逐,忘了生活周遭许多妙悦动人的禅喜。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执著与追逐,而忘了抬起头来,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各种乐悦之事。 当心被单一的目标绑住时,我们变得麻木;当心被烦恼、不安的烦躁关锁时,我们就失去禅喜。 五种禅喜(1) 由于心的开启,个人就能领会生活的悦乐,于是生命变得活泼生动,心情旷达,当然心的效能也提高了。 禅喜不是习禅的最终目的,却是习禅过程中的大丰收。因为他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喜乐,这种心境使其自尊(self esteem)更为健康,更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禅喜大体上可分为五种,这五种禅喜,是由正确的修持得来的回报。 心灵自由的禅喜 首先是心灵自由的禅喜。自由是被许多人误解的心理现象。一般人总以为,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乍看好像自由自在。但就心理层面来看其实不然,生活是一个现实,当你失去自律,不能自我控制时,生活就产生危机;就像驾车失控一样,会撞车,会翻覆,会故障抛锚。 人想到要什么就去做,有时是一种失控,而不是自由。所谓自由是一种经过觉察、思考和判断的过程,心不役于物,不受制于成见、偏见和敌意,不陷入纵欲失控,那才是自由。挥霍无度的人不自由,吸毒酗酒和赌博成瘾是不自由,动粗动怒是不自由,自卑、沮丧和无助也是不自由。 禅喜建立在心的自由上。他清醒的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他们把虚妄、不切实际的想法放下,面对真实,生活和工作容易成功,喜悦增加,烦恼减少,这是一种禅喜。 能自律的人,心灵得到自由,他们不会白费心力和体力在不该有的追逐和享乐上,于是悠闲之心带来敏锐的心境,生活的趣味就更多。 自由的心是活的、自律的、轻松的,也是单纯的。自由的人像省油的车子,能行驶更远的人生路。 恬淡的禅喜 其次是恬淡的禅喜。禅的生活态度之一是恬淡;人能为自己订一个适当的抱负水准,跳出占有、操控和囤积的伎俩,生活自然一切现成,这就叫恬淡。 人不因为经营一个大企业就不恬淡,也不是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就叫恬淡。恬淡是一种生活态度,其生活简单、朴素。恬淡的人,悦乐多;追逐和贪玩的人,心情散乱不快乐。 贪婪的心会令人陷入饥饿的心理情结。它带来心灵生活上的赤贫感。反之,恬淡则能使心理回馈系统复苏,产生知足;知道满足的心,正是带动悦乐的关键。 恬淡者颖悟性高,其心如天空的晴朗;贪婪者沉重,其心如饿鬼道般的甸重昏黑。 如意的禅喜 其三是如意的禅喜,禅除了保持安定的心之外,还要在生活中做四如意足的努力。禅者认为,要让生活充实如意,必须具足以下四个因素: 欲如意足:生活有目标,使一个人感到充实、有价值,这能令人振作,过有意义的生活。 勤如意足:勤奋积极使人感到有活力和朝气,它带给人成功和成就的喜悦。 心如意足:安定清醒的心,带来自在感和创意,它使人面对真理,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观如意足:透过观念的改变,转识成智,在生活中看出希望,提升信仰的情操。 这四个修持法门,能带来良好的生活适应,促进精神的成长,从中发现生活的丰富和悦乐。 现前之喜 其四是现前之喜。透过冥思和禅定训练,人的心渐渐从虚妄和烦恼纷扰中解脱出来。这时,自己很自然地生活在当下之中。所谓当下是指“此时此地”,面对真实,活出喜悦和自在。 生活是一切现成的。人如果在赚足了钱,才要让自己轻松、享受生活的悦乐,那么当下的生活就会被否定。此时此地正生活在勉强和痛苦之中。人不能等待缴完最后一期房贷才快乐,而是在工作与偿还中,同时体验生活的乐趣。不能等待学业完成才快乐,而是乐在学习,当下就要领会个中的喜悦。 举头望明月中有喜悦,低头思故乡中仍不失个中情趣。登山健行,不是登顶完成才快乐,而是步步踏实,眺望小憩中都流露着悦乐。所以禅者总是说: 步步踏实。 处处皆春。 柳绿花红真面目。 在生活的现实中,潜藏着无限的美和喜悦,等着你去参赞品味。情人纯真的明眸,幼子天真的稚语;窗外眺望,林间啼鸟;空中俯瞰,水底游鱼。现前当来,无一不是生活的丰收。 眼能看就令人赞叹,耳能听就教人惊奇;双脚能走,心脑清醒,更要知道感恩。珍惜之中,流露着无限的生活礼赞,这就是现前的禅喜。 觉悟证道的禅喜 其五是觉悟证道的禅喜。在禅的冥思和参悟过程中,渐渐看清自己的真面目,看清有情的色身和短暂生命的意义。当然,赞叹地说:”啊!我现在知道生命原来是这样。”就是领悟生命真相时的禅喜。 领悟我从何处来、未来何处去、现在怎么活三个命题时,开始感到怡然知足,有时甚至喜极而泣。在这有情生命的背后,在现象世界的里头,在分别、计较与执著之上,看到慧命,找到真正皈依处,那是大禅喜。 唐朝的白居易,为了领会生命的究竟,特别去请教已经开悟、生活中法喜充满的鸟窠禅师。他请问: 特入空间问苦空, 敢将禅事问禅翁, 五种禅喜(2) 为当梦是浮生事, 为复浮生是梦中。 鸟窠禅师以禅诗回答: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只此浮生是梦中。 生命是生、住、异、灭的,人生就像一场旅游,像一出戏,像一个梦。明明知道它如旅、如戏、如梦,但要好好地作为一位旅者,去演一出好戏,作一个好梦。去作一位高明的演者或旅者,最后要回归于光明的本体世界,而不是迷失在五蕴的世界中走不出来。 不执著于五蕴的生活世界,就能于相而离相,生活在旷达与禅喜之中。 失去禅喜的原因 领悟到生命的归宿,是要经历很长时间的修持;一旦领悟,则禅喜无量,法喜无尽。 现代人很容易失去禅喜,心情沉重而多烦恼;特别是紧张、焦虑和无助,已经成为现代人共同的情绪困扰。观察时下青少年,忧郁倾向重,心情空虚无聊者亦大有人在。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中领受禅喜的经验。 心之所以失去体会生活的禅喜,主要是因为对周遭事物的执著或感情污染。所谓执著是指自己的心,沉溺于某个想法,某种享乐,或某件事情;心的自由丧失了,清醒觉察的本质不见了,于是陷入勉强的困顿之中。在《杂阿含经》中,佛陀说: 随使使者,即随使死, 若随死着,为取所缚。 当一个人的心灵被感情污染所困,失去自由、觉察和颖悟的本性时,心就跟着僵化,失去活力和智慧,那就不会有创意和喜悦。 人一旦被野心系缚,就会陷入无尽的追逐中,悦乐就会失去;纵情于声色不能自拔,就会堕落,失去健康和快乐,所以佛陀又说: 不随使死者, 则于取解脱。 也就是说,不被种种情欲绑架,不受成见、偏见和敌意所用的人,就必须先保持心的自由,那就是解脱;透过解脱,心中得到自由,才得到喜悦。 观察现代人的生活,很容易被以下几种执著或感情污染困住。修禅的人,要努力从中挣离、解脱出来: 欲望太多,目标太高,而能力不足:眼高手低,带来许多自卑、自责;而欲望之火,则在心中燎燃,带来更多痛苦。 处处与人比较:抄袭别人的生涯目标当作自己的,放弃自己的本质和自我实现,无异压抑自己生活的禅喜。 追逐掌声:让自己的快乐操在别人手上,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就会郁郁寡欢。 怨天尤人:总是看不惯生活中的林林总总,怨别人错,嫉别人好运,心中常冒瞋火,烧毁了喜乐。 悲观的思考模式:对于不如意和挫折,不能作区隔,以致把它扩大成大难来临,生活喜乐尽失。 生活失去禅喜多源于一味追逐和占有,以致无暇体验生活的美和新奇。古时候有一位叫陈道婆的,他看到愁眉苦脸、奔波终日的樵夫,只为了忙着打柴、卖柴、养活家人,却疏于领受生活与工作的喜乐,感慨地说了这段话: 高坡平顶上, 尽是采樵翁, 人人各怀刀斧意, 未见山花映水红。 生活的这颗心,如果被执著绑架了,喜乐就会熄灭,光明会转为黑暗。 寻找禅喜的途径(1) 生活若能保持禅喜,心境上就有了柔美和丰富感。人透过禅定的训练,能使心的效能提升,自然体验生活中的种种禅趣。相对地,生活也需要作个调整,才能孕育出悦乐的心境。 生活的悦乐,需要保持闲适的心情。它的条件是给自己一点空闲。特别是忙碌的人,更需要留出时间来,你一定能办得到,只要你肯安排,肯腾出时间,让自己放慢脚步,放下眼前工作和思考,就能即刻与生活中妙悦动人的部分,产生应感。元朝的刘致在他的词作里说; 闲,天定许; 忙,人自取。 留一点时间,试着让自己天真烂漫的自性流露出来;专心地沏一壶茶,悠闲的品茗。热水煮茶,香气四溢,茶好喝,心好净,手中一壶,乾坤尽在。 给自己一点清闲,徜徉于青山溪谷,沉浸在流水淙淙之声,陶融于大地的怀抱,会有与天地会心的禅喜。 闲,能让自己苏醒过来。虽然我们不可能不忙,不得不投注于工作,但留住闲,才能使生命变得活泼,心灵得到舒展。留住一些清闲,你就可以找到纯真之美和禅喜。 禅观 留点空闲,把俗务放下,去做一点滋益心灵的事。你可以踏青散步,可以登山玩水,别忘了保持悠闲,让心情安定下来,用禅观去体验当下。猛然你会发现,苍穹在向你招手,绿树青山在对你微笑。 这时,青绿的树叶有如翠玉,地上的碎石有如瑰宝,花草树木竟如净土世界的妙境。这时俯拾片片落叶,无不是稀世珍宝。捧一捧落英花瓣,全是生活的丰收。你观照眼前的情境,有如入于华藏世界。 当生活与法界相契,世俗与圣心相融,自我与慧命相遇,这时俗情尽忘,流露着的就是无限的禅喜。这时自然领会花草树木,悉皆念佛念法念僧,而领会无情说法的妙悦。当下会有一种禅喜流入心底,令人情不自禁地说: 山河及天地, 全露法王身。 给自己一点悠闲,驻足凝视远山近物,自然有着忘我之感,当下情境与你会心,主客相融,各自清楚,有如虚云老和尚所说: 稳坐金殿里, 笑看云卷舒。 一个悠闲不乱的自己,看着周边的俗务,有着超然物外之感。用这样的禅观来看人生,也就有了开阔旷达的自在。当下的情境就是: 玉户不出, 尊容天然。 这时的心,不会被外境牵动,所以叫玉户不出,纯真的自己,也就尊容表露,此时就有了“于相离相”的自在,不会被诱惑绊倒,不会被俗务绑架。所谓“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优游任运之悦乐可知。 禅者的观法,活泼自然。当其陷入纷扰,则观大树临风,树梢摇荡,树头安然。此时他安心于树头,不安心于摇荡的树梢,则能使心安定。禅者深通观法,灵活应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无明烦恼剥落,真心现前,乐在其中。 放下 我执若不能放下,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凡事个我化,处处不放心,随时处于不安的状态。有些人经常想着别人会嘲笑自己,批评自己,陷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而变得焦虑、不安和痛苦。 禅的训练就是要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这是需要练习的,一位年轻人非常在意自己戽斗,导致焦虑自卑。我请他替我把一盒糖果拿去咨询室外,分别请同事享用。分送完毕,我请他坐在门后,聆听我和同事的交谈。我问同事: “刚刚送糖给你吃的人,你可记得他的长相或特征吗?” 结果,没有一个人说出他是戽斗。我又问: “你对那个人的感觉如何?”大部分的人说: “他看来很友善,但对我说些什么已经记不得了。” 这位焦虑的男生,经过这次实际经验,开始对自己戽斗的长相不再那么在意,他证实别人并不那么注意他的缺陷,而放下执著,他的观念改变,焦虑就降低了。 有些人具有严重的我执倾向,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瞧不起自己,怕在别人面前出丑,于是陷入焦虑和痛苦中。禅就是要训练一个人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我,用自己的生活表现他能实现的价值,从中得到喜乐。 人在接纳自己、实现自己之后,还要进一步把我相放下。他不必为自己是什么,有多大成就、有多少财富和名望挂心。 人一旦进入这个“不执著于我”的状况,生活的喜乐就大大的提升。禅家所谓: 乐道怡然, 优游真实。 这种无牵挂的心境,能使人活得更自在、悦乐。 无碍 有成见就有障碍,人际沟通就有误会和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对立,是从成见和偏见中形成的。 平常生活之中,烦恼和忧心会阻隔心的应感效能。人一旦有困扰,就失去领会生活中的美感,而陷入更多愁苦之中。于是,禅者要大家学习从中解脱出来,学习做个局外人,去看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去看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内心的局外人,能为自己提供真实的知见,发现生活中许多乐趣。 试着当自己的局外人吧!这能从种种顾虑中解脱出来。试着当自己的局外人吧!这就容易割舍许多私心和不合理的抱负。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你,做自己的主人。赵州禅师教人参禅,只参一个无字。虚妄的念头来了,一声无,成见偏见来了一声无,私心来了又一声无。久之,那个局外人就苏醒过来,凡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也就是临济大师所谓: 寻找禅喜的途径(2) 诸方火葬, 我这里活埋。 火葬活埋了所知障、烦恼障和业障,心灵清醒过来,生活得明明白白,悦乐自在。 有障碍的人,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和心理失衡。没有障碍的人,来去自由,清醒自在,自然不会被种种无明和烦恼绑架。 无障碍能从待人接物中得到欢喜,能从生活中参悟生命的意义,享有它的喜悦和满足。 无障碍的人,心是活泼的。他自然领会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真实悦乐。活在无碍实相之中,最能领会“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当下无论是百花娱目,或是春水煮茶,点点滴滴都是悦乐。 生活越是无碍也就越是丰收;因为它简单淳朴,所以能享受到丰富的体验和悦乐。诚如梭罗所说:”我们的生命,都给琐碎的事情浪费了,要尽量简单,尽量简单。”简单就得割舍,把不必要的抛开,把生活中最珍贵的拾起,珍惜它,拥抱它。这就是生活丰收的真理。 信仰 信心就像给船下了锚一样,在大浪之中,船仍能稳定,保持平衡,不会被巨浪给翻覆。 自信当然来自个人成功的经验。但最主要的信力,却源自虔诚的信仰。有坚定信仰的人,既是悦乐的也是安定的。在禅宗的典籍《信心铭》中说: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信心令人始终如一,择善而从,完成既定的计划;信心能维持一定的价值观念,使人不致在生活中摇摆不定。 禅的信仰不是建立在神的权威上,而是建立在身体力行的教诲和明辨是非上。道德和自律会在生活中留下清香,留下自强不息和自豪的喜乐。 禅者的信仰既是建立在宗教的情操上,表现出虔诚安详之情,同时也建立在无相上,而没有丝毫教仪的执著。禅的信仰是在开悟中见佛;在解脱我执之后,与佛把手同欢,相即相契。 在信仰和礼拜中,禅者仰望佛,有着安心立命的喜悦和自在。但在礼拜的觉照上,却流露自己的妙心和悦乐,领会到超然的自性,禅者有至诚的宗教情操,却也明白佛的教诫是“于相而离相”的。禅者的坚毅,可以从以下这段禅话看得十分清楚: 云中纵有金毛现, 正眼观时非吉祥。 云中金毛表示佛示现在空中的光芒。这虽是神迹的化现,但对于禅者而言,并不会依赖它,仍寻求自我超越。 禅皈依在佛的本怀之中,把自己投入,融化其中,破除了我执,开展了自性,找到与佛同在的真我,无尽的法喜就在其中。 信仰是人类心灵生活的一种需要。透过禅的信仰,我们得到归宿、满足、祥和之感。禅的信仰,除了找到归宿之外,却从中走出来,看到解脱的自己,这就是“万象之中独露身”。真正的禅喜就在其中,因为慈、悲、喜、舍,都会从中流露出来。 禅的训练和信仰,使人开悟,从种种尘劳和我执中解脱出来;而显得安稳自在。这时回来看自己的人生,就有着“枯木花开劫外春”之感,会更珍惜生命,更能领受生活的禅喜。洞山禅师说: 而今高隐千峰外, 月皎风清好日辰。 这样的心境,就像生活在良辰美景之中,既是一切现成,又是任运逍遥。 禅让我们学会接纳自己,用自己手上拥有的资材,一切现成去生活与工作,显得知足悦乐。他再也不拿自己与别人比较,深知比较是痛苦的烦恼之源。诚如僧璨大师所说: 违顺相争, 是为心病。 又说: 才有是非, 纷然失心。 禅的训练,使人老实做自己,当自己的主人。他的心安定下来,种种烦恼和不安,自然剥落,愉悦之情自然浮现。 禅喜是在修习发定慧之后,自然流露的悦乐心境。它是修禅的大用之一。禅喜一旦开发出来,则喜乐不假物欲,能在行住坐卧中自然流露。《东坡禅喜集》有诗云: 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可举似人。 至哉斯言。当一个人培养出禅喜之后,当然真性活跃,能听、看一切无情有情为他说话,领会丰富的启发和悦乐。
----------------------------------------------------------------------------------------------------------------- 更多郑石岩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