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郑石岩:禅悟与实现 第四章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 |
 
郑石岩:禅悟与实现 第四章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
禅的本质无非是要使人获得心灵自由,从种种造作和心理防卫机制中解脱出来,去过有创造性和清心自在的生活。然而现代人似乎正处于被名利和物欲所蒙蔽的不自在状态;无尽的物质享受和引诱,迫使心灵变得贪婪,变得贫困,变得浑身不自在,变得感情与理性发生疏离,而使精神生活陷入困境。现代人是福裕的,不愁吃,不愁穿,但是精神上是赤贫的,贫穷到露出苍白、浮躁、紧张和不安的神情。 神能拯救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现代人所缺乏的就是以直观来看生活上的事事物物,以单纯的态度来答覆生活的意义。由于我们太重视分析、系统和逻辑思考,太强调左脑的功能,以致造成生活和思想上的偏态。现在,我们需要禅的智慧和方法,发挥右脑所肩负的直觉、统整和非语文的思考功能。人类只有把右脑和左脑平衡使用时,才能走向圆满实现之路。 禅对现代人具有什么意义呢?我相信,禅所提出的法门,正是现代人所急需的救助之道。禅能给予现代人最重要的启示如次。 回归到生活 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种喜悦,无需向外追求快乐。当我们能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领会其独一无二的意义,就能从中享受喜悦。无论你是在工作或者在休息,是在睡眠或者在饮食,一切都有是完美的,都能带来妙悦动人的体验,都具有令人欢喜的光明面和价值。所以说一切是现成的,是可爱的,只要你能当下投入,抓住它,让自己投入其中,就能流泻出生活的妙悦之泉,流露在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上。 反之,如果把生活的本质忽略,一心一意想追求更多的占有和名器,就会疏忽平常生活所涵藏的意义和令人喜悦的清新感。由于现代的价值观念是“有”,而不是“是”,因此生活的本质已经“是什么”,面扭曲为“有什么”。由于不断地渴望与追求,牵肠挂肚,放不下心,而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生活变得一点也不喜悦,不活泼,不具创造性。 禅并非告诉我们不要去工作,不能拥有生活的目标,而是告诉我们要以平常尽去生活,去工作,去实现生命的光明面。把工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让目标符合自己的本质,笃实生活的本身。对于现代人而言,禅学的最关键性启示就是回归生活;放弃对妄念的追逐,笃笃当当地去生活。同时对于顺与逆,成与败,抱著超然的态度,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怀。无门和沿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说,一个人当然要懂得欣赏春花秋月之美,但也不该忘掉在酷暑中品味凉风的清新和严冬里霜雪的美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对胜负与得失看得太重,生活就会失去乐趣。如果我们以平常心去看它,成败似乎不能影响生活的自在情趣。 禅教我们先肯定生活。只有生活本身被肯定,心智才会冷静,才会保持相当的醒觉。而肯定生活的方法就是平常心,亦即不要在生活上“头上安头”。唐朝景岑禅师答覆弟子问“如何是平常心”时说: “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这位弟子不懂得老师的意思,于是说“我不懂”,景岑禅师又告诉他说: “熟即取凉,寒即向火。” 景岑禅师对“平常心是道”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事实上,平常心就是“累了应该休息,饿了应该吃饭”,而现代人则往往累了不知道要休息,饿了没有好好的吃饭。平常生活所表现的食、衣、住、行本来应该是喜悦的事,但是往往因为心中另有所系,以致不能享受它的情趣,而把一切变得勉强。当然,工作中也有同样的许多情趣,但又有多少人能在工作中体验到那就是生命之美呢? 禅不是教我们逆来顺受,而是要我们老老实实,笃笃当当地生活。这样才能体验到生之美和生之喜悦。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被名利物欲的境界牵著走。那样才是自由,才具有创造性,才是生活之实现。 《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非是教人回归到生活,不要在生活上加上丝毫的勉强和造作。那时所发现来的心智是真心,在真心观照之下,一切都会感到亲切自在。 空就是性灵的资粮 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繁忙的工技社会里,从早到晚处在竞争、挑战和扰扰攘攘的情绪生活之中。生活被许多的物欲,成见和情绪性妄念所盘据,于是心理生活空间变得狭隘了,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烦闷和暴躁是通常的反应。因此,现代人需要开阔的心理生活空间。青原行思对道的解释是: “长空不碍白云飞。” 很明显地,人只有生活在“心量广大”的自性宇宙里,才会有真正的自由。 心是一个内在的宇宙。当我们把一切放下时,心量广大了,就像一个外在宇宙一样,什么东西都可以无碍地包容,而不因分辨而产生喜怒,对善恶发生动心,对高下有了仰慕与嫌怨。当心理生活空间广阔无垠时,我们就能从许多成见和现有的知见中解脱出来,把它转为智慧,而成为大用。现代心理学讨论创造性,也认为创造是在神清气爽,放下原有的成见时,灵感才浮现在眼前。崇慧禅师说: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一个人能在内在宇宙里,有著无垠的时空,自然就能显现那一朝风月的万物峥嵘。空与万有事实上是相即契的,相互依存的。执著在空犹如执著在有一样,使性灵的生机窒息。有一次一位学生问崇慧禅师说,什么是大通智胜佛。崇慧禅师说: “旷劫以来未曾壅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什么?” 崇慧的答覆就像诗一般,把佛法的妙意说得淋漓尽致。一个从未被成见压抑的人,当然他是一位大通智胜的觉者,能即契一切,而不拥有一切,这种胸襟气度,绝非现代人处处在意,时时挂心,壅滞了本性的慧根所能跟他比拟的。 空并不是百物不思形同枯木的心智,而是活络自由,使自己本性中的创造力得以舒展,而实现圆满的人生。因此空不是厌世,相反地,只有懂得心理空间的道理的人,才能真正的入世。僧灿大师说: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当我们能净化心灵时,我们就能见性,所谓见性就是展现真如本真之性,去过实现性活。故云: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当一个人能在空与有之间跳跃出来时,才是真正体会到一切无碍,体会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的丰足感。 “空”这个法门不但能洗净现代人心中的焦躁和烦恼,而且是回归到创造性生活的唯一途径。 悟与烦恼的解脱 禅所指授的悟,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具有无上的价值。它对于内心充满烦恼的人,具有良好的教育和治疗作用。 一个人所以陷入悲观、消极或怒不可遏的情绪,都是因为智慧受到挫折和失败所带来的失望、怨恨与不甘损失的感受所蒙蔽,失去控制,而沦为情绪的奴隶。悟是对冶精神迷失最好的方法,是发现生活真相的途径,勘破万缘的利器。它是一个人看穿心世界的浓雾,从迷途中寻回自己的真我。所谓“悟无生忍”,就是从悟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获得“无生”那种不勉强不执著的智慧,而使自己如如不动,任运自在,那就是觉者。慧能大师说: “不悟,即佛是众生,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 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当我们能发现眼前种种烦恼的真正意义时,我们往往接纳了它,承担了它,而且正因为我们能接纳它和承担了它,所以我们在刹那间不觉得有任何负担,所以又是放下了。就心理生活而言,它存在著一个反向逻辑(paradox logics);当我们愈想得到它时,我们就愈会失去它,愈惧怕它时,它愈会缠著你。而悟就是从发现意义中,接纳烦恼,而使烦恼远离,承担一个苦闷,而使苦闷消失。其实,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也是一样,你愈想成道,竭尽所能去修行(起有为法),就会离道愈远。反之,因悟而放下心来,道却自然展现在眼前。经过一番悟的过程,才能实现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喜悦。慧能大师说: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不懂得悟的实践,纵然听了全部经典和佛法,仍然无益于精神生活的提升,仍然陷在累劫之中。如果悟了,发现了,堪破了,那时事事物物等量齐观,平等自在,一切变得妙悦动人。 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很多,特别是在工业化社会里,每天都要面临许多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从其中悟出来,我们就会被苦闷所包围。反之,如果我们能从中悟出来,就能有真知卓见,超越于成败和顺逆之外,得大自在智慧。 不能没有生活格律 现代人太讲究追逐物欲、各相和权势的自由,得少讲求心理上不受物欲束缚的自由。因此,愈是向外追求自由,内在性灵愈是失去自由。 现代人不断地纵欲,而欲望无有止境,以致疲于应付。这就是导致不断竞争,不断引起“对立心态”的缘故。由于人与人之间是对立的,所以彼此都感到不安。人与自然是对立的,所以无法体验“参天地化育”的一体感。人变得愈来愈不安,愈来愈脆弱。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砥砺我们的心智所致。 禅教诫我们,必须重视格律。因为生活格律是砥砺我们转弱为强和心智成长的最佳处方。我们不为自己的生活定下格律,严加遵守,就没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这时我们即刻失去“定与静”,当然也跟著失去了“安、虑和得的智慧。” 一个人是否坚强,是否无畏艰难,那就看自己有否遵照生活的格律去做。履行生活格律的人,总是能够自我控制。没有生活格律的人,总是为所欲为,陷自己于靡乱。佛性与烦恼是并存的,没有格律烦恼不去,佛性当然不得彰显。现性、情性和欲性是同时存在的,没有格律,现情和情性,都会变成欲性的从属。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生活的格律是一个人赖以自我实现的凭藉。格律给人一种价值和实现时的满足感,更能铣炼一个人的意志,发挥积极的人性面。 格律使一个人走向正道,就像初种树苗,必须配上栓才能使其平直生长。慧能大师说:“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 格律就是“正”,就是伦理,就是一个转暗为明的生活格律,是提升精神生活之道。固然慧能曾说过“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但是当我们尚未心平行直之前,戒是帮助我们免堕恶道的法门,是铣炼心智的助道过程。 现代人心于价值观念的分歧,各种物欲的横流,如果自己不遵守最起码的生活格律,就很容易堕落,很容易堕入花天酒地或权势的争夺之中而无以自拔,落得身心因穷疲乏,而丰足自在的本性,也会被挣狞苍白的欲魔所蒙蔽。经上说: “若人能持净戒, 是则能有善法, 若无净戒, 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生活的格律不但使人从种种烦恼中解脱出来;更能砥砺一个人的精神,使性灵大放光明,走向积极实现的人生。 禅提供了合理的生命定位 信仰是人类心理生活的需求之一,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无论是进步的工商社会,或是闭塞的原始部落,没有不表现出信仰的活动。没有信仰,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且会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或者失掉生活的引航。事实上,信仰是一种对精神生活定位的需求,没有信仰,精神上终究要面临著茫然若失的困境,它比错误的信仰,造成的伤害更大。 信仰有正信和迷信之别。所谓迷信是指执著人格化的神祗里,让自己屈膝于神的权威,向它讨好、乞怜,并使自己投入祂的权威,成为祂的一部分,甘愿受祂的牵引,甚至甘原成为祂的奴仆,这是许多人所遭遇到的精神困惑。正信则不然,正信并不排除宇宙万有的神性与存在,但正信所给予人类精神生活的启迪和基本认识是醒觉。把自己从许多愚昧中解脱出来,让自己真正的自由,不受种种现象界、欲望和虚妄所蒙蔽,而如如实实地生活。这种如如自在的生活是不受支配的,所以能超越种种迷惑,解脱一切牵引,而悟入永恒。禅就是教诫人们走向正信的法门。 人的精神生活,不只生活在目前的现象界,同时也生活在永恒的虚空界。现象界是攀援在物质、形象、欲望、情感、理性之中;虚空界则要从前者释放出来,悟入如如实性。这个如如实性本自具足,无需加一分,也无需减一分,它是完美而永恒的。 当我们能有了正信,而投入宇宙万有时,我们就能肯定自己,产生自在感。因为精神生活是无执著的,所以超越了三界(色界、欲界、无色界),而真正体悟真常,优入永恒的精神世界里,而不再堕入生灭与轮回的里报循环。起正信的人,实践禅的教诫,悟无生忍进,他既是生活在现在,又是生活在永恒,既不是为了现在,也不是为了永恒,所以是“一切自如如”的。这一来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充满法喜,并在精神世界里永得光明。这时现在与未来是不分辨的,今世与来世契合在当下的了悟而超越,却又能落落实实地生活在当下。 禅给我们一个宇宙观,也给匀人精神生活定位,它告诉我们:只有透过醒觉,才能超越一切困境,走向自由永恒的精神世界。但是,醒觉是在平常生活中试炼出来的,因此精神生活的圆满是在生活中实现,而不是离群独居,逃避遁世所能求得。《六祖坛经》上说: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 悟人自净其心。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当一个人能在生活中自净其心,从种种境界中醒觉过来,就是生活在永恒的佛土世界。 禅能引导现代人过实现的人生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感性文化里头。一切以感性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因此陷入占有、名器和竞争的心理情境。起心动念、执著攀援,把自己关锁在无尽的尘劳。争名夺利是现代人的普遍现象,强烈的竞争和勾心斗角是生活的本质。人终究迷失在物与欲的执著;情与理的对立,精神生活因而遭到破坏。 现代人的生活是疏离散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已鲜少受到重视,亲子之间堕入利害的关系,连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也因为利害关系而分家。因此,就精神生活与心理健康而言,现代人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远甚于过去。不良适应的人愈来愈多,精神生活需要帮助的人也有加无已。禅是唯一能引发我们走向自由,解脱种种苦闷,使自己能过实现型生活的明灯。 禅确能提供现代人精神生活的资粮,因为它与现代人的工技社会并不相冲突。诚如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所说: “人们正经历著西方(感性)文化的危机, 它就是不安、倦怠和时代病, 它是焦虑、躁郁和绝望…… 禅能为生存问题寻求答案——觉悟者。 这个答案与现代最珍贵的成就不相冲突。 因为它不违背理性、真实和独立。” 现代人毕竟是现代人,必须依现代人的根性来“悟道”。而禅对现代人最具有恒顺众生的机缘,它能引导现代人走向实现的人生,并活在当下即是净土的笃实生活里。 禅不但是现代人解脱苦闷的良方,同时也是拯救现代人免于疯狂的和迷失的方剂。禅不但能提升现代人精神生活,而且能引发我们发现自由,走向自我实现,去过实现的人生。
----------------------------------------------------------------------------------------------------------------- 更多郑石岩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