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二 辨色空 |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二 辨色空 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 贤首国师立这十个项目,是告诉我们欲了解《华严经》概要,可以有这十个下手处,也可说是十个入法界门或是十个华藏玄门的下手处。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从缘起到证涅槃的一连串过程。这里我们还是要从「明缘起」,作为明了《华严经》的开始。 首先我们要了解法藏大师的语言模式,他的语言模式可不单纯;像「明缘起」——明缘于起。「缘起」不应看成一个辞,而是两个字。「明缘起」,是先明白「缘」跟「起」;「辨色空」则是辨「色」与「空」。「缘起」、「色空」两个字倂在一起时,各具有一个辞意没错,但此处「缘」、「起」两个字要分开看其意义。 古人用字遣辞,虽是一字一辞,但有诸重含义;现代人看一字一辞时,多倾向单一解释,所以现代人读古籍,很难了解深入。例如原典上写:「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狮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起」、「缘」原本就两个分开,但他因为将两个倂在一起讲,「故名缘起」。 「辨色空」这一段就更麻烦了。「谓狮子相虚,唯是真金。」这里体、相的问题同时出现了。「唯是真金」的真金,指的就是体。「狮子不有,金体不无」,他将相跟体两个拆这么远来讲,因此你不容易注意到体相的问题。「狮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这里主要是讲色是空;「又复空无自相」,空又跑出来了。先讲色是空的,之后又讲「空无自性」,因此要「约色以明」。由此可见,他先将色、空两个分开讲,然后又合一来讲——「不碍幻有,名为色空」;这时是讲本体的「空」不碍幻有,所以名为色空;这是古代常有的语言模式。现代的定义模式,都是「何谓色,色者……。何为空,空即是……。」但古代则是把色、空先分开定义,然后再色空另成一辞来讲。不仅如此,色空其实要表达的就是体和相,狮子是相,金是体。这就是古代的语言模式,此种语言模式若不能了解,则难窥古文之堂奥。语言模式、思惟模式、行为模式,这些都必须先弄清楚,否则脑筋会转不过来。 各位手上戴的手表、手镯或念珠,世间原来没有这些东西,是巧匠在脑筋里头构思,然后才制造出来。物品只是个相,但这个相的产生,是来自于巧匠的构思;构思即是本体,相只是假相。现代则不讲体、相,也不用色、空,而是叫作软、硬件;软件即是「体」,硬件则是「相」。譬如计算机里的软件,就是「体」,主机部分则是所谓的「相」;道场本身叫作硬设备,里面的经营运作制度,就是属于软件。 「名,色」、「体,相」,随时代的运用,名词会有所不同,但不管叫体相、名色,或称之为软硬件,通通还是相,「那个」才是真正的。体相在讲什么?名色在讲什么?「这个」就是了。所以我们讲经,会一再提到缘起法界、性起法界、体相、体相用、名色的问题,你要懂得从这里下手,一个一个切入,到后来还要综合运用。缘起、性起这两个是最直接的下手方法,亦即一个是相,一个是体。「缘起、性起」一对,「缘、起」又是一对。性起,它是本然如此、本来的状态,它没有「起」,缘起才有起,「起但是缘」;这里我们把性起带进来,让你了解整个法界状态。法界里事实上存在的是名色,是色跟空的问题。因为有缘起,所以有三性(又称三有性);因为有性起,所以有三无性,所以法藏大师第三个就讲「约三性」。 从缘起来讲,缘起的相可统括为三性,称为约三性;若从性起来讲,则称为三无性。从缘起的三性,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些名相我们后面会说明。三性三无性之后,接着就讲「无相」。他先从缘起,再从跟有为法的关系,以及世间所能理解的这部分讲起,在讲到三性三无性。其实,讲到三性、三无性时,两者已经有点交糅了,接着是怎么切换的问题,因此第四个讲「显无相」。「谓以金收狮子尽,金外更无狮子相可得,故名无相。」金外——离开金子就无物可得,连相也没有了。从体上来讲,这称为无相,已经是要入法界的状况了。从静态来讲,也就是从「缘」来看本体,那是无相;但若从「起」来看本体,那叫无生。因为起就是生,缘生就是缘起,既然缘生就有缘灭,因为随缘而生、随缘而灭,所以从动态来讲就是无生,此即「第五说无生:谓正见狮子生时,但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狮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曰无生。」 古代没有动、静二相的说法,我们现在以静态来看叫作无相,从动态来看叫作无生。所以法藏大师便「显无相」、「说无生」,一个一个地讲。你要从无相或从无生来入华严法界都可以,从这边,很快就可以进入性起法界的状况,从性起法界展开的,就是一真法界的状况;从这个地方,再回过来讲这里,那叫证得般若空性。 「第六论五教」。到「五教」,则是开始起作用、妙用,因为已经无相、无生。有无相、无生展开来讲小乘、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到一乘圆教,这是法藏大师讲的五教,跟我们定义的五教不同;我们讲的五教是声闻、缘觉、大乘、一乘共教、一乘别教。他之所以划分成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和大乘顿教,这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那时主要是从经典上来看,所以强调「大乘顿教」,但是到了清凉国师,则将它改为顿教,这时的顿教把禅倂进来了,大部分都讲禅。不过那是清凉国师的意思,贤首国师不是如此,这是两者的不同。但无论五教怎么划分,那是从无生、无相处展开来看整个法界的状况。无生、无相,即是证得般若空性,也就是证菩提,但还没有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后面讲的「成菩提」,指的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有别于一般证般若空性的说法。 「第七勒十玄」,十玄是指事事无碍法界的境界。他用金跟狮子,重新诠释事事无碍之间的关系。事事无碍,也是证得般若空性以后的妙用,里面的智慧开展地相当长,不只是般若空性而已,接着还要转识成智,经过一分保衽,得根本智;其实,也可以到达这边才叫做证得般若空性;但也有人认为从舍识用根开始展开的才叫做般若空性。不过这都不打紧,因为都已经入真了;但这个真叫愚法。其实,声闻教都可以叫真,那叫作偏真,但往后的路还很长。华严跟各位谈的真正修行,是从证得般若空性以后开始修,而不是只修到证得般若空性而已,留意这两者的不同。 「第八括六相」。六相即是:总、别;同、异;成、坏。六相要圆融,但这是成就以后的事。六相要怎么圆融、怎么运用,理论上虽可以讲,但不知你能否用得上。他虽可以作为一个行门,然若直接从这里修,会很累,障碍会很多。 再来是「第九成菩提」与「第十入涅槃」。假如按照这里讲的次序,从前面一个一个次第修,此处所讲的成菩提,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一般证得般若空性。而第十入涅槃,也不是一般讲的般若空性的有余依、无余依涅槃,它是究竟涅槃,入大涅槃。 以上简单说明这十个项目,这十个名相一定要熟背,这样你才能发现《金狮子章》的气势相当浩大。它的浩大其来有自,主观来说,华严本身的气势就很庞大;客观的讲,当时法藏大师跟武则天两个人也在互相较量,这是很微细的一种状况。为了不让武则天觉得瞧不起他,法藏大师就得讲一个大架构、够份量的东西出来才行,便使用了中文当中最简洁有力的三个字来立这十个名目,而不是用四个字或五个字,连用字的多少他都留意到了。用三个字,才能在女皇面前念起来铿锵有力、气势强劲。这是真成就啊!世出世间法样样通。他本身才气够,所以面对才智兼备女皇帝时,才得以应对进退得宜,这真的很难得。这篇文章很短,希望大家能够熟背。 我们在看古人的著作时,必须熟悉他的背景、进入他那种情境,才能了解那种架势、那个浩然正气是怎么熏习、培养、锻炼的。如此,才能成就啊!从这里才能真的取得他法身慧命的DNA;不然,就只是混混日子而已,那太可惜了! 刚刚将这十个名目概略介绍一遍,现在我们从头一个一个地说明,如何经由这十个进入华严世界。这十个可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次第,从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显无相到说无生,是证般若空性;第二部分,从论五教起,开始依体起用,勒十玄、括六相,通通包括在里面;第三部分是成菩提、入涅槃,是大成就的地方——成菩提即是入法界,入涅槃即是证法身,是终极成就处。这样来看,就跟整个华严的思想一致了,这是语言文字上的区别。接着,我们来看次第的部分。 明缘起第一 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狮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法藏大师是以金銮宝殿前的金狮子为例,跟武则天说怎么入华严法界。他首先说「金无自性」,金子无自性,它只是存在而已,自己不能动,但随着工巧的灵巧设计与制作的缘,而有狮子的相产生;狮子相之所以产生,完全是因为缘,没有巧匠这个缘,根本不会有金狮子,所以说「起但是缘」,这就是缘起。 不过法藏大师这里跳开了一部分没讲;就是,若没有金的因,缘也无法作用,有「因」作前提,缘才能起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是到了五祖宗密大师写《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时,才将因跟缘的关系特别列出来,里面讲到因强缘弱、因缘俱强、因缘俱弱、一因多缘、一缘多因等种种面向,讲得很清楚。这里法藏大师跳开因的部分,直接从缘开始讲;因为「因」在佛教理论中属于基本定义、一个前提性的东西,是应有的常识,所以他直接谈缘。况且,面对皇帝不能扯太远,那是华严的前提、基础问题,不能再往前讲了。 这段文字一开始就说「金无自性」。金没有自性,它就是这样子,金本来存在的样子,那个金性的「性」,就是法性之意;讲到他本然存在的样子,这是属于性起法界的问题,从第一句我们把性起法界带出来了;他本来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但随着工巧匠的缘,而变成了金狮子。假如金銮殿上摆的不是金狮子,而是石狮子,那也可以。原文可改成「石无自性,随工巧匠缘……。」只差那一个字,意思完全一样。石头的石性跟金的金性虽然不一样,但两者的法性——本然的状态,都是一样的。 「金无自性」用现代话语来解释,是说金子就摆在那里,它自己不会动,必须别人来帮他动。他那本来的样子,会随着缘而起变化,这叫做「不变随缘」;本性不变,但随缘而变。也就是说,金的本性会随着工巧匠的缘而起作用;若将它做成大象,就有大象相起;如果把它做成佛像,那就有佛像相起,要做哪一种相都行。因为摆在眼前的是狮子,所以他讲狮子相起。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里头,他把性起法界移开,所以他无自性。 性起法界的部分,文章上看似没讲,其实已经带到了。他只讲缘起的部分,说这变化而起的东西,起但是缘,是因为缘而产生的,故名缘起。但是金为何无自性?金本来有金性,怎么会无自性呢?他讲金无自性,是指金的本性、本来的那个状况,那个地方就是性起法界了。 读这篇文章,假如没有了解到华严宗里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那就没办法了解;虽然他说金无自性,其实金不是没有自性,金有自性,只是它本身不起作用,必须有工匠外缘来帮他起作用,才能随缘而生种种相。其实,这里所说的「金」,代表了金银铜铁、木头、石头等一切材料,任何一个材料都无自性,都是随工巧匠缘,而有种种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这样一展开,整个华严法界通通出来了。一切的材料都是本然的状态,通通都是性起法界,平等平等。这些材料的自性,纯粹只是存在而已。虽然会随着巧匠而起变化,但变的是相,性没变。它的本性、它的本然状态就是这样,工巧匠随着它的本性去起作用,那就是缘,所以说「起但是缘」。 材料本然的样子、本来存在的那个世界是性起法界;工巧匠随着它的本性去起作用,这就是缘。因为缘而起种种作用,这属于缘起法界。例如同样是米,有的煮成饭,有的熬成粥,有的干脆炒饭,有的拿去做饭团。同样是米,随工巧匠而有种种作用变化。所以森罗万象的世界,一切「起但是缘」,故名缘起法界。 华严的思惟模式跟语言模式要能切入,才能明白我们所讲的。光这一句展开,华严法界已经讲很多了。整个法界——缘起法界、性起法界,全部总称为一真法界。法藏大师这里是从法界来入,所以讲缘起。「明缘起」三个字很简单,但这里「缘起」二字,已经将缘起法界、性起法界、一真法界,通通包含在里面了。所以单单 「缘」、「起」、「性」这三个字放在一起,那就讲不完了。 辨色空第二 谓狮子相虚,唯是真金。狮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 这里提到的「辨色空」的色空,不是《心经》「色不异空,色即是空」里色空的讲法。《心经》讲般若,而此处是指「两个相存在之间的互相关系」。「狮子相虚,唯是真金」,狮子是相,狮子相是不有;金子是体,体性是不无。这段文字的说明重点是讲,狮子相和金子二者之间「不有不无」的体、相关系。 狮子相是虚的,只有金才是真实的。当时制作金狮子的那些金子应该还在,只是由于无常的作用,现在不知沦落何方。虽然狮子相不见了,但金子一定在,可能已经被烧成项链或戒指也说不定。因此,才说「狮子相虚,狮子不有,金体不无」。 「狮子不有」,狮子相不是没有,因为狮子明明摆在那里啊!只是那个「有」不是真有,但也不能说狮子无,所以说「不有」。应该来讲,是说那个狮子是不实的。譬如这里有只金龙,金龙「不有」,意即它是「不实」的,是假相,相是虚的,但有这个相,所以古代就用「不有」来表示。 「金体不无」,因为一般人只看到狮子的相,没有看到金子,但金子明明有,不能说无。换句话,因为只看到狮子的相,「无」见到金子本体,但金子本体是存在的,所以古代用「不无」这个词来表示。 狮子相虚的部分,用「不有」来表达,唯是真金的那个真金,则用「不无」来表示它的真实性。不有,其实在表达它的虚幻性,相是虚幻的,是巧匠弄出来的不是真的狮子,只是狮子的相而已。这种虽然有,但不是实有;无,又不是真无的情形,其实是一种情境的存在。那种存在的关系,很难用文字描述。中文因为是方块文字,都是单音节,因此贤首国师就用两个字来造成那种情境;「不有」是一种情境,「不无」也是一种情境,以这两种情境来说明狮子相与金子这个本体之间的关系。这种「不有不无」的写法,称为双破法,这个地方法藏大师是以般若空性的语言模式来表达。「不有」、「不无」的字句,就在表达他实在性与虚幻性的一种情境。虚幻性用「不有」、实在性用「不无」来表达,这是他文字上的一种特色。 因为狮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色就是相,是空的。既不能讲空,也不能讲无,因为它的虚幻性,所以将它称为色空。贤首国师说「狮子相虚」称为色空,在这当中他提出来的,是不有跟不无的一种情境。这不能称为理论,因为他讲的是一种情境、一种存在感——存在感的实在性与存在感的虚幻性。这种情境,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从这个地方进入色空的情境里。 「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又复」,也就是再讲另一种状况。「空无自相,约色以明」,空没有自相,必须透过色相,才能明白空。大家注意这两个表达方式,一个从狮子的相来看,也就是从「色」来看「体」是什么;另一种则是从「空」来看「相」是什么,空的存在必须要假藉相,才能够了解。换言之,必须透过相,才能了解那个本体。 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生命不可捉摸,必须透过这个色身来表达。我们常讲的意志力、果断力,那都是在讲生命的状态。大家有浩然正气吗?感受得到吗?如果有人突然羞辱、欺负你一番,你可能会像老虎发威一样马上反咬回去,还是会怎么样?这时生命会发出一股力量,有的人发出来的是浩然正气,有的人发出来的那叫做「生死挣扎」;其实,发出来的当下,就能看见这个人生命质量的高低,生命存在的状况就出来了。我们平常在做训练,就是训练生命本质的那个部分,这部分要能体会。 这地方若要写论文,那每一句都是一个篇章;色空是什么?相是什么?体是什么?色空之间有何关系?如何透过相来看本体?其实总归就是就这句话——空无自性,约色以明。透过色、透过相,来了解本体是什么个状况。本体的存在并不影响相,可以「约色」,也就是透过色,来了解本体,且不会妨碍相的幻有、虚有。虽然「狮子相虚」,但本体不会障碍到相的存在跟作用。 此处的文字都很简练,表达得很好,这些都要熟背;熟背以后,再读时,看是要解或怎么样,就能很容易进入状况。以前我们读书时,老师讲完这一段,大家私底下就赶快背起来。然后猜老师下一段可能会讲到哪里,又赶快先将下一段背起来。等下一节课老师讲完了,我们就说「呵!你看,我对吧!你多背了一句。」我们是这样玩游戏、这样读书的。你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学习古人的精神,所以想这些经文都要熟背才好。古代的这些文章都很美,背起来很有韵味。 「辨色空第二」的整段经文用「谓狮子相虚,唯是真金」起头,用「不碍幻有,名为色空」作结束,里面讲的就是色跟空、体跟相的关系。先讲狮子相是虚的,金才是真实的,接着用「狮子不有,金体不无」转入主题,那个情境就出现了,你要能够去感受。接着「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这句,又转过来进行另一部分的求证;空没有自己的形相,必须透过色——亦即形相——来表明本体的存在,所以本体的存在「不碍幻有」;幻有指的是狮子相,所以「名为色空」。 对于这些大论想要下功夫的话,那么《大乘起信论》一定要读;想深入了解《大乘起信论》,就要把它背起来。同样的,你想了解《肇论》,也一定要背。《十二门论》想了解,那就不仅背《十二门论》而已,《圆觉经》和〈明法品〉通通要背,这样才能通达;这三部经论虽然语言模式不太一样,但同一个思惟模式。要用功啊!不然怎么会懂。僧肇很厉害,他写的文章气势磅礴,几乎可以翻转宇宙,人家都可以写出这种文章,我们若连背都有困难,那可真的漏气了。要真用功啊! 那些想要这辈子或下辈子开智慧的人,你非背不可;不但要背,还要能默写;透过写,才会有印象。现在跟古代不一样,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但信息太多没用,因为通通浮起来,不能深入到心坎里去,所以这个功夫一定要下。假如你真的将这些经书都背下来,我一讲你就知道了;如果你没背,心里就无底。无底,就会听起来好像通,但回去再想想,又不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背。 以上是讲色空的部分,希望各位真的要去掌握,要真正去了解「不有不无」之间的关系,把那个情境显现出来。这种不有不无的状况,就像是走在雾中的感觉,你说他下雨,也不是;说他没下雨,可是又觉得湿湿的。这种不有不无的情形,在文字上尤其难表达。我在这里只能够帮你破题,帮你把文句解开而已,至于里面的状况,后面会再详细讨论。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