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海云继梦法师: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三、生命运行的轨则 |
 
海云继梦法师: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三、生命运行的轨则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心要”是以心为本的根本修持法,法门是修持的下手处。我们修行主要讲的就是“道”,道和心之间有什么关系?“至道本乎其心”的“至道”就是究竟圆满的真理,最终极的真理叫做至道,“至”就是到底了、到顶了。这究竟的真理是来自于我们的心,心不是我们的肉团心,更不是脑筋,脑筋只是一种识性作用,以现代话来讲叫做理性。 所谓理性就是有能力去分别、记取外面的事物,但是没有办法去判断事物的对错;当然现在我们可以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对与不对是你在自己脑筋里面定义的,你无法在脑筋里面衡量脑筋范围外的部分。换句话说,你只能接受现有的这些资料,从所认知的范围里再作相对的比较,如此才能判断对或者不对。但对于你所无法认知的范围,你就完全无法判断。 我们所讲的心既不是脑筋的理性、识性,那么心是什么呢?脑筋范围里的那些道理不能叫至道。俗话说人要讲道理,但是整个生活环境里有些道理是讲不通的,那就要讲“天理”了。天理若再讲不通,那只能讲“因果”。从道理、天理到因果,你可以发现脑筋的理性是非常的狭隘。 讲到因果,会发现“缘起法”(因缘所生法),这时才能讲到至道,至道就是指人生宇宙间最高的、穷尽的真理。也就是说,它已经超越我们脑筋的范围了,不是理性所能判断的。 人既是理性也是感情的动物,而感情是没法子讲道理的,只能讲天理而已。也就是说它超越了理性的部分,只有用感情才能解释。换句话说,父母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这都是当然的事,是道理的一种。但是子女弑父母,父母虐待小孩,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父母子女之间的仇恨,用正常的道理是讲不通的。 所以你会发现人的生命本身就生活在多彩多姿的情况下,这多彩多姿就是指经常的矛盾。而变化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只有在矛盾当中才能显现出生命力的存在,生命的美感才会出现。 例如早上吃稀饭,偶尔也会改喝牛奶;你喜欢穿红色的衣服,但是偶尔也会挑几件不同色彩的衣服搭配一下,让自己的生命起一些变化。而这变化正是生命力展现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个人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简直跟机器人没两样。一样的目的地,同一条路走过几次之后,就会想换条路走走,这也就是你生命力的展现,这是不按照道理来的,是理性所不及的地方。 大家要知道这个“道”是指我们整个生命体,它不是指你脑筋的控制力。相信各位都有这种经验,读书时自己安排了很严谨的功课表,可是不用两天,功课表就没用了,因为不可能完全照做,那也是生命力的展现。因为生命不愿意照着既定的模式来,所以这时你要感觉到生命存在的本身,没有办法被规范。生命存在的本身不是理性的东西,理性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而一个人的生活真正属于感性的部分比较多。 了解生命的状况以后,了解这个心就容易得多了。生命运行的轨则叫做“道”,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叫做“心”。换句话说,生命运行的轨则一定要依据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这个运行的轨则不可能离开生命的本来面目。道与心是相符合的,本来面目是静止的本体,道是本体的妙用所显现出来的部分,你必须要了解这个部分,这样子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讲心法而不讲其它。 存在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掌握住这一点,然后看看外面运行的轨则是什么样子。因为运行的轨则你看得到,本来面目你看不到,所以我们要求证诸本来的面目,就只好从看得到的运行轨则上面来了解它,这个部分是很深沉很核心的部分,各位应去体会这一点。 《心要法门》直接讲的就是你的核心,一个人生命体的核心。我们所以称赞清凉国师是文字大师,是因为他在这短短507个字里,已经把我们人生中最深沉真理的核心完全表达出来,真是不容易啊! 这第一句话就已把根源给指出来——我们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与生命运行的轨则这两项先对举,以现代语言来表达,简单的说就是:生命运行的轨则,依据于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 “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就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假如说生命的存在有固定的模式,那就和方才讲的机器人的生活方式一样了,那是“有住”,我们应本乎“无住”。例如早晨闹钟响了,伸手按下钮又睡了,猛然醒来上班时间已到,于是一面穿衣一面找鞋……,早餐也来不及吃了。你会发觉生命是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可是我们一直追求过一种很安全稳定的生活,其实那便是一种假相,我们可以追求假相的理想,所以抱持假相理想的人就是凡夫,而一个踏踏实实生活的人就没有这种状况。 古代有和尚问黄檗禅师:“你是怎么用功的?”答:“困了睡、饿了吃。”和尚又问:“你和凡夫有什么不同?”答:“凡夫吃不好好地吃,睡不好好地睡。”各位想想看自己能不能够真的生活在当下?当你有一个生活的假相要追求的时候,你所要追求的那种安定、安全、固定的生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那很无聊。 例如你对朝九晚五安定的上班族生活感到不满意,一心追求具有生命力的生活,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生活不在于外在的某些变化。在不安定的状况下生活却想要追求安定,那只是一种假相的追求;在非常安定的生活中,你又想去寻找一种富有变化的生活方式,那也是一种假相的追求。 在不安定的情况下追求安定,这种人是一般的凡夫,他要怎样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呢?把心放在当下!不要去追求什么安定不安定的生活,对于眼前来的事情要很清楚。吃饭就好好地吃,睡觉就好好地睡,当下的生活是最实质的。但是因为你有一个假相的存在,所以当下就变成不正常的现象,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就是你在一个很安定的生活状况下,你会想追求不安定的生活,也就是多变化的生活,这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真正有变化的生活是你六根门头全部开放,对于任何境界的来临,都能够清清楚楚地接受到。 现在,这两种人对于六根门头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都产生了干扰,都出现了噪声,所以自己屏幕所呈现的情况就会不清楚,于是你会想找一个清楚的画面,但这并不是向外去找的,自己要把频道调好,而不是另外换一部电视机。目前我们的问题就是有所执着。执着在那一点上而不会移动频道,所以噪声很多。若是你不执着那一点,而随时可移动频道的话,噪声就没有了。频道的移动就是本乎无住,这个心法也就是要让你生命的屏幕没有噪声、很清楚。 “无住”就是没有意识状态。有了意识状态。你就会认为“就是这个样子”。今天我们学佛了,你认为师父就是要有另一套装扮,这就是意识状态,若是我和各位打扮一样,你就会起疑:“这位是师父吗?”其实师父不是用服装来代表的,而是能够指导你破除意识状态的人。 所以“心法本乎无住”是指我们的观念、我们生命的运行轨则不受意识状态控制,是依据于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而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不是由我们下定义的。换句话说,也不是我们用意识状态所能定义的。 你没法子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或是感性的动物,或是理性加感性的动物,或是非理性也是非感性的动物,你没办法用这种情况去归纳它。人是以上皆非也是以上皆是的动物,所以说人是很复杂的动物。 意识状态是一种“相续心”,假如你不相续,你的意识状态绝对不能形成。人真正的障碍就在于意识状态的形成,而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一直灌输我们意识状态,父母亲一再破坏我们生命的本然现象,要我们去适应或迎合他们,无形当中我们就被规范进入某一种状况。 譬如吃饭、睡觉都被规范在父母亲预设的时间内,那时候完全在被动的情况下被训练出来。渐渐长大后又以各种奖惩方法来约束规范我们,于是我们变成了丧失自然人的那种情况,变成了一个不自然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就变成社会人。 成了社会人以后,理想又逐渐地塑造出来,将来要找个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将来要当总统、工程师、爱迪生……。意识状态开始一个一个展现出来,而且意识愈来愈多,我们纯真的自然人那个本来的心体被破坏了,意识状态一条条的框上去,你就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直到长大后,你会觉得很痛苦、很苦闷,自己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下,人家要我做什么我就得做什么;只要自己想做什么,人家就会不高兴。有很多这种情形,这就是我们被社会的意识状态给扭曲了,生命的本质部分没有办法展现出来,这是意识状态的伤害。 在这里了解到心法也就是生命的本体运作的部分是不受到限制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被限制的部分,这叫做社会人。各位要参透这一层,去看它本来面目的那个部分。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无住心体”就是不执着的这个心体,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灵知不昧。“灵知不昧”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灵知”就是非常清楚地了解到,“不昧”就是通达。我们在此必须体会到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灵知不昧的,但是当生命的本质开始遭受到污染的时候,就是有住,而不是无住了,这个被污染的有住的心体,就没有办法灵知不昧。 这里举两个层面来给各位了解一下:以现在这个世界的众生来讲,我们所说六根全部运作的时候,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身与心两者都拥有无限的智慧。身包括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心就是意根。可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却不是活在这六根之中,我们现在生命运用的是意识,所以我们是活在意识当中,而这个意识,按照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只用了百分之十而已,假如有人用了百分之二十,那已经是天才了。 不管如何,意识只不过是意根当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我们假设它只用到四分之一的话,我们生命中所有的意根也不过是四十分之一,其它的五根都没有用,这样再乘以五,我们所用的生命只有二百分之一。假如把六根并起来,就只有二百四十分之一。各位看看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无穷的宝藏,还有二百四十分之二百三十九还没用,这还只是假设它是四分之一而已。我们的生命所使用的,和大地给我们的生命相比,我们用得实在太贫乏了,还有好多好多的宝藏我们不曾去用它。 除了以数字来了解之外,我们再来看实际的现象:那种过日子就像机器人被计算机设定了的那种生活,就是纯粹用识性的人。所以你会发现识眭愈发达,生命愈依赖意识的人,他就愈缺乏生命感。 原则很多,规矩很多的人,也就是他认为应该怎样怎样的人,他的生活没有生命力,他会老气横秋像行尸走肉一样地过日子,他一生当中所要展现出来的,完全被脑筋控制住。譬如买衣服,他在家里就定好目标、样式、颜色,所以到了百货公司只找他要的那一种,这就是识性的指挥。吃饭也不管肚子是否饿了,只按时钟定时吃饭,这也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我们的鼻子、耳朵、眼睛……会选择我们生命中所要的,可是今天六根都被转变了,于是我们的生命变得不灵光、很钝!因为我们都被框住了,在某个范围里还可以,在其它范围里就看不出它的灵光了,所以说灵知不昧已经没有了。我们不是无住心体了,我们生命本身的智慧没办法让它展现出来,完全用识性来控制了。所以说不要太过于发展识性。 不发展识性不是叫我们做一个呆呆的人,佛法的前提在于训练我们成为非常活泼的生命体,让我们恢复一个充满生命朝气的人。而识性就是所谓的聪明才智,却又叫我们不要发展识性,岂不是产生了矛盾? 其实所谓放弃识性的正确定义,应是我们面对六尘境界的变化,心要如如不动,但不是说要变成比较迟钝的人。假如面对六尘境界的变化,我们的心仍时时受六尘影响的话,这叫做识性发达。我们要放弃的是识性相应于六尘境界所产生的冲击,而不是叫我们对于六尘境界不做任何反应。 对于六尘境界我们要非常清楚,甜的、咸的,好吃不好吃应该很清楚,问题是不要受到这个好吃或不好吃的影响而去执着一定要追求好吃,舍掉不好吃。若是对于好吃或不好吃都不会分辨,那又叫什么学佛呢?这点就告诉我们心智要很清楚自己所面对的境界:至于喜不喜欢那是由于习气使然。我们也很清楚是习气的关系,于物、我两个部分都要很清楚。你可以有所选择,但是对于尘境、心境,你不可能都不知道。 对于识性的部分我们要这样的运用,而不是一味地把它抹煞掉,识性也有识性的功用存在。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就可能要用到识性,但是自己独处的时候就不要用识性,要记得这是学佛人所谓自利利他的部分。 什么地方要用识性,自己要能分辨得出来,譬如交通号志禁止进入,我们不用识性而把车开进来,这就不对了。所以识性是指面对自己的时候,不要刻意地在那边分别、执着,但在待人处事之际还是需要用到识性。 “根性”告诉我们要很清楚地全面展现自己的内在,但是在利他的部分,尤其在世间法中处事的时候,就必须要有识性,否则男、女分不清楚,你家或我家有门进去就可以了,是不是? 学佛人常喜欢故作清高状,故意表示我修得很不错,其实清高或修行有成就都不是这样子。他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糊涂。黄檗禅师成不成道都一样饿了吃、困了睡,但是他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心境有所不同。 普通人喝咖啡的时候,被咖啡的尘境转出去了,这就是凡夫心被境转;修行人喝咖啡时,则把尘境转过来,转入生命的洪流里,此乃是心能转境。所以自己能够完全开放,很清楚的不执着,这叫灵知不昧。我们没办法灵知不昧,就是因为有住,心体有执着就没办法了,没有执着就是灵知不昧。各位要明白自己的生命是活在识性或根性里,活在根性就灵知不昧,活在识性就没办法灵光。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性”是体,“相”是显现出来的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是寂然。“寂”是寂静、寂寞、寂然,是本来的样子。寂灭是指不生不灭,寂静是指本来的样子,寂寞也一样,没有意识状态的指挥叫做“寂”。 “寂”依字面上来看,会发现它是一种非常静态的相状,但它不是死寂。桌子在这儿是寂,椅子在这儿是寂,风扇挂着是寂,风扇在转也是寂,飞车飙过是寂,树长在那儿也是寂,山立在那儿是寂,海啸是寂,火山爆发也是寂,狂风暴雨也是寂,人是寂,生气也是寂。但是人生气就不寂了;高兴是寂,人高兴就不寂了,因为人生气、高兴都带有意识活动,一有意识的活动就非寂。 很多人喜欢逗小孩子生气,因为那实在太美了,那就是生命的展现啊!小孩子生气、高兴都很美,因为他没有意识。而大人的笑没有感情,嘴角一提,待会又下垂了;大人的生气带有恨,所以很丑,因为大人有意识作用,小孩子则没有意识。 所以这个寂本身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死寂”,而是针对现象的本质叫做寂,你若去制造那个现象出来,那已经带有意识,那就不寂,所以这寂然的本体,或是现象的本来状况,是包含德用的。 “德用”是本体道德的运用,德显现出来的运用;德是本体,用是妙用。换句话说体和用都包括在性相里面,这句话夹在这里有它的意思,它是一种转折。前面讲道和心,此处讲性和相,文章内容发生了变化,各位天天做功课,天天都在念,可能都还没发现它的文章之美,美得天衣无缝。 方才完全讲本体的部分,本体灵知不昧,本体只要不受污染,原来的状况是灵知不昧的。怎样灵知不昧呢?它从性相、德用上来讲,这个心体就包括性和相;性是看不见的部分,相是看得见的部分。 看见不是指眼睛而已,眼见色、鼻闻香、舌尝味、身触、意识,意根所接触的法尘,这些都属于相。相是通六尘增境界的,六尘境界叫做相,我们的心体所展现出来的都叫做相。性是心体的本身,我们看不到;不管你看到得或六要根所对六尘的境界等到等外相,都包括用在里面。 再谈无心体的第二部分,性——心体。学佛在法身慧命,法身慧命就是我们的佛性。佛性也好,自性也好,这个自性不是个性,或者叫法性也好。有人把它区分为有情众生的叫佛性,无情众生的叫法性,不管怎样,这个性就是我们心体,它讲的就是法身慧命。 法身慧命看不到,于是产生一种状况,它就是心体的部分,而相就是法身慧命所显现出来的。相分有善(白法、右)恶(黑法、左),不管白法、黑法都是相的部分,心体就是法身慧命。佛性、自性、法性这东西你看不到,但是它显现出来的包括善和恶,也就是左右两边;左不是恶、黑法,右就是善、白法,这两边都为可思议,相只是显现出来而已。 其实黑法、白法都是我们所给它的意识状态区分,在它本身来讲并没有如此区分,例如海啸发生,整个大地被摧毁,这是黑法相。可是海啸本身不分黑白,此时它没有意识状态,这叫性。可是显现出来的海啸或狂风雨会摧毁这世界的某一个部分,你若说它是黑法,那是你讲的,那是人的意识状态加进去的;“好惨哦!”就是意识状态加进去,当你没看到的时候,海啸过去了,而那只是一种现象。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人的出生和死亡其实没有什么好特别庆祝或哀伤的,生是一种现象,死也是一种现象,现象与现象本身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有感情意识的存在,所以才会选择生日是好的,忌日是不好的。所以性、相都是寂然,都是本来的样子,所有的相不管善恶、黑白都是来自法身慧命。 瞋心痴心皆自性,是不是在这儿都看到了,我们的智慧不会比文殊菩萨差的,包含德用的展现,包括法身慧命及本体的种种现象。所以德用是相对于性相来讲的,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寂然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很难讲的,慢慢去感受它,念起来很美,感受更美。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