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药师佛·文集 药师茶供会(吴信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药师佛·文集 药师茶供会(吴信如)

药师茶供会
 
吴信如
 
唐密药师茶供会仪轨中国茶道法本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一大贡献。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陆羽着《茶经》,百丈立《茶规》,茶禅文化兴起之时,正是唐密隆盛之期。考之法门寺地宫,唐王朝以茶供佛真身舍利,以茶斋并赐诸大阿阇黎,即可证明茶供茶施为重要佛供佛施。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僧修禅定,过午不食,故丛林不作夕食,但许饮茶以助修。
 
唐用茶饼,故需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所以赵州公案说「吃茶去」。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惠果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与茶饭吃」。后三日,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尚,入道场,随喜礼后,便于院中吃茶饭」。由此可见茶与密寺及密宗行人之关系。此后茶供茶施又发展为茶宴茶会。地宫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其药师像与日本东密《觉禅钞》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完全一样,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
 
药师法为中国早期密法,唐代弘扬最盛,尽管显密详略不同,但传承迄今不绝。药师法是圆融世出世之法,是圆通显密之法,是释迦、药师、大日非一非二,本师本尊一具之法,是般若空般若不空双显之法,是法性法相双融之法,是曼殊室利、执金刚对扬之法,是了生脱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药师法的本质就是药师定。药师经是药师法的说明,药师法是药师定的作用,而药师定的本质就是色、息、心法。人为色、息、心之一具,修药师定者,教人明于自已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立地之人也。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
 
所以药师经法是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是教人即生即身认识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大法也。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法门有如来、祖师、秘密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开。药师定者,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问题,实为现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禅也。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既契禅密法义,又合茶道原则,盖茶禅一味,而禅密一体也。惜中国茶道失传已久,而今日丛林生活中之禅密修持,国家精神文明之建设,茶禅文化之弘扬,均急需中国自己之茶道。
 
爰本师传药师经法之精神,参考《瑜伽施食》仪轨,借鉴日本茶道,编撰此本《药师茶供会仪轨》(有繁简两种用本,繁本作药师法会大供用,简本供一般茶会用),作为中国茶禅学会创演茶道之发本。既可为禅门清修供施之仪,又可为佛家表演茶道只用。仰仗药师加持,神将卫护,缘起性空,上供下施,药之药之,普皆得度。茶供无不圆满,茶会无不成就。爰为颂曰:
 
阿字本不生,密教知自心。祖师西来意,禅门心心印。
茶禅同一味,禅密不二音。药师茶供会,治病又延命。
诸法因缘生,入定观空性。神明定流光,意净气自莹。
龙水八功德,星火七斗明。愿真成就真,心净佛土净。
赵州一句话,陆羽三卷经。光照甘露味,吃茶便知心。
 
史载东晋僧人于卢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为助修。其使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由禅僧抚养于禅寺而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宜茶生长。禅农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碧螺春、铁观音等,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种植、采撷、焙制、煎制、品酌之法多有创造。
 
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清规》「赴茶」、亡僧之条,方丈四节将为首座大众茶,库司四节将为大众首座大众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门众,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请两序勤旧光伴,……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讲经说法摆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百丈禅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使人体悟茶之清纯与禅之静寂圆融一体,故有茶禅一味之说。唐皎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之语,刘珍亮谓茶有「十德」,而赵州禅师「吃茶去」为禅宗最著名之大公案。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
 
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阇黎者(僖宗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
 
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宗上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二百串。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90年)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室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
 
唐封演《封氏见闻记·卷六》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用饼茶(即茶饼),故须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谓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
 
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睿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普遍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阇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碑。惠果常用皇帝赐茶换购丹青画曼荼罗。法门寺地宫密坛供用茶具等等,均可证明茶与密宗之关系。
 
《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可见茶在唐代,已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规。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如浙江余杭经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十九世纪中叶,大喇嘛寺曾举办过数千喇嘛参加的法会,有时连续数天之久。由此可见茶不但与显教,而且与密教,不但与汉传,而且与藏传佛教都有密切关系。
 
《瑜伽施食》俗称放焰口,为密教一部法轨,后为寺庙应赴僧作赶经忏之用,从唐代流传至今不衰。其中文词科仪,历经几代高僧大德修订,已成为融佛教教义、文学、音乐、舞美于一体的演唱法本。
 
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从中国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栽于禅寺,并着《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庙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修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以至于今有多流矣。山上宗二之茶书《山上宗二记》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依归」。泽庵宗影《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日本茶道,已成为日本文化支柱之一。
 
密教《大日经》第一品为「住心品」,为密宗根本教相(理论),第二品「用缘品」以下为事相(实践)。「住心品」讲密宗的根本理论,是全部《大日经》纲领,即「阿字本不生」,其因根究竟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是三句义。三句的修行,就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的心字,便是「阿字本不生」。
 
禅宗相传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今传于汝。是以禅宗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被称为佛心宗。所谓涅槃妙心、佛心,即「阿字本不生」。故宗喀巴大师称禅为大密宗。禅密法门不同,实则一体也。
 
药师茶供法要
 
本法要内容,在第二辑《讲记》中均已讲到。在此仅作几点补充。
 
在讲法要之前,要讲明一个层次的道理。法界是平等的,又是差别的,两者又是圆融无碍的。讲差别,它就是有层次的。从法界来讲,任何事物,包括我们人在内,基本上可以说有这么几个层次:有外层、内层、核心层、种子层。一部佛经,一个法门,乃至一个供品,也有外层、内层、密层、密密层。这里讲的法要,基本是外层和内层的东西,但有些内容已涉及密层和密密层。
 
药师经是说明药师法的。药师法是教导人们在生活中了生死的。人的生活主要是三大要素:饮食、呼吸、睡眠。儒家谓为食息眠,修之为气功;道家谓为精气神,修之为丹功;佛家谓为色息心法,藏传密教谓为脉气明点,修之为定功。佛法之根本为戒定慧三学。一切法门都要从定中修,从定中证,离开禅定,谈修谈证,无有是处。所以修学药师法门,一定要修证好药师定。所有药师法门,都要从药师定中印证。
 
佛法之根本教义为缘起性空,佛教之根本修持即上供下施。世间万法,无不因缘而生,故无自性。一切供养也都是空性缘起的表征。所以修法供养,定观空性。要都摄六根,净念而观。
 
佛法饮食之法,一在过午不食,一在行禅定意而后食。所以药师茶供法要,一为供前之入定,二为供中之观空,三为饮时之禅意。为了解方便,先讲饮食与禅禅意,再讲呼吸与入定,最后讲睡眠与观空。
 
总之用药师法以茶供佛,供时要作空观。以茶待客,饮时要行禅定意。最好的禅定意也就是作空性观。
 
修供养法时,虽然不是睡眠,但也要净念,要都摄六根以便作空性观。
 
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没有第一因的,所以是无生的,是本有的。时间没有第一因,所以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没有第一因,所以空间无边无际。无始就是不生,无终就是不灭,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与无边无际的空间中运行的万事万物也就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正因为没有第一因,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存在亦只是相对的。所以万法无有自性,因为无有自性,所以说其为空。这个空不是先有后无的断灭空,也不是此有彼无的物外空,而是当体即空。
 
凡是缘起的东西,必然没有自性,佛法叫做无我;必然没有永恒性,佛法叫做无常;无我无常,就是空性。「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空亦复空,所以「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在修供中,应当看到供者、受者、供品都在空性之中。行供养时,应当观想,每一种供养都是空性缘起和表征。香、花、灯、涂、果、乐、茶、水等等供品均无自性。乃至时间、空间、供者受者,均无自性。
 
看到供品无自性,只是般若空的一面,还要看到供品如帝网庄严,重重无尽,这是般若不空的一面。
 
人生的根本痛苦在于有我,有人我执,有法我执。佛法的真正大悲是在使我执化入空性,「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才能把所有恶缘禁绝,把苦根拔掉,再也不会产生苦。因此观空便是他法无可比拟的修大悲法。大悲的最后结果是解脱,而解脱不能缺少五智五大,而必需由五智五大起法力作用。所以要用供品修供养。
 
供养有外、内、密、密密四层。八供四层象征的次第是:
 
(一)水:外层是水大;内层是甘露;密层是红白菩提;密密层是大悲泪水
(二)香:外层是芬芳;内层是戒定香;密层是禅香或香;密密层是佛三摩地所发无上妙香
又:戒香是外层;定香是内层;禅香是密层;法界香是密密层
(三)花:外层是美观;内层是心轮八瓣莲花;密层是空行莲宫密密层是五智
(四)灯:外层是光明;内层是心地明亮;密层是热诚拙火;密密层是无上正觉
(五)涂:(与香同)
(六)果:外层是果实;内层是定中甘露;密层是空行大乐密;密层是涅槃四德
(七)乐:外层是美妙歌曲;内层是持咒韵律或迦陵频鸟鸣声;密层是欢喜曲;密密层是成佛时无数空行的赞颂
(八)茶:外层是药料;内层是定中甘露;密层是禅味;密密层是常乐我净
又茶有四重隐显:
外:待客之茶内:谈心之茶
密:结盟之茶密密:禅案之茶
 
(九)时间:外层是现在;内层是过去;密层是未来;密密层是三世一时,剎那三世
 
(十)空间:外层是上下四方四隅在圆体内的各种形状空间;密层是芥子藏须弥广狭无碍;内层是有中心而又无中心的圆体遍一切处;密密层是十方三世重重无尽法界
 
注:吴信如所作《药师茶供会仪轨》共有四节:前言、药师茶供法要、药师茶供坛场和药师茶供仪轨。本书仅摘其前言与法要部分内容。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8951

 
 
 
前五篇文章

药师佛·文集 药师信仰与人间佛教(本性法师)

药师佛·文集 圆瑛大师药师法门文集

单培根:成唯识论释义

药师佛·文集 专念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福报

单培根居士略传

 

后五篇文章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经文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第八章 入法界,实无所

药师佛·文集 弘扬药师法门速离人生痛苦(释净心)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第七章 真正受持正法,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第六章 善谛听!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