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范古农佛学答问卷一 (四圣应化门) |
 
范古农佛学答问卷一 (四圣应化门)
范古农居士主答 古农佛学答问序 佛学答问自序 编辑大意 一、释迦佛之事略 二、佛德 三、佛相 四、佛像 五、佛身 六、佛土 七、观世音菩萨 八、地藏王菩萨 九、一切圣境之研究 古农佛学答问序 佛藏浩瀚。学者望洋。故古人接引初机。每多问答之作。然设为问答。赅摄不宏。莫若就学者之来问而诱引之。则相说以解。犁然有当于心。此即古农居士所谓问者问所欲知。答者答在问处。作者易为力。读者易为功也。古农居士佛学渊深行解相应。凡有撰述。悉为利他。曩者任佛学半月刊编辑。特设问答一栏。开示来学五载以还。积稿至巨。亦既将佛典之法义。修行之进程。一一指出无遗矣。原以分期登载。检阅至难不便读者。爰有刘居士士安为之分类编辑。同条共贯。以次相从。分为七门四十九目。名曰古农佛学答问。书成。余受而读之。不觉欢喜赞叹。作而曰,此真暗室之明灯度世之宝筏也。有志学佛者。手此一编即得门而入。无复河伯望洋之感矣。夫无范居士之苦口婆心。辩才无碍。则不能有此书。而无刘居士之辛勤审量。以线贯珠。亦不能成此书。是则二居士之法施功德。宁有量哉是为序。 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蒋维乔叙于因是斋 佛学答问自序 佛学论文不易作。即作也而透机不广。若不透机。则作者徒劳。读者无益。不若设为问答。使问者问所欲知。答者答在问处。庶几作者易为力。读者易为功矣。此固宏法之方便。而亦论文与问答之大较也。民十九年。上海佛学局发行佛学半月刊。农滥竽编辑。设问答一栏。接引发心学佛同志。相与研究讨论五载经来。积稿甚巨。虽其间法义维陈。程式错综。若统而观之。亦足以觇我国一般学者对于佛法认识之态度与进程之状况矣。然以分期登载。初无条贯。如欲研求。不易检阅。于是李君经纬有分类编辑之议。而刘君士安慨任其事。按条文以定子目。由子目而结大纲。历时半载详审考核。定为七门四十九类编成交农统阅一遍。阅讫而觉此编之辑。有数利焉。刊物有时间性。一时阅后或便散失苟有此编则可以垂久保存。其利一。过去刊物。存者无几。后有定阅。难窥全豹。苟有此编。则可以遍览无遗。其利二。在问者有所问时。可先检阅此编。如已有者。可省笔墨。其利四。斯编之辑。除半月刊外。刘君复益之以农所曩著。则阅者可兼数书之益。其利五。农数年来随问随答。自亦浑忘。得刘君斯编之辑令我亦得自检其令昔之得失。刘君之劳绩。更殊令我感佩不置也。因书此以为序。并以志谢云尔。 民国二十四年除夕范古农识于嘉兴月河之幻庵 编辑大意 余障重慧浅。于如来无上甚深微妙法。未能澈底穷究。此书既承本局嘱为编辑。兼随喜范公以无碍辩才答海内学佛诸君问。确有无量功德故。应勉为之。编辑既终。为便阅者明了此书编法起见。固不可因编者人微学浅而不附一言也。 本书材料。系采取佛学半月刊中佛学答问。(自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五期起至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一百十七期止足有五年)又酌选范公从前佛学问答。及搜录佛教居士林林刊所载之问答。完全系范公一人所答。故定名古农佛学答问。 本书录取材料时。见其问词缺略只有答词者。概不采入。因既莫明所问于阅者利益较微倘为代拟问题究难符合且有失去本来面目之嫌。自应实事求是仅录取问答之完全无缺者以免失真。 本书材料虽丰。倘于编辑之先预标门类以摄取材料则所有材料多难强合欲求充实各类必等于削足纳履之艰。故只好先看材料为分类之标准。书中所以如是分门类者。原无固定之成见。系随材料之状况而酌定耳。 本书共分七卷。每卷一门。为表示敬仰及起人欣慕。故以四圣应化。列于第一。欣慕之心。固由于见有良好模范与极可悦乐之境界然非深知火宅难安轮回可畏并起厌离之心。则欣慕之心不切。故次以六凡轮转。列之第二。欣厌分明矣。欲由生死此岸超涅槃彼岸。达到离苦得乐之目的。则我佛金口所言诸法之意义。不可不先为究明。故次以法义研求。列之第三。了解法义。固不可谓能事已毕。而无量劫来根深蒂固一切不良之习气种子。与夫宿世现生所造惑业。势将过缘成熟受诸苦报者。当思何以化除。则尤须因解起行。行解相应。故次以自利行愿。列之第四。而欲真实自利。速成无上菩提者。自修之外。应发广大菩提心。饶益一切有情。盖自利当以利他。利他即以自利。故次以利他功德。列之第五。既知自他兼利之行状矣。然欲终身行之不致退转。尤须有充分之信力。斯能不为异说所动。见异思迁。故次以护持正法。列之第六。此分门次第之大要也。至第七卷之佛化常识。犹其余事耳。 本书如仅分门不分类。或仅分类不分门。似未尝不可。然有门无类。则失之笼统。有类无门。则仍觉无秩序。故欲求其纲举目张。秩序井然自非分门别类不可。 本书分类时有许多条文。归之甲类可。归之乙类亦可。归之丙类亦无不可。究竟应归何类为尤妥。曾因此多费考虑。总以所有材料。各适合其所分之类。确乎不可移易为佳。 本书分门分类。似乎已足。然每类之中。倘不审定其各条之先后。则仍觉淩乱而不清爽。故分类之后。即注意其条文之次序。其例如一类之中问答之事。此条与彼条大意相同。而所说有浅深详略之异者。则简者在前而详者在后。一类之中有谈事者有言理者。则理前而事后。取以事证理之意。其中有多条同问一经中各节之义者。则顺该经原文次序以为次序。其一类中有问几种经。而每种经之问答又复有多条者。则每经问答并归一处。接连排列。甲种未完决不使乙种间杂。如一类中问者疑情较重。稍涉诘难者。多列在先。取断疑然后起信之意。聊举数端。略明梗概。至其他审其脉络使相连贯之处。不皇备述。固多有一望而可知者。所以每类中虽多人所问。亦恍如一人之语气焉。此则条文次序之大概也。 编辑意旨。既已如上稍稍陈述。虽未十分精审。然有意力求精审者。原为一劳永逸计。并使将来有人续编此种答问时。亦得有所依据。或藉资参考可免多费心神。且如此编法。使之一气贯成。较为具有条理。原希望一般阅者尤易一目了然。倍添法乐。并希望成为初机学者一种有统系而便于研究之善本。不仅便于考查已也。亦惟如是。或不负范分度生之宏愿欤。因此悟入佛之知见。乃至出离众苦充满之火宅者。或亦恒河沙数之不可为喻欤。众生度尽。范公应证菩提。如编者一罪苦众生。或亦有得度之因缘乎。 中华民国念四年十二月宜丰刘士安谨述于上海佛学书局 古农佛学答问卷一 四圣应化门 (一)释迦佛之事略 问:何者为佛。 答:佛者得无上正遍智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问:何谓如来。 答:佛有十种德号。此居其首。不变曰如。随缘曰来。佛有不变之体。随缘之用。故号曰如来。按十种德号。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问:每见佛学半月刊等论文内首序称我佛如来。然佛师如来。如来师佛又何必称我佛如来耶。 答:佛具十号。连举两号。亦无不可。盖取作文之便耳。 问:佛是人欤。 答:在人道所见者是人。此为佛之应身。 问:何为应身。 答:赴感而来曰应。佛身有三。法报二身玄奥难知。故今且言应身。 问:佛是何国人。 答:印度古国迦毗罗王子 问:迦毗罗王之国。今为何地。 答:据英人恭宁翰考。在今乌德城东百里。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处。 问:佛既是人。何时诞生。 答: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诞生。迄今第五十甲子。 问:世尊圣诞。俗云即四月初八日。而佛学大纲则谓是二月初八。玉历又谓是四月十五。未知孰是。 答:据浴佛经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瑞应经亦云四月八日生。玄奘法师云。相传以巳月为降生。西域以寅月为岁首。与夏正同。故当以古历四月初八日为是。 问:四月初八日。俗称浴佛日。考春秋庄王七年夏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相传是日为佛降生之日。按辛卯为四月初五日。然则初八浴佛。沿三朝洗儿之例。佛诞当是初五日。不知何时沿讹至今。 答:此说据费长房历代三宝纪。但纪云[姬周历十一月为正。言四月者。即今二月。辛卯五日。鲁史为谬。沙门道安著二教论。用姬历推。还合八日。]故知八日为正。 问:佛父母为谁。 答: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问:佛为王子。何以成佛。 答:王子年十九出家修道。三十岁于摩竭陀国菩提树下。得无上正遍智。时在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即今腊八日也。 问:佛何姓名。 答:姓释迦名牟尼。 问:释迦牟尼何义。 答:释迦此云能仁。大慈之义。牟尼此云寂默。大智之义。 问:本师释迦牟尼佛又称释迦文佛。文佛不知是何意义。 答:文字即牟尼两字之合音。并无其他意义。 问:本师释迦天人之师。历劫修成。觉行圆满。然YIN欲为生死根本。自当永远断绝。无娶妻生子之事。为何未出家以前。尚纳瞿夷和耶输陀罗二妃身处王宫。极受五欲之乐。以致生育罗侯罗等佛子耶。此理不明望详开示。 答:此正所以示在家之模范。而为天(欲天亦有妻子)人师也。又示业果不空。未至修道。必有尘缘也。他日释迦自身出家成佛。二妃及子亦受化而出家得果。又以示出家之模范。而为天人(指出家众)师也。夫受五欲而卒能离五欲。有妻子而卒能令妻子得道此正所以为觉行圆满也。YIN欲为生死本。佛能于此了生死。自己成佛。妻子得道。皆各永远断绝生死根本。此正是历劫修成之效。又何恝乎。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今之青年能之乎。 问:释迦牟尼在雪山修行。禅宗直指谓行住坐卧俱可用功。然则修行何必雪山。 答:行住坐卧俱可用功。与在雪山修行未尝抵触。问意得毋有误会处。兹且不论。但就世尊在雪山修行之旨言之。要有二因。作事须要缘胜。容易成办。雪山闲静。修资成就。故在彼修行。一也。雪山一地。当时修道者多处之。世尊为欲化彼外道。故在彼修行。二也。 问:佛所修何道。 答:知一切法惟心所作。专于心地拂除障垢而达光明自在之域。所谓破无明证法身也。 问:世尊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十二年的工夫。便证无上菩提。今之僧伽不少戒行谨严者。抑何坐破蒲团讫无成就。岂今人之不如古人耶。 答:世尊成佛。乃其最后一生。若究其修行。已经三大阿僧祇劫。岂仅十二年工夫所可成就。 问:释迦成佛后作何事业。 答:即以自己成佛之法。教化世间。 问:教化何等人今得何益。 答:教化凡人今成圣种。教化罗汉今作菩萨。教化菩萨今入佛位。(凡人即庸愚之辈。六道众生皆是。) 问:灵山在何处。是否世尊说法之地。 答:灵山具称灵鹫山。梵语耆阇崛山。在古印度摩竭提国旧都。东北十四五里。(此旧都名上茅宫城。在今巴哈尔城西南六十里。)是世尊说法之地。 问:佛说法时。放光现瑞。天人围绕。如此排场。当时竟不惊动国人。何也。 答:有缘者见。无缘者不见。故不甚惊动。然当时有缘者前往听法皆此放光现瑞之号召。谓之惊动亦无不可。 问:释迦如来在给孤独园说法。除诸大菩萨外。尚有释提桓因一切天人阿修罗等。此天人阿修罗等。除大菩萨等具天眼通者能见。未审凡人亦能见否。 答:凡人不能见。或仗佛力亦能见之。 问:地藏本愿经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其时佛已否涅槃。如何升天。其诸大弟子如舍利弗等。曾否随侍。 答:在佛未涅槃前三月。佛身腾空而上。弟子等均随徒。 问: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中说金刚经……弥陀经……及地藏经等。斯时是否涅槃。如已涅槃。此后又常住于何处。又各佛有各净土。凡人得见否。 答: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至八十岁而涅槃。涅槃之后。应身已殁。报身住实报净土。法身住常寂光土。此等佛土。惟法身大士乃能见之。 问: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其所说法之区域。并不出五印度。何以大悲经起首一句为如是我闻。佛地普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是否吾国定海之落迦山。或当时在印度别有一山名为普陀落迦耶。 答:我佛说法不出五印者。凡夫之境界也。若菩萨境界则不以此限。吾国定海之普陀洛迦。乃观音应现之所。虽亦凡夫境界。而名记圣境者表示凡圣同居之义。一切大乘经典。莫不皆然。但隐显差别耳。 问:释迦牟尼佛是怎样升天的。其诸大声闻弟子等是否同行。俗谓十二月初八日(即腊八日)为佛得道日。确否。 答:佛之得道。是断尽诸障。得大智慧。身相改变。辩才无碍。并非升天也。况未得道前。并未成佛。未有弟子。腊八是佛成道日。 问:释尊弃王太子之荣贵。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在毗舍离附近地方。身已患病。便于娑罗双树间入灭。此说不审是否。 答:此为吾佛应化娑婆成佛之迹。若论其本。成佛久矣。 问:金枪马麦之报。为佛史上二桩故事。见于经律异相。现此书尚未购来。可否将世尊受报事实。劳神开示。 答:金枪实是木枪,即木片也。佛在罗阅只城乞食。有破刚木者。有木片长尺二迸在一边。当佛而立。佛跃虚空。木枪逐之。随佛上下。地水火风不能阻碍。佛旋返入僧房。展足受刺。木枪足趺上下入彻。过入地时。地六反震动。佛说因缘。昔为船主。因海水至。另一船主与之争船。佛船主以矛刺伤其足。命终。佛船主以杀人故。备受三途苦报。至成佛时。犹受余报木枪之害。(佛说兴起行经卷上)马麦之报。见中本起经卷下。时佛在舍卫国受婆罗门阿耆达请。三月安居。阿耆达为魔所迷。忘却供养。弟子乞食。亦无所得。乃有马师减马食之麦以供世尊。三月既满。往辞阿耆达。阿耆达悲怖交至。礼佛忏悔。留佛七日。备具供养。佛说因缘。昔维卫佛成佛之后返国。王及臣民广设供养。时有梵志谤曰。此人应食马麦。何供养为。以此口过历劫受苦。 问:玄奘法师临终稍有病苦。疑所译经或有错误。有菩萨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文佛临终示现背痛。岂亦往劫罪未消耶。古德缁素无疾而终者甚多。岂佛不及古德。请示其故。 答:病死并不相属。有病而不死。有死而无病。有亦病亦死。其中有何优劣可分。而云及不及耶。又文佛背痛。乃是示现。以示业报不亡。敬人勿造恶也。 问:文佛临终示现北疼。见于何书。背疼而云示现。是否无致背疼之恶因。故意示此现象,教人精进。勿贡高我慢。 答:释迦谱卷九引双卷大般泥洹经云。(佛疾生。身背痛。)又云[为欲调伏众生故。现身有疾。]经上迦叶菩萨。亦以佛病发疑问。佛告迦叶。是诸众生。不知大乘方等密语。便谓如来真实有疾云。云示现之象。如问所云也。 问:何谓涅槃。 答:涅槃此云圆寂。谓善无不备。恶无不息。盖佛断德之果号也。 问:一切佛般涅槃后。再作佛事否。 答:佛般涅槃。就是佛事。所谓应以涅槃身得度者。即现涅槃身而度之。须善领会。后须知之。佛本无生。因众生机感故。非生而现生。佛本无灭。因众生机尽故。非灭而示灭。生灭皆佛事也。 问:释迦佛现在说法否。 答:法华云[佛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参参。智者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可证知现在说法也。 问:释迦佛灭度后居何处。 答:常寂光土。若其应化。则无处不在。 问:每一佛化期正像末法。动经劫数。独本师释迦牟尼佛化期今已到末法。始终尚未满一大劫。可谓奇短。 答:都是众生业感所致。 问:世尊降生以前之历史。 答:世尊降生以前为护明菩萨。在迦叶佛时为一生补处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内院。教化天道众生。此为降生前最近之历史。至若往昔修因本事。无量无边。不可纪数。见于经论者。如曾为尸毗王代鸽施身。为普明王持不妄戒。以身就死。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慈忍不动。为大施太子。求如意珠雨宝济贫。筋骨断坏。终不懈废。为螺髻仙人。深入禅定。鸟生卵于髻。俟雏出飞。为劬嫔大臣。分阎浮提均故息诤。又如底沙佛时。世尊为弟子。觅师入山。见宝龛中佛。入火界定。威光赫奕。忘下一足。经于七日。以偈赞佛。得超九劫。先弥勒成佛。又在然灯佛时。为儒童菩萨。买五华以供佛。布发掩泥。今佛。蹈过。得受佛记。若此之类。书不可尽。但事在往古。藉天眼宿命一切种智。方能知见。非如晚近俗事之可以岁月甲子计也。 问:文佛在因地上曾舍身饲虎。与自杀何异。 答:文佛因地舍身饲虎。乃大悲心之所驱使。菩萨愿之所饬发。将圆满檀度之作略。岂可以世法论。又岂可以愤懑舍身者比耶。请将金光明最胜王经舍身饲虎品读之。 (二)佛德 问:释迦佛自具之德如何。 答:佛德无量。说不可尽。佛德微妙。言不可及。然约略言之。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等。 问:何谓十力。 答:一是处非处力。二业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此乃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 问:何谓是处非处力。 答: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如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净行得生净土。定有是处。如是等是不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曰是处非处力。 问:何谓业智力。 答: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果报。皆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曰业智力。 问:何谓定力。 答: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一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曰定力。 问:何谓根力。 答:佛知他众生诸根(宿具智慧。能生修行功德。犹树之根。)上下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曰根力。 问:何谓欲力。 答:佛知他众生种种欲。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曰欲力。 问:何谓性力。 答:佛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曰性力。 问:何谓至处道力。 答:佛知一切道至处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曰至处道力。 问:何谓宿命力。 答:佛知种种宿命。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我在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名姓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曰宿命力。 问:何谓天眼力。 答:佛天眼净过诸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生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曰天眼力。 问:何谓漏尽力。 答: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故不灭)持戒已立。不作后有(故不生)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曰漏尽力。(漏犹言破绽。此破绽在因是败坏义。即是一切烦恼。在果是堕落义。即是轮转生死。无漏者。谓无烦恼生死也。) 问:何谓解脱。 答:不受苦果系缚。谓之解脱。心无烦恼。不受苦缚。则曰无漏心解脱。智慧通达。不受苦缚。则曰无漏智慧解脱。 问:何谓四无所畏。 答: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尽苦道无所畏。佛力智内充。明了决定。在大众中说如实法。毫无畏惧之相。故曰无所畏。 问:何谓一切智无所畏。 答:佛于诸法。无不如实了知。故说我是一切智者。而无所畏。是谓一切智无所畏。 问:何谓漏尽无所畏。 答:漏尽。即无漏之极致谓佛于烦恼真实已断。佛于生死真实已尽。故说我一切漏尽。而无所畏。是谓漏尽无所畏。 问:何谓说障道无所畏。 答:障道有二。障如理智。曰烦恼障。障如量智。曰所知障。佛说诸障真实详尽而所畏。是谓说障道无所畏。 问:何谓说尽苦道无所畏。 答:尽苦道者。为出世间法也。佛说是法。能令行者决定脱苦而无所畏。是谓说尽苦道无所畏。 问:何谓十八不共法。 答: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此十八者。乃仍极地之法。不与凡夫二乘乃诸菩萨共有。故曰不共法。 问:何谓身无失。 答:佛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慧慈悲经修于身。此诸功德满足故。诸罪根本拔故。所谓一切不善烦恼习气俱尽也。一切身业随智慧行。故身无失。 问:何谓口无失。 答:无失因缘。如身无失中说。但彼是身业。此是口业。 问:何谓念无失。 答:佛四念处心。长夜善修故。善修诸深禅定。心不散乱故。善断欲爱及法爱故,诸法中心无著故,得第一安稳处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故念无失。 问:何谓四念处。 答:观身不净,身念处也。观受是苦,受念处也。观心无常,心念处也。观法无我,法念处也。 问:何谓无异想。 答:佛于一切众生,无分别无远近异想。平等普度,心无简择,如日出普照万物。是谓无异想。 问:何谓无不定心。 答:佛心尽离一切微细乱,常在禅定。故无不定心。 问:何谓无不知已舍。 答: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经心知而舍者。故名无不知已舍。 问:何谓欲无减。 答:佛离具足众善,而常欲习诸善法,欲度一切,心无厌足。故曰欲无减。 问:何谓精进无减。 答:佛身心二种精进满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进无减。 问:何谓念无减。 答:佛于三世诸佛法,一切智慧相应故,满足无减。是名念无减。 问:何谓慧无减。 答: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成就圆极。故名慧无减。 问:何谓四无碍智。 答:知诸法义,了达无滞,义无碍智也。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法无碍智也,殊方异语,辩说无碍,辞无碍智也,随生乐闻,演说无尽,乐说无碍智也。 问:何谓解脱无减。 答:佛具二种解脱,故名解脱无减。 问:何谓二种解脱。 答:一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也。二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都尽无余也。 问:何谓解脱知见无减。 答: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了了分别。故名解脱知见无减。 问:何谓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答:佛先知,然后随知起一切身业,故有所现处,无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业随智慧行。 问:何谓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答:如身业中分别。 问:何谓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答:如身业中分别。 问:何谓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答:佛智慧照知过去世,尽过去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 问:何谓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答:佛智慧照未来世,尽未来际,遍知诸法无碍也。 问:何谓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答:佛智慧照现在世,尽现在际,遍知诸法无碍也。 问:何谓大慈。 答:佛住大慈心中, 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乐故云慈能与乐。若四无量慈中,虽心念与乐,而众生实未得乐,故不名大慈也。 问:何谓大悲。 答: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实拔一切众生世间苦, 分段生死苦,及变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无量中悲,虽心念救苦,而众生实未得脱苦,不名大悲也。 问:佛与乐拔苦,何以能尽一切众生。 答:此有二种,一能作与拔之因,谓佛住大慈大悲三昧,慈悲之力,冥熏众生,随所应得乐应免苦者,各得安乐无害。一能作与拔之缘,谓因慈悲三昧之力,普现三业,随有应得乐免苦者,若见若闻,各获安乐无害。 问:何谓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 答:分段生死者,分段身之生死也,凡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谓之分段身,此为凡夫及未断人我执之菩萨,又未入涅槃之罗汉,皆具此身。变易生死者,变易身之生死也,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谓之变易身,此为已断人我未断法我执之菩萨身,又名意生身。 (三)佛相 问:佛身相好庄严如何。 答:应化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为庄严。 问:三十二相请次第说。 答:一曰足平安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盒底也。二曰足下千辐轮相。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三曰手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庸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人也。四曰手足柔软相。谓手足极妙柔软。胜余身分也。五曰手足缦网相。谓手指中间缦网交合,文同绮画,犹如鹅王之足也。六曰足跟满足相,谓足之踵圆满具足也。七曰足趺高好相。谓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种种庄饰妙好圆满也。八曰喘如鹿王相。喘股也,谓足喘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喘纤好第一也。九曰手过膝相。谓双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过膝也。十曰马阴藏相。谓阴相藏密,犹如马阴不可见也。十一曰身纵广相。谓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也。十二曰毛也生青色相。谓身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右旋上向,青色柔软也。十三曰身毛上靡相。谓身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十四曰身金色相。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十五曰身光面各一丈相。谓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十六曰皮肤细滑相。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十七曰七处平满相。谓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也。十八曰两腋满相。谓左右两腋,平满而不窊也。(窊不满貌)十九曰身如师子相。谓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师子王也。二十曰身端直相。谓身形端正平直,不伛曲也。二十一曰肩圆满相。谓两肩圆满而丰腴也。二十二曰四十齿相。谓常人恒有三十六齿,唯佛具足四十齿也。二十三曰齿白齐密相。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二十四曰四牙白净相。谓四牙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也。二十五曰颊车如师子相。谓两颊车隆满,如师子王也。二十六曰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二十七曰广长舌相。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二十八曰梵音深远相。谓音声弘雅,近远皆到,无处不离也。二十九曰眼色如金精相。谓眼目清净明莹,如金精色也。三十曰眼睫如牛王相。睫目旁毛也,谓眼睫殊胜,如牛王也。三十一曰眉间白毫相。谓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三十二曰顶肉髻成相。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如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 问:何谓八十种好。 答:相好义类,而有总别之异。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经云,劫初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治世。)释梵(释谓忉利天主释提桓因,梵谓大梵天王。)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言好者,可爱乐也。以八十种好庄严身,为天人一切之所爱乐,故云好也。 问:八十种好,其名若何。 答:一无见顶相。二鼻高好孔不现相。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四耳轮辐相埵成。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首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十膝骨坚著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纤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观。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手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广长眼。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花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五观无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问:佛出自印度迦毗罗,现属何国。现印度人甚是黑丑,佛及诸弟子有三十二相,种种庄严,是何种族。 答:迦毗罗,现在泥泊尔境内。印度人是棕色人种,与金色近,故佛弟子都有金色身者。 问:何谓阎浮檀紫金光手。 答:阎浮檀,此云胜金。金之以产地名也。佛手金色而有光,故曰紫金光手。 (四)佛像 问:佛像何时创造,造者何人。 答:佛在世时,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优填王不见佛容,渴想无已,欲以栴檀木刻佛像而供养之,目连尊者知王心意,乃摄三十二匠往彼天宫,瞻视佛容,而为雕作,三返乃成。此为世间有佛像之始。嗣后仿作。汉明帝时,佛法东来,经像偕至。据系栴檀像之第四刻者。 问:吾辈不获亲觌佛容,仅能于寺塔中瞻礼金色身像,敢问身像与真容为同为异。 答:身像本像佛而作,岂有不同。但相好不能尽现耳。 问:佛菩萨像赤足者何义。 答:有二义。佛胜应身千丈卢舍那,现于色究竟天。(色界最高之一天)天国土净,天赤足,佛示同天身,故亦赤足。佛劣应身丈六,释迦生于印度,印度炎热,人赤足,佛示同人身,故亦赤足。菩萨则常随佛学,依佛而住,人天二身,示现类佛,故亦赤足。此示同人天之义也。又佛身为微秒清净功德之聚,具足无边相好,如三十二相中足相有六,一足安平相,二千幅轮相,(足下纹相)三足缦网相,(趾间相连)四足跟满足相,五足趺高好相,六足柔软相,如是诸相若不赤足,无由表显,今生得益。又佛行住均有莲华承足,以表佛士庄严之相,或行时足去地四寸,(八十好之一)今秽不能染,显身清净,不同人间,恐足污损,必须著履。菩萨如系法身大士,分证实报身土,庄严类佛,故亦赤足。此表德益生之义也。 问:寺中正殿中供佛像,中释迦佛否。 答:是释迦佛。 问:有供三佛像者何欤。 答:有说是三世佛,有说是三方佛。 问:何谓三世佛何故尽供。 答:三世谓过去现在未来也。若指一佛而言,则法身常住,故尽供以表之。若别指三佛,则前为迦叶佛,现为释迦佛,后为弥勒佛。以表佛统源流,故尽供之。 问:何谓三方佛,何故合供。 答:三方,为东方西方此土也。若指一佛而言,则法身圆满遍于十方。举三摄十方,举三摄十,故合供之。若指三佛,则东方为净琉璃世界乐师琉璃光佛,西方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此土娑婆世界即本师释迦。盖药师弥陀均于此土接引众生,助佛教化,故合供之。 问:佛旁左右立者何人。 答:亦有二说,一谓是左迦叶右阿难。一谓左舍利弗,右目犍连。 问:此二说各有何义。 答:前说以迦叶尊者是传佛心印弟子,为后世宗祖,阿难尊者是传佛教法弟子,为后世教祖故也。后说以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智慧第一,目连尊者是佛弟子神足第一,知行双运,而佛法以宏故也。 问:诸佛菩萨圣像。或塑就金身,或印画图幅,头面眉目耳鼻唇口入法身肢体,种种相好,端严无异。惟两眉中间有一小圈,胸前有一卍字,不知唤何名色,有何作用。历观其他神像,非罗汉已上果位,皆无此圈,卍字独佛方有。究是何故。 答:两眉问小圈,为眉间白毫宛转之相,佛及大菩萨有之。胸前卍字相,惟佛独有,是表佛万德庄严之相,即名为万字。 问:佛菩萨像上,头部有一圆圈,是否即是圆光。 答:佛身有光,头部为显。故画像以圆圈表之。 问:持梭之佛,普通咸谓是药师佛,或云是过去七佛,持塔者乃药师佛。未知孰是。答:药师佛持一种药果。所云持梭,当是果形。 问:愚业瓷,有坐像佛三尊,一手托金钵,一托金珠。一托金塔,未详此佛为何名。所持名物,其用意何在。坐位谁应居中谁左谁右。 答:此三尊佛,似系释迦托钵,药师托珠,弥陀托塔。释迦佛受四天王钵。合成一钵,药师佛持如意珠,满足众生利益。弥陀佛托塔者,或是手执金台耳。坐应释迦居中,药师避左,弥陀居右。农未见像相,姑作是解。 问:近不印送佛像单张。未始不善,无奈受之者未必皆敬,其中不免亵渎。亵渎固有应得之咎,而施与者恐亦难辞其责。未审是否。 答:佛像固应施与能供养之人,施者自应慎出之也。无已,则于像纸角上注[自己不供转送他人勿置秽处致遭过咎]十六字可也。 问:凡送佛像者,如送画者,须裱好送,石印者须八寸以上,再加镜框送人,令人悬挂供奉,不至亵渎。再或汇集成帙,置诸案头,亦不至污坏。总之送像切不可以作宣传品,必须择人而送,方不至有亵渎之罪,然否。 答:所说甚是。 问:佛像张挂太久,已模糊,或蛀坏,欲更新者,其旧像当如何处置,祈示。 答:可化去。唯须恭敬,如送僧人阇毗然,当念佛恭送之。其灰即是法身舍利,可置净器供佛坛上,或抛送大海中。 问:佛金身剥蚀,不知削金重装,算出佛身血否。 答:不算。 问:有僧劝出资为释迦佛装金,及装成,方知将药师佛手中之梭取去,改为释迦。事先未知,不知有无因果。 答:有心改装不可。若其无心。或是因缘所在,功德如故也。 (五)佛身 问:佛是一种什么东西,什么物质。 答:此问甚奇。既信佛教而不知佛,真是迷信矣。今与子言之。经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曰,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从此两句观之。佛即是心,则是一种精神。佛即是身,则是一种物质。合而言之,乃是精神物质不一不异的一种东西。故说佛有三身应身者,同于我人之身也。报身者,同于我我之身,而伟大美妙者也。法身者,不具身相,而以一切法为相者也。 问:娑婆为大千世界之总号,何以佛不降生于他小世界,而独降生于吾人所居之小世界。且他小世界之众生永不得见佛闻法,岂不大可怜耶。 答:吾人所居之世界,乃一四天下中之南洲世界也统论娑婆是大千世界之都名,共有万亿四天下,此万亿天下中之众生,咸云有佛降生,京咸谓佛降生我世蜀中。其实有万亿释迦同时降生,故曰千百亿化身佛。言千百亿者,即万亿数也。 问:俗语有云,[千佛万佛,只有一佛,]然欤否欤。 答:佛体常一,名曰法身。佛相亦一亦异,名曰报身。(自受用者同,他受用者异。)佛用千万,名曰应身,随方应现,各各不同。虽为俗语,亦有足取。 问:佛涅槃后居何处,仍度人否。 答:佛证法身,住常寂光。涅槃之相,应化佛度人方便也。佛依本愿,从法报身而垂应化,尽未来际,广度众生。菩萨发心求佛道者,正为此耳。 问: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自受用身即他受用身)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他受用身即胜应身)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未知入涅槃亦时耶,或随机不定耶。弥勒成佛时,亦是舍那化身耶。或另有名号。方坐莲台云云。 答:百亿国,即三千大千世界。释迦佛在一化境,如娑婆世界一时成佛,当亦一时入于涅槃。法身报身,佛佛道同。弥勒当不异释迦也。 问:生身释迦牟尼如来,与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本愿有别否。及其异同之黠。 答:生身即应身,乃法身之用。法身即应身之体。一实异名,故本愿无别。 问: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是一而不别言同耶,(如屋之内外空)是异而相似言同耶(如一室千灯)。 答:法身无相,当以空喻不当以洒喻也。 问:成佛何以必藉人身,而不能藉天身。彼释迦弥陀都是凡间王子成佛,从未闻有帝释或天帝太子抑在天上修行成佛者。盖有则必具说于大乘经典矣。 答: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者,佛自体也。应身者,化他之用也。应身又有胜劣二者。成佛时人道所见。则为人身,此劣应身也。若二乘及地前菩萨所见,在色究竟天示现最高大身者,胜应身也。大乘经典中往往言之,又何尝但现人身耶。又佛在人道成佛,所以为人道示范故。盖经三途多苦,天道多乐,不暇修不肯修,均难成佛。惟人道苦乐得中,易于起修,成佛亦易。佛恩偏眷。凡我人伦,可不勉哉。 问:何谓化佛。 答:众生有成佛之机,故诸佛菩萨感现,化佛身而为说法,即所谓化身也。佛化现者,如阿弥陀佛光中化佛是。 问:应身与化佛有异否。 答:佛之应身,有胎生,有变化。故应身为通名,化佛为别号耳。 问:何谓报身佛。 答:菩萨修德成满,于色究竟处(色界天尽处)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者为报身佛,亦即菩萨所见佛身相好无边者。 问:现身佛与法身佛有何区别。并作何解。 答:现身佛,经云化身佛。因变化而现起,如世俗化装然。又云应身佛,因众生所感而应现,如对人道则以人身应而现人身。法身者,一切事理统称为法,身积聚义,又依止义,此佛为一切法所积聚,又一切法所依止者,故名法身佛。此其解释也。至于区别,法身为体,现身为用。如某之身忽现党员身,忽现医士身。法身是实,现身是假。如天上月是实,水中月是假。法身是常,现身是暂。如江海之水是常,草头之露是暂。 问:法性法身与方便法身若何分别,祈详示之。 答:法性法身,即通法报身佛之体相也。方便法身,即应化身,佛之用也。亦称法身者,用从体起故。 问:尝疑如来般涅槃,舍利弗不妨视而先灭,牛司闻而同逝,庆喜心难自持,迦叶远来奔临,如丧考妣,而大菩萨如文殊弥勒籍属五印,不见临问,若无事者。岂菩萨所见者报身佛,视此化身之去来为不足悲耶。弥勒偈曰,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或以相佛本无去来,而不作世俗态耶。 答:所论菩萨不作世态处,极为合理。 问:在西方之弥陀佛,法身乎,抑报身乎。 答:佛佛皆具三身。中下二品人往生者,见应身也。上品人往生者,见报身也。彼土法身大士所见者,法身也。 问:普贤行愿品内,有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观经内载无量寿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一则佛身大满虚空,一则佛身小至微尘。岂即中庸所谓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乎。或曰,净土依正庄严,虽不可以此土事理比例。然法藏比丘胎生肉体之身,必不如前述之高大。果尔如此高大肉身,岂不稀奇难信。文殊弥勒本在娑婆,而西方净土亦有文殊弥勒,盖法身圣人皆以法界为身,无土不遍。所谓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第一义谛为髻,种智为头,慈悲为眼,无漏为鼻,四辨为口,四十不共法为齿,二智为手,如来藏为腹,三三昧为腰,定慧为足,诸法聚而为身,故大莫能容,毫绕五山,目如四海。非法藏比丘肉体之身,如前所述之高大也。此说是否正确,请慈悲宣说。 答:法身无分别相,而遍一切处。报身依法身而显,故相好圆满难思。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之因地菩萨,当然无阿弥陀果佛之大身。其余佛身大小及菩萨此土西方并现等说,皆不错也。 问:阿弥陀佛当般涅槃时,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之身量,同时毁灭否。 答:同时隐藏,此系报身,非是应身。无毁灭理。 问: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法身佛也。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然悲华经……当来旷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正法灭后,遇中夜分明,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然则无量寿佛寿命,亦有穷尽乎。又观音成佛,国土号[众宝普集庄严]是于[极乐]外西方又多一佛土耶。亦即由[极乐世界而变为[众宝普集庄严世界]耶。仁者多闻第一,请释此疑。 答:佛具三身。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此无量有二义。一为无量之无量,法身报身也,一为有量之无量,(大数名)应化身也。他受用报身,亦应化身摄。故弥陀有涅槃义。或曰弥陀涅槃,非真涅槃。犹方丈之退居也。故观音成佛,曾无间隔。此释与法报身佛无碍矣。须知净土横具四土,即弥陀圆具三身,勿执一端可也。至观音成佛,即此极乐变成众宝普集庄严。异名异相,而不异其实也。 问:凡证涅槃者,是否永远不生不灭,无寿数可以范围之乎。诚如是,何以一切智成就如来寿命又只六万劫,清净莲华目如来其寿命又只四十劫乎。(见地藏经) 答:无寿数者,佛之报身。有寿量者,佛之应身。无寿数之涅槃,谓之无余涅槃。有寿量之涅槃谓之无住涅槃。 问:法身佛遍一切处,何以凡人无感触。是否一佛有一法身佛。果尔,则法身佛将互受影响矣。究作何解。 答:凡人在迷,故无所觉。法身无相,诸佛共证法身,亦无一异。如空合空,有何影响。 问:经载佛说法时,各处佛菩萨前来赴会。此佛菩萨是否皆为赖耶识体。但文殊弥勒千二百罗汉,则系肉体。如此神入杂凑,且有时互相谈话,实难思议。又法华经多宝塔中之佛,南天铁塔之金刚萨埵,是否为长期入定之肉身。何以又会说话。 答:佛说法时,赴会之菩萨,与凡夫接者系化身,与菩萨接者是报身,与佛接者是法身。法华经多宝塔中之佛亦然。金刚萨埵,是入灭尽定之肉身菩萨也。 问:罗汉入定上升兜率问弥勒,是神识升天,肉身犹在人间。世尊升忉利为母说地藏王经,尔时文佛尚未入灭,如何升天。或神识上升,或肉身飞行自在,殊多疑问。观世尊到频婆娑罗王幽闭之所,说法竟,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既云足步虚空,是肉身亦能上升,不仅神识升天也。仙能飞升,何况于佛,然否。请开示。 答:入定升兜率,是神识升也。佛升忉利,是乘神足通升,肉身升也。故优填王慕佛而造像,及佛从忉利下,而有王及群臣迎佛之事。足征是肉身升。 (六)佛土 问:释迦牟尼佛所主之娑波世界,其佛土界限如何。 答:释迦佛所主之娑婆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即百亿世界。一世界者,包括须弥四洲而言。 问: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辞源中有云,佛说吾人所住之世界,合一千则为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则为中千世界,更合一千中千世界则为大千世界,总称三千世界。其上尚有华严世界等。此说未知可信否。 答:吾人所住之世界,不可但指中华一国,当指一须弥山四大部洲为一世界。合千须弥为一小千,合千小千为一中千,合千中千为一大千。言数则云三千,言量则云大千,皆以娑婆国土之一世界为单位。是为华严经中浮幢王刹之第十三层名娑波世界也。其上更有七重,其下亦有十二重,周围眷属,只此一世界,尚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围绕。阅华严经可知。 问:经云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然则释尊降生印度,应机说法,岂印度国土为释尊所变化耶。请为解释,以开茅塞。 答:释尊应化此土,隐自己严净之佛土,而示现同于娑婆之积土。岂非释尊所变化耶。 问: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均在何处。 答:土为依报,随正报而存在。小果圣人,住方便土。地上菩萨,住实报土。佛在寂光土。与我等凡夫所住之同居土,亦是非一非异。若就当人,则各各当下即是。若就他人,则凡不圣,小不知大,因不知果也。 问:须弥山,指现在之何山而言。四面海中,各有一洲,中国既云在南赡部洲,他三洲皆在何处。请二指实。 答:我此地球,即南赡部洲。其他三洲,皆不在此大地上。非我人之境界。故不可指呈。须弥山在四洲中央,当在北海之外,日月且在山之半腰。吾人仰视青天,或即其山崖之突覆者欤。 问:五台山,或谓即寂光土。然吾辈凡夫所见,并不见其为寂光。凡夫与菩萨同住一处,而所见有异,未知何故。又菩萨所见之五台境界,究竟如何,山邱土石与寂光之关涉,又未知若何。 答:寂光土,乃佛菩萨所居。凡夫但住同居土,当然不见。凡夫与菩萨福报不同,故所见有异。菩萨所见,乃琉璃世界七宝庄严。山邱土石,乃寂光之影像,此其关涉之状。 问:鸡足山原系在摩竭陀国,补怛洛迦山原系在南印度,此出经中。然今云南亦云鸡足,定海亦去普陀。理虽无碍,事必有元地。当如何解法。 答:华严境界,一多不二,广铗无碍,随缘应现。在印度在震旦,何常之有。 问:娑婆世界是否即地球。娑婆两字,是何意义。娑婆世界,从何处来,是神制造耶,是佛制造耶。何以要分出娑婆世界,及极乐世界之别。 答:娑婆世界,是释迦佛教化之区域。其单位为四大洲,称一天下,因有一日月,故一千个天下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此娑婆世界之范围也。现在地球区域,只抵四大洲中之一洲,是南赡部洲也。娑婆之名,本是佛国文字之音,有堪能忍耐的意义,因这个世界不是美满的世界,惟有甚忍的性者,方能居住,故题此名今人早发出世的心。世界是众生居住之所,原属于月生,应说是众生所共造的。神亦众生之一,佛在众生界内同居,均有制造之分也。极乐世界,是娑婆世界外另一世界,有苦乐之不同,所以要分别言之。 问:阿弥陀佛未知降于何国,生于何时,未生以前,虽无净土之名,未知实有净土之地否。据要解云,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此一佛为何佛,开辟以前之人耶,抑即弥陀之化身耶。如必待弥陀发愿而后始造此极乐世界,则弥陀未以前,此土果称为何等世界耶。 答:阿弥陀佛降生之国,即此极乐国土。极乐,梵语须摩提。又有安养安乐清泰等义。按鼓音声王经所记,国名清泰,阿弥陀佛父名月上转轮圣王,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云云,可知。然此国土,在阿弥陀佛未成佛前,为圣王所居,即亦庄严,但不若阿弥陀佛成佛之后之庄严圆满也。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此劫当是一大劫,而大劫年数,若就现时娑婆人道而论,经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则须一百三十四亿(千万)三百八十四万年至要解所云三千大千世界,指我娑婆世界之范围,一佛所化,即娑婆世界诸佛之任何一佛也。就现在教主言,即是释迦牟尼佛。若以娑婆例极乐,则极乐之三千大千世界,为一阿弥陀佛所化耳。 问:极乐世界本在六道以外。经云,彼佛国土,无三恶道。窃思不但无三恶道,即三善道亦俱无之。所谓上善人,乃是无上之善,诸天神皆不可及,况修罗与人道耶。经何不概云无众生道,而独云无三恶道耶。 答:一佛世界,四土具足。一为凡圣同居土,即有六道众生在内。二为方便有余土,即有声闻缘觉二圣在内。三为实报庄严土。即有菩萨在内。四为常寂光土,则为佛所在。但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之凡圣同居土,故具足六道。而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之凡圣同居土,但有人而无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也。阿修罗有天人鬼畜四种,若分属四道,则可省去不说六道,但说五道可也。诸上善人,既称为人,即同人道。人相肖天,故就相言亦可同天道。若以诸佛菩萨出世圣人而论,本无一定身相,所谓意生身,随缘化现耳。 问:从是西方,何故阿弥陀佛必在西方,东南北何以不在,是等诸方,可得在否。彼佛在西方,是偶尔莅止,随缘暂住,或有意选择永不舍离,或以他种因缘故,彼佛必在西方,西方定有彼佛,东南北方,何以不能有此因缘。谓从是者。当从释迦牟尼佛所在说起。下云西方世界,是从何处说起,相隔几何佛土,与此西方是二是一,孰近孰远。 答:佛土圆融,本无东西,随众生机,始有定方。况方本无定,依中而立,以一佛土为中,则一切佛土随此中土众生机缘所见各各安立,始有十方国土。弥陀佛土之在西方,以此娑婆世界为中,随娑婆众生之缘而见有定方耳。若据悲华经云,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时王发愿,过西方世界作佛,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然则阿弥陀佛在初发心修行时,发愿建佛国于西方,故今成佛已满大愿,而佛土在西方也。下文西方世界,亦是从此娑婆世界说起。西方世界无量,佛亦无量,略举七佛耳。远近如何经无明文,无从得知。 问:过十万亿佛土,此数位是概言其远,抑是确不可易,如系概言,究竟有无远数可以指言。如系确数,何以不可多少,恰为此数。所过佛土,是为如何佛土。 答:十万亿之数,当是确数。因佛土真实有故。佛土如是安立,亦是众生机感所致,不多不少也。所过佛土名字,经无明文。 问:有世界名曰极乐,彼极乐世界名,是彼佛所命,或彼世界自命,抑或释迦牟尼佛经下称此佛所命。是否真实名称,有无拟想假定。命彼名者,是经极乐名彼世界,抑京世界实彼极乐。彼名是彼方佛土所能独有,抑他方佛土概可共称。由今十劫以前,阿弥陀佛尚未成佛,彼方世界是否亦名极乐,不是彼名,原名为何。尔时彼方以外,别有极乐世界如彼者否。有则是在何方,已得何名。由今以后,或一劫乃至十百千万亿劫之内,得别有极乐世界亦如彼否。有则应在何方,当得何名,或有或否,都以何故。 答:菩萨庄严佛土,成佛时佛土之名。往往由前佛授记。阿弥陀佛国土,虽未见由佛授记之事,然当法藏比丘(弥陀佛初发心时之身)初修行时,在世自在王佛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发愿成佛时国土第一妙好,国内众生快乐安隐,犹如泥洹。(泥洹即涅槃苦集已尽常乐之境也)此国名安养或称极乐之所由来也。彼佛国有安乐之实,(见弥陀经等)故有安乐之名,不但我佛称之,即他方世界佛亦如是称之。极乐国土,为弥陀造成,其前并无此名,此前世界何名,经无明文。他方佛土,如极乐国者亦有之,如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国土,药师经云,[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此其证也。弥陀佛国,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可知未来久远劫内,当不复有其他极乐世界。然据观音势至授记经,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观世音菩萨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国土,众宝普集庄严。然则净土佛国名随佛异,而众生无尽,佛亦无尽,佛国亦无尽。 问:世之学佛者,终日称持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诸佛菩萨诞辰,悉依念诵集要法则,于观世音称普陀琉璃世界,……文殊称五台金色世界……普贤称峨眉银色世界,……地藏称九华幽冥世界。……盖此四世界亦属娑婆之中,何又有此四种名号,抑非属娑婆耶。但此四大名山,尝闻朝参游历之十述及道场胜境,较之他山香火踊跃,并非金银琉璃建设而另成世界。即九华幽冥世界,亦非幽暗之象。不过因诸菩萨成道于各山为一教主,故有如是名称。设若此论,阿弥陀佛亦成道西方,为一极乐世界教主,则弥陀经中种种极乐胜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恐如琉璃金色银色幽冥之赞词,则西方净土,岂不亦如此土乎。然已发心学佛求生净土之辈,首先具信愿行三字,信其必有极乐世界,固然深信不疑。未发心者,必疑极乐与此四世界名称相同,而实境亦如此土何必终日喃喃求生西方,分娑婆秽土极乐莲邦为二世界乎。 答:四大名山,为四大菩萨于娑婆人道中应化之境,即是凡圣同居土。琉璃金色银色三世界,是三菩萨之实报庄严土。虽同在一处,圣自受用,而凡不见。幽冥世界,是地藏菩萨摄化众生之土,亦是凡圣同居土,但与三恶道同居,而非与人道同居,故人亦不见。赞三菩萨举胜土,所以赞其智也。赞地藏举劣土,所以叹其悲也。若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分明在娑婆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原与娑婆不涉,虽亦圆具四土,而其凡圣同居,亦是净而非秽,不若四大名山之为同居土,但秽而非净也。总之普陀五台峨眉九华,皆是娑婆秽土,而西方即是极乐净土,本不相侔,岂可等观。琉璃金银等世界,惟菩萨各自受用,而我人不得受用,故疑其虚。极乐世界不惟弥陀受用,即我人之往生者皆得受用,岂容疑哉。 问:常寂光土,未知是否即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之真如。 答:常寂光土即指法性。来问是也。 问:弥陀经中之净土庄严,是否指同居土。其方便实报寂光三土,又不同耶。 答:是同居净土。至方便实报,当然胜进。寂光土则但是真如之理,为三土之体,非别有一土者。 问:有多种书皆谓西方净土为弥陀愿力化现,且由百亿净土中择出。尊答(半月刊内)引鼓王经,谓即弥陀降生之国,成佛后更加严师者。未知孰是。 答:此应分别说之。但说净土,都指弥陀报身佛土。鼓音王经,是指弥陀应身佛土。前者为实报庄严净土,后者为凡圣同居净土。 问:极乐四土,一曰常寂光土,二曰实报庄严土,三曰方便有余土,四曰凡圣同居土,四土各据一方乎,抑常寂光居中,再外为实报庄严土,再外为方便有余,再外为凡圣同居土乎。 答:真性无为,不落诸数,一尚不有,为有四乎。国土亦唯心也。十方世界,各有净秽,唯极乐之四土,皆净而无秽也。四土原在一处,断断不可作上下中边之见。人若向自心中去得一分垢,世界就露出一分净。譬如有姿色YIN女当前,破戒人见之则好,持戒人见之则恶,女身一也,美恶二也。经云,境缘无好丑,好丑由于心。足证唯心之旨。 问:西方净土,无成住坏空等劫,阿弥陀佛有无量寿,寿既无量,何以观音势至授记经内云,阿弥陀佛正法灭。请训示。 答:弥陀佛正法灭,观音即成佛经继之,犹是正法不灭之象。佛寿无量,云涅槃者,犹世间寺中住持一期退位耳。不同化佛之涅槃。 (七)观世音菩萨 问:观世音菩萨在空王劫前,早成佛竟,号正法明如来,以大悲故,现为菩萨。然经载久远劫前,莲华化生二童,一名宝意,一名宝上,问佛以花香等供养以何为胜,而佛答以慈心回向菩萨为最胜,二童乃发菩萨提大悲之愿,后作观音势至二大土。是则观音先成佛欤,抑先为莲花化生之童子欤。倘先成佛,则已妙觉,不必去问香花供养之孰贵。倘先作此童,则观音后证佛果,而势至大士竟未成佛,果何故耶。祈开示,解所知障。 答:菩萨境界,不可思议。已成佛后既可再作菩萨,其随缘化现或先或后,何庸多作计较。 问:经谓观音即过去正法明佛,今人以菩萨称之,得毋谬欤。 答:所云正法明,乃观音之本也。人所称观世音,是正法明果后示现之迹也。迹是菩萨,称之何妨。 问:观音大士生于何何地。 答:菩萨大士已证无生,不可作凡夫有生计度。然观音是弥陀辅弼,则亦往生极乐人也。 问:心经中观自在菩萨,是否观音大士。 答:就别而言,是观音大士。就通而言,则凡行深般若者,皆得受自在之号。 问:俗语有送观音千手观音之别,经目又有十八臂四十八臂之异。敢问一人四名乎,抑四人四名乎。 答:大士普门示现,法身是一,应身有多,何止四名已也。 问:六观音中有准提观音一种,世俗所奉准提大士,即系观音化现,然乎否乎。答:准提是观音化现。 问:准提菩萨像与千手观音相似,人都谓一,未知相差在何。 答:准提十八臂,观音千手,准提面上三眼,观音眼在手掌,此其不同也。 问:观音大士与白衣观音大士,是一是二。 答:观音大士化身甚多,白衣观音是其一也。 问:观音菩萨有白衣飘海送子千手等种种之别,未知是一是异。或谓观音菩萨念六字大明咒而顿超八地。未知究竟如何。又楞严经有观世音如来之名,未知其传记如何。又谓观音菩萨于往劫中已成为佛,名正法明如来,未知本迹如何。 答:观音应化,不一不异。六字大明咒功德,当阅经说。观世音如来,是观音菩萨最初发心时所受教之佛。无别传记。正法明如来亦然。 问: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又见观世音菩萨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王如来。是否二号可同称。 答:正法明是过去佛名堂,普光功德山王是当来佛名。一加过去二字,一加当来二字可也。 问:观世音菩萨如何具千手千眼,是何妙用。请详示。 答:菩萨诵大悲咒后,顿生千手千眼。眼为察看众生之用,手为救护众生之用。欲广度众生,所以需多手眼耳。 问: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是否为察看救护众生之用。但无量数众生,岂千手眼所能足用。又何以其他佛菩萨均无,而观音独有。 答:千手千眼之千字,不可泥作定数,总之表数无量而已。观音菩萨昔以传说大悲咒因缘,弘愿所感而现是相。一切佛菩萨均能化身无数,若合为一身亦可有无量手眼也。但未有表示事实耳。 问:观音大士未成佛时,有云男身,有云女身。且塑画大士像多系女身。未知孰是。 答:大士三十二应身,有现作女身者,故今塑画有作女身耳。并非定是女身也。 问:阅鱼蓝宝卷,金沙滩将遭水灾,而荷观音大士现卖鱼郎救度之。现在黄河水灾如此之大,彼大士何勿本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之心,现身而一加援救乎。藉此可以增进众生信心,弃恶为善,岂不一举而二善哉。 答:此次水灾中蒙大士救免者,时有所闻。倘人人能信仰大士,则早不成此灾矣。 问:观音神变,屡见记录。前报纸载南海故事,姑嫂往普陀进香,舟抵南海,姑适经期至,乃守居舟中,待嫂上山礼佛毕,已午饭后,忆及小姑肚饥,即携饭入舟,小姑云,方有一老妪携来白饭一碗,已充饥矣。又观音灵感近闻二编,载彭烈文居士在战场上疲饿已甚,迳见火光,趋至一老妪售粥幸得果腹。此皆大士化身所赐。惟此饭此粥从何而来,要求居士解答。 答:观音系法身大士,古佛再来,已证法性,于法自在。既能变化有情之老妪,又何不能变化无情之粥饭乎。况此等变化,得神通者类能为之,本不足奇。若论原理,则以一切色法,皆四大种之所造,此四大种性具于如来藏,即吾人之心性无法不具者也。有定力者心力强。心力强者,能随心变化矣。 问:普门品中[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是何解义。 答:此喻菩萨慈悲说法,灭除众生之烦恼。悲体即悲性,是愤怒相,故喻如雷震之警戒也。慈意是拥护相,故喻如大云之普覆也。所说之法,能拔苦益物,故喻如甘露之澍也。三者备而烦恼除矣,喻如焰灭也。 问:普门品云,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果位同是菩萨,似犹有高低之别,其差别何在。 答:菩萨六度万行,庄严佛果,精进不懈。无尽意菩萨一闻供养观音功德即解璎珞以供观音,乃菩萨行道之本分,非有高低于其间也。 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伊尼鹿皮作下裙]一句,殊深疑惑。盖大住大悲行门,教化众生,何以鹿皮护身,为学者表率。且伊尼二字何解。 答:此菩萨现居士身,故不妨以鹿皮作裙相。菩萨大悲,能令鹿出三界。原子核在区区忍其皮也。至谓为学者表率,则华严境界,情与无情同一法界,正不得生取舍于其间矣。伊尼鹿名。 问:[诸佛菩萨殊胜因缘]载二月十九为观音圣诞,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九月十九为观音胜缘。云与此土众生有缘,故于九月十九亦列为纪念日。除二月六月外,九月当别有所本。求详示。 答:菩萨纪念,大概只有一次。而观音独有三次者,即是其应现之繁,与众生多缘之事实。但二月十九为诞日,载在丛林清规中。其余二日,未见出处。 (八)地藏王菩萨 问:地藏王菩萨究司何事。 答:此大士誓愿宏深,常救地狱众生出苦。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且阅地藏本愿经,便知其详。 问:地藏于远劫前为长者子,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众生广设方便,尽今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但十方世界众生无边,欲求度尽,势不可能。然则地藏因发宏愿,将永无成佛之一日乎。 答:众生无边,菩萨愿亦无边,岂有不可能者。至成佛与否,原是受报与不受报之语,岂真地藏之德尚不及佛者乎。观音文殊,皆是古佛再来,安知地藏菩萨非早已成佛乎。 问:阅地藏本迹灵感录第三页,知列地藏菩萨两边者,右为道明和尚,左为道明之父闵公。今阅佛学半月刊第四十九期,慧舟答景瑞居士问中,称列地藏左边者名目连和尚,列右边者名道明大师。二说未知孰是。 答:以灵感录为是。(半月刊第五十二期第二十六页,已更正。) 问:世俗传传萝菔者,即目连尊者也。又说目连尊者,即地藏菩萨也。因目连曾以锡杖打破铁围城,舍利珠照开地狱门。而赞工藏偈中,又有云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因此故又称目连即地藏也。祈开示以免误会。 答:目连尊者,即佛之大弟子摩诃目犍连,译义为采菽氏。地藏菩萨,即常怛发愿度脱苦恼众生之大士。有地藏本愿经及地藏十轮经专载其事,不可混淆。锡杖为比丘行道之器,宜目连所执。明珠乃地藏利生之具。舍利珠杜撰可笑,传萝菔俚俗不堪,不足道矣。 (九)一切圣境之研究 问:何为圣种。 答:凡夫造业受报,常在六道,生死轮转,不得出离。反是即谓之圣。其种有四,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四如来。 问:何为声闻。 答:闻佛说法音声而得道果,故曰声闻。其类有四,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问:声闻四果其义若何。 答:须陀洹此云预流。谓初预圣流,七番生死,得阿罗汉。斯陀含此云一往来。一番生死,便得阿罗汉。阿那含此云不还。尽此一生,便得阿罗汉。阿罗汉此云无生。谓永不复来三界受生也。此为四果之极。 问:何为缘觉。 答:谓观因缘生法而证觉道,故曰缘觉。其出离三界。与罗汉同,而德乃较胜。 问:从初果须陀洹至妙觉,其间修证次第地位,可否简单示明。或应看何经论,可经备知。 答:须陀洹是小乘果名,妙觉是大乘果名,应分别论之。小乘位有七贤四圣。七贤者,五停心别想念总想念暖顶忍世界第一也。四圣者,须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来)阿那含(不来)阿罗汉(无生)也。大乘位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如初住中开出十信,则为五十二位。若第十回向中开出四加行,则为五十六位。妙觉是佛位。通常除佛位,故称菩萨四十一位,或五十一位,或五十五位。若欲详悉其名,可考教乘法数,及大小佛学辞典。若欲明其修证,小乘果位看俱舍论贤圣品,大乘果位看大乘入道次第章,及华严经楞严经。再如统大小乘而比较之,则看天台宗之四教仪。(有集注)及教观纲宗,或贤首宗之五教仪。 问:断尽何惑,方证须陀洹果。证须陀洹果者,已证真谛否。 答:证须陀洹果者,才见真谛,未证真谤也。 问:三界唯识而有,然阿罗汉已超三界,则情识破尽,固不待言,既情识已尽,则能所已忘,因何谓之偏空,抑情识未净耶。 答:罗汉但证人空,未证法空,是以但得自度而无度人方便。故曰偏空。 问:何为十六罗汉。 答:十六罗汉皆佛弟子。罗汉中之长老,其名曰宾度罗跋罗堕阇尊者,迦诺迦跋蹉尊者。迦诺跋厘阇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讵那尊者,须跋陀罗尊者,迦理尊者,伐阇弗罗尊者,戌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罗怙罗尊者,那伽犀尊者,因竭陀尊者,代那波斯尊者,阿氏多尊者,住茶半托迦尊者。 问:诸罗汉名其义可得闻乎。 答:曾见经论者,如宾度罗跋罗堕阇即宾头卢堕颇罗堕,此云不动利根。诺讵那即诺矩罗,此云鼠狼山。须跋陀罗,此云善贤,罗怙此云执日。余均未见翻者。 问:十八罗汉出自何时,其历史有可考否。 答:皆出佛世,其略史载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问:何谓菩萨。 答:具称当云菩提萨埵。此谓觉有情。为内怀佛道外现凡相者。 问:何谓四向。 答:谓声闻众之未获四果者。即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以其趣向果信而造修,故曰向。 问:何谓三贤。 答:菩萨修行成佛,经历四十一位。初三十位为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十位谓之三贤,以其尚未证真,故但曰贤。 问:何谓十圣。 答:即四十一位之后十一位。所谓十地等觉则为十圣。以既证真,故曰圣也。 问:何为十住。 答:修菩萨行者,已满十种信心。得住佛种。(将来发达即成佛果)故曰住。其十次第,曰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是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问:何为十行。 答:十住已满,自德已立,堪以度人,故曰行。其十次第,曰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 问:何为十回向。 答:十行已满,不居其功,故曰回向。其十次第,曰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 问:何为十地。 答:回向已满,方登佛地,渐次圆满。其名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问:十地及等觉有十一位,何以只称十圣。 答:等觉一位,为第十地之极,故与十地合为一位而只称十圣也。 问:千百年前之罗汉与菩萨,已成菩萨与佛者,当不知凡几。今仍沿用旧称曰罗汉曰菩萨。在已成佛菩萨者。原无所计较。在崇信佛菩萨者,似不能不作一间题。不识有研究之必要乎。 答:学佛者,当依法不依人。今之称罗汉菩萨与佛者,俱依其法而称之也。但依经典定名,不应妄生分别。 问:菩萨名位,不知缘何而起,得众共认。印度自佛灭后,菩萨阿罗汉代有其人。而吾国独付阙如。即若比丘中之智者杜顺南岳六祖等居士中之传大士庞公等,纵不敢上跻马鸣龙树无著。至语功德于狮子觉等小菩萨,恐未遑多让,而竟无以菩萨称者,何耶。 答:佛法入我国后,已在像法时代。虽有大德,无人证明其行位,故未便滥称。 问:华严经言,菩萨境界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未知到何级断见思,何级破尘沙,何级豁无明。又何谓圆教别教通教。如六祖能大师之境界,已能超轮回证无生否。 答:天台宗以佛教法应机不同,分为四类。见思惑重者。为说三藏教。见思惑轻者,为说通教。见思者三界内凡夫之惑也。无明重者,为说别教。无明轻者,为说圆教。无明者,根本烦恼界外菩萨之惑也。圆教机初信。先断见,七信断思尽,与别教七住,通教已办地,藏教四果齐。圆教机十信,断界同外尘沙尽,与别教十回向,通教菩萨地(但界内)齐。圆教机初住,豁破无明,与别教初地齐。别教十地。与圆教十住齐。别教等觉,与圆教初行齐。圆教二行以后所断微细无明,非别教所能知矣。详见教观纲宗。能大师已证无生。按菩萨见思惑尽,即证无生也。 问:有人谓孔颜乃菩萨化身。江易围先生亦云,孔老乃菩萨示现觉世者。衡诸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之交,似应宜有然者。老居士于意云何。 答:从理而言,自可云然。就事而言,未必尽是。如来法身遍满法界,所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无情且可为佛之化身矣,况孔颜哉。然应具道眼观之,不可同于俗眼也。 问:准提有称准提王如来者,有称准提王菩萨者,究竟以何为是。并又有称佛母准提,此名为何。亦请示知。 答:菩萨因名,如来果名,可俱用也。因此等菩萨,都是已证佛果,还作菩萨者。佛母即菩萨之异名。 问:普贤行愿品偈语,既是普贤菩萨所说,何以有[如彼普贤菩萨行愿我与彼皆同等,愿诸智慧悉同彼,]等之语。且偈语中如此者甚多,不知何故。 答:有二义。一谓代众生作发愿口吻,二谓泛指一切能修普贤行愿之菩萨也。按菩萨以其德行为名,原无人我之相,固不可以凡夫知见为例。 问:余尝疑佛弟子除诸声闻外,若菩萨中之交殊慈氏药王药上,现有生地,其余即普贤未必实有其人。或者说大乘经时所化之假名,故动云数万亿。其名字纯以表德,漫无姓氏国籍,如庄列中所托之某子而已。普贤更可疑,往往目赞曰修普贤行。岂远劫前有菩萨名普贤者,而袭用其名,如吾地羿与子都之类欤。 答:菩萨有从他世界来,故记载不详。以德立名,凡圣同例。有何疑乎。 问:文殊表智,普贤表行,观音表德。鄙意以文殊亦具普贤行,观音德。普贤亦具文殊智,观音德。观音亦具文殊智,普贤行。此即帝网行重重相摄未知然否。 答:诚然。所以分别者,为应度者说耳。 问:太虚法师所讲佛说八大人觉经[……天魔即他化自在天魔,欲界六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为天魔。天魔亦有粗细,粗者为欲界自在天魔,……细者为住不可思议逆行菩萨。……]查华严经十地菩萨,多作各种天王。夫菩萨既已超出六道,为何要作天王,为何在作天魔之细者。菩萨作天王,或为护法起见。但作天魔而阻人修行,真是不可思议。祈赐教。 答:菩萨作天王,乃示现为度人起见。菩萨愿力广大,人间未能畅其本怀,故作天王也。示现作天魔者,为逆行菩萨。所以警诫世人之毁法,与磨练修行人之道力也。 问:阿阇世是仙人应化,非菩萨应化。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卷二第九页,载频婆娑罗王患年老无子,不待仙人三年命终来为其子,速遣使杀之,仙人曰,卿当语王,我命未尽,王以心口遣人杀我,若与王作见者,还以心口遣人杀王等语。是报复心未息嗔痴恶毒俱炽,后杀父禁母,罪大恶极,何足以为菩萨。若认阿阇世是菩萨应化,则现今主张废伦废孝者,岂不有所借口。 答:释迦本师应现世间,凡与有关系者,俱是历劫法缘。阿阇世王以造五逆而发起念佛法门,称为逆行菩萨。若就仙人之转生为王子而论,只可说是仙人之业报,不可以云应化也。因彼而发起念佛法门,无异助佛教化,故称为菩萨应化耳。但此菩萨称为逆行,况后来悔改舍邪归正广行佛化乎。 问:泉州地方各巷冲壁处,每建有小亭,中安石佛像,其佛像与释迦坐身同样,其名称为泗洲文佛,未知别处亦有此种形式否。又未知泗洲文佛出自何经何史耶。 答:此种情形,恐唯泉州有,他处无之。泗洲文佛,名实不伦。查唐中宗睿宗时,有番僧配住淮安龙兴寺,诏入宫,甚得帝尊,及圆寂,送至泗洲普光王寺塔焉,后有圣僧万回曰,此僧是观音化身,因号泗洲大士。泉州所供者,殆即大士欤。 问:寺山门内所供南向者,为弥勒佛否。 答:是弥勒菩萨化身,定应大师之像。大师在五代梁季,示生于浙江四明之奉化,皤腹常欢喜,手持布袋,故称布袋和尚。今奉化县岳林寺,为大师行道处。然弥勒是未来世佛,现在尚是菩萨,故称为弥勒菩萨为宜。 问:立于弥勒菩萨后者为何菩萨。 答:是韦驮菩萨,贤劫当来第千尊佛也。 问:菩萨须降生修行方能成佛,成佛后要否降生。 答:降生修行成佛,乃应身佛出世之常规,所谓八相成道也。至于报身化身,则不拘于此。(八相者谓一从兜率天退,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又应身佛未出世前,为一生补处菩萨,常居兜率天。故有降生之言。否则但云示生,不必说降生也。 问:一小劫中,约有几佛出世。 答:小劫中佛出世与否无定数。据经现在贤劫有千佛出世,皆在住劫。其出兴次第,则第八小劫前无佛出。第九小劫始有四佛出,释迦即第四佛也。第十小劫弥勒佛出。第十五小劫中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续出兴。第二十小劫中楼至一佛出。余小劫均无佛。 问:何谓七佛。 答:由释迦前追溯过去之佛,至前第六佛止,即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毗舍浮佛,尸弃佛,毗婆尸佛,连释迦佛共七佛。亦有他方七佛,如立七佛柱所刻名号,曰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甘露王如来,阿弥陀如来。 问:何谓贤圣劫,期间有若干久,贤圣劫即贤劫否。大劫小劫云云,起算于何时。现时属何劫。佛典中辄云第几佛第几佛,来历如何。历劫来最先成道者为何佛。弥勒既已成佛,何以尚住兜率天宫。释迦继六佛而成道,似释迦以前只有六佛,何以佛言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岂释迦成佛别有道统相承,故言继六佛成道耶。 答:贤圣劫即贤劫,贤劫即现代时之大劫名称。凡一大劫分为四个中劫,一中劫分为二十个小劫。世界从空初成,至于成了,为一个中劫,名曰成劫。世界既成,暂住不坏,至将坏时,又为一个中劫,名曰住劫。从初坏至坏完又为一个中劫。名曰坏劫。世界坏尽,则成虚空,此空所经时,又为一个中劫,名曰空劫。二十个小劫,以住劫为标准。而计其久远,则又以住劫之初八万四千岁,渐减至人寿只有十岁,再从十岁人寿增加至八万四千岁为止,为一小劫,故二十小劫以人寿一增一减为分剂,即以此计算其年代,又以人寿递减约每百年减一岁,增时亦然,如此算来,可成算式(84000-10)*100*2=X求其结果,为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此为一小劫时间之约数。现在适当贤劫住劫第九小劫减劫,人寿在六七十岁之时。众生无始,故佛亦无始。说有一佛最先成道者,非佛教也。弥勒为释迦佛之补处菩萨。故居兜率天内院,须至第十小劫减劫之初,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方乃成佛,现在并未成佛也。在本世界成佛,从释迦佛溯过去至第七佛,称为七佛。犹人家之上溯七祖也。但七佛之第一二佛,盖在前一大劫,劫名庄严劫,佛名毗婆尸佛,尸弃佛,在贤劫于今有五佛,即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佛也。 问:弥勒菩萨至今尚未成佛,何以知之。 答:据佛说弥勒菩萨上生经下生经,即知现在弥勒在兜率天内院,俟第十小劫(现在第九小劫人寿七十岁)人寿满八万四千岁时,乃下生成佛。 问:佛有定数,如下次成佛者为弥勒,是则欲即身成佛,恐决难办到。然乎。 答:来问以世尊曾记贤劫千佛,谓弥勒次释迦成佛,疑佛有定数。须知此千佛有千佛之因,使其果第次成佛。未尝谓千佛之外,不计众生在此期间成佛也。但即身成佛之说,则又不可不辨。成佛之义,须论六即。六即者何,为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是也。理即佛,凡夫也。名字即佛,初发心人,犹是凡夫也。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则地前菩萨。分证即佛,为地上菩萨。惟究竟即佛,乃真佛耳。禅宗密宗均有即身成佛之说,净土宗亦有即身成佛之义,谓此土念佛时,极乐莲胎已成就者。然所成之佛,至观行即佛而已,岂真究竟佛哉。按观行即佛者,谓方修观时,如禅宗大悟时,密宗三密相应时念佛一心不乱时。心与佛性相应,则佛性功德开显。若出观时,依然故我也。 问:欲查考药师佛之来历,有何书可查。并请言此佛消灾大意。 答:读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自知。 问:阿弥陀佛是否万能。 答: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义。当然能力充赛空间时间也。 问:释迦佛自言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胜,而大慈菩萨发愿偈,则谓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何也。 答:释迦自谓最尊者,乃于天人之中,非谓诸佛之中。以释尊为大千一界之教主,所以为九法界之至尊也。大慈菩萨引物欣向,此土众生与弥陀之缘最深,故称弥陀为第一。普今一心皈命,非弥陀与诸佛较优劣也。 问:佛教得马鸣龙树后,犹之儒家之得孟子,其道大昌,有此事否。二师何时人,何宗几祖,有何著述。 答:此说近似。此二菩萨,乃大乘各宗之祖马鸣生在佛灭六百年后,著有大乘起信论。龙树生在佛灭后七百年间,著有十住毗婆沙论,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就禅宗列祖次第,则马鸣为十二祖,龙树为十四祖。 问:二月十五日,十一月十七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之何纪念日。 答:二月十五日,为释迦佛涅槃纪念。十一月十七日,为弥陀佛诞日。十二月初八日,为释迦佛成佛纪念。 古农佛学答问卷一终
----------------------------------------------------------------------------------------------------------------- 更多范古农居士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