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唐思鹏:发愿文讲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唐思鹏:发愿文讲记

 

  唐思鹏  主讲

  王仕君、赵茹  记(2004年4月)

  今天,给大家专门讲一次发愿。我们学佛,发愿是非常重要的,发什么愿呢?就是发菩提大愿。如果没有发菩提大愿,学佛是不会有成就的。那么,如何发菩提大愿呢?我准备给善友们讲四点。第一、就是发菩提大愿的殊胜意义,也就是它的重要性。第二、发菩提大愿的方法,包括我们所发菩提大愿的一些仪式。第三、发菩提大愿的具体内容。第四、发菩提大愿所得的殊胜义利,也就是所得的殊胜硕果。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给善友们讲一讲。

  一、发菩提大愿的重要性,伟大意义。

  首先,我背一段话,这段话是清朝省庵大师说的,他著了一部书叫《劝发菩提心文》,在这个劝发菩提心文的前面有这样一段话:“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意思是说,我们趋入佛的圣道,最重要的入门途径就是发心为首、第一。发心就是发菩提心。“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者:也就是我们修行的当务之急,是要立愿。立什么愿呢?立菩提大愿。“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如我们立了大愿,就能够度化无边所有的众生;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大愿,就有堪能成就无上佛道。“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如果我们一个学佛的人,没有发起大菩提心,没有树立广大的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纵然我们经过了尘沙大劫,依然还在六道轮回之中。“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虽然我们一天从早到晚,都在修行,是不会有成就结果的,所谓唐捐其功,徒劳无益。“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如果修行者忘失了菩提心,就是指我们已发过菩提心,由于菩提心不坚固,在修行漫长的道路上,把所发的菩提大愿忘失了,这就叫“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者:但是我们没有忘记自己不断的种诸善根,还是在止恶修善,这种善法就是魔业,也就是感生成为魔王或成为魔子魔孙(魔王眷属)的这个业,而不是成阿罗汉的业,更不是成佛的业。

  这里,我给善友们讲一个佛曾经讲过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刚成道的时候,魔王波旬先遣魔女媚之。就是遣了天上的魔女打扮得花枝招展,非常妖娆,来迷惑佛陀,由于佛修了不净三昧观,便彻底降服了这些魔女的诱惑。后来魔王又派魔军魔将,带着利器、凶器来杀害佛陀,佛呢,又修了慈悲三昧观,把他们同样彻底降服了。最后,魔王波旬以他的魔宫垮塌、彻底失败而告终。因此,佛的弟子们就问,魔王波旬是十分利害的,他多次想阻挠世尊成道,最后还是彻底失败了,请问世尊,您是用什么办法降服他(她)们的?为什么这个魔王波旬有如此大的威力,在世尊成道的时候要与您作对呢?佛陀简单地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弟子们有所不知,在迦叶佛时代,有座舍利宝塔年久失修,将要垮塌,当时有位善人,他发大善心,到处去募化钱物,召集工匠,以他为首,把这座舍利宝塔维修好了,维修好了之后,他又发愿说:‘我要用千年不灭的明灯供养这座舍利宝塔’。由于他的这种善举,做的善业,来生就招感到了魔界,成为了魔王;这个魔王就是波旬魔王。”佛说“我自己是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发大菩提愿,勤修六波罗蜜,积累无量的福德、智慧圆满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波旬他那一点有漏的福业,怎么可以与我无量的清净福慧相比呢?”所以最终魔王彻底失败,甚至以魔宫垮塌而告终。我们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体会到佛在《华严经》里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的真实义。“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意思是说:我们发菩提心,没有发得很坚固,在修行的漫长道路上,把菩提心忘失了,忘失了菩提心,所修的善法都是魔业,何况我们学佛的人还没有发菩提心呢?“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大家要知道,如果我们真正要想学如来无上大法的话,就要从当下开始,认真具发坚固的、不坏的菩提大愿,一刻也不能缓,也只有发了大菩提愿,才算佛弟子,才能真正的开始学佛,最终也才能成佛。

  说实话,这个发菩提愿确实非常重要,《华严经》里佛陀说有八个方面:

  第一、“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大乘庄严经论》里说,菩萨有四种殊胜,第一个殊胜,称为“種子殊勝”。种子殊胜就是指的菩提大愿。因此《华严经》里边首先就说,菩提心是成就一切诸佛的种子,能够生一切鲜白的无量佛法,这个鲜白的无量佛法是指: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八解脱、八圣处、十遍处等等。这些都是圆满佛果位上成就的清净法,我们要成佛,也就是要成就这些清净法。首先我们要成就这些清净法,就要有成就这些清净法的主要根据(种子),也就是因缘生法的因,那么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大愿,所以《华严经》里边第一就讲到,菩提愿是成佛的种子。

  第二、“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良田是比喻,就象农民种庄稼一样,想要有好的收成,五谷丰登,就必须要有肥沃的良田才行。我们要想成就一切功德,成就一切智智,也就必须要有良田。什么是良田,菩提大愿就是良田,是生长一切清净功德之良田。

  第三、“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在我们中国《周易》这本书里边就有这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这个大地犹如《礼记》所云:“载华岳而重,振河海而不泄”。那么我们学佛的人,也要有这厚重的大地,这个厚重的大地,就是我们的菩提大心。因此,佛就把菩提心比喻象大地一样,能够持载一切诸世间。当然这个诸世间,主要指的是有情世间。另外器世间也是诸世间,我们的有情世间,就要依住在器世间上才能成立,如果没有器世间,没有依报,我们的有情世间就不会存在,不会成立。而这个菩提大愿就有如大地,下化一切所有众生,就全靠菩提大愿的持载了。

  第四、“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由于我们都有烦恼垢,这个烦恼简单说主要是指贪、嗔、痴三毒,由这三毒为根本,就能引生出其它种种的烦恼。如象慢、疑、恶见,乃至我们讲过的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都是以贪、嗔、痴为根本而引生出来的。怎样才能把这些烦恼垢去掉呢?佛说菩提心能够去掉。因为我们所发的菩提心犹如净水,净水是能够洗除一切污垢的。而烦恼污垢就要用菩提心这个净水才能洗除。

  第五、“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我们真的发了大菩提心的话,无处不至,无处不到。如果没有发菩提心,那我们要成就所谓的功德,使我们的三业转染成净,那是不可能的。我曾经跟善友们讲过,凡夫与佛的差别只在一点上:我们凡夫的身、口、意三业,是依无明而行,也就是说在无明、愚痴的指导下,然后起的身、口、意三业。圣者的身、口、意三业,是在智慧的指导下而行,所以在十八不共佛法里边就讲佛有三种不共业时说:“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语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身、口、意三业都随智慧而行,他就是佛。身、口、意三业随无明、烦恼而行,他就是凡夫。所以转染成净也不过就是要用智慧对治我们的愚痴、无明、烦恼。而最终成就所谓的一切智智,使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而行,这个在佛法里边有个名词叫“转识成智”。

  第六、“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我们一切众生,都有贪爱;一切外道,都有邪见。我们要去掉贪爱,远离邪见,那就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犹如熊熊的盛火一样能够烧灭一切邪见、贪爱。

  第七、“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犹如清净光明的太阳一样,能够普照一切众生。因为菩提心是指上成佛道,下度众生,尤其是一切众生都要摄受,都要度化。因此,菩提心有如清净的太阳一样,普照一切众生,无有一个众生而不摄受,而不度化。大家都了解《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如何降伏其心呢?首先,把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的这一切众生都要度到无余涅槃的彼岸去。这个也就是下化无量众生,就在下化无量众生当中,了知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没有实在的众生被灭度。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众生也是有为法。我度众生也是有为法,所说之法也是有为法。因此,真正善学佛的人,就在度众生的当下,做到三轮体空,能取不可得,所取不可得,中间诸法也不可得。其中能取不可得者,可以破我执;所取不可得者,可以破法执,也可以破众生执;中间诸法不可得者,也就是我们在行财施、法施、无畏施的时候,观它是有而非真,相有体无,是我们心识现的影像,要不分别、不执著,用智慧观照它的真实性。做到这点,就叫三轮体空,也就是真正的智慧观照,慧能大师称之曰:“内外明彻”。

  第八、“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白净法是指的无漏清净善法。具足了大菩提心,最终都能圆满一切白净善法。所以发这个菩提愿很重要。如果我们学佛的人,没有发菩提愿,始终是凡夫,发了真正的菩提愿,我们就可以成为如经书里所讲的,“堕在菩萨数中”。即使我们没有见道,也叫菩萨,叫凡夫菩萨,资粮位的菩萨。

  那么,怎样发菩提心呢?首先我们应具备三点,这三点也是我跟善友们讲过的,

  第一、就是需要对三宝生起真实之信受。就是相信三宝是真实的,而不虚假。

  第二、就是相信三宝具备了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

  第三、更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发心,也能成就三宝所成就的功德。

  我曾经在跟善友们讲《百法明门论》的十一善心所的“信”心所时已经讲过。“信”是我们发菩提心,必备的一个条件,也就是说你只有做到信有“实,”信有“德”,信有“能”,才能够从我们内心深处发起菩提愿。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汉光武曾经说过一句话“有志者,事竞成”。古人又说,“男儿无志,不可以作巫医”。就是说,一个男子汉,如果没有志向的话,连做个一般的搞巫术兼带为人治病的医生都做不到,更何况还要成佛呢?因此,各行各业凡有成就的人,无不是以愿力为先所成就。“愿”就是现在所说的立志向,而我们学佛的人所立的志向是:“上成圆满佛道,下度无边众生”,与他们的志向不同。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他的内心时常定会是空虚的、散乱的,杂念成堆,妄想不断。一旦有了真正的大愿住心,他的内心里常时都能高度集中,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在舍染趋净、止恶修善的学佛道路上,精进勇猛,黾勉向上。如果心无大愿,无论你如何修行,也是不起作用的。

  在我们中国,儒家有这样的话:“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意思是说:人的气必须要有一个统帅,而愿就是统帅,愿到哪里去,气就到哪里去,愿就象首领一样。这个愿实际上也是最最不可思议的一种大的业,不过,这个业是牵引我们将来成佛的业,如果没有这个引业的话,是不可能成佛的。就是生极乐世界,也有一种希求生极乐世界的愿。每一个宗也好,每一个派也好,对于学佛来说,都是有一个总的愿,成佛之愿。无论你是什么宗派,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总的愿,来统摄它,那就是大菩提愿,这个是相同的。

  二、发菩提愿应该注意的方法,仪式。

  菩提愿怎么发,在哪个地方发,尤其是我们作为初学佛的人,还没有真正的发起坚固的大菩提愿的时候,那就应该把这个愿发起来。但是发这个愿,首先我们还是要有一定的场所,具备一定的仪式,同时,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当然对我们发愿来说,出家师父和在家居士,可能不完全一样。出家师父他可以在寺庙里边发,在家居士当然也可以在寺庙里边发,但也可以在自己的佛堂里边发。发愿,首先要找一个非常庄严,清净的佛堂,或者殿堂,要求没有其他的人、声音干扰。象现在一般的寺院,早上殿堂门一开,就有香客进来,然后到了下班的时候,又把门关上。你说,有游客的时候,人很多,吵吵闹闹的,怎么发愿?严格说来,在这种环境中那是不可能真正发起大愿的。因此,在发愿的时候,出家师父就有条件,让这些游客走完了之后,一个人在殿里边焚上香,尔后把门关上,不许外人进来打扰,因为第一次发愿的时间最少不得少于半个小时,时间短了,大愿是发不起来的,内心里边隐藏得很深的菩提种性,一般是激发不起现行的。这个愿小了,时间短了不行,所以要求,第一、要有个清净的环境;第二、时间不得少于半个小时;第三、要做几种观想。

  (1)要把佛堂里边、所供奉的佛像,作真正的佛观,不要认为它是泥朔木雕的,石头打的,而要把他当成是我们真正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眼前;还要把他的弟子,象大雄宝殿里边有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也要把他们当作圣位的佛弟子观;还要把韦陀菩萨、天龙八部这些也要当成真正的护法神来观。

  (2)上香,献上鲜花,然后慢慢地收心,把心收回来,不要分散。慢慢顶礼,顶礼时,边顶礼边做观想。大家要知道,心不是一下就能收回来的,那真正要做到心住心位,高度集中,还得有一个过程才行,所以边顶礼,边慢慢地做观想。观成功之后,就说:释迦牟尼佛土——娑婆世界,南赡部洲,震旦(中国古时候称震旦)国中,弟子某某某(把自己的法名或俗名报上去)今于三宝所前,正式从内心深处树立坚固的、永不失坏的大菩提愿。你把这些观想成功之后,就把这个愿要说出来,那么这个愿如何说出来呢?这就是我们应该讲的第三个问题了,所发大愿的具体内容。

  三、发菩提大愿的具体内容。

  发愿的具体内容分两部分,一是主愿;二是辅助的愿。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所得斯下矣。”因此,我们发愿不能发小愿,愿力要强,要大,要广,要深,要圆满。我们发愿,简单说(主愿),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上成圆满无上佛道,下度无边所有众生。根据《心地观经》里所说,主要讲的是四宏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主要体现在自度度他、自觉觉他两方面。这个主愿实际上很好发,也很好理解。但是当我们遇到一些学佛的人时,你问他发了菩提愿了吗?他会说发过了,问他菩提愿是什么,他也知道,也说得出来。但是你问他菩提大愿除主愿外,还有很多辅助的愿发了吗?他一听就茫然了。什么叫辅助的愿?有什么样一些具体的内容?不知道。实际上辅助的愿力重要得很,如果只有一个上成下化或者四宏誓愿的主愿,而没有无量辅助的愿力来协助这个主愿,那这个主愿是不会实现的。此中的关系,主愿犹如一株大树的主干,而辅助的愿犹如这株大树上的枝叶花果。如果没有一点枝叶花果,只有主干,那也就不能称为是一株完整的枝繁叶茂的大树了;同时,无有枝叶花果仅有主干的树,那这株树最终也会枯死的。所以我们发了主愿之后,理应还要时常发起众多殊胜的辅助大愿。根据经、论里边讲,归纳起来,各有十种。首先佛在《华严经》里讲:

  第一种,“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

  我们发这个愿,是因为我们刚才说了,上成圆满佛道,下度无边众生。同时我们刚才说的四宏誓愿里边,第一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但是这个话,好象说起来比较容易,很轻松,真正要度化无边众生出生死苦海,那是很不容易的。再者,我们有时在度化众生的现实生活中,很容易生烦恼,生疲厌心。为什么生烦恼,生疲厌心呢?大家知道,有两点可能不具备。第一就是不具备真正的大悲心,因为我们学佛、成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大悲心。《华严经》曾经就讲过,“因有众生,而生大悲;因有大悲,而发菩提心;因发菩提心,而成无上觉。”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因为有众生,才生大悲心;由有大悲心,才发菩提心;由有菩提心,才成无上觉。所以古人就问过:谁为佛的父母?答说觉悟不迷的菩提心是佛的父母。又问:菩提心从哪儿来?答说:从大悲中来。又问:大悲从何而来?答说:大悲从无量众生中来。不过,要具足大悲,度化一切众生,首先就要求我们,不要有疲厌心。我曾经给善友们讲过,真正度化众生的菩萨,要具备“布教十德”,其中,第八、第九两个就是“精进勇猛、身心无倦”,以生龙活虎的姿态,崭新的精神面貌展现给众生。如果说,内心里边没有大愿,没有真正的大悲,一般来说,是没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的。在精进波罗蜜多中就有一个披甲精进,而要使披甲精进成就,就必须要有菩提大愿的庄严。就是儒家也讲善养浩然正气,何况我们学佛的人呢。所以《华严经》的第一个愿就是“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

  第二种,“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

  所谓“具行众善”,就是一切诸善我们都要行,都要修,不是说哪些善我们去做,哪些善不去做。在戒律里边,尤其是大乘菩萨戒中专门就有“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一切善法都要摄受,如果哪一个善法我不去摄受,就叫犯菩萨戒。以前我跟善友说过,真学佛者常时都要有这种愿力:上以无量十方所有诸佛为我们的老师,中以无量诸大菩萨为我们的伴侣,下以无量众生为我们的眷属。如果没有这种大愿的话,这个菩提心也是个问题,所以有一些学佛的人,对一切诸佛没有平等的尊重,然后把佛排成名次,哪一位佛第一,哪一位佛第二,哪一位佛最大,哪一位佛最小,象这样,是没有功德,反有过失的。一切诸佛是平等平等的,哪有大小呢?在《维摩诘经》中就讲了诸佛有三种平等:(一)内德平等。所有的诸佛都是以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圆满具足而成就的,平等都称为“两足尊”。(二)一切诸佛大悲利导所有的众生,也是平等的,不是说哪一位佛悲心大,哪一位佛悲心小;诸佛如来的悲愿,摄受众生,度化众生是平等的。(三)诸佛如来外号平等。每一位佛都有十种名号、圣号,不能说哪位佛有十种,哪一位佛只有九种,甚至哪一位佛一种圣号都没有。因此,称为诸佛如来三种平等,即内德平等,外德平等,摄受度化一切众生的悲心平等。所以我们就要发愿,常时恭敬、尊重一切所有的诸佛。更要发愿,具行一切诸善,以净十方所有的世界。

  第三种,“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

  前面说过,学佛者要发愿,上以诸佛如来为导师。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对如来亲近礼拜,赞叹供养,左右侍奉,请益受教。

  第四种,“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

  这点,也非常重要,我们学佛的人就要有这种大的愿力,宁愿肝脑涂地,也不让正法受到损失、损害。要真正用我们的生命去护持正法,因为正法是众生解脱的希望,犹如船筏,又如灯塔。没有正法,就没有三宝。因为三宝是以正法为核心,佛之所以伟大者,是他能说解脱大法;僧之所以伟大者,是他能够受持正法,弘扬正法。如果没有法宝,也就没有三宝了。所以我们要不惜生命,护持正法。这也是我们发菩提愿中很重要的一条。《维摩诘经》有一品叫《法供养品》,里边就讲了供养有几个方面,(1)一般的供养:香、灯、花、水、果。早晚礼拜、读诵经典。(2)法供养:就是能够依佛所说的法,来破我执、断烦恼障,出世解脱,而证涅槃果。(3)上法供养:能够住持正法,能够代佛转大***,续佛慧命,使如来的法身、慧命永存。这个主要指的是行菩萨道。既能自度自利,又能利他度他,这叫上法供养。这是真正的法供养。而此处我们所说的,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也属上法供养所摄。

  第五种,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

  为什么我们入诸佛土要用智慧观察呢?因为菩萨不是求我一个人解脱,真正的菩萨是,那个地方的众生与我有缘,哪个地方的众生最苦,他就前去救拨、度济。因为他发心成佛,就是为救度众生而学佛,而成佛。世亲菩萨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发菩提心,即是发成就圆满佛果之心,发成就圆满佛果之心,就是发广度无边所有众生之心。”如果最后发菩提心成佛不落实在摄受度化一切众生上,这个菩提心就落空了,不可能成佛。《华严经》就讲过:“若菩萨不度众生,终不能成无上菩提。”所以我们成佛来说,主要应该建立在度化一切众生之上。因此《维摩诘经》里边,第一品叫《佛国品》,他就讲的是“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净土在哪里?对菩萨而言,众生在哪里,那里就是菩萨的净土。

  第六种,“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

  菩萨的体性是什么呢?就是真如实相。不过要能见到这种实相,就必须要有能观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始终都是迷而不觉的凡夫。在中国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庞蕴的老居士,这个居士很有名的,他曾经说过一段话:“楞伽宝山高,四面无行路,唯有达道者,腾空至彼处。”他说这个楞伽山很高,四面都没有可以让人行走上山的路。“唯有达到者”,只有我们通达了这个真正的道——真如实相,才能够腾空至彼处。然后他又说:“罗汉若悟空,掷锡腾空去”。如果阿罗汉悟到了这个空,就把锡仗扔过去,腾空就到楞伽宝山上去了。“独觉若悟空,醒见三生世”。如果独觉悟了这个空,就象我们睡觉睡醒了一样,醒见三生世,即知现在、过去、未来。《华严经》有一句话说:“不知三世事,亦寡法财宝。”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不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事;“亦寡法财宝”,寡者,少也,对于圣才、佛法闻寡,修少。所以叫“亦寡法财宝”。“饱食资欲心”,如果我们一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话,这样只会滋长我们的贪欲之心。这样的人,纵然是人,佛说“人形畜无别”,表面上是个人,其实与畜生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庞蕴就讲,独觉若悟空,醒见三生事。“菩萨若悟空,十方同一处”。若果菩萨真正领悟了这个空,无论你在十方中的哪个地方,彼此常时都会同在一处。在比丘这一名词的翻译义中,就有“事和合”和“理和合”两义。“事和合”就是指的六和合,而“理和合”,就是指一切比丘皆同依于诸法的真如实相而证涅槃、而至彼岸,这个叫理和合。那么,此处讲的是:“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就是要求我们真正应该成就大家平等共有的真如实相,依理和合的道理而得解脱。

  第七种、“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

  什么是如来门呢?真正的如来门,是佛教里面所说的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切贤圣共同游履的一个门,真正的不二法门,简单说就是中道实相。什么是中道实相、不二法门呢?佛教里另外有个名字,叫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真”就是不虚、不假,“法界”主要是指理法界,严格说这个不二法门,一真法界,就是指的一切诸法上的二空真如。这种二空真如,经书里边称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我们愿入如来门,主要就是要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人人本具,只要我们有了智慧,通达了诸法实相,趋正悟入了不二法门,这个就在不二法门前边多一个字,“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理,入不二法门是理行的结合。“愿入如来门”,就是希望自己入不二法门,有了这个愿,最终就能趣入不二法门。“了一切法”者:这个一切法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有为法,二是无为法。有为、无为二法,就包括了一切法。《解深密经》说:“一切法者,略说为二,一者有为,二者无为。”略说,就是归纳起来简略而说。诸法再多,就是有为、无为两个部分。我们曾经学过《百法明门论》,而《百法明门论》的前面九十四种法是有为法,后面那六种是无为法。不过有为、无为法上是无有我法可得的。所以在论首,世亲菩萨就举:“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意思是说,这个无我的道理是从一切有为无为法上平等所显示的真实相。

  第八种、“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

  愿见者生信,是两个方面:(1)希望一切众生于三宝所能生正信,在三宝面前,能够获得无量的利益。(2)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在我们弘法的当下获益,能够生信,而不怀疑。讲到这个地方,举个例来说,有些人弘法讲经,信众不愿意听,好象听了之后心生反感;有的人弘法讲经,人家就乐意接受,听了之后,生欢喜心。我们在发愿的时候,就应该发起“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的大愿,不然的话,就是众生见到你也不会生亲近心、更不会生恭敬心,有时反而使他生烦恼,诽谤大法。

  第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

  这也是我们发愿中的一条。根据《华严经》初地品讲,菩萨见道登初地的时候,他的受命可以活一百劫。“劫”,就是灾劫,此有小三灾和大三灾。我们一般说的这个劫,多指小三灾,小三灾里又分减劫或增劫两部分。从人的寿命最长八万岁的时候,每一百年减一岁,然后从八万四千岁减到人的寿命平均只有30岁的时候,这个就称为减劫。然后从30岁的时候,每一百年,寿命又新增一岁,如是又增到八万岁,这个叫增劫。一个减劫也称小劫,一个增劫也称小劫,一增一减加起来,称为中劫。我们这个人在世界上住,根据佛经里边说,20个中劫是我们人住的时间。我们众生,尤其是我们人住的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各20个中劫,一共是80个中劫。这80个中劫的成住坏空成为一个大劫。那么此处又讲了,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一直到我们这个地球坏和空,甚至穷未来际,永远可以住在世间。初地菩萨呢?他就可以住一百劫。根据经书里边说,如果是初地菩萨,稍加作意,(起个意念)这一百劫满了,他不想走,还想继续活下去,那么他的寿数就能够活无数个百劫。大家要知道,他住那么长,是留恋这个花花世界吗?非也,他主要是久住世间度化众生,而不象我们凡夫,贪生怕死,留恋这个五浊世界。不过真正在世界寿命很长的菩萨一般很少,大部分的菩萨都是在世间来给众生示现无常相的。什么叫无常相呢,他比一般的凡夫平均寿命要短,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人寿平均百岁,而佛只活了80岁。象我们中国《坛经》里边记载的慧能六祖,他也只活了73岁,而玄奘法师只活了64岁。经书里边说,真正的菩萨,一般是不会在世间长住的,他要给众生示现生命危脆,无常无我的道理,当然如果他是要长寿的话,是很容易的。象龙树菩萨,传记是这样说的,他寿命很长,因为当时国王得了龙树菩萨的长寿丸药,吃了之后也不死,太子着急了,已80岁,还未登基,怎么办呢?于是太子找到他的母亲(也就是皇后)想办法,皇后便在他儿子的耳朵边耳语了几句,太子一下子明白了,马上找到龙树菩萨说:“菩萨呀,真正的菩萨是难舍能舍,要满一切众生的愿才叫菩萨。我现在有困难,想请菩萨帮忙解决。什么困难呢?我得了一种怪病,一般的药是治不好的,只有人的脑袋才能治好我这个病,现在是太平时代,我在哪里去找人脑呢?想来想去,只有求菩萨帮忙解决了。”龙树菩萨一听,知道了他的来意,说:那很容易,不过你要负不孝之罪哦!(龙树一死,没有长寿之药,他的父亲得不到这种长寿药,一定会死的,死了之后,他不就可以当皇帝了吗。)说完之后,龙树马上随即取了一根茅草,吹一口气,化作一把利剑,自刎死了。当然这个说法,后来有些学者认为可能不是很真实,但龙树菩萨传里,以前翻译是有这个记载的。现在有人考证,说龙树只活了一百多岁,但那个时候,有说是七百岁的。而在我们中国有个“彭祖”传说他活了八百春。龙树是个位登初地的菩萨;初地菩萨,稍加作意,他的寿命还会更长。所以“愿神力住世,穷未来劫”。最初在发愿的时候,就可以发这种愿。

  第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

  大家知道普贤是主大行的。欲成就大行,就应精勤修习六波罗蜜多。而一切万行,无不包括在修习六波罗蜜多中,所以又有六度万行之说。勤修六度,能够成就两种资粮: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这两种资粮的具足,就称为“一切种智”。在《大品般若经》中,说了三种智慧,一是“一切智”;二是“道种智”;三是“一切种智”。通达一切诸法皆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名“一切智”;通达一切诸法皆假、而不舍世间度化众生的智慧,名“道种智”;通达空有不二、真俗圆融的智慧,名“一切种智”。由此也可以说,根本、后得两种无分别智同时起用,照有而不著有,见空而不住空,有空俱遣,不落二边的圆满大智慧,称为“一切种智”。再者,我们修六波罗密多时,有障碍,欲除障碍就要发愿,用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禁,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个就称为“净治一切种智之门”。

  以上是根据八十《华严经》里边所说的这十条发愿文而说。另外,除了这十愿之外,我再给善友们介绍一下另外的十种愿,这十种愿,有些跟前边所说的基本相同。

  第一、“愿于当来,以一切供具,供无量佛”。这个主要讲的是“供养愿”,供养愿,就是能够把我们最好的东西,心爱之物,如衣服、饮食、车乘、珠宝等物,供养诸佛如来。

  第二、“愿于当来,护佛正法,传令不断”。这个跟前边讲的护持正法,不惜躯命是一样的。这个称为“受持传说愿”,也就是受持正法,还要弘宣正法,传播正法。

  第三、“愿于当来,从睹史下至般涅槃”。这是发愿希望自己今后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所谓“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入涅槃。这是“劝请八相成道愿”。

  第四、愿于当来,行菩萨行。这个行菩萨行,主要就是自觉觉他,勤修六度,起四无量心。这是修菩萨行所发的一个愿,名“修行愿”。

  第五、愿于当来,普成有情。这是指成熟众生的一个愿。这个成与熟严格说来有一点点差别。如大乘等觉位的菩萨,名为成;熟是究竟位的佛。那么象《金刚经》里边所发的愿,“要把一切众生度到无余涅槃的彼岸去”,是彻底的成熟。因为涅槃,有两种,一个是有余依涅槃,一个是无余依涅槃。他说叫我们度众生,发愿要度到无余涅槃的彼岸去。也就是要发成熟有情愿,既要成,还要熟,象水果一样,水果真正熟了才可以吃。这是发的“成熟有情愿”。

  第六、“愿于当来,普示世界”。这个普示世界,就是“摄法上首愿”,摄一世法,叫普示世界。我们看到大乘经典里边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当佛在讲法的时候,有很多下边的菩萨,是从他方世界来的。我们举个例,观世音菩萨又叫观自在菩萨(玄奘法师翻译),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但是,我们也知道西方有三圣,他既是西方三圣之一,同时也是阿弥陀佛的弟子。为什么说观世音菩萨,一会儿在西方,一会儿在我们此土呢?就是此处所讲的愿于当来,普示世界。十方世界,我们都要示现。(1)恭敬承事如来。(2)去协助佛陀弘法。(3)去降伏一切外道、诸魔。(4)去庄严道场。如果说佛度众生时,没有这些菩萨请问,没有这些大菩萨庄严道场,没有这些大菩萨降魔,佛说法时道场就不庄严、不圆满。特别是请佛说法时,一般人是不会请法的,也就是提不出一些关键的问题来。还要这些大菩萨,代众生提一些深难的问题,佛才能够把甚深微妙的解脱大法和盘托出。所以很多经典中记载,不少大菩萨都是从他方世界来的,把法请了之后,随即又到他方世界中去了。大家要知道,不是这些菩萨不懂法,他们是懂的,他们是代不懂的众生而问。

  第七、“愿于当来,普净佛土”。也就是发愿,将来让一切佛土都能够清净、庄严,同时也要发愿使自己将来成就如十方诸佛如来所成就的庄严佛土,清净道场。这个叫“修治净土愿”。

  第八、“愿于当来,一切菩萨,皆同一种意乐加行,趋入大乘”。也就是我们发愿,希望真正发大乘心的、修大乘行的一切菩萨,都同一种意乐兴趣,都修一种自觉觉他的大乘加行。所谓在内心里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在行持上,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波罗密,以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希望一切众生都发这种心,都修这种行,共同趋入殊胜的大乘愿行之中,同证圆满的佛果。这个叫“同心同行愿”。

  第九、“愿于当来,无倒加行,皆不唐捐”。这个无倒加行,也很重要。修加行有两种,一叫邪加行,又称为颠倒加行。二叫如理加行,无倒加行。什么叫邪加行呢?在没有大愿的摄受下,忙得不可开交,一天都在修行,从早到晚,甚至连觉都不睡。但这种修行,严格说来,没有大愿统摄,没有正见作指导,那就叫南辕北辙,你越修得快,离目的地越远,这个就叫邪加行。或者把有些外道所修的加行,统称为叫邪加行。真正的无倒加行,就是无颠倒的加行。这个首先按照《解深密经》中《分别瑜伽品》释迦牟尼佛跟弥勒佛讲的,菩萨修行的两个条件:第一、安住在坚固的菩提大愿上;第二、所依甚深微妙的菩萨藏法。所以它要有所依,有所住,所住的是菩提大愿。所依的是菩萨藏法。依这两点来修行,就叫无倒加行。然后,你所修的一切行,都是朝着真正将来成就圆满的菩提涅槃而加行。在修行的同时还要发愿,我们所修的一切行,要不唐捐其功,不徒劳无益,一定会得一个圆满丰硕的成果,所以在愿里面,就要发这个心。这叫“三业不尽愿”。

  第十、“愿于当来,速证无上大菩提果”。这个叫“成熟菩提愿”。在发愿的时候,要发速证无上菩提果的大愿,这对学佛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对自己的成就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不希望迅速成佛,而是把解脱完全遥寄在将来,那这样成佛就没有把握了。因为未来是个未知数,时间长得不可思义,何时成佛?迷茫不知。古德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欲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以应该发愿,当来速证菩提大果。其实速证菩提大果并不难,一是在于有真正的菩提大愿上,二是在于大悲利济一切众生的现实生活中,三是在于远离我法执著的当下,四是在于恒守坚持,永不动摇。能如是发愿,如是行持,便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者,若能具足种子、生母、乳母、宝藏四种殊胜,同样能够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殊胜者,菩提大愿;生母殊胜者,般若智慧;乳母殊胜者,大悲度生;宝藏殊胜者,福慧圆满。成就这四种殊胜,对于每个学佛的人来说,是最最重要的了。

  这十个愿里边,第一是供养愿,第二是受持传说愿,第三是劝请转大***、八相成道愿,第四是修行愿,第五是成熟众生愿,第六是摄法上首愿,第七是修治净土愿,第八是同心同行愿,第九是三业不尽愿,第十是成熟菩提愿。

  上面我们所讲的愿,前十种出自《华严经》里,后十种出自《瑜伽师地论》里,最后是对这十个愿总结成简要的“供养愿”乃至“三业不尽愿”,这是出自《瑜伽论记》里。《瑜伽论记》把《华严经》和《瑜伽师地论》中各所说的十个愿作了一个总结,故有供养、受持等十愿。

  现在,我跟善友们讲一讲,虽然我们上边讲的这些愿很重要,但是在辅助的愿里边,还有其它的许多愿也很重要。因为根据无著菩萨说,我们的菩提愿还没有发的,应该尽快发起来;已经发了的菩提愿,要让它坚固;已经坚固的菩提愿,要让它永不失坏。或许善友们会觉得,既然成就了坚固的菩提愿,肯定就不会失坏吗,已经坚固了,怎么还会失坏呢?大家应知,有很多人发了愿,愿力也比较坚固,但他(她)确实失坏了,怎么讲呢?意思是指我们的身业、语业,一定要与我们的愿力相应,如果心中有这个愿,而我们的身、口表现出来的,做的这些事,说的这些话,与愿力不相应,不相契合,这就叫失坏菩提愿。举个例,发的是大乘心,修的是小乘行,你说这个心,跟这个行是不是一样?有的发的是小乘心,修的是外道行,你说,他那个愿能不失坏吗?这就叫失坏菩提愿。因此我们所修的行,一定要跟我们所发的愿完全相应。佛曾经讲过,如果真正使我们的愿力与行为完全相应的话,从资粮位,一直到成佛,乃至成佛之后,穷未来际度化众生都是一个法门,就是一个六波罗密多法门,只不过资粮位,加行位修六波罗密多还有我法执,见道位以上至第八地前修六波罗密多,虽没有分别我法执,但是还有微细的俱生我法执,只有成佛以后,才能把微细的俱生我法执及其种子彻底去掉。这个时候,修六波罗密是随缘任运,无有行相,也无功用,在禅宗里边,就称为任运腾腾,腾腾任运,自然而然穷未来际,无功用行度化有情。因此,佛在《解深密经》中称为“波罗密、近波罗密、大波罗密”。这三个波罗蜜中,地前修的六度,名波罗密;初地至第八地修的六度,名近波罗密;八地以上到成佛修的六度,名大波罗密。成佛了就是圆满的无功用行了。所以,从学佛到成佛,始终都是修的一个法门,那就是六度齐修。这中间,只有有执著和无执著、有功用和无功用的差别,并非初中后有绝对几个不同的法门可修。

  现在我跟善友们讲一下,我所说的辅助的愿力,这也很重要。如象我们在发愿的时候,除了上说诸愿外,还应发以下十种大愿。

  第一、从现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上以一切诸佛如来为导师,中以诸大菩萨为伴侣,下以无量众生为眷属。

  因为我们初学佛的人,很不容易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学佛的人,不是被善知识摄受,就是被恶知识摄受。被善知识摄受者,成佛可期;被恶知识摄受者,成佛无望,同时还会下堕,断损慧命,永远成不了佛。所以我们就要发“上以一切诸佛如来为导师,中以诸大菩萨为伴侣,”(与我们做伴的同行者都是大菩萨)“下以无量众生为眷属”,这个时候,你的土壤根基就很厚了,如果没有众生做眷属,就象莲花种子虽好,没有污泥池塘,是不会长出莲花的。《维摩诘经》就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污泥乃生此花。《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又讲“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成就一切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众生如大地,如树根,所以一定要发下以无量有情为眷属的大愿。这是第一辅助愿。

  第二、从现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远离三途,得生人天,听闻正法,修学正法,弘扬正法,永不间断。

  有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现在学佛,一生又不能成佛,来生怎么办呢?尤其是过去多生作了不少的恶业还没有现行,谁敢保证自己将来不下堕三恶道呢?惶惶不安,惊恐万状。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的人赶紧设法找一个地方为来生的去处,以免将来遭受苦厄的果报。实际上,在佛教里边有很多种对治不善因果的方法,一是认真发露忏悔,尤其是实相忏悔;二是发无上大愿以除遣之、对治之;三是止诸恶,修众善。而我现在要给大家讲的,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生生世世都不下堕三途,得生人天,然后听闻正法,受持正法,弘扬正法。你有这个愿力、希求,再结合实相忏悔,止恶修善,将来(永远)都是一定不会下堕恶道的。

  第三、从现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广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成就无量辩才,无量智慧,无量悲心,无量善行。

  这也很重要,因为我们要弘法利生,没有辩才是不行的,一般的菩萨都是要具备大辩才的。在宋朝有个元照律师讲过两句话,“化当世莫如讲学,垂将来无若著书”。而作为学佛弘法的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嘴讲,一是笔写。如果既不能讲,又不能写,就不能弘法利生了。要想弘法利生,就必须要具备辩才,但是辩才是要建立在真正的大智慧上,也就是说,在通达诸法实相、明白染净因果的前提下,善巧方便、对机宣说能令众生解脱的清净正法。如果没有智慧,纵然能说,那也不是佛教所说的真正辩才。所以还要发愿具备无量智慧。但是智慧和辩才又必须是建立在无量悲心、无量善行上。也只有在悲心、善行的基础上成就的辩才和智慧,才是诸佛所赞许的大乘菩萨所应成就的辩才和智慧。

  第四、从现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扫清修行途中的一切魔障,希望天龙八部,常时护持,不离左右。

  这也是很重要的。有人说,我没有发心学佛时好象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没有那么多的障碍,我一发心学佛了,好象烦恼也很重,什么也不顺利,甚至魔障也出现了。他就不知道,我们学佛的人,发了菩提大愿没有?如果没有发,那我们前世多劫,做了不少的恶业,熏了不少的恶业种子,时时刻刻都有可能现行,所以我们在发愿时,就要发扫清修行途中所有魔障的大愿,同时还要希望天龙八部,韦陀菩萨常时降魔护法,不离左右。

  第五、从现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具备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我们要弘法利生,虽然我们不贪求色身,但是由于众生最初从相上执取,那我们就来一个以相离相,犹如佛教所说的以欲离欲一样。《摄大乘论》里边有一个颂说:“诸众生见尊,皆审知善士,暂见便深信,开导者归礼”。这个颂怎么讲呢?是说我们众生看见具有三十二大丈夫相的世尊(诸众生见尊),便能知道这个人是个正派人,是君子,是有才有德的人,同时又是有智有悲的人(皆审知善士),虽然时间很短,不用长期接触考察,但能相信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善士(暂见便深信)。于是众生乐于接触,乐于亲近。如果再进一步给他讲因果,示真理,善巧开导,众生就会归投于你,礼敬于你,听你的教授教诫(开导者归礼)。所以发愿生生世世成就三十二大丈夫相,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第六,从现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得大神通,具大威德,降伏一切难调的众生及诸外道。

  古人说,君子不怒而威,一看他的外貌,就把你摄受住了。有些人你吵他也吵,你打他,他比你打得还要凶,那你就把他降伏不住,这就是没有威德的表现。记得我在四川省佛学院的时候,我们老院长遍能和尚,经常拄着拐杖来学校视察听课,大家每次听到他拄拐杖的声音,马上端身正坐,不敢左右斜看。他不用开腔,大家都很畏惧他。但他后来圆寂了,其他的人来管理学院,同学们就不怕他了,有时候你拍一下桌子,同学在下面拍三下桌子,这就没有威德了。这个威德,虽然也与往生的积累有关,但这个积累也与我们所发的愿力有关,只要你发愿具备大威德,当然在不久的将来也就会成就大威德的。如果愿都没有,威德从何而来?同时也只有具备了威德,才能调伏一切极难调伏的众生,以及降伏一切妖魔鬼怪。

  第七、从现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作一引导一切众生解脱出离的导航人。

  既然我们要发大愿,度化众生,我们就不能走在众生的后面,而应走在前面,作一引导众生解脱出离的导航人。

  第八、从现在起,直至成佛,所说之法句句真实,所度众生功不唐捐。

  在说法度生中,一定要远离无义利的语言。所说之法,句句与因果相符合,与真理相符合,还要与众生的根机相符合。言真意切,无丝毫虚假性。同时对所度的一切众生,应该做到如《金刚经》中所说的,所有一切众生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做而不过时,做而常无虚。

  第九、从现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愿与一切众生同圆种智,共成佛道。

  这点很重要,不只是我一个人成佛,还希望他们与我一道来修行,来成就一切智智,来圆成无上佛道。

  第十、从现在起,直至成佛,所发诸愿,愿愿具足,愿愿圆满。希望十方一切贤圣三宝,摄受、护念。同时还应希望一切护法,韦陀菩萨,诸天大神力者,如我在哪一条愿里有所触犯,任其处罚。

  这个愿也很重要。因为要想使所发之愿不是空愿,除了对每条愿进行认真实践以外,还要加上这一条愿才能真正实现前面所发的诸愿,这就是实现诸愿之愿。再者,最后还要向其他的护法神禀明,希望韦陀菩萨,八大金刚,四大天王等,随时给予监督,如有违犯,让他惩治处罚。如果没有这一条愿,那是没有力度的。所以我觉得这一条愿应该是非发不可。

  以上所讲的这十条愿,是辅助的大愿,我们在发愿时,应该把这些愿加进去。当然这个辅助的愿,随时随地都可以发,也可以临时根据具体情况再加一些内容在里边。我举个例,比如我们走路时,也可以发愿,所谓:“走路之时,当愿众生,具足神力,所行无碍”。或者说:“走路之时,当愿虫蚁,远离脚下,不受损伤”。更可以说:“走路之时,当愿众生,来去自由,无有障碍”。又比如端碗吃饭的时候,也可以发愿,所谓:“吃饭之时,当愿众生,远离饥谨,常饱法味”。也可以说:“吃饭之时,当愿众生,禅悦为味,远离贪欲”。更可以说:“吃饭之时,当愿众生,随遇而安,不贪口福”。再如象端杯子喝水时也可以发愿,所谓:“喝水之时,当愿众生,常饮甘露,润泽心田”。也可以说:“喝水之时,当愿众生,常饮法乳,长养慧命”。更可以说:“喝水之时,当愿众生,饮功德水,去垢除恼”。总之,辅助的愿力无边无际。据经典介绍,见道登初地的菩萨,已圆满了一百个大愿。而成佛之时,一切诸愿,愿愿圆满。

  四、发菩提大愿所得的殊胜义利,也就是所得的殊胜硕果。

  上面讲了发愿的具体内容,在发愿的时候,最初两次,一是时间不得少于半个小时以上;二是大愿是从内心深处慢慢涌动发起的,尤其是发到最真切处,古人说如丧考妣,也就是如象死了父母一样,声泪俱下,嚎啕悲泣。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点,菩提种子是激发不起来的。因为我们的菩提种姓被诸执诸障以及有漏的杂染诸法覆盖得很深,缠缚得很紧,如果没有特大的内在愿力,根本就把菩提种姓激发不起来,犹如埋藏得很深的宝珠,没有把覆盖的土石破开一样。当然这样虽在发愿,就不起作用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有的人也在发愿,但一点收获都没有?如果一个人在佛堂里发愿,发得痛哭流涕时,一般是有说不完的话,好象有好多好多的话都想在自己最尊敬的三宝面前,尽情倾诉,一吐为快。同时大愿发起来之后,不说半个钟头,就是一个钟头,也不愿离开发愿的地方。那么我们平常发愿是否发到了这种程度呢?也可以对照检验一下。

  再者,发愿不是只发一次或两次就算了,最初两次大愿发起来之后,以后发愿就不拘于特定的某种形式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发。总之,严格要求自己,主愿不能忘失,辅助的愿也不能忘失,同时随时还要把没有发的愿添加进去,比如,我们在具体修行当中,有时要发愿,愿我修行“少用功力,得无量善根;愿我修行,以少善根,得无量果”。这也是修行人应该发的大愿。为什么有些人事半而功倍?有些人却事倍而功半?原因是你现在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将来就得什么果。因为起心动念就是造业,发愿也就是造的一种最大的业。当我们造业的时候就要熏这个种,有这个种,将来就要生这个芽,开这个花,结这个果。在净土的《观经》中就讲了十六观,你观西方三圣像,今后就现三圣像;观行树、观宝池、观莲花、观八功德水,今后就现行树、宝池、莲花、八功德水。因为你在观的时候,就在熏这个影像的种子,有了种子,今后就会现这个影像的现行。这就是唯识所讲熏习的道理。

  一个人是否真正发起了大菩提心,是有标准可以检验的。《瑜伽师地论》弥勒佛说:一、具哀悯心:见到一切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驰骋流转,自然能流露出一种哀悯之心。同时见一切众生都有一种亲和感,既生恭敬心,又生悲悯心,如果没有这点,说明我们的菩提大愿还没有真正的发起来。《金刚经》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佛陀答复时,首先教导他所有一切众生之类都要度到无余涅槃的彼岸去。就在灭度一切众生到无余涅槃去的同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其中无有一实在的众生得灭度者。就在度众生中观空遣相,心无执著。起这种心,就叫发菩提大愿;修这种行,就叫实践菩提大愿。此中摄受一切众生进行度化,这是由小我到大我;就在度生中不取四相,这是由大我到无我。如果直接由小我到无我,便是小乘;如果只知由小我到大我,而不知再由大我到无我,仍然是凡夫,不过这种凡夫称为“爱见大悲”的凡夫。那么从小我到大我,又能从大我到无我,这便是真正的大乘了。二、“爱语”:爱语就是乐为众生讲说正法,只要别人向你真心请教、提问,你若果懂正法,就应该说,甚至有时候还可以“无问自说”,所谓主动为他人讲,观察缘份具足了就讲。三、“勇猛”:这就是既精进,又大雄无畏。菩萨在度众生中,长时都不疲倦,朝气蓬勃,英勇威猛。何能如此?有上成下化的大菩提愿恒住心中。自然就能披甲精进,勇决无畏。四、“舒手惠施”:就是洒脱的样子,不要在为众生布施时,伸一次,缩两次。而应该慷慨以财、法、无畏而行布施。五、“能解甚深法义”:我们是不是发了菩提心?是不是菩萨?就看我们能不能理解甚深微妙极难通达的解脱正法了,能通达,就有智慧,堪能自度度他;若不能通达法义,那说明还不具有觉而不迷的菩提心,因为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只有能深解法义,才能实践菩提大愿。

  以下介绍退失菩提大愿的四个原因:一、“种性不具”:不具备如来种性。二、“恶友所摄”:不为善知识所摄受,而为恶知识所摄受。三、“于诸众生悲心薄弱”:对一切众生,没有多厚多深的慈悲心。四、“于长时生死大苦,难行苦行,畏惧惊恐”:这是不达苦之实相,而有严重我法执著的表现。这几方面,是退失菩提心的原因。

  今天跟善友们讲发菩提愿,希望大家明白发菩提大愿的重要意义,更希望大家未发愿者发愿,已发愿者坚固,已坚固者永不失坏,已不失坏者增长广大、乃至圆满。

  我再强调一点:我们所发的愿力一定要大,一定要宏,一定要深,一定要广,还一定要恒常坚持。一个人心量的大小,也跟志向的大小有关系。有志之人,心量自然开阔;无志之人,心量特别狭小;志向有多大,心量就有多大。

  最后再引几段圣言,以作今天的结束语。

  《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卷三云:

  无上菩提心,此心广大心;胜出一切心,最上复清净。

  若人于河沙,等数诸佛剎,满以七珍财,供养正等觉。

  若人但合掌,归向菩提心,此胜供养因,超过诸供养。

  此供养无等,所谓菩提心,过此外无余,为最胜最上。

  菩提心功德,是胜妙良药,一切病能治,施有情安乐。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二亦云:

  “菩萨摩诃萨有四法忘菩提心:何等四?谓增上慢,不敬重法,轻善知识,说不实语。”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云:

  “善男子!复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五?一者乐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法师过恶,四者常乐处在生死,五者不喜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是名五法退菩提心。

  复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贪乐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以如是等众因缘故退菩提心。”

  而我希望各位善友们:一、发坚固的大菩提愿,永不退失;二、实践大菩提愿,齐修六度;三、圆满大菩提愿,成就佛果。

  谢谢大家!

-----------------------------------------------------------------------------------------------------------------

更多唐思鹏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唐思鹏: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简介

唐思鹏: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国品第一

唐思鹏: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方便品第二

唐思鹏: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弟子品第三

唐思鹏: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品第四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很多人一学佛就要改变命运,这个是错误的!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附:佛教三字经(全文)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余韵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叙述古德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劝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