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唐仲容: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唐仲容: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

 

  《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又问: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成佛,始倡于道生、慧能六祖,实践其说,建立顿悟成佛的一大法门,为后来禅宗代代相承不变的宗旨。佛是出类拔萃的智者,也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佛的成就是伟大,为什么可由顿悟而成佛呢?这是因为一切众生有情本来具有“佛性”、“本心”、“真心”、“如来藏”等异名同实的清净心体。清净心体,是顿悟成佛切实可靠的依据。《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这是说明顿悟成佛是以佛性为依据的。佛者觉也,智慧也,觉慧的性能是人人本来具有的,但为有情迷执,覆蔽不能显现。所以六祖就说:“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但以心迷,不能自觉。”《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亦如是说:“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为什么呢?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又说明无漏净智本自具有,人人能破执断障,即得顿起现行。其他经典又以“佛性”的异名“如来藏”说明顿悟成佛的道理。《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法相备足,如我无异……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这里不但说明了如来藏是一切众生之所本有,而且也说明了如来藏是成佛的切实依据,依之修学,即可顿成佛道。六祖说:“诸佛妙理,非关语言文字。”禅宗传佛心印,属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其义有二:一是突出顿悟法门,二是认为佛在人心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维摩诘经》说:“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禅宗依据这些教义,大力倡导“即心即佛。”之说,并把这种理论体现在修持上,而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成佛与顿悟成佛是同义词,达摩祖师从南天竺来中国,开阐禅法,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禅宗的苍石,也是顿悟成佛的根本大法。言下顿悟,随根性不同,悟境亦有差别。大悟者:即时见性成佛;小悟者:亦知道向心中求佛,以及入禅方便。言下悟者:无论其可悟的大小深浅如何,总是其心灵活动有着豁然开朗的景象,在认识过程上,有着由暗转明的飞跃,故俱是顿悟。顿悟成佛,是以佛性或本心为其切实依据。那么为什么还要依善知识开示,才能实悟呢?这是因为一法皆待因及缘而生,参禅开悟亦属缘生与佛性是其内因,还须借善知识开示为外缘,才能使菩提种性顿起现行,而有妙悟,这是禅宗重视参话头的原因。但是亦有开悟而不假善知识开示者,如释迦牟尼他坐在菩提树下,无师开示,而意大彻大悟,直登佛地。为什么说顿悟同时即能证得佛果呢?因为佛果所得诸法都是本有。如菩提即属现成,所以说“菩提本自性,烦恼即菩提。”又如涅槃,亦属现成。所以说:“涅槃不异世间,生死即涅槃。”那么法身、报身、化身,亦是众生身中所固有的,所以六祖对智通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四智亦不外是本心,妙用的差别,可以说:“四智本心明。”本来一切有情的自性,非凡非圣。迷则是凡,悟则是圣。一切诸法的自性,非染非净。迷则见染,悟则见净。有情若迷,其心自妄,妄心所现,皆是染法。有情若悟,其心是净。净心所现,皆是净法。但在未悟时,妄心包含着净心,可以说:“净心在妄中。”而染法中亦蕴藏着大量的净妙佛法,所以说:“烦恼身中有如来藏。”一旦开悟,妄心转为净心,如来宝藏就被打开,而本具有的净妙法性顿起现行,所有菩提、涅槃、三身、四智等亦同时具足。这种佛果法性均属现成本来具有,而不是始起新生,所以顿悟本性之时,即能受用其本具之净妙佛法而顿证佛果。因此六祖曾有偈云:“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顿悟,顿修,顿证的顿教,一切有为无为功德,皆属本有现成,只要大悟,便得亲身受用而证佛果。举例:如长途旅游,脚踏实地,跋山涉水,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慢慢地到达目的地。那么,依渐教修者,如乘车前往,日夜飞驰,较快的到达目的地。顿悟渐修如是,直升飞机。乘长风博太空,路途之遥远,不日即到目的地。这三修法都是学佛的正道,依之而行,都能成佛。不过天地人生寿命几何?黄龙禅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德云:“跨进真如不二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此语确实真实不假。学佛的人我们都渴望见道,证道,道究竟是什么?就是实证唯识性。方便善巧通达唯识相。通达唯识性就有根本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相,就有后得无分别智。根本、后得两种智慧同时运用,就是佛眼。也就是佛之知见,也就是佛的心境,也就是“佛道誓愿成。”见道就见了佛之知见。就见了佛的真正道。虽然没有圆满,但已经见了一部份。登初地时,第六识的一部份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的一部份转为平等性智,就得了无上菩提的一部份。四智虽然没有圆满的得到,但已得其中两者的一部份,到七地以后,八地以前才得圆满。见道位有一颂:“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意思就是说此时,对所缘的境界,“智都无所得。”不但境界空,智也空,心智俱空,“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心境俱空,空也空,一切法无所得,无所得亦无所得,这时候就住在唯识的境界中,就离了唯识相的执著,证得了唯识性,“离二取相故。”离开了能取所取,到此时离开了的只是“分别我法二执。”但是还没有破“俱生我法二执。”断了“分别烦恼所知二障。”还未断“俱生烦恼所知二障。”所以证了唯识性后,还须如实通达唯识相。顿悟一词就是迅速觉悟的意思。佛的含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因此,学佛首先要在求“觉”。而尤其迅速觉悟,觉悟是智慧之用,而智慧有闻、思、修的差别,在听闻正法中,能迅速通达人生宇宙唯一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能深知自觉觉他的总持法门,这就是闻慧中的顿悟。在思慧中,能迅速思维出人生宇宙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能深知自觉觉他的总持法门,就是思慧中的顿悟。在修慧中运用总持法门,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当下就实证人生宇宙唯一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这就是修慧中的顿悟。《中论》上讲:“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既然包括世出世间染净诸法都从因缘生,自无实体,刹那生灭,无有定法,哪有什么实法可得呢?既无实法可得,又有什么实我可得呢?如能随时随处用缘起性空去观察,自然会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顿入不二法门,而自得解脱。因此,顿悟一词不是一定指成就了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圆满的觉者。而是说抓住人生宇宙的实相,自然会以一贯万,一通百通,而迅速入道。《金刚经》上讲:“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心经》讲:“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量义经》讲:“一相无相,是名诸法的实相。”这也是叫我们抓一,抓速。“一相”:一就是少。一相:万法都只有一个相。一个什么相呢?一个没法分别言说的幻相,一个不真实的相,梦幻泡影的相。缘起性空的相,相有体无的相,这些都是为了使无量众生皆能用一相。“无相”:不是说没有幻相啊!幻相还是有的,无相就是我们心里没有分别执著,我们心里没有分别执著它从哪里来的呢?从因缘所生法上来的幻相,因为幻相就没法分别,幻相就是实相,幻相就是真如,幻相就是无为法。大家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佛说这些都是为了使无量众生皆能用顿悟的道理和方法修学。迅速达到顿悟成佛。《华严经》上讲“以少方便,速证菩提。”这些都是教我们抓一,抓速的顿教法门。为什么要教我们抓一呢?《无量义经》上讲:“宇宙间只有一法。”什么一法呢?《解深蜜经》上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就是这个“一法。”悟一则千从,迷一则万惑,通于一而万事毕。抓一也就是抓顿,顿就是快,快就是速,就是这个道理。说千道万,一句话人生寿命几何,就是为了使众生迅速达到顿悟成佛的目的。

-----------------------------------------------------------------------------------------------------------------

更多唐仲容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唐仲容:摄大乘论释义

唐仲容:《解深密经》纲要

唐仲容:五蕴论讲义

唐仲容:唯识二十论讲义

唐仲容:《唯识三十颂》讲记

 

后五篇文章

唐仲容:谈学佛要点

唐仲容:《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品》 ——佛果之涅槃、

周叔迦:焰口与密教

周叔迦:佛教文化-版刻艺术

周叔迦:佛教常识--盂兰盆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