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傅味琴: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 |
 
傅味琴: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
人格心理学 (20)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为众生尽我所有作贡献 本次提要: ■ 一颗菩提心为众生 ■ 修行就是修个变 ■ 为众生尽我所有作贡献 ■ 修行就是要在错路上赶快回头 ■ 在修行路上回头,岂不白修了 ■ 回向世俗很难出生死啊 ■ 有觉悟的人轻伤不下火线 一颗菩提心为众生 心也能改造过来,自私能改造成一心为公;只为自己能改造成一颗菩提心为众生;想自己舒服,把苦事推给人家,也能改造成“自苦他安乐”;以前对大众的事情很不热情,“我没空啊,我自己事情都忙不了还管人家”,也能改变成多管大众少管自己。 修行就是修个变 你们常说:“老师很辛苦啊。”我昨天这儿讲完课,就赶回福鼎佛协文教部,上坡时气喘得不得不停好几次,可人一到马上就关心外地来的同学:“如果有事情要跟我谈,现在可以来。”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六点半了,请老师下去,跟全体同学聚一聚。”我一面下去,一面在昏沉。第二天早上照样两点半起来,三点钟带修禅定,讲“十二因缘”,讲了一个多小时,又赶来给你们讲课。人会变的呀,修行就是修一个变。 为众生尽我所有作贡献 男众部老师也辛苦得一点空也没有,有时候我对你们男女两部互相埋怨也很同情,你们埋怨什么?“我们女众部实在太忙,你们帮帮忙嘛。”男众部说:“我们实在没办法,你们自己解决吧。”结果教务处被我批评:“你们抽不出空帮忙,也该指导指导,为她们出个好主意。”总要转到菩提心上来,从文教部来这儿当老师的,个个是发菩提心的,辞了社会上的工作,七、八千,乃至万元工资不要了,来到这儿当义工,谁肯干?不肯干的人没转过来啊,转过来就肯干了嘛。说句比方的话,牛是尽我所有作供献,最辛苦。你不肯当牛,就做不到一辈子为众生作贡献。 佛教的精神就是讲自觉自愿,你不自觉不自愿,别人启发,你还会对抗,起恨心,那就不是修行了。 修行就是要在错路上赶快回头 自我教育,自我改造有一条总路线:“反其道而行之。”有封来信说,他看了我们寄去的材料,才深深感觉到佛陀的伟大,“我过去都错了,我今后要回过头来走。”佛教导众生就是叫你反过来走,因为众生走的路是流转生死的路,是烦恼受苦的路。觉悟了就应该回过头来走,不是有句老话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肯回头就说明他已经接受了教育,已经在自我改造。当然,回头要越快越好,走了一里路回头,只浪费一里路的时光。在错路上走得远,回来也远,修行就是要在错路上赶快回头。 在修行路上回头,岂不白修了 有一种人,回头了又回头,那就错了。知道佛伟大,听了佛的话能在错路上回头,很好啊!如果已经回头走的人还回过头去看看,这个人肯定走不快。所以修行人往修行路上走,这是从世俗的习惯回头;在修行路上你再回头,严重一点,头回过去,身子也回过去,两只脚也回过去,仍然回到原来的地方,修行岂不白修了? 回向世俗很难出生死啊 有人一退心,从哪里来就再回到哪里去,或者回小庙,或者回家。同学劝他:“回去这条路啊很难出生死,好马不吃回头草啊。”他笑笑:“反正流转生死这么多次了,再流转一次也没有关系。”这种知见已经邪了。 有觉悟的人轻伤不下火线 反其道而行之,过去自己错了,就要反过来做。从前经常迟到,今后提前五分钟进课堂;过去稍微有一点头疼,肚子里叽哩咕噜叫几下,“我请假”,觉悟了就会反过来做,轻伤不下火线,擦破一点皮,心里觉得苦啊,还像一个兵吗? 人格心理学 (21)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自我中心的人把“我”作为生活的中心 本次提要: ■ 请放心,我还没倒下去 ■ 佛称弟子是勇敢的士兵 ■ 心理病态的自疗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 勇敢面对,心就不怕 ■ 靠同情、可怜、爱护,是幼儿园的洋娃娃 ■ 自我中心的人把“我”作为生活的中心 ■ 修行不知断我执,却说“怎么没有我” ■ 错的推给你,对的推向我,永远做老众生 ■ 在家人心里只有我的儿子,出家人心里不要只有我的小庙 请放心,我还没倒下去 有一年我从四川回来,大热天,那个时候路风不好,列车员竟然不供应开水。到了一个站,有的人拿着茶杯向窗外用皮管给火车加水的人说:“给我一点吧,我渴死了。”我也拿茶杯要了点水喝,到苏州下了车,赶到大学门口就开始呕吐,还没有吐完,又拉了,马上进厕所,脸都白了,人也竖不起来,我照样按时上课,旁边学生说:“老师,你这样还能上课?”我说:“我还没倒下去,放心好了。”他给我拿来靠背椅,我不坐也不靠。开始真可怜,没气力,后来声音越讲越响。 佛称弟子是勇敢的士兵 小困难一冲就过去了,大困难也不要停脚步,绕个圈子就过去了。佛称佛弟子是勇敢的士兵,当然这不是跟人打仗,而是跟烦恼打仗,跟自己的懒惰、嚣张、坏脾气打仗。 心理病态的自疗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同学给你指出缺点要感谢,记在心里,今后要改正。我年青时的心理病态都是我自己改过来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以前人行道是大方块的水泥地,两块中间有条缝。我从家里去上班,喜欢步行,我一只脚伸出去,总要迈在方块的中间,如果迈在线上,怎么也不痛快,我会把脚缩回来重走,麻烦不麻烦?好像有种无形的力量要我必须那么走,这叫“强迫行为症”。 病态心理、人格心理,我学得很多。后来我下决心,自己医自己的病,怎么医?当我走人行道迈到线上时,我偏不重走,就让脚自然地踩在边上,很快就改过来了。 勇敢面对,心就不怕 我一生受过很多苦难。我做过会计,在会计科,四张办公桌拼在一起,中间一架电话机。当有人无意中把电话机推到我桌上时,我就害怕。有时电话铃响了,他们几个没接,我就慌了,把帐本拿出来乱翻(众笑),表示我比你们还忙,没时间听电话。我怕电话怕到这个程度,你们不好理解,因为我有严重的口吃,我怕说话,怕别人笑我,爱面子啊。所以年轻时我是怀里揣着兔子生活的,心一直怦怦跳。有一天早晨,我最早一个到办公室,我瞪着眼看电话机,心想我为什么要怕你?(众笑)我早就做好思想准备,像上前线打仗那样给自己做好了思想动员,把电话机抓到面前:“你响吧,我等着你。”果然电话铃响了,我一点儿不紧张,高高兴兴拿起来:“你找谁啊?”这话流利而出,这就又是一个反其道行之的例子。 靠同情、可怜、爱护,是幼儿园的洋娃娃 我就是这样自我奋斗出来的。老靠人家同情、可怜、爱护,这是谁啦?幼儿园小朋友怀里的洋娃娃啦。我们来到福鼎两年多,人常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好,都很乖的。”还不是我训练出来的?也靠他们自己觉悟。 自我中心的人把“我”作为生活的中心 现在讲人格心理学的第一个内容,叫“自我中心”。把自己,把“我”作为生活的中心,作为人生道路上的中心,一切思想脾气的中心,这样的人还能好到哪里去? 佛门里边为名为利的人,核心还不是一个“我”?如果他专为别人,唯独没有“我”,这就不叫自我中心。 修行不知断我执,却说“怎么没有我” 听说有个单位搞业余演出,记者来拍照,有个演员竟然忘了演戏,面朝着照相机等着他拍,“你要拍拍我”,这就是自我中心。佛门里也常听到:“怎么没有我?”修行不知断我执,却处处以我为中心,做了点功德要看功德芳名,还怄气:“我供养了一千块,供养五十块的竟然排在我前面?” 苏州有个人听经来晚了,前面一排座位已坐满了,他气啊:“怎么第一排没我的位置?我昨天还供养了一个大冰箱。”意思是我是大居士,竟然前排没有我的位置!不是这个居士大,是冰箱大,这个“我”可真重啊! 错的推给你,对的推向我,永远做老众生 同学们之间出现矛盾,我来调解,很少听到“在这方面我也做得不对”,听到的尽是诉苦、告状,你怎么样怎么样,你是成心报复,……错的全推给你,对的推向我,这种习气不改,修行也修不好,永远做老众生。 在家人心里只有我的儿子,出家人心里不要只有我的小庙 儿童天真烂漫,很纯洁,隔壁小朋友来了,他高兴了,会把玩具给小朋友玩。纯洁的心里只有“你”,没有“我”。可是他妈回来了,邻居的小朋友就想回去了,孩子会说:“洋娃娃你拿回去玩。”妈脸色一沉,邻居小孩吓得溜走了。等邻居小孩一走,妈说:“你怎么不懂事?这个洋娃娃多贵啊!妈是买给你的。”我说这个妈教育不当,倒要跟她孩子学学,心里只有“我”,“我所”,“我的儿子”,“我买的洋娃娃是我的儿子玩的……”你们安心在这里学习,脑子里也要去掉一个“我”,我什么?我的小庙。(众笑)下课。(2001.4.28 第五讲完) 人格心理学 (22)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众生喜欢抓一个“我”, 也就发展了一个我 本次提要: ■ 弥补人格缺陷,达到人格圆满 ■ 朝着释迦佛圆满人格的方向去努力 ■ 人格缺陷起源于“自我中心” ■ 一切烦恼起源于我执 ■ 自我中心以“我”为中心 ■ 众生喜欢抓一个“我”,也就发展了一个“我” ■ 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就是“我”在推动 ■ 人做好事就因为有股“善”的力量 弥补人格缺陷,达到人格圆满 讲人格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我们在人格上的缺陷,达到圆满的人格,对我们信佛的人来说,佛陀的人格是最圆满的。世间上研究的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圆满是相对而说,不是绝对的,也就是依世间上的观点角度看一个人的个性、情绪有什么缺点,把它弥补起来,这样就称圆满。 朝着释迦佛圆满人格的方向去努力 我们佛弟子要达到的人格圆满,就要以释迦佛为榜样。从断烦恼习气来说,烦恼习气完全断尽了才能叫圆满,从利益众生来说要培养种种优点,积累功德来圆满我们的人格。今天我们以佛陀的圆满人格的精神来指导我们怎么样达到自身人格上的圆满。不管怎样,我们佛弟子要求人格的圆满,应该有个原则,要朝着释迦佛的圆满人格方向去努力。 人格缺陷起源于“自我中心” 不圆满的人格就叫人格缺陷。“缺”就是少了一些,“陷”就是陷下去了,也就失去了平衡。种种的人格缺陷都起源于自我中心,都以自我中心为基础,从自我中心上出生的、形成的,自我中心是人格缺陷的一个根子。 一切烦恼起源于我执 佛教导说:“一切烦恼都起源于我执。”我执就是一切烦恼的中心,有了这个中心,它会向四面八方出生种种错误的思想观点以及错误的要求。 自我中心以“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即以“我”为中心,以“我”为核心。从前我们学习社会发展史,也有句话:“资产阶级以‘我’为核心。” 众生喜欢抓一个“我”,也就发展了一个“我” 在以往社会里就靠这个力量去发展,推动一个“我”,发展一个“我”,也就是说众生喜欢抓一个“我”,那就让他从抓“我”的这个立场上去努力吧。 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就是“我”在推动 但是人不可能一个人孤零零生活,人类是群居生活,必然会跟周围的人发生联系,如果利用“我”为中心,极端地去发展,往往为了满足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利益,对周围人就有损害。为什么当年称资产阶级以“我”为核心?因为资产阶级往往唯利是图,利给谁啊?就是给“我”。做生意能赚钱就干,哪怕发展到道德品质的堕落,只要能赚钱,不好的事情他也会做。不是为了群众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人的发财。例如伪劣商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好处呢?可是有人却干得起劲,为什么?“我”发财了。 人做好事就因为有股“善”的力量 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谎言、欺骗、打击,全是为了一个“我”,人类的自私,既然如此可怕,为什么社会到今天虽然有战争,但也有和平,虽然以“我”为核心,有时候却也会做点好事,这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完全丧失天良,还有股善的力量,不论知识也好,宗教也好,种种教育也好,还在宣扬着人类应有的同情和爱护的美德,要为他人奉献爱心,加上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善良种子,使人类的同情心,并没有完全消失。 人格心理学 (23)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自私和奉献是人类善和恶的调和, 也是名与利的调和 本次提要: ■ 自私和奉献是人类善和恶的调和,也是名与利的调和 ■ 佛主张佛弟子要走上“无我”的道路 ■ 要把心里夹杂的“我”逐渐扫除掉 ■ 我慢贡高的人佛法越学多,我执越提高 ■ 修行修不好,就会消福造业 ■ 出家人接受供养,要为人世间树立一个好榜样 ■ 出家了起烦恼,造恶业,这个罪就更大了 ■ 唸经为取财,可不是修行的路 ■ 我慢大,脾气坏,无惭无愧不受教,佛也救不了 自私和奉献是人类善和恶的调和,也是名与利的调和 自私和奉献这两者有时候会出现调和,也就出现了为了自己赚钱不择手段,另一面富起来的人又会拿出一部分钱做好事,从慈善事业中博得一个好名声。 佛主张佛弟子要走上“无我”的道路 佛教主张佛弟子一开始就要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就要反对我执,放下我执,走上一条无我的道路,佛法始终是这么说的。 要把心里夹杂的“我”逐渐扫除掉 佛教讲因果,因的成分不纯粹,果也不纯粹,佛弟子在学佛修行这条路上一定要纯粹,即使我们由于水平有限,夹杂着一些“我”的东西,也可以学佛,但学佛的目的要把你夹杂的东西逐渐逐渐扫除掉。 我慢贡高的人佛法越学多,我执越提高 但有的佛弟子在学佛的过程中很不自觉,一方面佛法的观点在提高,另方面夹杂的我执也在提高。佛法越学越多,我执却越来越厉害,以自己的知见为准则,表现了我慢贡高。一个修行人把释迦佛反对的我执也同时提高,任其发展,这个修行怎么修?是完全没有希望的。 修行修不好,就会消福造业 修行修不好就会消福造业,怎么消福?今天吃一口饭,要牵涉到多少人的劳动?不仅仅是给你煮饭的劳动,还有农民种田的劳动,工人运输的劳动,制造农具的劳动……而我们给众生贡献了多少?人世间有很多都是白吃饭的。即使他认为自己有福气,福气也会有享完的时候,所以我们当居士的,一定要参加劳动,这叫培福。出家人呢?为了让他们安心修道,集中精力在自利上能够断烦恼,在利他上能够弘扬佛法,释迦佛规定出家人必须集中精力来完成解脱生死、弘扬正法的任务。 出家人接受供养,要为人世间树立一个好榜样 佛规定出家人不能在社会上谋生,所以出家人接受供养,为在家人培福,称为福田僧。那么你接受了这一份供养,就必须要累积种种修行功德,在断烦恼的功德上要不断增长,为人世间树立一个好榜样,在利他功德上要弘扬佛法,树立法幢。 出家了起烦恼,造恶业,这个罪就更大了 如果离开了这样的标准就糟了。居士吃饭还是吃自己的,出家人享受了众生的供养,如果再在出家人的队伍里起烦恼,造恶业,自由散漫,搞歪风邪气,破坏僧团和合,玷污佛门清净,非但不断在消福,而且在供养你的在家人面前做了坏榜样。这个罪就更大了。即使眼前能躲得过去,因果难逃啊! 唸经为取财,可不是修行的路 有的人由于不懂佛法,师父没有教育,他们的观念就是:“我是出家人,我就是师父,我师父也就是这样子。”那么究竟干了些啥呢?前两天看到你们写的一篇日记:“在小庙里这几年,只知道跟师父每天唸唸经,唸唸佛,也不知道干点啥。”出家人唸经、唸佛为修行,为报众生恩,可是为什么又要向众生索取钱财?唸《药师经》一百块,唸《金刚经》三百块,这条赚钱的路究竟是不是修行的路? 我慢大,脾气坏,无惭无愧不受教,佛也救不了 现在有些人以师父自居,由于不懂佛法,我慢越来越大,脾气越来越坏,好比现在的独生子女吃父母的饭,在家里个个是小皇帝,这些小皇帝不劳动,白吃饭,文化水平也没有,就靠父母的宠爱,整天哇哇叫,要这样要那样,不依顺他就发脾气。如果佛门出现这样的“小皇帝”,不受善知识教育,无惭无愧,佛也救不了。 人格心理学 (24)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充满烦恼的人,心理不会健康 本次提要: ■ 现在男众女众都在退化 ■ 由“我”起“慢”,由“慢”而“高” ■ 当老师的,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 充满烦恼的人,心理不会健康 ■ 集中在“我”身上的人,就叫自私 ■ 心胸扩大,就容易接受佛之观点 ■ 说法是慈悲心,启发是菩提心 ■ 堕在“我”的泥坑里,就难摆脱“我” 现在男众女众都在退化 怎么会形成这样的呢?还是由于一个“我”。现在男众女众都在退化,远远不如我在90年办学时的情况,现在有许多情况从前没见过。从前来报到的年轻出家人,懂得恭敬,谦虚,有的看见我就要顶礼,我告诉他,“我是居士,出家人不应该给居士顶礼。”他心里有点过意不去。现在怎么样?“我是出家人,老师是居士,管得了我吗?”也许是时代的变化。我并不是说你们在座的,这样的人都跑掉啦,因为他们不讲道理,也就跑了,我说:“你可以不受居士管,你不能不受老师管,你不能不受办公室管,你是来当学生的,哪个学生没有老师?你是学生呀。” 由“我”起“慢”,由“慢”而“高” “我慢贡高”第一个字就是“我”,从没想一想自己为社会,为大众做了多少贡献,一想到“我”,马上就起“慢”,就是我慢。“高”,矮子也会高,矮子气得暴跳如雷,一跳就高。 当老师的,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有的人心里在想:“傅老师总喜欢批评”,那么我不说又该怎么办呢?师父宠爱你,让你自由散漫,老师也没有资格管你,如果法师能管,法师怎么也诉苦呢?以前隆莲法师就对我说:“现在出家人都管不了出家人。”出家人都没办法管出家人,看来并不是因为我是居士不能说,现在是谁也不能说,那么佛教怎么办?佛弟子的素质怎么办?任其这样降低下去啊?我做老师的,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充满烦恼的人,心理不会健康 这种充满烦恼的人,心理也始终不会健康,心胸狭隘,一切的人格缺陷也只有任其发展。 集中在“我”身上的人,就叫自私 思想观点集中在“我”身上,这非但是佛教反对的,社会上也反对,这叫自私。连集中在别一个人身上也不恰当,何况集中在自己身上?佛一再说,心要无量,释迦佛唯恐我们心胸狭隘,心有执着,所以告诉我们,要礼拜十方佛,恭敬十方佛,把我们心量扩大到十方。 心胸扩大,就容易接受佛之观点 在《阿含经》里释迦佛常有这样话:如果你能得到如来一个法,亲证一个法,如来保你获大神通,得大解脱。后来释迦佛说了四十九年法,越说越广,又说了大乘法,释迦佛并不希望众生心量狭隘,只抓一个法,心小果也小,因大果大,释迦佛希望我们成佛,不希望我们心量只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或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养成狭小的习气就难以扩大。所以释迦佛说要发四弘誓愿,要“众生无边誓愿度”,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即使学不多学不到家,但你有这颗无量的心,你心就不会被狭隘挡住,心胸扩大,就容易接受佛之知见,否则你是转不过来的。 说法是慈悲心,启发是菩提心 我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批评话呢?因为有的学生实在不对啊!为了挽救她又不好指名,又不好当面跟她谈,怎么办呢?那么趁讲法的时候就把想启发她的话全加进去了,这么说,那么说,话这么多,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啦?从这面看,缺点;从那面看,完全是菩提心,慈悲心。 堕在“我”的泥坑里,就难摆脱“我” 有的同学心里也明白,老师今天讲法几乎都是对我讲的,是在启发我。差不多讲课我都围绕着她,开导她,因为有的同学我没有办法跟她讲话呀,她不听我的,要我听她的,我只有在讲课、讲法的时候还能说上几句,这么苦口婆心的启发,为什么还转变不了?因为她只关心“我”,不会去关心别人,去关心整个佛教,堕在“我”的泥坑里摆脱不了。 人格心理学 (25)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本次提要: ■ 为了一个“我”,不达目的不罢休 ■ 儿童也有自我中心,喜欢父母注意他 ■ 我慢贡高的人好自我表现 ■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 自我中心的人,几句话一捧心就高举 ■ 自我中心的人,很难接受别人对他的冷淡 ■ 由压抑带来的总爆发,会带有危险性 ■ 父母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 为了一个“我”,不达目的不罢休 掉进自我中心以后,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只讲自己的道理,不听别人的道理,一天到晚以“我”为中心,“你们都来同情我啊,都来可怜我啊,都来安慰我啊,我多么可怜啊!”见人就诉苦,见人就哭丧着脸,为什么?一个“我”。以前有个专门喊头疼的同学,过去在别的地方给她住一个人一间房间,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她就天天闹,后来被我批评了几句,我叫同学们都搬出来,让她一个人睡,目的达到就不吵了。 儿童也有自我中心,喜欢父母注意他 每个人都有自我中心,生下来就有,也包括后天的形成。从前一个家庭生几个孩子,父母宝贝的是头一个跟最后一个。头一个刚生,最后一个以后不生了,所以特别宝贝。那么生了头一个,又生了一个,如果父母宝贝小弟弟,老大就调皮捣蛋,如果父母不去理他,他会动得更厉害,也不像多动症;父母没看见,他会想办法使父母看到、听到,父母就会到他那里去关心他,他就好得多。根据儿童心理来分析,这是因为以前父母总是朝着他的,现在父母朝着小弟弟了,所以他要把父母再抢回来,哪怕父母骂他,打他两下,他也高兴,这是儿童为了引起父母对他的注意。 我慢贡高的人好自我表现 我慢贡高的人,如果没地方表现,他就会想办法让大家都去注意他,他好充分表现自己的我慢,否则大家不注意他,他表现给谁看呢? 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再表现我慢贡高,谁看得见?他也不想表现。如果真的一个人也在自我表现,这个人严重了,快到了精神病的边缘了。如果仅仅是独自出出气,不影响人家,这个人还算好的。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一般人要表现自己,如果没有可以突出自己的地方,就会突出自己的调皮捣蛋,声音小别人不注意,势必会大声说话,大家一被吸引,头跟着眼睛全转过来了,他(她)就会很得意,以为很了不起,大家都在注意他(她)。这个心态,即使不能说他坏,至少也是病态的不正常,因为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缺陷,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自我中心的人,几句话一捧心就高举 儿童经常喜欢别人对他注意,家里有客来,客人说他几句好话,“孩子挺乖的”,“很漂亮,很秀气”,几句话一捧,挑起了儿童的自我中心,心就高举了,他就会更加吸引你们对他的注意,在客厅里笑闹着,兜圈子,俗话叫“人来疯”,人来了他就“疯”啦,所以说这种“自我中心”从儿童开始就有。 自我中心的人,很难接受别人对他的冷淡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变本加厉地受宠爱。遇到旁人冷淡他,有的儿童就会以顽劣、调皮,处处吸引别人对他的注意。 由压抑带来的总爆发,会带有危险性 也有的儿童不是这样,闷在心里,很孤独,没有透气的机会,也没有表现的机会。孩子看到别人都在高兴,也想表现表现,就说:“妈,我也讲个故事。”妈说:“你就别讲了,你说话又说不清楚。”这个孩子看看别人很出风头,自己受到了冷淡只好闷在心里,总有一天大爆发,来个大表现。家里不好表现,他就到家门外去表现,他会把周围的小朋友全都召集来,开始表现了:“我是大队长。”自称队长,“立正。”那些小孩子也喜欢跟他闹着玩,这些都是缺乏正确的引导,自然会带有危险的。 父母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 所以在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上,不懂得儿童心理,不懂得心理卫生,儿童成长后,难免会致成心理不健康。我56年开讲心理卫生,跟妹妹说过一句笑话,也是很有感触的话,听来有点异想天开,“如果我有一天做了卫生部长,我就要颁布一项法规,凡是要结婚的年轻男女都要经过一场儿童心理卫生考试,合格的才能结婚。因为我看到很多家庭对孩子的错误教养实在太多了。”这当然是口说大话,我连一个卫生科长都轮不着(众笑),今天这种话只好在课堂里说说。 人格心理学 (26)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自我封闭的人, 得到了宠爱,发展了自由散漫 本次提要: ■ 母爱的伟大,在于她对自己不发生兴趣 ■ 妈妈照顾了孩子,忘掉了自己 ■ 菩萨会把对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众生身上去 ■ 要转移对病的注意力,劳动有好处 ■ 同病相怜者应互相关怀,不要互相诉苦 ■ 机能性的病,不必过于害怕 ■ 自我封闭的人,得到了宠爱,发展了自由散漫 母爱的伟大,在于她对自己不发生兴趣 刚才的启发和举的例子,都是在说明自我中心,只对自己发生兴趣。母爱的伟大,在于她对儿子发生兴趣,她对自己不发生兴趣。哪怕她平时对别人不发生兴趣,对自己发生兴趣,但是她在自己孩子面前,她会做到对自己不发生兴趣,对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很小的孩子,照顾体贴无微不至!哪怕自己年纪轻轻,蓬着头,缩着腰,脏得不像一个人,她也不管,一心为了孩子,所以说母爱伟大,因为她爱孩子。 妈妈照顾了孩子,忘掉了自己 母亲肚子疼,听到孩子哭声,母亲会不顾自己的肚子痛,马上过去问:“你怎么啦,你怎么啦?”孩子还不会讲话,只知道哭,母亲给他揉肚子,“你是不是肚子疼啊?妈给你揉揉啊。”结果她把自己肚子疼忘记了,自己肚子反而不疼了。 菩萨会把对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众生身上去 菩萨爱众生希望众生幸福,没有痛苦,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菩萨关心众生的痛苦,会忘掉自己的痛苦。在心理学上讲,这叫注意力的转移,从自己转到众生身上去,好比妈从自己转到孩子身上去。 要转移对病的注意力,劳动有好处 女众班过去有个同学,因病而表现出自我中心很严重,在我面前种种诉苦,其实像她这种病我是老资格了。我年轻时所得的神经衰弱年代可长啦,所以我总是劝她:“神经衰弱是心理上的障碍,不会有危险性的。”她偏要人家承认她、同情她,再三跟她说:“不要多想自己,多参加劳动会有好处,要转移注意力。”她听不进去,拔不出来。 同病相怜者应互相关怀,不要互相诉苦 假如寮房里有个同学肚子疼,另一个同学忽然也肚子痛,我相信她不会过去:“你生病啦,我去跟办公室说。”她正在为自己担忧,一看,你也疼了,很好,咱们同行(众笑),她可能会叫得更厉害:“哦唷,啊呀。” 机能性的病,不必过于害怕 众生的某些心态,北方人叫“撒娇”,陪过她去看医生的同学告诉我,因为她也说得太过分了,“只要一点响声我就整夜睡不着,头疼。”医生只好说:“像你这样集体生活不合适。”集体生活哪能一点没有响声呢?神经官能症是官能性的病,并不是器质性的病,一个佛弟子不必怕得这个样子。 自我封闭的人,得到了宠爱,发展了自由散漫 犹如吃奶,饮的是释迦佛的法乳,竟然不生长释迦佛的大雄大力。掉在这个中心里的人,往往拔不出来,打不进去,封闭得如此厉害,所以自我中心是很可怕的。能够转变的人,还有希望;如果你转变不了,也会朝恶劣的方向发展,修行人即使得到宠爱,可是发展了自由散漫,你在修行上打了一个大败仗。今天下课。(2001.5.5 第六讲完) 人格心理学 (27)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不合群的人孤独,傲骨的自我欣赏都是一种病态 本次提要: ■ 自我中心就是“我执”,会发展到对别人的伤害 ■ 现在最普遍的就是诽谤 ■ 大家都执着一个“我”,怎能行“六和”呢 ■ 很多人只对自己发生兴趣 ■ 人世间很少找得到能平衡、持久的良好关系 ■ 不合群的人孤独,傲骨的自我欣赏都是一种病态 自我中心就是“我执”,会发展到对别人的伤害 上次讲到自我中心是以自我为核心,只对自己发生兴趣。自我中心在佛法里讲就是我执,从我执发展到法执,执着我就发展我所,我的知见,总以自己的知见去衡量别人的知见。一个佛弟子离开佛法越远,这种现象越普遍,乃至于发展到伤害,尤其是在邪师邪说的影响下,执着知见上的偏见,由宗派情绪而起宗派斗争,这也是出于不根据佛的教导为准则,根据他自己执着的为准则。 现在最普遍的就是诽谤 现在最普遍的就是诽谤,如果与自己的知见不和,就认为是错的,即使自己不懂佛法,讲不出什么道理,也不想当面辨清楚,互相听取意见,就在背后进行诽谤,制造黑风,使你受到打击、败坏名誉。这不是讲得可怕,而是现在这种现象在不肯学佛法,不肯多闻,不肯断烦恼这样一大批的人里边十分严重,对佛教是个极大危害。 大家都执着一个“我”,怎能行“六和”呢 讲到这里,就可以知道,以我为中心,或者以我这个宗派为中心,或者以我的观点为中心,或者以我崇拜的这个人为中心,危害无穷。大家都有一个我,你有你的我,他有他的我,我有我的我,怎么能六和呢?即使佛堂挂上个“六和”,可是你干的事情全不和,你和是跟自己一小堆和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怎能叫做佛门的四众弟子的和呢? 很多人只对自己发生兴趣 在人世间的世俗生活里,经常可以看到某种现象,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就不太好,很多人都是有这个毛病:只对自己发生兴趣,对自己从头到脚都发生兴趣,喜欢打扮就是对自己发生兴趣,喜欢自我吹捧就是对自己发生兴趣,喜欢别人注意我就是对自己发生兴趣。 人世间很少找得到能平衡、持久的良好关系 国外有句话,“你不会自我宣传吗?”自我宣传,就是对自己发生兴趣。即使你对别人发生兴趣,也是出于你对别人的喜欢,还是属于对自己发生兴趣。所以人世间很少能够找得到相互关系良好、平衡、持久的,有时候刚刚碰上了,但是一会儿就发生矛盾、摩擦。 不合群的人孤独,傲骨的自我欣赏都是一种病态 还有一种人看来比较文明,他不喜欢生活在群众里,他喜欢一个人自顾自生活,在对自己发生兴趣的时候,他能够出现一种特异的能力,能够长时期一个人过日子而不感觉到寂寞,但他又不是一个修行人,修行人靠自己的觉悟,仅仅是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修持罢了,像刚才那种人就不是这样,他会发展成对别人的厌恶,看不惯。假如别人对他有所批评、启发、帮助,他来一个逆反心理,反而更高傲,目空一切,就逐渐形成了孤高。如果为人比较好,他不做坏事,也不伤害人,就是这种孤高的样子,也与人合不来,不能够合群,不能够投入到群众中去。往往在过去文人的笔下,还有对他表示赞叹;在画家的笔下,天上一个月亮,“一”,底下一个人喝酒,“一”,前面一盆菊花,“一”,盆里只有一枝菊花,“一”,全是“一”,用“一”来显示他的傲骨,高傲的骨头。以心理卫生来讲,这是最不好的,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得意,自我陶醉,自我欣赏。从现代心理学来讲,这已经是在病态的边缘上了,或者说已经是心理病态了。 人格心理学 (28)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么都是修行 本次提要: ■ 要合众,要广学多闻,要自我改造 ■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么都是修行 ■ 我执烦恼会打开三恶道门 ■ 去不掉个人的“我”,怎能成就常乐我净的“我” ■ 要闻思修,闻了不思,也就修不起来 ■ 智能登地,对愚发生好感慢慢也会变成愚 ■ 想自己缺点,想别人的优点 ■ 无惭无愧,因为他执着恶法空不掉 要合众,要广学多闻,要自我改造 佛法为什么伟大?佛法主张要合众,不主张“孤高”,要广学多闻,叫法门无量誓愿学,不主张只要一本经,一个法,那些不能广泛地接受佛陀的教导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人,在佛门里尽散布种种的错误,使佛门的气氛大大变样,使佛弟子很难和合,甚至一个小庙仅仅几个人都和合不起来。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么都是修行 遵守丛林规矩就是叫你合众,也不根据你,也不根据他,大家放弃我执,以戒律,以丛林规矩为准则。你说这个规矩又不是我定的,要我遵守干嘛?你遵守了好嘛,如果这个规矩定得好,你把这个规矩拿过来,作为我要遵守的,那岂不是把原来的我丢掉了吗?佛法在生活里,你按照佛法去生活,什么都是修行,就看你悟不悟。 我执烦恼会打开三恶道门 用世俗的观念、固执的成见,习惯势力,乃至于世智聪辩来强调理由,那你这个我执就会不断增长。我执再加上厌恶心,瞋恨心,破坏心,那你修行反修了,不是闭三恶道门,而是开三恶道门,学了些佛法,又有文化,却偏偏不在佛法里转!今天我还听到一句话,说:“以前看某些人写的日记真好,正气凛然啊!可是没几天他就表现烦恼特别重。”把佛法停留在纸面上,佛法也白学了。 去不掉个人的“我”,怎能成就常乐我净的“我” 所以这个我是凡夫的我,是流转生死的我,是烦恼的我,你不去掉这个我,你怎么去成就常乐我净的我呢?常乐我净的我本来就不是你个人的我。 要闻思修,闻了不思,也就修不起来 学佛法要能够多闻,多思,再再思维曰修,把想不通的问题再再去想,非想通不可,这叫修。说句笑话启发启发,闻修的师父给她起了一个法名叫闻修,就缺掉一个思,所以我经常批评她:你脑子想想啊。 智能登地,对愚发生好感慢慢也会变成愚 再说句风趣话,有人法名叫大愚,旁人开玩笑地说:“大愚者真是大愚也。”我年轻时佛法也不太懂,一皈依师父给我起法名“智地”,那时我爱好文学,我挺高兴,智慧普及大地啊。懂了佛法才知道地就是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成佛的地,有智慧能够度众生个个成登地菩萨。假如师父给我取一个“愚地”,那我总有点想不通吧,叫我以愚痴去普及大地啊?没有愚地菩萨的。一个人取了名字一直在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看多想也要起作用的。外国有个心理学家,在奶牛面前挂一块黄布,奶牛眼睛总是看见黄色的布,结果生出来的小牛也是全身黄毛。我想取名字最好不要取“愚”字,怕心里常想着愚,也会对愚发生好感。 想自己缺点,想别人的优点 在思维的时候,不要光对自己感兴趣,也要想想别人,而且要掌握一个原则,想自己的时候要想自己的缺点,想别人的时候,要想别人的优点,那么你的生活,不光是能去掉很多烦恼,而且还会天天愉快,因为你想到别人好处么你当然高兴。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天天想这个人多好啊,而起了瞋恨心,天天想自己不足的地方,能生惭愧心,心一惭愧,心就空掉了。 无惭无愧,因为他执着恶法空不掉 所以学佛法,你反复地听,反复地学,反复地想,每个字都有大作用,每个字都跟整个法义有联系,就看你悟不悟了。佛说过无惭无愧的人佛都救不了,因为他执着恶法空不掉。 人格心理学 (29)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要别人了解你,那你为什么不理解别人呢 本次提要: ■ 傲慢的人容易着魔 ■ 为了保护一个“我”,会出现强硬态度 ■ 保护孩子是母亲的天性 ■ 缺乏母爱,会致成心理病态 ■ 众生即父母,人间充满母爱 ■ 要把注意力从自身上放到周围去 ■ 要别人了解你,那你为什么不理解别人呢 傲慢的人容易着魔 哪种人最容易着魔?傲慢的人容易着魔,傲慢不一定是因为他有傲慢的资本,有两类,一类人,有学问,有财富,有地位,有名望,这都是傲慢的资本;还有一类,不懂佛法,愚痴的人也会起傲慢。不学佛法样样无知,容易搞错事情,明明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不知道,只知道凭好心,“我想的没错”,像这样能断烦恼吗?没有智慧,就会保留烦恼,当然容易产生傲慢。比不上人家,来一个反作用,叫妒忌,一妒忌,总是把别人贬低,有句话:“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这件事我来做,我会比他做得更好!”这就是妒忌,就是傲慢,其实他是看人挑担不吃力。没有尝过莲子心的人,他不知道莲子的心是苦的,这种也叫逆反心理。 为了保护一个“我”,会出现强硬态度 等到逆反心理一来,非但不接受,而且会变本加厉,种种做法都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保护自己,保护一个“我”,我的利益、我的名望、我的地位、我的知见。同时还会出现语言态度的强硬。 保护孩子是母亲的天性 女同志应该是温柔的个性,有时胳膊伸出来也会像练过少林拳那样硬!从前上海乘公交车很挤,当我被挤进去时,旁边有一个真的像个铁棍那样把我挡住,我一看是女的,口里说:里边有小孩!(众笑)那是妈在保护孩子,而你呢?你保护一个“我”。 缺乏母爱,会致成心理病态 我年轻时,有个女青年特地请我给她个别治疗,其实我是集体治疗。她说得挺可怜,我就接受她要求。她一坐在人的旁边,就会紧张得发抖,她有什么特性?她说:“别人一个人会感到寂寞,叫我一个人在宿舍里,十天都不感到寂寞。”我给她做心理分析,花了很长时间,从她写的病史中找出她病的根源是缺乏母爱。所以心理力量不足,因为她母亲在战争年代在前线牺牲了。 众生即父母,人间充满母爱 上面只是举了个病例,对於缺乏爱的人,修行人也可以从后天补上啊,佛说众生皆父母,信佛的人到处都有父母,你可以从这里边吸取广大的爱。说他们又不给我,有时给你了,你不要嘛,你像木头一样。比如说,你来了,同学帮你把床铺好,你小时候谁给你铺床?妈给你铺床啦,这不是母爱吗?你生病了有人关心你,这不是母爱吗?有人陪你去看病,路上还保护你,照顾你,那不是母爱吗?你没有悟到呀!“众生皆父母”,父母就是众生,众生就是父母,讲也讲了,听也听了,就是不修,你不修咋成就呢?一只钟表停了,你不修咋会走啊,要修啊! 要把注意力从自身上放到周围去 所以我们要改变,不要只对自己发生兴趣。周围都是亲人,要对周围的人都发生兴趣,也就是说注意力不要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要发放到周围去,要这么做才能转变自我中心。具体来说,你们从各地来到这里,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就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要以集体为中心,要看成我是集体中一分子,集体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要像关心自己那样去关心集体,关心周围的人。 向外转——怪别人不理解自己 向内转——要别人转向自己。 要别人了解你,那你为什么不理解别人呢 不论向外转向内转,转来转去都在自我中心里转,没有跳出自我中心,看问题全是以我为中心去看问题。什么叫向外转?看到别人也会转向自己,两人发生矛盾,你不说话还算有修养。不是叫你不说话,先听听别人说的有没有道理,可不可以参考。可是一般人不是这样,马上的反应就是:“你不理解我!”还是一个“我”。“你”在外面,“不理解我”转到“我”这儿来,要求人家必须理解“我”,那你为什么不理解别人呢?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