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显传》诸国佛教情况之梳理(定明法师) |
 
《法显传》诸国佛教情况之梳理(定明法师)
一、大小乘佛教的情况 《法显传》是研究当时印度各地佛教情况的最好史料,在诸多印度佛教史的着作中,很少有像传记中记载那么详实的佛教史实,可以说《法显传》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解、研究印度佛教历史的最佳资料。依据传记中文献资料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当时各地的小乘佛教、大乘以及大小乘相互共存的盛行情况。 (一)、小乘佛教 《法显传》中记载着小乘佛教在西域和天竺和狮子国各地的盛行情况。 1、西域的小乘佛教情况 西域就是今天的新疆,法显法师在传记中有三处提到关于小乘佛教的情况,一处是鄯善国(1),一处是乌夷国(2),还有一处是竭叉国。 鄯善国是古西域诸国之一,系由楼兰国改名迁都而来。位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的罗布泊西面和西南面,在1世纪时国势强大,与于阗国称雄于南道。传中记载说鄯善国有四千余僧人,都是学习小乘教法,连国王也奉行佛法;全国在家的俗人和法师都奉行天竺的佛法,只是有精粗之别。传中还特别记载说从鄯善国往西:“所经诸国,皆类如此,唯国国胡语不同,然出家人习天竺书、天竺语。”(3) 乌夷国位于西域之古国名,又作焉耆国、乌耆国。在现今的南疆东北部之喀喇沙尔为中心。其东为高昌国,西与龟兹国为邻。东晋末年西行求法之智严及宝云等,曾于此地出会法显法师。传中记载说乌夷国的国人不修礼仪,待客甚薄。佛教的出家比丘也有四千来人,都是学习小乘佛法,戒法严谨,汉地僧人不入他们的僧伽行列。 竭叉国是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当时有千余位出家比丘,皆是修学小乘佛法,还提到当时此地佛教比丘和举行法会时使用的法器和仪轨非常多,无法用文字一一的记录。法显称:“沙门法用转胜,不可具记。” 2、北天竺的小乘佛教情况 北竺就是北印度,在《法显传》里记载有四处,一处是陀历国,二是乌苌国,三是跋那国,四是僧伽施国。在传记中简单记载了关于北天竺小乘佛教的的情况。陀历国即今天的克什米尔北部的印度河北岸达地斯坦的达丽国(5)。法显在传记说道:“陀历国有众僧,皆小乘学。” 跋那国即今巴基斯坦境内之班努地方。(6)“亦有三千余僧。皆小乘学。” 乌苌国是真正的北天竺。这里的人都说中天竺的语言,中天竺就是所谓的“中国”。乌苌国俗人的衣服、饮食也与中国相同,佛法特别兴盛。他们将僧人们居住的地方叫做僧伽蓝,乌苌国有五百所僧伽蓝,都是小乘佛教。外地来的比丘到了这里,都会得到三天的供养,过了三天以后,就得自己寻找安身落脚的地方了。(7)僧伽施国的罽饶夷城。这座城就在恒水岸边,城里有两座寺院,全都是信仰小乘佛教。 3、 斯里兰卡的小乘佛教 斯里兰卡是小乘的盛行之地,传记中记载着法显法师去该国参学游玩时所看到佛教的盛况。无畏山僧伽蓝,有五千比丘。在狮子国首都城有佛齿精舍,国王净修梵行,城内人信敬之情亦笃。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铺施高座,道俗四众皆集听法,其国人云:都可六万僧,悉有众食。王别于城内供养五六千人,众食须者则持大钵往取,随器所容皆满而还。无畏精舍东四十里有一山中有精舍名支提,可有二千僧,僧中有一大德沙门名达摩瞿谛,其国人民皆共宗仰,住一石室中四十许年。……城南七里有一精舍名摩诃毗可罗,有三千僧住,有一高德沙门戒行清洁,国人咸疑是罗汉。临终之时王来省视,依法集僧而问,比丘得道耶?其便以实答言是罗汉。既终王即按经律以罗汉法葬之。(8) (二)、大乘佛教之情况 于阗国自2世纪末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晋至隋唐,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传中记载此“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由众食。”僧人都能得到馔食供应。于阗国内房屋鳞次栉比,人民熙熙攘攘,家家门前都建起了小塔,最小的高两丈左右。于阗国还修建了四四方方的僧房,专门供给来往客僧的住宿和各种需要。“其国中十四大僧伽蓝,不数小者。”于阗国主将法显等人安顿在寺院里,这所寺院名叫瞿摩帝,是大乘佛教的寺院。寺院内的三千僧人在敲响犍槌时一起进食。(9) 子合国是西域的古国名,原址位于现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小帕米尔东部。都城是呼犍谷,坚峻险固的都城是就地取材,累石而成。子合国使用婆罗门的文字。东汉时并入莎车、属羌。 法显法师当时看到的大乘佛教情况是:“国王精进,有千余僧,多大乘学。”(10) (三)、大小乘佛教的关系 在印度佛教史上大小二乘常常是彼此互相争论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在法显法师传记中除了明显记载大小乘佛教各自盛行的情况,关于二者相互并存关系,并没有不融洽的记载。 罗夷国(11)“僧人近三千人,兼大小乘学。”毗荼国(12)“佛法兴盛,兼大小乘学。” 这里的人们看到汉地僧人竟然来到了这里,他们非常同情说的:“如何边地人,能知出家为道,远求佛法?”悉供给所须,待之如法。从此东南行减八十由延,经历诸寺甚多,僧众万数。僧伽施国系位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之古国,有“僧及尼可有千人,皆同众食,杂大小乘学。” 还有几处没有明确记载是大小乘佛教共存的,但从所记载的文字来分析,二者应该是同为流行的,如犍陀卫国佛教:此国人多小乘学。(13)摩竭提国的摩诃衍僧伽蓝佛教:于阿育王塔边,造摩诃衍僧伽蓝,甚严丽。亦有小乘寺,都合七八百僧众,威仪庠序可观。(14) 僧伽施国有三处记载关于此处僧及尼可有千人,皆同众食,杂大、小乘学。……由一僧伽蓝,可六七百僧。……罽饶夷城。城接恒水,有二僧伽蓝,尽小乘学。(15) 拘睒弥国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此国佛教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延,佛昔住处,今故有众僧,多小僧学。(16) 如上的几处文献记载,可以从文字看出大小乘佛教在这几国家中,二者共同存在的,并没有不和谐的记载。 二、诸国佛教之习俗 佛教在西域、印度以及狮子国等诸国的弘扬与传播,各国民族不但从思想上去接受,同时也对各地习俗也产生深刻的影响。有些国家把佛教的节日和文化成为了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法显传》在这方面记载也很深入。 佛教在于阗国非常的盛行,布施供养的信仰习俗深入百姓和国王的心中,传记中说那里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 于阗国的国王每年都要作观佛行像活动,从四月一日,城里边扫洒道路,庄严巷陌,其城门上张大帷幕,事事严饰。国王及夫人、采女,皆住其中。瞿摩帝僧是大乘学,王所敬重,最先行像,离城三四里,作四轮像车,高三丈多,状如行殿,七宝庄校,悬缯幡盖,像立车中,二菩萨侍,作诸天侍从,皆金银雕莹,悬于虚空。像去门百步,王脱天冠,易着新衣,徒跣持华香,翼从出城迎像,头面礼足,散花烧香。佛像进入城时,城门上的夫人、采女们摇散众花,纷纷落下。一个寺院行像一天,从四月一日开始,到十四日行像才结束。(17) 在竭叉国中的佛教习俗就是每五年举办一次供养大法会,法显到此国时,正好是碰上该国国王作举办五年一度的大会,恭请四方出家比丘皆来参加大会,庄严众僧坐处,悬缯幡盖,作金银莲花,着缯坐后,铺净坐具,王及群臣,如法供养,或一月二月,或三月,这种供养大法会一般在春时举办。国王举行供养大会结束后,又劝各位大臣设供供养众僧几天。供养全部结束后,又会从僧众手中把他们的东西赎回来。(18) 北天竺摩头罗国的佛教习俗情况:传中说此国有二十僧伽蓝,可有三千僧,佛法转盛。国王皆笃信佛法,供养众僧。有时国王则会脱去天冠,共诸宗亲群臣,学比丘到各地游行托钵乞食游方乞食后,铺毡于地,对上座前,坐于众僧前,不敢坐床。这是佛在世时,诸国王供养佛的法式一直流传于今天。(19) 佛教的布施、供养成为当地各国人民的习俗,在中印度,也就是中天竺国家,佛教的一些戒律也成为他们的习俗,传中记载说 “中国”佛教: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罗。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生口,市无屠及酒者,贸易用贝齿。自佛般泥洹后,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众僧住止房舍,床褥、饮食、衣服都无缺乏,处处皆尔。(20) 从如上的几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的文化、思想对各国的影响,老百姓建塔供僧,国王群臣奉行佛法,按不同的节日和传统,举办不同的活动。 三、僧团的律制传统 僧团制度是按佛教戒律来规定的,通过传记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诸国佛教有非常好的安居制度。在传记中出现过“夏坐”、“安居”“受岁”等名词,它们讲的是同一件事,就是安居。 所谓的“安居”是佛教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解释安居之字义,即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 安居之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夏竟、夏满、夏解、安居竟。结夏与解夏期间,称为半夏。据《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安居结束时应作自恣、解界、结界、受功德衣等四事。即于安居圆满后,大众反省安居中之行为,若有罪时则自宣己罪,相互忏悔,称为自恣;自恣之日称为自恣日、佛欢喜日。又安居结束时,应解除安居期间禁止外出于结界范围之规定,此为解界。又安居圆满后,比丘、比丘尼等增加法腊一岁,又称为“受岁”。法腊又称夏腊,为出家人定长幼次序之规准。 在传记中法显法师在不同的佛教国家,只要是赶上安居时间,就会参加安居的共修,在求法的过程中法显法师总共参加过七次安居,分别是乾归国、于摩国竭叉国、佛影那竭国、罗夷国、中天竺、龙精舍等地解夏安居修行。 除了有安居制度之外,还有长幼次第、共揵捶食的制度,如于阗国的佛教就是如此:“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僧众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三千僧共揵捶食。入食堂时,威仪齐肃,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钵无声。净人益食,不得相唤,但以手指麾。”(21) 中天竺佛教僧团常以作功德为业,及诵经坐禅,并且有着非常接待制度,传中记载:“客僧往到,旧僧迎逆,代担衣钵,给洗足水,涂足油,与非时浆。须臾,息已,复问其戒腊数,次第得房舍卧具,种种如法。”(22) 如上所记载的佛教安居、共揵捶食、长幼次第和接待客僧制度一直被中国佛教沿用到至今。 四、佛教的遗迹 《法显传》中记载许多佛教的遗迹,这些遗迹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有记载是关于释迦摩尼佛一身教化行迹和身后的遗迹。有关于过去佛的遗迹,有释迦佛大弟子的一些行化遗迹,也有一些是关于佛陀本事的行化遗迹,还有一些别的遗迹。 (一)、释迦佛遗迹: 西域竭叉国有石作的佛唾壶和佛齿塔。乌苌国有释迦佛的行化遗足迹,人们所看到足迹的长短是取决人的心念,还有佛晒衣石和佛陀度化恶龙的地方。 北天竺弗楼沙国遗迹是佛在世时带领诸弟子游行此国时,对阿难尊者授记关于佛陀涅槃后,天帝释变化为牧牛小孩于蘮腻伽王行道路上作佛塔,蘮腻伽王受到天帝释的感化,于小儿塔上建起高四十余丈,传中记载此塔众宝校饰,凡所经见塔庙庄丽威严,都无此比。在那竭国醯罗城遗迹有佛顶骨精舍和七宝解脱塔。那竭国城中有佛齿塔,供养如顶骨法。在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搏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影,金色相好,广明炳着,转近转微,彷佛如有。 中天竺僧伽施国有释迦佛在世时发爪塔,以及过去三佛并释迦佛坐处、经行处及诸佛形象处,皆有塔供养纪念,还有一处是天帝释和梵天王随佛回到人间的地方,也建有塔纪念。 毗舍离国城北有大林重阁精舍是佛行化所住之处。摩竭提国有一处是佛脚迹,但没说的很清楚,只是说在城南有阿育王建大塔处前有佛脚迹。同时在此国还有一处遗迹是宾波罗石窟,是释迦佛食后常于此处坐禅的地方。 八连弗邑国有一处叫旷野精舍,是佛度化旷野鬼所住的地方。在迦尸国有鹿野苑是释迦佛成道后到度化五比丘的地方,在鹿野苑北部是佛为弥勒菩萨授记成佛的地方。 (二)、过去佛遗迹: 中天竺拘萨罗国的都维城是过去迦叶佛本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悉皆起塔,迦叶如来全身舍利亦起大塔。那毗伽城有过去佛拘楼秦佛所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有僧伽蓝,都建有塔。拘那舍牟尼佛城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悉皆起塔供养纪念。 (三)、大弟子遗迹: 传中记载关于诸大弟子的遗迹主要是在中天竺。在中天竺 “中国”的众僧住处,建有舍利弗、目犍连和阿难尊者的塔,还有一处是阿毗昙律经塔。(23) 僧伽施国有优钵罗比丘最初礼佛的地方,在法显法师西行求法的时候也建起一塔纪念。 毗舍离国毗舍离城有阿难的半身塔(24)。摩竭提国耆阇崛山的西北有一石窟,阿难尊者于中坐禅处(25)。车帝石室是佛泥洹后,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处(26)。有调达石窟,离此五十步,有大方黑石,昔有比丘在上经行成阿罗汉果(27)。在摩竭提国鸡足山是大迦叶在此山入定处(28)。在那罗聚落是舍利弗的出生地,也是舍利弗尊者涅槃的地方,建有一塔纪念尊者(29)。 (四)、佛陀本事遗迹: 传记中还记载着几处关于释迦佛的本事遗迹,一处是在北天竺的宿阿多国,往昔释迦佛还是菩萨的时候,天帝释试验菩萨的修行程度,化作鹰鸽,割肉贸鸽处。佛成道后,与诸弟子游行此地,对众弟子说:“此本事吾割肉贸鸽处。”国人由是得知,于此处起塔,并用金银来庄严此塔。 中天竺键陀卫国有一大塔(30),是释迦佛为菩萨修行时,在此国土用自己的眼睛布施给求之人,后人于此处建起大塔来纪念菩萨,也用金银来庄严宝塔。 键陀卫国东边竺刹尸国有两处是释迦佛的本事遗迹(31),一处是佛为菩萨时布施头的地方,一处是用身布施给饿虎的地方,在这两处地方建起两座大塔,用诸多的宝物来庄严,诸国王臣百姓竟兴供养,散种种香花,燃种种灯,相续无有断绝。 (五)、 其他遗迹: 传记中除了记载关于如上的遗迹之外,还记载一些其它遗迹,如西域于阗国的王新寺,中天竺僧伽施国有龙精舍的遗迹,在精舍的北边有火镜寺,是一饿鬼把精舍布施给阿罗汉的地方,并且护持。此处还有佛塔,善鬼神常时护持扫洒。在僧伽施国还有一处是辟支佛的吃饭、晒衣服和涅槃的地方,别的地方都是杂草丛生,唯独这些地方不生草木,法显法师当时还看到辟支佛晒衣处还有衣服布条的痕迹。 中天竺摩竭提国中有阿育王为弘扬佛法所建的大石柱,在石柱上还刻有文字,记录阿育王弘法建石柱的因缘,以及当时的时间。 传记中所记载的其他遗迹远远不止上面所说的那些,法显法师几乎每到一处都可以看到有关于佛教的种种遗迹,有些遗迹在法显西行求法时还存在,甚至在玄奘法师西行求法时还存在着,有些地方人们只是知道那些地方曾经发生什么事情,但已经没有什么建筑等遗迹。 五、佛教的传说 佛教中有很多传说,传记中也记载着许多佛教的传说,法显法师到北天竺小陀历国时听说这样的传说,有个罗汉想供养弥勒菩萨像,找了一位巧匠以神足力上升到兜率内院观察弥勒菩萨的法相和高大,回到人间刻木作像,如是前后三上兜率内院观弥勒菩萨像,然后才刻成的,菩萨像长八丈,每次斋僧供养时常有放光等瑞相,所以诸国王臣竟兴供养护持,弥勒菩萨像在法师求法时还亲眼看到。 宿阿多国流传着天帝释试菩萨的修行境界,化作鹰鸽,割肉贸鸽。而且这传说是佛成道后,和诸弟子游行到此国时亲自对他们所说自己“此本事吾割肉贸鸽处。”的故事,国人由是得知,于此处起塔,金银校饰。(32) 有些国家的国名是以佛教传说而命名的,比如北天竺的竺刹罗国,传记中说竺刹罗国这个地方在很久以前,释迦佛还是处于菩萨修行阶位时候,把自己的头布施给别人,这个国家因此而得名为竺刹罗国。(33) 法显法师到弗楼沙国时见有一宝塔,记中说:“传云:阎浮提塔唯此为上。”而此塔流传着佛陀授记的故事,佛陀在世时和诸弟子游行到此国时,对阿难尊者说:“吾般泥洹后,当有国王名罽腻伽,于此处起塔。”罽腻伽王出世,出行游观时,天帝释为了能够开化他,运用神通力化作牧牛小孩,于国王要经过的路上起塔。国王问小孩说你在做什么?小孩回答说在作佛塔。国王觉得小孩很有善根,并且深受小孩的启发,自己发心于小孩塔上建一宝塔,高四十余丈众宝挍饰。法显法师说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比不上此塔。(34) 那竭国城南有个石室,是释迦佛曾经在此留影,在离佛影十余步的地方观看它时,犹如佛之真影,金色相好,广明炳着,转近转微,彷佛如有。这个国家的国人互相传说:“千佛尽当于此留影。”(35) 中天竺沙祗大国城南门路东,有非常奇特的杨枝树。杨枝树在古印度时代是用来刷牙用的,也就是所谓的嚼杨枝。相传此地的杨枝树是佛陀当年在此嚼过杨枝后随即把杨枝插在土里,杨枝立即长出七尺高,以后再也不长高也不减少。因为此事还招来外道婆罗门的嫉妒,他们派人把杨枝树砍的砍、拔的拔,把杨枝扔的远远,而那地方仍旧长出许许多多的杨枝,好像以前一样。(36) 拘刹罗国舍卫城城南有须达长者建的只洹精舍,精舍中供有一尊檀木佛像,相传这尊佛像是世尊上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九十天,波斯匿王很想念佛陀,便用牛头旃檀木刻成佛像,放在佛平日坐的地方,佛回到人间这座精舍时,他的旃檀木像便让开座位来迎接,佛陀对佛像:“还坐,吾般涅槃后,可为四部众作法式”像即还坐。这尊佛像就是佛教最早的像,是后人制作佛像所根据的式样。释迦佛从此就移住南边的小寺院里,与这尊佛像不在一个地方,中间相距二十步。只洹精舍本来有七层,各国人民竞相前来供养,散花烧香,点燃灯花,每天不绝,后来因为发生火灾,把七层的精舍都烧尽了,各国的国王人民都非常的悲伤,以为连佛像也被烧毁了。但是过后四五天,人们打开寺门时,忽然见到佛像还是在那,都非常的欢喜。(37) 结语 本文只是对《法显传》记载大小乘佛教的情况、僧团的传统、佛教的习俗、佛教的遗迹、佛教的传说等相关内容作一简单的梳理,便于读者对《法显传》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因《法显传》文献本身的因素,对于传中所提到或是所记载的内容,本文未能深入的梳理,这是本文的遗憾与缺陷之处。特别是关于大小乘佛教的情况。法显法师在西行求法路上所见到的各国佛教的情况,有些记载的很清楚,该国的佛教是学大乘还是学小乘,有多少僧人,有多少寺院,还是大小乘佛教同在这个国家同时存在得到传播和弘扬。有些地方记载则不是很详细,这可能与法显法师在这个国家逗留时间的长短有关系,若要对法显法师所经各国佛教盛行情况进行深入的考析,呈现佛教在当时历史的原貌,需要借助最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原始文献最为重要。 (1).3世纪末至5世纪中期,常臣属于曹魏、晋及前凉、北凉 、前秦。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万度归击鄯善,俘其王真达,以鄯善为镇。 (2).唐贞观元年(627年)着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记》对于焉耆国的佛教有详细的叙述:“伽蓝十馀所,僧徒二千馀人习学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 (3).见《法显传校注》第7页,中华书局2008年。 (4).见《法显传校注》第19页,中华书局2008年。 (5).是经葱岭进入印度的一条重要孔道。宋云、玄奘等人都经行此地。参见《洛阳伽蓝记》卷五及《释迦方志》卷下。 (6).即《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之「伐剌孥国」。 (7).见《法显传校注》第27页,中华书局2008年。 (8).见《法显传校注》第128-135页,中华书局2008年。 (9).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二百余年后玄奘路过于阗时,记载其地「伽蓝百有余所,」于阗(《西域记》作瞿萨旦那)国内有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玄奘特意介绍了其中五所伽蓝,即毘卢遮那伽蓝、瞿室伽山伽蓝、地伽婆缚那伽蓝、娑摩若僧伽蓝、麻射僧伽蓝。二书记载可相互发明。 (10).见《法显传校注》第16页,中华书局2008年。 (11).自阿富汗东部苏来曼丘陵至印度河之间的主要部落,总称为罗合尼人法显所记之「罗夷」,或即其人。 (12).主要在今巴基斯坦东北部,小部分在印度北部。 (13).见《法显传校注》第30页。中华书局2008年。 (14).见《法显传校第》第88页,中华书局2008年。 (15).见《法显传校第》第52~54页,中华书局2008年。 (16).又作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据大唐西域记卷五所载,该国方圆六千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热。都城内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内刻栴檀佛像,为邬陀衍王(优填王)所作,诸国皆绘图而供养之。城东稍远,有故塼室,世亲菩萨曾于此作唯识论,其东之庵没罗林中有故基址,无著菩萨曾于此作显扬圣教论。距此东北七百余里之殑伽河(恒河)边有迦奢富罗城,护法菩萨曾在此降伏外道。该国之位置约位于今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北四十余公里处。 (17).见《法显传校第》第12页,中华书局2008年。 (18).见《法显传校第》第17页,中华书局2008年。 (19).见《法显传校第》第46页,中华书局2008年。 (20).同上 (21).见《法显传校第》第17页,中华书局2008年。 (22).见《法显传校第》第47页,中华书局2008年。 (23).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47页。 (24).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79页。 (25).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96页。 (26).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97页。 (27).同上 (28).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112页。 (29).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1页。 (30).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1页。 (31).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2页, (32).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22页。 (33).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2页。 (34).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3页。 (35).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9页。 (36).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60页。 (37).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