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十八日(一)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十八日(一)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极乐世界“胜过三界道”,但我们对“三界六道”的感知往往还是不足,或者说我们对“共业”的认知往往还是有些模糊。 六道因缘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中讲了人与人现世相处时的六道的痕迹,虽说极乐世界胜过三界道,但我们先了解了解六道可能还亲近一些。因为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共业的认知实际是很模糊的,经常有人说见某某人第一面就感觉怎么样,有的人很烦,有的人就很喜欢,有的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受,这些不同的感觉都来源于什么地方呢?世尊在这个经典中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提示,看我们过去的共业相处是在六道中的哪一道?(旧译为五道众生,修罗在每一道中都是有的) 为什么总是要谈共业呢?认知它干什么呢?因为我们对自身的现状认知不清晰,那我们去认知极乐世界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对周边很多潜伏的危机或莫名的东西认识不清楚,那它还会给带来新的恶缘、新的伤害,这是十分厉害的! 介绍大家在六道中相互的一些因缘,并不是让大家去产生敌对,比如说认为“这个人原来跟我是恶缘,我要怎么对付他”,而是让我们知道——仅是在人世间,我们所遇的因缘就是很复杂的。象我们现在共同聚集到一起,都是要有一个很大的因缘感召才能成熟这样一个事情。 在这部经典中,活了六劫、经历了很多事的大威灯光仙人问世尊:我们大家怎么能聚集到一起呢?怎么识得是从哪一道来的呢?该如何来认识呢?就象现在我们大家在一起念佛、缘阿弥陀佛,那是什么样的缘呢?为什么通过念佛可以避开三界道这个大过患呢?读了这部经典我们可能就知道了。 世尊说: √ 曾共同在地狱中聚集过的,在现世相见时心不欢喜,有嗔心,而结恨,或者头痛,或者大小便失禁。 (这就是说六道的转换聚集是很厉害的。开始拿这个经典我怕大家学习学得爱憎分明了怎么办?不是这个理念,因为大家一起念佛的福德就会显示出不可思议的作用了,这里都是说你若没有念佛,大家相聚就会有这些东西;你若念佛了,不念自他共业了,知道这些,反而是出离的方便。) (“若有如是相时,应当觉知”。世尊讲这些是让我们来觉悟的,因为我们现在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想不通“这个人怎么总是这样对待我呢”?有的人比较能接受就说“算了,我欠他的”,阿Q式的安慰一下自己就结束了。) (很多本来很好的朋友、夫妻、父子的,相处着相处着就变成看到对方就头痛,就起嗔心。就是把过去地狱的业给激活了。) √ 如果是在畜生道同聚多生者,到人道后,相见时结嗔怨,常伺机找麻烦、找对方的过患、不足。 (不知佛这么讲是不是会让我们更加警觉自己的人生啊?) √ 如果是从饿鬼道中一起来的,常喜臭秽食,多贪吃独食,如果动念给别人一点东西则又会后悔,给别人东西的时候会舍不得,悭贪染著,见他人有富贵势利时心生嫉妒,常盯着别人的口袋想占有别人的财物。 (如果不善于审观世间因缘,我们还会对现在的人事关系生愤愤不平。) √ 若是过去同在人道中共处过,现世相见时便生欲心。 √ 若是在天界一起待过的,今世在人道中相见,“各以眼道远相摄取,共相眷爱”,没有欲心了,是眷爱,远远见着就可以了,如古人说“得之不如好之”。 因果是大事。我们就自己去衡量周边都是什么缘?要是不念佛、不学佛怎么办?很多都是善缘变着变着就嗔恨了,变着变着就怨了,就要伺机找对方的麻烦了,如果不学佛,现世就象射箭一样到三恶道,还用舍报转身吗?太少人与人之间是相处越久大家越来越轻快、简洁、尊重的。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我们在人道中就直接面临着上面这些情况,你看看你自己遇到的都是什么缘?以前有个出家师父在出家前跟我说,不出家不行了,我问为什么呢?他说周围都是冤家,一个个数落了一番。我说,你这样肯定都是冤家,因为你伺机在找对方的毛病,这样一起生活肯定没法过啊。这不很愚痴,对不对?但是相处一久,就相互生怨、找麻烦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样的情况太普遍了。我们遇到曾在天界共处的因缘又有几个呢?在修行人圈子里似乎还多一些,尤其出家人,若不去贪爱、纠结,机会真是还多一些,但若是世俗人,这个机会太少了! 缘佛功德 我们怎么来避开娑婆世界无始以来的纠结呢?——我们要了解极乐世界。使我们不再在无尽的生死业海中纠结了,不再在六道的因缘中纠结了,不再一生一世没有穷尽地纠结下去了(因为这个纠结如果没有彻底解决过一次,那是没有穷尽的)。 所以六道不可择取啊,因为共业交织,纠缠牵制。你自己虽然开始觉悟,有方法了,但交织纠缠的东西你能解决吗?你不纠缠别人要纠缠你怎么办?你在六道中真正有自由、能做主吗?你在共业交织下能把握自己不受冲击吗?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一个很好的抉择,或者一个很好的去向,来解除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的纠缠、交织,希望大家下去细细地审视。 极乐世界的清净是不可思议的,“胜过三界道”,超越了三界六道的循环,若往生彼国,必然得到超出三界的果报,一者遮我们过去恶业的相续,二者使我们过去相续的恶缘皆变成佛缘,三者远离声闻独觉不了义自利心智,使我们圆成佛道。这是彼国土清净庄严功德成就。此成就不是佛独自占有的自受用,而是回施一切往生众生的方便,所以是“成就予众生”——这是其目的,是回向给一切往生者,令其得到这样的清净功德。 阿弥陀佛国土的十七种功德,都是回向给我们一切往生人的真实利益,予以众生一个报德方便,来揭示、激活我们本具的清净功德。我们要了解,阿弥陀佛所有的给予都是一个方便,以来激活我们自性本来的作用。怎么来激活呢?——阿弥陀佛通过二百一十亿佛土的观察、五劫的思维、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所成就的这个圆满的报土。天亲菩萨依止着《无量寿经》给我们列出十七个角度来审视每个众生的佛性,如何审视?依阿弥陀佛报德的回施,来揭示与印契我们一切众生本有的佛性妙用。在此第一个角度就先从清净功德,即本具功德来表达。此“本具功德”,在汉地讲就称为“如来藏妙用”,非生灭而显,但依佛功德来激活我们现行生命中本具佛性的作用,非从外得,启发而成熟。 若认为是从外而得,你就有一种被制约的逆反,或者说一种被上帝、被佛陀制约的感受。不是外得的,是你本具的,佛只是启发者,不给你增加任何东西。若是增加给我们的,人心里潜意识就会存在排斥、反抗或疑虑,因为每一个生命的独立意识是十分强的。 庄严清净功德成就 天亲菩萨引导我们观察彼国十七种庄严,为什么要把清净庄严功德成就放在第一位呢?对此我们要有认知,不能轻易带过去,否则后面的观察就会草率。我们宁愿多用一点时间,来步入这个极乐世界的大门。此大门分几个段:清净、庄严、功德成就 我们汉地人特别容易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我们这个“佛性”,往往有其清净,无其庄严!所谓庄严可能就是贪嗔痴慢疑,所以也谈不上清净庄严,那也谈不上功德。 阿弥陀佛成就清净庄严功德,此成就是其五劫的思维、二百一十亿佛土四十二劫的观察、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所成就的! 我们都本具这个清净,但在凡夫类有情,这个清净被贪嗔痴慢疑的杂染因缘替代了,所以我们这个浊恶世界被称为五浊恶世,你一定要注意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被称为“五浊恶世”!若不了解此世界与彼世界,我们厌此世界的“厌“,或者说出离心,是没有依据的。此处正是让我们来对比的,对比的越鲜明,你的出离心、菩提心也就越能成就。因为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有本具的佛性啊,这个本具的清净,我们具足啊,但是它怎么不起作用了呢?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针对五浊恶世表达了第一种庄严——清净庄严功德的成就,来回施一切往生人,回施一切往生善知识。往生的人一定是善知识!愿往生者、念佛者,即是人中芬陀利花,人中妙好之人,此非虚说,是有真实功德与利益的!前面讲了五道众生的交往是什么样的状态和结果,那我们与阿弥陀佛交往呢?——第一个就是清净庄严功德! 菩萨啊,这不是个小事情!我们周边的六道众生来来往往共居在这个五浊恶世,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现状中,别无择取了,你是可以觉悟它,了不起,但它不断地在重复着五浊恶世炽盛的业力,你说那我刚好不断地觉悟,那真是一个大威德者,这样的威德也是来自于佛威德加持,并不是你自身所能成就! 所以,往生彼国的利益有两种——一个是认知往生之决定,即下安心。这个“即下安心“就是现下的利益。你安心于彼国,生在娑婆没问题,于种种杂缘之中你像芬陀利花一样,即殊胜的白莲花一样开在这个五浊恶世的淤泥浊水中,为什么呢?你有即下的安心与归向。你归向的是清净庄严的国土,你安心于此,决定于此。这是什么缘呢?这是佛缘。 我们与三界六道的缘甚深,如果没有佛缘的强缘,即所谓五劫的思维、二百一十亿佛土的观察与兆载永劫的修持这样大雄大力的给予——这十七种庄严依报的给予,我们想逃脱无始以来六道轮回的积习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积习幽深啊,你看看自己的举心动念——虽然这是个五浊恶世,虽然水深火热,虽然生老病死,八苦煎熬,但我们只要有一点点的空间,放逸、贪图享受的心马上就会成熟!这都是积习所成,不是一生一世的东西。所以,没有佛的大威德善巧、累劫思维观察修持的功德回施给我们,接引我们(极乐世界国土的所有功德就是为了接引众生,也就是来安置我们这些六道轮回的苦难迷失有情),我们迷的再久也没法出离,因为积习太深啊。 阿弥陀佛五劫思维什么呢?——怎么来安置这些在六道迷失的有情。我们真是生活在迷失、迷茫这种生活状态中啊,你细细地观察,几人不迷?在业力中,在大的利害关系中,几人不迷?所以,阿弥陀佛的这五劫思维,是在替我们思维啊,不是为了自身,就是为了接引、安置迷失有情啊。十方法界之有情多有迷失啊,怎么安置他们呢?用什么最好的方法予他们大安呢?予以一切众生大安,即怎么给他们最安稳、最究竟的利益呢?所谓“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不是幻化的、某个阶段的、某个假设性的利益,是与一切怖畏、一切众生施作大安!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阿弥陀佛经过五劫的思维与二百一十亿佛土的观察,他要建立这样一个世界——超越一切佛土,最为尊胜!干什么呢?满足一切众生心智的贪欲。俱来我刹,要通力给你通力,要相好给你相好,要衣食给你衣食,要财富给你财富,要威德给你威德,要变化给你变化,要殊胜给你殊胜……,要什么都给!“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他用这个“满足”的给予来令众生回到清净心中,或者说揭示我们本来具足的佛性。他给你填平满了,说“原本就是平满的”,把你所有的亏欠、所有的不足、所有的私欲给你填平,故“与一切众生为作大安”。 阿弥陀佛对十法界众生没有要求,这在其他一切修法中是没有见到的!他只是说,你来我国吧,你听我的名号你会得到什么,你来我国你会有什么样的功德、什么样的通力、什么样的善巧、什么样的自在力……,没有任何的要求,只是接引!只是给予!所以四十八愿,愿愿满足众生之所需,令众生往生彼国,他满足你所需不是为了只是给你贪欲的满足,不是!他是为了让你往生彼国。 所以先以欲勾,后令入佛智,这是其殊胜功德。其兆载永劫的修持就是从各个角度来审视、解决我们各类的积习,基本上我们贪欲的东西都想到了,你有什么样的愿望都行,只要不舍安养,都满足你。有人说我有个恶愿,你往生彼国后再说你的恶愿吧,大事已毕再说你的小事!所以,先以欲勾,后令入佛智,是其很大方之处,一点儿都不计较你!“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只是给予!这就是他的清净庄严!这就是他的功德成就!成就一切众生,成就十方法界有情! 这个“大门”我们需要能迈得进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性,所以“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揭示了一切众生的佛性,他用平等的教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唤醒一切众生的觉性的妙用,不要沉睡在贪嗔痴慢疑的迷失中。而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很难不迷失,因为共业、他业的交织,要不迷失是十分不容易不迷失。所以,因为佛力住持,往生彼国即得不退转,你若贪恋此娑婆世界,贪恋你自己的业力、贪恋他人的、共有的业力,在此中纠缠作为,那你这一生要得不退转,可能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我们在念佛法门中,随顺佛愿忆佛念佛,安心彼国,现世生活在觉悟、安心的状态,舍报时喜悦而往!回本家本国故。 有人说,往生净土这个教法是违背释迦牟尼佛教法的,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明明讲无生、无我,谁往生啊?不是无生嘛,为什么还要往生彼国呢?为什么贪这么多享受的东西干什么呢?实际这个思维的角度就趣向于断灭,没有人愿意断灭,诸佛菩萨也不说断灭法。 此处应讲实相身与为物身。实相者,一切众生同一法体,同一觉性。为物身,是作用。所以,佛以威德善巧来引导、激活我们每一个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样一个无差别之如来藏,或者说我们本具的功德、本净的功德。对于这个“激活”一定要注意,这就是他的清净功德,庄严众生,令其成就! 每个众生都有这个本净的功德啊,这个本净怎么显示呢?——依佛愿力,你得到安心了,安心的刹那本净就显现出来了,或者说满足你所有的愿了,你的心休息了,所谓“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满足也可以使我们安心,佛愿就是满足你的一切要求来令你安心。“往生彼国”,就是我们所谓的“令入佛智”,即彰显本净妙用。 所以,观察门,第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来讲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成就是为了满足一切众生,令其清净安住,令其本净生起妙用。因为我们本具的被贪嗔痴慢疑所削减、所蒙蔽,所以显现的是亏欠心,现在人对自、对他、对共的满意心智是很少的,如果对自身的点滴之善、他人的点滴之善、共有的点滴之善,能随喜安住,这样的人不得了,象前面讲的那你时时遇到的都是天界的宿缘了。 “观彼世界相”,一定要注意“观彼”,这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庄严功德成就。满足与本净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平衡,这样我们在此娑婆世界知道自己的本家本国能满足我们的一切所愿,所以安心于彼国、满意于彼国。我们在如幻的娑婆世界中客居这一段时间,看一看,走一走,多呼唤几个阿弥陀佛的人一起去瞻礼阿弥陀佛,乃至分身游化十方、供养诸佛,乃至分身无数到十方刹土完成你未了的愿望——那都是你未来的事业了。你就安心于此了。你在这个娑婆世界能做点什么呢?再看看往生彼国的好处,那大着呐。此处就是要我们用自己的心念去对比的。 (岁次辛卯五月初三 2011年6月4)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